高考题集锦 11.新中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

专题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命题热点:

从经济建设成就角度切入,正面考查,形式多样

高频考点:

国民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

中苏对比

视角1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2016·高考全国卷Ⅱ.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关键点拨: 时间“‘一五’计划期间”,关键信息“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应结合“一五”计划的特点进行分析。

• 解析: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

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 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 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 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 项错误。

• 答案:A

(2015·高考全国卷Ⅰ,T31) 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 关键点拨: 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

很多。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

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

解析:观察图可知,中国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结合史实分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选A 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 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 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 项错误

(2014·高考全国卷Ⅱ,T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选C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 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 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 项正确。

2.(2014·高考全国卷Ⅰ,T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 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 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 项。

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 .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 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未发生“急剧变化,中苏两国关系趋于恶化,故A 、B 、C 项排除”。

4.(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A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 .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选A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在当时”等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故A 项符合题意。

(2015·高考福建卷)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解析:选D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以及抓住“1952—1960年”的时间信息。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

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间段。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使工农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D 项符合图示的信息,故选D 项。

6.(2015·高考海南卷)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 101万猛增至5 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 .“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 .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 .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解析:选B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 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 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 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 项错误。

(2014·高考天津卷)(节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

将服饰产品打造成

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3)问材料二体现的是对外国生活方式的简单模仿,材料三体现了中国人对外的态度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此基础上概括回答。第(4)问要综合考虑、多角度分析。

[答案] (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提升学科多维度素养——提能力!]

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细微视角——社会史观

1.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2.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

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再如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题。

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013·高考全国卷Ⅰ,T35)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思路点拨】

据所学分析可知,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选B 项。A 、C 、D

三项都是二者的不同点,

排除.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3)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选A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理清了人们对姓“社”姓“资”问题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因此,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的现象,故选A 项。

2.(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选C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故C 项符合题意。

3.(2015·高考广东卷)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解析:选D 。注意时间信息“196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底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材料中的信息“变相恢复单干”“父子队”“兄弟队”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相似之处,因此D 项符合题意。

4.(2015·高考重庆卷)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解析:选A 。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全面推行,原来体现“大锅饭”性质的人民公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对基层政府进行了改革,A 项符合题意。

5.(2015·高考天津卷)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 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

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 .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 .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理解材料。结合史实可知,20世纪80年代首批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故选C 。

6.(2015·高考天津卷) 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

1987年中国大陆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2013年西班牙马德里街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图片信息。由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到2013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在马德里街头出现可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以及国际性交流的范围扩大,故选D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①错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但并没有融为一体,故②错误。

(2015·高考山东卷)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

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 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

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答案】 示例:(1)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2)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3)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词不达意。

专题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命题热点:

从经济建设成就角度切入,正面考查,形式多样

高频考点:

国民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

中苏对比

视角1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2016·高考全国卷Ⅱ.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关键点拨: 时间“‘一五’计划期间”,关键信息“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应结合“一五”计划的特点进行分析。

• 解析: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

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 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 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 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 项错误。

• 答案:A

(2015·高考全国卷Ⅰ,T31) 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 关键点拨: 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

很多。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

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

解析:观察图可知,中国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结合史实分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选A 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 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 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 项错误

(2014·高考全国卷Ⅱ,T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选C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 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 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 项正确。

2.(2014·高考全国卷Ⅰ,T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 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 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 项。

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 .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 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未发生“急剧变化,中苏两国关系趋于恶化,故A 、B 、C 项排除”。

4.(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A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 .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选A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在当时”等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故A 项符合题意。

(2015·高考福建卷)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解析:选D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以及抓住“1952—1960年”的时间信息。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

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间段。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使工农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D 项符合图示的信息,故选D 项。

6.(2015·高考海南卷)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 101万猛增至5 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 .“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 .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 .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解析:选B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 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 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 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 项错误。

(2014·高考天津卷)(节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

将服饰产品打造成

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3)问材料二体现的是对外国生活方式的简单模仿,材料三体现了中国人对外的态度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此基础上概括回答。第(4)问要综合考虑、多角度分析。

[答案] (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提升学科多维度素养——提能力!]

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细微视角——社会史观

1.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2.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

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再如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题。

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013·高考全国卷Ⅰ,T35)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思路点拨】

据所学分析可知,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选B 项。A 、C 、D

三项都是二者的不同点,

排除.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3)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选A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理清了人们对姓“社”姓“资”问题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因此,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的现象,故选A 项。

2.(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选C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故C 项符合题意。

3.(2015·高考广东卷)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解析:选D 。注意时间信息“196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底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材料中的信息“变相恢复单干”“父子队”“兄弟队”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相似之处,因此D 项符合题意。

4.(2015·高考重庆卷)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解析:选A 。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全面推行,原来体现“大锅饭”性质的人民公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对基层政府进行了改革,A 项符合题意。

5.(2015·高考天津卷)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 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

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 .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 .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理解材料。结合史实可知,20世纪80年代首批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故选C 。

6.(2015·高考天津卷) 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

1987年中国大陆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2013年西班牙马德里街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图片信息。由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到2013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在马德里街头出现可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以及国际性交流的范围扩大,故选D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①错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但并没有融为一体,故②错误。

(2015·高考山东卷)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

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 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

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答案】 示例:(1)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2)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3)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词不达意。


    相关文章

    2016高考作文素材集锦

    2016高考作文素材集锦 1.用青春热血传承"一二九"精神 2015-12-09 来源:中国青年网 80年前的今天,新华门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冲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

    高考文学常识选择题集锦附答案

    高考文学常识选择题整理: 9.下面文学常识不恰当的选项( )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俪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 ...

    那些年,我们喊过的高考口号--高考励志标语集锦

    1.介样滴场景你们经历过吗?操场上面滴高考誓师大会...高喊着口号,整个人都亢奋起来,虽然这感觉也持续不了多久,好吧...lz不是个好孩子. 高考给每一个经历过他的孩子,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关于那些时光,是有着他特有的颜色和味道的. 高三教 ...

    学校高(中)考宣传对联集锦

    学校高(中)考宣传对联集锦 长郡考点 上联:逢盛世郡园朴实沧海横流尽本色 下联:迎国考书生沉毅妙笔生花皆文章 构思创意:全联融入百年长郡"朴实沉毅"校训,鼓励考生沉着自信. 雅礼考点 上联:立品读书当胜日 下联:成长创业 ...

    高考作文素材集锦:精美句子仿写100例

    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 2009-01-06 [我要"揪"错] [打印] 关键词:高考作文 作文素材 字体:大 中 小- 编辑推荐高考成绩查询 录取日程查询 落榜生求学 全国高校招生计划 历年分数线 估分选学校 志愿填报指 ...

    读书笔记集锦

    读书笔记集锦 1.有一天,当你处于生活压迫时,你至少会想到曾经你为了要改变这一切而努力过一次...... 2.在我们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都在寻找各自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耗尽宝遗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爬上眼角的 ...

    教育名言12条:教育应该面向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

    [题外话]2015年12月5日上午骑行九仙山,车友陈同行往返,相约山下的还有同行张及其同事.中午有事返回,52公里.下午骑行岳父母家,老婆坐公交去,比她早到3分钟.6日早骑行返回,老婆在中午和岳母有妻侄开车送回,往返骑行33公里:晚饭后和老 ...

    高三作文训练材料集锦

    高三作文训练材料集锦(二) 杰达 杰达按语: 多维联想,多角度思维是高考作文创新的重要思维方法,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能否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灵活的多角度求异思维,思维是否有独到之处是否创新是这 ...

    成人高考1998-2008年语文试题作文题目集锦

    成人高考1998-2008年语文试题作文题目集锦 --高中起点: 1999年:作文(60分)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你想把一件事做成功,就要事先做一定的准备.准备,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成功的一个过程.请&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