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名人话沧桑-阿善遗址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由我引领大家进入包头市著名的古文化遗址——阿善遗址。阿善遗址是黄河流域最北端的一处新石器时期原始聚居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阿善沟门村东圪膝盖沟两侧的台地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圪膝盖沟终年泉流不绝,“阿善”就是蒙古语甘泉的意思。阿善遗址是于1979年发现的,1980年和1981年,包头市文物管理所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107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期的房址24座、窖穴240个,出土了各类文化遗物1600余件。还发现了围绕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围墙2200米。1983年又发现了大型祭坛一处。其中部分实物保存于包头市博物馆内。阿善遗址的发现,是包头市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它以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证实,包头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同时,阿善遗址的许多发现也是我国新石器时期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为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及我国文明的起源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在大家看到的阿善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在1~2米之间。共发现四个时期文化遗存的叠压关系。前三个时期均属新石器时期,即第一、二、三期文化,第四期为青铜时代的遗存。其中阿善一期文化的年代,根据器物形态学的比较研究,为前4000年左右;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根据三个碳标本的碳14测定,分别为前3760年、前3415年和前3040年。据此,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大体为前3700年~前3000年;阿善三期文化的两个碳标本测定年代,分别是前2875年和前2755年。这三个文化时期年代的确定不仅对阿善遗址三种新石器文化年代的确定有着地层学和器物形态学的可靠依据,而且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所发现的同类遗存也确定了标准,找到了相应的层位序列。一处遗址中发现三种原始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在国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阿善遗址的第一、二、三期新石器时期文化,各期都有一批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术界对阿善一期文化的看法是:这里是仰韶文化从中原地区由南向北的延伸。这一时期原始先民主要的工具有石斧、石刀、陶刀、盘状器等。阿善一期的文化是目前所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最早的定居农耕文化。阿善二期的遗存比较丰富。这一时期的先民是在一期文化的原址上生息繁衍起来的。这一时期先民房子的数量明显增加,活动范围也扩大了不少。主要文化特征是:房子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室内设有两个灶,房子的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最大的窖穴可存放千斤以上粮食。这期文化遗物中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和许多细石器工艺的狩猎工具。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器物还有彩绘图案。典型的器物有折腹钵、小口双耳瓮。从发现的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遗骸来看,当时的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还从事狩猎和饲养。阿善遗址中第三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非常密集,遍及整个遗址和临近的山前台地。从发掘的遗迹看,三期文化呈现出的是一派村落毗邻、炊烟相望的繁荣景象,应该是这一地区原始文化的全盛时期。这期文化中发现的窖穴较二期有所不同,其特征是容积较二期明显缩减,但数量却成倍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窖穴中除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外,还发现了一些窖穴是用来储水的水窖。其形状口小底大为袋状,至今西北干旱地区仍有沿用这一方法储水的习俗。在阿善三期文化遗存中,环绕遗址建造的石砌围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防卫工程,为了解我国早期城堡式聚居提供了实例。与石墙同时出现的地面建筑是遗址中的大型石砌祭坛,祭坛的形式是由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与长方形石框组成。布局为南北方向排列,中轴对称。祭坛遗址的出现,表明阿善三期原始宗教的萌芽和发展。 阿善遗址包含的三种原始文化遗存,层层叠压,有如一部实物编织而成的历史长卷,记述了曾经在这里生活长达2000年的原始先民生息繁衍的艰难历程。也就是说,早在6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包头地区的先民们就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中,也包括原始农业。秦直道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端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被后世称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合今约700公里长的秦直道,为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北部边疆一旦有警,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即可从咸阳附近赶赴九原,在一周之内就能够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等项运作。对于秦帝国来说,秦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军用高速公路。至今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草原,秦直道北段部分遗迹仍清晰可见。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由我引领大家进入包头市著名的古文化遗址——阿善遗址。阿善遗址是黄河流域最北端的一处新石器时期原始聚居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阿善沟门村东圪膝盖沟两侧的台地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圪膝盖沟终年泉流不绝,“阿善”就是蒙古语甘泉的意思。阿善遗址是于1979年发现的,1980年和1981年,包头市文物管理所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107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期的房址24座、窖穴240个,出土了各类文化遗物1600余件。还发现了围绕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围墙2200米。1983年又发现了大型祭坛一处。其中部分实物保存于包头市博物馆内。阿善遗址的发现,是包头市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它以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证实,包头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同时,阿善遗址的许多发现也是我国新石器时期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为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及我国文明的起源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在大家看到的阿善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在1~2米之间。共发现四个时期文化遗存的叠压关系。前三个时期均属新石器时期,即第一、二、三期文化,第四期为青铜时代的遗存。其中阿善一期文化的年代,根据器物形态学的比较研究,为前4000年左右;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根据三个碳标本的碳14测定,分别为前3760年、前3415年和前3040年。据此,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大体为前3700年~前3000年;阿善三期文化的两个碳标本测定年代,分别是前2875年和前2755年。这三个文化时期年代的确定不仅对阿善遗址三种新石器文化年代的确定有着地层学和器物形态学的可靠依据,而且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所发现的同类遗存也确定了标准,找到了相应的层位序列。一处遗址中发现三种原始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在国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阿善遗址的第一、二、三期新石器时期文化,各期都有一批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术界对阿善一期文化的看法是:这里是仰韶文化从中原地区由南向北的延伸。这一时期原始先民主要的工具有石斧、石刀、陶刀、盘状器等。阿善一期的文化是目前所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最早的定居农耕文化。阿善二期的遗存比较丰富。这一时期的先民是在一期文化的原址上生息繁衍起来的。这一时期先民房子的数量明显增加,活动范围也扩大了不少。主要文化特征是:房子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室内设有两个灶,房子的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最大的窖穴可存放千斤以上粮食。这期文化遗物中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和许多细石器工艺的狩猎工具。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器物还有彩绘图案。典型的器物有折腹钵、小口双耳瓮。从发现的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遗骸来看,当时的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还从事狩猎和饲养。阿善遗址中第三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非常密集,遍及整个遗址和临近的山前台地。从发掘的遗迹看,三期文化呈现出的是一派村落毗邻、炊烟相望的繁荣景象,应该是这一地区原始文化的全盛时期。这期文化中发现的窖穴较二期有所不同,其特征是容积较二期明显缩减,但数量却成倍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窖穴中除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外,还发现了一些窖穴是用来储水的水窖。其形状口小底大为袋状,至今西北干旱地区仍有沿用这一方法储水的习俗。在阿善三期文化遗存中,环绕遗址建造的石砌围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防卫工程,为了解我国早期城堡式聚居提供了实例。与石墙同时出现的地面建筑是遗址中的大型石砌祭坛,祭坛的形式是由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与长方形石框组成。布局为南北方向排列,中轴对称。祭坛遗址的出现,表明阿善三期原始宗教的萌芽和发展。 阿善遗址包含的三种原始文化遗存,层层叠压,有如一部实物编织而成的历史长卷,记述了曾经在这里生活长达2000年的原始先民生息繁衍的艰难历程。也就是说,早在6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包头地区的先民们就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中,也包括原始农业。秦直道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端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被后世称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合今约700公里长的秦直道,为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北部边疆一旦有警,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即可从咸阳附近赶赴九原,在一周之内就能够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等项运作。对于秦帝国来说,秦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军用高速公路。至今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草原,秦直道北段部分遗迹仍清晰可见。


    相关文章

    实习总结及体会

      (1)通过实习让我们熟练掌握导游服务的具体工作程序,如服务程序、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服务技能; (2)根据已学的知识,学会设计旅游路线; (3)练习导游词的写作方法;   (4)进行实地导游模拟实践,掌握导游讲解的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常 ...

    2010年导游实习总结及体会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让我们熟练掌握导游服务的具体工作程序,如服务程序、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服务技能; (2)根据已学的知识,学会设计旅游路线; (3)练习导游词的写作方法; (4)进行实地导游模拟实践,掌握导游讲解的基本要求、基本 ...

    大伊山导游词

    大伊山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古伊胜境仙居地, 淮北平川第一山的大伊山. 我是景区的讲解员XXX, 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请允许我代表大伊山景区对位游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首先, 给大家介绍大伊山的概况. 自古就有&qu ...

    昭陵导游词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

    戚城文物景区导游词

    各位朋友: 濮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现在我们带领大家去参观的景区就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遗址而建成的,叫戚城文物景区.(进入戚城景区)濮阳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戚城遗址是濮阳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戚 ...

    河南濮阳戚城文物风景区导游词

    各位朋友: 濮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现在我们带领大家去参观的景区就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遗址而建成的,叫戚城文物景区.(进入戚城景区)濮阳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戚城遗址是濮阳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戚 ...

    黄崖关长城日文导游词详版20120606

    黄崖关长城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导游员***,很高兴能够陪同您游览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黄崖关,并预祝您旅途愉快!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是中国两千年历史发展的见证,那磅礴的气势,神奇的风姿以及岁月的沧桑让人叹为观止,作为万里长城 ...

    辽中京旅游区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去游览的是以赫赫有名的大明塔为中心的辽中京旅游区.辽中京是辽代五都之一,遗址位于宁城县大明镇,距县城15公里,中京城始建于辽代第六帝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距今已历千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 ...

    辽宁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辽宁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 王琳鑫 (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邮编121000) 引言 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爱国主义情节,是各省市地区积极推广的一项重要产业.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是民族相互区别的重要特质, 也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