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 刘忠付 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

实验一小 刘忠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3、解题 :闻:听

二、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Ì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

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七、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二课时

一、教材解读及教学分析: 《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诗人情感的真切体会。《示儿》直抒胸臆,明代胡应麟《诗薮》评述:“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而这二十八字间的爱国情感何以如此感人?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

欲体会爱国之情,先须知爱国之人。因此,“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解读《示儿》的一把钥匙。结合陆游一生的报国壮志及曾经的西北从军经历,可以对诗句的含义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诗人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立场和“国家至上”的情感有更为完整的体认。由此,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先生所说:“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转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

1.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和诗人的背景资料,准确理解诗人的遗愿“北定中原”。

(2)借助“矛盾”,还原诗人的临终心境,体会爱国情怀,感情诵读。

2.教学思路:

依从明暗两条线索“知人论世”,由浅入深地解读。明线:陆游临终对儿子说了什么?暗线:陆游诗中对我们说了什么?前者理解诗句所言的意义,后者了解诗人未尽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意图:

板块一:读诗题

1.识解“示”、“祭”。

出示“示”甲骨文字形图片,理解“示”字本义:供放祭品的石桌,也即所谓的“灵石”。

出示“祭”字,理解“家祭”。

2.解读题目。

出示“示儿”,理解“示”在诗题中的意思。

引读: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些什么?

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诗句,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由“示”到“祭”,再到理解题意,由此引入诗句阅读,符合阅读期待心理。】

板块二:解诗句

1.指名朗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七言古诗的节奏。

2.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3.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概括能力。】

板块三:感诗情

1.还原语境,沿情四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国”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非常人所能做得到。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遗民泪尽胡尘里”而“悲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犹如“灵魂”飞出了人的身体,照耀着山河,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爱到此境,直抒胸臆最感人!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

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

板块四:知诗人

1.爱国诗及爱国诗人灿若星辰,为何朱自清说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1)出示陆游的家世简介,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忠君爱国的教育。

(2)出示陆游的一生经历,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毕生志向及西北从军的经历,感怀其屡遭罢黜不改其志,及至老年依然壮怀激烈的报国之情。

(3)出示陆游一生多个阶段的爱国诗作,学生自由阅读。

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诗作中看到陆游爱国的一生。

2.课外主题阅读。

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参照阅读名家对《示儿》等诗篇的解读评论,以加深理解。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专业的阅读课程。】

结语:一首诗,一个人,所见毕竟有限。重要的,不是学生读懂了什么,而是学生希望去读些什么,从中读到些什么。让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

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望

附件1:预习单

附件2:共学单

附件3:延学单

4. 古诗两首

实验一小 刘忠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3、解题 :闻:听

二、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Ì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

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七、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二课时

一、教材解读及教学分析: 《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诗人情感的真切体会。《示儿》直抒胸臆,明代胡应麟《诗薮》评述:“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而这二十八字间的爱国情感何以如此感人?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

欲体会爱国之情,先须知爱国之人。因此,“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解读《示儿》的一把钥匙。结合陆游一生的报国壮志及曾经的西北从军经历,可以对诗句的含义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诗人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立场和“国家至上”的情感有更为完整的体认。由此,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先生所说:“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转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

1.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和诗人的背景资料,准确理解诗人的遗愿“北定中原”。

(2)借助“矛盾”,还原诗人的临终心境,体会爱国情怀,感情诵读。

2.教学思路:

依从明暗两条线索“知人论世”,由浅入深地解读。明线:陆游临终对儿子说了什么?暗线:陆游诗中对我们说了什么?前者理解诗句所言的意义,后者了解诗人未尽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意图:

板块一:读诗题

1.识解“示”、“祭”。

出示“示”甲骨文字形图片,理解“示”字本义:供放祭品的石桌,也即所谓的“灵石”。

出示“祭”字,理解“家祭”。

2.解读题目。

出示“示儿”,理解“示”在诗题中的意思。

引读: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些什么?

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诗句,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由“示”到“祭”,再到理解题意,由此引入诗句阅读,符合阅读期待心理。】

板块二:解诗句

1.指名朗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七言古诗的节奏。

2.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3.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概括能力。】

板块三:感诗情

1.还原语境,沿情四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国”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非常人所能做得到。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遗民泪尽胡尘里”而“悲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犹如“灵魂”飞出了人的身体,照耀着山河,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爱到此境,直抒胸臆最感人!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

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

板块四:知诗人

1.爱国诗及爱国诗人灿若星辰,为何朱自清说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1)出示陆游的家世简介,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忠君爱国的教育。

(2)出示陆游的一生经历,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毕生志向及西北从军的经历,感怀其屡遭罢黜不改其志,及至老年依然壮怀激烈的报国之情。

(3)出示陆游一生多个阶段的爱国诗作,学生自由阅读。

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诗作中看到陆游爱国的一生。

2.课外主题阅读。

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参照阅读名家对《示儿》等诗篇的解读评论,以加深理解。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专业的阅读课程。】

结语:一首诗,一个人,所见毕竟有限。重要的,不是学生读懂了什么,而是学生希望去读些什么,从中读到些什么。让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

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望

附件1:预习单

附件2:共学单

附件3:延学单


    相关文章

    古诗文诵读比赛方案

    夏津县西关小学 关于举办首届中华古诗文诵读大赛活动的 一.活动目的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从小诵读千古美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开拓学生视野,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

    上海初中语文+数学教材目录

    上海教材目录 沪教版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教材目录("五四"学制,六至九年级带*者为略读篇目) 六年级语文上册(试用版) 第一单元 有家真好 1.祖父和我(萧红) 2.凡卡(契诃夫) 3.*<父与子>漫画选(奥.卜 ...

    上海语文教材目录

    六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有家真好 1.祖父和我 (萧红) *2.金黄的大斗笠 (高风) 3.凡卡 (契诃夫) 4.散步 综合学习:家庭欢乐大转盘 每周一诗:望驿台 秋思 (张籍) 第二单元 同龄人的故事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花脸 ...

    人教版小学一至四年级上下册语文目录

    汉语拼音(a o e) 汉语拼音(i u ü) 汉语拼音(b p m f) 汉语拼音(d t n l) 复习一 汉语拼音(g k h) 汉语拼音(j q x) 汉语拼音(z c s) 汉语拼音(zh ch sh r) 复习二 汉语拼音(ai ...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枫桥夜泊说课稿

    语文S 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枫桥夜泊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qu ...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语文A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

    小学三四五年级语文目录

    小语三年级上册目录 三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组 1 观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第六组 20 古诗两首 第一组 1 燕子 第六组 21 太阳 22 月球之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古诗两首 3 鸟的天堂 4 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 古 ...

    下学期小学语文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学部教学工作计划 的精神指导和具体要求, 充分发挥教研组“小、活、新、实”的活动特点,依靠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以规范执行学校各项“制度”和严格执行“六认真”为重点,继续以古诗文辅读、作文教学、写字教学为突破口,加强 ...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语文S版三年级下)

    教案示例 27 古诗两首 [内容简析] 本课两首古诗均为唐代边塞诗.<从军行>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戍边的胸怀,全诗格调悲壮,洋溢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塞下曲>借用汉代李广将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