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第24卷 第1期2005年 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24 No.1Feb.2005

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郭锦超1,王玉茹2

(1.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人力资源部,石家庄050000;2.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文章从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变动2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证明了这一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向上增长和逐渐向现代转化的趋势,最后指出虽然这一时期华北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整个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仍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商品率;对外贸易;民国时期;华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1003ΟΟ05

  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了其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况,象,的。,又是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区,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值得研究。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所以,文章将着重探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比例%,比例最低的磁县也有41%,1366%。平汉铁路局对河南铁路沿线

17处的调查也显示,16处有小麦售出,最高的为长葛

县和尚桥,出售比例达85.4%,最低为信阳11.6%,但信阳在淮南,不是重要的产麦区。山东1920年前小麦输出有限,1930年后,这一情况大为改观《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中所调查的沿路48个县市,仅运往济南、青岛、龙口、天津等大城市和口岸的小麦就有9.48万t,占小麦总产的20%,而农民出售的量可能要远远高于这个比例[1]。可见,当时华北小麦的商品化程度很高。

1.1.2 棉花。棉花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清

1 商品经济的发展

华北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区,但在近代以前和近代前期,由于当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狭小,市镇经济不发达,非农业人口较少,所以,商品经济不发达。近代以后,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华北的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民国时期华北的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和以往不同的发展特点。

1.1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1.1.1 小麦。小麦长期以来一直是华北地区主要的

末以前棉花主要用作衣被的填充物和纺织土布的原料,大多在产地县城和乡村集市上交易。民国时期,由于国内手工和机器纺织业的发展和英、美、日等国纱厂对中国原棉需求的增加,促进了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据统计,民国以后,河北的植棉面积不断扩大,1914年时已达27.63万hm2,以后几年间虽略有下降,但到1924~1929年间,常年植棉面积达到了49.65万hm2,1931年又增至62.08万hm2,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3]。山东从1919~1936年的

18年间,有9年全省棉花年产量超过了2万t,另有2

粮食作物,民国以后,华北的市镇经济开始繁荣,城镇人口增加,面粉工业成为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一种主要产业,加上铁路的修建和贫困农民“粜精籴粗”的需要,小麦商品化程度提高很快。据统计,1931~1937年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小麦总产量为948万多t,占全国总产量的43.6%

[1]

年年产量接近2万t[1]。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无疑会使棉花的外运和出口量增加。据《直隶棉业调

查录》调查,1922年河北30个县中,26个县有外运数字,其中,22个县外运比例超过50%,9个县超过80%。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商埠,1919年由天津出口的棉花为

0.68万t,占全国出口量的31.8%,20世纪20年代初,

。小麦在华北的巨大产量为该区小

麦的商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北平乡县1921~1925年小麦售出率为59.2%,盐山县1923年的出售比例为

42.3%

[2]

。1934年,平汉铁路局调查河北自耕农谷物

收稿日期:2003-11-29;修回日期:2004-07-24

作者简介:郭锦超(1971-),女,河北玉田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E-mail)jinchaoguo@163.com。

天津棉花市场的总集散量已达2万t[4]。据估算“,七・七事变”前河北和山西棉花总的商品化率分别为70%和

68%[5],可见,当时华北棉花的商品化率很高。

・50・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4卷

1.1.3 其他。民国时期,除了小麦和棉花,华北市场度被废止,洋行在口岸兴起,买办制度打破了行商制度的封建特权垄断。旧有的官营商业和特权商人逐步衰落,其中一部分向新式商业发展转化,而外国资本主义商业和买办逐步在华北新的市场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昔日的票号和盐商因墨守陈规和失去政府的庇护而日见衰落。但尽管买办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商业制度,其自身的经营却具有家族性质,私人信用、人情关系是当时华北商业习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3.2 经营方式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

上农产品的种类还很多,许多农产品不再是农民自给自足的产品,而是逐步进入了地区、全国甚至世界市场,成为华北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出口需求和价格上涨因素刺激,花生在华北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河北河间县1924年花生的种植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20%,而山东的济阳和章丘花生种植面积更高达两县耕地面积的40%和

50%[6]。河北输出的花生价值由1908年的50万海关

两增至1928年的1080万海关两,增长了21.6倍[7]。其他如玉米、高粱等杂粮,烟草、芝麻等经济作物和动物皮毛等的商品化率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华北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1.2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1.2.1 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华北的商业经营形式和手段逐渐向近代转化。,如大型,,公司设立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下设经理部领导经营活动,在经理部下实行分科治事,按照西方商业企业的会计制度,严格核算盈亏,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从而在华北的商业管理史上进行了一次改革。

华北传统商业多是独资,或几个股东合资实行无限经营,股东便是经营者。民国以后,商业行业分工日见细密,开始了专业化经营,愈来愈多的商业实体用新式有限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在交易上也开始注重契约的作用。商业的经营方式也有变化,商业中批发和零售分离,各有不同的经营范围。在当时的经营手段上既有传统的以货易货,也有代销代购、包销包运、赊款经销、贷款预购等多种方式,在一些市场上还一度盛行期货交易。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华北商业资本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近代华北的商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很不充分,尤其是华商的发展受到抑制。因为外商凭借不平等条约拥有比华商更优越的发展条件,如外商在市场商品流转中享有低税率的特殊待遇,华商却要受到税收厘卡的层层盘剥,如1927年,华商由山西运棉花到天津,每吨需缴子口税5.08元,是外商的14.4倍,华商因为贩运无利,限制了其发展。

上除粮食、,流通,面粉、火柴等行业崛起,对农副产品原料产生了新的需求,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其生产出的产品进入市场,也增加了商品的种类。据统计,1902~1911年由烟台、青岛进口的洋货年均为2809万海关两,同时由国内其它口岸输入的土货为1122万海关两;1931年,青岛、烟台、龙口、威海的洋货进口总额已达8536万海关两,由国内其他口岸输入的土货总额为6901万海关两[8],天津作为当时华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进出口贸易额

1906年为11286万海关两,1921年为224779万海关

两[9]。

1.2.2 交通运输改善了商品流通条件。民国时期华

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尤其是铁路的修建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使内地和口岸之间的联系更为方便,扩大了商品的购销领域,1918~1920年,胶济铁路的年平均货运量达170万t,经由铁路运往济南的粮食每年就达10万t[8]。铁路的发展还增加了洋货进口和土货出口,据

1919年调查,山东全省输出花生的有58个县,豆货29

个县,丝绸26个县,草帽辫16个县,牛皮、猪鬃、羊毛等畜产品21个县,烟叶15个县,干鲜果41个县,棉花

15个县。另据该年的不完全统计,山东输入棉纱的有73个县,棉布61个县,煤油85个县,火柴43个县[8],

2 对外贸易的变动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和内地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逐渐向现代生产方式和市场体系转变,生产有了

较大发展,加之外国对中国农副产品的直接收购增加,促进了华北农副产品的出口。同时洋货在农村和内地销售量的增加,刺激了华北进口贸易的发展,加之华北近代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扩大了进出口贸易量,对

商品流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1.3 商业经营的近代化

1.3.1 经营主体的变化。在华北传统社会中,先是官

营商业,而后是特权商人在长途贩运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粮食、布、盐等业的经营者是华北各级市场商业资本的主体,对外贸易由行商经营。近代以后,行商制

第1期郭锦超等: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51・

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成为民国时期华北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

2.1 对外贸易的增长趋势

15.9%;其后华北的外贸进入短暂的下降期,到1934

年,4年下降了42%;1935年华北的对外贸易再次呈现出增长的趋势,1939年同1934年相比增长了160.6%,和1928年相比也增长了75.1%。再看华北外贸总额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难看出除了1939年比上一年略有下降外,其余是明显增加的。

考察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最直观的就是从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动上来研究,从表1中的数字可以看出:从1928~1939年华北进出口贸易额经过了先增长再降低再增长的过程。1928~1931年4年增长了

               表1 1928~1939年华北的对外贸易情况[5]

        Tab.1 ThestatisticsofforeigntradeinnorthChinaduring1928~1939

年份

[***********][***********][1**********]9

百万元

millionyuan

华北进出口贸易总额

/%

12.913.113.214.017.718.118.920.620.120.234.732.7

全国

进口

188.5199.6206.9225.6165.6135.9103.992.594.495.689.3127.3

华北

总额

343.9357.8346.34197.1157.5150.1165.1179.5165.7237.3

出口

155.4158.2139.4761.253.657.670.783.976.4110.0

进口

25.026.0126.420.516.115.014.114.632.053.4

出口

19.2724.216.315.213.616.019.121.525.424.1

总额

245.951.342.735.729.731.033.236.157.477.5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期间华北的对外贸易虽有波动,但总的来说呈增长趋势。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我们没有找到1912~1927年间华北对外贸易的详细资料,所以,还不能判定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对外贸易总的发展趋势。但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华北是天津的直接经济腹地,所以,天津进出口的变动也就反映着华北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统计显示:天津1911年的进出口总值为11653.67万海关两,

1916年为13301.14万两,1921年有了更明显的增长,

口贸易统制政策,特别限制了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进口,而华北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占了很大比重,使华北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其次,这时期美国的“白银法案”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银根紧缩,加之受世界经济危机、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经济衰退、人民购买力下降,也影响了中国的进口需求。第三,此时正值日本在华北进行大规模走私时期,不但造成了中国政府巨额的关税损失,而且使中国民族工商业受到了沉重打击,从而影响了正常的进出口贸易。1935年以后世界经济危机逐渐过去,民国政府法币政策的实施使汇率趋于稳定,华北进出口贸易又进入了增长阶段。

2.2 对外贸易地位不断提高

为22477.92万两,1926年达27757.48万两[3]。再从天津在全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看出:

1909~1911年天津仅占全国对外贸易总值的4.5%,

到1936年天津占到了全国对外贸易总值的11.6%,中间虽然有一些年份出现下降,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是一种波动的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从而反映了华北对外贸易的增长情况。

应当说明的是,1932~1934年间华北对外贸易出现的负增长也决非偶然。首先,1931年底西方各国为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纷纷放弃金本位,实行货币贬值,提高进口税率,使其进口受到抑制。各国实行的进

从贸易地位上来说,1911~1913年华北的进出口总值在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四大区中居于末位,其进出口总值在四大区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

9.7%

,而华中为49.5%,华南为27.0%,东北为13.8%,可见,民国初期华北在全国的对外贸易地位是

相当落后的。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华北对外贸易地位落后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从表2可以看出,这

・52・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4

时期华北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总的地位是次于华中而优于华南,期间华中和华南对外贸易额在三区中所占比重有增有减,只有华北所占比重一直是上升的,表明华北的对外贸易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也表明了民国时期

华北工农业生产的进步、市场的发育逐渐向现代转变,经济发展正逐步纳入全国、甚至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之中。

            表2 1935~1939年华北、华中、华南对外贸易额的比较[5]

Tab.2 Thecomparisonofthreeeconomic

百万元

millionyuan

1939年

          regions:northChina,middleChinaandsouthChinaduring1935~1939

地区华北

项目进口出口总额

华中

进口出口总额

华南

进口出口总额

三区总计

进口出口总额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贸易额

15.016.031.058.730.57229.992.457.7150.1

比重/%

16.227.720.663.552.9319.419.9100100100

贸易额

14.119.133.263.8013.530.194.570.6165.1

比重/%

14.927.020.167.5917.619.118.2100100100

贸易额

14.621.536.27921.820.642.495.683.8179.4

比重/%

15.325.720.2756.222.824.623.6100100100

贸易额

32.025.44451.828.927.456.389.376.2165.5

比重/%

35.833.330.731.332.436.034.0100100100

贸易额

53.424.177.556.364.7121.017.621.138.7127.3109.9237.2

比重/%

42.021.932.744.258.951.013.819.216.3100100100

2.3 对外贸易长期入超

值872.9万元,占华北进口总额的5.8%,居第一位;进口棉丝制品705万元,占总进口的4.7%,居第二位。

1935年华北出口花生1913.3万元,占该年华北出口

入超是民国时期华北对外贸易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从表1和表2中我们都可以发现,除了1935,

1936,1937年之外,华北地区历年的进口值都超过其

总额的12.0%,居第一位;出口棉花1484.3万元,占总出口的9.3%,居第二位[5]。由于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显示了华北进出口结构的低级性和不合理性,使产品应对世界市场变化有明显的脆弱性,呈现出典型的半殖民地性。

当年的出口值,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入超现象,从表中还可以看出,这不但是民国时期华北对外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当时整个中国对外贸易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的贸易入超,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国内对一些消费品和机器设备的需求增长,进口增加,因而全国普遍存在外贸入超现象。1931年以后更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使贸易入超有扩大的趋势,华北地区也不例外,但1935~1937年由于日本在华北的走私贸易,使这几年华北的对外贸易出现暂时的出口超过进口情况。

2.4 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

3 区域经济的发展

3.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从前面对民国时期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变动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华北区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市镇空前繁荣,市镇规模的扩大对带动华北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促进华北统一商品市场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农村的贸易增长很快。但从总体看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这一时期市镇虽然发展很快,但新建立的市镇更多地集中于沿海和交通发达的地区,广大内地农村的集市贸易无论就其交换内容还是交易组织和交易制度,与传统市场比起来变化不大。加之华北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华北的对外贸易是一个由小到大、从低级向高级逐步转变的过程,但由于农业落后、商品生产不发达和思想观念的落后,进口多、出口少。进口以制成品占绝对优势,而出口则以初级农产品为主。1935年,华北当年进口钢铁15.84万t,价

第1期郭锦超等: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53・

件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自然经济又对市场的开放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市场经济向内地的推进相对而言还是非常缓慢的。华北内地市场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联系缺乏统一和顺畅的网络,对外贸易主要被限制在通商口岸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对传统经济的渗透能力有限。可见,近代市场的网络越到内地和边远地区,越到中级和初级市场,保留的传统色彩越浓厚,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3.2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的过程。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阻碍了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

[1] 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5.268-269,279-280,148.

[2]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76.

[3] 苑书义,任恒俊,董丛林.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

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华北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造成华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有以下因素:(1)政治动乱接连发生,军阀战争连年不断,国内政治环境十分不安定。(2)迁的滞后,,,交通运输线路分布不均,,商品经济很难推向广大内地农村。(4)消费习惯和心理的不同,使近代工业品在深入内地农村市场时,较之在沿海城市市场遇到更大困难,农民愿意接受的洋货(包括后来民族工业产品)和他们有支付能力购买的产品是十分有限的,而这种习惯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

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6,209.

[4] 张利民.[J].中国社会经

,1990() .].天津:南开大

4,30.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232,227.

[7]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84.87.

[8] 庄维民.近代山东商品流通结构的变迁及其意义[J].

东岳论从,2000(2):64-66.

[9] 张利民.论近代华北商品市场的演变与市场体系的形

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1):59.

AStudyontheDevelopmentof

RegionalEconomyinNorthChina:1912~1949

GUOJin2chao,WANGYu2ru

(1.PersonnelDivisionofChinaConstructionBankofHebei,Shijiazhuang

050000,China;2.ResearchInstituteofEconomic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Abstract: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isaimportantphenomenoni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pre-modernChina,theeconomicdevelopmentofmodernChinareacheditspeakin1930′s,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innorthChinaisveryimportanttothewhole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during1912~1949.Thispapertrytostudy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innorthChinaduring1912~1949,especial2lyduring1912~1937intwofields:thedevelopmentofcommodityeconomyandthechangeofforeigntrade.Throughthestudy,thepaperdrawtheconclusionthattheregionaleconomyofnorthChinahadatendencytogrowupandturnmodernizationduring1912~1937,

buttheeconomicdevelopmentwasalsounbalancedinthattime.

Keywords:regionaleconomy;ratioofcommodity;foreigntrade;Minguopeirod;northChina

第24卷 第1期2005年 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24 No.1Feb.2005

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郭锦超1,王玉茹2

(1.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人力资源部,石家庄050000;2.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文章从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变动2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证明了这一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向上增长和逐渐向现代转化的趋势,最后指出虽然这一时期华北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整个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仍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商品率;对外贸易;民国时期;华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1003ΟΟ05

  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了其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况,象,的。,又是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区,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值得研究。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所以,文章将着重探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比例%,比例最低的磁县也有41%,1366%。平汉铁路局对河南铁路沿线

17处的调查也显示,16处有小麦售出,最高的为长葛

县和尚桥,出售比例达85.4%,最低为信阳11.6%,但信阳在淮南,不是重要的产麦区。山东1920年前小麦输出有限,1930年后,这一情况大为改观《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中所调查的沿路48个县市,仅运往济南、青岛、龙口、天津等大城市和口岸的小麦就有9.48万t,占小麦总产的20%,而农民出售的量可能要远远高于这个比例[1]。可见,当时华北小麦的商品化程度很高。

1.1.2 棉花。棉花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清

1 商品经济的发展

华北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区,但在近代以前和近代前期,由于当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狭小,市镇经济不发达,非农业人口较少,所以,商品经济不发达。近代以后,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华北的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民国时期华北的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和以往不同的发展特点。

1.1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1.1.1 小麦。小麦长期以来一直是华北地区主要的

末以前棉花主要用作衣被的填充物和纺织土布的原料,大多在产地县城和乡村集市上交易。民国时期,由于国内手工和机器纺织业的发展和英、美、日等国纱厂对中国原棉需求的增加,促进了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据统计,民国以后,河北的植棉面积不断扩大,1914年时已达27.63万hm2,以后几年间虽略有下降,但到1924~1929年间,常年植棉面积达到了49.65万hm2,1931年又增至62.08万hm2,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3]。山东从1919~1936年的

18年间,有9年全省棉花年产量超过了2万t,另有2

粮食作物,民国以后,华北的市镇经济开始繁荣,城镇人口增加,面粉工业成为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一种主要产业,加上铁路的修建和贫困农民“粜精籴粗”的需要,小麦商品化程度提高很快。据统计,1931~1937年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小麦总产量为948万多t,占全国总产量的43.6%

[1]

年年产量接近2万t[1]。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无疑会使棉花的外运和出口量增加。据《直隶棉业调

查录》调查,1922年河北30个县中,26个县有外运数字,其中,22个县外运比例超过50%,9个县超过80%。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商埠,1919年由天津出口的棉花为

0.68万t,占全国出口量的31.8%,20世纪20年代初,

。小麦在华北的巨大产量为该区小

麦的商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北平乡县1921~1925年小麦售出率为59.2%,盐山县1923年的出售比例为

42.3%

[2]

。1934年,平汉铁路局调查河北自耕农谷物

收稿日期:2003-11-29;修回日期:2004-07-24

作者简介:郭锦超(1971-),女,河北玉田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E-mail)jinchaoguo@163.com。

天津棉花市场的总集散量已达2万t[4]。据估算“,七・七事变”前河北和山西棉花总的商品化率分别为70%和

68%[5],可见,当时华北棉花的商品化率很高。

・50・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4卷

1.1.3 其他。民国时期,除了小麦和棉花,华北市场度被废止,洋行在口岸兴起,买办制度打破了行商制度的封建特权垄断。旧有的官营商业和特权商人逐步衰落,其中一部分向新式商业发展转化,而外国资本主义商业和买办逐步在华北新的市场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昔日的票号和盐商因墨守陈规和失去政府的庇护而日见衰落。但尽管买办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商业制度,其自身的经营却具有家族性质,私人信用、人情关系是当时华北商业习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3.2 经营方式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

上农产品的种类还很多,许多农产品不再是农民自给自足的产品,而是逐步进入了地区、全国甚至世界市场,成为华北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出口需求和价格上涨因素刺激,花生在华北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河北河间县1924年花生的种植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20%,而山东的济阳和章丘花生种植面积更高达两县耕地面积的40%和

50%[6]。河北输出的花生价值由1908年的50万海关

两增至1928年的1080万海关两,增长了21.6倍[7]。其他如玉米、高粱等杂粮,烟草、芝麻等经济作物和动物皮毛等的商品化率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华北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1.2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1.2.1 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华北的商业经营形式和手段逐渐向近代转化。,如大型,,公司设立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下设经理部领导经营活动,在经理部下实行分科治事,按照西方商业企业的会计制度,严格核算盈亏,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从而在华北的商业管理史上进行了一次改革。

华北传统商业多是独资,或几个股东合资实行无限经营,股东便是经营者。民国以后,商业行业分工日见细密,开始了专业化经营,愈来愈多的商业实体用新式有限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在交易上也开始注重契约的作用。商业的经营方式也有变化,商业中批发和零售分离,各有不同的经营范围。在当时的经营手段上既有传统的以货易货,也有代销代购、包销包运、赊款经销、贷款预购等多种方式,在一些市场上还一度盛行期货交易。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华北商业资本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近代华北的商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很不充分,尤其是华商的发展受到抑制。因为外商凭借不平等条约拥有比华商更优越的发展条件,如外商在市场商品流转中享有低税率的特殊待遇,华商却要受到税收厘卡的层层盘剥,如1927年,华商由山西运棉花到天津,每吨需缴子口税5.08元,是外商的14.4倍,华商因为贩运无利,限制了其发展。

上除粮食、,流通,面粉、火柴等行业崛起,对农副产品原料产生了新的需求,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其生产出的产品进入市场,也增加了商品的种类。据统计,1902~1911年由烟台、青岛进口的洋货年均为2809万海关两,同时由国内其它口岸输入的土货为1122万海关两;1931年,青岛、烟台、龙口、威海的洋货进口总额已达8536万海关两,由国内其他口岸输入的土货总额为6901万海关两[8],天津作为当时华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进出口贸易额

1906年为11286万海关两,1921年为224779万海关

两[9]。

1.2.2 交通运输改善了商品流通条件。民国时期华

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尤其是铁路的修建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使内地和口岸之间的联系更为方便,扩大了商品的购销领域,1918~1920年,胶济铁路的年平均货运量达170万t,经由铁路运往济南的粮食每年就达10万t[8]。铁路的发展还增加了洋货进口和土货出口,据

1919年调查,山东全省输出花生的有58个县,豆货29

个县,丝绸26个县,草帽辫16个县,牛皮、猪鬃、羊毛等畜产品21个县,烟叶15个县,干鲜果41个县,棉花

15个县。另据该年的不完全统计,山东输入棉纱的有73个县,棉布61个县,煤油85个县,火柴43个县[8],

2 对外贸易的变动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和内地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逐渐向现代生产方式和市场体系转变,生产有了

较大发展,加之外国对中国农副产品的直接收购增加,促进了华北农副产品的出口。同时洋货在农村和内地销售量的增加,刺激了华北进口贸易的发展,加之华北近代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扩大了进出口贸易量,对

商品流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1.3 商业经营的近代化

1.3.1 经营主体的变化。在华北传统社会中,先是官

营商业,而后是特权商人在长途贩运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粮食、布、盐等业的经营者是华北各级市场商业资本的主体,对外贸易由行商经营。近代以后,行商制

第1期郭锦超等: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51・

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成为民国时期华北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

2.1 对外贸易的增长趋势

15.9%;其后华北的外贸进入短暂的下降期,到1934

年,4年下降了42%;1935年华北的对外贸易再次呈现出增长的趋势,1939年同1934年相比增长了160.6%,和1928年相比也增长了75.1%。再看华北外贸总额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难看出除了1939年比上一年略有下降外,其余是明显增加的。

考察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最直观的就是从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动上来研究,从表1中的数字可以看出:从1928~1939年华北进出口贸易额经过了先增长再降低再增长的过程。1928~1931年4年增长了

               表1 1928~1939年华北的对外贸易情况[5]

        Tab.1 ThestatisticsofforeigntradeinnorthChinaduring1928~1939

年份

[***********][***********][1**********]9

百万元

millionyuan

华北进出口贸易总额

/%

12.913.113.214.017.718.118.920.620.120.234.732.7

全国

进口

188.5199.6206.9225.6165.6135.9103.992.594.495.689.3127.3

华北

总额

343.9357.8346.34197.1157.5150.1165.1179.5165.7237.3

出口

155.4158.2139.4761.253.657.670.783.976.4110.0

进口

25.026.0126.420.516.115.014.114.632.053.4

出口

19.2724.216.315.213.616.019.121.525.424.1

总额

245.951.342.735.729.731.033.236.157.477.5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期间华北的对外贸易虽有波动,但总的来说呈增长趋势。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我们没有找到1912~1927年间华北对外贸易的详细资料,所以,还不能判定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对外贸易总的发展趋势。但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华北是天津的直接经济腹地,所以,天津进出口的变动也就反映着华北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统计显示:天津1911年的进出口总值为11653.67万海关两,

1916年为13301.14万两,1921年有了更明显的增长,

口贸易统制政策,特别限制了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进口,而华北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占了很大比重,使华北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其次,这时期美国的“白银法案”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银根紧缩,加之受世界经济危机、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经济衰退、人民购买力下降,也影响了中国的进口需求。第三,此时正值日本在华北进行大规模走私时期,不但造成了中国政府巨额的关税损失,而且使中国民族工商业受到了沉重打击,从而影响了正常的进出口贸易。1935年以后世界经济危机逐渐过去,民国政府法币政策的实施使汇率趋于稳定,华北进出口贸易又进入了增长阶段。

2.2 对外贸易地位不断提高

为22477.92万两,1926年达27757.48万两[3]。再从天津在全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看出:

1909~1911年天津仅占全国对外贸易总值的4.5%,

到1936年天津占到了全国对外贸易总值的11.6%,中间虽然有一些年份出现下降,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是一种波动的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从而反映了华北对外贸易的增长情况。

应当说明的是,1932~1934年间华北对外贸易出现的负增长也决非偶然。首先,1931年底西方各国为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纷纷放弃金本位,实行货币贬值,提高进口税率,使其进口受到抑制。各国实行的进

从贸易地位上来说,1911~1913年华北的进出口总值在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四大区中居于末位,其进出口总值在四大区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

9.7%

,而华中为49.5%,华南为27.0%,东北为13.8%,可见,民国初期华北在全国的对外贸易地位是

相当落后的。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华北对外贸易地位落后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从表2可以看出,这

・52・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4

时期华北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总的地位是次于华中而优于华南,期间华中和华南对外贸易额在三区中所占比重有增有减,只有华北所占比重一直是上升的,表明华北的对外贸易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也表明了民国时期

华北工农业生产的进步、市场的发育逐渐向现代转变,经济发展正逐步纳入全国、甚至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之中。

            表2 1935~1939年华北、华中、华南对外贸易额的比较[5]

Tab.2 Thecomparisonofthreeeconomic

百万元

millionyuan

1939年

          regions:northChina,middleChinaandsouthChinaduring1935~1939

地区华北

项目进口出口总额

华中

进口出口总额

华南

进口出口总额

三区总计

进口出口总额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贸易额

15.016.031.058.730.57229.992.457.7150.1

比重/%

16.227.720.663.552.9319.419.9100100100

贸易额

14.119.133.263.8013.530.194.570.6165.1

比重/%

14.927.020.167.5917.619.118.2100100100

贸易额

14.621.536.27921.820.642.495.683.8179.4

比重/%

15.325.720.2756.222.824.623.6100100100

贸易额

32.025.44451.828.927.456.389.376.2165.5

比重/%

35.833.330.731.332.436.034.0100100100

贸易额

53.424.177.556.364.7121.017.621.138.7127.3109.9237.2

比重/%

42.021.932.744.258.951.013.819.216.3100100100

2.3 对外贸易长期入超

值872.9万元,占华北进口总额的5.8%,居第一位;进口棉丝制品705万元,占总进口的4.7%,居第二位。

1935年华北出口花生1913.3万元,占该年华北出口

入超是民国时期华北对外贸易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从表1和表2中我们都可以发现,除了1935,

1936,1937年之外,华北地区历年的进口值都超过其

总额的12.0%,居第一位;出口棉花1484.3万元,占总出口的9.3%,居第二位[5]。由于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显示了华北进出口结构的低级性和不合理性,使产品应对世界市场变化有明显的脆弱性,呈现出典型的半殖民地性。

当年的出口值,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入超现象,从表中还可以看出,这不但是民国时期华北对外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当时整个中国对外贸易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的贸易入超,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国内对一些消费品和机器设备的需求增长,进口增加,因而全国普遍存在外贸入超现象。1931年以后更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使贸易入超有扩大的趋势,华北地区也不例外,但1935~1937年由于日本在华北的走私贸易,使这几年华北的对外贸易出现暂时的出口超过进口情况。

2.4 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

3 区域经济的发展

3.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从前面对民国时期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变动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华北区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市镇空前繁荣,市镇规模的扩大对带动华北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促进华北统一商品市场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农村的贸易增长很快。但从总体看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这一时期市镇虽然发展很快,但新建立的市镇更多地集中于沿海和交通发达的地区,广大内地农村的集市贸易无论就其交换内容还是交易组织和交易制度,与传统市场比起来变化不大。加之华北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华北的对外贸易是一个由小到大、从低级向高级逐步转变的过程,但由于农业落后、商品生产不发达和思想观念的落后,进口多、出口少。进口以制成品占绝对优势,而出口则以初级农产品为主。1935年,华北当年进口钢铁15.84万t,价

第1期郭锦超等:民国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探讨

・53・

件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自然经济又对市场的开放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市场经济向内地的推进相对而言还是非常缓慢的。华北内地市场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联系缺乏统一和顺畅的网络,对外贸易主要被限制在通商口岸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对传统经济的渗透能力有限。可见,近代市场的网络越到内地和边远地区,越到中级和初级市场,保留的传统色彩越浓厚,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3.2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的过程。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阻碍了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

[1] 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5.268-269,279-280,148.

[2]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76.

[3] 苑书义,任恒俊,董丛林.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

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华北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造成华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有以下因素:(1)政治动乱接连发生,军阀战争连年不断,国内政治环境十分不安定。(2)迁的滞后,,,交通运输线路分布不均,,商品经济很难推向广大内地农村。(4)消费习惯和心理的不同,使近代工业品在深入内地农村市场时,较之在沿海城市市场遇到更大困难,农民愿意接受的洋货(包括后来民族工业产品)和他们有支付能力购买的产品是十分有限的,而这种习惯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

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6,209.

[4] 张利民.[J].中国社会经

,1990() .].天津:南开大

4,30.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232,227.

[7]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84.87.

[8] 庄维民.近代山东商品流通结构的变迁及其意义[J].

东岳论从,2000(2):64-66.

[9] 张利民.论近代华北商品市场的演变与市场体系的形

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1):59.

AStudyontheDevelopmentof

RegionalEconomyinNorthChina:1912~1949

GUOJin2chao,WANGYu2ru

(1.PersonnelDivisionofChinaConstructionBankofHebei,Shijiazhuang

050000,China;2.ResearchInstituteofEconomic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Abstract: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isaimportantphenomenoni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pre-modernChina,theeconomicdevelopmentofmodernChinareacheditspeakin1930′s,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innorthChinaisveryimportanttothewhole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during1912~1949.Thispapertrytostudy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innorthChinaduring1912~1949,especial2lyduring1912~1937intwofields:thedevelopmentofcommodityeconomyandthechangeofforeigntrade.Throughthestudy,thepaperdrawtheconclusionthattheregionaleconomyofnorthChinahadatendencytogrowupandturnmodernizationduring1912~1937,

buttheeconomicdevelopmentwasalsounbalancedinthattime.

Keywords:regionaleconomy;ratioofcommodity;foreigntrade;Minguopeirod;northChina


    相关文章

    民国地方财政研究综述_童黄培

    民国地方财政研究综述 ◎童黄培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有关民国时期地方财政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民国地方财政的主要研究脉络,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关键词民国地方财政 文 ...

    答案2.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学生版: 1.专题总览: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 近代(1840-1949)1895-1912)--初步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12-1919)--短暂春天 一战战后 ...

    清代乡里制度研究综述

    2004年增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辑 史苑捃拾 清代乡里制度研究综述 申立增 ...

    民国保甲制度研究范式述评_杨红运

    民国保甲制度研究范式述评 杨红运 [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民国保甲制度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范式:阶 ,"内卷化"范式,"国家与精英合作"范式.由于所使用的研究范式的不同,级分析范式 学者们 ...

    "亲日"与反日

    作者:菊池一隆 翻译:高莹莹 高莹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 抗日战争研究 2012年04期 1931年,继日本殖民地朝鲜发生万宝山·朝鲜事件以后,中国又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有关此后朝鲜华侨的状况目前还存在许多不清楚的地方.尤其是抗日 ...

    5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

    5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Ξ 雷 颐 ,"输 ;而对外国学者中国史研,,更有助于我们在一定"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但国外中国史研究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几十年来(特别是近20年)对其译介虽多,终也 ...

    湖北省天门中学2015届高中毕业生文科综合训练历史部分 Word版含答案.doc

    湖北省天门中学2015届高中毕业生文科综合训练(一) 历史部分 24.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 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 ...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 第一编 名词解释: 1.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 ...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王艳玲 备课时间:2015年8月26日 课 题: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了解魏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