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与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及校园气象站创建

  1 竺可桢回国后执教于高校,仍十分关注中小学的地理教育   竺可桢先生1918年获哈佛博士学位后,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国立东南大学,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4个专业,并任系主任。在这里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基性教材。   竺可桢先生虽然任教高校,但对中小学的地理教育非常关注,特别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很多建议和方法至今还有指导意义。1922年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届年会,在这次会议上,竺可桢先生提出了“改良地理教学法”的建议。这个建议的理由和方法有两条,其中一条是:科学教育注重民生,提倡小、中、高各级教材,均宜注重经济地理。并具体提议在这些教材中增加或加重“气候”内容的教育。   1922年2月,竺可桢先生在《史地学报》上发表了《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在当时地理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该文共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部分是全文重点,也分为四点,第四点的原文是:“凡各种科学非实验不为功,地理既为研究地形、气候对于人生之影响一种科学,则断不能专恃教科书与地图,必须观察地形,实测气候,使儿童亲尝目睹,则较之专恃教科书与地图者,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故野外旅行与气象测候所之设立,实为中小学地理所不可少者也。”   竺可桢先生的这段论述,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地理教学与学习的两条措施,一是必须动手实践,二是中小学必须设立气象观测所,也就是现在的校园气象站。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两条措施,对于今天中小学的地理教学与学习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学家陈尔寿先生(1916—2012),在纪念竺可桢逝世1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中说:“重读了竺可桢早年所写有关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文章,他的主张对促进当时地理教学的改革,使其符合近代地理学和教育学的要求,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有些教导,对我们今天改进中小学地理教育工作还是有益的。”   陈尔寿先生还说:“竺可桢很关心中小学地理教育。早在1922年,他发表了《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文中论及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学的定义和地理教学的选材范围,中小学地理教学法的原理和教学方法等。竺可桢所提出的地理教学原理,今天读来,仍觉得很亲切。”   2 竺可桢先生积极参与中小学多种课程标准的编写   竺可桢先生参与了多种课程标准的编写,特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各学历段地理课程标准的编写,对中小学的地理教材、教学方法、作业、课外活动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   竺可桢先生参与编写的《地理课程纲要》中增加了许多动手动脑的气象科普项目。如《小学地理课程纲要》中的教材程序:   第一学年,用家庭设计,以研究气候与衣、食、住的关系;实地或用沙盘设计,以了解位置及地势等。   第二学年,由衣、食、住研究生产、输送、气候等关于地理的问题;用沙盘装排或图片、地图等观察本地大势。   第三学年,继续由衣、食、住研究生产、输送、气候等关于地理各问题;用沙盘装排或图片、地图等观察本县和本省大势。   第四学年,连带研究日、月、星、风、雨、雪反四季、昼夜等各简单问题;用沙盘、画片、地图、地球仪等观察本国大势及世界各地的普通关系。   第五学年,本国地文地理,如本国地势、气候、天然的区域等。   第六学年,地球运转状况和天气差异等,及其与人类文化关系的大概。   竺可桢先生参与新订的《小学常识科课程标准》增加了乡土地理的内容,该标准在设计的作业类别中设计了“乡土自然环境的研究”的题目,如:“气候(冷暖)的省察,本地气候变化(晴、雨、风、云、雪、霜、露、雾、雹)现象的观察研究,并开始记载温度气候等。”在“教学要点”的第十一点规定了常识教学应有相当的设备,如:“……观测气候用的指风针、雨量计、温度表、气压表和参考应用的图书等。”   在作业的设置上也很有新意。如:小学自然“各学年作业要项”中关于地学部分的设置。   第一、二学年:一、冷暖的省察;二、秋冬春夏四时景物变化象征的观察研究;三、春夏秋冬四时的认识;四、云、雨、风等的研究;五、日常晴雨的记载研究;六、温度的记载研究。   第二、四学年:一、四时物候变化象征的调查、观察、研究、架子等;二、植物和阳光关系的研究;三、潮汐的发生,雨、露、气压的变化等的研究;四、岩石风化的原因,山川的变迁等的研究;五、昼夜运行与日蚀、月蚀等的研究。   第五、六学年(关于地质学作业):《地理课程标准》还要求要配备地理教具,如沙盘、模型、标本、幻灯片、图片、地图、地球仪、气象仪器等;要求学生要进行“观察、调查、旅行、讨论、发表、设计”等。   另外,还有一种“混合编制”的课本,用相应的课文与气象科学普及教育相对应。如《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   常识国语   二十三、冬天的天气 扫落叶   二十四、风 风来了   二十五、植物过冬 快快保护好   二十六、动物过冬 小白兔过冬   二十七、雪 飞入水中都不见   3 竺可桢参与地理教科书的编写   竺可桢先生在参与多种课程标准编写的同时,还参与不同年级段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地理教育史专家杨尧教授在《新学制地理教科书》一节中说:“新学制实行后,商务印书馆即遵照《新学制课程纲要》编辑新学制教科书,竺可桢是主事人之一。”这就是说竺可桢先生是当时教科书审定、编辑与出版的主要主持人。   当时,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地理教科书有:朱文叔先生编的《新学制地理课本》,郑昶先生编的《新学制地理课本教授书》,陈铎先生编的《新学制地理教科书》。中学地理教科书有:王钟麒先生编的《新学制地理教科书》和张其昀先生编的《新学制人生地理教科书》等。在这些教科书中还编进了竺可桢先生的气象科学研究成果。如王成组先生编写的《高中本国地理》课本,在讲述中国气候时,“根据新的气候资料,分全国温度的差别,温度变化的原因,雨量之分布状况,支配雨量之势力及其影响,雨季及雨量之变动,抓住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解释其原因,并简要叙述竺可桢先生8个气候区的基本情况,插有气温、雨量分布图,以及沈阳、天津、青岛、上海、长沙、重庆、福州、昆明、香港等地月平均温曲线、月雨量柱状结合图。”竺可桢先生的这些地学成就编入地理课本,大大地增强了教材的科学性。   竺可桢先生除了主持编写教科书外,还亲自参与编写,其中如:1925年与张其昀、朱经农合编的《新学制人生地理教科书》(初中课本),1929年与王云五合编的《新时代本国地理教科书》(小学课本),1932年与张其昀合编的《本国地理.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课本)等。由于时代久远,极难再见到原版教科书,现将1925年与张其昀、朱经农合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人生地理教科书》(初中课本)加以简单叙述。   全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分为12章。   1)人文地理部分7章:第一章,地位与人生的关系;第二章,地形与人生之关系;第三章,水利与人生的关系;第四章,土壤、矿产与人生的关系;第五章,气候与人生的关系;第六章,生物与人生的关系;第七章,人类相互间的关系。   2)区域地理5章:第八章,热带生活;第九章,温带生活;第十章,极带生活及各大陆综括;第十一章,中国区域地理大纲;第十二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其中有关气象科普教育的内容有4章。   《新学制人生地理教科书》的编撰者在导言中说明:“地理学之宗旨,在于研究地理与人生之关系;使吾人对于世界各地之风土人情,皆能解释其因果,说明其系统,且能根据已知推考未知。”确实,教育的人性化,科普的人性化,尤其是气象科普的人性化,都在课本中体现出来了。   地理教育史专家杨尧教授在《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的第三章中评价在20世纪20—30年代对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重要贡献时提到,他对当时地理课程的设置、地理教育目的的确立、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进行方法的改进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有些教导,对我们今天改进中小学地理教育工作还是有益的”。   4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校园气象站的最初创设者   竺可桢先生不但是我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发展的推进者,也是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倡导者,而且还是我国校园气象站的最初创设者。   1922年2月,竺可桢先生在论文《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中已经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园中必须建立气候观测所,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动手实践,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巩固延伸课程规定的基本知识,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多种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效果。   自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学校章程》,正式设置“地理”课程,实施以班级教学形式以来,虽然众多的教育专家编写出多种类型的中小学地理教科书,也规定了许多地理教学法,但却没有人提出地理课堂、课外作业和实践学习的方法。而竺可桢先生提出在中小学校园中建立气候观测所的创设,应该可以确定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人。   创设与实际操作尚存在着距离,因而竺可桢先生在参与编写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又作出配备“气象仪器”的规定。虽然没有气象仪器的细目,但参考吴增祥老师所著的《中国近代气象台站》一书介绍,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农商部气象观测所的观测项目是:气压、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日照、云状云量等,可以获知当时装备的气象仪器应有:风向标、温度表、雨量器、气压计、湿度计、日照计等,《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配备的气象仪器应该也在这个范围以内。   对于观测的项目,竺可桢先生主持编辑和参与编写的各种地理教科书上都有要求。如地理课外作业:“气候(冷暖)的省察,本地气候变化(晴、雨、风、云、雪、霜、露、雾、雹)现象。这就是说,气象观测的项目有:云、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降水、日照、天气现象等。   竺可桢先生不但是校园气象站的创设者和倡导者,而且还是躬行者。1922年,竺可桢是负责东南大学地学系筹建时,就规划了校园气象站的建设。《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第一章第一节气象台站的第六部分载:国立东南大学地理气象观测所。民国12年(1923年)成立,属地学系管辖。所测记录,一面供地学系本身研究之用,一面报送中央气象研究所等单位。这就是说竺可桢先生亲自在东南大学校园中建起了气象站。   在竺可桢先生的倡导下,一些中小学也建起了气象站。《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第一章第一节气象台站的第六部分载:昆山县立公共实验室测候所。民国14年(1925年)1月1日,昆山县立初级中学(现为昆山县第一中学)因理科学习需要,开始作简单气象观测。民国16年(1927年)1月,县教育局在学校内筑公共理科实验室,接收该校所有气象仪器,成立“昆山县立公共实验室测候所”。这座校园气象站应该是在1924年底动建并竣工,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校园气象站之一,也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教育上校园气象站诞生之始。   竺可桢先生创设和倡导的校园气象站,是以改进我国地理教学为初衷,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技术技能为目的。校园气象站的建设能够延续到今天,可见竺可桢先生的最初创设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校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于1921年创建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13年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先生于1908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求学,1910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1 竺可桢回国后执教于高校,仍十分关注中小学的地理教育   竺可桢先生1918年获哈佛博士学位后,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国立东南大学,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4个专业,并任系主任。在这里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基性教材。   竺可桢先生虽然任教高校,但对中小学的地理教育非常关注,特别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很多建议和方法至今还有指导意义。1922年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届年会,在这次会议上,竺可桢先生提出了“改良地理教学法”的建议。这个建议的理由和方法有两条,其中一条是:科学教育注重民生,提倡小、中、高各级教材,均宜注重经济地理。并具体提议在这些教材中增加或加重“气候”内容的教育。   1922年2月,竺可桢先生在《史地学报》上发表了《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在当时地理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该文共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部分是全文重点,也分为四点,第四点的原文是:“凡各种科学非实验不为功,地理既为研究地形、气候对于人生之影响一种科学,则断不能专恃教科书与地图,必须观察地形,实测气候,使儿童亲尝目睹,则较之专恃教科书与地图者,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故野外旅行与气象测候所之设立,实为中小学地理所不可少者也。”   竺可桢先生的这段论述,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地理教学与学习的两条措施,一是必须动手实践,二是中小学必须设立气象观测所,也就是现在的校园气象站。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两条措施,对于今天中小学的地理教学与学习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学家陈尔寿先生(1916—2012),在纪念竺可桢逝世1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中说:“重读了竺可桢早年所写有关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文章,他的主张对促进当时地理教学的改革,使其符合近代地理学和教育学的要求,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有些教导,对我们今天改进中小学地理教育工作还是有益的。”   陈尔寿先生还说:“竺可桢很关心中小学地理教育。早在1922年,他发表了《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文中论及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地理学的定义和地理教学的选材范围,中小学地理教学法的原理和教学方法等。竺可桢所提出的地理教学原理,今天读来,仍觉得很亲切。”   2 竺可桢先生积极参与中小学多种课程标准的编写   竺可桢先生参与了多种课程标准的编写,特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各学历段地理课程标准的编写,对中小学的地理教材、教学方法、作业、课外活动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   竺可桢先生参与编写的《地理课程纲要》中增加了许多动手动脑的气象科普项目。如《小学地理课程纲要》中的教材程序:   第一学年,用家庭设计,以研究气候与衣、食、住的关系;实地或用沙盘设计,以了解位置及地势等。   第二学年,由衣、食、住研究生产、输送、气候等关于地理的问题;用沙盘装排或图片、地图等观察本地大势。   第三学年,继续由衣、食、住研究生产、输送、气候等关于地理各问题;用沙盘装排或图片、地图等观察本县和本省大势。   第四学年,连带研究日、月、星、风、雨、雪反四季、昼夜等各简单问题;用沙盘、画片、地图、地球仪等观察本国大势及世界各地的普通关系。   第五学年,本国地文地理,如本国地势、气候、天然的区域等。   第六学年,地球运转状况和天气差异等,及其与人类文化关系的大概。   竺可桢先生参与新订的《小学常识科课程标准》增加了乡土地理的内容,该标准在设计的作业类别中设计了“乡土自然环境的研究”的题目,如:“气候(冷暖)的省察,本地气候变化(晴、雨、风、云、雪、霜、露、雾、雹)现象的观察研究,并开始记载温度气候等。”在“教学要点”的第十一点规定了常识教学应有相当的设备,如:“……观测气候用的指风针、雨量计、温度表、气压表和参考应用的图书等。”   在作业的设置上也很有新意。如:小学自然“各学年作业要项”中关于地学部分的设置。   第一、二学年:一、冷暖的省察;二、秋冬春夏四时景物变化象征的观察研究;三、春夏秋冬四时的认识;四、云、雨、风等的研究;五、日常晴雨的记载研究;六、温度的记载研究。   第二、四学年:一、四时物候变化象征的调查、观察、研究、架子等;二、植物和阳光关系的研究;三、潮汐的发生,雨、露、气压的变化等的研究;四、岩石风化的原因,山川的变迁等的研究;五、昼夜运行与日蚀、月蚀等的研究。   第五、六学年(关于地质学作业):《地理课程标准》还要求要配备地理教具,如沙盘、模型、标本、幻灯片、图片、地图、地球仪、气象仪器等;要求学生要进行“观察、调查、旅行、讨论、发表、设计”等。   另外,还有一种“混合编制”的课本,用相应的课文与气象科学普及教育相对应。如《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   常识国语   二十三、冬天的天气 扫落叶   二十四、风 风来了   二十五、植物过冬 快快保护好   二十六、动物过冬 小白兔过冬   二十七、雪 飞入水中都不见   3 竺可桢参与地理教科书的编写   竺可桢先生在参与多种课程标准编写的同时,还参与不同年级段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地理教育史专家杨尧教授在《新学制地理教科书》一节中说:“新学制实行后,商务印书馆即遵照《新学制课程纲要》编辑新学制教科书,竺可桢是主事人之一。”这就是说竺可桢先生是当时教科书审定、编辑与出版的主要主持人。   当时,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地理教科书有:朱文叔先生编的《新学制地理课本》,郑昶先生编的《新学制地理课本教授书》,陈铎先生编的《新学制地理教科书》。中学地理教科书有:王钟麒先生编的《新学制地理教科书》和张其昀先生编的《新学制人生地理教科书》等。在这些教科书中还编进了竺可桢先生的气象科学研究成果。如王成组先生编写的《高中本国地理》课本,在讲述中国气候时,“根据新的气候资料,分全国温度的差别,温度变化的原因,雨量之分布状况,支配雨量之势力及其影响,雨季及雨量之变动,抓住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解释其原因,并简要叙述竺可桢先生8个气候区的基本情况,插有气温、雨量分布图,以及沈阳、天津、青岛、上海、长沙、重庆、福州、昆明、香港等地月平均温曲线、月雨量柱状结合图。”竺可桢先生的这些地学成就编入地理课本,大大地增强了教材的科学性。   竺可桢先生除了主持编写教科书外,还亲自参与编写,其中如:1925年与张其昀、朱经农合编的《新学制人生地理教科书》(初中课本),1929年与王云五合编的《新时代本国地理教科书》(小学课本),1932年与张其昀合编的《本国地理.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课本)等。由于时代久远,极难再见到原版教科书,现将1925年与张其昀、朱经农合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人生地理教科书》(初中课本)加以简单叙述。   全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分为12章。   1)人文地理部分7章:第一章,地位与人生的关系;第二章,地形与人生之关系;第三章,水利与人生的关系;第四章,土壤、矿产与人生的关系;第五章,气候与人生的关系;第六章,生物与人生的关系;第七章,人类相互间的关系。   2)区域地理5章:第八章,热带生活;第九章,温带生活;第十章,极带生活及各大陆综括;第十一章,中国区域地理大纲;第十二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其中有关气象科普教育的内容有4章。   《新学制人生地理教科书》的编撰者在导言中说明:“地理学之宗旨,在于研究地理与人生之关系;使吾人对于世界各地之风土人情,皆能解释其因果,说明其系统,且能根据已知推考未知。”确实,教育的人性化,科普的人性化,尤其是气象科普的人性化,都在课本中体现出来了。   地理教育史专家杨尧教授在《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的第三章中评价在20世纪20—30年代对中小学地理教育的重要贡献时提到,他对当时地理课程的设置、地理教育目的的确立、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进行方法的改进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有些教导,对我们今天改进中小学地理教育工作还是有益的”。   4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校园气象站的最初创设者   竺可桢先生不但是我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发展的推进者,也是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倡导者,而且还是我国校园气象站的最初创设者。   1922年2月,竺可桢先生在论文《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中已经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园中必须建立气候观测所,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动手实践,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巩固延伸课程规定的基本知识,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多种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效果。   自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学校章程》,正式设置“地理”课程,实施以班级教学形式以来,虽然众多的教育专家编写出多种类型的中小学地理教科书,也规定了许多地理教学法,但却没有人提出地理课堂、课外作业和实践学习的方法。而竺可桢先生提出在中小学校园中建立气候观测所的创设,应该可以确定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人。   创设与实际操作尚存在着距离,因而竺可桢先生在参与编写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又作出配备“气象仪器”的规定。虽然没有气象仪器的细目,但参考吴增祥老师所著的《中国近代气象台站》一书介绍,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农商部气象观测所的观测项目是:气压、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日照、云状云量等,可以获知当时装备的气象仪器应有:风向标、温度表、雨量器、气压计、湿度计、日照计等,《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配备的气象仪器应该也在这个范围以内。   对于观测的项目,竺可桢先生主持编辑和参与编写的各种地理教科书上都有要求。如地理课外作业:“气候(冷暖)的省察,本地气候变化(晴、雨、风、云、雪、霜、露、雾、雹)现象。这就是说,气象观测的项目有:云、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降水、日照、天气现象等。   竺可桢先生不但是校园气象站的创设者和倡导者,而且还是躬行者。1922年,竺可桢是负责东南大学地学系筹建时,就规划了校园气象站的建设。《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第一章第一节气象台站的第六部分载:国立东南大学地理气象观测所。民国12年(1923年)成立,属地学系管辖。所测记录,一面供地学系本身研究之用,一面报送中央气象研究所等单位。这就是说竺可桢先生亲自在东南大学校园中建起了气象站。   在竺可桢先生的倡导下,一些中小学也建起了气象站。《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第一章第一节气象台站的第六部分载:昆山县立公共实验室测候所。民国14年(1925年)1月1日,昆山县立初级中学(现为昆山县第一中学)因理科学习需要,开始作简单气象观测。民国16年(1927年)1月,县教育局在学校内筑公共理科实验室,接收该校所有气象仪器,成立“昆山县立公共实验室测候所”。这座校园气象站应该是在1924年底动建并竣工,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校园气象站之一,也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教育上校园气象站诞生之始。   竺可桢先生创设和倡导的校园气象站,是以改进我国地理教学为初衷,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技术技能为目的。校园气象站的建设能够延续到今天,可见竺可桢先生的最初创设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校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于1921年创建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13年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先生于1908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求学,1910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

    类别:名人传记 作者:龚明俊 第一辑 深深赤子情 1905年钟观光因患病,离开上海去杭州的西湖疗养.在病榻上,他仔细阅读了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和英国韦廉臣合译的<植物学>,并看了不少有关植物学知识介绍的书刊,丰富了这方面的知识. ...

    国际上被认可度最高十所中国大学

    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十所中国大学 一.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一直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最高学府",在国际上被看做中国大学的代表.北大出国人数也是中国大学中最多的.北大的理科生一直是出国的主体,北大的理科是中国最强的,在国际上也颇 ...

    绍兴名人资料

    绍兴名人 大禹 姚长子1 句践 陈洪绶1 范蠡 祁彪佳1 西施 章学诚1 马臻 曹娥 蔡邕 王羲之 王献之 谢灵运0 贺知章0 陆游 王守仁 汤绍恩 徐渭 蔡元培0 徐锡麟0 秋瑾0 陶成章0 鲁迅 马寅初0 竺可桢0 周恩来0 朱自清0 ...

    大自然的语1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主备人: 审定人 审核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上)

    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有了全球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可大致归因于各种物理.化学以及后来才出现的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人类出现之后,各种自然的与人为的因素共同塑造和改变着生态环境,后者逐渐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愈益显现.在 ...

    名人故事读后感800字

    寒假的时候,我读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名人.有古代的名人孔子.屈原.司马迁,有现代的名人杨振宁.邓小平.华罗庚,有外国名人比尔.盖茨.贝多芬.爱因斯坦??使我知道这些名人的成名历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故事.名人故事读后感800字 ...

    科学家及成就

    科学家及成就 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二.四.六文学常识练习

    八年级上册文体.文学常识练习 6.<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___,原名___,字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和革命家.本文出自___,这是一部___散文集. 7.<背影>的作者___,字 ...

    南京十八景

    南京十八景 莫愁湖(莫愁烟雨) 莫愁湖,位于南京秦淮河西.园内楼.轩.亭.榭错列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胜棋楼.郁金堂.水榭.抱月楼.曲径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 雨花台 雨花台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和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