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本书按模块编写,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先综述其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史论共享”四个栏目,具体解读和阐释每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内容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本书采取直录的方式,方便教师对应检索。

“教学要求”主要是提出学生要达成的目标,揭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兼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既定的能力层级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如识记层次的 “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理解层次的“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的 “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我们采用体会、体验、认同、感悟、感受等心态词汇,以明确在这一维度的要求。

“教学建议”是对如何完成教学要求,实施课程目标提出的参考建议。 “史论共享”呈现的主要是不同版本历史教材有关历史原因、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等史论性论述的内容。它有助于教师拓宽视野,加深历史认识。

必 修 课 程

历史(Ⅰ)

课程目标

《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政治制度的理解、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Ⅰ》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史论共享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史论共享

在近代,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史论共享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史论共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国家则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国两制” 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史论共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1

●史论共享

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12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罗马法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3

●史论共享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18世纪以后)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英国实行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虽是国家元首,但无实权,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因此,英国实际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的共和制。而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的共和制。在这里显示出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在德意志,世袭的帝国皇帝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在法兰西,虽然总统名义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实际上处于类似于议会君主制的“虚君”的地位,被称为“虚位元首”。

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

专题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4

15

●史论共享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同时,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都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的改造创造了重要前提;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它还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6

●史论共享

二战后,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但是美苏的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亚非拉发展

17

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它还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作为斗争内容;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都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表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

历史(Ⅱ)

课程目标

《历史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史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握这三个方面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它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点,这是防止经济活动迷失道德方向的关键。因此我们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要关注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感受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终极目标以及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联系,培养崇高的文化追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感受人类丰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制度、活动方式、经济效益以及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经济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经济要素的原理来分析和认识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实物、图片和计量性的图表对经济和生活史的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搜集和运用价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基本国情,知道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形成开放意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实际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其目标是通过八个学习专题来建

18

构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特点,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经济制度或经济现象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古今相通、中外相联的视角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懂得经济活动当以人为本的道德诉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生活的人文情怀。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Ⅱ》课程目标里的八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19

20

史论共享: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5.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

21

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2

史论共享:

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美国的经济侵略以及官僚资本的垄断与压迫,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繁重的捐税负担以及封建势力的严重束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总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仅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它的生存,把它推向艰难的境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行不通。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3

24

史论共享: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

25

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 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6

史论共享:

1.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专题五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7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它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型开始出现。自新航路开辟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8

2.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29

1.大危机的影响:

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更强烈地反抗,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它还使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新政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美国的“新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还表现在: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等等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0

史论共享:

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还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 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历史(Ⅲ)

课程目标

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着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从而以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邃和精湛,不断充实着文明的宝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同时它们又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和借鉴,以其丰富和多元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就是学习历史必修(Ⅲ)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基本史实,进而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要通过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

当然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思想文化现象的把握和分析阐释能力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养成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三维一体化,在思想文化的学习模块里表现得更加明显。历史必修Ⅲ通过八个学习专题来实现上述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来表达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的理解。每个专题都从特定的地域或类型出发,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看到思想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特征,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到它们之于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思想大家、科学巨匠的伟大和卓越,让我们不得不对他们肃然起敬。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Ⅲ》课程目标里的八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史论共享:

一、传统文化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战国到汉朝的儒学思想:

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清时期儒学地位:

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史论共享:

1.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地理发现的时代。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史论共享: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开始: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也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1

42

史论共享:

1.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它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的前进方向,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它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1924年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43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44

史论共享:

1.新中国科技进步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国的科技进步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主要指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它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3.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45

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改革开放时期,发展教育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46

史论共享:

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

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尺度”的主张,它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运动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塔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47

史论共享:

1.经典力学在近代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它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 2.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意义:

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直刺神创说的要害,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生物进化论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3.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相对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48

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5.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它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网络拉进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了。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49

史论共享:

1.浪漫主义的文学、绘画和音乐:

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浪漫主义画家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他们很注重画面的完整和统一,却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得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在文学表现手法上也与传统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 3.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现代主义美术更多地吸收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4.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电影电视是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直接而敏感地回应、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

选 修 课 程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程目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演进进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和革命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改革则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自上而下的、和平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尽管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来进行,往往不会造成生产力

50

的破坏,但改革也充满了斗争性,也有流血牺牲,也有成败之分,因此,改革的举措与成败是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的。立足于对改革的这些基本认识,我们来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九个有代表性的改革,知道这些改革的来龙去脉及其代表人物,形成较为清晰的改革的概念;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举措;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改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完整地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初步理解历史的纵横架构;将改革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价值判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初步形成较系统的历史思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树立为国家和人类的利益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寻求历史进步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让我们了解改革里的风云际会,体察改革过程中历史进程的畅达与艰涩,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明晰“万物皆变”的历史趋势,增强日后投身于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责任心。我们要基于改革中的人物和改革措施的了解,基于改革背景和影响的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确立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在九个改革专题里都有所体现。每一个专题都是对某项改革较系统的叙述,都能彰现纵横相联的历史思维;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告诉我们,如何拥有进取精神、担当气魄„„

为此,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如何认识具体的改革事件的个性化结论呈现出来。

一 、 梭伦改革

51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本书按模块编写,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先综述其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史论共享”四个栏目,具体解读和阐释每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内容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本书采取直录的方式,方便教师对应检索。

“教学要求”主要是提出学生要达成的目标,揭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兼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既定的能力层级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如识记层次的 “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理解层次的“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的 “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我们采用体会、体验、认同、感悟、感受等心态词汇,以明确在这一维度的要求。

“教学建议”是对如何完成教学要求,实施课程目标提出的参考建议。 “史论共享”呈现的主要是不同版本历史教材有关历史原因、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等史论性论述的内容。它有助于教师拓宽视野,加深历史认识。

必 修 课 程

历史(Ⅰ)

课程目标

《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政治制度的理解、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Ⅰ》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史论共享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史论共享

在近代,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史论共享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史论共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国家则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国两制” 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史论共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1

●史论共享

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12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罗马法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3

●史论共享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18世纪以后)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英国实行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虽是国家元首,但无实权,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因此,英国实际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的共和制。而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的共和制。在这里显示出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在德意志,世袭的帝国皇帝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在法兰西,虽然总统名义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实际上处于类似于议会君主制的“虚君”的地位,被称为“虚位元首”。

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

专题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4

15

●史论共享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同时,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都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的改造创造了重要前提;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它还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6

●史论共享

二战后,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但是美苏的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亚非拉发展

17

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它还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作为斗争内容;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都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表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

历史(Ⅱ)

课程目标

《历史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史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握这三个方面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它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点,这是防止经济活动迷失道德方向的关键。因此我们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要关注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感受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终极目标以及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联系,培养崇高的文化追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感受人类丰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制度、活动方式、经济效益以及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经济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经济要素的原理来分析和认识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实物、图片和计量性的图表对经济和生活史的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搜集和运用价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基本国情,知道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形成开放意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实际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其目标是通过八个学习专题来建

18

构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特点,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经济制度或经济现象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古今相通、中外相联的视角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懂得经济活动当以人为本的道德诉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生活的人文情怀。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Ⅱ》课程目标里的八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19

20

史论共享: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5.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

21

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2

史论共享:

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美国的经济侵略以及官僚资本的垄断与压迫,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繁重的捐税负担以及封建势力的严重束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总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仅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它的生存,把它推向艰难的境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行不通。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3

24

史论共享: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

25

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 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6

史论共享:

1.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专题五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7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它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型开始出现。自新航路开辟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8

2.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29

1.大危机的影响:

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更强烈地反抗,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它还使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新政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美国的“新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还表现在: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等等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0

史论共享:

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还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 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历史(Ⅲ)

课程目标

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着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从而以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邃和精湛,不断充实着文明的宝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同时它们又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和借鉴,以其丰富和多元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就是学习历史必修(Ⅲ)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基本史实,进而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要通过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

当然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思想文化现象的把握和分析阐释能力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养成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三维一体化,在思想文化的学习模块里表现得更加明显。历史必修Ⅲ通过八个学习专题来实现上述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来表达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的理解。每个专题都从特定的地域或类型出发,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看到思想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特征,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到它们之于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思想大家、科学巨匠的伟大和卓越,让我们不得不对他们肃然起敬。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Ⅲ》课程目标里的八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史论共享:

一、传统文化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战国到汉朝的儒学思想:

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清时期儒学地位:

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史论共享:

1.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地理发现的时代。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史论共享: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开始: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也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1

42

史论共享:

1.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它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的前进方向,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它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1924年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则是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43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44

史论共享:

1.新中国科技进步的作用: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国的科技进步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主要指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它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3.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45

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改革开放时期,发展教育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46

史论共享:

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

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尺度”的主张,它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运动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塔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47

史论共享:

1.经典力学在近代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它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 2.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意义:

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直刺神创说的要害,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生物进化论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3.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相对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48

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5.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它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网络拉进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了。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49

史论共享:

1.浪漫主义的文学、绘画和音乐:

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浪漫主义画家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他们很注重画面的完整和统一,却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得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在文学表现手法上也与传统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 3.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现代主义美术更多地吸收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4.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电影电视是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直接而敏感地回应、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

选 修 课 程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程目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演进进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和革命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改革则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自上而下的、和平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尽管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来进行,往往不会造成生产力

50

的破坏,但改革也充满了斗争性,也有流血牺牲,也有成败之分,因此,改革的举措与成败是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的。立足于对改革的这些基本认识,我们来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九个有代表性的改革,知道这些改革的来龙去脉及其代表人物,形成较为清晰的改革的概念;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举措;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改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完整地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初步理解历史的纵横架构;将改革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价值判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初步形成较系统的历史思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树立为国家和人类的利益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寻求历史进步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让我们了解改革里的风云际会,体察改革过程中历史进程的畅达与艰涩,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明晰“万物皆变”的历史趋势,增强日后投身于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责任心。我们要基于改革中的人物和改革措施的了解,基于改革背景和影响的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确立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在九个改革专题里都有所体现。每一个专题都是对某项改革较系统的叙述,都能彰现纵横相联的历史思维;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告诉我们,如何拥有进取精神、担当气魄„„

为此,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如何认识具体的改革事件的个性化结论呈现出来。

一 、 梭伦改革

51


    相关文章

    00775历史教育学新考纲(1)

    高纲143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775 历史教育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中学历史教学 ...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作者:仇杰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06期 [摘要]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高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在高中历 ...

    2014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2014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选修)历史科 说明:红字部分是新增考点内容,蓝字部分是已删除考点内容.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 ...

    中高考政策

    二○一一年苏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方案 2010年我市中考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落实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 ...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历史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我区高三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意见. 一.2016年江苏 ...

    2015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历史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选修科目)说明 说明:红字部分是新增考点内容,蓝字部分是已删除考点内容.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 ...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结构特点与教学策略

    作者:姚天勇 <物理教学> 2010年09期 自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4个省市自治区最先试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以来,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含新疆建设兵团)实行了 ...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范晓云 浙江省奉化市第二中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从绪论课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上好历史第 ...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总结 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长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讲究品德教育,但是和学生群体脱离,并不符合实际,教导的思想跟不上社会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种懒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