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摘要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就在他任直隶总督期间,同治九年,1870年的6月21日,发生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曾国藩负责处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以赔款杀同胞为结局。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的地方。但是应如实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应是功大于过。因为,一场战祸的损失是远远大于因天津教案带来的损失和屈辱的。   【关键词】曾国藩;天津教案;教会;侵略势力      近几年,史学界关于天津教案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说法,史学家们也在进一步研究天津教案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我还是从传统的研究观点的角度来阐述一下我对天津教案的认识。      一、天津教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利用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特权,大量涌入中国,他们并不单纯地从事传教,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推行文化侵略政策的工具。由于他们背靠本国政府,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使教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权势力,成为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突出代表。中国民众屡受欺压,清政府却一味忍让,使民众无处申诉,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高涨。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民众多次掀起反对教会势力的所谓教案。天津教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天津作为当时清朝京师门户,是列强侵略的重要地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为通商口岸。他们在这里划定租界,设立领事馆,租地造屋,一味逞强,一直被中国人民所深恶痛绝。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就在他任直隶总督期间,同治九年,1870年的6月21日,发生了天津教案。      二、天津教案的过程      同治九年五月,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不明不白死亡达三四十人,那时百姓的孩子也经常失踪,因此百姓中就流行着一种谣言,说是天主教的神甫经常派人用蒙汗药拐了孩子去挖眼剖心。   5月21日,一个名叫武兰珍的拐犯被群众当场抓住,被扭送天津县衙。经审讯,武兰珍供出是受天主教堂华人司事王三指使,迷药也是王三所授,先曾迷拐一人。教民王三是一个开药铺的商人,依仗教会势力,欺压百姓,早已引起公愤。   在这种情况下,通商大臣崇厚和天津道周家勋拜会法国领事丰大业,要求调查天主教堂和提讯教民王三与武兰珍对质。   丰大业没办法,只好答应。将王三交出与武兰珍对质。结果证明教堂并无挖眼剖心之事。哪知当衙役送王三回教堂时,一出署门,百姓就争骂王三,并用砖石掷他。丰大业两次派人要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后见崇厚先后只派两人,不肯答应捕人,丰大业怒不可遏,不仅鞭打来人,而且还倒拖其发辫。丰大业不听劝告,狂怒不怕中国老百姓,气势汹汹冲出门外。   人们见丰大业出来,都让开道路。不料丰大业走到浮桥时,遇到天津知县刘杰。丰大业上前就向刘杰开枪。没打中刘杰,却打伤了刘杰的跟从。这一来犯了众怒,百姓一拥而上,将丰大业打死。发怒的民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赶到天主教堂,烧毁望海楼教堂,杀死神父,焚毁美国和英国教堂6座。这次事件中先后计打死外国人共20人。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从事情的发展过程来看,天津教案是一次群众自发性的反帝斗争,根源还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群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一次自卫行动。      三、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发生后,英、法、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清政府大恐,两天后,曾国藩就遵照清政府的谕旨,由省城保定前往天津查办此案。   曾国藩闻知天津教案后,十分惊恐。自从与洋人打交道以来,深知中国远非外人对手,因此对外一直主张让步,避免同洋人开仗,通过维护洋人在华利益,换取中外所谓“和好”局面。他认为以往教案,仅伤及教士,洋人就出动兵舰相威胁,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次殴毙领事,为前所未有,法国人必不肯罢休。基于这种估计,他只得勉强硬撑,硬着头皮前往天津。   曾国藩于7月10日抵达天津,他分析事情虽已过去了20天,但“百姓尚激奋不已,满城嚣嚣,群思一逞”。绅民拦舆递禀者,填街溢市,“每收一禀,其衣冠而来者,必数十或数百人”[1](p69)。      四、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      曾国藩一心一意地袒护天津府县。一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深感内疚,“此次中外无不知此狱之冤,其议令远戍,全系曲徇洋人。”[2](P35)二是因为府县均是朝廷命官, “为国权衡利害”的本意。三是因为张光藻等在天津惩治府县,会大失民心。   天津教案解决后,人们对曾国藩的谴责更多,卖国贼的称号加于曾国藩。这样,曾国藩这位“中兴名将”、“旷代功臣”,转眼之间变成了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3](P87)。   天津教案以赔款杀同胞为结局,名义上是曾国藩的妥协,实际上却是清政府的妥协,是为了求得暂时的安宁而不惜舍掉了民族和国家的尊严.   曾国藩的外交,过去多少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10多年来,史学界开始提出异议。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   曾国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功绩不可磨灭。曾国藩称洋人“不伤毁我宗庙社稷”,“有德于我”[4](p130)。事实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不是严重侵害中国主权呢?曾国藩说,“办理洋务,失在朝和夕战”,未能“坚持一心曲全邻好”[5](p27)。如有文赞扬曾国藩对外“委曲求全”的主张是“稳健之策”说:“简言之,就是在近代化的事业未成之前,在天津教案这件事情上,我不是替曾国藩辩护。我可以说,这件事,使曾国藩“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可谓其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全面的认识曾国藩。       【参考文献】   [1] 高伯雨.中兴名臣曾左胡李[M].北京:香港波文书局,1977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国近代史研究史料汇编(一)[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2-14.

  【摘要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就在他任直隶总督期间,同治九年,1870年的6月21日,发生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曾国藩负责处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以赔款杀同胞为结局。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的地方。但是应如实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应是功大于过。因为,一场战祸的损失是远远大于因天津教案带来的损失和屈辱的。   【关键词】曾国藩;天津教案;教会;侵略势力      近几年,史学界关于天津教案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说法,史学家们也在进一步研究天津教案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我还是从传统的研究观点的角度来阐述一下我对天津教案的认识。      一、天津教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利用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特权,大量涌入中国,他们并不单纯地从事传教,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推行文化侵略政策的工具。由于他们背靠本国政府,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使教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权势力,成为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突出代表。中国民众屡受欺压,清政府却一味忍让,使民众无处申诉,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高涨。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民众多次掀起反对教会势力的所谓教案。天津教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天津作为当时清朝京师门户,是列强侵略的重要地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为通商口岸。他们在这里划定租界,设立领事馆,租地造屋,一味逞强,一直被中国人民所深恶痛绝。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就在他任直隶总督期间,同治九年,1870年的6月21日,发生了天津教案。      二、天津教案的过程      同治九年五月,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不明不白死亡达三四十人,那时百姓的孩子也经常失踪,因此百姓中就流行着一种谣言,说是天主教的神甫经常派人用蒙汗药拐了孩子去挖眼剖心。   5月21日,一个名叫武兰珍的拐犯被群众当场抓住,被扭送天津县衙。经审讯,武兰珍供出是受天主教堂华人司事王三指使,迷药也是王三所授,先曾迷拐一人。教民王三是一个开药铺的商人,依仗教会势力,欺压百姓,早已引起公愤。   在这种情况下,通商大臣崇厚和天津道周家勋拜会法国领事丰大业,要求调查天主教堂和提讯教民王三与武兰珍对质。   丰大业没办法,只好答应。将王三交出与武兰珍对质。结果证明教堂并无挖眼剖心之事。哪知当衙役送王三回教堂时,一出署门,百姓就争骂王三,并用砖石掷他。丰大业两次派人要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后见崇厚先后只派两人,不肯答应捕人,丰大业怒不可遏,不仅鞭打来人,而且还倒拖其发辫。丰大业不听劝告,狂怒不怕中国老百姓,气势汹汹冲出门外。   人们见丰大业出来,都让开道路。不料丰大业走到浮桥时,遇到天津知县刘杰。丰大业上前就向刘杰开枪。没打中刘杰,却打伤了刘杰的跟从。这一来犯了众怒,百姓一拥而上,将丰大业打死。发怒的民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赶到天主教堂,烧毁望海楼教堂,杀死神父,焚毁美国和英国教堂6座。这次事件中先后计打死外国人共20人。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从事情的发展过程来看,天津教案是一次群众自发性的反帝斗争,根源还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群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一次自卫行动。      三、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发生后,英、法、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清政府大恐,两天后,曾国藩就遵照清政府的谕旨,由省城保定前往天津查办此案。   曾国藩闻知天津教案后,十分惊恐。自从与洋人打交道以来,深知中国远非外人对手,因此对外一直主张让步,避免同洋人开仗,通过维护洋人在华利益,换取中外所谓“和好”局面。他认为以往教案,仅伤及教士,洋人就出动兵舰相威胁,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次殴毙领事,为前所未有,法国人必不肯罢休。基于这种估计,他只得勉强硬撑,硬着头皮前往天津。   曾国藩于7月10日抵达天津,他分析事情虽已过去了20天,但“百姓尚激奋不已,满城嚣嚣,群思一逞”。绅民拦舆递禀者,填街溢市,“每收一禀,其衣冠而来者,必数十或数百人”[1](p69)。      四、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      曾国藩一心一意地袒护天津府县。一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深感内疚,“此次中外无不知此狱之冤,其议令远戍,全系曲徇洋人。”[2](P35)二是因为府县均是朝廷命官, “为国权衡利害”的本意。三是因为张光藻等在天津惩治府县,会大失民心。   天津教案解决后,人们对曾国藩的谴责更多,卖国贼的称号加于曾国藩。这样,曾国藩这位“中兴名将”、“旷代功臣”,转眼之间变成了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3](P87)。   天津教案以赔款杀同胞为结局,名义上是曾国藩的妥协,实际上却是清政府的妥协,是为了求得暂时的安宁而不惜舍掉了民族和国家的尊严.   曾国藩的外交,过去多少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10多年来,史学界开始提出异议。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   曾国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功绩不可磨灭。曾国藩称洋人“不伤毁我宗庙社稷”,“有德于我”[4](p130)。事实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不是严重侵害中国主权呢?曾国藩说,“办理洋务,失在朝和夕战”,未能“坚持一心曲全邻好”[5](p27)。如有文赞扬曾国藩对外“委曲求全”的主张是“稳健之策”说:“简言之,就是在近代化的事业未成之前,在天津教案这件事情上,我不是替曾国藩辩护。我可以说,这件事,使曾国藩“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可谓其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全面的认识曾国藩。       【参考文献】   [1] 高伯雨.中兴名臣曾左胡李[M].北京:香港波文书局,1977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国近代史研究史料汇编(一)[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2-14.


    相关文章

    曾国潘生平

    简介 曾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他从湖南双峰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赶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学习之道 曾国潘小时候天赋并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 ...

    曾国藩: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2008年09月04日 08:54百家讲坛 转贴自:凤凰网 有副对联这样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 ...

    近代史读后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史,从来不是简单的了解一段过去而已,而是为了更好的放眼未来.过去过不去,未来如何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近代史,完全称得上是一部血泪成长史:先饱受屈辱,后觉醒做主.读蒋廷黻的<中 ...

    超星尔雅曾国藩习题库

    发生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哪一方的胜利结束?()  A.西晋  B.后梁  C.东晋  D.前秦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历史小说<曾国藩>的作者是().  A.谢婉莹  B.朱汉民  C.唐浩明  ...

    百年风流人物:曾国藩

    [单选题] 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尔曹"的作者是().  A.曾公亮  B.曾纪泽  C.曾麟书  D.曾国藩 我的答案:C [判断题] 曾国藩 ...

    中国最早一批公费留学生 曾诞生总理1人部长5人

    尽管有种种不如意,回国的幼童们还是绽放了他们的才华.在全体返国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9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 1872年,首批3 ...

    功过是非曾国藩

    功过是非曾国藩 ---读曾国藩有感 [内容摘要] 中兴名臣曾国藩,生时叱咤风云,功勋卓著:死后却成为数百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是什么让他飞黄腾达,成就一生?是什么让他大权在握,傲视群雄?又是什么,让这位不可一世的文臣名将惹来永不停息的争论?是 ...

    中国近代史资料

    中国近代史资料一 一.选择题 1. 鸦片战争前主张公开贩卖鸦片的官员是() B A. 林则徐 B. 许乃济 C. 黄爵滋 D. 琦善 2. <资政新篇>的作者是() B A. 洪秀全 B. 洪仁玕 C. 杨秀清 D. 石达开 3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的大争鸣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的大争鸣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分组研究.讨论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熟悉.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基本原因和深刻教训:学会多角度研究历史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通过阐释各自观点和辩论,培养学生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