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

石首市城南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

及实施指导意见

为确保规范有序地推进新课改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符合国家要求、具有重庆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课程体系。以高中新课改为契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高中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推动学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及实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及要求,整体设置,统一规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八个学习领域的所有必修课程,为学校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2. 选择性原则。赋予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各年级开设符合规定、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的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化成长,促进学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办出特色。

3. 差异性原则。在我校城乡二元结合大背景下, 城南高中和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存在差异,为充分调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保证必修课程开设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推进的策略。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

(一)课程结构

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课程和学分设置见表1。

1. 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 科目。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 、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4个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

3. 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二)课程设置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三、课程安排

(一)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个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

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可根据每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安排。

(三)周教学时间

每周按5天、总计35课时安排教学。课程安排不得超过周课时总量。

(四)课时长度

每课时为40分钟。可在选修模块教学中开展长短学时相结合的实验。

(五)模块教学时间

1.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课时。原则上每周安排4课时(持续1个学段)或2课时(持续1个学期)。

2.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18课时。音乐、美术课程原则上每周安排2课时或1课时,鼓励学校探索音乐、美术课程的多种排课方式。体育与健康每周安排3课时(其中2课时为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为地方和校本课程教学时间)。

3.学校可结合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按学段、学期或其他模式安排各模块教学时间。

(六)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1.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学年共计270课时、15学分,高一至高三上期每周3课时。学习活动时间由学校根据各学段课时总量合理安排,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使用。

2.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参观、考察、生产劳动等),获得2学分。社会实践三年不得少于3周,获得6学分。

3.学生在三年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学校将分别在高一和高二年级集中安排1周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农村,融入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和新农村建设。

(七)学分及其认定

1.学生修完模块规定的学时,考试(考查)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的每个模块为1个学分,其余科目每个模块为2个学分。学生在三年中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2.学生每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学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选修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 。未完成相应学分要求的学生不能毕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3.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将通过学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程度。学生学业状况通过学分记录予以评价和反映。

(八)模块、学分与课时安排

课程安排实行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在规定时段内完成各科目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但可自行确定开设的时段及顺序。

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及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各学科课程模块与学分安排指导意见(表2)、课程与周课时安排指导意见(表3)。

四、课程实施

(一)合理安排课程,落实课程目标

各年级要统筹安排课程、合理分配课时。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在高一年级安排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高三下学期在安排总复习的同时,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

学校要高度重视理、化、生实验和技术类课程的开设,积极组织并认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各年级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选修课程的开设计划,逐步提高选修课程开设率。

(二)加强选修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要鼓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特别是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不同的课程。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建立并逐步完善导师制度,由班主任和导师来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多种课程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模块三年中可重复开设,每个学科每个学段可开设几个选修模块,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也可允许部分课程跨年级安排。

根据学校条件,一般有35名以上学生选修的课程,原则上必须开设。

(三)加快资源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各年级要整合区域内的课程资源。统一规划、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和实训中心。建设课程资源网络,组织优秀教师跨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按照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需要,配备和添置必需的图书资料、教学软件、实验设备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器材,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部队、村镇、社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等需要的课程资源。

(四)强化班级管理,优化教学方式

学校应建立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班级管理机制。必修课程原则上以行政班为单位上课,学校应保持学生和班主任的相对稳定,保证学校有效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班基本任务是完成选修课程的模块教学,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管理,保证教学班的正常教学秩序。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查与考试等各个环节,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五)改革招考制度,健全评价机制

深入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与新课程实验配套的考试方案,建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考试制度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学校要坚持“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法,建立学生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六)重视教研科研工作,提高实验质量

建立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和实验工作联系人制度, 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实验推进机制。积极开展联合教研工作,建设网络教研平台。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设民主、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要进一步增强开展新课程实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立高中新课程实验指导小组,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分工负责、密切合作。

(二)加强经费保障

学校要设立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课题研究、条件改善等工作。要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学校预算安排并及时

足额拨付,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适当倾斜,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加强师资建设

学校应及时协调编制、人事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采用调剂余缺、调整结构、适当扩编等方式,解决新课程实验所需的师资的问题。“技术类课程”所需任课教师,可以从现有人员中调剂或在竞争上岗后出现的空缺编制中解决。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组织、管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宣传发动

学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表1:

石首市城南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表

表2:

石首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模块设置与学分

安排表

说明:

1.必修模块必须开设,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内容,共116学分。 2.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两部分,学生至少要获得28学分。

选修Ⅰ分为“限定选修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两部分。“限定选修模块”是指修习人文方向、理工方向的学生按各学科要求应该修习的模块或专题;“自主选修模块”是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修习的选修模块或专题。

石首市城南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

及实施指导意见

为确保规范有序地推进新课改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符合国家要求、具有重庆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课程体系。以高中新课改为契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高中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推动学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及实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及要求,整体设置,统一规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八个学习领域的所有必修课程,为学校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2. 选择性原则。赋予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各年级开设符合规定、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的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化成长,促进学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办出特色。

3. 差异性原则。在我校城乡二元结合大背景下, 城南高中和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存在差异,为充分调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保证必修课程开设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推进的策略。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

(一)课程结构

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课程和学分设置见表1。

1. 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 科目。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 、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4个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

3. 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二)课程设置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三、课程安排

(一)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个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

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可根据每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安排。

(三)周教学时间

每周按5天、总计35课时安排教学。课程安排不得超过周课时总量。

(四)课时长度

每课时为40分钟。可在选修模块教学中开展长短学时相结合的实验。

(五)模块教学时间

1.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课时。原则上每周安排4课时(持续1个学段)或2课时(持续1个学期)。

2.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18课时。音乐、美术课程原则上每周安排2课时或1课时,鼓励学校探索音乐、美术课程的多种排课方式。体育与健康每周安排3课时(其中2课时为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为地方和校本课程教学时间)。

3.学校可结合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按学段、学期或其他模式安排各模块教学时间。

(六)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1.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学年共计270课时、15学分,高一至高三上期每周3课时。学习活动时间由学校根据各学段课时总量合理安排,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使用。

2.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参观、考察、生产劳动等),获得2学分。社会实践三年不得少于3周,获得6学分。

3.学生在三年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学校将分别在高一和高二年级集中安排1周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农村,融入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和新农村建设。

(七)学分及其认定

1.学生修完模块规定的学时,考试(考查)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的每个模块为1个学分,其余科目每个模块为2个学分。学生在三年中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2.学生每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学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选修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 。未完成相应学分要求的学生不能毕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3.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将通过学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程度。学生学业状况通过学分记录予以评价和反映。

(八)模块、学分与课时安排

课程安排实行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在规定时段内完成各科目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但可自行确定开设的时段及顺序。

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及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各学科课程模块与学分安排指导意见(表2)、课程与周课时安排指导意见(表3)。

四、课程实施

(一)合理安排课程,落实课程目标

各年级要统筹安排课程、合理分配课时。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在高一年级安排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高三下学期在安排总复习的同时,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

学校要高度重视理、化、生实验和技术类课程的开设,积极组织并认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各年级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选修课程的开设计划,逐步提高选修课程开设率。

(二)加强选修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要鼓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特别是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不同的课程。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建立并逐步完善导师制度,由班主任和导师来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多种课程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模块三年中可重复开设,每个学科每个学段可开设几个选修模块,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也可允许部分课程跨年级安排。

根据学校条件,一般有35名以上学生选修的课程,原则上必须开设。

(三)加快资源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各年级要整合区域内的课程资源。统一规划、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和实训中心。建设课程资源网络,组织优秀教师跨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按照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需要,配备和添置必需的图书资料、教学软件、实验设备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器材,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部队、村镇、社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等需要的课程资源。

(四)强化班级管理,优化教学方式

学校应建立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班级管理机制。必修课程原则上以行政班为单位上课,学校应保持学生和班主任的相对稳定,保证学校有效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班基本任务是完成选修课程的模块教学,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管理,保证教学班的正常教学秩序。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查与考试等各个环节,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五)改革招考制度,健全评价机制

深入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与新课程实验配套的考试方案,建立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考试制度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学校要坚持“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法,建立学生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六)重视教研科研工作,提高实验质量

建立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和实验工作联系人制度, 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实验推进机制。积极开展联合教研工作,建设网络教研平台。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设民主、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要进一步增强开展新课程实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立高中新课程实验指导小组,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分工负责、密切合作。

(二)加强经费保障

学校要设立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课题研究、条件改善等工作。要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学校预算安排并及时

足额拨付,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适当倾斜,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加强师资建设

学校应及时协调编制、人事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采用调剂余缺、调整结构、适当扩编等方式,解决新课程实验所需的师资的问题。“技术类课程”所需任课教师,可以从现有人员中调剂或在竞争上岗后出现的空缺编制中解决。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组织、管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宣传发动

学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表1:

石首市城南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表

表2:

石首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模块设置与学分

安排表

说明:

1.必修模块必须开设,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内容,共116学分。 2.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两部分,学生至少要获得28学分。

选修Ⅰ分为“限定选修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两部分。“限定选修模块”是指修习人文方向、理工方向的学生按各学科要求应该修习的模块或专题;“自主选修模块”是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修习的选修模块或专题。


    相关文章

    北京市各区国际学校一览表

    朝阳区: 1.北京哈罗英国学校 私立 剑桥IGCSE 剑桥A-Level 小学203900元/年 初中236200元/年 高中242100元/年 2.海嘉国际双语学校 私立 国际中文课程 小学120000元/年 初中130000元/年 3. ...

    河北省普通高中数学

    河北省普通高中<数学>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和<普通高中数学 ...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附件: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 ...

    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

    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 (试 用) 陕西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

    美国公立高中留学 F1 签证 最新学校名单

    美国公立高中留学F1签证最新学校名单序学生可选 号高中州州(中 文)城市机场 代码费用(USD )备注 1Southwest High School Min neso ta 明尼苏达州Minne apolis MSP 320001. 星级: ...

    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附件: 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鄂政办发[2009]63号) ...

    河北省普通高中英语

    河北省普通高中<英语>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高中英语课程 ...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等 ...

    浅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浅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美术>教科书的 多领域特色 日期: 2008-12-02 来源: 山西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作者:马 婕 2008年秋,我省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做好这项实验的教科书使用工作,山西省基础教育教 ...

    高中课程标准新意迭出

    作者:李建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4-2-27 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未来的生力军.高中生学什么?怎么学?关系到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中课程标准因此备受社会关注,参与审议课程标准的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