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

判断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案一:

上述判断是片面的。因为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但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当他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他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其他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必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新的生产技术被普遍采用,劳动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首先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会消失。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使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也变得便宜的时候,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剩余价值率才会提高。单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超额剩余价值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不断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这样在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答案二:若该题分值在30分以上,增加下列分析。

上述判断是片面的。因为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超额剩余价值是在个别企业率先提高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成的途径或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因为相对剩余价值正是在各个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个别企业首先提高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在竞争中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后,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变成为一般生产条件,其个别价值已等于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部门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形成相对剩余价值。

为了便于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成过程,还必须从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动机和竞争出发,来说明它。

如果一个12小时的工作日生产某种商品12件,价值12元,其中新创造的价值6元,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6元。每件商品价值是1元。现在某资本家由于采用新技术使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12小时工作日中生产24件商品。在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条件下,每件商品的价值会下降到7角5分,其中5角是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2角5分是新创造的价值(因为6元新价值分摊到24件商品上,平均每件2角5分)。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我们知道,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它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如果这位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按1元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每件就可以实现2角5分的超额剩余价值。在市场需求没有随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扩大的情况下,这位资本家只有降低自己商品的价格,才能为增加了的商品夺取较大的市场。就是说,他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而低于社会价值来出卖,例如每件卖9角,这样他仍可获得1角5分的超额剩余价值。对于任何一个资本家来说,不管他的商品是否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提高生产力,都会使他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已经具有相对剩余价值的性质。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驱或过渡形态,它不具有稳定的性质,一旦新技术普遍采用,生产力普遍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也就跟着消失。这种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一方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出卖自己的商品;另一方面,它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其他资本家也采用新技术。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必要生活资料及与它有关的生产部门时,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生活资料便宜了,劳动力价值下降了,一般的剩余价值率即社会平均剩余价值率才会受到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才最终形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前提(劳动者生活必需品价值降低,导致劳动力价值降低,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它的现实起点,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差额,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则最终导致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因为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是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各个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竟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新技术普遍被采用时,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相应下降,从而使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但是,所有资本家都因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三:

上述判断是片面的。因为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延长工作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长度的限制,又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不能满足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因此,资本家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就需要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日长

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例如,原来工作日为 12 小时,必要劳动时间 6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 6 小时,如果工作日长度 12 小时不变,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 4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增加为 8 小时,剩余价值率就会由 100 %提高为 200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而劳动力价值又是劳动者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变动就会使劳动力价值变动,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变动。在工人所需生活资料价值中,还包含着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类生产资料价值的变动,也会影响劳动力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关,只有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才会相应缩短,剩余劳动时间才会相对延长,从而才会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开始的。因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就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个别企业工人使用的是先进机器设备,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的效率也高于一般企业,因而他的劳动等于加强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更多。”因而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比一般企业工人要多。而在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相当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对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因此,超额剩余价值事实上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来实现的。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可见,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引起劳动力价值下降,于是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地延长,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所有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

判断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案一:

上述判断是片面的。因为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但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当他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他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其他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必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新的生产技术被普遍采用,劳动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首先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会消失。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使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也变得便宜的时候,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剩余价值率才会提高。单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超额剩余价值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不断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这样在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答案二:若该题分值在30分以上,增加下列分析。

上述判断是片面的。因为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超额剩余价值是在个别企业率先提高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成的途径或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因为相对剩余价值正是在各个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个别企业首先提高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在竞争中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后,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变成为一般生产条件,其个别价值已等于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部门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形成相对剩余价值。

为了便于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成过程,还必须从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动机和竞争出发,来说明它。

如果一个12小时的工作日生产某种商品12件,价值12元,其中新创造的价值6元,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6元。每件商品价值是1元。现在某资本家由于采用新技术使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12小时工作日中生产24件商品。在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条件下,每件商品的价值会下降到7角5分,其中5角是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2角5分是新创造的价值(因为6元新价值分摊到24件商品上,平均每件2角5分)。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我们知道,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它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如果这位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按1元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每件就可以实现2角5分的超额剩余价值。在市场需求没有随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扩大的情况下,这位资本家只有降低自己商品的价格,才能为增加了的商品夺取较大的市场。就是说,他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而低于社会价值来出卖,例如每件卖9角,这样他仍可获得1角5分的超额剩余价值。对于任何一个资本家来说,不管他的商品是否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提高生产力,都会使他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已经具有相对剩余价值的性质。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驱或过渡形态,它不具有稳定的性质,一旦新技术普遍采用,生产力普遍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也就跟着消失。这种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一方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出卖自己的商品;另一方面,它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其他资本家也采用新技术。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必要生活资料及与它有关的生产部门时,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生活资料便宜了,劳动力价值下降了,一般的剩余价值率即社会平均剩余价值率才会受到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才最终形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前提(劳动者生活必需品价值降低,导致劳动力价值降低,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它的现实起点,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差额,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则最终导致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因为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是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各个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竟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新技术普遍被采用时,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相应下降,从而使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但是,所有资本家都因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三:

上述判断是片面的。因为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延长工作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长度的限制,又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不能满足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因此,资本家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就需要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日长

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例如,原来工作日为 12 小时,必要劳动时间 6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 6 小时,如果工作日长度 12 小时不变,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 4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增加为 8 小时,剩余价值率就会由 100 %提高为 200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而劳动力价值又是劳动者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变动就会使劳动力价值变动,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变动。在工人所需生活资料价值中,还包含着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类生产资料价值的变动,也会影响劳动力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关,只有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才会相应缩短,剩余劳动时间才会相对延长,从而才会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开始的。因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就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个别企业工人使用的是先进机器设备,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的效率也高于一般企业,因而他的劳动等于加强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更多。”因而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比一般企业工人要多。而在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相当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对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因此,超额剩余价值事实上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来实现的。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可见,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引起劳动力价值下降,于是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地延长,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所有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

    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1)目的是: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 ...

    自考马哲 要点!

    简答: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 ...

    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对劳动二重性进行概述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在商品生产中,人 ...

    马哲三句话概括完毕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 哲学 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学原理: ①宏观上学习哲学(章.节)②微观上学习哲学(知识点,哲学的知识点我们应该学习的要点有:概念:特征:辨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反对错误.) 注:哲 ...

    一简答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 简答 论述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 ...

    马基本各章节读书笔记

    第1章读书笔记 (2011-04-14 19:57:1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义的多角度理解 (2)马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哲②政经③科社 (3)对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体系内容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悟和各个方面,是以反对资本主义求得无产阶级解放并指导人们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建设社会主义而提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 ...

    世界统一于存在

    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附:各章简答.论述) 一.课程性质与要求. 1.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马克思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