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现状及成因分析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仙桃、宜昌、十堰、荆州农村为例

1

项目类型:项目主持人: 李小兰

项目参与人: 凌玥 刘闵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仙桃、宜昌、十堰、荆州农村为例 李小兰 凌玥 刘闽 123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我国每年的高考中,约有460万的农村考生步入高考考场,为跳出‘农门’而拼搏。应该说,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科举考试就是一种改变自己生存处境的制度化途径。就这一点,今天与过去的几千年没有本质差别。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农村,因此,即使不在考试中,也能够很好的阐释这一现象。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大量专业人才,高考变顺势而起,当时的大学生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加上国家的统招统分政策的实施,使人认为考取了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因此,更多的农村学子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当上了干部、专家等,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拉大,居民收入越来越不均衡。除此之外,大学的学费也在不断攀升,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我国农村更多家庭早已负担不起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致使大量农村适龄青年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继续深造。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大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9亿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而农村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直就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初等教育薄弱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更是得到了国家社会的广泛重视,我们针对大学生中农村学子比例下降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理论分析、数据整理、结果讨论等得出影响比例下降的各种原因及其比例分配情况,进而得出结果。

我们此次调研意义重大。首先,能够为国家,社会研究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问题提供真实的数据,有利于社会阶层两极分化现象,农民话语权的丧失,社会发展不和谐等问题的解决。其次,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引起社会的关注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这一现状,依数据为依托,针对影响因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突出急需解决的重点项目。最后,在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认真细致的实地入村调查使我们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我国农村现状,为将来从事农村建设工作的人员提供帮助。

二、问题的研究: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2010年7月7日——2010年9月3日

2、调查地点:

仙桃、宜昌、十堰、荆州八个农村

3、调研方式:

(1)调查问卷法:为了在现有条件下能够让样本的选取即农村具有普遍性,调查资料的代表性及调查方式同调究目的和内容的结合达到最优,我们在调查对象选取时,主要进行随机抽取的方式在四个市区各抽取两个农村。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4份,问卷有效利用率为98.5%。

(2)访谈法:在完成问卷的同时,我们同时与当地村干部直接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到1

2 李小兰,统计与数学学院08级; 凌玥,统计与数学学院08级;

3 刘闽,统计与数学学院08级。

了农村教育基础建设发展状况,村民对孩子上大学的普遍态度,村中大学生数量变化等总体状况,得到了问卷无法表达出来的现实状况。

(3)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网上查询前人已有的成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是一个集经济、文化、社科教育等为一体的发达省区。仙桃、宜昌、十堰、荆州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区,经济居于全省中等水平。我们本次调研通过走访四市八村,深入了解了我国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家庭为单位逐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通过此次的调研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对策。

1.影响因素分析

(1)农村资源短缺,教育投入过少

农村的基础教育是影响农村孩子能否上大学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的好坏对孩子考大学至关重要。就好比建房打地基,基础不打牢,房子会垮掉。知识是一步一步积累而成的,基础部分打扎实,才能在高考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入大学的校门。但我们实际调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图1:

当地教育水平评价

本次调查中,有79%的家庭认为当地的教育水平在一般以下,可见更多的农民对于当地的基础教育是不太满意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便是当地的经济,落后经济条件使得各村中不可能将更多的经费用于添加教育设施,也就使得教育水平无法提高。其次,偏僻的地理条件亦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农村学子不能得到高水平的教育,在同城镇学生的竞争中,自然就没有了优势。在这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农村大学生比例更是无法得到提高,为此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在农村支教。

(2)大学费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矛盾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统计得出:

图2:

农村月收入情况百分比

表1:农民对大学收费情况的认知

我们通过整理、分析所得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湖北省内仍有近76%的农村家庭月纯收入低于1000元,如果我们按平均每个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来算,除去日常花销每个月净剩不足30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的净收入也就4000元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大学每年近万元的开支,培养一个大学生四年便会花去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积蓄。大学费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存在的矛盾,致使很多农民家庭选择不支持,甚至阻止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而趋向鼓励外出打工。伴随着大学“产业化”趋势的加剧,大学收费也将会水涨船高,这无疑将更多的农村学子拒之门外。

(3)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比率,各大高校普遍在进行扩招,导致最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种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其中我们应特别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他们自小在农村长大,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较差与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因此在就业的竞争中自然而然的处于劣势地位,由于越来越多农村学子大学毕业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导致了“大学无用”的言论在农村中传播开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湖北农村普遍真实存在“大学无用论”。:

图2:农村大学生就业的认知

由图可知,77%的农民认为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很难找,加之上学成本过高的问题,使得更多的农村青少年选择不去读书。

(4)家长认知的局限

家庭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对每个人来说,它就是最早的社会关系,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文化程度、心理特征、价值观等直接对下一代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父母文化水平低、见识少,不能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有效的指导,有时反而误导子女,因此,家庭往往很难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由于农村家长的学历及认知有限,对孩子上大学会有不同的看法。

图4:家长学历程度

由图4调查结果可知83%的农村家长的学历仅限于初中和小学,显然这些家长对孩子上大学会持有与比其高学历家长不同甚至消极的看法。由此可见,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上大学的重要性也不能完全理解,对孩子上大学的态度也并不积极,这也是造成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之一。

2.深入访谈分析

在本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分别采访了被调查村的部分村干部,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对农村的教育情况和农村对于孩子上大学的普遍态度有了较深的了解。

首先,便是农村教育设施与师资问题。仙桃一村长说到“我们不去同城镇先进的教育设

施相比,因为也没有条件比,我只是希望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好一点的教育,能够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这就够了。”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落后的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农村学子的需要。不仅如此,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普遍不高,许多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都调入城区学校工作,这无疑使本就薄

弱的农村教育体系雪上加霜。如此条件我们又怎能苛求农村大学生比例有大幅度的提高呢。

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由于近年农村的城市化趋势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外出打工。虽然农民的收入普遍有所增加,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但增加的收入却并没有更多的用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使得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始终没有一个质的飞跃。不仅如此,一般农村对于考上大学的每名考生都有500~1000元不等的补助,但其作用却不显著,还是有很多的农民认为考大学没什么用,还不如外出打工。四年大学的上学时间对于一个年轻劳动力来说是不容耽误的。

再次,我们通过了解一般中等大小的村子,18~25岁的青年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每年能够考上大学的也就两三个左右。这个比例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被调查者的说法不一,但无外乎这么几个原因,如农民自身对大学不了解,认知度不高,孩子上学经济负担重等等。

(二) 综合数据分析

对于以上分析的造成比例下降的原因经调查结果分析可得出原因之间的比例轻重。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54%的家庭认为上了大学只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不如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早日经济独立,为家庭减轻负担。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孩子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而在不上大学的影响方面,他们则认为不上大学虽然有影响,少了一纸文凭,但也无关紧要,孩子一样可以找到工作,一样可以养活自己。而对于未能上大学的原因,不同的家庭情况各异,但将其进行排序后统计,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要原因是上大学后工作难找,不如直接打工,其次是费用高,再次为“大学无用论”对于如今研究生毕业卖猪肉,卖垃圾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农村家庭对大学的了解本身就少之又少,加之这些个别现象的影响,更促使他们相信大学无用论。

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孩子能够早日懂事,承担家庭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打工无疑是第

一选择,加之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农村孩子认为选择直接工作能更快地承担起家庭责任并更快地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

四、影响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均衡器、助推器,如果其本身反而被腐蚀,那么对社会公平正义所造成的伤害和挫折无疑是重大的。农村教育问题一直深受国家、社会关注,初等教育方面已显有成效,高等教育程度却远远落后,导致了农村大学生比重逐年降低,其后果是及其严重的。

第一:直接导致了农村青年文化结构的变化,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孩子上大学难,于是许多家长让孩子读到初中就辍学了。如今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是凤毛麟角,原因是读了高中的几乎都上大学去了,没有读高中的早就走上了打工之路。高中文化在中国农村悄然形成一个“断层”,这个“断层”凸显的是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急下。这个“断层”的形成,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新农村建设,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农村青年文化素质的下降,除了影响新农村建设外,还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问题。由于这些农民工没有知识、缺乏技术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就可能成盲流,也可能会将自身人生道路的不顺达归咎于社会,甚至因此而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来报复社会。

第三:拉大社会贫富差距。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例下降,对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接受教育程度的接近可以缩小国民之间的能力差距,从而对于缩小平均社会收入差距是有益。而国民接受教育程度差距拉大,会造成国民能力差距的拉大,从而会对社会收入差距产生扩大作用,使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第四: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过去农民的儿子当官的不在少数,是专家的就更不少了,他们由于父母在农村,常回家看看,显然了解农村就多了,再说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农民,他们就会代表农民说话。如果农民的儿子当官员、专家的越来越少,听取农民的声音就更少,农民的话语权也相对变小了。当一群生长在城市的官员、专家提出关注三农时,将会缺乏生动,讲不到实处,这样的建议很难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五、对策

根据本次的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针对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现状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各自相应的策略。

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针对部分农民认为上大学后工作难找,还不如直接趁年轻去打工挣钱的观念,政府应该多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的“潜规则”已经非常普遍。农村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络等,都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家庭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遇和待遇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城镇学生在信息接收渠道方面,明显远远优于农村学生。而且在农村,教育投资对不少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急需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来减轻家庭负担,所以他们的就业定位通常比较高,这就使得农村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加强监督,尤其是一些国有单位和垄断性高收入企业,这些单位的关系网都是非常明显的。由于这些单位“招聘不公”带来的损失,往往对招聘者个人影响不大,所以最容易存在“关系招聘”。学校也应该在信息渠道方面,多给农村学生一些帮助,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给学生提供进企业实习的机会。

(二)做好农村大学生的帮困工作

1.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应积极、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也应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应该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工作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生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

2.健全对农村大学生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相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大学生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解决农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勤工助学是农村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目前,在勤工助学方面应努力实现“四化”,即基地化、产业化、规范化、育人化。基地化是指为勤工助学的在校生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产业化是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规范化是指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工作和外部的协调工作,使勤工助学活动规范、有序、安全、高效;育人化是指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

(三)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我国目前教育投入比例是GDP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平均在7%左右。因此,我国的教育投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种投入的增长势必会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正在逐步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费基本趋于稳定。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政策正在向农村倾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免费,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大学生的情况也会逐步好转。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

对农村中小学生从基础开始教育他们,让他们了解到上大学的重要性。同时在农村开展知识普及工作,对一些学生家长开展知识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认识,着重注意他们对孩子上大学的态度,有知识教育他们,让其了解上大学对孩子及对整个家族的重大意义。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多数学生没有上大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经济来源有限。因此加大农村经济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农村经济建设的提高,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还可以提高农民对外界的认知,了解到上大学的重要性。

六、结论

通过本次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仙桃、宜昌、十堰、荆州这四个地方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即目前的农村的家庭普遍并不富裕,孩子上大学费用高,一般的农村家庭承受不起,只能放弃上大学的梦想。众所周知,教育是科教兴国之本,要全面提高国民的教育素养,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农村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对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政策,但仍处在起步阶段,效果尚不明显,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的经济建设刻不容缓。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仙桃、宜昌、十堰、荆州农村为例

1

项目类型:项目主持人: 李小兰

项目参与人: 凌玥 刘闵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仙桃、宜昌、十堰、荆州农村为例 李小兰 凌玥 刘闽 123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我国每年的高考中,约有460万的农村考生步入高考考场,为跳出‘农门’而拼搏。应该说,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科举考试就是一种改变自己生存处境的制度化途径。就这一点,今天与过去的几千年没有本质差别。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农村,因此,即使不在考试中,也能够很好的阐释这一现象。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大量专业人才,高考变顺势而起,当时的大学生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加上国家的统招统分政策的实施,使人认为考取了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因此,更多的农村学子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当上了干部、专家等,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拉大,居民收入越来越不均衡。除此之外,大学的学费也在不断攀升,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我国农村更多家庭早已负担不起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致使大量农村适龄青年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继续深造。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大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9亿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而农村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直就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初等教育薄弱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更是得到了国家社会的广泛重视,我们针对大学生中农村学子比例下降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理论分析、数据整理、结果讨论等得出影响比例下降的各种原因及其比例分配情况,进而得出结果。

我们此次调研意义重大。首先,能够为国家,社会研究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问题提供真实的数据,有利于社会阶层两极分化现象,农民话语权的丧失,社会发展不和谐等问题的解决。其次,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引起社会的关注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这一现状,依数据为依托,针对影响因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突出急需解决的重点项目。最后,在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认真细致的实地入村调查使我们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我国农村现状,为将来从事农村建设工作的人员提供帮助。

二、问题的研究: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2010年7月7日——2010年9月3日

2、调查地点:

仙桃、宜昌、十堰、荆州八个农村

3、调研方式:

(1)调查问卷法:为了在现有条件下能够让样本的选取即农村具有普遍性,调查资料的代表性及调查方式同调究目的和内容的结合达到最优,我们在调查对象选取时,主要进行随机抽取的方式在四个市区各抽取两个农村。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4份,问卷有效利用率为98.5%。

(2)访谈法:在完成问卷的同时,我们同时与当地村干部直接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到1

2 李小兰,统计与数学学院08级; 凌玥,统计与数学学院08级;

3 刘闽,统计与数学学院08级。

了农村教育基础建设发展状况,村民对孩子上大学的普遍态度,村中大学生数量变化等总体状况,得到了问卷无法表达出来的现实状况。

(3)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网上查询前人已有的成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是一个集经济、文化、社科教育等为一体的发达省区。仙桃、宜昌、十堰、荆州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区,经济居于全省中等水平。我们本次调研通过走访四市八村,深入了解了我国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家庭为单位逐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通过此次的调研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对策。

1.影响因素分析

(1)农村资源短缺,教育投入过少

农村的基础教育是影响农村孩子能否上大学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的好坏对孩子考大学至关重要。就好比建房打地基,基础不打牢,房子会垮掉。知识是一步一步积累而成的,基础部分打扎实,才能在高考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入大学的校门。但我们实际调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图1:

当地教育水平评价

本次调查中,有79%的家庭认为当地的教育水平在一般以下,可见更多的农民对于当地的基础教育是不太满意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便是当地的经济,落后经济条件使得各村中不可能将更多的经费用于添加教育设施,也就使得教育水平无法提高。其次,偏僻的地理条件亦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农村学子不能得到高水平的教育,在同城镇学生的竞争中,自然就没有了优势。在这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农村大学生比例更是无法得到提高,为此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在农村支教。

(2)大学费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矛盾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统计得出:

图2:

农村月收入情况百分比

表1:农民对大学收费情况的认知

我们通过整理、分析所得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湖北省内仍有近76%的农村家庭月纯收入低于1000元,如果我们按平均每个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来算,除去日常花销每个月净剩不足30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的净收入也就4000元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大学每年近万元的开支,培养一个大学生四年便会花去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积蓄。大学费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存在的矛盾,致使很多农民家庭选择不支持,甚至阻止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而趋向鼓励外出打工。伴随着大学“产业化”趋势的加剧,大学收费也将会水涨船高,这无疑将更多的农村学子拒之门外。

(3)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比率,各大高校普遍在进行扩招,导致最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种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其中我们应特别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他们自小在农村长大,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较差与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因此在就业的竞争中自然而然的处于劣势地位,由于越来越多农村学子大学毕业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导致了“大学无用”的言论在农村中传播开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湖北农村普遍真实存在“大学无用论”。:

图2:农村大学生就业的认知

由图可知,77%的农民认为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很难找,加之上学成本过高的问题,使得更多的农村青少年选择不去读书。

(4)家长认知的局限

家庭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对每个人来说,它就是最早的社会关系,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文化程度、心理特征、价值观等直接对下一代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父母文化水平低、见识少,不能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有效的指导,有时反而误导子女,因此,家庭往往很难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由于农村家长的学历及认知有限,对孩子上大学会有不同的看法。

图4:家长学历程度

由图4调查结果可知83%的农村家长的学历仅限于初中和小学,显然这些家长对孩子上大学会持有与比其高学历家长不同甚至消极的看法。由此可见,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上大学的重要性也不能完全理解,对孩子上大学的态度也并不积极,这也是造成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之一。

2.深入访谈分析

在本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分别采访了被调查村的部分村干部,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对农村的教育情况和农村对于孩子上大学的普遍态度有了较深的了解。

首先,便是农村教育设施与师资问题。仙桃一村长说到“我们不去同城镇先进的教育设

施相比,因为也没有条件比,我只是希望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好一点的教育,能够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这就够了。”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落后的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农村学子的需要。不仅如此,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普遍不高,许多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都调入城区学校工作,这无疑使本就薄

弱的农村教育体系雪上加霜。如此条件我们又怎能苛求农村大学生比例有大幅度的提高呢。

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由于近年农村的城市化趋势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外出打工。虽然农民的收入普遍有所增加,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但增加的收入却并没有更多的用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使得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始终没有一个质的飞跃。不仅如此,一般农村对于考上大学的每名考生都有500~1000元不等的补助,但其作用却不显著,还是有很多的农民认为考大学没什么用,还不如外出打工。四年大学的上学时间对于一个年轻劳动力来说是不容耽误的。

再次,我们通过了解一般中等大小的村子,18~25岁的青年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每年能够考上大学的也就两三个左右。这个比例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被调查者的说法不一,但无外乎这么几个原因,如农民自身对大学不了解,认知度不高,孩子上学经济负担重等等。

(二) 综合数据分析

对于以上分析的造成比例下降的原因经调查结果分析可得出原因之间的比例轻重。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54%的家庭认为上了大学只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不如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早日经济独立,为家庭减轻负担。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孩子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而在不上大学的影响方面,他们则认为不上大学虽然有影响,少了一纸文凭,但也无关紧要,孩子一样可以找到工作,一样可以养活自己。而对于未能上大学的原因,不同的家庭情况各异,但将其进行排序后统计,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要原因是上大学后工作难找,不如直接打工,其次是费用高,再次为“大学无用论”对于如今研究生毕业卖猪肉,卖垃圾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农村家庭对大学的了解本身就少之又少,加之这些个别现象的影响,更促使他们相信大学无用论。

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孩子能够早日懂事,承担家庭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打工无疑是第

一选择,加之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农村孩子认为选择直接工作能更快地承担起家庭责任并更快地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

四、影响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均衡器、助推器,如果其本身反而被腐蚀,那么对社会公平正义所造成的伤害和挫折无疑是重大的。农村教育问题一直深受国家、社会关注,初等教育方面已显有成效,高等教育程度却远远落后,导致了农村大学生比重逐年降低,其后果是及其严重的。

第一:直接导致了农村青年文化结构的变化,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孩子上大学难,于是许多家长让孩子读到初中就辍学了。如今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是凤毛麟角,原因是读了高中的几乎都上大学去了,没有读高中的早就走上了打工之路。高中文化在中国农村悄然形成一个“断层”,这个“断层”凸显的是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急下。这个“断层”的形成,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新农村建设,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农村青年文化素质的下降,除了影响新农村建设外,还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问题。由于这些农民工没有知识、缺乏技术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就可能成盲流,也可能会将自身人生道路的不顺达归咎于社会,甚至因此而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来报复社会。

第三:拉大社会贫富差距。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例下降,对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接受教育程度的接近可以缩小国民之间的能力差距,从而对于缩小平均社会收入差距是有益。而国民接受教育程度差距拉大,会造成国民能力差距的拉大,从而会对社会收入差距产生扩大作用,使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第四: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过去农民的儿子当官的不在少数,是专家的就更不少了,他们由于父母在农村,常回家看看,显然了解农村就多了,再说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农民,他们就会代表农民说话。如果农民的儿子当官员、专家的越来越少,听取农民的声音就更少,农民的话语权也相对变小了。当一群生长在城市的官员、专家提出关注三农时,将会缺乏生动,讲不到实处,这样的建议很难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五、对策

根据本次的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针对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现状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各自相应的策略。

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针对部分农民认为上大学后工作难找,还不如直接趁年轻去打工挣钱的观念,政府应该多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的“潜规则”已经非常普遍。农村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络等,都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家庭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遇和待遇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城镇学生在信息接收渠道方面,明显远远优于农村学生。而且在农村,教育投资对不少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急需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来减轻家庭负担,所以他们的就业定位通常比较高,这就使得农村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加强监督,尤其是一些国有单位和垄断性高收入企业,这些单位的关系网都是非常明显的。由于这些单位“招聘不公”带来的损失,往往对招聘者个人影响不大,所以最容易存在“关系招聘”。学校也应该在信息渠道方面,多给农村学生一些帮助,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给学生提供进企业实习的机会。

(二)做好农村大学生的帮困工作

1.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应积极、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也应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应该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工作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生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

2.健全对农村大学生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相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大学生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解决农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勤工助学是农村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目前,在勤工助学方面应努力实现“四化”,即基地化、产业化、规范化、育人化。基地化是指为勤工助学的在校生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产业化是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规范化是指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工作和外部的协调工作,使勤工助学活动规范、有序、安全、高效;育人化是指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

(三)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我国目前教育投入比例是GDP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平均在7%左右。因此,我国的教育投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种投入的增长势必会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正在逐步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费基本趋于稳定。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政策正在向农村倾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免费,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大学生的情况也会逐步好转。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

对农村中小学生从基础开始教育他们,让他们了解到上大学的重要性。同时在农村开展知识普及工作,对一些学生家长开展知识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认识,着重注意他们对孩子上大学的态度,有知识教育他们,让其了解上大学对孩子及对整个家族的重大意义。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多数学生没有上大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经济来源有限。因此加大农村经济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农村经济建设的提高,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还可以提高农民对外界的认知,了解到上大学的重要性。

六、结论

通过本次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仙桃、宜昌、十堰、荆州这四个地方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即目前的农村的家庭普遍并不富裕,孩子上大学费用高,一般的农村家庭承受不起,只能放弃上大学的梦想。众所周知,教育是科教兴国之本,要全面提高国民的教育素养,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农村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对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政策,但仍处在起步阶段,效果尚不明显,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的经济建设刻不容缓。


    相关文章

    "小学'学困生'典型个案研究"问卷调查报告

    一.概念界定及调查目的 小学"学困生"是指在小学学龄期儿童中智力基本正常,但由于环境.心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能力或发展出现障碍的学生群体.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非常复杂,因此,我们试图从 ...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者:魏巍 魏宁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5期 摘要:目前,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实际,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现状及 ...

    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探究及应对思路

    目 录 1.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含义„„„„„„„„„„„„„„„„„„2 2. 探究人口老龄化的成因„„„„„„„„„„„„„„„„„„2 3.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现状分析„„„„„„„„„„„„„„„3 4.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

    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最近,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 ...

    经济学视角下的太原市雾霾成因简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太原市雾霾成因简析 作者:王永华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02期 摘 要:近日来,太原市的雾霾天气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生产.交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太原市雾霾天气形成的 ...

    卫生资源配置与公平性

    卫生经济学论文 题目: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 摘要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我国卫生卫生事业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应用了文献分析.数据收集.对比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研 ...

    [乡村社会学]作业1-4答案(1)

    <乡村社会学>作业1-4(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作业1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家庭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家庭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家庭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 ...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人民银行乐山市分行联合课题组 四川金融 1997年08期 近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盲目发放贷款,违规乱办金融.乱集资,造成支付困难,挤兑风潮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严重局面,既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又威胁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现状.成因及措施

    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现状、成因及措施 --以文成县为例 文成县总人口37万,下辖33个乡镇,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41亩。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97年全县基本脱贫,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