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论中国哲学中的“名家”与“名教”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的哲学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影响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主要有两大“家”三大“教”,即:儒家和道家;佛教、儒教和道教。而“家”与“教”是否可以理解为同一个概念呢,它们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呢?这个问题也许困扰了许多人很长一段时间。

[关键词] 儒;道;佛;宗教;

一直以来,存在着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没有哲学。原因是哲学的故乡不在中国,在西方,德国是哲学的故乡。所谓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换而言之,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然而“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1](p3)中国哲学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直至今日,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的人。

冯友兰把中国的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从太古时代开始,人们就一直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易经》最先解释了这其中的关系。孔子从《易经》的思想出发,同时以《诗》、《书》、《礼》、《乐》、《春秋》作为他讲学的基本依据。并由此创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因而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 艺文志》)。正因为孔子所创新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同时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而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儒家”逐渐与“儒教”混合,有人开始将两者合二为一。然而有赞成必有反对,“儒家” 与“儒教”究竟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继而掀起了一场学术界的风暴。1980年任继愈发表《论儒教的形成》一文,正式揭开了儒学与儒教之争的序幕。任继愈在该文中说“宋明理学体系的建立,也就是中国儒学造神运动的完成,它中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儒教的教主是孔子,教义可崇拜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经典为儒家六经,教派及传承世系即儒家的道统论,即所谓的十六字真传。儒教虽然缺少宗教的外在特征,却具有宗教的一切本质属性。僧侣主义、禁欲主义、‘原罪’观念、蒙昧主义、偶像崇拜,注重心内反省的宗教修养方法,敌视科学、轻视生产,这些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具备的落后宗教内容,儒教应有尽有。”[2],在任继愈看来,儒教完全具备宗教的一般属性和特征,也就是说,儒教就是宗教。

针对任继愈所讲的孔子继承了殷周时期宗教思想,李国权、何克让指出:孔子及儒家的“天命观”是对殷周的祖宗崇拜、天命神学的怀疑和否定;孔子的以“仁学”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伦理学说,是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儒家自身包含着反宗教倾向,这在其后来的发展中有力地抵制了宗教化的可能。[3]冯友兰也对任继愈的阐述表示了异议,他说“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同[1]p5)此外,冯友兰还指出,不能因为儒家与作为宗教的佛教道教并驾齐驱、鼎立为三,就认为儒家也是宗教。儒家不具备佛教道教的一些特点,除了前面提到的精神境界与佛道不同外,儒家也没有半人半神的教主,没有崇拜的神,没有宗教经典。

与儒家与儒教的争论不同,道家似乎很早就被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等同于道教。的确,在宗教色彩上,道家与道教有时混淆不清,但在实质上,道教与道家,却大有异同之处。“道家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同[1]p6)冯友兰一语中的道出了道家与道教最大的差别。

“如果道学就是宗教,那就是一无崇拜的神,二无教主,三无圣经的宗教,能有这样的宗教吗?”[4]冯友兰从宗教的一般属性和特征来说明道学与道教的不同,然而有人却并不认同,辨者认为老子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而他也是道教的祖师,这不就说明道学和道教是相同的吗?

于是有人从道与术的关系来解释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这是一个崭新的角度。“道家与术的关系,先是巫术的演变产生了道家,然后是道家是把巫术、方术作为自己的理论背景,接着又把位处后台的术逐渐转移到前台来,把道与术相融合,既以术作为道的经验基础,又把术根据道作适当的改造而作为得道的方法和途径,即以道统术。但总的来说,道家是重道轻术。道家与方术的相通给此后方术、方技攀附在社会上时兴的道家思想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也为后世道教纳入方术、方技并借助道家思想给予理论上的解释提供了机会和可能。道家与道教都有术的背景,只不过道家重道轻术,而道教则先是重术轻道,接着援道入术,以道统术,进而以术得道,术道合一”[5](p22)

老子和庄子将道家学说发展到高峰,无论以后道家思想如何演变,老子已经被认定为道教的鼻祖,无论学说如何发展,我们也不能忘记道家与道教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除了“儒教”和“道教”,中国的土地上还存在着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毋庸置疑,它根值于中国的文化之中,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成功抵制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其它外来宗教的大规模侵入。佛教的盛行大大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在某些历史阶段,统治者为了愚化百姓,恶意曲解佛学的本意,而佛教为了其生存和发展也积极迎合上层统治者的需要,将佛学中一些极具深刻意义的一些禅理直接演变为奴化百姓的工具。这让佛学一直蒙受着很大的冤屈。佛教思想中的一些毒瘤有的的确来源于佛学,但那绝不是佛学的本意。佛教是要普渡众生,而真正的佛学仅有少数智慧超群的人才能领悟。中国的文人一向乐于与寺庙中的和尚为友,像冯友兰所说:“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同[1]p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一开始就辩证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佛学的建立”一章,他刚着重讲解了佛学中体现的哲学思想,从中我们也可以窥出一些佛学与佛教的某些端倪。

总而言之,“家”与“教”在中国文化中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纵有联系,也不过是些表面现象,我们对待这个问题一定要看清其本质,勿随大流,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家”与“教”之辩对我们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倒也是一件好事,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研究我们的文化,从而形成对其准确的、客观的、公正的认识。这对我们传播中华文明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任继愈:《论儒教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3]李国权、何克让:《儒教质疑》,《哲学研究》1981年第7期。

[4]冯友兰:《略论道学的特点、名称和性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5]孔令宏:《从道家到道教》 中华书局 2004

论中国哲学中的“名家”与“名教”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的哲学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影响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主要有两大“家”三大“教”,即:儒家和道家;佛教、儒教和道教。而“家”与“教”是否可以理解为同一个概念呢,它们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呢?这个问题也许困扰了许多人很长一段时间。

[关键词] 儒;道;佛;宗教;

一直以来,存在着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没有哲学。原因是哲学的故乡不在中国,在西方,德国是哲学的故乡。所谓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换而言之,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然而“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1](p3)中国哲学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直至今日,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的人。

冯友兰把中国的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从太古时代开始,人们就一直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易经》最先解释了这其中的关系。孔子从《易经》的思想出发,同时以《诗》、《书》、《礼》、《乐》、《春秋》作为他讲学的基本依据。并由此创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因而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 艺文志》)。正因为孔子所创新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同时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而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儒家”逐渐与“儒教”混合,有人开始将两者合二为一。然而有赞成必有反对,“儒家” 与“儒教”究竟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继而掀起了一场学术界的风暴。1980年任继愈发表《论儒教的形成》一文,正式揭开了儒学与儒教之争的序幕。任继愈在该文中说“宋明理学体系的建立,也就是中国儒学造神运动的完成,它中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儒教的教主是孔子,教义可崇拜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经典为儒家六经,教派及传承世系即儒家的道统论,即所谓的十六字真传。儒教虽然缺少宗教的外在特征,却具有宗教的一切本质属性。僧侣主义、禁欲主义、‘原罪’观念、蒙昧主义、偶像崇拜,注重心内反省的宗教修养方法,敌视科学、轻视生产,这些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具备的落后宗教内容,儒教应有尽有。”[2],在任继愈看来,儒教完全具备宗教的一般属性和特征,也就是说,儒教就是宗教。

针对任继愈所讲的孔子继承了殷周时期宗教思想,李国权、何克让指出:孔子及儒家的“天命观”是对殷周的祖宗崇拜、天命神学的怀疑和否定;孔子的以“仁学”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伦理学说,是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儒家自身包含着反宗教倾向,这在其后来的发展中有力地抵制了宗教化的可能。[3]冯友兰也对任继愈的阐述表示了异议,他说“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同[1]p5)此外,冯友兰还指出,不能因为儒家与作为宗教的佛教道教并驾齐驱、鼎立为三,就认为儒家也是宗教。儒家不具备佛教道教的一些特点,除了前面提到的精神境界与佛道不同外,儒家也没有半人半神的教主,没有崇拜的神,没有宗教经典。

与儒家与儒教的争论不同,道家似乎很早就被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等同于道教。的确,在宗教色彩上,道家与道教有时混淆不清,但在实质上,道教与道家,却大有异同之处。“道家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同[1]p6)冯友兰一语中的道出了道家与道教最大的差别。

“如果道学就是宗教,那就是一无崇拜的神,二无教主,三无圣经的宗教,能有这样的宗教吗?”[4]冯友兰从宗教的一般属性和特征来说明道学与道教的不同,然而有人却并不认同,辨者认为老子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而他也是道教的祖师,这不就说明道学和道教是相同的吗?

于是有人从道与术的关系来解释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这是一个崭新的角度。“道家与术的关系,先是巫术的演变产生了道家,然后是道家是把巫术、方术作为自己的理论背景,接着又把位处后台的术逐渐转移到前台来,把道与术相融合,既以术作为道的经验基础,又把术根据道作适当的改造而作为得道的方法和途径,即以道统术。但总的来说,道家是重道轻术。道家与方术的相通给此后方术、方技攀附在社会上时兴的道家思想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也为后世道教纳入方术、方技并借助道家思想给予理论上的解释提供了机会和可能。道家与道教都有术的背景,只不过道家重道轻术,而道教则先是重术轻道,接着援道入术,以道统术,进而以术得道,术道合一”[5](p22)

老子和庄子将道家学说发展到高峰,无论以后道家思想如何演变,老子已经被认定为道教的鼻祖,无论学说如何发展,我们也不能忘记道家与道教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除了“儒教”和“道教”,中国的土地上还存在着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毋庸置疑,它根值于中国的文化之中,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成功抵制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其它外来宗教的大规模侵入。佛教的盛行大大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在某些历史阶段,统治者为了愚化百姓,恶意曲解佛学的本意,而佛教为了其生存和发展也积极迎合上层统治者的需要,将佛学中一些极具深刻意义的一些禅理直接演变为奴化百姓的工具。这让佛学一直蒙受着很大的冤屈。佛教思想中的一些毒瘤有的的确来源于佛学,但那绝不是佛学的本意。佛教是要普渡众生,而真正的佛学仅有少数智慧超群的人才能领悟。中国的文人一向乐于与寺庙中的和尚为友,像冯友兰所说:“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同[1]p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一开始就辩证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佛学的建立”一章,他刚着重讲解了佛学中体现的哲学思想,从中我们也可以窥出一些佛学与佛教的某些端倪。

总而言之,“家”与“教”在中国文化中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纵有联系,也不过是些表面现象,我们对待这个问题一定要看清其本质,勿随大流,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家”与“教”之辩对我们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倒也是一件好事,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研究我们的文化,从而形成对其准确的、客观的、公正的认识。这对我们传播中华文明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任继愈:《论儒教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3]李国权、何克让:《儒教质疑》,《哲学研究》1981年第7期。

[4]冯友兰:《略论道学的特点、名称和性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5]孔令宏:《从道家到道教》 中华书局 2004


    相关文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重读

    单纯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 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 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 材." ...

    冯友兰_中国哲学简史_的三种向度_张悦

    第32卷第2期 Vol.32No.2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3年3月Mar.2013 冯友兰< ...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汉语中有两个词语都可以翻译成"世界":一个是"天下",另一个是"四海之内".海洋国家的 ...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郑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的历史既是人类思想自身反思的历史,中国的哲学史则毋庸置疑的概括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有曲折.有流变.有消逝等等.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 ...

    读冯友兰先生

    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一门给人智慧的学科.我一直对哲学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虽然有时不懂.但它带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人走怎样的路,选择过什么生活,面对困难怎么办,这都由他的世界观决定.世界观就是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 ...

    冯友兰哲学的两个主题

    冯友兰哲学的两个主题 冯友兰哲学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第二个是西方哲学的生活化.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一个大问题,它的背景是什么?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农业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人们的衣食住行.生产生 ...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摘 要: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与荀子,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对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探究和比较,可知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实施路径虽然不同,但是其目的却一致指向教人从善.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本性回归:化性起伪 作者简介:崔淑忠, ...

    北京大学书单

    北京大学书单 2010-10-02 17:25 转载自 phillisbovie 最终编辑 phillisbovie 第一部分 推荐书目 一.北大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应读书目(30本) : ● <周易>参读<周易大传今注& ...

    法学参考书目

    中国大陆的(朱)苏力.贺卫方.邓正来的书 建议法学专业学生大学期间必读的64本书 大学一年级可读书目: 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