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

学习说明:

语文教学论练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理论的引导下,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因此这些练习题与其它基础学科的练习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需要学生在对理论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情境体悟、理解等,活学活用,升华自身的教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本练习题分为简答题、论述题、情境体验题(教学设计)

一、简答题(附答案):

1. 说说语文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2.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各是什么?

3.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阅读教学应包括哪些内容?

4. 文言文阅读教学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5.常见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6.除了文中提及的语文教学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你认为在实践教学中还有哪些方面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7.语文教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8.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考评维度是什么

9.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10. 实施语文教学评价有什么现实意义?

11. 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哪些功能?

12.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采用哪些评价方法?

13.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探究学习”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15.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是什么?

16.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现代教学有那些启示?

17.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18.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有哪些?

19. “语文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大纲的功能区别是什么?

20.认知主义的学习观与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区别是什么?

2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22.试说备课的基本要求

23.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24.试说备课的基本要求

25.《语文课程标准》它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

26.语文教育评价的五个领域是什么?

27.辨析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辨析它们的关系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8.《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

30.《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哪些新的策略?

31.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32. 论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3.简要说明什么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4.什么是体验法?

35.简述杜威的经验学习论?

36.什么是泛览法?

37.什么是精读法?

38.试述新课程语文性质争论的主要观点。

37.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9.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40.新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指的是什么?

41.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42.说明文语文教学的特点?

43. 议论类文章阅读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45试论散文教学的特点?

46.试论小说教学的特点?

47.试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48.试论戏剧教学的特点?

49.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0. 《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论述题:

说明:该类型题既要有资料的叙述,也要有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能自圆其说,言之有据,逻辑清楚严密。

1.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 论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造成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比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

5.听取或观摩他人的语文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6.如何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7.有人认为教师应是因材施教的“根雕师”,你认为教师如何从“教书匠”走向“根雕师”?

8.行为主义学习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9.美国一教育家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

10.有人说教材只不过是例子,请你就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陈述自己的看法。

11.论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

13.试述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

14. 作文教学难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你认为主要难在何处?

15.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16.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

17.你是如何理解个性化教学的?

18. 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上,人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怎样看?

19.建构主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20.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写出五点即可)

21.试述试论语文评价的原则(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一点4分)。

22. 试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贯彻“从放到收”的原则

2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理解“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

24.《语文课程标准》通篇不提“训练”二字,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淡化“训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一点4分)。

25.“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26.有人认为语文是个“大杂烩”学科,你怎么看待?

27.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28.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29.试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含义。

30. 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上,人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怎样看?

31.分析新课程新在哪里。

32.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33.如何看待社会上对教师的隐喻?你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与解释?

34你如何看待以积累为主的教学原则?

35.你如何看待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36.你如何看待有模仿到创造的作文教学原则?

37.你如何看待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38.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9.你如何看待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40.试述语文教学积累的方法。

41试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性?

42.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慢,怎么办?

43. 是分析上课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自己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44. 现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但学生发表的见解未必正确,老师是否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45.记叙文教学的特点?

46.试论语文评价的意义

48.试论语文评价的原则

49.试论语文评价的指标体系

50.试论语文评价的类型

一、认知领域的内容

二、非认知领域的内容

三、情境体验题

说明:该类题是对学习者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考察,答题既需要学习者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教育学知识,因此综合性较强。该题重在检查学习者的语文教学综合素养。

1. 提出自己“单元编制”的一个思想,编写一个单元的教材

2. 根据新课程理念给下文写一份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拟)(50分)

3. 给下面这篇短文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

4.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给下面这篇短文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

5、案例分析(教学对象高一)根据以下教学情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可以对教学设计做出修正(50分)

6、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一)(只写一个课时,课时设计自行分配)

7.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课堂上总有一些“看客”存在,怎么办?

8.堂上学生乱发问,怎么办?

9.学生会说不会写,而考试无法完全体现其能力,怎么办?

10.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过关,小学与初中脱节,怎么办?

11.在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是评价。你认为新课程语文评价应该实现那些结合?

12.对以下教学情境作点评

有位教师在教《刘胡兰慷慨就义》这一新闻稿时,课上由一个同学提出问题,问刘胡兰是哪里人?该教师说,“这位同学问得好,大家谁知道?”同学纷纷猜测,约5分钟后,老师告诉了学生答案。请问你对该教师的课堂处理有何评论。

13.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从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14.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三个教学案例评析

[教例简述] 《背影》

第一个案例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 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第二个教学案例: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 两次

背影 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 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 我自责

看讲拣嘱 —— 无微不至 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 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15. 下面是《七根火柴》的教学设计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 、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 、评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志士赞美蜡烛,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想到那点燃蜡烛,燃烧自己的火柴。不足分寸的火柴梗,米粒般大的火柴头,微不足道、平凡、普通,可是在革命战争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芜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根火柴》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之歌。

(二)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用圈点评注法作阅读提要,标注生字词;说一说,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想一想,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果我们配乐朗诵本文,你认为用那种乐器来伴奏?配乐朗读。请用深沉、悲壮的感情基调朗读 ] 课文,读时做到三点:读准、读畅、读出感情。放录音。

(三)重点研读:

1 、文中哪一情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尝试着用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故事情节,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情节(横线上可添需、指、掏、数、交、用等词语)

2 、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完成下面的填空。

无名战士(横线上可填奄奄一息、一心为革命、舍己为人等词语)

3 、请你用一分钟的时间,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环境(横线上可填恶劣、变幻无常等词语)

(其一,同桌之间说说悄悄话,进行交流合作。其二,体现“主问题”的设计思想,三个中心问题的设计保证了学生有自读、自思、自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其三,创设一种宽松的问题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随意发挥,从而张扬个性。例重点研读中的第一题,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进行概括、赏析,从而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其他各题亦然。其四,教师要善于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理解、赏析文章的内容、语言、感情等。例:你为什么要用奄奄一息这一词语来修饰无名战士?)

(四)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教师要饰演好二传手、伙伴、组织者的角色。

(五)迁移深化: 1 、回读课文。

2 、从以上分析中看出,在风、雨、冰雹交加的恶劣环境下,无名战士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请你展开想象,想象一下无名战士是如何度过那个长夜的,然后作文,并给你写的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六)总结:让学生尝试小结本节课内容。

16.对以下《爱莲说》教案设计作评析。

【设计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17.结合自身经验常见课件设计误区有哪些?如何矫正?

18.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教师应加强反思,我们如何进行反思?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合作”作为人类未来生存的四大支柱之一,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想法。

20.下文是《错误》一文的教学设计与实录,根据呈现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以及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

2、能力目标:(1)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2)结合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挖掘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交流。

二、设计理念:

出并品味诗歌的典型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诗歌的意象不是单凭教师的概念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感受到,由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之一是拓展文本内容,尝试在联系旧知和迁移新知中强化学生对诗歌传统意象的感受,从而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郑愁予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

2、自“赫尔巴特教育学”至今,人们始终把学生、教师和他们共同面对且必须处理的“第三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品味语言,走进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因此,拓展又必须是建立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以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引导学生投身感情体验,应该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鉴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精炼,感情饱满”的特点,所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各种类型的教学设问,诱引学生潜心吟咏该诗,以实现诗歌欣赏的共鸣和再创造。

三、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刚才我们在课前2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听了一首歌,唱的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听来有些缠绵哀婉,不知道那其中蕴涵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过我们发现,歌词与原诗相比,做了一定的发挥(投影歌词),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郑愁予的原诗。

(二)解读与探究

师:先听朗读录音,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一遍,注意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你”,试着推断他们的性别。

生:“我”是男性,“你”是女性。

师:如何推断出来的呢?

生1:诗中说“我打江南走过”,“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而且有“达达的马蹄”,可见是个漂泊在外,骑着马的男性。

生2:至于“你”,诗中有形容她容颜的诗句“如莲花的开落”,可见是个女子。

师:从“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能推断女子在做什么吗?

生2: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

师:回答得很好。(投影:女子等待归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和内心世界?请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女同学朗读诗歌。

师: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形容这位女子的外貌?

生:莲花。

(投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师:莲花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联系初中我们所学的《爱莲说》谈谈。

生3:《爱莲说》中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莲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师:再想想不久前,我们所读的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那里面写“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生:“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说明莲给人的感觉是温柔羞涩的。

(投影:“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师:对。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子,她美丽纯净,温情脉脉。(投影:莲花:纯净温柔)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个句式的特殊性?

生4: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

师:为什么要倒装呢?

生4:应该是为了强调吧,强调“开落”。

师:其实就是为了强调什么呢?我想到一句歌词“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生:等的时间很长。

生5:莲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说明季节的变迁,年复一年,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仿佛也能看见女子的容颜在憔悴。

(投影:开落:漫长的等待)

师:我们看到一个如莲花般纯净温柔的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等待归人),那么她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生6: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

师:“向晚”的含义是什么?“向”即“接近”,“向晚”就是接近傍晚,暮色降临。请继续体会女子的内心世界。 生7:我们可以想象,在暮色降临、天色渐暗的时候,小镇上青黑色的街道愈加显得阴暗冷清坚硬,那孤寂的女子内心势必生出一股寒意,那是一种极度凄怨和沉寂的心情。

生8:“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说明她的内心世界极为封闭,她十分孤独。

师:同学们说得很不错。不过,有没有注意到这三句里也有两句是倒装句,它的好处是什么?

生9:后两句是倒装,突出强调“向晚”和“紧掩”,也就是突出女子封闭、清冷、幽怨的内心。

(投影:倒装句式: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清冷、幽闭的内心世界。)

生7:我发现,倒装以后还有一大好处是形成押韵,“晚”和“掩”都押“an”韵。

师:请你回过头去看看诗的前一节,刚才“如莲花的开落”那句倒装有没有这种效果?

生7:也有,倒装后“开落”的“落”与上一句尾字“过”押韵,这样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的美感。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很好。的确,诗歌是讲究音乐性的。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如莲的女子是在寂寞中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寂寞地等待归人),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南。

师:提起江南,它的春天总让人联想起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同学们都是杭州人,对此一定不陌生,就像白居易在词中所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为什么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女子全然不见呢?诗中有没有揭示出某种因果关系的诗句呢?

生10:有,“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师:“东风”指的是什么风?初中学过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知道“西风”和“东风”指什么风了吗?

生:秋风和春风。

师:李商隐有诗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投影)似乎正暗示我们,春风吹起之时,也该是百花盛开繁艳之际。苏轼有词写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投影)说的是若柳絮在劲吹的东风里

轻舞飞扬、纷纷坠落枝头时,爱情的种子也该在生命的春天里开花结果了。可惜在女子的生命里,季节的春天显然没有来到,于是柳絮只有静待枝头,独守着一份寂寞了。

师:“跫音”指什么?

生:脚步声。

师:这个“跫音”和刚才的“东风”其实都是喻指什么?

生:所等的男子。

师:思念的人儿既然没有来到,又何必揭开春帷?外面的烂漫春光与我无关,即便揭开春帷,也不过是像刘禹锡所写“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投影)罢了,看见的只是一院的愁绪。这两句诗也让我想起欧阳修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投影),完全是一个独守深闺、痴情等待的女子形象。 (投影:独守深闺,痴情等待„„)

师:就在这漫长而又孤寂的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出现了(投影: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师: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

生11:听到“达达的马蹄”,女子以为是她朝思暮想的人回来了,一时间激动万分,满心喜悦,尽管后来发现是个错误,但女子终究经历了希望和兴奋,所以说错误是美丽的。

生12:“达达的马蹄”不只踏在青石的街道上,更踏在了女子渴盼相遇的心上,她是多么激动、欣喜地揭开春帷,推开窗扉,笑容如莲花般绽放,然而一瞬间那笑容却凋零了,窗扉又紧掩了,在幸福的急流袭过之后是最深的失落和悲伤,可毕竟在错误的发生前她有过最美丽的感受。

师:“美丽的错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用在一起,富有高度的戏剧性,造成跌宕起伏的感觉,对读者的心灵也就形成强烈的撞击。前不久读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 生:“蜜甜的忧愁”。

师: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错误》,细细品味。

(投影:“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师:这是初中学过的一首词,(点名同学朗读),里面也有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过尽千帆皆不是”。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3:一个年轻的女子在爱人到来之前,精心梳妆打扮,独自登楼远眺,江上驶过的船只,每一次都给她带来希望,然而每一次又终是失望。终于夕阳西下,江水悠悠,爱人却杳无音信,女子怎不伤心欲绝?

师:对,“过尽千帆皆不是”就是美丽的错误,就像柳永词中所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投影)。而这美丽的错误是因为思念太深产生的一种幻觉,就像唐代卢仝《有所思》中说的“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那样。

师:思妇盼归人的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不乏其例的(投影:等待----思妇盼归人),除温庭筠《望江南》外,再看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投影: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刘禹锡《望夫石》)。(分别点名同学朗读)

师:词中的女子等得是“肠断白蘋洲”;白词中的女子等得则是“思悠悠,恨悠悠”“此恨绵绵无绝期”“恨到归时方始休”;至于刘诗中的女子,更是千年等一回,等得“化为孤石”还要苦苦相思,如此的坚贞不移,可谓把这种等待发挥到了极致。女子为所爱的人苦苦等待,甚至不惜用一生来守侯,有时候我们真不知这等待是对还是

错。

师:有评论家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投影:“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杨牧《郑愁予传奇》),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这两个“中国”的理解。

生14:第一个“中国”是指郑愁予是个中国人,第二个“中国”是指他的诗歌具有中国的文学传统和特色。 生15:第一个“中国”是从地域、国籍、血统等方面说的,第二个“中国”是就诗歌创作的构思、选材、意象、情感、语言等等而言。

师:对,郑愁予的诗《错误》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投影:讲述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承接着中国古代闺怨诗的传统;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全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读来凄美幽怨,“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师:现在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女子在寂寞中的等待,男子怎么会知道?(投影:寂寞中的等待----男子如何知晓?)

生:心电感应。

师:什么样的人之间会产生心电感应?设想一下,有几种情况?

生16:男子出门在外,家里有一个思念他的人,每日盼望他早些归来。男子深深地理解女子的相思之情,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移情作用。

生17:说不定这个男子就是女子等的人,他明白女子的心,可他可能像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有着某种不得已的苦衷,使他对女子感到深深的抱歉。

(投影:“我”就是“你”等待的人“我”的身后也有等待的人)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不管怎样,“我”都很无奈,因为“我”只是一个过客,“我”还无法成为“你”的归人。至于男子不归的原因,诗歌则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

生:想象空间。

师:接下来我们再把《错误》和古代闺怨诗做一个比较,看看两者在写法上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回到投影:温庭筠《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

生18:好象古诗中没有直接的人称代词“我”“你”。

师:如果我们在古诗中加进一个人称代词“我”,会有什么发现吗?

生19:古诗中的“我”都是女的,而《错误》中的“我”是男的。

师:对,我们发现诗歌的创作视角发生了转变,(投影:以男子的口吻并以男子的立场出现,对钟爱、盼望着他们的女子,做了坦白而忧伤的回答。这里面既有对女子深深的怜惜与歉疚,也有幽幽的无奈与毅然的前行。)(投影:“达达的马蹄”不仅没有释解思妇的愁怀,同样没有缓解过客的思家之苦,这双重的无奈也是双重的“美丽的错误”。)这也是郑愁予对中国古代闺怨诗的超越。请男同学齐声朗读诗歌。

(三)主题延伸

(投影: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诗歌主题多义性的挖掘)

师:我们把《错误》基本解读成了一个关于思妇等待归人的故事,但是诗歌的主题并不一定只局限在我们所探讨的闺怨中。诗歌欣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活动,诗歌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投影:“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谢冕)下面我提供两段文字,请同学们阅读后想想诗歌的主题还可能是什么。

(投影: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

北,长城内外。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 (投影: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 师:可以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来考虑,也可以撇开这一切,从象征的角度去思考。

生20:母亲等待孩子的主题,因为战乱年代背井离乡的场景深深地烙在诗人的心上。

生21: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身在台湾,刚刚经历过战乱和动荡漂泊,可能有一种等待回到故乡的心情,感到在岛上好象一个过客。

生22:从象征性的角度说,等待也可以是等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一个最隐秘、最美好的愿望,许多次误以为它将变成现实,结果却发现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于是,我们继续默默地等,独自固守着它,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 师:你的说法让我想起了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谁,戈多会不会来,他们并不清楚,然而他们依然等待,只因为戈多是他们心中的希望。生命的存在,是需要一根精神支柱的。

[投影:闺怨(等待归人)

羁旅(过客不归)

乡愁(母盼子归)(回归故乡)

对美好的追求(等待一个心底的期望)„„]

师:通过大家的思考,我们也就在诗歌中读出了更多的东西,完成了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最后让我们在对诗歌的朗读中结束本次课的学习。

第 11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

学习说明:

语文教学论练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理论的引导下,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因此这些练习题与其它基础学科的练习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需要学生在对理论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情境体悟、理解等,活学活用,升华自身的教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本练习题分为简答题、论述题、情境体验题(教学设计)

一、简答题(附答案):

1. 说说语文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2.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各是什么?

3.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阅读教学应包括哪些内容?

4. 文言文阅读教学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5.常见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6.除了文中提及的语文教学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你认为在实践教学中还有哪些方面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7.语文教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8.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考评维度是什么

9.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10. 实施语文教学评价有什么现实意义?

11. 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哪些功能?

12.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采用哪些评价方法?

13.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探究学习”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15.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是什么?

16.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现代教学有那些启示?

17.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18.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有哪些?

19. “语文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大纲的功能区别是什么?

20.认知主义的学习观与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区别是什么?

2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22.试说备课的基本要求

23.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24.试说备课的基本要求

25.《语文课程标准》它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观念?

26.语文教育评价的五个领域是什么?

27.辨析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辨析它们的关系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8.《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

30.《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哪些新的策略?

31.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32. 论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3.简要说明什么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4.什么是体验法?

35.简述杜威的经验学习论?

36.什么是泛览法?

37.什么是精读法?

38.试述新课程语文性质争论的主要观点。

37.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9.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40.新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指的是什么?

41.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42.说明文语文教学的特点?

43. 议论类文章阅读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45试论散文教学的特点?

46.试论小说教学的特点?

47.试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48.试论戏剧教学的特点?

49.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0. 《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论述题:

说明:该类型题既要有资料的叙述,也要有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能自圆其说,言之有据,逻辑清楚严密。

1.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 论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造成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比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

5.听取或观摩他人的语文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6.如何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7.有人认为教师应是因材施教的“根雕师”,你认为教师如何从“教书匠”走向“根雕师”?

8.行为主义学习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9.美国一教育家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

10.有人说教材只不过是例子,请你就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陈述自己的看法。

11.论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

13.试述语文课程目标的演变

14. 作文教学难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你认为主要难在何处?

15.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16.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

17.你是如何理解个性化教学的?

18. 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上,人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怎样看?

19.建构主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20.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写出五点即可)

21.试述试论语文评价的原则(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一点4分)。

22. 试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贯彻“从放到收”的原则

2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理解“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

24.《语文课程标准》通篇不提“训练”二字,作为指导性文字的“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淡化“训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一点4分)。

25.“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26.有人认为语文是个“大杂烩”学科,你怎么看待?

27.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28.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29.试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含义。

30. 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上,人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怎样看?

31.分析新课程新在哪里。

32.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33.如何看待社会上对教师的隐喻?你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与解释?

34你如何看待以积累为主的教学原则?

35.你如何看待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36.你如何看待有模仿到创造的作文教学原则?

37.你如何看待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38.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9.你如何看待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40.试述语文教学积累的方法。

41试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性?

42.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慢,怎么办?

43. 是分析上课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自己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44. 现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但学生发表的见解未必正确,老师是否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45.记叙文教学的特点?

46.试论语文评价的意义

48.试论语文评价的原则

49.试论语文评价的指标体系

50.试论语文评价的类型

一、认知领域的内容

二、非认知领域的内容

三、情境体验题

说明:该类题是对学习者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考察,答题既需要学习者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教育学知识,因此综合性较强。该题重在检查学习者的语文教学综合素养。

1. 提出自己“单元编制”的一个思想,编写一个单元的教材

2. 根据新课程理念给下文写一份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拟)(50分)

3. 给下面这篇短文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

4.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给下面这篇短文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

5、案例分析(教学对象高一)根据以下教学情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可以对教学设计做出修正(50分)

6、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一)(只写一个课时,课时设计自行分配)

7.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课堂上总有一些“看客”存在,怎么办?

8.堂上学生乱发问,怎么办?

9.学生会说不会写,而考试无法完全体现其能力,怎么办?

10.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过关,小学与初中脱节,怎么办?

11.在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是评价。你认为新课程语文评价应该实现那些结合?

12.对以下教学情境作点评

有位教师在教《刘胡兰慷慨就义》这一新闻稿时,课上由一个同学提出问题,问刘胡兰是哪里人?该教师说,“这位同学问得好,大家谁知道?”同学纷纷猜测,约5分钟后,老师告诉了学生答案。请问你对该教师的课堂处理有何评论。

13.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从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14.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三个教学案例评析

[教例简述] 《背影》

第一个案例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 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第二个教学案例: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 两次

背影 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 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 我自责

看讲拣嘱 —— 无微不至 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 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15. 下面是《七根火柴》的教学设计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 、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3 、评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志士赞美蜡烛,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想到那点燃蜡烛,燃烧自己的火柴。不足分寸的火柴梗,米粒般大的火柴头,微不足道、平凡、普通,可是在革命战争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芜人烟的草地时,这小小的火柴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根火柴》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之歌。

(二)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用圈点评注法作阅读提要,标注生字词;说一说,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想一想,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果我们配乐朗诵本文,你认为用那种乐器来伴奏?配乐朗读。请用深沉、悲壮的感情基调朗读 ] 课文,读时做到三点:读准、读畅、读出感情。放录音。

(三)重点研读:

1 、文中哪一情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尝试着用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故事情节,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情节(横线上可添需、指、掏、数、交、用等词语)

2 、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完成下面的填空。

无名战士(横线上可填奄奄一息、一心为革命、舍己为人等词语)

3 、请你用一分钟的时间,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

的环境(横线上可填恶劣、变幻无常等词语)

(其一,同桌之间说说悄悄话,进行交流合作。其二,体现“主问题”的设计思想,三个中心问题的设计保证了学生有自读、自思、自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其三,创设一种宽松的问题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随意发挥,从而张扬个性。例重点研读中的第一题,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进行概括、赏析,从而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其他各题亦然。其四,教师要善于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理解、赏析文章的内容、语言、感情等。例:你为什么要用奄奄一息这一词语来修饰无名战士?)

(四)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教师要饰演好二传手、伙伴、组织者的角色。

(五)迁移深化: 1 、回读课文。

2 、从以上分析中看出,在风、雨、冰雹交加的恶劣环境下,无名战士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请你展开想象,想象一下无名战士是如何度过那个长夜的,然后作文,并给你写的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六)总结:让学生尝试小结本节课内容。

16.对以下《爱莲说》教案设计作评析。

【设计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17.结合自身经验常见课件设计误区有哪些?如何矫正?

18.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教师应加强反思,我们如何进行反思?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合作”作为人类未来生存的四大支柱之一,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想法。

20.下文是《错误》一文的教学设计与实录,根据呈现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以及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

2、能力目标:(1)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2)结合对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挖掘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交流。

二、设计理念:

出并品味诗歌的典型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诗歌的意象不是单凭教师的概念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感受到,由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之一是拓展文本内容,尝试在联系旧知和迁移新知中强化学生对诗歌传统意象的感受,从而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郑愁予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

2、自“赫尔巴特教育学”至今,人们始终把学生、教师和他们共同面对且必须处理的“第三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品味语言,走进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因此,拓展又必须是建立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的,以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引导学生投身感情体验,应该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鉴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精炼,感情饱满”的特点,所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各种类型的教学设问,诱引学生潜心吟咏该诗,以实现诗歌欣赏的共鸣和再创造。

三、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刚才我们在课前2分钟预备铃的时间听了一首歌,唱的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听来有些缠绵哀婉,不知道那其中蕴涵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过我们发现,歌词与原诗相比,做了一定的发挥(投影歌词),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郑愁予的原诗。

(二)解读与探究

师:先听朗读录音,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一遍,注意诗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你”,试着推断他们的性别。

生:“我”是男性,“你”是女性。

师:如何推断出来的呢?

生1:诗中说“我打江南走过”,“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而且有“达达的马蹄”,可见是个漂泊在外,骑着马的男性。

生2:至于“你”,诗中有形容她容颜的诗句“如莲花的开落”,可见是个女子。

师:从“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能推断女子在做什么吗?

生2: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

师:回答得很好。(投影:女子等待归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和内心世界?请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女同学朗读诗歌。

师: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形容这位女子的外貌?

生:莲花。

(投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师:莲花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联系初中我们所学的《爱莲说》谈谈。

生3:《爱莲说》中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莲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师:再想想不久前,我们所读的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那里面写“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生:“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说明莲给人的感觉是温柔羞涩的。

(投影:“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师:对。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子,她美丽纯净,温情脉脉。(投影:莲花:纯净温柔)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个句式的特殊性?

生4: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

师:为什么要倒装呢?

生4:应该是为了强调吧,强调“开落”。

师:其实就是为了强调什么呢?我想到一句歌词“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生:等的时间很长。

生5:莲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说明季节的变迁,年复一年,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仿佛也能看见女子的容颜在憔悴。

(投影:开落:漫长的等待)

师:我们看到一个如莲花般纯净温柔的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等待归人),那么她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生6: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

师:“向晚”的含义是什么?“向”即“接近”,“向晚”就是接近傍晚,暮色降临。请继续体会女子的内心世界。 生7:我们可以想象,在暮色降临、天色渐暗的时候,小镇上青黑色的街道愈加显得阴暗冷清坚硬,那孤寂的女子内心势必生出一股寒意,那是一种极度凄怨和沉寂的心情。

生8:“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说明她的内心世界极为封闭,她十分孤独。

师:同学们说得很不错。不过,有没有注意到这三句里也有两句是倒装句,它的好处是什么?

生9:后两句是倒装,突出强调“向晚”和“紧掩”,也就是突出女子封闭、清冷、幽怨的内心。

(投影:倒装句式: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清冷、幽闭的内心世界。)

生7:我发现,倒装以后还有一大好处是形成押韵,“晚”和“掩”都押“an”韵。

师:请你回过头去看看诗的前一节,刚才“如莲花的开落”那句倒装有没有这种效果?

生7:也有,倒装后“开落”的“落”与上一句尾字“过”押韵,这样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的美感。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很好。的确,诗歌是讲究音乐性的。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如莲的女子是在寂寞中等待她的归人(投影:如莲的女子寂寞地等待归人),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南。

师:提起江南,它的春天总让人联想起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同学们都是杭州人,对此一定不陌生,就像白居易在词中所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为什么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女子全然不见呢?诗中有没有揭示出某种因果关系的诗句呢?

生10:有,“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师:“东风”指的是什么风?初中学过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知道“西风”和“东风”指什么风了吗?

生:秋风和春风。

师:李商隐有诗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投影)似乎正暗示我们,春风吹起之时,也该是百花盛开繁艳之际。苏轼有词写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投影)说的是若柳絮在劲吹的东风里

轻舞飞扬、纷纷坠落枝头时,爱情的种子也该在生命的春天里开花结果了。可惜在女子的生命里,季节的春天显然没有来到,于是柳絮只有静待枝头,独守着一份寂寞了。

师:“跫音”指什么?

生:脚步声。

师:这个“跫音”和刚才的“东风”其实都是喻指什么?

生:所等的男子。

师:思念的人儿既然没有来到,又何必揭开春帷?外面的烂漫春光与我无关,即便揭开春帷,也不过是像刘禹锡所写“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投影)罢了,看见的只是一院的愁绪。这两句诗也让我想起欧阳修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投影),完全是一个独守深闺、痴情等待的女子形象。 (投影:独守深闺,痴情等待„„)

师:就在这漫长而又孤寂的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出现了(投影: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师: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

生11:听到“达达的马蹄”,女子以为是她朝思暮想的人回来了,一时间激动万分,满心喜悦,尽管后来发现是个错误,但女子终究经历了希望和兴奋,所以说错误是美丽的。

生12:“达达的马蹄”不只踏在青石的街道上,更踏在了女子渴盼相遇的心上,她是多么激动、欣喜地揭开春帷,推开窗扉,笑容如莲花般绽放,然而一瞬间那笑容却凋零了,窗扉又紧掩了,在幸福的急流袭过之后是最深的失落和悲伤,可毕竟在错误的发生前她有过最美丽的感受。

师:“美丽的错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用在一起,富有高度的戏剧性,造成跌宕起伏的感觉,对读者的心灵也就形成强烈的撞击。前不久读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 生:“蜜甜的忧愁”。

师: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错误》,细细品味。

(投影:“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师:这是初中学过的一首词,(点名同学朗读),里面也有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什么?

生:“过尽千帆皆不是”。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3:一个年轻的女子在爱人到来之前,精心梳妆打扮,独自登楼远眺,江上驶过的船只,每一次都给她带来希望,然而每一次又终是失望。终于夕阳西下,江水悠悠,爱人却杳无音信,女子怎不伤心欲绝?

师:对,“过尽千帆皆不是”就是美丽的错误,就像柳永词中所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投影)。而这美丽的错误是因为思念太深产生的一种幻觉,就像唐代卢仝《有所思》中说的“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那样。

师:思妇盼归人的故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不乏其例的(投影:等待----思妇盼归人),除温庭筠《望江南》外,再看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投影: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刘禹锡《望夫石》)。(分别点名同学朗读)

师:词中的女子等得是“肠断白蘋洲”;白词中的女子等得则是“思悠悠,恨悠悠”“此恨绵绵无绝期”“恨到归时方始休”;至于刘诗中的女子,更是千年等一回,等得“化为孤石”还要苦苦相思,如此的坚贞不移,可谓把这种等待发挥到了极致。女子为所爱的人苦苦等待,甚至不惜用一生来守侯,有时候我们真不知这等待是对还是

错。

师:有评论家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投影:“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杨牧《郑愁予传奇》),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这两个“中国”的理解。

生14:第一个“中国”是指郑愁予是个中国人,第二个“中国”是指他的诗歌具有中国的文学传统和特色。 生15:第一个“中国”是从地域、国籍、血统等方面说的,第二个“中国”是就诗歌创作的构思、选材、意象、情感、语言等等而言。

师:对,郑愁予的诗《错误》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投影:讲述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承接着中国古代闺怨诗的传统;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全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读来凄美幽怨,“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师:现在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女子在寂寞中的等待,男子怎么会知道?(投影:寂寞中的等待----男子如何知晓?)

生:心电感应。

师:什么样的人之间会产生心电感应?设想一下,有几种情况?

生16:男子出门在外,家里有一个思念他的人,每日盼望他早些归来。男子深深地理解女子的相思之情,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移情作用。

生17:说不定这个男子就是女子等的人,他明白女子的心,可他可能像大禹一样过家门而不入,有着某种不得已的苦衷,使他对女子感到深深的抱歉。

(投影:“我”就是“你”等待的人“我”的身后也有等待的人)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不管怎样,“我”都很无奈,因为“我”只是一个过客,“我”还无法成为“你”的归人。至于男子不归的原因,诗歌则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

生:想象空间。

师:接下来我们再把《错误》和古代闺怨诗做一个比较,看看两者在写法上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回到投影:温庭筠《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和刘禹锡《望夫石》)

生18:好象古诗中没有直接的人称代词“我”“你”。

师:如果我们在古诗中加进一个人称代词“我”,会有什么发现吗?

生19:古诗中的“我”都是女的,而《错误》中的“我”是男的。

师:对,我们发现诗歌的创作视角发生了转变,(投影:以男子的口吻并以男子的立场出现,对钟爱、盼望着他们的女子,做了坦白而忧伤的回答。这里面既有对女子深深的怜惜与歉疚,也有幽幽的无奈与毅然的前行。)(投影:“达达的马蹄”不仅没有释解思妇的愁怀,同样没有缓解过客的思家之苦,这双重的无奈也是双重的“美丽的错误”。)这也是郑愁予对中国古代闺怨诗的超越。请男同学齐声朗读诗歌。

(三)主题延伸

(投影: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诗歌主题多义性的挖掘)

师:我们把《错误》基本解读成了一个关于思妇等待归人的故事,但是诗歌的主题并不一定只局限在我们所探讨的闺怨中。诗歌欣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活动,诗歌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投影:“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谢冕)下面我提供两段文字,请同学们阅读后想想诗歌的主题还可能是什么。

(投影: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

北,长城内外。抗战时期,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 (投影: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 师:可以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来考虑,也可以撇开这一切,从象征的角度去思考。

生20:母亲等待孩子的主题,因为战乱年代背井离乡的场景深深地烙在诗人的心上。

生21: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身在台湾,刚刚经历过战乱和动荡漂泊,可能有一种等待回到故乡的心情,感到在岛上好象一个过客。

生22:从象征性的角度说,等待也可以是等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一个最隐秘、最美好的愿望,许多次误以为它将变成现实,结果却发现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于是,我们继续默默地等,独自固守着它,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 师:你的说法让我想起了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谁,戈多会不会来,他们并不清楚,然而他们依然等待,只因为戈多是他们心中的希望。生命的存在,是需要一根精神支柱的。

[投影:闺怨(等待归人)

羁旅(过客不归)

乡愁(母盼子归)(回归故乡)

对美好的追求(等待一个心底的期望)„„]

师:通过大家的思考,我们也就在诗歌中读出了更多的东西,完成了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最后让我们在对诗歌的朗读中结束本次课的学习。

第 11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相关文章

    中学小课题研究课题指南

    中学小课题研究指南(参考) 一.综合管理类课题 1.农村初中校本研究中培养教师积极性的实践与研究 2.家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 3.农村初中寄宿生管理模式 4.优化初三毕业班管理策略的思考 5.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行动研究 二.德育类课题 1 ...

    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档

    2009--2010学年德政镇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是一门艺术.新课程标准的推崇,要求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做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做好提质工做 ...

    实习生调查报告范文

    下文是以我分到xx学校进行教育实习为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的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大家可以看看写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包括什么内容分析,可以参考一些文章。 我被分到xx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 ...

    五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回想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欣喜.有感动.有收获也有着困惑和遗憾,这更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提高的过程.回顾反思我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主要做法有: 1.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培养学生 ...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25 编辑:weian 手机版 本学期,我一改代数学的惯例,担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二年级的学生好动,爱讲小话,课堂效率极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上课之前我首先整顿纪律,耐心的教育他们,给他们讲学习 ...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 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60人,部分学生头脑聪明灵活,求知欲强,个别模仿性强,对语文学习充满了 浓厚的兴 ...

    磁灶中学语文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

    (2009年9月-2012年7月) 今年我校顺利通过了省二级达标中学的验收,新的发展机遇摆在了我们磁重任的面前,在学校"建设书香校园.打造品牌学科.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下,在全组教师的热情参与下,我们制定我校语 ...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华富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主要标志,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社会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和学校教师的立足之本。因此,本学期语文教研组的工作指导 ...

    中学教师述职报告2016

    中学教师述职报告2016 中学教师述职报告2016 时间过得真快,一个新的学年转瞬即逝,这学年来,由于自己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因此,圆满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成绩突出,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能在新 ...

    陈春燕中学语文教研组课题研究计划Word文档

    中学语文教研组开放性作业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