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知识树结构)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我将从以下七部分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模式;四、教学设计;

五、板书设计;六、课堂评价;七、资源开发。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上进行教学。教材中各年级涉及到的内容如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加强了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以及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含义,又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做好了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单元目标,我制订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动手操作,建立表面积的概念,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在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培养空间观念和概括推理能力。

4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乐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定位为:让学生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概括推理能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根据数学新授课的模式,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3、分层练习,巩固提高;4、当堂检测,查缺补漏;5、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落实模式的过程中注重抓住“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的课堂三要素,并力图在教学环节中体现“三真即: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三实,即:设计实、反馈实、检测实、一及时,即:评价要及时”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201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讲按照以下五部分展开教学。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20′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0′

四、当堂检测,查漏补缺5′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3′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出示单元知识树,建构单元立体知识网络,让学生整体了解单元知识结构。

然后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本节课学习后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2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老师也收集到了这样两个纸盒,(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纸盒):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纸盒,谁用的纸板比较多呢?

预设:测量计算拆开比一比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谁用的纸板比较多,使学生产生拆开纸盒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需要,主动沟通体与面的关系,同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使其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1、长方体展开是什么样的?闭上眼睛想一想,把展开图按你的想法剪出来。

3、展开后长方体变成了平面图形,你还能找到原来长方体的每个面吗?请在展开图上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出来。老师巡视,将学生生成的资源并联收集呈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只有4个面的;有多余部分的;含有两个正方形的长方体展开图;一般展开图。

(1)(2)(3)(4)

(1)仔细观察这些展开图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可能会发现:

1号展开图把左右两个面剪掉了,少了两个面。

2号有多余的部分,质疑:多余的部分是长方体的表面吗?

(不是)剪掉多余的部分。

(2)促进:再观察这些展开图的每个面,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都有6个面。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相对的面不相邻。

含有两个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上、下、前、后4个面相等。

(3)想像展开前这些面分别在长方体的哪个位置,把展开图按照你的想象翻面折叠成长方体。

(4)追问:展开图的大小与长方体的表面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小结: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拆”再“折叠”将长方体的表面积由抽象到直观,沟通体与面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多种材料的观察、比较、找共性让学生自主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4、(课件出示长方体及其展开图),展开图的大小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展开后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课件演示) 预设: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左右两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前后两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高。

5、结合你手中的长方体,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学生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重在帮助学生将面与体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我通过课件演示,以及长方体展开图,给学生提供沟通二维与三维空间的表象支撑,再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优化思维,体会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每次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都要把它展开吗?

2、做这样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

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你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独立解决板演、汇报。

方法一:0.7×0.5 +0.7×0.5+0.5×0.4+0.5×0.4+0.7×0.4+0.7×0.4

方法二:0.7×0.5×2+0.5×0.4×2+0.7×0.4×2

方法三:(0.7×0.5 +0.5×0.4+0.7×0.4)×2

仔细观察这3种算法,他们是怎样计算的?这样算是否正确?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明确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如果是一个正方体纸箱呢,它的展开图会是什么样的?你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为什么?

4、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在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老师已经交给了学生研究的方法,因此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可以根据前面的方法结构,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0′

完成做一做

放手让学生完成正方体表面积的探究

(四)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通过今

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希望大家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积极的去探索和研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理解运用等方面进行归纳。设计四个问题力求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学生板演)

六、课堂评价

2011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要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

评价由三部分组成:小组评价。过程评价。

七、课堂资源开发

201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本节课利用的资源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读书习惯,突破教学的种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我将从以下七部分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模式;四、教学设计;

五、板书设计;六、课堂评价;七、资源开发。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上进行教学。教材中各年级涉及到的内容如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加强了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以及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含义,又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做好了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单元目标,我制订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动手操作,建立表面积的概念,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在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培养空间观念和概括推理能力。

4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乐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定位为:让学生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概括推理能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根据数学新授课的模式,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3、分层练习,巩固提高;4、当堂检测,查缺补漏;5、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落实模式的过程中注重抓住“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的课堂三要素,并力图在教学环节中体现“三真即: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三实,即:设计实、反馈实、检测实、一及时,即:评价要及时”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201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讲按照以下五部分展开教学。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20′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0′

四、当堂检测,查漏补缺5′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3′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出示单元知识树,建构单元立体知识网络,让学生整体了解单元知识结构。

然后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本节课学习后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2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老师也收集到了这样两个纸盒,(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纸盒):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纸盒,谁用的纸板比较多呢?

预设:测量计算拆开比一比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谁用的纸板比较多,使学生产生拆开纸盒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需要,主动沟通体与面的关系,同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使其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1、长方体展开是什么样的?闭上眼睛想一想,把展开图按你的想法剪出来。

3、展开后长方体变成了平面图形,你还能找到原来长方体的每个面吗?请在展开图上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出来。老师巡视,将学生生成的资源并联收集呈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只有4个面的;有多余部分的;含有两个正方形的长方体展开图;一般展开图。

(1)(2)(3)(4)

(1)仔细观察这些展开图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可能会发现:

1号展开图把左右两个面剪掉了,少了两个面。

2号有多余的部分,质疑:多余的部分是长方体的表面吗?

(不是)剪掉多余的部分。

(2)促进:再观察这些展开图的每个面,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都有6个面。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相对的面不相邻。

含有两个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上、下、前、后4个面相等。

(3)想像展开前这些面分别在长方体的哪个位置,把展开图按照你的想象翻面折叠成长方体。

(4)追问:展开图的大小与长方体的表面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小结: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拆”再“折叠”将长方体的表面积由抽象到直观,沟通体与面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多种材料的观察、比较、找共性让学生自主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4、(课件出示长方体及其展开图),展开图的大小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展开后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课件演示) 预设: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左右两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前后两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高。

5、结合你手中的长方体,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学生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重在帮助学生将面与体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我通过课件演示,以及长方体展开图,给学生提供沟通二维与三维空间的表象支撑,再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优化思维,体会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每次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都要把它展开吗?

2、做这样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

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你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独立解决板演、汇报。

方法一:0.7×0.5 +0.7×0.5+0.5×0.4+0.5×0.4+0.7×0.4+0.7×0.4

方法二:0.7×0.5×2+0.5×0.4×2+0.7×0.4×2

方法三:(0.7×0.5 +0.5×0.4+0.7×0.4)×2

仔细观察这3种算法,他们是怎样计算的?这样算是否正确?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明确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如果是一个正方体纸箱呢,它的展开图会是什么样的?你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为什么?

4、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在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老师已经交给了学生研究的方法,因此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可以根据前面的方法结构,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0′

完成做一做

放手让学生完成正方体表面积的探究

(四)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通过今

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希望大家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积极的去探索和研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理解运用等方面进行归纳。设计四个问题力求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学生板演)

六、课堂评价

2011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要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

评价由三部分组成:小组评价。过程评价。

七、课堂资源开发

201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本节课利用的资源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读书习惯,突破教学的种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31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 ...

    北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1.复习三年级下册知识: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的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注意:计算结果 ...

    2016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2016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一.折纸教学反思 <折纸>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 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第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六个平面图形的纸片,关于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102页"练习与实践"9 ...

    人教版小学数学目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全套目录 一年级上册 一 数一数 二 比一比:1.比多少 2.比长短 3.比高矮 三 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5的认识 2.比大小 3.几和第几 4.2-5的分与合 5.加法 6.减法 7.0的认识和加减法 四认识物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

    查看: 1422|回复: 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复制链接] admin 管理员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9:40:37 |只看 ...

    2017最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陈占恩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二班和三班共有学生87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有 ...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二).圆柱和圆锥.比例.比例尺.统计图.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内容的总复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在编写方面体现了以下特点: 1.在情境的创设方 ...

    2013审定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重要知识点

    2单元因数与倍数重要知识点 一.因数.倍数概念: 在整除除法算式中,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二.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三.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