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不过是一场"卑鄙的骗局"

  摘 要:海明威的一生与死亡密切相关,出生入死的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创作生涯,也给他自己的人生以哲学启示。由于对死亡有着本我的体验与深层的感悟,他把死亡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背后的生存真谛。本文从海明威对人生定义为一场“卑鄙的骗局”入手,结合其自身经历和作品相关分析,来论证他的死亡观,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关键词:骗局 生存 死亡观

  在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小说的末尾处,男主人公亨利的妻子凯塞琳因难产死去。临别之前,二人有一段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冰山对话。亨利坚持守护在凯塞琳的产房前,而凯塞琳劝说:“不必操心,亲爱的,我一点也不害怕,人生只不过是一场卑鄙的骗局罢了。”(王志东:505)亨利在此时深觉妻子的勇敢与伟大。将凯瑟琳的这句话延伸至海明威的作品整体,不难发现其作品中一贯彰显着对死亡的敬重与无畏。在其作品中,死亡是无处不在,随时而生,不可回避的。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研究海明威死亡主题的热潮层出不穷。大部分文章都是将海明威的生平经历与作品相结合,对海明威的死亡主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本文认为,从海明威的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他已经把死亡作为他的探讨对象,将其想表达的意旨提升到哲学层面的高度进行研究。

  借用其小说人物凯瑟琳的说法,海明威对死亡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开阔的人生哲学。生活即“骗局”,海明威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对于死亡的看法也相应的持有豁达随意的态度。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的描述虽然错综复杂,没有头绪,但是他作品所研究的问题都是简单明了,即探讨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本文将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与他的代表性作品相结合作为依据,来深入探寻海明威对生与死的观念,他对死亡哲学的诠释,以及对他死亡哲学价值的理解等等。

  一.海明威一生中的生与死

  海明威的一生与战争有着深远的渊源。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参加过美国的南北战争,他们的家庭也因此自豪。首先就是他与战争无法解开的关系。众所周知,海明威的身心在战争年代受到了各种磨练。在1918年6月初,海明威来到了米兰。就在他到达的当天,在附近的一个伦巴第人聚居的村庄内,一座军火工厂爆炸了。在这场战争中,海明威经常在教堂中唱赞美诗《银索总有一天会断的》,他逐渐非常实际地意识到自己每天每时都会遇到死亡的考验,死这件本来看似遥远的事已经成了摆在眼前的事实。无论是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还是后期来到中国的经历,他都目睹了同事、朋友以及当地百姓的死亡。从他由战争获得的感受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态度的转变过程,即从起初他的抵抗和畏惧转变到最后的直面与洒脱。他在后来的《午后之死》中将勇敢诠释为“一种能力,不去考虑可能产生的任何结局。”他同样认为怯懦“就是缺乏一种控制力,总要想东想西,要学会控制不想,完全生活在现实的每时每刻中,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萧耀先:29)

  其次是海明威自身所遭受的身心创伤。海明威一生也是与死亡打过多次交道的旅程。20年代在皮亚韦河畔的福萨尔塔遭受重伤,30年代参加西班牙内战,50年代在非洲的飞机失事,以及多达五次的频繁车祸。14岁时在拳击场上被打成重伤。20个月后,再一次训练中伤了左眼。在一战的战场上,海明威被炸成重伤,身上中的单片多达230余块。1930年,他因打猎受过一次重伤,腮帮子里外缝了14针,右手3个指头骨折,左腕缝了16针。1939年,他在威尼斯附近打野鸭时,子弹的碎片崩进了眼睛,险些死于丹毒。平时雷雨天打电话又多次被雷雨击中,所幸没有生命危险。1944年,海明威在伦敦一次灯火管制时汽车失事,几家报社登出他的讣告。1953年,他去非洲狩猎,飞机连续出事,险些丧命:第一次失事,海明威肝部与腰部震裂,下脊椎骨受到重伤;第二天,飞机再次失事,机舱着火,门被夹住,海明威用头把门撞开。生理创伤给他带来的严重后果,例如双膝被打穿,生殖系统受损,腰部剧痛,脑震荡频发等等,这些都让他对生与死产生了深入的思考。(朱莉:64)一个人拥有如此多与死亡之神的擦肩而过的经历实属罕见。然而也正是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使他对自己的勇气,对自己应用应付困难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他感到没有什么是不可征服的,在他而言生活也是一场赌博。

  再则是海明威经历的亲人间的生死离别。在1952年3月,海明威总结了之前一年中他经历的身边人的一系列死亡。他说自己像一个没法安定情绪处之泰然的人,一年中,首先是第一个孙子在柏林死去,接下来是他母亲格蕾丝的逝世;他的岳父患上了严重的癌症;他的前妻波琳逝世,他所居住的房子的一个女佣自杀;他在非洲的一个好朋友过世;还有就是他非常好的朋友和出版商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的逝世。这一切都让他无法摆脱并且极为沮丧。在海明威的一生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他父亲的自杀和前妻波琳的难产。海明威的父亲本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引人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而用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父亲的做法使海明威对于摆脱人生痛苦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多年以后面对自己的困境时,一向指责父亲软弱的他也效仿了同样的模式。而波琳接受的创伤性的剖腹产手术经历也为海明威个人及其作品死亡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身体的创伤成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疤时,就会演化为一个人一生都会与之抗衡的精神压力。(王江:187)一个人的人生观与生活价值也会随之而发生转移。对于受挫的海明威式的主人公来说,生理外伤乃至死亡也许都是保持优雅风度的准则行为的原动力。生活是一场“骗局”,海明威式的准则英雄们在生活中受创受骗,他们直面死亡的态度也是对其所受伤害的积极回应。海明威还信奉这样一句话:“只有在受到重大创伤以后,你才能真正开始严肃地写作。”在此强调他的个人创伤经历仅在于说明作家结合自身的经历创造出来的作品比任何实际事物都更加真实,而且也如实揭示了作者本身的观点。从海明威的自身经历也可以看出他死亡主题形成的必然性,他人生中经历的生与死也同时反映了他所处时代人们的经历与感受。

  二.海明威作品中人生“骗局”的写照   《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在生命结束前的一句“人生只不过是一场卑鄙骗局”彰显了海明威对生命与生活的看法,也同时反衬出他对死亡的态度。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们就是直面死亡波澜不惊的硬汉代表。他们不畏死亡,另一方面也就是顽强面对生活,因为生与死是统一密不可分的哲学主题之一。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从自我出发的自由选择。然而由于生命是一种永不停滞的冲动与挣扎,这自由选择的过程就充满了多种多样的快乐和痛苦。痛苦是人生哲学中不可回避的主题,而痛苦又总是将人类的生命最终引向死亡。

  通观海明威的作品,如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和《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雷德里克・亨利一样,其著作中的主人公都是与死亡擦肩或者被死亡笼罩的人,如哈里・摩根截去一条胳膊;罗伯特・乔丹断了一条腿;罗伯特・坎特韦尔伤残后仅有的畸形的手。通过对死亡情节的反复运用,海明威也从中发现人应当通过征服恐惧来支配死亡,就会从死亡与恐惧中解脱出来。“当一个人在与死亡抗衡时,他为自己具有的超凡脱俗的品质而感到快感,这种品质就是给予。”(萧耀先等:116)何为生活就是骗局?在这句话的出处《永别了,武器》一书中,男主人公亨利起初由于对战争和社会幻想的破灭,变得玩世不恭,消极倦怠。然而机缘巧合认识了女护士凯瑟琳・巴克莉,随即萌生爱意。在米兰就医期间,两人处于热恋之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期间,凯瑟琳怀孕了。在战争期间,德国人的进攻,终于击垮了意军的抵抗,意军开始溃退。借着德军审问其他人的时机,亨利跳进河流,得以逃脱被处决的命运。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士兵的义务已经连同河水一起被冲走了。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凯瑟琳,然后两人逃离战争的苦海。亨利找到凯瑟琳以后,两人再次幸福地相聚。但最终,凯瑟琳还是在难产中死去,留下亨利一人独自在外流亡。海明威的小说总是以这样的方式结局,当人们刚刚发现幸福真谛所在,幸福顷刻间离你而去。海明威借用凯瑟琳之口,体现他所理解的生命幸福是短暂而迷幻的,好似一场骗局。凯瑟琳,这个海明威作品中最温柔、最善良、最浪漫而最勇敢的女性。她怀孕冒着大风雨,连夜奔往瑞士;在难产的手术台上,还与死神搏斗了好多个小时,就是在极端疲倦和痛苦中,还能坚持安慰她的爱人亨利说:“好的,我会夜夜来陪你的。”(萧耀先等:505)凯瑟琳是海明威笔下最使人难忘的形象,象征着爱可能超越死亡。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礼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

  评论界对《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巴恩斯一致归类为海明威的典型英雄。他于战争中严重受伤,不能过正常人的婚姻生活。然而他从灾难的废墟中心站起来,达到了完美, 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在他身上体现了处于荒芜而虚弱的社会背景下坚定的力量。在书中他面对生活一贯处于冷静温和的态度,以超人的自我约束力保持外在的风度,(徐青:133)然而当博莱特三番五次走近他的生活时,他在感情屈服了,在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背后他的内心一直受环境所压制。杰克的幸福也是短暂的,故事中无法获得真爱的主人公们虽生犹死,受道德与社会束缚的人生对杰克来说也是如同死亡一般沉寂。同样,在《海流中的岛屿》男主人公托马斯・赫德森画家一生坎坷,他的一生经过两次婚变,三个儿子中的大儿子二战时去英国空军当兵,在一次执行飞行任务中牺牲,其他两个儿子到岛上与他团聚,回去后竟发生车祸双双遇难。接二连三的厄运并没有击毁他,他振作起来,组织志愿人员在古巴北部沿海跟踪德国潜艇,最后在一次追捕纳粹潜艇残余分子的战斗中牺牲了。赫德森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找到了自我的生存价值,但也同时是在这一刻人生的幸福戛然而止。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活着的一生唯唯诺诺,他害怕一切令人害怕的东西,怕狮子,怕妻子,怕比他出色的猎手,直到书的最后他才找回了男人的尊严。他开枪打死了野牛,他兴奋无比,他觉得人生充满意义。然而也就在那一刻,阴差阳错他停止了呼吸。从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的确不难看出,他对人生态度的潇洒,幸福只在朝夕,生活只是在不断和人们开玩笑。透过发生在他的主人公身上的故事,他向人们揭示了生活即是一场骗局和闹剧,人生应当保持清醒与独立。另一值得注目的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之下,他经历了在海上制服大马哈鱼,归途中又与鲨鱼的殊死搏斗,凭借着勇气和意志,他最终战胜了死亡,获取了人类的尊严。然而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试图去改变命运,在此生命也充斥着无奈与虚无,人在自然界,在命运面前总是无能为力的,和他们作斗争徒劳无益,也改变不了人类生来的命运。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借由主人公的遭遇或态度揭示了海明威对人生是一场“骗局”的评价。尽管如此,海明威强调关键在于认识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境遇。海明威借另一主人公威尔逊之口引述了他所推崇的莎士比亚的几句话“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么样,反正今年死了的明年就不会再死。”只有明白了人是注定要死的,才能直面死亡,而不是消极回避。海明威正是看到了生命的有限和幸福的短暂,才会有活着的紧迫感,才会对时光有所感叹。他所提倡的充实生活正是由那种打不垮的硬汉精神所创造的,这种精神所拥护的正是积极开拓有限的人生,永不言败。也正是由于海明威笔下这些人物对生命这种坚强不屈的态度,在揭露出人生悲剧的前提下,凡尘了他们给人类以增添信心的生命动力。人生的历程固有千百种,最后结局也是殊途同归,但其间活着的方式,死时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海明威笔下的男男女女正是人类社会中形色各异的人的缩影,他们看透人生,最终赋予生命永恒的意义,这使人对生命与死亡哲学有所领悟。

  三.由人生“骗局”提升出的死亡观

  在《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多处写到死亡:“倘若有人带着这么多的勇气到世界上来,世界为了要打跨他们,必然对他们要加以杀害。到末了也自然就把他们杀死了,世界打垮了每一个人。于是有许多人事后在被打垮之余显得很坚强。但是世界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致看待。倘若你不是这三类人,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并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王志东:372)正是由于海明威从各色各样的人生中看出了人生的真意,才会上升到死亡观的形成。他是在对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不可抗拒性的认定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超然态度的死亡观,并在这淡然处之的状态中,实现个人的不可征服与自我满足,再以此打消对生命幸福短暂的惋惜,忘却死亡带来的痛苦。

  摘 要:海明威的一生与死亡密切相关,出生入死的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创作生涯,也给他自己的人生以哲学启示。由于对死亡有着本我的体验与深层的感悟,他把死亡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背后的生存真谛。本文从海明威对人生定义为一场“卑鄙的骗局”入手,结合其自身经历和作品相关分析,来论证他的死亡观,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关键词:骗局 生存 死亡观

  在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小说的末尾处,男主人公亨利的妻子凯塞琳因难产死去。临别之前,二人有一段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冰山对话。亨利坚持守护在凯塞琳的产房前,而凯塞琳劝说:“不必操心,亲爱的,我一点也不害怕,人生只不过是一场卑鄙的骗局罢了。”(王志东:505)亨利在此时深觉妻子的勇敢与伟大。将凯瑟琳的这句话延伸至海明威的作品整体,不难发现其作品中一贯彰显着对死亡的敬重与无畏。在其作品中,死亡是无处不在,随时而生,不可回避的。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研究海明威死亡主题的热潮层出不穷。大部分文章都是将海明威的生平经历与作品相结合,对海明威的死亡主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本文认为,从海明威的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他已经把死亡作为他的探讨对象,将其想表达的意旨提升到哲学层面的高度进行研究。

  借用其小说人物凯瑟琳的说法,海明威对死亡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开阔的人生哲学。生活即“骗局”,海明威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对于死亡的看法也相应的持有豁达随意的态度。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的描述虽然错综复杂,没有头绪,但是他作品所研究的问题都是简单明了,即探讨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本文将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与他的代表性作品相结合作为依据,来深入探寻海明威对生与死的观念,他对死亡哲学的诠释,以及对他死亡哲学价值的理解等等。

  一.海明威一生中的生与死

  海明威的一生与战争有着深远的渊源。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参加过美国的南北战争,他们的家庭也因此自豪。首先就是他与战争无法解开的关系。众所周知,海明威的身心在战争年代受到了各种磨练。在1918年6月初,海明威来到了米兰。就在他到达的当天,在附近的一个伦巴第人聚居的村庄内,一座军火工厂爆炸了。在这场战争中,海明威经常在教堂中唱赞美诗《银索总有一天会断的》,他逐渐非常实际地意识到自己每天每时都会遇到死亡的考验,死这件本来看似遥远的事已经成了摆在眼前的事实。无论是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还是后期来到中国的经历,他都目睹了同事、朋友以及当地百姓的死亡。从他由战争获得的感受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态度的转变过程,即从起初他的抵抗和畏惧转变到最后的直面与洒脱。他在后来的《午后之死》中将勇敢诠释为“一种能力,不去考虑可能产生的任何结局。”他同样认为怯懦“就是缺乏一种控制力,总要想东想西,要学会控制不想,完全生活在现实的每时每刻中,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萧耀先:29)

  其次是海明威自身所遭受的身心创伤。海明威一生也是与死亡打过多次交道的旅程。20年代在皮亚韦河畔的福萨尔塔遭受重伤,30年代参加西班牙内战,50年代在非洲的飞机失事,以及多达五次的频繁车祸。14岁时在拳击场上被打成重伤。20个月后,再一次训练中伤了左眼。在一战的战场上,海明威被炸成重伤,身上中的单片多达230余块。1930年,他因打猎受过一次重伤,腮帮子里外缝了14针,右手3个指头骨折,左腕缝了16针。1939年,他在威尼斯附近打野鸭时,子弹的碎片崩进了眼睛,险些死于丹毒。平时雷雨天打电话又多次被雷雨击中,所幸没有生命危险。1944年,海明威在伦敦一次灯火管制时汽车失事,几家报社登出他的讣告。1953年,他去非洲狩猎,飞机连续出事,险些丧命:第一次失事,海明威肝部与腰部震裂,下脊椎骨受到重伤;第二天,飞机再次失事,机舱着火,门被夹住,海明威用头把门撞开。生理创伤给他带来的严重后果,例如双膝被打穿,生殖系统受损,腰部剧痛,脑震荡频发等等,这些都让他对生与死产生了深入的思考。(朱莉:64)一个人拥有如此多与死亡之神的擦肩而过的经历实属罕见。然而也正是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使他对自己的勇气,对自己应用应付困难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他感到没有什么是不可征服的,在他而言生活也是一场赌博。

  再则是海明威经历的亲人间的生死离别。在1952年3月,海明威总结了之前一年中他经历的身边人的一系列死亡。他说自己像一个没法安定情绪处之泰然的人,一年中,首先是第一个孙子在柏林死去,接下来是他母亲格蕾丝的逝世;他的岳父患上了严重的癌症;他的前妻波琳逝世,他所居住的房子的一个女佣自杀;他在非洲的一个好朋友过世;还有就是他非常好的朋友和出版商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的逝世。这一切都让他无法摆脱并且极为沮丧。在海明威的一生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他父亲的自杀和前妻波琳的难产。海明威的父亲本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引人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而用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父亲的做法使海明威对于摆脱人生痛苦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多年以后面对自己的困境时,一向指责父亲软弱的他也效仿了同样的模式。而波琳接受的创伤性的剖腹产手术经历也为海明威个人及其作品死亡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身体的创伤成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疤时,就会演化为一个人一生都会与之抗衡的精神压力。(王江:187)一个人的人生观与生活价值也会随之而发生转移。对于受挫的海明威式的主人公来说,生理外伤乃至死亡也许都是保持优雅风度的准则行为的原动力。生活是一场“骗局”,海明威式的准则英雄们在生活中受创受骗,他们直面死亡的态度也是对其所受伤害的积极回应。海明威还信奉这样一句话:“只有在受到重大创伤以后,你才能真正开始严肃地写作。”在此强调他的个人创伤经历仅在于说明作家结合自身的经历创造出来的作品比任何实际事物都更加真实,而且也如实揭示了作者本身的观点。从海明威的自身经历也可以看出他死亡主题形成的必然性,他人生中经历的生与死也同时反映了他所处时代人们的经历与感受。

  二.海明威作品中人生“骗局”的写照   《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在生命结束前的一句“人生只不过是一场卑鄙骗局”彰显了海明威对生命与生活的看法,也同时反衬出他对死亡的态度。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们就是直面死亡波澜不惊的硬汉代表。他们不畏死亡,另一方面也就是顽强面对生活,因为生与死是统一密不可分的哲学主题之一。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从自我出发的自由选择。然而由于生命是一种永不停滞的冲动与挣扎,这自由选择的过程就充满了多种多样的快乐和痛苦。痛苦是人生哲学中不可回避的主题,而痛苦又总是将人类的生命最终引向死亡。

  通观海明威的作品,如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和《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雷德里克・亨利一样,其著作中的主人公都是与死亡擦肩或者被死亡笼罩的人,如哈里・摩根截去一条胳膊;罗伯特・乔丹断了一条腿;罗伯特・坎特韦尔伤残后仅有的畸形的手。通过对死亡情节的反复运用,海明威也从中发现人应当通过征服恐惧来支配死亡,就会从死亡与恐惧中解脱出来。“当一个人在与死亡抗衡时,他为自己具有的超凡脱俗的品质而感到快感,这种品质就是给予。”(萧耀先等:116)何为生活就是骗局?在这句话的出处《永别了,武器》一书中,男主人公亨利起初由于对战争和社会幻想的破灭,变得玩世不恭,消极倦怠。然而机缘巧合认识了女护士凯瑟琳・巴克莉,随即萌生爱意。在米兰就医期间,两人处于热恋之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期间,凯瑟琳怀孕了。在战争期间,德国人的进攻,终于击垮了意军的抵抗,意军开始溃退。借着德军审问其他人的时机,亨利跳进河流,得以逃脱被处决的命运。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士兵的义务已经连同河水一起被冲走了。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凯瑟琳,然后两人逃离战争的苦海。亨利找到凯瑟琳以后,两人再次幸福地相聚。但最终,凯瑟琳还是在难产中死去,留下亨利一人独自在外流亡。海明威的小说总是以这样的方式结局,当人们刚刚发现幸福真谛所在,幸福顷刻间离你而去。海明威借用凯瑟琳之口,体现他所理解的生命幸福是短暂而迷幻的,好似一场骗局。凯瑟琳,这个海明威作品中最温柔、最善良、最浪漫而最勇敢的女性。她怀孕冒着大风雨,连夜奔往瑞士;在难产的手术台上,还与死神搏斗了好多个小时,就是在极端疲倦和痛苦中,还能坚持安慰她的爱人亨利说:“好的,我会夜夜来陪你的。”(萧耀先等:505)凯瑟琳是海明威笔下最使人难忘的形象,象征着爱可能超越死亡。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礼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

  评论界对《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巴恩斯一致归类为海明威的典型英雄。他于战争中严重受伤,不能过正常人的婚姻生活。然而他从灾难的废墟中心站起来,达到了完美, 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在他身上体现了处于荒芜而虚弱的社会背景下坚定的力量。在书中他面对生活一贯处于冷静温和的态度,以超人的自我约束力保持外在的风度,(徐青:133)然而当博莱特三番五次走近他的生活时,他在感情屈服了,在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背后他的内心一直受环境所压制。杰克的幸福也是短暂的,故事中无法获得真爱的主人公们虽生犹死,受道德与社会束缚的人生对杰克来说也是如同死亡一般沉寂。同样,在《海流中的岛屿》男主人公托马斯・赫德森画家一生坎坷,他的一生经过两次婚变,三个儿子中的大儿子二战时去英国空军当兵,在一次执行飞行任务中牺牲,其他两个儿子到岛上与他团聚,回去后竟发生车祸双双遇难。接二连三的厄运并没有击毁他,他振作起来,组织志愿人员在古巴北部沿海跟踪德国潜艇,最后在一次追捕纳粹潜艇残余分子的战斗中牺牲了。赫德森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找到了自我的生存价值,但也同时是在这一刻人生的幸福戛然而止。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活着的一生唯唯诺诺,他害怕一切令人害怕的东西,怕狮子,怕妻子,怕比他出色的猎手,直到书的最后他才找回了男人的尊严。他开枪打死了野牛,他兴奋无比,他觉得人生充满意义。然而也就在那一刻,阴差阳错他停止了呼吸。从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的确不难看出,他对人生态度的潇洒,幸福只在朝夕,生活只是在不断和人们开玩笑。透过发生在他的主人公身上的故事,他向人们揭示了生活即是一场骗局和闹剧,人生应当保持清醒与独立。另一值得注目的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之下,他经历了在海上制服大马哈鱼,归途中又与鲨鱼的殊死搏斗,凭借着勇气和意志,他最终战胜了死亡,获取了人类的尊严。然而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试图去改变命运,在此生命也充斥着无奈与虚无,人在自然界,在命运面前总是无能为力的,和他们作斗争徒劳无益,也改变不了人类生来的命运。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借由主人公的遭遇或态度揭示了海明威对人生是一场“骗局”的评价。尽管如此,海明威强调关键在于认识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境遇。海明威借另一主人公威尔逊之口引述了他所推崇的莎士比亚的几句话“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么样,反正今年死了的明年就不会再死。”只有明白了人是注定要死的,才能直面死亡,而不是消极回避。海明威正是看到了生命的有限和幸福的短暂,才会有活着的紧迫感,才会对时光有所感叹。他所提倡的充实生活正是由那种打不垮的硬汉精神所创造的,这种精神所拥护的正是积极开拓有限的人生,永不言败。也正是由于海明威笔下这些人物对生命这种坚强不屈的态度,在揭露出人生悲剧的前提下,凡尘了他们给人类以增添信心的生命动力。人生的历程固有千百种,最后结局也是殊途同归,但其间活着的方式,死时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海明威笔下的男男女女正是人类社会中形色各异的人的缩影,他们看透人生,最终赋予生命永恒的意义,这使人对生命与死亡哲学有所领悟。

  三.由人生“骗局”提升出的死亡观

  在《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多处写到死亡:“倘若有人带着这么多的勇气到世界上来,世界为了要打跨他们,必然对他们要加以杀害。到末了也自然就把他们杀死了,世界打垮了每一个人。于是有许多人事后在被打垮之余显得很坚强。但是世界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致看待。倘若你不是这三类人,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并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王志东:372)正是由于海明威从各色各样的人生中看出了人生的真意,才会上升到死亡观的形成。他是在对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不可抗拒性的认定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超然态度的死亡观,并在这淡然处之的状态中,实现个人的不可征服与自我满足,再以此打消对生命幸福短暂的惋惜,忘却死亡带来的痛苦。


    相关文章

    善良需要理智

    善良需要理智 高二(3)班韩佳谊 当今社会,有一些人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来骗取人们的钱财,而随着这种事情的发生,人们对于这些事情已经产生了怀疑,从而也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前一段时间,"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这 ...

    皇帝的新装

    人教版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大慈岩初中 李晓通 一. 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一部童话作品.收入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课文中.本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 ...

    假象形态的信念

    信念或理想,犹如夜行者眼里闪烁的北斗,又如航海家心中不灭的明灯.人生如果没有信念或理想,就像鸟儿被折断翅膀.信念或理想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不想在此赘言.这里我想说的是:信念或理想,有时会以"欺骗"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皇帝的新装

    26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① ...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 ...

    初三上语文期末试卷

    初三上语文期末试卷 第I卷(基础题共l大题共27分) 一. 选择题(2 7分)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完成1-4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2014.11)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各项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亵.(xiè)渎 骈.(bìng) 进 民脂.(zhī) 民膏 前仆. (pú) ...

    心情不好的签名

    心情不好的签名 1.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带上眼睛,去细数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2.你的丑和你的脸没有关系. 3.誓言变成了谎言,我的心被你撕成了碎片. 4.你能用金钱买来的爱,别人也能用金钱把它买去. 5.其实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有时候 ...

    超实用的句子助你记住单词7000 (1)

    101. The tall man installed a small wallet on the wall. 高个男子把一小钱包安放到墙上. 102. Except dishonest ones, anyone who is hon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