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对策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对策

叶向东*

【内容提要】 我国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如果能够加快海洋科学技术创新步伐、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海洋资源将成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资源来源和战略后备基地。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和过度捕捞,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因而必须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予以高度重视。文章最后提出了实施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海洋资源 潜力 可持续利用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出路在哪儿?走向太空,短期内不能实现,而走向海洋,则是21世纪的现实选择。所以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因此,树立蓝色理念,增强海洋意识,利用海洋经济,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

[1]研究蓝色海洋资源、空间,是我们当代利用的方向。

随着“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提出,中国的人口、粮食、经济利用与资源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也促使了我们对我国的资源进行新一轮的审视。

中国是海洋大国,中国东、南两面濒临辽阔的海洋,归中国管辖的海洋面积有354万平方千米,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大陆架宽阔,水体营养丰富,有利于生物资源的开发,因而我国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21世纪,海洋生物资源完全能成为我国重要的食物来源和战略后备基地。伴随全球性区域经济利用由陆域向海域的渐次推进,世界各沿海国家向海洋进军已是大势所趋。因而如何开发利用我国巨大的海洋生物资源潜力,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便愈发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以世界上6.9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耕地的人均负载量超过世界

[2]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平均值的两倍以上,而且其耕地仍以每年36万平方千米的速率在减少。

的视野不能局限于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应关注354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国土。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21世纪的资源开发战略应是依托平原,向山区和海洋迈进,即实施“立足平原、上山下海”的21世纪国土开发战略。

* 叶向东,中共福建省福州市委党校。

[1] 叶向东:“树立蓝色理念,利用海洋经济”(CN) 《长白学刊》2005.1。

[2] 李荣生,中国人不会使世界挨饿,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第306—316页。

·75·

《太平洋学报》 2006年第10期

一 我国海洋资源概况

《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都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其中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资源等属再生性资源,只要管理开发得当,能够不断补充和更新,就可以维持一定的水平,并得到稳步增长。海洋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资源基地。

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管辖海域3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

[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中国海域蕴藏着丰

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利用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千米(合3255万亩)。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

[4]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

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千米,占近海总面积的2.6%。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千米;黄海为30330平方千米;东海为38980平

[5]方千米;南海为23330平方千米。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利用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二)港口资源

我国港口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千米,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港湾众多。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淤泥质海岸4000多千米,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

[6]千米。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三)海岛资源

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省、香港和澳门所属岛屿暂未列入),我国共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5000多个,总面积为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8%,其中有人居住的岛

[3] 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星空》43.4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4]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134页。

[5]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6]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第132—134页。·76·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策

屿400多个,共有人口约500万。我国海岛分布很不均匀。东海岛屿最多,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58%;南海次之,约占28%;黄海、渤海最少,约占14%。

我国海岛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土地资源:全国海岛共有农田面积1900多万亩,森林面积5600多万亩。其中,山东的海岛农田面积最大,约900万亩;海南的海岛森林面积最大,约450万亩。

滩涂资源:全 国海岛滩涂资源共有650多万亩,其中山东最多,约150万亩。

[7]可养殖水面 全国海岛共有可养殖水面1200多万亩,其中福建最多,为620多万亩。

港口资源:全 国海岛共有港址370多个,其中浙江最多,为178处。

旅游资源: 海岛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古迹等,全国可供旅游的海岛接近300个。

矿物资源: 不少海岛蕴藏着非金属和金属矿物,特别是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尤以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

(四)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近海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达20278种。海洋生物种类以暖温性种类为主,其次有暖水性和冷温性及少数冷水性种类。由于黄、东、南海的外缘为岛链所环绕,属半封闭性海域,故海洋生物种类具有半封闭性和地域性特点,多为地方性种类,还有少数土著种和特有种,而世界广布种较少。海洋植物主要为藻类,另有少量种子植物。海洋动物种类颇多,几乎从低等的原生动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的各个门、纲类动物都有代表性种类分布。

中国海域被确认的浮游藻类1500多种,固着性藻类320多种。海洋动物共有12500多种,其中,无脊椎动物9000多种,脊椎动物3200多种。无脊椎动物中有浮游动物1000多种,软体动物2500多种,甲壳类约2900种,环节动物近900种。脊椎动物中以鱼类为主,约近3000种,包括软骨鱼200多种,硬骨鱼2700余种。

我国近海的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0吨/平方千米,[8]在全球范围属中下水平。南太平洋年平均生产生物量为18.2吨/平方千米,日本近海为11.8吨/平方千米,北海为4.7吨/平方千米。我国诸海中,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以东海最高,为3.92吨/平方千米。

我国海洋渔业的最佳资源可捕量为280万~329万吨。其中,中上层鱼类为76万~89万吨,占27%;底层近底层鱼类为106万~125万吨,占38%;头足类为11万~13万吨,占4%;虾蟹类为39万~46万吨,占14%;其他为48万~56万吨,占17%。按海区分,黄海渤海区最佳资源可捕量为55万~65万吨,东海区为140万~170万吨,南海区为100万~121万吨。

(五)海洋油气资源

我国近海大陆架石油资源量约为240余亿吨,[9]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3万亿立方米。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我国近海各海区的油气资源量为:

渤海 石油资源量约为40余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

[7]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132—134页。

[8] 同上。

[9] 同上。

·77·

《太平洋学报》 2006年第10期

东海 石油资源量约为50余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

南黄海 石油资源量约为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600亿立方米。

南海(不包括台湾西南部、东沙群岛南部和西部、中沙和南沙群南海域)石油资源量约为15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0万亿立方米。

中国深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由于调查工作还较少,目前只发现曾母暗沙-沙巴盆地、巴拉望西北盆地、礼乐太平盆地、中建岛西盆地、管事滩北盆地、万安滩西北盆地和冲绳盆地等,其石油资源量估计约20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估计约为8万亿立方米。

我国近海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000多亿立方米,储气面积为80多平方千米,其中可采储量为700多亿立方米。

(六)滨海砂矿资源

我国滨海砂矿的种类达60种以上,世界滨海砂矿的种类几乎在我国均有蕴藏。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磁铁矿、锡石、铬铁矿、铌(钽)铁矿、锐钛矿、石英砂、石榴子石等。我国滨海砂矿类型以海积砂矿为主,其次为海、河混合堆积砂矿,多数矿床以共生形式存在。

[10]我国滨海砂矿探明储量为15.25亿吨,其中滨海金属矿为0.25亿吨,非金属矿为15亿吨。

金属矿产储量包括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等。滨海砂矿中的锆石和钛铁矿两种就占滨海金属矿藏总量的90%以上。

我国滨海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种类也多。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储量已占我国滨海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储量的90%以上。其次是山东和辽宁两省也有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等。目前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地上百处,各类矿床208个、矿点106处。

(七)深海矿产资源

我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包括中国管辖海域赋存的资源和国际海底享有的资源。

20世纪90年代年我国在南海中央海盆和大陆坡调查时发现了海底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北纬14°~21°31′、东经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多金属结核直径一般在

[11]5~14厘米。多金属结核的富集区面积约3200平方千米,位于中沙群岛南部深海盆及东沙

群岛东南和南部平缓的陆坡区。由于多金属结核的含矿品位不高,分布不集中,目前还尚未开展详细调查。

国际海底(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大洋底部)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位于太平洋东北部以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为边界的海区,是品位和丰度都很高的远景矿区,储量达150亿吨。1987年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批准原苏联、日本、法国和印度为先驱投资者。这些国家的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海上勘探活动始于70年代中期,大规模勘探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从200万平方千米的调查海域中,按照矿区平均丰度、品位和海底地形坡度的指标要求,在北纬7°~13°,西经138°~157°的范围内,圈出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30.1万平方千米的远景矿区。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申请矿区登记,选划出15万平方千米的勘探开辟区。1991年3月5日我国被批准为世界第五个登记的“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近年来我国采用多种先进技术手

[10]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

[11] 同上。

·78·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策

段,在15万平方千米的开辟区中,探明了各区多金属结核的品位、丰度、地形地貌环境及其分布特点。

热液矿床是深海又一重要的矿产资源。1986年6月日本与德国的联合调查,在东海冲绳海槽西北水深1400米处,发现了大规模的热液硫化物矿床。估计1吨矿石含金14克、银11公斤,铜、锑只占4%,锌占24%,经济价值高,是世界上迄今在海底发现含贵金属品位最高的热液矿床。同年9月,日本在冲绳海域伊是名海谷及伊平屋海渊发现有200℃以上的热液喷溢,喷出物的沉淀物有碳酸钙、锑、锌、金、银和硫化物等。

(八)海水化学资源

海水中含有多种元素,全球海水中含氯化钠达4亿亿吨。我国沿海许多地区都有含盐量高的海水资源。南海的西沙、南沙群岛的沿岸水域年平均盐度为33~34。渤海海峡北部、山东半岛东部和南部年平均盐度为31,闽浙沿岸年平均盐度为28~32。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和多种溶解的矿物质,可从海水中提取陆上资源较少的镁、钾、溴等都具有很大潜力。海水中还含有200万吨重水,是核聚变原料和未来的能源。

另外,渤海湾、莱州湾、福州湾沿岸的滨海平原还分布着大量高浓度的地下卤水资源,其中莱州湾约1567平方千米,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为0.15

[12]亿吨。渤海湾地区仅天津市分布约376平方千米,卤水储量达6.2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0.27亿吨。这些卤水资源储藏浅、易开采,是制盐和盐化工的理想原料。

(九)滨海旅游资源

我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海滨旅游景点1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处国家海岸自然保护区。按资源类型分,共有273处主要景点,其中有45处海岸景点,15处最主要的岛屿景点,8处奇特景点,19处比较重要的生态景点,5处海底景点,62处比较著名的山岳景点,以及119处比较有名的人文景点。

(十)海洋能资源

我国海洋能资源经调查和估算,海洋能资源蕴藏量约4.31亿千瓦。我国大陆沿岸潮汐能资源蕴藏量达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大部分分布在浙江和福建两省,约占全国的81%。波浪能总蕴藏量为0.23亿千瓦,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和台湾的附近海域。海洋潮流能主要分布在沿海92个水道,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0.183亿千瓦,年发电量约270亿千瓦小时。我国海洋温差能按海水垂直温差大于18℃的区域估计,可开发的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可利用的热能资源量约1.5亿千瓦,主要分布在南海中部海域。我国河口区海水盐差能资源量估计为1.1亿千瓦。海流能资源量估计约0.2亿千瓦。

(十一)海洋资源评价

我国的“海洋国土”300多万平方千米,就绝对数量而言,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名列第9位。海岸线总长32000多千米(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岛屿岸线长14000多千米),也位于世界

[12] 同上。

·79·

《太平洋学报》 2006年第10期

前10名之列。然而,我国海陆面积之比很小,仅为0.31,大大低于世界海陆面积平均比值0.87,在140个沿海国家中仅居108位。我国人均海洋国土面积则更少,仅为0.0027平方千米,在世

[13]界沿海国家中排名第122位。海岸线系数仅为0.0018,在沿海国家中居第94位。

我国近海鱼类可捕量约400万吨,占世界海洋鱼类可捕量的4%。但我国近海鱼类可捕量人均还不到4公斤,大大低于世界人均可捕量19公斤的水平。我国近海石油资源探明储量为5亿多吨,占世界海洋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1.8%;海洋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000多亿立方米,占世界海洋天然气探明储量的0.57%。其他资源,如滩涂、港址、滨海砂矿和旅游资源等人均占有量也大大低于世界沿海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海洋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沿海水域开发不充分,利用不够合理

如滨海砂矿,目前多属中、小矿型,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福建沿海,山东和辽宁也有一些矿点。海盐盐化工业虽然利用较快,但仅限于从卤水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溴、镁和芒硝等,而经济价值高的微量元素,如铀、碘等尚未开发利用。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开发的很少。如山东有115处滨海旅游景观,已开发的只有50处,占43%。上海140处古迹旅游点,开发利用

[14]的仅有17处,占12%。全国100多处滨海沙滩资源,只有39处作为海水浴场被利用。在多种

海洋动力资源中,我国只开发了潮汐能,其它如波浪能、海流能等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

(二)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海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度锐减。海洋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鱼的过度捕获、传统渔业资源衰退。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划管理、捕捞失控以及海洋环境污染加剧。部分河口、海湾及沿岸浅水区,由于不适当的拦河筑坝、围海造田、修筑海岸工程以及排污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沿海除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外,其它生物资源也未得到应有保护。如山东的胶州湾,1963年曾有141种生物,20世纪70年代还有30种,到20世纪80年代初只剩下17种。一些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龟、文昌鱼等,减少更加明显,几乎濒临灭绝的危险。

(三)近海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目前中国近海日益受到城市工业废水、生物污水以及海港、船舶海上石油平台作业或事故排污的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排入沿海海域的工业废水达4.5亿t ,生活污水约15亿t 。其中以陆源污染为主。污水入海量以进入东海沿岸的最大,次为南海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沿岸。

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污染范围较广,东海近岸区和渤海部分海区的港湾和河口污染较为严重。石油污染不仅能使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变味,严重时能产生毒性效应。油污染还会使海滨风景浏览区及海水浴场的环境质量恶化,影响游览和休养活动。1980~1995

[13]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14]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132—134页。

·80·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策

年间我国海域发现有一定规模的海面溢油事件115起。因污染对鱼虾产卵、繁殖及资源衰退等慢性影响造成的损失估计每年达数十亿元。

重金属的污染主要见于锦州湾、辽河口、珠江口等近岸海区。重金属易在底质中蓄积,不易降解,往往被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

由于大量生活污水排入近海海域,近几年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其发生的次数、规模和持续的时间有增加趋势,对渔业造成影响。据不完全统计,1980~1997年在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灾害380起,平均每年20起。20世纪90年代后,平均每年30多起。 

(四)特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岛屿生态环境恶化

珊瑚生长极为缓慢,造礁率仅为1~3mm/a,一旦遭到破坏,再行恢复很难。但由于挖礁制作工艺品和烧制石灰,我国的珊瑚礁资源破坏严重。海南岛沿岸的珊瑚礁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既是海岸屏障,又是鱼虾栖息繁殖场所的红树林,由于大规模围垦造田和肆意砍伐,面积锐减,全国现存红树林只有2万平方千米。同样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滨海滩涂湿地,也在大规模的围垦下严重破坏,累计丧失滩涂湿地约1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原有滩涂湿地的一

[15]半。很多岛屿上的天然林和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开采鸟粪、过量捕鸟、过分采石和工业废物的倾倒已经使岛屿生态环境恶化。

三、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拥有生物、化学、矿产、动力及海洋空间等多种资源,这些资源处于同一环境之中,在开发利用时涉及众多部门,彼此既紧密关联,又互相制约,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从全局观点和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安排海洋的开发和管理,制定海洋的开发规划,监督执行有关海洋的法规。 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全面规划和综合开发,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坚持“因海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政策和法规的作用,强化海洋生物的开发和环境的综合管理,突出海洋资源保护和增值,建立并利用渔工商内外贸一条龙的经济体制,逐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农牧化、产业化和工程化。农牧化就是要建设海上牧场,即建立以捕鱼、育苗和养殖为三大支柱的渔业生产系统,采用高新技术,充分掌握设定海域的海洋环境和生态学特征,以高、中级鱼种为中心,根据拟定的生产目标有计划、高效率地组织渔业生产;为使资源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海洋资源开发应向产业化方向利用,应建设成为海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海洋资源开发还应向工程化方向利用,要把最新的技术用于资源的调查与勘探、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资源的管理,只有把这些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实现工程化,才能使资源得以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这个体系主要包括海洋资源调查与探明工程,资源优化利用工程,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资源再生利用工程,资源保护工程和资源信息与管理工程等。可优先考虑建立一批资源产品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不同海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系列海洋资源产业基地,如海洋捕捞基地、滨海增养殖基地等,并将资源利用与保育贯穿于每一项示范工程的全过程中。

[15] 吕彩霞,《关于海岸带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几点思考》,《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34页。

·81·

《太平洋学报》 2006年第10期

对现有利用的海洋资源,应加强管理、监测,使其补充类群有足够的空间和充分时间养息,资源持续利用才有可能。应重视海洋资源多样性研究的应用,特别是寻找过去尚未被重视的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研究开发它们的现有价值,还要研究和探索它们的潜在价值。

(二)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要大力增强海洋意识,增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既要使人们知道和了解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和潜在的优势,真正认识海洋资源的价值,更要使人们明白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环境。只有做到“靠海吃海,又养海护海”,才能使海洋资源长久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要保护近海、浅海资源,积极开发外海、深海资源。加强水域环境的保护,重点加强对河口地区的水域环境保护,禁止长期大幅度排放污染物质,禁止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污染性工业;加强

[16]对投放人工鱼礁、人工放流苗种等人工增殖资源措施的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世界各国建立的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已近2亿公顷,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栖息、生长环境。而我国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仅为10.1万平方千米,这与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急需加大海洋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要在现有的少量海洋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增建一批海洋资源自然保护区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系列和珍稀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系列等。

1. 加强海洋污染监测。根据中国海洋环境及资源的特点,划定各海区所属类别、范围及界线,进行监视、监测。对已污染的海区,不仅要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更应注意是否产生污染损害。

2. 控制陆地污染,实行对陆源污染总量控制。应确定沿海排污口和可接受的排放量水平,对陆源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可采用污水处理措施,消除和减少有可能在海洋环境中富集到危险水平的有机卤化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以及引起沿海水域富营养化或赤潮的氮磷污染物的排放;开发实施无害环境的土地利用技术和方法,减少水道和港湾产生污染海洋环境的径流量。

3. 控制与管理海上活动引起的海洋污染。应要求海运企业或海上活动作业者具备防治油污染和核放射事故的应急能力和设施。在港湾地区设立收集船上废油、化学品废物和垃圾的设施,逐步禁止在海上倾弃和焚烧危险物质。

(三)大力利用沿海水产养殖业,保护近海渔业资源,逐步利用外海和远洋渔业 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已严重衰退,必须坚决采取保护措施。对于资源已遭严重破坏的种类,除应保护产卵场、设立幼鱼保护区之外,对其中某些种类要采取禁捕和增殖的措施,以恢复资源。对于尚有一定资源数量的种类,则应加强管理,合理安排生产,控制捕捞强度,使其 持续利用。对于与邻国共同捕捞的对象,则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加以保护。

海洋水产增殖、养殖是今后增加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中国有广阔的浅海水域可利用,也有相当的技术力量,利用养殖可以减轻近海的捕捞压力。利用外海和远洋渔业,是开创海洋渔业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步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近期内取得较大的进展。

(四)加强海岸带、海岛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 根据海岸带与海岛资源的种类、分布、集中程度和开发价值,优先开发综合价值高的海洋

[16]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82·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策

资源。

2. 加快岛屿经济开发建设,开发海岛港的资源,尽快畅通交通,使之成为大陆港港口的卫星港。

3. 有计划地开展海岸带与岛屿生态研究。要积极开展海岸线与岛屿的生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规划,制定海岸带与岛屿保护开发方案。在不同的区域中,选择典型的海岸带与岛屿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取得基础数据,为海岸带与岛屿的自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注意防止由各种工程建设而引起的海岸带与岛屿生态环境的恶化。

(五)全面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现代高新技术的利用,为对海洋的全面认识、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迹象表明,高新技术的应用将使中国21世纪进入海洋新世纪。在大规模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浪费,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开发方式为集约型的开发方式。要依靠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其物质效能的全面合理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这是实施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关键一环。

要加强海洋科学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主要利用的科技领域包括海洋生物遗传工程技术、海水养殖、增殖技术、超声波生态遥测技术和生物加工技术(如海洋药物的研究、提取及合成技术),以满足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要积极推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 一体化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资源的动态监测,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动态利用和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

(六)加强政策与法规的保障作用

目前,中国对海洋资源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根据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开发产业,按行业部门进行计划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陆地各种资源开发部门管理职能向海洋的延伸,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资源开发与规划,使得海洋资源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我国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海洋资源资源、环境的有效管理。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完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应通过国家从全局出发,指定管理政策,采取宏观调控,引导沿海地方政府在海洋资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效益,协调相关行业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有效地解决好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之间的关系。

建立健全海洋资源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海洋资源资源开发的协调与管理,应首先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国家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在《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基础上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使海洋资源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法律制定要有战略高度和实施的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海洋资源这个特定领域的特征,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展望未来,将是一个光明的海洋新世纪,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将在蓝色的海洋国土中谱写新的华章,使海洋资源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任越)

·83·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对策

叶向东*

【内容提要】 我国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如果能够加快海洋科学技术创新步伐、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海洋资源将成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资源来源和战略后备基地。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和过度捕捞,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因而必须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予以高度重视。文章最后提出了实施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海洋资源 潜力 可持续利用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出路在哪儿?走向太空,短期内不能实现,而走向海洋,则是21世纪的现实选择。所以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因此,树立蓝色理念,增强海洋意识,利用海洋经济,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

[1]研究蓝色海洋资源、空间,是我们当代利用的方向。

随着“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提出,中国的人口、粮食、经济利用与资源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也促使了我们对我国的资源进行新一轮的审视。

中国是海洋大国,中国东、南两面濒临辽阔的海洋,归中国管辖的海洋面积有354万平方千米,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大陆架宽阔,水体营养丰富,有利于生物资源的开发,因而我国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21世纪,海洋生物资源完全能成为我国重要的食物来源和战略后备基地。伴随全球性区域经济利用由陆域向海域的渐次推进,世界各沿海国家向海洋进军已是大势所趋。因而如何开发利用我国巨大的海洋生物资源潜力,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便愈发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以世界上6.9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耕地的人均负载量超过世界

[2]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平均值的两倍以上,而且其耕地仍以每年36万平方千米的速率在减少。

的视野不能局限于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应关注354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国土。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21世纪的资源开发战略应是依托平原,向山区和海洋迈进,即实施“立足平原、上山下海”的21世纪国土开发战略。

* 叶向东,中共福建省福州市委党校。

[1] 叶向东:“树立蓝色理念,利用海洋经济”(CN) 《长白学刊》2005.1。

[2] 李荣生,中国人不会使世界挨饿,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第306—316页。

·75·

《太平洋学报》 2006年第10期

一 我国海洋资源概况

《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都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其中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资源等属再生性资源,只要管理开发得当,能够不断补充和更新,就可以维持一定的水平,并得到稳步增长。海洋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资源基地。

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管辖海域3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

[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中国海域蕴藏着丰

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利用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千米(合3255万亩)。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

[4]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

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千米,占近海总面积的2.6%。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千米;黄海为30330平方千米;东海为38980平

[5]方千米;南海为23330平方千米。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利用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二)港口资源

我国港口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千米,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港湾众多。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淤泥质海岸4000多千米,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

[6]千米。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三)海岛资源

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省、香港和澳门所属岛屿暂未列入),我国共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5000多个,总面积为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8%,其中有人居住的岛

[3] 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星空》43.4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4]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134页。

[5]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6]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第132—134页。·76·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策

屿400多个,共有人口约500万。我国海岛分布很不均匀。东海岛屿最多,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58%;南海次之,约占28%;黄海、渤海最少,约占14%。

我国海岛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土地资源:全国海岛共有农田面积1900多万亩,森林面积5600多万亩。其中,山东的海岛农田面积最大,约900万亩;海南的海岛森林面积最大,约450万亩。

滩涂资源:全 国海岛滩涂资源共有650多万亩,其中山东最多,约150万亩。

[7]可养殖水面 全国海岛共有可养殖水面1200多万亩,其中福建最多,为620多万亩。

港口资源:全 国海岛共有港址370多个,其中浙江最多,为178处。

旅游资源: 海岛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古迹等,全国可供旅游的海岛接近300个。

矿物资源: 不少海岛蕴藏着非金属和金属矿物,特别是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尤以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

(四)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近海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达20278种。海洋生物种类以暖温性种类为主,其次有暖水性和冷温性及少数冷水性种类。由于黄、东、南海的外缘为岛链所环绕,属半封闭性海域,故海洋生物种类具有半封闭性和地域性特点,多为地方性种类,还有少数土著种和特有种,而世界广布种较少。海洋植物主要为藻类,另有少量种子植物。海洋动物种类颇多,几乎从低等的原生动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的各个门、纲类动物都有代表性种类分布。

中国海域被确认的浮游藻类1500多种,固着性藻类320多种。海洋动物共有12500多种,其中,无脊椎动物9000多种,脊椎动物3200多种。无脊椎动物中有浮游动物1000多种,软体动物2500多种,甲壳类约2900种,环节动物近900种。脊椎动物中以鱼类为主,约近3000种,包括软骨鱼200多种,硬骨鱼2700余种。

我国近海的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0吨/平方千米,[8]在全球范围属中下水平。南太平洋年平均生产生物量为18.2吨/平方千米,日本近海为11.8吨/平方千米,北海为4.7吨/平方千米。我国诸海中,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以东海最高,为3.92吨/平方千米。

我国海洋渔业的最佳资源可捕量为280万~329万吨。其中,中上层鱼类为76万~89万吨,占27%;底层近底层鱼类为106万~125万吨,占38%;头足类为11万~13万吨,占4%;虾蟹类为39万~46万吨,占14%;其他为48万~56万吨,占17%。按海区分,黄海渤海区最佳资源可捕量为55万~65万吨,东海区为140万~170万吨,南海区为100万~121万吨。

(五)海洋油气资源

我国近海大陆架石油资源量约为240余亿吨,[9]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3万亿立方米。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我国近海各海区的油气资源量为:

渤海 石油资源量约为40余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

[7]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132—134页。

[8] 同上。

[9] 同上。

·77·

《太平洋学报》 2006年第10期

东海 石油资源量约为50余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

南黄海 石油资源量约为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600亿立方米。

南海(不包括台湾西南部、东沙群岛南部和西部、中沙和南沙群南海域)石油资源量约为15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0万亿立方米。

中国深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由于调查工作还较少,目前只发现曾母暗沙-沙巴盆地、巴拉望西北盆地、礼乐太平盆地、中建岛西盆地、管事滩北盆地、万安滩西北盆地和冲绳盆地等,其石油资源量估计约20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估计约为8万亿立方米。

我国近海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000多亿立方米,储气面积为80多平方千米,其中可采储量为700多亿立方米。

(六)滨海砂矿资源

我国滨海砂矿的种类达60种以上,世界滨海砂矿的种类几乎在我国均有蕴藏。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磁铁矿、锡石、铬铁矿、铌(钽)铁矿、锐钛矿、石英砂、石榴子石等。我国滨海砂矿类型以海积砂矿为主,其次为海、河混合堆积砂矿,多数矿床以共生形式存在。

[10]我国滨海砂矿探明储量为15.25亿吨,其中滨海金属矿为0.25亿吨,非金属矿为15亿吨。

金属矿产储量包括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等。滨海砂矿中的锆石和钛铁矿两种就占滨海金属矿藏总量的90%以上。

我国滨海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种类也多。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储量已占我国滨海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储量的90%以上。其次是山东和辽宁两省也有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等。目前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地上百处,各类矿床208个、矿点106处。

(七)深海矿产资源

我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包括中国管辖海域赋存的资源和国际海底享有的资源。

20世纪90年代年我国在南海中央海盆和大陆坡调查时发现了海底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北纬14°~21°31′、东经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多金属结核直径一般在

[11]5~14厘米。多金属结核的富集区面积约3200平方千米,位于中沙群岛南部深海盆及东沙

群岛东南和南部平缓的陆坡区。由于多金属结核的含矿品位不高,分布不集中,目前还尚未开展详细调查。

国际海底(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大洋底部)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位于太平洋东北部以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为边界的海区,是品位和丰度都很高的远景矿区,储量达150亿吨。1987年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批准原苏联、日本、法国和印度为先驱投资者。这些国家的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海上勘探活动始于70年代中期,大规模勘探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从200万平方千米的调查海域中,按照矿区平均丰度、品位和海底地形坡度的指标要求,在北纬7°~13°,西经138°~157°的范围内,圈出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30.1万平方千米的远景矿区。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申请矿区登记,选划出15万平方千米的勘探开辟区。1991年3月5日我国被批准为世界第五个登记的“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近年来我国采用多种先进技术手

[10]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

[11] 同上。

·78·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策

段,在15万平方千米的开辟区中,探明了各区多金属结核的品位、丰度、地形地貌环境及其分布特点。

热液矿床是深海又一重要的矿产资源。1986年6月日本与德国的联合调查,在东海冲绳海槽西北水深1400米处,发现了大规模的热液硫化物矿床。估计1吨矿石含金14克、银11公斤,铜、锑只占4%,锌占24%,经济价值高,是世界上迄今在海底发现含贵金属品位最高的热液矿床。同年9月,日本在冲绳海域伊是名海谷及伊平屋海渊发现有200℃以上的热液喷溢,喷出物的沉淀物有碳酸钙、锑、锌、金、银和硫化物等。

(八)海水化学资源

海水中含有多种元素,全球海水中含氯化钠达4亿亿吨。我国沿海许多地区都有含盐量高的海水资源。南海的西沙、南沙群岛的沿岸水域年平均盐度为33~34。渤海海峡北部、山东半岛东部和南部年平均盐度为31,闽浙沿岸年平均盐度为28~32。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和多种溶解的矿物质,可从海水中提取陆上资源较少的镁、钾、溴等都具有很大潜力。海水中还含有200万吨重水,是核聚变原料和未来的能源。

另外,渤海湾、莱州湾、福州湾沿岸的滨海平原还分布着大量高浓度的地下卤水资源,其中莱州湾约1567平方千米,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为0.15

[12]亿吨。渤海湾地区仅天津市分布约376平方千米,卤水储量达6.2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0.27亿吨。这些卤水资源储藏浅、易开采,是制盐和盐化工的理想原料。

(九)滨海旅游资源

我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海滨旅游景点1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处国家海岸自然保护区。按资源类型分,共有273处主要景点,其中有45处海岸景点,15处最主要的岛屿景点,8处奇特景点,19处比较重要的生态景点,5处海底景点,62处比较著名的山岳景点,以及119处比较有名的人文景点。

(十)海洋能资源

我国海洋能资源经调查和估算,海洋能资源蕴藏量约4.31亿千瓦。我国大陆沿岸潮汐能资源蕴藏量达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大部分分布在浙江和福建两省,约占全国的81%。波浪能总蕴藏量为0.23亿千瓦,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和台湾的附近海域。海洋潮流能主要分布在沿海92个水道,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0.183亿千瓦,年发电量约270亿千瓦小时。我国海洋温差能按海水垂直温差大于18℃的区域估计,可开发的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可利用的热能资源量约1.5亿千瓦,主要分布在南海中部海域。我国河口区海水盐差能资源量估计为1.1亿千瓦。海流能资源量估计约0.2亿千瓦。

(十一)海洋资源评价

我国的“海洋国土”300多万平方千米,就绝对数量而言,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名列第9位。海岸线总长32000多千米(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岛屿岸线长14000多千米),也位于世界

[12] 同上。

·79·

《太平洋学报》 2006年第10期

前10名之列。然而,我国海陆面积之比很小,仅为0.31,大大低于世界海陆面积平均比值0.87,在140个沿海国家中仅居108位。我国人均海洋国土面积则更少,仅为0.0027平方千米,在世

[13]界沿海国家中排名第122位。海岸线系数仅为0.0018,在沿海国家中居第94位。

我国近海鱼类可捕量约400万吨,占世界海洋鱼类可捕量的4%。但我国近海鱼类可捕量人均还不到4公斤,大大低于世界人均可捕量19公斤的水平。我国近海石油资源探明储量为5亿多吨,占世界海洋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1.8%;海洋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000多亿立方米,占世界海洋天然气探明储量的0.57%。其他资源,如滩涂、港址、滨海砂矿和旅游资源等人均占有量也大大低于世界沿海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海洋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沿海水域开发不充分,利用不够合理

如滨海砂矿,目前多属中、小矿型,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福建沿海,山东和辽宁也有一些矿点。海盐盐化工业虽然利用较快,但仅限于从卤水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溴、镁和芒硝等,而经济价值高的微量元素,如铀、碘等尚未开发利用。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开发的很少。如山东有115处滨海旅游景观,已开发的只有50处,占43%。上海140处古迹旅游点,开发利用

[14]的仅有17处,占12%。全国100多处滨海沙滩资源,只有39处作为海水浴场被利用。在多种

海洋动力资源中,我国只开发了潮汐能,其它如波浪能、海流能等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

(二)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海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度锐减。海洋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鱼的过度捕获、传统渔业资源衰退。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划管理、捕捞失控以及海洋环境污染加剧。部分河口、海湾及沿岸浅水区,由于不适当的拦河筑坝、围海造田、修筑海岸工程以及排污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沿海除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外,其它生物资源也未得到应有保护。如山东的胶州湾,1963年曾有141种生物,20世纪70年代还有30种,到20世纪80年代初只剩下17种。一些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龟、文昌鱼等,减少更加明显,几乎濒临灭绝的危险。

(三)近海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目前中国近海日益受到城市工业废水、生物污水以及海港、船舶海上石油平台作业或事故排污的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排入沿海海域的工业废水达4.5亿t ,生活污水约15亿t 。其中以陆源污染为主。污水入海量以进入东海沿岸的最大,次为南海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沿岸。

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污染范围较广,东海近岸区和渤海部分海区的港湾和河口污染较为严重。石油污染不仅能使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变味,严重时能产生毒性效应。油污染还会使海滨风景浏览区及海水浴场的环境质量恶化,影响游览和休养活动。1980~1995

[13]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14]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132—134页。

·80·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策

年间我国海域发现有一定规模的海面溢油事件115起。因污染对鱼虾产卵、繁殖及资源衰退等慢性影响造成的损失估计每年达数十亿元。

重金属的污染主要见于锦州湾、辽河口、珠江口等近岸海区。重金属易在底质中蓄积,不易降解,往往被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

由于大量生活污水排入近海海域,近几年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其发生的次数、规模和持续的时间有增加趋势,对渔业造成影响。据不完全统计,1980~1997年在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灾害380起,平均每年20起。20世纪90年代后,平均每年30多起。 

(四)特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岛屿生态环境恶化

珊瑚生长极为缓慢,造礁率仅为1~3mm/a,一旦遭到破坏,再行恢复很难。但由于挖礁制作工艺品和烧制石灰,我国的珊瑚礁资源破坏严重。海南岛沿岸的珊瑚礁8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既是海岸屏障,又是鱼虾栖息繁殖场所的红树林,由于大规模围垦造田和肆意砍伐,面积锐减,全国现存红树林只有2万平方千米。同样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滨海滩涂湿地,也在大规模的围垦下严重破坏,累计丧失滩涂湿地约1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原有滩涂湿地的一

[15]半。很多岛屿上的天然林和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开采鸟粪、过量捕鸟、过分采石和工业废物的倾倒已经使岛屿生态环境恶化。

三、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拥有生物、化学、矿产、动力及海洋空间等多种资源,这些资源处于同一环境之中,在开发利用时涉及众多部门,彼此既紧密关联,又互相制约,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从全局观点和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安排海洋的开发和管理,制定海洋的开发规划,监督执行有关海洋的法规。 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全面规划和综合开发,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坚持“因海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政策和法规的作用,强化海洋生物的开发和环境的综合管理,突出海洋资源保护和增值,建立并利用渔工商内外贸一条龙的经济体制,逐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农牧化、产业化和工程化。农牧化就是要建设海上牧场,即建立以捕鱼、育苗和养殖为三大支柱的渔业生产系统,采用高新技术,充分掌握设定海域的海洋环境和生态学特征,以高、中级鱼种为中心,根据拟定的生产目标有计划、高效率地组织渔业生产;为使资源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海洋资源开发应向产业化方向利用,应建设成为海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海洋资源开发还应向工程化方向利用,要把最新的技术用于资源的调查与勘探、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资源的管理,只有把这些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实现工程化,才能使资源得以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这个体系主要包括海洋资源调查与探明工程,资源优化利用工程,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资源再生利用工程,资源保护工程和资源信息与管理工程等。可优先考虑建立一批资源产品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不同海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系列海洋资源产业基地,如海洋捕捞基地、滨海增养殖基地等,并将资源利用与保育贯穿于每一项示范工程的全过程中。

[15] 吕彩霞,《关于海岸带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几点思考》,《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34页。

·81·

《太平洋学报》 2006年第10期

对现有利用的海洋资源,应加强管理、监测,使其补充类群有足够的空间和充分时间养息,资源持续利用才有可能。应重视海洋资源多样性研究的应用,特别是寻找过去尚未被重视的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研究开发它们的现有价值,还要研究和探索它们的潜在价值。

(二)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要大力增强海洋意识,增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既要使人们知道和了解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和潜在的优势,真正认识海洋资源的价值,更要使人们明白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环境。只有做到“靠海吃海,又养海护海”,才能使海洋资源长久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要保护近海、浅海资源,积极开发外海、深海资源。加强水域环境的保护,重点加强对河口地区的水域环境保护,禁止长期大幅度排放污染物质,禁止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污染性工业;加强

[16]对投放人工鱼礁、人工放流苗种等人工增殖资源措施的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世界各国建立的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已近2亿公顷,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栖息、生长环境。而我国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仅为10.1万平方千米,这与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急需加大海洋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要在现有的少量海洋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增建一批海洋资源自然保护区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系列和珍稀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系列等。

1. 加强海洋污染监测。根据中国海洋环境及资源的特点,划定各海区所属类别、范围及界线,进行监视、监测。对已污染的海区,不仅要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更应注意是否产生污染损害。

2. 控制陆地污染,实行对陆源污染总量控制。应确定沿海排污口和可接受的排放量水平,对陆源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可采用污水处理措施,消除和减少有可能在海洋环境中富集到危险水平的有机卤化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以及引起沿海水域富营养化或赤潮的氮磷污染物的排放;开发实施无害环境的土地利用技术和方法,减少水道和港湾产生污染海洋环境的径流量。

3. 控制与管理海上活动引起的海洋污染。应要求海运企业或海上活动作业者具备防治油污染和核放射事故的应急能力和设施。在港湾地区设立收集船上废油、化学品废物和垃圾的设施,逐步禁止在海上倾弃和焚烧危险物质。

(三)大力利用沿海水产养殖业,保护近海渔业资源,逐步利用外海和远洋渔业 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已严重衰退,必须坚决采取保护措施。对于资源已遭严重破坏的种类,除应保护产卵场、设立幼鱼保护区之外,对其中某些种类要采取禁捕和增殖的措施,以恢复资源。对于尚有一定资源数量的种类,则应加强管理,合理安排生产,控制捕捞强度,使其 持续利用。对于与邻国共同捕捞的对象,则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加以保护。

海洋水产增殖、养殖是今后增加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中国有广阔的浅海水域可利用,也有相当的技术力量,利用养殖可以减轻近海的捕捞压力。利用外海和远洋渔业,是开创海洋渔业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步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近期内取得较大的进展。

(四)加强海岸带、海岛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 根据海岸带与海岛资源的种类、分布、集中程度和开发价值,优先开发综合价值高的海洋

[16]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82·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策

资源。

2. 加快岛屿经济开发建设,开发海岛港的资源,尽快畅通交通,使之成为大陆港港口的卫星港。

3. 有计划地开展海岸带与岛屿生态研究。要积极开展海岸线与岛屿的生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规划,制定海岸带与岛屿保护开发方案。在不同的区域中,选择典型的海岸带与岛屿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取得基础数据,为海岸带与岛屿的自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注意防止由各种工程建设而引起的海岸带与岛屿生态环境的恶化。

(五)全面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现代高新技术的利用,为对海洋的全面认识、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迹象表明,高新技术的应用将使中国21世纪进入海洋新世纪。在大规模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浪费,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开发方式为集约型的开发方式。要依靠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其物质效能的全面合理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这是实施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关键一环。

要加强海洋科学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主要利用的科技领域包括海洋生物遗传工程技术、海水养殖、增殖技术、超声波生态遥测技术和生物加工技术(如海洋药物的研究、提取及合成技术),以满足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要积极推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 一体化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资源的动态监测,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动态利用和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

(六)加强政策与法规的保障作用

目前,中国对海洋资源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根据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开发产业,按行业部门进行计划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陆地各种资源开发部门管理职能向海洋的延伸,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资源开发与规划,使得海洋资源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我国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海洋资源资源、环境的有效管理。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完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应通过国家从全局出发,指定管理政策,采取宏观调控,引导沿海地方政府在海洋资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效益,协调相关行业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有效地解决好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之间的关系。

建立健全海洋资源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海洋资源资源开发的协调与管理,应首先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国家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在《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基础上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使海洋资源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法律制定要有战略高度和实施的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海洋资源这个特定领域的特征,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展望未来,将是一个光明的海洋新世纪,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将在蓝色的海洋国土中谱写新的华章,使海洋资源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任越)

·83·


    相关文章

    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深层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广西水产科技9 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深层问题 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韦金胜 (中国渔政广西区检查大队 北海 536000) 北部湾这块全国的最后"渔业净土"近几年也已不堪重负, 渔民的捕捞强度已, , , 主要问题表现在漠 ...

    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环

    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环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的环境问题. 2.正确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利用海洋的观念. 教学重点: 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 海洋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思想教育的渗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 ...

    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皖西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1004班 王前春 学号:2010011441 内容摘要: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资源竞争越来月激烈,陆地上的森林 以每年1300万公顷高速在减少,可利用的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而占地球总 ...

    海洋资源调查

    海岛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 佚名 (信息1023,电话:[1**********]) 一.分析课题 随着陆地开发的逐步深入,人类把目光投向了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海岛开发成为各国海洋战略关注的焦点.海岛开发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海岛资源的开采等 ...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多达70%的面积,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空间使得其成为人类社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绝佳选择,人类对海洋空间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拥有世界第四长海岸线,众多优 ...

    我国水资源污染及其应对措施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学年论文 题 目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学 生 郑皓晖 班 级 F1101004 学 号 5110109086 专 业 海洋工程与土建类 院 系 船舶海洋 ...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

    生态环境 EcologicalEnvironment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的观念树立不牢固,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冲动过高以及沿海地区居民海洋保护和环境保护 ...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解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出海洋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着重阐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对其保护的对策,进而表述个人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及建议.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 ...

    我国海洋权益的保护之对策

    摘 要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在这些水域中有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资源,如何维护我国管辖国土的海洋权益,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海洋权益 海洋争端 资源 海洋管理 作者简介:齐卫,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