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

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任务书

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

项目建设办公室

二○○六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二期工程项目背景 ........................................................ - 1 -

1.1 总体背景描述 .................................................................. - 1 - 1.2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 ...................................... - 6 -

第二章 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 8 -

2.1 对一期工程进行全面的总结 .......................................... - 8 - 2.2 社会的发展给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 9 - 2.3 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 10 -

第三章 二期工程可研编制的思路和原则 .............................. - 11 -

3.1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总体思路 .............................- 11 - 3.2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原则 .................................... - 12 -

第四章 二期工程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架构 .............................. - 13 -

4.1 二期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 ............................................ - 13 - 4.2 二期工程总体架构 ........................................................ - 13 -

第五章 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 - 15 -

5.1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 - 15 - 5.2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 ........................................................ - 17 - 5.3 抗旱信息采集系统 ........................................................ - 19 - 5.4 通信系统 ........................................................................ - 22 - 5.5 计算机网络系统 ............................................................ - 22 - 5.6 数据汇集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 .................................... - 23 - 5.7 数据库建设 .................................................................... - 24 - 5.8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 ........................................................ - 25 - 5.9 防洪调度业务应用系统 ................................................ - 25 - 5.10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 ........................................................ - 26 - 5.11 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 - 27 -

5.12 标准体系建设 ................................................................ - 28 - 5.13 安全体系建设 ................................................................ - 28 - 5.14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 .................................................... - 28 - 5.15 积极开展一些相关课题研究 ........................................ - 28 -

第六章 二期工程分项目可研深度要求 .................................. - 30 -

6.1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 - 30 - 6.2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 - 31 - 6.3 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 - 31 - 6.4 通信系统可研要求 ........................................................ - 33 - 6.5 计算机网络系统可研要求 ............................................ - 33 - 6.6 数据库建设可研要求 .................................................... - 35 - 6.7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 - 36 - 6.8 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 - 36 - 6.9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 - 38 - 6.10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可研要求 .................................... - 38 -

第七章 可研报告编制的计划和时间要求 .............................. - 39 - 第八章 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 - 40 -

8.1 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 ................................................ - 40 - 8.2 可研报告编制质量保障体系 ........................................ - 40 -

第九章 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 - 42 -

9.1 项目建设管理 ................................................................ - 42 - 9.2 项目运行管理 ................................................................ - 42 - 9.3 招标方案 ........................................................................ - 43 -

第十章 二期工程投资估算 ........................................................ - 44 -

10.1 二期工程总投资估算 .................................................. - 44 - 10.2 二期工程可研编制费 .................................................. - 44 -

第一章 二期工程项目背景

1.1 总体背景描述

2001年12月,水利部和国家气象局以水规计[2001]626号文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以下简称《修改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计委委托于2002年7月对《修改稿》进行评估,核减了部分项目,并对整个项目提出了分期建设的建议。共核减投资6114.60万元,将《修改稿》中提出的总投资169732.00万元调整为163257.40万元,并提出按照尽量维持系统的完整性和优先保证特别重点的原则,将特别重点的防洪地区和重要防洪城市的系统建设放在第一期,将其它防洪地区以及现有防汛系统还能基本正常运行的省市系统建设放在第二期。一期工程投资为7.7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22亿元,地方投资2.49亿元。

2002年11月,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重新编制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2003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一期工程的建设。

2005年5月,经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审查,水利部正式批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与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一起完成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并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一期工程概算为:8.02亿。

2005年11月水利部组织召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开始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实施的建设项目取得了预期成果,并已发挥积极的作用。

有关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内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遗留在二期工程中应建设的内容,参见总体可研建设任务、一期工程和遗留工程表。

总体可研建设任务、一期工程和遗留工程表

决策支持系统

1、总体可研内容

天气雷达系统

总体可研内容:

1、6部基本覆盖整个淮河和黄河中游的新一代天气雷达。 2、120个气象部门的四要素自动气象站。

3、208个水利部门的遥测雨量站。 4、气象部门到水利部门的信息传输系统。

5、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淮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天气雷达产品应用为基础的流域暴雨洪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

一期水利部建设内容:

1、120个自动气象站资料自气象部门向水利部门传输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2、同时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分别建设天气雷达业务应用系统。

1.2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

1、《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NFCS-CMS-OD-02),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办公室,2001.10;

2、《关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的评估报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02.7;

3、《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NFCS-CMS-OD-05),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办公室,2002.8;

4、国务院,发改委批准一期工程建设的文件,2003.6; 5、《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5.7; 6、国家发改委核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概算的文件,2005年;

7、水利部审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文件,2005年;

8、《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规计(2003)

456号文);

9、一期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的相关材料; 10、《全国水利“十一五”发展规划》; 11、《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第二章 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 对一期工程进行全面的总结

2005年6月水利部批复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实施完成的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建设、异地会商系统建设;部署的通信系统、水情分中心建设、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旱情分中心试点建设等都已经取得积极的成果,并已在防汛抗旱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国家防总领导的防洪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依据。

2、一期工程中的125个水情分中心的建设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正在全面实施建设,这些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所属区域中央报汛站信息在30分钟内传送的国家防办的目标,提高防汛决策的支持能力和水平。为构建覆盖全国性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立跨流域、跨区域防汛抗旱业务应用积累了经验,奠定基础。

3、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前期工作的开展及一期工程的实施,建立了从水利部到流域机构、省的建设管理体系,制定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颁发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培养了一批项目管理和建设的技术人才,取得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

4、一期工程的建设带动了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满足国家级建设任务的同时,加快了省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投入,特别是增加了省级报汛站的建设内容。

5、一期工程建设在水情信息采集方面,仅能完成60%的中央报汛站,尚有40%的中央报汛站需在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实施的一些省区也还未能全部覆盖区域内的中央报汛站;在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方面只是实施了个别的试点,尚无法实现工情信息、旱情信息的采集、传输、管理;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方面也仅仅能够完成防汛的部分功能。

6、一期工程由于前期工程周期相对较长,由于一些技术发展较

快,设计方案与实施的方案需要考虑部分调整;一些西部省区的配套资金的落实相当困难;已建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落实较难;建设与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2.2 社会的发展给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为适应我国社会变革的新形势,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水利部提出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推进"两个转变"是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人水和谐的迫切需要。

2、“十一五”及今后十年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水利基础设施;初步遏制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有所改善。到2010年,水旱灾害损失率(水旱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量的期望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现状分别降低至多年平均1.0%以下。“十一五”及今后十年我国防汛抗旱工作总体目标的确定,为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课题,新的任务。

3、实现水利工程体系的科学合理运用,实现优化调度,实现洪水资源化,抗旱手段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努力提高灾害预测预

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和灾后评价等方面的科技水平。

2.3 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防洪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期工程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应用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一期工程建设具有局部性,尚有40%的中央报汛站需在二期建设,在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由于一期工程的投资限制和西部地区配套资金落实等原因,一期工程的实施可能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需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补充完善。近年来,出现旱情的地区不断扩大,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一些地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期工程由于投资和技术等原因,在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等功能方面尚不够完善。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整体作用,积极应对各种防汛抗旱等水利应急事件,特别是加快重点易旱地区的系统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期工程建设成果,扩大系统的建设范围和深化系统的建设成果,构建一个覆盖全国、功能完整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 二期工程可研编制的思路和原则

3.1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总体思路

依据2002年7月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的评估意见、2003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参考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及建设中相关文件和技术报告,结合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的现状(特别是一期工程建设的相关成果)和防汛抗旱“两个转变”新思路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近几年相关技术的发展,继承近年来水利相关项目的建设成果,综合考虑已经审批立项或准备审批立项的一些项目的建设内容,避免重复建设。综合分析二期工程的业务与技术要求,基于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和框架,进一步优化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体系及建设任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高度重视信息源的建设和整合,拓宽信息服务的领域,扩展业务应用的范围,强化业务应用的深度,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在相关项目投资方面中央应给予西部更大的倾斜。

3.2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原则

1、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一期工程成果继承与补充完善的原则。 3、一期工程相关技术的继承原则。 4、统一设计、开发、推广应用的原则。 5、技术方案比较的原则。 6、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的原则。

第四章 二期工程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架构

4.1 二期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

1、全面实施中央报汛站的更新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央报汛站的实时信息在30分钟内上报到国家防办。

2、全面实施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工情信息采集体系。 3、全面实施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旱情信息采集体系。 4、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连接流域、省区、地市级的水利信息网络。 5、完善水利通信网络建设,重点加强移动通信系统建设。

6、补充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增强系统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7、组织实施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 8、实施资源整合,构建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4.2 二期工程总体架构

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工程的总体架构为:

三类信息采集系统(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采集系统、旱情信息采集系统)。

一个基础(通信与网络)。

二台一库(数据汇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库系统)。

三类业务应用(水情业务应用、防洪调度业务应用、抗旱业务应用)。 一个会商环境(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二个体系(安全体系,标准体系)。 二期工程总体架构如图4.1.1所示:

第五章 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5.1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共需完成224个水情分中心集成建设及所辖3171个中央报汛站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安排125个水情分中心集成建设及所辖1884个中央报汛站(雨量、水位、流量站等)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其中流域所属的283个中央报汛站未进行流量测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150个中央报汛站未进行水位测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因此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基本范围是:遗留的99个水情分中心集成建设及所辖1287个中央报汛站(雨量、水位、流量站等)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以及流域所属283个中央报汛站流量测验设施设备和150个中央报汛站水位测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涉及6个流域和25个省区(北京市、天津市、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和西藏自治区已在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基本建设范围见表5.1.1。二期工程中具体的水情分中心及中央报汛站数量在可研阶段研究确定。

5.2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

工情信息分为基础工情信息、实时工情信息和洪涝灾情信息。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共需完成228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927个工情采集点建设、3个工程险情信息移动采集站。一期工程仅安排4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30个工情采集点的建设内容,因此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将全面开展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基本建设范围包括:遗留的224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897个工情采集点建设、3个工程险情信息移动采集站等,具体涉及4个流域、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单位。基本建设范围见表5.2.1。二期工程中工情分中心及工情采集点的具体数量在可研阶段研究确定。

5.3 抗旱信息采集系统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涉及土壤墒情、旱灾情况和抗旱管理等信息的采集、上报和管理。降雨、大中型水库蓄水量

等信息由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完成,其他部门的抗旱信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

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共需完成267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及所辖1265个抗旱信息站和1800个墒情采集点的建设等。目前一期工程安排了28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203个旱情信息站(易旱县)和480个墒情采集点(旱情监测站)的试点建设。因此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将全面开展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基本建设范围包括:遗留的239个旱情分中心及所辖1062个抗旱信息站和1320个墒情采集点的建设等。表5.3.1为二期工程旱情实验站(分中心)及所辖抗旱信息站和墒情采集点的基本建设范围。二期工程中旱情分中心及旱情采集点的具体数量可能有较大变化,在可研阶段研究确定。

表5.3.1 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建设范围

5.4 通信系统

根据防汛需要,在公网覆盖的地方充分利用公网资源和充分利用已建的水利卫星设施及水利专用网络资源,结合实际需求,组建重点大型水库、蓄滞洪区的通信预警;在中央和流域机构建设应急机动通信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改造和完善已建的防汛通信网设施的功能,提高和加强防汛通信的保障程度。为防汛抗旱调度指挥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

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建设100座重点大型水库的语音、数据和图像传输系统;建设15套应急抢险机动通信系统,为工程抢险、防汛现场指挥提供通信保障;在长江、黄河、淮河等6个国家防总直接调度的重点蓄滞洪区建设或改造预警反馈通信系统,并进一步结合新的蓄滞洪区建设规划,论证建设范围与建设内容。

5.5 计算机网络系统

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

将网络延伸到二期工程所建设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以及部属工程管理局,同时建设异地灾备系统。基本建设范围包括:遗留的3个重点工程管理局、99个水情分中心、224个工情分中心、239个旱情分中心与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互联的流域省区网;建设同城办公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园区网;建设遗留的3个重点工程管理局、99个水情分中心、224个工情分中心、239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的部门网。为工情、灾情、旱情信息的实时收集、传输和处理提供网络保障,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和各种信息流程的合理性。具体建设范围和内容将根据可研阶段信息采集系统的变化而确定。

5.6 数据汇集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

根据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数据汇集平台的硬件环境在信息采集和系统集成中一并考虑,软件支撑环境与应用支撑平台共用。一期工程建设已计划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大多数应用支撑平台软件统一购置。二期工程的重点是数据汇集平台建设范围的延伸,具体的建设范围根据二期工程可研确定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的数量而确定。二期可研阶段将进一步研究扩展应用支撑平台的功能及所需的硬软件配置.

5.7 数据库建设

通过二期工程的实施,全面完成中央、流域、省和水情、工情、旱情分中心数据库系统配置,全面补充完善数据源,建立高效、可靠、安全并稳定运行的数据库系统,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设遗留的12个省水情中心、99个水情分中心、224个工情分中心和239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数据库系统建设,配置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对各级节点的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热带气旋数据库、历史洪灾数据库进行建设、补充和完善;在各级节点全面开展防洪工程数据库、旱情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图形库)、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建设。具体建设范围和内容将根据可研阶段信息采集系统的变化而确定。

5.8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气象产品应用系统、热带气旋信息服务系统、洪水预报系统、会商系统中的水情会商部分和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等。一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采取了统一开发,推广使用的开发策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和增强一期工程开发的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部署到流域、省级和地市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充分发挥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完善和增强气象产品应用系统及其功能;完善和增强热带气旋信息服务系统及其功能。完善和增强水情会商系统及其功能。完善和增强洪水预报系统功能,进一步满足中央洪水预报的业务需求,扩大洪水预报断面和蓄滞洪区的数量。扩大天气雷达的数据源,完善和增强防汛抗旱天气雷达信息应用系统及其功能,使其适应中央防汛指挥工作的要求,并通过必要的二次开发推广到流域、省及地市。

5.9 防洪调度业务应用系统

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和增强防汛信息服务、防汛业务管理、防汛会商支持、防洪调度等业务系统,推广应用到流域、省及地市,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对一期建设的中央级系统和流域级分系统,根据洪水预报断面的调整情况和区域防洪调度的总体要求进行适当

扩充,对重点防洪省份的防洪调度系统进行全面建设,构筑覆盖全国主要

防洪区域的防洪调度应用体系;研究新的业务要求,对一期建设的防汛信息服务系统、防汛业务管理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进行优化、调整和完善提高,对流域、省和地市级防汛部门的应用系统配置和二次定制;基于社会经济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图形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建立灾情评估指标体系,结合遥感技术的应用,开发原型灾情评估系统,配置到七大流域机构和重点防洪省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系统二次配置,构筑各自灾情评估系统,并由此构筑中央级灾情评估系统。

5.10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包括抗旱数据库、旱情信息查询服务系统、旱情监视预测与分析系统、抗旱会商系统及旱灾评估系统等四部分内容。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中央系统、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和地(市)的四级相关抗旱数据库,完善和提高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基于全国旱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建立一套覆盖全国重点旱灾严重地区的旱情信息处理、旱情信息查询服务、旱情监视、旱情预测分析与灾情评估及抗旱会商业务系统。充分利用气象、水文、土壤墒情及遥感等信息,及时发现旱情,实时监视旱情发展过程,掌握抗旱动态,通过各种图表和文字材

料,为各级抗旱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信

息;预测分析旱情发展变化趋势,评估旱灾损失和抗旱效益,科学地提出防旱、抗旱、减灾决策建议,为抗旱指挥、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求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5.11 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基于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的完善,通过集成三类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的业务信息,以及基础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中的各类基础和专业信息,形成综合决策的数据成果;建设集成水雨情会商、防汛会商和抗旱会商系统一体化的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完善中央、流域、省级防汛抗旱综合决策会商环境建设、大屏幕显示系统、语音系统等建设;基于中央、流域、省级水雨情会商系统、工情会商系统、旱情会商系统和防汛抗旱数据库系统建设,进行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实时水情、雨情、工情、旱情、灾情查询、分析,依据洪水预报成果、调度预案进行分析与模拟,通过异地会商系统提供的远程语音、图像等功能实现异地会商。

二期工程重点研究异地会商系统的扩充与延伸,实现与流域、省(市)异地会商系统的互联互通。充分考虑已建或计划建设的各类视频监视系统的综合利用,整合各类现场视频图像,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实时的图像信息。

5.12 标准体系建设

在总体可研和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过程中,在规范项目管理和规范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制定了一些本项目的标准规范,对项目的设计、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二期工程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标准规范工作,并争取在项目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将一些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标准,特别是信息采集和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等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

5.13 安全体系建设

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中对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较全面的设计,但由于一期工程建设的投资安排的限制,无法安排实施。建议在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要在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设计,并组织实施。重点实施网络安全(包括:入侵检测、病毒防范、漏洞扫描、审计系统等),应用安全(应用系统的使用权限等)、信息安全(信息的访问权限等)、用户管理(安全认证)等安全体系建设。

5.14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的目标是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及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和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的设计为依据,充分考虑一期工程已建系统及其他项目已建系统软硬件的综合利用,分析整合,从软硬件配置、应用集成等多方面,给出优化的系统集成方案。

5.15 积极开展一些相关课题研究

在可研阶段,应针对近期发展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结合防汛抗旱应用系统的建设管理工作实际开展一些实验课题研究。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河流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存储模型研究。

防汛抗旱信息的分级管理与共享机制研究。

遥感信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综合应用研究。

工情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标准研究。

旱情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标准研究。

运行与维护管理的机制与费用核算的研究。

第六章 二期工程分项目可研深度要求

6.1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1)细化和优化建设任务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中央报汛站的个数、站类和报汛项目。

(2)落实建设内容

通过调研落实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及所辖中央报汛站的现状和建设内容;初步论证选择报汛通信的组网信道;初步提出报汛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3)可研深度具体要求

①明确分中心与中央报汛站的所辖关系,完成中央报汛站基本属性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填写中央报汛站站点基本属性表,其中站点的经纬度必需精确到秒,空间位置的误差不超过15m。

②完成中央报汛站雨量观测项目、水文观测项目和流量测验项目的现状调查工作并填写中央报汛站水文测验现状情况表。

③明确中央报汛站水文测验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的建设内容。 ④完成中央报汛站报汛通信信道的调查工作,并填写中央报汛站通信信道调查及拟采用组网信道情况表。

⑤完成水情分中心现状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填写水情分中心现状情况表。

2、其他要求

(1)严格按照水文测验和报汛通信的有关规范和实现建设目标的要求安排建设内容;

(2)报汛通信的信道尽量选择公众通信网和已建的水利专用通

信网资源;

(3)避免重复建设,做好现状调查分析工作。

6.2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1)细化和优化建设任务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工情分中心所辖工情信息采集点的数量和名称。

(2)落实建设内容

通过调研落实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明确每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工情信息采集点的现状和建设内容;初步提出工情信息采集点与工情分中心之间的通信信道。

2、其他要求

(1)信息传输要求

工情信息从工情信息采集点通过各种通信信道传输到工情分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省中心。

(2)通信信道要求

从工情信息采集点到工情分中心的通信信道要尽量利用公众通信网。

6.3 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1)细化和优化建设任务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所辖旱情

信息站的数量和名称;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所属土壤墒情采集点的数量和名称。

(2)落实建设内容

通过调研落实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明确每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及所辖旱情信息站的现状和建设内容;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所属土壤墒情采集点的现状和建设内容;初步提出旱情信息站与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土壤墒情采集点与水情分中心中心之间的通信信道。

(3)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旱情信息站的分类

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和工情分中心的建设单位均为地市防汛抗旱部门,应通过调查将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分为纯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和与工情分中心重复的旱情试验站(分中心);

旱情信息站和工情信息采集点的建设单位同为县级防汛抗旱部门,应通过调查将旱情信息站分为纯旱情信息站和与工情信息采集点重复的旱情信息站;

2、其他要求

(1)信息传输要求

自动采集的土壤墒情信息从墒情采集点通过各种通信信道传输到水情分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省中心;抗旱管理信息从旱情信息站通过各种通信信道传输到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省中心。

(2)通信信道要求

从墒情采集点到水情分中心的通信信道和从旱情信息站到旱情试验站(分中心)的通信信道要尽量利用公众通信网。

(3)墒情采集点的布设要求

墒情采集点的布设应根据具体调研情况进行布设。旱情信息站与工情信息采集点重合时不考虑重复部分的建设内容。

(4)旱情试验站(分中心)的建设要求

旱情试验站(分中心)与工情分中心重合时不考虑重复部分的建设内容。

6.4 通信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通信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通信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优化和细化,明确二期工程通信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

2、其他要求

(1)严格按照水利通信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划的要求安排建设内容;

(2)从应用和业务需求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通信技术手段,分类解决,协调发展,并要有适度前瞻性,充分评估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建设;

(3)做好现状调查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并要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新旧系统的平稳过渡。

6.5 计算机网络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可研编制将完成调查分析部属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现有的流域省区网、园区网和部门网网络结构、通信信道、网管系统、网络设备状况,评估上述单位计算机网络支持水雨情、工情、旱情、灾情信息的实时收集、传输和处理的能力,以及水利综合业务应用的能力。考虑异地容灾需求,选择建设异地灾备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1)流域省区网建设

①调查分析部各属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对流域省区网通信的要求,根据分析结果并充分考虑现有网络资源(硬件、软件、信道等)的利用,提出详细的需求分析。

②对比分析现有网络协议,选择合适的网络体系结构。

③调查电信公网的信道资源及连接方式,通过方案比选,选择合适的、性价比最优的流域省区网组网方案。

④设计比选合理的组网结构,对网络结构进行详细设计(物理地点、连接方式、信道带宽等),绘制出详细的网络拓扑图,并给出具体的连接方案。

⑤通过比较,对网络节点进行分类,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设备数量、性能指标等),并具体到每一个节点。

⑥分析网络服务需要,设计、配置合理的网络服务器和软件。 ⑦对已配网络设备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部属工程管理局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造升级、更换的原则,并以此进行设计。

(2)园区网建设

①调查了解每一个地市级单位(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园区网的现状,对不满足业务需求的园区网提出改造方案,对没有园区网的提出新建方案。

②对现有园区网组网协议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园区网协议。 ③选择合适的园区网组网信道及结构,并绘制每一个园区网的网络拓扑图。

④确定每一个园区网的联网设备(包括设备数量、设备性能指标等)。

(3)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的部门网建设

①调查各部属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水文、防汛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对部门网的要求,提出详细需求分析。

②比较选择合适的组网技术和组网协议(包括楼宇主干网技术和楼层接入网技术)。

③选择合理的组网结构,并绘出网络拓扑图。

④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设备数量、性能指标等)。 ⑤通过调研将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分为纯旱情试验站(分中心)

和与工情分中心重合的旱情试验站(分中心)。

(4)灾备系统建设

①调研中央网络中心各应用系统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要求,提出详细的灾备需求;

②根据灾备需求,比选数据备份方案;

③根据灾备方案,设计灾备系统建设规模、范围、建设地点; ④通过比较,选择灾备系统建设方案,同时提出骨干网结构优化方案。

(5)路由选择

根据选择的流域省区网和园区网组网方案,选择合理的路由协议。

(6)IP地址分配和域名设计

根据《水利信息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的原则,进行IP地址分配和域名设计。

(7)设备配置

提出详细的设备清单(包括设备名称、简单性能描述、数量、单价等)。

2、其他要求

(1)流域省区网和园区网建设尽可能采用电信公网;

(2)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硬件、软件、信道等);

(3)充分考虑资源共享,对于同城办公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可以共用一个通信信道与上级单位互连。

6.6 数据库建设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数据库建设的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对二期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基础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内容及范围。

2、其他要求

(1)各级实时水雨情数据库互相独立,不存在依赖关系。各级数据库分头获取报汛信息翻译入库,各级数据库的维护采取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模式。

(2)根据《防洪工程数据库设计》要求,对工程名称与代码、工程属地以及所属河流信息、工程各类指标信息、各种工程图及相关信息、各工程的关联工程信息、工程的相关音像资料等进行调查、收集、整理。

(3)基础数据库的实体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入库。

(4)进行各种数据库实际数据量的估算。

6.7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对二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应用业务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重点考虑水情信息的深度分析,进一步提高水情预报的精度。

2、其他要求

(1)根据近年中央防汛抗旱业务需求的变化和防洪调度系统对洪水预报系统的要求,确定洪水预报系统需要增加的功能,明确在一期工程实施的全国233个河道、水库和潮位站断面和5个蓄滞洪区(行洪区)的洪水预报方案外,新增加的洪水预报断面和蓄滞洪区的数量和名称。

(2)根据近年中央防汛抗旱业务需求的变化,明确扩大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的具体雷达站数量、名称和位置。

6.8 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1、防洪调度系统

(1)确定调度范围;

(2)各河段的防洪调度决策目标;

(3)调查分析预报、调度模型和方法应用现状;

(4)信息采集内容与预报调度模型的匹配关系;

(5)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

2、防汛信息服务系统

(1)调查分析国家防办、流域机构和省级防汛指挥部防汛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和应用情况。

(2)提出统一的防汛信息分类标准,确定各级系统需要监视和查询的信息种类和具体的工程项目。

(3)确定与各基础数据库和各相关应用系统(如气象应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灾情评估等)的接口关系。

(4)中央、流域、省(区、市)的信息分布查询策略。

(5)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

3、防汛业务管理系统

(1)确定防汛业务管理的内容。

(2)调查分析国家防办、流域机构和省级防汛指挥部防汛业务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情况。

(3)中央、流域、省(区、市)级系统的分布调用关系。

(4)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

4、防汛会商支持系统

(1)调查系统开发和应用情况。

(2)会商环境需求分析。

(3)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与其它应用系统的接口关系。

5、灾情评估系统

(1)灾情评估现状分析。

(2)不同频率洪水风险范围。

(3)灾情评估所需信息类型和内容。

(4)对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

(5)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

6.9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1、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对二期工程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应用业务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

2、根据不同地区的调研情况,进行抗旱信息的分类研究,提出抗旱信息的类别。

3、构建旱情上报的技术标准体系。

6.10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可研要求

(1)分析各应用系统实施方案,调研本项目涉及单位已有软硬件配置,提出各单位的软硬件配置(包括设备名称、简单性能描述、数量、单价等);

(2)根据本项目涉及单位软硬件配置及现有软硬件情况,提出软硬件连接部署方案,绘制出设备连接图;

(3)分析各应用系统实施方案,提出应用系统与应用支撑平台集成方案,提出应用支撑平台接口规范。

2、其他要求

(1)充分考虑一期已建系统和其他项目已建系统软硬件的综合利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2)充分发挥应用支撑平台作用,将各应用系统可以提取的公用功能模块纳入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应用软件的重复利用。

第七章 可研报告编制的计划和时间要求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部长专题办公会议精神,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由水利部项目办组织,委托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编制第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需要完成工作任务包括:

1、准备阶段:完成项目的前期准备,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及大纲的审查;

2、编写阶段:完成需求分析和调研任务、可行性报告初稿的编写,并提交征询项目办和用户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开展对征求意见稿的问卷调查,并召开专家咨询会,完成补充调研,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

3、审查和立项阶段:完成可行性报告(送审稿),上报水利部审查,完成可行性报告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立项审查及报批工作。

第八章 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8.1 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

由水利部项目办和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共同成立可研报告编制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可研报告编制人员的配置和组织,负责各个编写和审查阶段的工作协调。

由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组织成立工作相对独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组,工作组采用主任设计师工作制,主任设计师负责可行性研究工作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总体架构的制定,对总体可行性研究成果负总责,并负责对各专题工作组进行技术指导。下设相应的专题工作组,设专题主任设计师,负责各专业领域的具体目标、具体建设任务、具体技术方案论证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专题研究工作成果负责。

可行性研究工作组织体系:

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可行性研究工作组(主任设计师)

综合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信息采集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通信与网络专题及安全体系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业务应用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防汛抗旱数据中心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平台设计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投资估算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系统集成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调整或增设专题工作组。

8.2 可研报告编制质量保障体系

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要根据可研报告编制的要求,制定可研报告编制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各个阶段的质量审查工作。

(1)可研报告编制初稿完成后,至少两次采用内部咨询会或书面方式,征求部项目办和主要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修改完善可研报告,对未能采纳的意见和建议向部项目办给予说明。

(2)由部项目办组织召开一到二次专家咨询会,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可研报告,并对未能采纳的意见和建议向部项目办给予说明。

(3)经过专家咨询会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由部项目送交水利部审查。并根据审查会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上报,并由水利部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第九章 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9.1 项目建设管理

二期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继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模式,即国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建设管理单位。可研报告制定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级项目办的职责,强化各级项目办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档案管理等建设管理方案,核定并适当增加各级项目办的建设管理费,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费的使用管理。进一步研究落实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任务,制定严格的单项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制定各项目的审批、检查、督促、阶段验收、终结验收等制度或办法,确保对各单项工程的审批、建设、成果验收等全过程的科学有效管理。

9.2 项目运行管理

二期工程系统运行管理将涉及到中央、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分中心四级运行管理单位。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四级运行管理机构及职能,并进行项目成果和固定资产移交及运行维护费落实方案研究。要制定各级运行维护单位的岗位责任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9.3 招标方案

在可研阶段将进行招标方案研究,基本原则是: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合同分签”。必须由部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的,由部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不一定由部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的,由流域或省(市)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招标以各单项工程为标段,按法人签定合同。

第十章 二期工程投资估算

10.1 二期工程总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项目前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将依据现有的资料和特定的方法对其投资数额进行估计,以便提供研究、分析、计算该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下一步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起到控制作用。

总投资估算方法建议:

依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中咨公司评估意见、国家发改委批复文件,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的静态总投资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估算经费减去一期工程建设经费为8.3亿元(其中包含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二是需增加的抗旱系统方面的建设经费初步估计为1.5亿元。具体数额将结合可研阶段的调研和建设任务的分析调整进一步估算。二期工程的投资总规模控制在10亿元之内。

在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工程设计费、建设管理费、工程监理费、运行维护费的取费标准,适当提高相应的费用比例。

本项目属于国家和地方共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投资,为工程项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 10.2 二期工程可研编制费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将很快完成,为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实现工程总体目标和效益,必须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2005年6月16日部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已同意部项目办组织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联合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编制第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估计完成二期工

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需要前期费和可研编制费785万元。

1、费用内容

参照一期工程可研报告的实际编制经验,二期可研编制费用主要包括:考察调研费、可研报告编制费、资料费、专题研究费、会议咨询费和可研评估费。

2、取费标准

可研报告编制费按实物工程量法进行计算,即按照编制可研报告实际需要的工作量和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折算成人头费进行计算。取费标准采用国家批复的一期工程标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按12.5万元/人年(约1万元/人月),高级工程师11万元/人年(约9000元/人月),工程师10.5万/人年(约8000元/人月)。

考察调研费:由于二期工程涉及面广,应用需求复杂、项目交叉多,考察调研工作量巨大。考察调研将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区、市)全面展开。其费用据一期工程的经验每一地点约需5万元。

资料费、专题研究费、会议咨询费和可研评估费按实际需要列支。

3、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

考察调研费:按每流域和每省平均5万元计。

共38个地区×5万元=考察调研费190万元。

可研报告编制费:按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抗旱管理系统五个专项分别进行编制,平均每个专项的编制费按2个教授、4个高级工程师、4个工程师工作6个月计算:

(2个教授×6个月×1万元/人+4个高工×6个月×0.9万元/人+4个工程师×6个月/人×0.8万元)×5个专项=可研报告编制费264万元。

资料费:每个专题平均按10万计算,5个专题资料费共50万元。 专题研究费:本任务书共列出6个专题专题研究项目,每个专题平均按30万元计算,共需专题研究费180万元。

会议咨询费:按每个专项平均进行两次咨询,每次费用按5万元计算,5个专项共需50万元。总报告咨询和审查约需要3次会议,

每次按6万元计算,共需18万元。合计会议咨询费68万元。

可研评估费:按30万元计算。

二期工程可研共需费用:考察调研费190万元+可研报告编制费264万元+资料费50万元+专题研究费180万元+会议咨询费68万元+可研评估费30万元=785万元。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

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任务书

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

项目建设办公室

二○○六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二期工程项目背景 ........................................................ - 1 -

1.1 总体背景描述 .................................................................. - 1 - 1.2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 ...................................... - 6 -

第二章 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 8 -

2.1 对一期工程进行全面的总结 .......................................... - 8 - 2.2 社会的发展给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 9 - 2.3 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 10 -

第三章 二期工程可研编制的思路和原则 .............................. - 11 -

3.1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总体思路 .............................- 11 - 3.2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原则 .................................... - 12 -

第四章 二期工程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架构 .............................. - 13 -

4.1 二期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 ............................................ - 13 - 4.2 二期工程总体架构 ........................................................ - 13 -

第五章 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 - 15 -

5.1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 - 15 - 5.2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 ........................................................ - 17 - 5.3 抗旱信息采集系统 ........................................................ - 19 - 5.4 通信系统 ........................................................................ - 22 - 5.5 计算机网络系统 ............................................................ - 22 - 5.6 数据汇集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 .................................... - 23 - 5.7 数据库建设 .................................................................... - 24 - 5.8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 ........................................................ - 25 - 5.9 防洪调度业务应用系统 ................................................ - 25 - 5.10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 ........................................................ - 26 - 5.11 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 - 27 -

5.12 标准体系建设 ................................................................ - 28 - 5.13 安全体系建设 ................................................................ - 28 - 5.14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 .................................................... - 28 - 5.15 积极开展一些相关课题研究 ........................................ - 28 -

第六章 二期工程分项目可研深度要求 .................................. - 30 -

6.1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 - 30 - 6.2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 - 31 - 6.3 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 - 31 - 6.4 通信系统可研要求 ........................................................ - 33 - 6.5 计算机网络系统可研要求 ............................................ - 33 - 6.6 数据库建设可研要求 .................................................... - 35 - 6.7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 - 36 - 6.8 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 - 36 - 6.9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 - 38 - 6.10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可研要求 .................................... - 38 -

第七章 可研报告编制的计划和时间要求 .............................. - 39 - 第八章 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 - 40 -

8.1 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 ................................................ - 40 - 8.2 可研报告编制质量保障体系 ........................................ - 40 -

第九章 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 - 42 -

9.1 项目建设管理 ................................................................ - 42 - 9.2 项目运行管理 ................................................................ - 42 - 9.3 招标方案 ........................................................................ - 43 -

第十章 二期工程投资估算 ........................................................ - 44 -

10.1 二期工程总投资估算 .................................................. - 44 - 10.2 二期工程可研编制费 .................................................. - 44 -

第一章 二期工程项目背景

1.1 总体背景描述

2001年12月,水利部和国家气象局以水规计[2001]626号文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以下简称《修改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计委委托于2002年7月对《修改稿》进行评估,核减了部分项目,并对整个项目提出了分期建设的建议。共核减投资6114.60万元,将《修改稿》中提出的总投资169732.00万元调整为163257.40万元,并提出按照尽量维持系统的完整性和优先保证特别重点的原则,将特别重点的防洪地区和重要防洪城市的系统建设放在第一期,将其它防洪地区以及现有防汛系统还能基本正常运行的省市系统建设放在第二期。一期工程投资为7.7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22亿元,地方投资2.49亿元。

2002年11月,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重新编制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2003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一期工程的建设。

2005年5月,经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审查,水利部正式批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与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一起完成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并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一期工程概算为:8.02亿。

2005年11月水利部组织召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开始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实施的建设项目取得了预期成果,并已发挥积极的作用。

有关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内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遗留在二期工程中应建设的内容,参见总体可研建设任务、一期工程和遗留工程表。

总体可研建设任务、一期工程和遗留工程表

决策支持系统

1、总体可研内容

天气雷达系统

总体可研内容:

1、6部基本覆盖整个淮河和黄河中游的新一代天气雷达。 2、120个气象部门的四要素自动气象站。

3、208个水利部门的遥测雨量站。 4、气象部门到水利部门的信息传输系统。

5、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淮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天气雷达产品应用为基础的流域暴雨洪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

一期水利部建设内容:

1、120个自动气象站资料自气象部门向水利部门传输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2、同时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分别建设天气雷达业务应用系统。

1.2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

1、《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NFCS-CMS-OD-02),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办公室,2001.10;

2、《关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的评估报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02.7;

3、《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NFCS-CMS-OD-05),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办公室,2002.8;

4、国务院,发改委批准一期工程建设的文件,2003.6; 5、《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5.7; 6、国家发改委核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概算的文件,2005年;

7、水利部审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文件,2005年;

8、《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水规计(2003)

456号文);

9、一期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的相关材料; 10、《全国水利“十一五”发展规划》; 11、《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第二章 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 对一期工程进行全面的总结

2005年6月水利部批复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实施完成的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建设、异地会商系统建设;部署的通信系统、水情分中心建设、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旱情分中心试点建设等都已经取得积极的成果,并已在防汛抗旱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国家防总领导的防洪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依据。

2、一期工程中的125个水情分中心的建设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正在全面实施建设,这些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所属区域中央报汛站信息在30分钟内传送的国家防办的目标,提高防汛决策的支持能力和水平。为构建覆盖全国性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立跨流域、跨区域防汛抗旱业务应用积累了经验,奠定基础。

3、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前期工作的开展及一期工程的实施,建立了从水利部到流域机构、省的建设管理体系,制定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颁发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培养了一批项目管理和建设的技术人才,取得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

4、一期工程的建设带动了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满足国家级建设任务的同时,加快了省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投入,特别是增加了省级报汛站的建设内容。

5、一期工程建设在水情信息采集方面,仅能完成60%的中央报汛站,尚有40%的中央报汛站需在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实施的一些省区也还未能全部覆盖区域内的中央报汛站;在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方面只是实施了个别的试点,尚无法实现工情信息、旱情信息的采集、传输、管理;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方面也仅仅能够完成防汛的部分功能。

6、一期工程由于前期工程周期相对较长,由于一些技术发展较

快,设计方案与实施的方案需要考虑部分调整;一些西部省区的配套资金的落实相当困难;已建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落实较难;建设与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2.2 社会的发展给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为适应我国社会变革的新形势,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水利部提出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推进"两个转变"是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人水和谐的迫切需要。

2、“十一五”及今后十年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水利基础设施;初步遏制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有所改善。到2010年,水旱灾害损失率(水旱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量的期望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现状分别降低至多年平均1.0%以下。“十一五”及今后十年我国防汛抗旱工作总体目标的确定,为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课题,新的任务。

3、实现水利工程体系的科学合理运用,实现优化调度,实现洪水资源化,抗旱手段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努力提高灾害预测预

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和灾后评价等方面的科技水平。

2.3 二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防洪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期工程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应用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一期工程建设具有局部性,尚有40%的中央报汛站需在二期建设,在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由于一期工程的投资限制和西部地区配套资金落实等原因,一期工程的实施可能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需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补充完善。近年来,出现旱情的地区不断扩大,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一些地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期工程由于投资和技术等原因,在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等功能方面尚不够完善。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整体作用,积极应对各种防汛抗旱等水利应急事件,特别是加快重点易旱地区的系统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期工程建设成果,扩大系统的建设范围和深化系统的建设成果,构建一个覆盖全国、功能完整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 二期工程可研编制的思路和原则

3.1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总体思路

依据2002年7月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稿)的评估意见、2003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简要报告》,参考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及建设中相关文件和技术报告,结合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的现状(特别是一期工程建设的相关成果)和防汛抗旱“两个转变”新思路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近几年相关技术的发展,继承近年来水利相关项目的建设成果,综合考虑已经审批立项或准备审批立项的一些项目的建设内容,避免重复建设。综合分析二期工程的业务与技术要求,基于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和框架,进一步优化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体系及建设任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高度重视信息源的建设和整合,拓宽信息服务的领域,扩展业务应用的范围,强化业务应用的深度,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在相关项目投资方面中央应给予西部更大的倾斜。

3.2 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的原则

1、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一期工程成果继承与补充完善的原则。 3、一期工程相关技术的继承原则。 4、统一设计、开发、推广应用的原则。 5、技术方案比较的原则。 6、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的原则。

第四章 二期工程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架构

4.1 二期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

1、全面实施中央报汛站的更新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央报汛站的实时信息在30分钟内上报到国家防办。

2、全面实施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工情信息采集体系。 3、全面实施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旱情信息采集体系。 4、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连接流域、省区、地市级的水利信息网络。 5、完善水利通信网络建设,重点加强移动通信系统建设。

6、补充完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增强系统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7、组织实施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 8、实施资源整合,构建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4.2 二期工程总体架构

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工程的总体架构为:

三类信息采集系统(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采集系统、旱情信息采集系统)。

一个基础(通信与网络)。

二台一库(数据汇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库系统)。

三类业务应用(水情业务应用、防洪调度业务应用、抗旱业务应用)。 一个会商环境(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二个体系(安全体系,标准体系)。 二期工程总体架构如图4.1.1所示:

第五章 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5.1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共需完成224个水情分中心集成建设及所辖3171个中央报汛站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安排125个水情分中心集成建设及所辖1884个中央报汛站(雨量、水位、流量站等)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其中流域所属的283个中央报汛站未进行流量测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150个中央报汛站未进行水位测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因此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基本范围是:遗留的99个水情分中心集成建设及所辖1287个中央报汛站(雨量、水位、流量站等)测验和报汛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以及流域所属283个中央报汛站流量测验设施设备和150个中央报汛站水位测验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涉及6个流域和25个省区(北京市、天津市、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和西藏自治区已在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基本建设范围见表5.1.1。二期工程中具体的水情分中心及中央报汛站数量在可研阶段研究确定。

5.2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

工情信息分为基础工情信息、实时工情信息和洪涝灾情信息。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共需完成228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927个工情采集点建设、3个工程险情信息移动采集站。一期工程仅安排4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30个工情采集点的建设内容,因此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将全面开展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基本建设范围包括:遗留的224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897个工情采集点建设、3个工程险情信息移动采集站等,具体涉及4个流域、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单位。基本建设范围见表5.2.1。二期工程中工情分中心及工情采集点的具体数量在可研阶段研究确定。

5.3 抗旱信息采集系统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涉及土壤墒情、旱灾情况和抗旱管理等信息的采集、上报和管理。降雨、大中型水库蓄水量

等信息由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完成,其他部门的抗旱信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

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共需完成267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及所辖1265个抗旱信息站和1800个墒情采集点的建设等。目前一期工程安排了28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203个旱情信息站(易旱县)和480个墒情采集点(旱情监测站)的试点建设。因此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将全面开展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基本建设范围包括:遗留的239个旱情分中心及所辖1062个抗旱信息站和1320个墒情采集点的建设等。表5.3.1为二期工程旱情实验站(分中心)及所辖抗旱信息站和墒情采集点的基本建设范围。二期工程中旱情分中心及旱情采集点的具体数量可能有较大变化,在可研阶段研究确定。

表5.3.1 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建设范围

5.4 通信系统

根据防汛需要,在公网覆盖的地方充分利用公网资源和充分利用已建的水利卫星设施及水利专用网络资源,结合实际需求,组建重点大型水库、蓄滞洪区的通信预警;在中央和流域机构建设应急机动通信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改造和完善已建的防汛通信网设施的功能,提高和加强防汛通信的保障程度。为防汛抗旱调度指挥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

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建设100座重点大型水库的语音、数据和图像传输系统;建设15套应急抢险机动通信系统,为工程抢险、防汛现场指挥提供通信保障;在长江、黄河、淮河等6个国家防总直接调度的重点蓄滞洪区建设或改造预警反馈通信系统,并进一步结合新的蓄滞洪区建设规划,论证建设范围与建设内容。

5.5 计算机网络系统

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

将网络延伸到二期工程所建设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以及部属工程管理局,同时建设异地灾备系统。基本建设范围包括:遗留的3个重点工程管理局、99个水情分中心、224个工情分中心、239个旱情分中心与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互联的流域省区网;建设同城办公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园区网;建设遗留的3个重点工程管理局、99个水情分中心、224个工情分中心、239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的部门网。为工情、灾情、旱情信息的实时收集、传输和处理提供网络保障,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和各种信息流程的合理性。具体建设范围和内容将根据可研阶段信息采集系统的变化而确定。

5.6 数据汇集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

根据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数据汇集平台的硬件环境在信息采集和系统集成中一并考虑,软件支撑环境与应用支撑平台共用。一期工程建设已计划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大多数应用支撑平台软件统一购置。二期工程的重点是数据汇集平台建设范围的延伸,具体的建设范围根据二期工程可研确定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的数量而确定。二期可研阶段将进一步研究扩展应用支撑平台的功能及所需的硬软件配置.

5.7 数据库建设

通过二期工程的实施,全面完成中央、流域、省和水情、工情、旱情分中心数据库系统配置,全面补充完善数据源,建立高效、可靠、安全并稳定运行的数据库系统,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设遗留的12个省水情中心、99个水情分中心、224个工情分中心和239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数据库系统建设,配置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对各级节点的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热带气旋数据库、历史洪灾数据库进行建设、补充和完善;在各级节点全面开展防洪工程数据库、旱情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图形库)、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建设。具体建设范围和内容将根据可研阶段信息采集系统的变化而确定。

5.8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气象产品应用系统、热带气旋信息服务系统、洪水预报系统、会商系统中的水情会商部分和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等。一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采取了统一开发,推广使用的开发策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和增强一期工程开发的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部署到流域、省级和地市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充分发挥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完善和增强气象产品应用系统及其功能;完善和增强热带气旋信息服务系统及其功能。完善和增强水情会商系统及其功能。完善和增强洪水预报系统功能,进一步满足中央洪水预报的业务需求,扩大洪水预报断面和蓄滞洪区的数量。扩大天气雷达的数据源,完善和增强防汛抗旱天气雷达信息应用系统及其功能,使其适应中央防汛指挥工作的要求,并通过必要的二次开发推广到流域、省及地市。

5.9 防洪调度业务应用系统

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和增强防汛信息服务、防汛业务管理、防汛会商支持、防洪调度等业务系统,推广应用到流域、省及地市,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对一期建设的中央级系统和流域级分系统,根据洪水预报断面的调整情况和区域防洪调度的总体要求进行适当

扩充,对重点防洪省份的防洪调度系统进行全面建设,构筑覆盖全国主要

防洪区域的防洪调度应用体系;研究新的业务要求,对一期建设的防汛信息服务系统、防汛业务管理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进行优化、调整和完善提高,对流域、省和地市级防汛部门的应用系统配置和二次定制;基于社会经济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图形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建立灾情评估指标体系,结合遥感技术的应用,开发原型灾情评估系统,配置到七大流域机构和重点防洪省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系统二次配置,构筑各自灾情评估系统,并由此构筑中央级灾情评估系统。

5.10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包括抗旱数据库、旱情信息查询服务系统、旱情监视预测与分析系统、抗旱会商系统及旱灾评估系统等四部分内容。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中央系统、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和地(市)的四级相关抗旱数据库,完善和提高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基于全国旱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建立一套覆盖全国重点旱灾严重地区的旱情信息处理、旱情信息查询服务、旱情监视、旱情预测分析与灾情评估及抗旱会商业务系统。充分利用气象、水文、土壤墒情及遥感等信息,及时发现旱情,实时监视旱情发展过程,掌握抗旱动态,通过各种图表和文字材

料,为各级抗旱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信

息;预测分析旱情发展变化趋势,评估旱灾损失和抗旱效益,科学地提出防旱、抗旱、减灾决策建议,为抗旱指挥、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求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5.11 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

基于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的完善,通过集成三类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的业务信息,以及基础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中的各类基础和专业信息,形成综合决策的数据成果;建设集成水雨情会商、防汛会商和抗旱会商系统一体化的防汛抗旱决策会商环境。完善中央、流域、省级防汛抗旱综合决策会商环境建设、大屏幕显示系统、语音系统等建设;基于中央、流域、省级水雨情会商系统、工情会商系统、旱情会商系统和防汛抗旱数据库系统建设,进行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实时水情、雨情、工情、旱情、灾情查询、分析,依据洪水预报成果、调度预案进行分析与模拟,通过异地会商系统提供的远程语音、图像等功能实现异地会商。

二期工程重点研究异地会商系统的扩充与延伸,实现与流域、省(市)异地会商系统的互联互通。充分考虑已建或计划建设的各类视频监视系统的综合利用,整合各类现场视频图像,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实时的图像信息。

5.12 标准体系建设

在总体可研和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过程中,在规范项目管理和规范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制定了一些本项目的标准规范,对项目的设计、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二期工程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标准规范工作,并争取在项目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将一些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标准,特别是信息采集和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等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

5.13 安全体系建设

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中对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较全面的设计,但由于一期工程建设的投资安排的限制,无法安排实施。建议在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要在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设计,并组织实施。重点实施网络安全(包括:入侵检测、病毒防范、漏洞扫描、审计系统等),应用安全(应用系统的使用权限等)、信息安全(信息的访问权限等)、用户管理(安全认证)等安全体系建设。

5.14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的目标是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及水情业务应用系统、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和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的设计为依据,充分考虑一期工程已建系统及其他项目已建系统软硬件的综合利用,分析整合,从软硬件配置、应用集成等多方面,给出优化的系统集成方案。

5.15 积极开展一些相关课题研究

在可研阶段,应针对近期发展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结合防汛抗旱应用系统的建设管理工作实际开展一些实验课题研究。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河流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存储模型研究。

防汛抗旱信息的分级管理与共享机制研究。

遥感信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综合应用研究。

工情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标准研究。

旱情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标准研究。

运行与维护管理的机制与费用核算的研究。

第六章 二期工程分项目可研深度要求

6.1 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1)细化和优化建设任务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中央报汛站的个数、站类和报汛项目。

(2)落实建设内容

通过调研落实二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及所辖中央报汛站的现状和建设内容;初步论证选择报汛通信的组网信道;初步提出报汛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3)可研深度具体要求

①明确分中心与中央报汛站的所辖关系,完成中央报汛站基本属性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填写中央报汛站站点基本属性表,其中站点的经纬度必需精确到秒,空间位置的误差不超过15m。

②完成中央报汛站雨量观测项目、水文观测项目和流量测验项目的现状调查工作并填写中央报汛站水文测验现状情况表。

③明确中央报汛站水文测验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的建设内容。 ④完成中央报汛站报汛通信信道的调查工作,并填写中央报汛站通信信道调查及拟采用组网信道情况表。

⑤完成水情分中心现状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填写水情分中心现状情况表。

2、其他要求

(1)严格按照水文测验和报汛通信的有关规范和实现建设目标的要求安排建设内容;

(2)报汛通信的信道尽量选择公众通信网和已建的水利专用通

信网资源;

(3)避免重复建设,做好现状调查分析工作。

6.2 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1)细化和优化建设任务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工情分中心所辖工情信息采集点的数量和名称。

(2)落实建设内容

通过调研落实二期工程工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明确每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工情信息采集点的现状和建设内容;初步提出工情信息采集点与工情分中心之间的通信信道。

2、其他要求

(1)信息传输要求

工情信息从工情信息采集点通过各种通信信道传输到工情分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省中心。

(2)通信信道要求

从工情信息采集点到工情分中心的通信信道要尽量利用公众通信网。

6.3 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1)细化和优化建设任务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所辖旱情

信息站的数量和名称;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所属土壤墒情采集点的数量和名称。

(2)落实建设内容

通过调研落实二期工程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明确每个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及所辖旱情信息站的现状和建设内容;明确每个水情分中心所属土壤墒情采集点的现状和建设内容;初步提出旱情信息站与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土壤墒情采集点与水情分中心中心之间的通信信道。

(3)旱情试验站(分中心)、旱情信息站的分类

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和工情分中心的建设单位均为地市防汛抗旱部门,应通过调查将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分为纯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和与工情分中心重复的旱情试验站(分中心);

旱情信息站和工情信息采集点的建设单位同为县级防汛抗旱部门,应通过调查将旱情信息站分为纯旱情信息站和与工情信息采集点重复的旱情信息站;

2、其他要求

(1)信息传输要求

自动采集的土壤墒情信息从墒情采集点通过各种通信信道传输到水情分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省中心;抗旱管理信息从旱情信息站通过各种通信信道传输到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省中心。

(2)通信信道要求

从墒情采集点到水情分中心的通信信道和从旱情信息站到旱情试验站(分中心)的通信信道要尽量利用公众通信网。

(3)墒情采集点的布设要求

墒情采集点的布设应根据具体调研情况进行布设。旱情信息站与工情信息采集点重合时不考虑重复部分的建设内容。

(4)旱情试验站(分中心)的建设要求

旱情试验站(分中心)与工情分中心重合时不考虑重复部分的建设内容。

6.4 通信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通信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对二期工程通信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优化和细化,明确二期工程通信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

2、其他要求

(1)严格按照水利通信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划的要求安排建设内容;

(2)从应用和业务需求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通信技术手段,分类解决,协调发展,并要有适度前瞻性,充分评估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建设;

(3)做好现状调查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并要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新旧系统的平稳过渡。

6.5 计算机网络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可研编制将完成调查分析部属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现有的流域省区网、园区网和部门网网络结构、通信信道、网管系统、网络设备状况,评估上述单位计算机网络支持水雨情、工情、旱情、灾情信息的实时收集、传输和处理的能力,以及水利综合业务应用的能力。考虑异地容灾需求,选择建设异地灾备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1)流域省区网建设

①调查分析部各属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对流域省区网通信的要求,根据分析结果并充分考虑现有网络资源(硬件、软件、信道等)的利用,提出详细的需求分析。

②对比分析现有网络协议,选择合适的网络体系结构。

③调查电信公网的信道资源及连接方式,通过方案比选,选择合适的、性价比最优的流域省区网组网方案。

④设计比选合理的组网结构,对网络结构进行详细设计(物理地点、连接方式、信道带宽等),绘制出详细的网络拓扑图,并给出具体的连接方案。

⑤通过比较,对网络节点进行分类,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设备数量、性能指标等),并具体到每一个节点。

⑥分析网络服务需要,设计、配置合理的网络服务器和软件。 ⑦对已配网络设备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部属工程管理局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造升级、更换的原则,并以此进行设计。

(2)园区网建设

①调查了解每一个地市级单位(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园区网的现状,对不满足业务需求的园区网提出改造方案,对没有园区网的提出新建方案。

②对现有园区网组网协议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园区网协议。 ③选择合适的园区网组网信道及结构,并绘制每一个园区网的网络拓扑图。

④确定每一个园区网的联网设备(包括设备数量、设备性能指标等)。

(3)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的部门网建设

①调查各部属工程管理局、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水文、防汛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对部门网的要求,提出详细需求分析。

②比较选择合适的组网技术和组网协议(包括楼宇主干网技术和楼层接入网技术)。

③选择合理的组网结构,并绘出网络拓扑图。

④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设备数量、性能指标等)。 ⑤通过调研将旱情试验站(分中心)分为纯旱情试验站(分中心)

和与工情分中心重合的旱情试验站(分中心)。

(4)灾备系统建设

①调研中央网络中心各应用系统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要求,提出详细的灾备需求;

②根据灾备需求,比选数据备份方案;

③根据灾备方案,设计灾备系统建设规模、范围、建设地点; ④通过比较,选择灾备系统建设方案,同时提出骨干网结构优化方案。

(5)路由选择

根据选择的流域省区网和园区网组网方案,选择合理的路由协议。

(6)IP地址分配和域名设计

根据《水利信息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的原则,进行IP地址分配和域名设计。

(7)设备配置

提出详细的设备清单(包括设备名称、简单性能描述、数量、单价等)。

2、其他要求

(1)流域省区网和园区网建设尽可能采用电信公网;

(2)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硬件、软件、信道等);

(3)充分考虑资源共享,对于同城办公的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可以共用一个通信信道与上级单位互连。

6.6 数据库建设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数据库建设的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对二期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基础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内容及范围。

2、其他要求

(1)各级实时水雨情数据库互相独立,不存在依赖关系。各级数据库分头获取报汛信息翻译入库,各级数据库的维护采取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模式。

(2)根据《防洪工程数据库设计》要求,对工程名称与代码、工程属地以及所属河流信息、工程各类指标信息、各种工程图及相关信息、各工程的关联工程信息、工程的相关音像资料等进行调查、收集、整理。

(3)基础数据库的实体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入库。

(4)进行各种数据库实际数据量的估算。

6.7 水情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1、可研深度要求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对二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水情业务应用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应用业务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重点考虑水情信息的深度分析,进一步提高水情预报的精度。

2、其他要求

(1)根据近年中央防汛抗旱业务需求的变化和防洪调度系统对洪水预报系统的要求,确定洪水预报系统需要增加的功能,明确在一期工程实施的全国233个河道、水库和潮位站断面和5个蓄滞洪区(行洪区)的洪水预报方案外,新增加的洪水预报断面和蓄滞洪区的数量和名称。

(2)根据近年中央防汛抗旱业务需求的变化,明确扩大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的具体雷达站数量、名称和位置。

6.8 防汛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1、防洪调度系统

(1)确定调度范围;

(2)各河段的防洪调度决策目标;

(3)调查分析预报、调度模型和方法应用现状;

(4)信息采集内容与预报调度模型的匹配关系;

(5)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

2、防汛信息服务系统

(1)调查分析国家防办、流域机构和省级防汛指挥部防汛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和应用情况。

(2)提出统一的防汛信息分类标准,确定各级系统需要监视和查询的信息种类和具体的工程项目。

(3)确定与各基础数据库和各相关应用系统(如气象应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灾情评估等)的接口关系。

(4)中央、流域、省(区、市)的信息分布查询策略。

(5)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

3、防汛业务管理系统

(1)确定防汛业务管理的内容。

(2)调查分析国家防办、流域机构和省级防汛指挥部防汛业务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情况。

(3)中央、流域、省(区、市)级系统的分布调用关系。

(4)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

4、防汛会商支持系统

(1)调查系统开发和应用情况。

(2)会商环境需求分析。

(3)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与其它应用系统的接口关系。

5、灾情评估系统

(1)灾情评估现状分析。

(2)不同频率洪水风险范围。

(3)灾情评估所需信息类型和内容。

(4)对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

(5)逻辑结构与功能需求分析。

6.9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可研要求

1、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抗旱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范围和近年防汛抗旱工作业务需求变化,对二期工程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明确二期工程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的具体建设任务。明确每个应用业务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

2、根据不同地区的调研情况,进行抗旱信息的分类研究,提出抗旱信息的类别。

3、构建旱情上报的技术标准体系。

6.10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可研要求

(1)分析各应用系统实施方案,调研本项目涉及单位已有软硬件配置,提出各单位的软硬件配置(包括设备名称、简单性能描述、数量、单价等);

(2)根据本项目涉及单位软硬件配置及现有软硬件情况,提出软硬件连接部署方案,绘制出设备连接图;

(3)分析各应用系统实施方案,提出应用系统与应用支撑平台集成方案,提出应用支撑平台接口规范。

2、其他要求

(1)充分考虑一期已建系统和其他项目已建系统软硬件的综合利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2)充分发挥应用支撑平台作用,将各应用系统可以提取的公用功能模块纳入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应用软件的重复利用。

第七章 可研报告编制的计划和时间要求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部长专题办公会议精神,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由水利部项目办组织,委托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编制第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需要完成工作任务包括:

1、准备阶段:完成项目的前期准备,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及大纲的审查;

2、编写阶段:完成需求分析和调研任务、可行性报告初稿的编写,并提交征询项目办和用户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开展对征求意见稿的问卷调查,并召开专家咨询会,完成补充调研,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

3、审查和立项阶段:完成可行性报告(送审稿),上报水利部审查,完成可行性报告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立项审查及报批工作。

第八章 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8.1 可研报告编制组织体系

由水利部项目办和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共同成立可研报告编制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可研报告编制人员的配置和组织,负责各个编写和审查阶段的工作协调。

由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组织成立工作相对独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组,工作组采用主任设计师工作制,主任设计师负责可行性研究工作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总体架构的制定,对总体可行性研究成果负总责,并负责对各专题工作组进行技术指导。下设相应的专题工作组,设专题主任设计师,负责各专业领域的具体目标、具体建设任务、具体技术方案论证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专题研究工作成果负责。

可行性研究工作组织体系:

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可行性研究工作组(主任设计师)

综合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信息采集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通信与网络专题及安全体系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业务应用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防汛抗旱数据中心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平台设计专题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投资估算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系统集成工作组(专题主任设计师)

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调整或增设专题工作组。

8.2 可研报告编制质量保障体系

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要根据可研报告编制的要求,制定可研报告编制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各个阶段的质量审查工作。

(1)可研报告编制初稿完成后,至少两次采用内部咨询会或书面方式,征求部项目办和主要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修改完善可研报告,对未能采纳的意见和建议向部项目办给予说明。

(2)由部项目办组织召开一到二次专家咨询会,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可研报告,并对未能采纳的意见和建议向部项目办给予说明。

(3)经过专家咨询会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由部项目送交水利部审查。并根据审查会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上报,并由水利部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第九章 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9.1 项目建设管理

二期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继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模式,即国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建设管理单位。可研报告制定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级项目办的职责,强化各级项目办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档案管理等建设管理方案,核定并适当增加各级项目办的建设管理费,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费的使用管理。进一步研究落实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任务,制定严格的单项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制定各项目的审批、检查、督促、阶段验收、终结验收等制度或办法,确保对各单项工程的审批、建设、成果验收等全过程的科学有效管理。

9.2 项目运行管理

二期工程系统运行管理将涉及到中央、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分中心四级运行管理单位。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四级运行管理机构及职能,并进行项目成果和固定资产移交及运行维护费落实方案研究。要制定各级运行维护单位的岗位责任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9.3 招标方案

在可研阶段将进行招标方案研究,基本原则是: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合同分签”。必须由部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的,由部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不一定由部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的,由流域或省(市)项目办组织统一招标。招标以各单项工程为标段,按法人签定合同。

第十章 二期工程投资估算

10.1 二期工程总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项目前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将依据现有的资料和特定的方法对其投资数额进行估计,以便提供研究、分析、计算该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下一步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起到控制作用。

总投资估算方法建议:

依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中咨公司评估意见、国家发改委批复文件,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的静态总投资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估算经费减去一期工程建设经费为8.3亿元(其中包含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二是需增加的抗旱系统方面的建设经费初步估计为1.5亿元。具体数额将结合可研阶段的调研和建设任务的分析调整进一步估算。二期工程的投资总规模控制在10亿元之内。

在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工程设计费、建设管理费、工程监理费、运行维护费的取费标准,适当提高相应的费用比例。

本项目属于国家和地方共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投资,为工程项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 10.2 二期工程可研编制费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将很快完成,为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实现工程总体目标和效益,必须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2005年6月16日部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已同意部项目办组织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联合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编制第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估计完成二期工

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需要前期费和可研编制费785万元。

1、费用内容

参照一期工程可研报告的实际编制经验,二期可研编制费用主要包括:考察调研费、可研报告编制费、资料费、专题研究费、会议咨询费和可研评估费。

2、取费标准

可研报告编制费按实物工程量法进行计算,即按照编制可研报告实际需要的工作量和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折算成人头费进行计算。取费标准采用国家批复的一期工程标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按12.5万元/人年(约1万元/人月),高级工程师11万元/人年(约9000元/人月),工程师10.5万/人年(约8000元/人月)。

考察调研费:由于二期工程涉及面广,应用需求复杂、项目交叉多,考察调研工作量巨大。考察调研将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区、市)全面展开。其费用据一期工程的经验每一地点约需5万元。

资料费、专题研究费、会议咨询费和可研评估费按实际需要列支。

3、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

考察调研费:按每流域和每省平均5万元计。

共38个地区×5万元=考察调研费190万元。

可研报告编制费:按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抗旱管理系统五个专项分别进行编制,平均每个专项的编制费按2个教授、4个高级工程师、4个工程师工作6个月计算:

(2个教授×6个月×1万元/人+4个高工×6个月×0.9万元/人+4个工程师×6个月/人×0.8万元)×5个专项=可研报告编制费264万元。

资料费:每个专题平均按10万计算,5个专题资料费共50万元。 专题研究费:本任务书共列出6个专题专题研究项目,每个专题平均按30万元计算,共需专题研究费180万元。

会议咨询费:按每个专项平均进行两次咨询,每次费用按5万元计算,5个专项共需50万元。总报告咨询和审查约需要3次会议,

每次按6万元计算,共需18万元。合计会议咨询费68万元。

可研评估费:按30万元计算。

二期工程可研共需费用:考察调研费190万元+可研报告编制费264万元+资料费50万元+专题研究费180万元+会议咨询费68万元+可研评估费30万元=785万元。


    相关文章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计划

    为切实做好2011年水利信息化工作,××市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为龙头的“金水工程”建设,在充分征求局机关各处室、××市水投集团意见基础上,形成2011××市水利信息化工作实施计划。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在2011年、2 ...

    防汛抗旱工作汇报的讲话

    防汛抗旱工作汇报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2010年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和2011年防办工作安排意见做简要报告. 一.汛情旱情和灾情 2010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偏重发生,各大江河流域均发生洪水,一些河流发生了超过历史实测 ...

    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近几年,**市在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防汛抗旱指挥信息化为龙头,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水利政务信息化及水利业务工作方面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晚,基础薄弱,目前,全 ...

    工程防汛应急预案

    工程防汛应急预案 2009年度北京市在建地铁工程防汛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和快速处置在建地铁工程防汛突发事故,避免和减少人员财产损失,提高地铁防汛安全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q ...

    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综合大楼(原华文教育培训中心) 防 汛 防 台 专 项 应 急 预 案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2014年4月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防汛防台应急预案 目 录 1 总则 ................ ...

    防台防汛专项应急预案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市轨道1号线一期土建三标三工区项目部 防台防汛防洪专项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 录 一.编制目的 .............................................. ...

    2014年防洪度汛方案

    目 录 1.工程概况 ............................................................................................................. ...

    陈雷在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开拓进取 全面做好"十二五"防汛抗旱工作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0年12月7日) 同志们: 今天上午,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防汛抗旱暨舟曲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对防汛抗旱抢险救 ...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管理要求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管理要求 第一章总体要求 一.为规范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和管理,确保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正常运转,发挥预期的防洪减灾效益,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适用于由水利部.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实施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