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环境解读我国的土地问题

第20卷 第5期

2004年9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

Vol.20 No.5September2004

从土地环境解读我国的土地问题

张全景

1,2

,欧名豪,王万茂,庞 英

111

(1.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规划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土地环境是指存在于土地外部的物质、空间和人类社会体系,包括土地自然环境、土地工程环境、土地社会环境三大板块,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性。土地环境决定着土地的价值、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从土地环境的诱因,把土地问题区分为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三大类。我国此三类问题都非常严峻,致使人地关系失调,土地关系失衡。土地环境研究应围绕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保护耕地、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三个目标,既要开展基础研究,揭示土地与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时空演变规律,又要进行应用研究,重点是土地环境评价。关键词:土地环境;土地自然环境;土地工程环境;土地社会环境;人地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4)05-0045-05

土地环境与土地问题是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决策层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对于土地环境的内涵、构成、基本特性、土地与土地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地环境扭曲所产生的土地问题,目前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拟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界定土地环境概念,解读土地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从土地环境的诱因对土地问题进行系统分类,以期对我国当前复杂多样的土地问题提供理论分析平台;同时探讨土地环境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区域土地环境分析评价逻辑框架,为学科建设和生产实践服务。

[1]

的一种人工环境。按其形态可分为城市、工矿区、村落、道路、桥梁、港口、农田、牧场、人工林场、排灌系统、人造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它人工建筑物。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性工程环境,如农田、果园、工厂、仓库等;消费性工程环境,如住宅、居住区道路、公园绿地、人工风景区等;混合性工程环境,如交通网络、上下水管道、通讯电力设施等。工程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介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系统。3)土地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类知识体系、社会规范体系和经济活动体系三大部分。对土地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因子是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土地制度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保护政策、土地利用技术、土地认知程度等。1.2 土地环境的基本特性

1.2.1 整体性 土地的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及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工程环境本质上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对自然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同时影响自然环境的性质和状态。土地工程环境是土地社会环境和土地自然环境的界面。

1.2.2 区域性 即土地环境整体性的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域的土地,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及其综合体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如城市土地环境和乡村土地环境之间,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

1 土地环境概念的界定

1.1 土地环境的构成

环境是某项中心事物的环境,指中心事物周围的

客观物质体系或外部世界。中心事物亦称环境主体,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不同

¹

[2]

。若把

中心事物界定为土地,则存在于土地外部的物质、空间和人类社会体系构成其环境,称为土地环境。它包括土地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大板块:1)土地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地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景观的总体,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植被等自然因素。土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产物,其运动和变化遵循自然规律。2)土地工程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目的、有计划的经济活动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

收稿日期:2004-05-31; 修订日期:2004-08-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73020)/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管理研究0

作者简介:张全景(196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管理。E-mail:zhqj9988@sohu.com ¹ 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系指土壤、气候、地貌、岩石、生物、水文等要素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也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劳动的成果,是立体的定义;狭义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陆地水域和滩涂(林增杰、严星),是平面的土地。本文的土地是狭义的土地。

青藏高原区之间,东部季风区中南方和北方之间,土地环境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土地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土地的性状、用途、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性,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利用土地。

1.2.3 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 土地环境变动性是绝对的,而稳定性是相对的。动态性是指土地环境的结构、要素和因子的状态始终处于变动之中,有的变动缓慢,如自然环境中的水热状况、地质、地貌类型,土地制度等;有的剧烈,如滑坡、泥石流,还有在[3]

方式,从宏观上提高选择性效益。1)光、温、水、土等条件的综合作用决定土地自然肥力,从土地经济学分析,自然肥力和位置的差异是产生级差地租I的

[6]

前提条件。2)地形地貌不仅影响聚落、交通等用地的区位选择,而且影响城市功能区的组织、工程管网的布设及绿地布局

[7]

,特殊的地貌具有旅游资源

[3]

价值,是土地景观功能的体现;对农业用地而言,地形地貌对水资源的再分配与物质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土壤与植被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经济过热时期,非农业工程环境急速膨胀,行政命令强迫农业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等。相对稳定性是指一定时期内土地环境的稳定。土地自然环境的稳定性最为明显;土地社会环境中的土地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技术等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变动弹性也比较小;人工环境一旦建成,改变状态相当困难,或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如旱田改水田、果园改耕地、建设用地变更为农用地等,有些根本无法进行,有的会造成社会资本巨大的浪费[4]

2 土地与土地环境的关系分析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土地与土地环境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传递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图1)。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既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又存在相互冲突关系,其结果是土地环境的状态发生变

化,同时土地的状态、性质、价值、权属也发生改变。本文重点探讨土地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其相互

冲突产生的土地问题。

Fig.1 The图relation1 土地与土地环境betweenlandand的关系

landenvironment

2.1 土地环境对土地的影响

从总体上讲,土地环境决定着土地的价值、利用方式或性质、利用程度、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2.1.1 土地自然环境对土地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因素中,与土地关系最密切的因子

[5]

是海拔、坡度、坡向、光照、气温、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地质承载力、地质稳定性、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等[5]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土地的可用性,而且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效果。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根据其自然性状,因地制宜地确定利用方向和利用

决定着土地利用、农田基本建设、土壤改良与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地面坡度是决定各类农业生产用地是否适宜的重要指标。3)水热状况及其时空组合关系,往往决定土地农业利用方式的水平地域分异。2.1.2 土地工程环境对土地的影响 一是土地工程环境决定土地的性质及用途,依据土地工程环境可把土地区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二是土地工程环境影响土地的价值,进而影响土地的价格,其营造过程就是人类劳动在土地上的投入过程,因而使土地呈现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的二元结构[8]

。土地工程环境性质不同,人类劳动

投入的大小和密度也就不同,因而土地资本的丰度(即土地价值)也不同,进而产生土地纯收益的差异。依据收益还原原理,土地价格(土地纯收益P还原利率)必然呈现多样性,如城市CBD往往是城市地价

峰值区[6]

(PeakLandValueIntersection,PLVI)。城市土地和农用地级别的确定与划分,主要依据土地工程环境因素、因子

[9]

。三是土地工程环境的相对

稳定性决定了土地用途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无论是生产性工程环境或是消费性工程环境,都是人类投入资本和劳动的结果,因此工程环境的改变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迫使人们考虑机会成本。工程环

境一旦形成,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2.1.3 土地社会环境对土地的影响 1)土地制度的影响。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4]

。土地制度决定土地市场的形态、土地供给及利用方式、土地收益分配等,因而决定土地的占有形式、土地利用效果及地价水平。2)人口状态的影响。包括人口素质、

人口密度和家庭人口结构等方面。人口密度越大,家

庭越小型化,土地需求就越大,由此带来土地供给紧

张和地价上涨。人口素质表现为人们对土地规律的认知水平、利用技术及保护理念,人口素质越高,对土

地开发、利用、保护越趋理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越有保证。3)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经济发展越快,对

土地的需求就越强劲,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就越迅速,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难度就越大

[10]

土地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污染。

荒漠化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工程环境建造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土地生产力下降,土

[12]

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依其动力机制可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工程荒漠化。我国荒漠化严重(表1),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km,占国土总面积

2

的2713%,潜在荒漠化面积6917万km,占国土总面积的713%,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

。4)土地

利用规划的影响。它是国家进行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规划界定区域土地利用性质、时空结构、限制条件,因而决定土地的供给能力和收益能力,即地租水平

[11]

。例如,同一块土地,规划为建设用

地,其地价水平一般高于农业用地;在建设用地中,规划为商业用途,其地价水平一般高于居住和工业用途,即使同一用途,规划容积率高的地块的地价水平一般高于容积率低的地块。5)土地相关政策。主要有土地开发政策、土地保护政策、地价政策、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的单一或综合实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地价水平有较大影响[4]

。如我国当前推行的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政策与协议出让土地实行最低限价政策,有效促进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我国实行的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以及农用地转用审批和基本农田征用的国务院审批政策,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抑制了城市和村庄的过快膨胀。2.2 土地环境与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复杂多样,从其环境诱因可分为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三大类。2.2.1 原生土地问题 由于土地自然环境的原因而导致的土地利用性能的障碍称为原生土地问题,也可称为第一类土地问题,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功能的发挥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大小。原生土地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限制因素,可概括为:1)土地自然类型结构先天不足。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仅占31%,致使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约为0176亿hm2

),其中宜耕荒地不足0114亿hm2

,且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条件相对恶劣的边疆地区。2)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P3,但分布着2P3以上的人口和耕地;西部山地、高原和干旱盆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P3,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下。3)水土资源匹配不协调。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地区诸河流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13%,而

这些流域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淮河、海河以及北方诸河流水量不到全国总水量的20%,耕地却占全国总耕地的6317%。况且由于深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的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匀。

2.2.2 次生土地问题 它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工程环境建设,以及土地工程环境的运行过程所导致的土地质量衰退等人地关系失调问题,也可称为第二类

540亿元

[13]

Table表11 Deser我国土地荒漠化状况

tificationstatusinChina

荒漠化类型面积(万hm2)

主要分布地区

成 因

风蚀荒漠化16070/三北0地区毁草垦荒,超载放牧水蚀荒漠化

170

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度砍伐森林,陡坡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垦,无节制樵柴盐渍荒漠化667~800西北、华北、东北农业活动中引、灌、等粮食主产区蓄、排不当

工程荒漠化

200

工矿区、交通沿工矿开采,建设取土,线、城镇村周边

工程垃圾污染和压占

土地污染是指由于土地工程环境的运行,即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地,并逐年积累而引起土地质量下降的现象(图2)。石油和工业/三废0是我国耕地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14]

,总污染面积已超过4680万hm2

,对农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化肥的超量低效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调、保肥保水性能下降;农药和重金属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据统计,全国由于受大工业及乡镇企业/三废0污染,每年减产粮食近200亿kg;我国污水排放量以年均717%的速度上升,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0多亿元。目前全国23个省区出现酸雨,每年损失粮食1215亿~15亿

kg

Fig.2 Therelation图between2 土地工程环境与土地污染

landpollutionandlandprojectenvironment

2.2.3 社会土地问题 又可称为第三类土地问题,

是由于土地社会环境因素而导致的土地关系失调问题,外延非常广泛。土地关系是指以土地为客体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关系。土地关系的失调必然引致人地关系的失调。我国的社会土地问题引起国内外理论界的重点关注。1)土地二元所有制与地权不平等问题。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应是平等的,但现

实情况是国有土地所有权处于强势地位,集体土地所有权处于弱势地位。突出表现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受到国家的种种限制,权能残缺,只拥有部分收益权,处分权几乎完全缺位。例如,城市国有土地可直接入市,而集体土地入市必须先征为国有土地,农民无权过问土地出让所得的巨大级差收益。2)土地征用与

[15]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强制性和补偿性是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两个基本特征。当前强调强制性,补偿缺少公平性,仅限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用地转移

[17]

,这是三种土地环境博弈的结果,因此必

须从土地环境的调控切入,探求耕地保护的措施和途径。3)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土地在空间上连在一起,每块土地利用的后果,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利益和生态环境,还影响到临近土地,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利益,产生巨大的社会后果,亦即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土地利用过程就是土地工程环境的时空变化过程,因此必须研究土地工程环境及其组成因素的特点和规物和青苗补偿费,基本不包括残余地和连接地的补偿、经营损失和租金损失补偿、生存权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集体上访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干扰社会安定。在土地征用中权利、义务关系错位,国家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却游离于义务之外;用地者不但要支付出让金、租金,还要支付各种补偿费用,负担很重;集体经济组织只是获得了较低的补偿,还必须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对农民进行安置。产权关系和经济关系不顺,导致用地者负担过重,农民利益受损,集体经济组织两头受气,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等。3)耕地损失与粮食安全问题。1957年以后,我国耕地面积开始减少,自1998年全国和各省区虽然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耕地总体质量却在下降。我国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来自人口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但地方政府的趋利行为是重要的原因。耕地数量急速减少和整体质量下降已危及粮食安全。2003年粮食总产量为4131亿kg,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较1998年下降了15%;人均粮食占有量仅355kg,是20a来的最低水平(周光宏,2004)。

3 关于我国土地环境研究的思考

3.1 土地环境研究的对象和目标

土地环境研究的对象是土地环境或土地)土地环境系统,即土地与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

作用的机理和时空演变规律。其目标是寻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可分解为三个子目标:1)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实质是区域土地工程环境结构的最优化,即土地在各种用途间的最优分配。2)保护耕地。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即生产功能),而且具有生态环保服务功能

[16]

,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耕地保护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处于关键地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比较效益低下的耕地必然向效益较高的

律,通过土地社会环境进行科学调控,以追求其积极的外部性,避免或抑制其消极的外部性。以上目标(Oi)是土地自然环境(n)、土地工程环境(p)、土地社会环境(s)三个变量的函数,即:Oi=f(n,p,s)。三个目标的实现,既要研究土地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也要研究土地工程环境的结构控制与优化,同时还必须考虑土地社会环境的需求与制约。

3.2 土地环境研究的内容体系

土地环境研究的内容和体系服务于其研究目标,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持续利用。为此,土地环境研究既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也要开展应用研究(图3)。理论研究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应通过个案,探索数学模型在土地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深刻揭示土地环境规律;同时应积极开展土地环境评价、土地环境保护、土地环境管理、土地环境立法等应用研究,既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又在实践中丰富土地环境研究的理论内容。

Fig.3 图The3 contents土地环境研究的内容体系

oflandenvironmentresearch

3.3 区域土地环境评价框架设计

区域土地环境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全面分析评价土地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探讨土地问题,才能合理选择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环境,使其向良性发展。

土地环境评价应具有判断、预测、选择和导向功能,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导向功能。据此并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笔者对区域土地环境评价进行理论框架设计(图4)。第一阶段,依据区域特点确定评价因素、因子体系,并进行权重赋值;第二阶段,选择适当的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土地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定性、定量、定时、定位分析,诊断其有利和不利影响,发现、预测土地问题;第三阶段,确定区域土地环境优化目标,并制定土地环境调整、改造、治理、保护、规划、管理等政策体系,以协调区域人地关系和土地关系,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8,19]

价方法的选择是关键。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指标的选取应结合区域特点,根据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具体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稳定性与独立性相结合、操作性与简易性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谢俊奇,吴次芳.中国土地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

出版社,2004.1-12.

[2] 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5.1-5.[3]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8.[4]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6.[5] 陈立民.环境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12.[6]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M].农业出版社,1996.73-99.[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7.78-86.

[8] 周诚.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土地构成的观点[J].中国土地科

学,1996,10(4):28-29.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4-6.

[10] LOPEZRA,SHAHFA,ALTOBELLOMA.Amenitybenefitand

optimalofland[J].LandEconomics,1994,70(1):53-62.

[11] 严金明.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J].中国土地科

学,2002,16(4):20-25.

[12]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

究,1998(2):145-155.

[13] 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曲阜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7-101.

[14] 倪绍祥.我国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M].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0.156-168.

[15] 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

[J].经济地理,2003,23(6):86-90.

[16] MCCONELLKE.Optionalquantityofagriculture[J].North2

easternJournalandResourceEconomics,1989,18(4):63-72.

[17]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

21(1):1-6.

Fig.4 Theframeofassessmentprocedureforregionallandenvironment

图4 区域土地环境评价分析框架[18] 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

学,2002,24(2):60-63.

[19] 刘耀林,刘艳芳,梁勤欧.城市环境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1999.48-59.

区域土地环境评价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评价因素、因子的筛选及权重的确定是难点,评

StudyonChina.sLandProblemsfromLandEnvironment

ZHANGQuan-jing1,2,OUMing-hao1,WANGWan-mao1,PANGYing1

(1.CollegeofLand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Agriculture,Nanjing210095;2.CollegeofResourcesandPlanning,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Abstract:Thelandenvironmentconsistsofsubstance,spaceandsocialsystemsurroundingtheland,whichcanbespecifiedasthenat2urallandenvironment,theprojectlandenvironmentandthesociallandenvironment.Thelandenvironmentshowsthreemaincharac2teristics)globality,regionality,dynamicqualityandrelativestability.Onthebasisofintroductionofthelandenvironment,theauthorsclassifythelandproblemsintothreekinds)primarylandproblems,secondarylandproblemsandsociallandproblems.TheseproblemsareallveryseriousinChina,andhavecausedseriousnegativeinfluenceonsociety,economyandenvironment.Thestudyoflandenvir2onmentshouldaimatgettingwholebenefitsoflandutilization,protectingcroplandandeliminatingbadexternalinfluences,soitshouldincludenotonlybasictheoreticalresearchbutalsoappliedresearch.

Keywords:landenvironment;thenaturallandenvironment;theprojectlandenvironment;thesociallandenvironment;man-landre2lationship

第20卷 第5期

2004年9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

Vol.20 No.5September2004

从土地环境解读我国的土地问题

张全景

1,2

,欧名豪,王万茂,庞 英

111

(1.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规划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土地环境是指存在于土地外部的物质、空间和人类社会体系,包括土地自然环境、土地工程环境、土地社会环境三大板块,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性。土地环境决定着土地的价值、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从土地环境的诱因,把土地问题区分为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三大类。我国此三类问题都非常严峻,致使人地关系失调,土地关系失衡。土地环境研究应围绕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保护耕地、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三个目标,既要开展基础研究,揭示土地与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时空演变规律,又要进行应用研究,重点是土地环境评价。关键词:土地环境;土地自然环境;土地工程环境;土地社会环境;人地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4)05-0045-05

土地环境与土地问题是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决策层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对于土地环境的内涵、构成、基本特性、土地与土地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地环境扭曲所产生的土地问题,目前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拟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界定土地环境概念,解读土地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从土地环境的诱因对土地问题进行系统分类,以期对我国当前复杂多样的土地问题提供理论分析平台;同时探讨土地环境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区域土地环境分析评价逻辑框架,为学科建设和生产实践服务。

[1]

的一种人工环境。按其形态可分为城市、工矿区、村落、道路、桥梁、港口、农田、牧场、人工林场、排灌系统、人造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它人工建筑物。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性工程环境,如农田、果园、工厂、仓库等;消费性工程环境,如住宅、居住区道路、公园绿地、人工风景区等;混合性工程环境,如交通网络、上下水管道、通讯电力设施等。工程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介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系统。3)土地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类知识体系、社会规范体系和经济活动体系三大部分。对土地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因子是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土地制度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保护政策、土地利用技术、土地认知程度等。1.2 土地环境的基本特性

1.2.1 整体性 土地的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及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工程环境本质上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对自然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同时影响自然环境的性质和状态。土地工程环境是土地社会环境和土地自然环境的界面。

1.2.2 区域性 即土地环境整体性的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域的土地,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及其综合体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如城市土地环境和乡村土地环境之间,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

1 土地环境概念的界定

1.1 土地环境的构成

环境是某项中心事物的环境,指中心事物周围的

客观物质体系或外部世界。中心事物亦称环境主体,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也就不同

¹

[2]

。若把

中心事物界定为土地,则存在于土地外部的物质、空间和人类社会体系构成其环境,称为土地环境。它包括土地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大板块:1)土地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地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景观的总体,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植被等自然因素。土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产物,其运动和变化遵循自然规律。2)土地工程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目的、有计划的经济活动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

收稿日期:2004-05-31; 修订日期:2004-08-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73020)/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管理研究0

作者简介:张全景(196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管理。E-mail:zhqj9988@sohu.com ¹ 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系指土壤、气候、地貌、岩石、生物、水文等要素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也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劳动的成果,是立体的定义;狭义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陆地水域和滩涂(林增杰、严星),是平面的土地。本文的土地是狭义的土地。

青藏高原区之间,东部季风区中南方和北方之间,土地环境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土地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土地的性状、用途、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性,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利用土地。

1.2.3 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 土地环境变动性是绝对的,而稳定性是相对的。动态性是指土地环境的结构、要素和因子的状态始终处于变动之中,有的变动缓慢,如自然环境中的水热状况、地质、地貌类型,土地制度等;有的剧烈,如滑坡、泥石流,还有在[3]

方式,从宏观上提高选择性效益。1)光、温、水、土等条件的综合作用决定土地自然肥力,从土地经济学分析,自然肥力和位置的差异是产生级差地租I的

[6]

前提条件。2)地形地貌不仅影响聚落、交通等用地的区位选择,而且影响城市功能区的组织、工程管网的布设及绿地布局

[7]

,特殊的地貌具有旅游资源

[3]

价值,是土地景观功能的体现;对农业用地而言,地形地貌对水资源的再分配与物质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土壤与植被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经济过热时期,非农业工程环境急速膨胀,行政命令强迫农业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等。相对稳定性是指一定时期内土地环境的稳定。土地自然环境的稳定性最为明显;土地社会环境中的土地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技术等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变动弹性也比较小;人工环境一旦建成,改变状态相当困难,或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如旱田改水田、果园改耕地、建设用地变更为农用地等,有些根本无法进行,有的会造成社会资本巨大的浪费[4]

2 土地与土地环境的关系分析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土地与土地环境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传递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图1)。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既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又存在相互冲突关系,其结果是土地环境的状态发生变

化,同时土地的状态、性质、价值、权属也发生改变。本文重点探讨土地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其相互

冲突产生的土地问题。

Fig.1 The图relation1 土地与土地环境betweenlandand的关系

landenvironment

2.1 土地环境对土地的影响

从总体上讲,土地环境决定着土地的价值、利用方式或性质、利用程度、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2.1.1 土地自然环境对土地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因素中,与土地关系最密切的因子

[5]

是海拔、坡度、坡向、光照、气温、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地质承载力、地质稳定性、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等[5]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土地的可用性,而且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效果。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根据其自然性状,因地制宜地确定利用方向和利用

决定着土地利用、农田基本建设、土壤改良与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地面坡度是决定各类农业生产用地是否适宜的重要指标。3)水热状况及其时空组合关系,往往决定土地农业利用方式的水平地域分异。2.1.2 土地工程环境对土地的影响 一是土地工程环境决定土地的性质及用途,依据土地工程环境可把土地区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二是土地工程环境影响土地的价值,进而影响土地的价格,其营造过程就是人类劳动在土地上的投入过程,因而使土地呈现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的二元结构[8]

。土地工程环境性质不同,人类劳动

投入的大小和密度也就不同,因而土地资本的丰度(即土地价值)也不同,进而产生土地纯收益的差异。依据收益还原原理,土地价格(土地纯收益P还原利率)必然呈现多样性,如城市CBD往往是城市地价

峰值区[6]

(PeakLandValueIntersection,PLVI)。城市土地和农用地级别的确定与划分,主要依据土地工程环境因素、因子

[9]

。三是土地工程环境的相对

稳定性决定了土地用途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无论是生产性工程环境或是消费性工程环境,都是人类投入资本和劳动的结果,因此工程环境的改变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迫使人们考虑机会成本。工程环

境一旦形成,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2.1.3 土地社会环境对土地的影响 1)土地制度的影响。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4]

。土地制度决定土地市场的形态、土地供给及利用方式、土地收益分配等,因而决定土地的占有形式、土地利用效果及地价水平。2)人口状态的影响。包括人口素质、

人口密度和家庭人口结构等方面。人口密度越大,家

庭越小型化,土地需求就越大,由此带来土地供给紧

张和地价上涨。人口素质表现为人们对土地规律的认知水平、利用技术及保护理念,人口素质越高,对土

地开发、利用、保护越趋理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越有保证。3)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经济发展越快,对

土地的需求就越强劲,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就越迅速,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难度就越大

[10]

土地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污染。

荒漠化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工程环境建造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土地生产力下降,土

[12]

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依其动力机制可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工程荒漠化。我国荒漠化严重(表1),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km,占国土总面积

2

的2713%,潜在荒漠化面积6917万km,占国土总面积的713%,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

。4)土地

利用规划的影响。它是国家进行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规划界定区域土地利用性质、时空结构、限制条件,因而决定土地的供给能力和收益能力,即地租水平

[11]

。例如,同一块土地,规划为建设用

地,其地价水平一般高于农业用地;在建设用地中,规划为商业用途,其地价水平一般高于居住和工业用途,即使同一用途,规划容积率高的地块的地价水平一般高于容积率低的地块。5)土地相关政策。主要有土地开发政策、土地保护政策、地价政策、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的单一或综合实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地价水平有较大影响[4]

。如我国当前推行的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政策与协议出让土地实行最低限价政策,有效促进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我国实行的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以及农用地转用审批和基本农田征用的国务院审批政策,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抑制了城市和村庄的过快膨胀。2.2 土地环境与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复杂多样,从其环境诱因可分为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三大类。2.2.1 原生土地问题 由于土地自然环境的原因而导致的土地利用性能的障碍称为原生土地问题,也可称为第一类土地问题,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功能的发挥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大小。原生土地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限制因素,可概括为:1)土地自然类型结构先天不足。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仅占31%,致使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约为0176亿hm2

),其中宜耕荒地不足0114亿hm2

,且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条件相对恶劣的边疆地区。2)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P3,但分布着2P3以上的人口和耕地;西部山地、高原和干旱盆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P3,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下。3)水土资源匹配不协调。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地区诸河流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13%,而

这些流域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淮河、海河以及北方诸河流水量不到全国总水量的20%,耕地却占全国总耕地的6317%。况且由于深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的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匀。

2.2.2 次生土地问题 它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工程环境建设,以及土地工程环境的运行过程所导致的土地质量衰退等人地关系失调问题,也可称为第二类

540亿元

[13]

Table表11 Deser我国土地荒漠化状况

tificationstatusinChina

荒漠化类型面积(万hm2)

主要分布地区

成 因

风蚀荒漠化16070/三北0地区毁草垦荒,超载放牧水蚀荒漠化

170

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度砍伐森林,陡坡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垦,无节制樵柴盐渍荒漠化667~800西北、华北、东北农业活动中引、灌、等粮食主产区蓄、排不当

工程荒漠化

200

工矿区、交通沿工矿开采,建设取土,线、城镇村周边

工程垃圾污染和压占

土地污染是指由于土地工程环境的运行,即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地,并逐年积累而引起土地质量下降的现象(图2)。石油和工业/三废0是我国耕地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14]

,总污染面积已超过4680万hm2

,对农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化肥的超量低效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调、保肥保水性能下降;农药和重金属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据统计,全国由于受大工业及乡镇企业/三废0污染,每年减产粮食近200亿kg;我国污水排放量以年均717%的速度上升,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0多亿元。目前全国23个省区出现酸雨,每年损失粮食1215亿~15亿

kg

Fig.2 Therelation图between2 土地工程环境与土地污染

landpollutionandlandprojectenvironment

2.2.3 社会土地问题 又可称为第三类土地问题,

是由于土地社会环境因素而导致的土地关系失调问题,外延非常广泛。土地关系是指以土地为客体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关系。土地关系的失调必然引致人地关系的失调。我国的社会土地问题引起国内外理论界的重点关注。1)土地二元所有制与地权不平等问题。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应是平等的,但现

实情况是国有土地所有权处于强势地位,集体土地所有权处于弱势地位。突出表现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受到国家的种种限制,权能残缺,只拥有部分收益权,处分权几乎完全缺位。例如,城市国有土地可直接入市,而集体土地入市必须先征为国有土地,农民无权过问土地出让所得的巨大级差收益。2)土地征用与

[15]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强制性和补偿性是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两个基本特征。当前强调强制性,补偿缺少公平性,仅限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用地转移

[17]

,这是三种土地环境博弈的结果,因此必

须从土地环境的调控切入,探求耕地保护的措施和途径。3)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土地在空间上连在一起,每块土地利用的后果,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利益和生态环境,还影响到临近土地,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利益,产生巨大的社会后果,亦即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土地利用过程就是土地工程环境的时空变化过程,因此必须研究土地工程环境及其组成因素的特点和规物和青苗补偿费,基本不包括残余地和连接地的补偿、经营损失和租金损失补偿、生存权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集体上访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干扰社会安定。在土地征用中权利、义务关系错位,国家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却游离于义务之外;用地者不但要支付出让金、租金,还要支付各种补偿费用,负担很重;集体经济组织只是获得了较低的补偿,还必须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对农民进行安置。产权关系和经济关系不顺,导致用地者负担过重,农民利益受损,集体经济组织两头受气,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等。3)耕地损失与粮食安全问题。1957年以后,我国耕地面积开始减少,自1998年全国和各省区虽然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耕地总体质量却在下降。我国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来自人口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但地方政府的趋利行为是重要的原因。耕地数量急速减少和整体质量下降已危及粮食安全。2003年粮食总产量为4131亿kg,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较1998年下降了15%;人均粮食占有量仅355kg,是20a来的最低水平(周光宏,2004)。

3 关于我国土地环境研究的思考

3.1 土地环境研究的对象和目标

土地环境研究的对象是土地环境或土地)土地环境系统,即土地与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

作用的机理和时空演变规律。其目标是寻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可分解为三个子目标:1)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实质是区域土地工程环境结构的最优化,即土地在各种用途间的最优分配。2)保护耕地。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即生产功能),而且具有生态环保服务功能

[16]

,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耕地保护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处于关键地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比较效益低下的耕地必然向效益较高的

律,通过土地社会环境进行科学调控,以追求其积极的外部性,避免或抑制其消极的外部性。以上目标(Oi)是土地自然环境(n)、土地工程环境(p)、土地社会环境(s)三个变量的函数,即:Oi=f(n,p,s)。三个目标的实现,既要研究土地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也要研究土地工程环境的结构控制与优化,同时还必须考虑土地社会环境的需求与制约。

3.2 土地环境研究的内容体系

土地环境研究的内容和体系服务于其研究目标,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持续利用。为此,土地环境研究既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也要开展应用研究(图3)。理论研究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应通过个案,探索数学模型在土地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深刻揭示土地环境规律;同时应积极开展土地环境评价、土地环境保护、土地环境管理、土地环境立法等应用研究,既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又在实践中丰富土地环境研究的理论内容。

Fig.3 图The3 contents土地环境研究的内容体系

oflandenvironmentresearch

3.3 区域土地环境评价框架设计

区域土地环境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全面分析评价土地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探讨土地问题,才能合理选择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环境,使其向良性发展。

土地环境评价应具有判断、预测、选择和导向功能,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导向功能。据此并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笔者对区域土地环境评价进行理论框架设计(图4)。第一阶段,依据区域特点确定评价因素、因子体系,并进行权重赋值;第二阶段,选择适当的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土地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定性、定量、定时、定位分析,诊断其有利和不利影响,发现、预测土地问题;第三阶段,确定区域土地环境优化目标,并制定土地环境调整、改造、治理、保护、规划、管理等政策体系,以协调区域人地关系和土地关系,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8,19]

价方法的选择是关键。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指标的选取应结合区域特点,根据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具体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稳定性与独立性相结合、操作性与简易性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谢俊奇,吴次芳.中国土地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

出版社,2004.1-12.

[2] 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5.1-5.[3]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8.[4]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6.[5] 陈立民.环境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12.[6]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M].农业出版社,1996.73-99.[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7.78-86.

[8] 周诚.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土地构成的观点[J].中国土地科

学,1996,10(4):28-29.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4-6.

[10] LOPEZRA,SHAHFA,ALTOBELLOMA.Amenitybenefitand

optimalofland[J].LandEconomics,1994,70(1):53-62.

[11] 严金明.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J].中国土地科

学,2002,16(4):20-25.

[12]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

究,1998(2):145-155.

[13] 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曲阜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7-101.

[14] 倪绍祥.我国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M].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0.156-168.

[15] 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

[J].经济地理,2003,23(6):86-90.

[16] MCCONELLKE.Optionalquantityofagriculture[J].North2

easternJournalandResourceEconomics,1989,18(4):63-72.

[17]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

21(1):1-6.

Fig.4 Theframeofassessmentprocedureforregionallandenvironment

图4 区域土地环境评价分析框架[18] 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

学,2002,24(2):60-63.

[19] 刘耀林,刘艳芳,梁勤欧.城市环境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1999.48-59.

区域土地环境评价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评价因素、因子的筛选及权重的确定是难点,评

StudyonChina.sLandProblemsfromLandEnvironment

ZHANGQuan-jing1,2,OUMing-hao1,WANGWan-mao1,PANGYing1

(1.CollegeofLand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Agriculture,Nanjing210095;2.CollegeofResourcesandPlanning,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Abstract:Thelandenvironmentconsistsofsubstance,spaceandsocialsystemsurroundingtheland,whichcanbespecifiedasthenat2urallandenvironment,theprojectlandenvironmentandthesociallandenvironment.Thelandenvironmentshowsthreemaincharac2teristics)globality,regionality,dynamicqualityandrelativestability.Onthebasisofintroductionofthelandenvironment,theauthorsclassifythelandproblemsintothreekinds)primarylandproblems,secondarylandproblemsandsociallandproblems.TheseproblemsareallveryseriousinChina,andhavecausedseriousnegativeinfluenceonsociety,economyandenvironment.Thestudyoflandenvir2onmentshouldaimatgettingwholebenefitsoflandutilization,protectingcroplandandeliminatingbadexternalinfluences,soitshouldincludenotonlybasictheoreticalresearchbutalsoappliedresearch.

Keywords:landenvironment;thenaturallandenvironment;theprojectlandenvironment;thesociallandenvironment;man-landre2lationship


    相关文章

    十三届三中全会"383改革方案构想"

    本文来自: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kuaixun.stcn.com/2013/1028/10852073.shtml 日前,国研中心发布"383"改革方案,凝聚了社会共识,提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农村工作主攻六大难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农村工作主攻六大难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 ...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

    解读十七大报告: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三十年不变"得到进一步承诺

    在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农业.农村方面的文字并不多,却字字珠玑,切中肯紊,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我国农村问题客观而科学的认识,系统地阐述了我党的对农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 一.大气运动-----考点及解读 1.大气受热过程: 2.冷锋及暖锋.锋面气旋(温带气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现象(特 点):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其气候的影响: 4.世界气候类型的特 ...

    怎样欣赏现代诗歌

    一、通过想象解读意象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想象”这一论题。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 ...

    村规民约视角下的农地制度_文本解读

    第28卷第4期 2011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Journalof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8No.4Dec.,2011 村规民约视角下的农地制度 ...

    农民工创业相关书籍

    [1]张秋锦,等,农本论一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杨群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南都 [4]邓明忠,刘沛明 ...

    如何赏析现代诗歌

    中学阶段,我们在背诵了大量流芳千古的古典诗词的基础上,渐渐地也接触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那么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呢?在此,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通过想象解读意象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