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隋亡论"

  【摘要】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命秘书监魏徵修隋史。《隋书》中魏徵所做序、论,尤其是帝纪后论,揭示君主心态、作为与皇朝兴亡的关系。魏徵编修、撰述的隋朝历史以及对隋朝君主的评价,对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统治者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魏徵;王朝兴亡;君主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18-01   上下五千年,泱泱中华史。翻开史册,我们看到的历史,跳不出王朝治乱兴亡的周期循环。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初年至其中期,经历了休养生息,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往往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盛景。但这盛景之下,又往往蕴藏着危机。危机慢慢扩大,波及面渐广。至王朝末年,无疑是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群雄逐鹿,民不聊生。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旧王朝,在旧王朝的废墟里建立起新的王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休养生息。   每个新王朝都希望自身能够长治久安,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名臣开始探索王朝治乱兴亡的秘密。这些探索有些是以“君主”为中心展开,讨论君主的所做作为对王朝兴亡的作用与影响。魏徵在《隋书》纪、列传后论中所表达的对隋朝兴亡的所思所感即是其中的代表,我们且将其称为魏徵的“隋亡论”。   一、魏徵与《隋书》   魏徵此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由此可见其胸怀大志,且博览众书。在天下纷乱之际,魏徵先后跟随李密、窦建德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最终为唐政权效力,拜为太子洗马,效力于李建成。“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魏徵之深谋远虑可见一斑。一方面,魏徵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能力对隋朝治乱兴亡及隋代君主所作所为做出评价。另一方面,魏徵是隋亡唐兴的见证人,亲身经历过隋末乱世,其评价则更加客观中肯。且魏徵为人耿直,不会为阿谀当朝统治者而歪曲客观事实。魏徵的个人素质决定了其史论具有较高的价值。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命“秘书监魏徵修隋史”。由此,魏徵开始以主编身份编修《隋书》。除传统编修之外,魏徵还在《隋书》纪、志、列传或前或后撰写了序或后论。史载“徵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从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隋书》的这些序、论,尤其是帝纪后论,以隋朝的开国之君与亡国之君作比较,揭示君主心态、作为与皇朝兴亡的关系,尽显一代名臣魏徵政论家、史论家的本色。   二、隋代君主与王朝兴亡   隋代之兴离不开隋文帝的努力。581年,隋代北周。随后便是8年的统一之战,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了全国统一,史称“虽晋武之克平吴会,汉宣之推亡固存,比义论功,不能尚也”。魏徵对隋朝的统一大业极为推崇,称赞隋文帝顺乎潮流,“乘兹机运,遂迁周鼎”,“劬劳日昃,经营四方”,经历了“楼船南迈则金陵失险,骠骑北指则单于款塞”的统一过程,出现了“《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的统一局面。《隋书》对隋文帝在统一事业中的作用,可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统一之后,杨坚又“躬节俭,平徭赋”,自身带头提倡节俭,不沉迷于富贵的帝王生活,节俭从政,且轻徭薄赋,思虑、关注民生,不搜刮于天下,这一点尤为可贵,以致最终达到了“仓廪实,法令行”的效果。   然而,隋文帝杨坚并非完人,其亦有性格缺陷,“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魏徵认为,这一缺陷导致了其“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才列,天下已非隋有”,竟为隋代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魏徵进而感叹:“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从此处可以看出,魏徵认为隋朝的“衰怠”、“乱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起自高祖,成于炀帝,由来远矣。在后文中,魏徵则以隋炀帝的种种倒行逆施为中心,着重分析了隋亡“成于炀帝”的一系列政治原因。   首先,隋炀帝并非勤政之君,荒淫怠政;且性格狂妄自大,喜好猜忌,易构罪臣下。《隋书》称“帝性多诡谲”,“于时军国多务,日不暇给,帝方骄怠,恶闻政事,冤屈不治,奏请罕决。又猜忌臣下,无所专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构其罪而族灭之”。隋炀帝狂妄自大、滥杀无辜,尤其是他不听谏官之言,除之而掩过的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其次,隋炀帝穷奢极欲,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炀帝完全摒弃了隋文帝躬节俭、平徭赋的做派,“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这样的奢靡生活,必然会使隋王朝日渐走向衰亡。   最后,隋炀帝大兴土木、三驾辽左,使人民不堪其扰,最终加速了隋代的灭亡。关于这一点,魏徵的评论可谓切中肯要,他说隋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隋炀帝大兴土木、三征高句丽,必然劳民伤财,猾吏不断地向百姓征兵、征税、征发徭役,名目繁多,百姓多为破产甚至丧命,略有反抗,便有严刑峻法临之,以致最终民不聊生,群雄揭竿而起,隋朝走上灭亡的边缘。   三、“隋亡论”在贞观年间的影响   魏徵在《隋书》的序、论中阐发了自己的“隋亡论”,探讨了君主的所作所为对于王朝兴亡的影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隋亡论”并不仅仅作为一种理论而存世,它还对现实政治,尤其是贞观年间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使唐太宗不妄自尊大,任用贤能,虚心纳谏,君臣关系良好。其次,使魏徵更加明确了“居安思危”的思想,从而劝谏帝王,进一步完善唐太宗“任贤能,受谏诤”的言论。最后,有利于唐太宗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隋炀帝不恤民力、竭泽而渔的做法使得隋二世而亡,这使得唐代统治者更加重视君民关系。总之,“隋亡论”对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统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刘�d,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摘要】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命秘书监魏徵修隋史。《隋书》中魏徵所做序、论,尤其是帝纪后论,揭示君主心态、作为与皇朝兴亡的关系。魏徵编修、撰述的隋朝历史以及对隋朝君主的评价,对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统治者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魏徵;王朝兴亡;君主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18-01   上下五千年,泱泱中华史。翻开史册,我们看到的历史,跳不出王朝治乱兴亡的周期循环。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初年至其中期,经历了休养生息,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往往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盛景。但这盛景之下,又往往蕴藏着危机。危机慢慢扩大,波及面渐广。至王朝末年,无疑是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群雄逐鹿,民不聊生。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旧王朝,在旧王朝的废墟里建立起新的王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休养生息。   每个新王朝都希望自身能够长治久安,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名臣开始探索王朝治乱兴亡的秘密。这些探索有些是以“君主”为中心展开,讨论君主的所做作为对王朝兴亡的作用与影响。魏徵在《隋书》纪、列传后论中所表达的对隋朝兴亡的所思所感即是其中的代表,我们且将其称为魏徵的“隋亡论”。   一、魏徵与《隋书》   魏徵此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由此可见其胸怀大志,且博览众书。在天下纷乱之际,魏徵先后跟随李密、窦建德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最终为唐政权效力,拜为太子洗马,效力于李建成。“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魏徵之深谋远虑可见一斑。一方面,魏徵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能力对隋朝治乱兴亡及隋代君主所作所为做出评价。另一方面,魏徵是隋亡唐兴的见证人,亲身经历过隋末乱世,其评价则更加客观中肯。且魏徵为人耿直,不会为阿谀当朝统治者而歪曲客观事实。魏徵的个人素质决定了其史论具有较高的价值。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命“秘书监魏徵修隋史”。由此,魏徵开始以主编身份编修《隋书》。除传统编修之外,魏徵还在《隋书》纪、志、列传或前或后撰写了序或后论。史载“徵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从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隋书》的这些序、论,尤其是帝纪后论,以隋朝的开国之君与亡国之君作比较,揭示君主心态、作为与皇朝兴亡的关系,尽显一代名臣魏徵政论家、史论家的本色。   二、隋代君主与王朝兴亡   隋代之兴离不开隋文帝的努力。581年,隋代北周。随后便是8年的统一之战,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了全国统一,史称“虽晋武之克平吴会,汉宣之推亡固存,比义论功,不能尚也”。魏徵对隋朝的统一大业极为推崇,称赞隋文帝顺乎潮流,“乘兹机运,遂迁周鼎”,“劬劳日昃,经营四方”,经历了“楼船南迈则金陵失险,骠骑北指则单于款塞”的统一过程,出现了“《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的统一局面。《隋书》对隋文帝在统一事业中的作用,可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统一之后,杨坚又“躬节俭,平徭赋”,自身带头提倡节俭,不沉迷于富贵的帝王生活,节俭从政,且轻徭薄赋,思虑、关注民生,不搜刮于天下,这一点尤为可贵,以致最终达到了“仓廪实,法令行”的效果。   然而,隋文帝杨坚并非完人,其亦有性格缺陷,“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魏徵认为,这一缺陷导致了其“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才列,天下已非隋有”,竟为隋代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魏徵进而感叹:“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从此处可以看出,魏徵认为隋朝的“衰怠”、“乱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起自高祖,成于炀帝,由来远矣。在后文中,魏徵则以隋炀帝的种种倒行逆施为中心,着重分析了隋亡“成于炀帝”的一系列政治原因。   首先,隋炀帝并非勤政之君,荒淫怠政;且性格狂妄自大,喜好猜忌,易构罪臣下。《隋书》称“帝性多诡谲”,“于时军国多务,日不暇给,帝方骄怠,恶闻政事,冤屈不治,奏请罕决。又猜忌臣下,无所专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构其罪而族灭之”。隋炀帝狂妄自大、滥杀无辜,尤其是他不听谏官之言,除之而掩过的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其次,隋炀帝穷奢极欲,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炀帝完全摒弃了隋文帝躬节俭、平徭赋的做派,“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这样的奢靡生活,必然会使隋王朝日渐走向衰亡。   最后,隋炀帝大兴土木、三驾辽左,使人民不堪其扰,最终加速了隋代的灭亡。关于这一点,魏徵的评论可谓切中肯要,他说隋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隋炀帝大兴土木、三征高句丽,必然劳民伤财,猾吏不断地向百姓征兵、征税、征发徭役,名目繁多,百姓多为破产甚至丧命,略有反抗,便有严刑峻法临之,以致最终民不聊生,群雄揭竿而起,隋朝走上灭亡的边缘。   三、“隋亡论”在贞观年间的影响   魏徵在《隋书》的序、论中阐发了自己的“隋亡论”,探讨了君主的所作所为对于王朝兴亡的影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隋亡论”并不仅仅作为一种理论而存世,它还对现实政治,尤其是贞观年间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使唐太宗不妄自尊大,任用贤能,虚心纳谏,君臣关系良好。其次,使魏徵更加明确了“居安思危”的思想,从而劝谏帝王,进一步完善唐太宗“任贤能,受谏诤”的言论。最后,有利于唐太宗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隋炀帝不恤民力、竭泽而渔的做法使得隋二世而亡,这使得唐代统治者更加重视君民关系。总之,“隋亡论”对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统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刘�d,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