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_李宗桂

2013年第11期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李宗桂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观点分歧的原因不仅在于评价标准的不同,更在于对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含混和分歧。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前提是准确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明辨学术界的研究思路和惯例,进而准确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合理阐释其现代价值、传承其精神内涵提供条件。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B2;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3)11-0035-05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问题,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是中国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中的重大问题。其间,产生了多次规模甚大影响甚深的论争。早的如鸦片战争后的中体西用之争,后来有五四时期的中西古今之争,继后有30年代前后关于全盘西化、本位文化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等问题的论争。改革开放以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如今,跌宕起伏、高潮不断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都是中国社会如何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诸多人物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见解,思路不同,观点迥异。从文化价值观的层面看,根本问题在于各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评价标准不同,而前提性的问题是何谓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如何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创新并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把握其内涵,应当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中国传统文化又与我们习惯性略称的中国文化直接相关。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不断发展的、打上自身烙印的文化。这个文化,根据文化学家关于文化结构的见解,其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层面。换言之,中国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有机整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间,

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12JZD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宗桂,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275)。

-35-

心,反映着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中国文化的气象所在、精神所在。

中国文化所讲的文化,是民族意义上的文化。因此,所谓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所讲的中国,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地理概念是指中国的版图,文化概念是指整个中华儿女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概念。就性质而言,她是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就结构而言,她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层面在内的完整系统;就内容而言,她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并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汉族、藏族、蒙族、维族、回族、苗族、壮族、哈萨克族……)一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思想学术发展的历程而言,她是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新学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实体;就学术流派而言,她是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杂家等在内的诸子百家分途发展而又相互碰撞交流吸收的结果;就载体而言,她包括经史子集之类的典籍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就时代性而言,她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彰显时代精神的产物;就民族性而言,她是前后相继、不断发展,体现民族智慧的重要载体;就价值取向而言,她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导向,蕴涵团结统一、贵和尚中、守成创新、以人为本的一整套价值理念的整合;就历史发展阶段而言,是指从古到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

以上是从平实的学术界定角度而言的中国文化概念。但在最近30多年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被略称为传统文化,也常常被略称为中国文化。中华书局主办、上个世纪90年代颇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其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李宗桂撰写的《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其所谓传统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

[2]化;邵汉明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第十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其所谓传统文化也

[3]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常常被略称为中国文化。前述李宗桂撰写的《中国文化概论》,其所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也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台湾学者韦政通撰写的《中国文化概论》,

况,在在多有,可谓学术界惯例。

二、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可知,学界所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究竟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往往没有一个确切、明晰的概念界定。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这么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过程中,问世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却缺少充分的揭示。近年虽有若干著作专门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②①[4]其所谓中国文化其所谓中国文化也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他在“自序”中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并用,而且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类似情有的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大谈方法论、价值观、范围、内容、特征等,但就是不正面谈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即便有的论著从内涵揭示的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但却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从学术界研究实践看,从内容、范围、功能、特征等方面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著甚多,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做出适当的概括提供借鉴。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①其实,在中国传统学术研究领域,比如中国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其内容和范围都是中国古代的,属于“传统”的范畴。

②冠以“优秀传统文化”字眼的著作,主要有张岂之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年;张岂之:《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李洪钧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张继功等主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李申申等著:《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6-

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这类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阐扬。”

[6][5]在题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优良传统》一文中,他指出: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他还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是关于人生意

[7]义、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基本观点,可以称为人本观点。”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一文中,他提出: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就是关于人的自觉的思想。”此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等,也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中的精湛思想,但最重要的是关于人们道德自觉性的思想,“这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8]

钱逊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忧国忧民、竭诚尽忠的爱国精神;“慎独”的高度自觉的道德精神以及敬老爱幼、尊师重道、温、良、恭、俭、让等,都是“传统美德”。[9]

罗豪才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0]

杨翰卿、李保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应当在思想内容上进行转换的,至少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精神;注重和谐的“和合”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和关于吸收异质文化的“会通精神”;等等。其二,扬善抑恶,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思想;“杀身成仁”、无私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重气节和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重道德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思想内容。[11]

笔者曾对优秀文化传统做过探讨,认为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备的特征是: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是中华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优秀文化传统及其在当代的主要表现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12]笔者还曾探讨过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认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方面构成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13]

纵观国内30多年来的文化研究实践,可以说,凡是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合理的价值,其优秀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促进民族发展、社会进步作用的人,大致是以上思路和观点。质言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其优秀成分能够为今天所用的,都会在肯认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认同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积极内容及其合理价值,尽管论者在内容的选择和价值的评价上,各有不同甚至分歧甚大。

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够明晰。学术研究的前提或基础是概念明晰。一个概念的内涵,是指它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它所指涉的本质性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常好的成分或因素,在内容上包括从自然到社会和人类自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军事、医药等诸多方面。因此,用传统文化蕴涵着两重性作用的思路,用列举式的方法,阐释其优秀成分及其现代价值,是值得尝试也值得肯定的。问题在于,由于大量的论者是从现象罗列和内容列举的路径来论说,结果就导致“何谓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一个比较模糊甚至有点含混的问题,人们往往能够意会而不善于言传,擅

-37-

长列举而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如上所述,成千上万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著中,论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为数不少,但基本没有定义式揭示其内涵的。严肃点说,就概念明晰的角度而言,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很清楚的。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厘定、阐发和弘扬,也直接影响到这个问题研究的学术含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文献,学界正面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也有人在。一种看法认为,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对提高人民的思维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切有重大价值的优秀精神成果的总和。

文化。[15][14]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经过了实践检验、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并能传之久远的这两种表述,可以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定义式阐释。前一种表述,重在实践性和当下性,偏重精神内涵,强调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推动,是从现代省思传统,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但相对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民族性和前瞻性。后一种表述,重在传承性和历史性,是从传统来提升现代,但相对轻视了时代性和当下性。不过,就研究思路而言,这两种表述应当说大致反映了学术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性理解。

在我看来,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她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迄今仍有合理价值,能够为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主要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层面。质言之,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可能有人会说,器物文化中的那些卓越的工艺品,制度文化中的某些精粹的成份,难道不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吗?当然是。但那些卓越的工艺品和精粹的管理思想,是由相应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所指导所决定的,蕴含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文化的范畴,或者说从思想文化的层面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不为过。实际上,从操作的层面看,我们所要传承弘扬并创新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无形的方面,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等,都是无形的精神财富,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正能量。今天我们所要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建设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在我看来,正是从精神内涵的层面切入,以思想文化为主导的那些内容和范围。①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关注和讨论。在很多论者那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同等概念。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论》[16]与《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17]两部著作,分别使用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书所阐释列举的主要内容,相当部分是一致的。例如,两书都谈到以民为本、自强不息、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等。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进一步,它们关系如何?

其实,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概念的辨析,早有朱维铮、庞朴、汤一介、丁守和诸位先生做过工作。朱、庞、汤三位先生都认为,传统文化是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死的东西,是静态的,文化传统则是活的东西,是动态的,是活在现实中的文化;传统文化是死文化,文化传统是活文化。[18][19][20]丁守和先

[21]生认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确有不同。无论从理论上或从事实上看,传统文化要广泛得多。”这些

见解的价值在于,明确区分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对于把二者混为一谈的现象具有纠偏补正的

①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决定》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5-26页。-38-

作用,有利于深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但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大有余地。20多年前,我曾在关于优秀文化传统的论文中提出:所谓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传统。所谓传统文化,从广义的范围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包括物质、制度和思想等层面。从狭义的范围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的总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前者包容后者,后者是前者的集中体现,但并不等于前者。”[22]今天看来,问题的论说还可深化。简要地说,所谓传统文化,广义地说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狭义地说,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思想文化。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中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某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①传统文化包蕴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都是历史,都可能具有社会作用的两重性,都可能具有生命力,都可能传承到当代。因此,研究、评判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文化传统,而不是把传统文化弃置一旁,仅仅研究文化传统。同理,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应当既关注文化传统,同时也要重视传统文化。这样,对于我们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大有助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密切相关,与中华民族精神直接勾连,因此,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研究相关问题,限于主题和篇幅,就不赘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学术界的相关论著。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2]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台北:水牛出版社,2008年。

[5]张岱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变》,《光明日报》1996年5月4日。

[6]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优良传统》,《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1期。

[7]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中国文化研究创刊号》1993年。

[8]张岱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71-474页。

[9]钱逊:《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几点想法》,《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10]罗豪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杨翰卿、李保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2][22]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13]李宗桂:《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14]]张继功、李反修、李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15][17]李申申等:《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2页。

[16]李洪钧主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朱维铮:《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

[19]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三卷(香港),1993年8月。

[20]汤一介主编:《港台海外中国文化论丛·总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

[21]丁守和:《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思考》,《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9日。

责任编辑:王雨磊

①这里的“历史上”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可以理解为古代、近代或现代的历史时期。学术界有人提出了古代传统、近代传统、现代传统甚至延安传统之类的概念,自有其道理,但本文是指古代的历史时期。换言之,本文所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39-

2013年第11期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李宗桂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观点分歧的原因不仅在于评价标准的不同,更在于对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含混和分歧。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前提是准确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明辨学术界的研究思路和惯例,进而准确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合理阐释其现代价值、传承其精神内涵提供条件。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B2;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3)11-0035-05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问题,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是中国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中的重大问题。其间,产生了多次规模甚大影响甚深的论争。早的如鸦片战争后的中体西用之争,后来有五四时期的中西古今之争,继后有30年代前后关于全盘西化、本位文化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等问题的论争。改革开放以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如今,跌宕起伏、高潮不断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都是中国社会如何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诸多人物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见解,思路不同,观点迥异。从文化价值观的层面看,根本问题在于各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评价标准不同,而前提性的问题是何谓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如何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创新并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把握其内涵,应当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中国传统文化又与我们习惯性略称的中国文化直接相关。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不断发展的、打上自身烙印的文化。这个文化,根据文化学家关于文化结构的见解,其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层面。换言之,中国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有机整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间,

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12JZD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宗桂,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275)。

-35-

心,反映着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中国文化的气象所在、精神所在。

中国文化所讲的文化,是民族意义上的文化。因此,所谓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所讲的中国,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地理概念是指中国的版图,文化概念是指整个中华儿女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概念。就性质而言,她是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就结构而言,她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层面在内的完整系统;就内容而言,她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并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汉族、藏族、蒙族、维族、回族、苗族、壮族、哈萨克族……)一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思想学术发展的历程而言,她是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新学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实体;就学术流派而言,她是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杂家等在内的诸子百家分途发展而又相互碰撞交流吸收的结果;就载体而言,她包括经史子集之类的典籍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就时代性而言,她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彰显时代精神的产物;就民族性而言,她是前后相继、不断发展,体现民族智慧的重要载体;就价值取向而言,她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导向,蕴涵团结统一、贵和尚中、守成创新、以人为本的一整套价值理念的整合;就历史发展阶段而言,是指从古到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

以上是从平实的学术界定角度而言的中国文化概念。但在最近30多年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被略称为传统文化,也常常被略称为中国文化。中华书局主办、上个世纪90年代颇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其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李宗桂撰写的《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其所谓传统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

[2]化;邵汉明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第十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其所谓传统文化也

[3]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常常被略称为中国文化。前述李宗桂撰写的《中国文化概论》,其所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也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台湾学者韦政通撰写的《中国文化概论》,

况,在在多有,可谓学术界惯例。

二、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可知,学界所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究竟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往往没有一个确切、明晰的概念界定。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这么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过程中,问世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却缺少充分的揭示。近年虽有若干著作专门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②①[4]其所谓中国文化其所谓中国文化也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他在“自序”中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并用,而且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类似情有的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大谈方法论、价值观、范围、内容、特征等,但就是不正面谈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即便有的论著从内涵揭示的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但却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从学术界研究实践看,从内容、范围、功能、特征等方面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著甚多,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做出适当的概括提供借鉴。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①其实,在中国传统学术研究领域,比如中国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其内容和范围都是中国古代的,属于“传统”的范畴。

②冠以“优秀传统文化”字眼的著作,主要有张岂之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年;张岂之:《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李洪钧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张继功等主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李申申等著:《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6-

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这类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阐扬。”

[6][5]在题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优良传统》一文中,他指出: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他还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是关于人生意

[7]义、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基本观点,可以称为人本观点。”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一文中,他提出: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就是关于人的自觉的思想。”此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等,也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中的精湛思想,但最重要的是关于人们道德自觉性的思想,“这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8]

钱逊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忧国忧民、竭诚尽忠的爱国精神;“慎独”的高度自觉的道德精神以及敬老爱幼、尊师重道、温、良、恭、俭、让等,都是“传统美德”。[9]

罗豪才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0]

杨翰卿、李保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应当在思想内容上进行转换的,至少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精神;注重和谐的“和合”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和关于吸收异质文化的“会通精神”;等等。其二,扬善抑恶,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思想;“杀身成仁”、无私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重气节和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重道德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思想内容。[11]

笔者曾对优秀文化传统做过探讨,认为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备的特征是: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是中华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优秀文化传统及其在当代的主要表现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12]笔者还曾探讨过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认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方面构成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13]

纵观国内30多年来的文化研究实践,可以说,凡是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合理的价值,其优秀成分在今天仍然具有促进民族发展、社会进步作用的人,大致是以上思路和观点。质言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其优秀成分能够为今天所用的,都会在肯认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认同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积极内容及其合理价值,尽管论者在内容的选择和价值的评价上,各有不同甚至分歧甚大。

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够明晰。学术研究的前提或基础是概念明晰。一个概念的内涵,是指它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它所指涉的本质性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常好的成分或因素,在内容上包括从自然到社会和人类自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军事、医药等诸多方面。因此,用传统文化蕴涵着两重性作用的思路,用列举式的方法,阐释其优秀成分及其现代价值,是值得尝试也值得肯定的。问题在于,由于大量的论者是从现象罗列和内容列举的路径来论说,结果就导致“何谓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一个比较模糊甚至有点含混的问题,人们往往能够意会而不善于言传,擅

-37-

长列举而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如上所述,成千上万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著中,论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为数不少,但基本没有定义式揭示其内涵的。严肃点说,就概念明晰的角度而言,何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很清楚的。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厘定、阐发和弘扬,也直接影响到这个问题研究的学术含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文献,学界正面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也有人在。一种看法认为,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对提高人民的思维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切有重大价值的优秀精神成果的总和。

文化。[15][14]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经过了实践检验、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并能传之久远的这两种表述,可以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定义式阐释。前一种表述,重在实践性和当下性,偏重精神内涵,强调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推动,是从现代省思传统,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但相对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民族性和前瞻性。后一种表述,重在传承性和历史性,是从传统来提升现代,但相对轻视了时代性和当下性。不过,就研究思路而言,这两种表述应当说大致反映了学术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性理解。

在我看来,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她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迄今仍有合理价值,能够为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主要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层面。质言之,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可能有人会说,器物文化中的那些卓越的工艺品,制度文化中的某些精粹的成份,难道不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吗?当然是。但那些卓越的工艺品和精粹的管理思想,是由相应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所指导所决定的,蕴含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文化的范畴,或者说从思想文化的层面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不为过。实际上,从操作的层面看,我们所要传承弘扬并创新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无形的方面,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等,都是无形的精神财富,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正能量。今天我们所要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建设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在我看来,正是从精神内涵的层面切入,以思想文化为主导的那些内容和范围。①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关注和讨论。在很多论者那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同等概念。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论》[16]与《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17]两部著作,分别使用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书所阐释列举的主要内容,相当部分是一致的。例如,两书都谈到以民为本、自强不息、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等。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各自的内涵是什么?进一步,它们关系如何?

其实,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概念的辨析,早有朱维铮、庞朴、汤一介、丁守和诸位先生做过工作。朱、庞、汤三位先生都认为,传统文化是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死的东西,是静态的,文化传统则是活的东西,是动态的,是活在现实中的文化;传统文化是死文化,文化传统是活文化。[18][19][20]丁守和先

[21]生认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确有不同。无论从理论上或从事实上看,传统文化要广泛得多。”这些

见解的价值在于,明确区分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对于把二者混为一谈的现象具有纠偏补正的

①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决定》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5-26页。-38-

作用,有利于深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但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大有余地。20多年前,我曾在关于优秀文化传统的论文中提出:所谓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传统。所谓传统文化,从广义的范围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包括物质、制度和思想等层面。从狭义的范围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的总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前者包容后者,后者是前者的集中体现,但并不等于前者。”[22]今天看来,问题的论说还可深化。简要地说,所谓传统文化,广义地说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狭义地说,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思想文化。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中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某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①传统文化包蕴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都是历史,都可能具有社会作用的两重性,都可能具有生命力,都可能传承到当代。因此,研究、评判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文化传统,而不是把传统文化弃置一旁,仅仅研究文化传统。同理,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应当既关注文化传统,同时也要重视传统文化。这样,对于我们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大有助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密切相关,与中华民族精神直接勾连,因此,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研究相关问题,限于主题和篇幅,就不赘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学术界的相关论著。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2]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台北:水牛出版社,2008年。

[5]张岱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变》,《光明日报》1996年5月4日。

[6]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优良传统》,《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1期。

[7]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中国文化研究创刊号》1993年。

[8]张岱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张岱年全集》第七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71-474页。

[9]钱逊:《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几点想法》,《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10]罗豪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杨翰卿、李保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2][22]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13]李宗桂:《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14]]张继功、李反修、李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15][17]李申申等:《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2页。

[16]李洪钧主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朱维铮:《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

[19]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三卷(香港),1993年8月。

[20]汤一介主编:《港台海外中国文化论丛·总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

[21]丁守和:《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思考》,《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9日。

责任编辑:王雨磊

①这里的“历史上”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可以理解为古代、近代或现代的历史时期。学术界有人提出了古代传统、近代传统、现代传统甚至延安传统之类的概念,自有其道理,但本文是指古代的历史时期。换言之,本文所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39-


    相关文章

    2013高考题[文化生活]

    第一课.第二课:文化与社会.个人 1.(2013北京)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象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B) A.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 ...

    企业文化考试题

    企业文化考试题 1.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 2.您认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2011年第17 期◇高教论述◇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杨欢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

    篇一: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政治(福建卷)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5.截 ...

    移动公司企业文化知识

    企业文化知识 (一)填空(10题)(请将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1.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是( ). 2.中国移动的企业使命( ). 3.中国移动的愿景( ). 4.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内涵体现了承担( )和追求( )的优秀品质. 5.中国移动企 ...

    汽车品牌.车型英文名称文化浅析

    摘 要: 汽车大规模走进中国普通家庭,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了解汽车品牌.车型的英文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之必要性逐渐显现,对汽车品牌.车型英文名称进行探析,可以使我们发现近在咫尺的身边英语竟然包含如此深刻的文化. 关键词: 汽车 英语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 戴木才 提 要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价值资源,既与我国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相传承,为中华儿女所普遍认同和遵循,又与社会主 ...

    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摘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性质上看,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从历史方位上看,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从特征上看,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 ...

    无锡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_蒋丽芹

    DOI:10.13395/j.cnki.issn.1009-0061.2008.03.045 服务经济・・ 无锡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蒋丽芹 (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成为21世纪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