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突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⑴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⑵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⑶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⑷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⑸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⑹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⑺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⑻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⑼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

⑽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⑾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⑿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选自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有删节)

7.文章第⑸段中划线句子:“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苏东坡害怕的是什么,不怕的是什么,行为具体表现是什么?(4 分)

8.原文中多处引用苏东坡书信与作品,对于这样的安排,作者是如何考虑的?(6 分)

9.苏东坡突围,他突破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 分)

10.苏东坡为什么能够突围成功,请就文章内容概括分析。(8 分)

阅读答案:

【答案】

7.怕麻烦,怕死不出一个道理;不怕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害怕表现在:混迹渔樵,家信不让别人看,白天睡觉,晚上出去,不多喝酒。不怕表现在:书信中的无畏精神,真诚的勇敢,洒脱的情怀。

8.增加可信度,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语言更加典雅,富有文采。

9.官场的黑暗;精神的孤独;性格的不完善,不成熟;中国文化的包围。

10.无畏的精神;精神的孤独;自我的反省;艰苦的物质环境。     

【解析】

7.

试题分析:因此,此类题目要注意抓住中心句、总结句,这是是很有效的方法,同时要联系上下文的信息。另外,本题的像“所以”“还因为”等重要的语言标志,必须抓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引用一般作用就是增加可信度,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其他要根据文本具体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要求在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要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梳理句主要材料,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⑴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⑵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⑶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⑷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⑸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⑹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⑺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⑻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⑼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

⑽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⑾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⑿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⒀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选自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有删节)

7.文章第⑸段中划线句子:“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苏东坡害怕的是什么,不怕的是什么,行为具体表现是什么?(4 分)

8.原文中多处引用苏东坡书信与作品,对于这样的安排,作者是如何考虑的?(6 分)

9.苏东坡突围,他突破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 分)

10.苏东坡为什么能够突围成功,请就文章内容概括分析。(8 分)

阅读答案:

【答案】

7.怕麻烦,怕死不出一个道理;不怕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害怕表现在:混迹渔樵,家信不让别人看,白天睡觉,晚上出去,不多喝酒。不怕表现在:书信中的无畏精神,真诚的勇敢,洒脱的情怀。

8.增加可信度,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语言更加典雅,富有文采。

9.官场的黑暗;精神的孤独;性格的不完善,不成熟;中国文化的包围。

10.无畏的精神;精神的孤独;自我的反省;艰苦的物质环境。     

【解析】

7.

试题分析:因此,此类题目要注意抓住中心句、总结句,这是是很有效的方法,同时要联系上下文的信息。另外,本题的像“所以”“还因为”等重要的语言标志,必须抓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引用一般作用就是增加可信度,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其他要根据文本具体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要求在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要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梳理句主要材料,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相关文章

    折磨是一种赐予阅读答案

    折磨是一种赐予 魏清素 ①似乎每个人一生中部会遇到这样的人:他总是与你过不去,处处为难你,不停地挑剔你,否定你.你可能会怨恨:为什幺总是折磨我?可是,就在他的苛求中,你在不知不觉地成长.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些,从整个人生的大格局来看,这些折磨 ...

    朗读赏析体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这部分是苏轼回归现实后的一种感慨 , 被贬的郁闷. 赏月 的欣 喜 , 统化 为心底 无 奈的诘 问与 呼告 ! 统 抓住 了 " 字也 就 闲" 充盈之时, 以心灵的视觉去观察. 审视. 思考眼前的景物细节, 说不定他 ...

    湖北省孝感高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孝感高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沈阳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分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第I 卷 阅读题 甲 必 ...

    无法带我们突围的苏东坡

    无法带我们突围的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这么一副所谓的豁达形象.于是我们都不去反思为什么受苦受难,不去反思该不该受苦受难,我们只是把苦看作 ...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也不曾忘却那一抹身影,历史的长城上有他烙下的重重一笔,甚至他小指的指纹,都如此清晰. 他就是苏轼.轼者,车前木也.他的名便注定了他的命,正如那横木居于车前,他站在了千千万万人前,令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 才华横溢,学富五车, ...

    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 "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们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假报道,可能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荒谬绝伦.其实就从司马迁<史记>的字里 ...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 新授课 设计人:孙东阳 审核人: 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号:18 使用时间:2013.5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

    [前赤壁赋]教案

    <前赤壁赋>教案 [大学语文版] 一.导入 :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8苏轼词二首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苏轼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