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后进生的教育(1)

困难学生教育分析及对策

太原师范学院

级教育学 2012

目录 „„„„„„„„„„„„„„„ 1

摘要、关键字 „„„„„„„„„„„„„„„ 2

正文

参考文献 „„„„„„„„„„„„„„„ 3 „„„„„„„„„„„„„„„ 11

摘 要: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哪一级哪一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困难学生的转化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能否及时有效地转化困难学生是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全面加强转化困难学生工作,规范转化困难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做好困难学生工作,不但关系到全班的合格率,而且关系到一个班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而如何转化困难学生工作,摆在我们面前的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从困难学生定义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困难学生的类型特征,心理因素,形成的原因,并且结合实际对困难学生的转化提出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困难学生 心理 形成原因 对策

“困难学生”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也称为“问题儿童”。习惯上困难学生也叫差生。一般指中、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而对那些不仅学习差,而且品德也差的学生又称双差生。双差生最难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和烦恼。1986年我国正式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以来,接受教育成为学龄儿童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工作者不允许对“差”,特别是“双差生”采取厌弃态度,所以又把差生改称困难学生,但是,无论是称呼差生,还是称呼困难学生,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角度去分析,它们都属于普通概念,还不属于科学概念。在我国对差生、困难学生的内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我国是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后,才开始出现班级授课制的国家,教育发展速度很慢,水平也很低,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很低。解放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是贵族式教育,那时中国社会动荡,广大劳动人民过着腹不裹饥的贫苦生活,很少有人能把自家的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育,1949年全国小学生在校率仅为5%,少量的富家子弟有机会占有中国当时的教育资源,可以说他们享受的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所以那时候中小学校的差生是很少的。而且差生可以随时淘汰,对品德太差扰乱教学秩序的可以开除。可见,教师对差生无需下大功夫进行专门研究。即使在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学校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当时由于教育发展水平低,实行选拔制的入学制度,变相的对学习差的学生进行了筛选,特别到初中阶段,差生占比例是很小的。这就是中小学差生的研究在我国未能引起重视和形成系统教育理论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差生”、“困难学生”的内涵还不具备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特点。国内外教育理论中也常使用“差生”概念,而“困难学生”只在国内使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困难学生”问题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比较棘手的问题,它不但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痼疾,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得进行研究的课题。“困难学生”问题是什么呢?笔者经过细致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考究,现就困难学生的相

关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困难学生的界定、分类

所谓困难学生,即是指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诸方面或某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学生,最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组织纪律差。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又有别于某些遗传的或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等等的学生,但又不是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学生,可见困难学生具有双重性特点,即虽落后但能进步。一般可把困难学生分为三类:(一)是学习困难学生,即在学习方面由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因生理、心理或学习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长期落后;(二)是思想品行困难学生,即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品德低下,在行为上经常出现违纪、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三)是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双差的困难学生,此类困难学生对学习满不在乎,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二、困难学生的心理因素

1. 是非观念模糊

是非观念是指一个人对已对人的行为应该分清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并认识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困难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无知、是非不分。如有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情况说成是“告密”,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作“讲义气”,把破坏纪律当作“英雄行为”等等。正因为困难学生在头脑里是非颠倒,糊涂观念占上风,辨别能力差,所以往往凭个人欲望和兴趣,有意无意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个别困难学生接受了社会上错误的道德观,以至干出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的事来。

2. 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较低

困难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学习还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家长、应付老师而学习,对自己没有什么大的要求。由于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与同年龄儿童相比,他们的智力发展较慢,学习能力较低。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懒于观察和质疑,习惯于死记硬背,特别是思维能力发展缓慢,因此学习成绩较差。

3. 既自尊自傲又自卑自弃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困难学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受到的指责多于赞扬,不是批评、训斥和同学的讽刺、挖苦、嘲笑,就是家长的责备、打骂。因此,他们往往的较严重的自卑感,觉得比别人差一等,低一头,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甘居下游,

个别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与老师、集体对立,采取粗暴无礼的反抗态度,一摸就跳、一触即闹。另一方面,他们又很要面子,害怕和反对教师在大庭广众中的批评,特别对教师“翻旧帐”、“揭老底”的做法十分反感。因为困难学生并不满意自己所处的后进地位,内心深处还会时常迸发出要求进步的火花。当他们因稍有进步而受到肯定和表扬时,就会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但当他们受到外因引诱重犯错误时,又会感到积重难返,难以自拔,出于出现自卑情绪。这种自尊自傲和自卑自弃心理在困难学生身上就这样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处于矛盾斗争之中。

4. 意志力薄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困难学生意志力薄弱具体地表现在正确性的道德观念未能战胜个人不正当的欲望和要求上。困难学生虽然有时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但当个人不正当的欲望和要求与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由于恶习较深时常表现出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意志薄弱的困难学生往往能说不能做,要做不能坚持,没有恒心,缺乏毅力。这是导致他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的原因之一。

困难学生一般都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一种不良的行为,开始可能出于偶然,但经过多次反复,这种不良行为同个人的某种需要、某种满足发生了联系,就形成了坏习惯。一些学生屡犯错误就是由于被不良习惯所支配而产生的。例如有的困难学生养成了偷窃的习惯,就会“熬不住”把手伸到人家的口袋里。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复杂多变,其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但困难学生的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

三、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

困难学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

(一)自身的原因

孩子由于体力的增长和精力的增长,他们的活动量在不断增大,具体表现为爱跑、爱跳、爱玩、爱闹,爱搞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尤其是困难学生,这些特点更为明显。但是,这些孩子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意义、性质和后果却缺乏深刻的认识,有时甚至由错误的认识支配了行动。他们做容易受暗示,受鼓动,由于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单凭兴趣和好奇去行事,因此,容易做出一些越轨的错事来。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人际交往纷繁复杂。学生直接或间接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因体力、智力、外貌以及某些缺陷带来的限制,长期压抑,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感和一定的心理障碍,如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性格的偏执等,从而感到自卑,难以融入群体,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久而久

之,就形成了后进的状况。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1、 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2、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3、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困难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困难学生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困难学生的出现和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密切相关。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困难学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困难学生也不例外。但如果班主任因他是困难学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

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困难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困难学生的自尊。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对困难学生另眼相待,要不劝其不要参加考试,要不就分个重点班,这对在差班的同学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使得这些困难学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

不少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社会中恋爱、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婚外性行为日益增多,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现象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另外,贪污腐败现象也使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滋长了好逸恶劳的思想。

2、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

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在乡村并不少见。这样造成青少年无心学习,甚至也觉得本来就应如此。

3、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

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在长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认为社会方面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利影响的主要方面有:(1)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限制未成年人消费问题;(2)媒体宣传上不适当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影响问题;(3)未成年人走上不良道路后社会该施以怎样教育;(4)未成年人遭受暴力侵害的法律支持及社会支持。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教育转化困难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困

难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处理好工作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经济要发展,子女教育也不能丢。作为家长不能丢下孩子去赚钱,那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宠爱孙子孙女的老人不能照管好这种年龄段自控力差也不成熟的孩子。

形成一种高度重视,平时光是问一问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情况,有时要参与孩子的学习。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2、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因此,家长对子女教育不要成人化,要因材施教,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3、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

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困难学生,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调查表明,家庭教育的承袭性很强,如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不但在科学上功勋着著,而且她的教子经验也令世人甚为佩服,她自己是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金奖,同时她的女儿也成为了蜚声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这与居里夫人的良好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有前学者认为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需三代人的文化积淀,可见家教的承袭性是多么的强大。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倾注无私的爱心,感化困难学生

爱,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望。相信这些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是可以转变好的。毫无疑问,这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点,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是不会奏效的。教师要从关爱入手,以自己亲切、和善的师者风范感染激励学生,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对待困难学生更要加大投入情感的浓度,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关爱、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困难学生感受到温暖。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不能只提问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更要激励困难学生踊跃发言,使他们集中到教师的教学中;在班级活动中,教师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

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

2、用赏识手段,激励困难学生

教师如果只是指责困难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甚至认为困难学生一无是处,那么,无论你怎样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真诚的表扬和鼓励,能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受到尊重和爱抚、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教师在运用赏识手段转化困难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用积极爱护的心态对待他们,用赞赏的眼光去认识他们,才能发现和挖掘到学生身上大大小小值得赏识的“闪光点”。无论事情大小,如一次作业得到表扬,改正一次小错受到鼓励,一次劳动被夸奖,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受到称赞等,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烙印,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正确认识自己在班集体中存在的价值,增强达到成就的意识需要。尤其是一些困难学生,更值得随时留心他们的长处,一旦发现他们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就借机用“升温”的办法造势,大加表扬,使其他困难学生也产生自己该学习好的趋从心理,这是转化困难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本着对困难学生前途负责的态度,防止他们只重视老师肯定的方面,而忽视自己的缺点和危害,产生错误再现,老师在表扬后,对其不足方面用“假如×××同学,能在×××方面努力,就会成为更了不起的同学”之类的话去提醒他们,要求其扬长避短,乘势而上,会使他们乐意接受老师指出的不足而加倍努力改正,不断进步。

3、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困难学生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兴趣引路”。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设计适宜的课堂练习,使困难学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此外还要经常与困难学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一旦困难学生把精力用到学习上,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激发,求知欲望也会得到增强,这必然有利于他们的进步。

4、“反复抓,抓反复”,耐心期待他们转化

困难学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因为困难学生的思想转变,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 而就”、“一劳永逸”的。要正确对待困难学生转变过程的反复。要深入调查了解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的工作。对反复的困难学生,仍然要尊重、信赖,要坚定信心,对他们在转变过程中重犯了错误不急躁,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不要在转变过程中出现反复时,就认为困难学生是稀泥巴糊不上墙,失去耐心,大为恼火,甚至新

帐老帐一起算,将学生已有的进步、做过的好事全盘否定。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师生感情重新对立,前功尽弃。当然,我们不能等待学生出了反复再抓,要估计到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燃”。

(三)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转化困难学生,班主任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联系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面结合,面授、函授相结合的家教模式,要求每位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的家教知识,只要有家长来校就应不失时机的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另外要定期开展了家教知识讲座,让家长在讲座中学到了科学的育子经验,其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家长发放有关家庭教育知识的信件,如《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须知》等,这样点面结合,使科学教育思想广为传播。总而言之,困难学生不是不可转化的,只要他们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只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富有耐心,倾注全部的爱心并施以适当的教育方法,困难学生就会转化为好学生的。

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 界上著名的人物。让我们摒弃对困难学生的偏见,多给困难学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 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困难学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困难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10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2。

[2]邓智海.素质教育在西方.[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7。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5]钱在森.学生困难的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6]关信文.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年。

[7]高万年.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R] 教育部基础教育编, 2001年。

[8]张佳玲.教育心理学.[M]中国教育出版社, 1998年。

[9]李洪元.陆士杰.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 科学出版社, 1989年。

[10]杨廷英.浅谈班主任对困难学生的转化.[M]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9年第四期。

[11] 美 奥舒伯儿.余墨译.教育心理学---认识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1。

[12]卢梭《爱弥儿》 彭正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

困难学生教育分析及对策

太原师范学院

级教育学 2012

目录 „„„„„„„„„„„„„„„ 1

摘要、关键字 „„„„„„„„„„„„„„„ 2

正文

参考文献 „„„„„„„„„„„„„„„ 3 „„„„„„„„„„„„„„„ 11

摘 要: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哪一级哪一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困难学生的转化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能否及时有效地转化困难学生是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全面加强转化困难学生工作,规范转化困难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做好困难学生工作,不但关系到全班的合格率,而且关系到一个班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而如何转化困难学生工作,摆在我们面前的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从困难学生定义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困难学生的类型特征,心理因素,形成的原因,并且结合实际对困难学生的转化提出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困难学生 心理 形成原因 对策

“困难学生”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也称为“问题儿童”。习惯上困难学生也叫差生。一般指中、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而对那些不仅学习差,而且品德也差的学生又称双差生。双差生最难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和烦恼。1986年我国正式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以来,接受教育成为学龄儿童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工作者不允许对“差”,特别是“双差生”采取厌弃态度,所以又把差生改称困难学生,但是,无论是称呼差生,还是称呼困难学生,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角度去分析,它们都属于普通概念,还不属于科学概念。在我国对差生、困难学生的内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我国是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后,才开始出现班级授课制的国家,教育发展速度很慢,水平也很低,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很低。解放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是贵族式教育,那时中国社会动荡,广大劳动人民过着腹不裹饥的贫苦生活,很少有人能把自家的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育,1949年全国小学生在校率仅为5%,少量的富家子弟有机会占有中国当时的教育资源,可以说他们享受的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所以那时候中小学校的差生是很少的。而且差生可以随时淘汰,对品德太差扰乱教学秩序的可以开除。可见,教师对差生无需下大功夫进行专门研究。即使在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学校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当时由于教育发展水平低,实行选拔制的入学制度,变相的对学习差的学生进行了筛选,特别到初中阶段,差生占比例是很小的。这就是中小学差生的研究在我国未能引起重视和形成系统教育理论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差生”、“困难学生”的内涵还不具备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特点。国内外教育理论中也常使用“差生”概念,而“困难学生”只在国内使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困难学生”问题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比较棘手的问题,它不但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痼疾,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得进行研究的课题。“困难学生”问题是什么呢?笔者经过细致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考究,现就困难学生的相

关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困难学生的界定、分类

所谓困难学生,即是指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诸方面或某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学生,最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组织纪律差。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又有别于某些遗传的或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等等的学生,但又不是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学生,可见困难学生具有双重性特点,即虽落后但能进步。一般可把困难学生分为三类:(一)是学习困难学生,即在学习方面由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因生理、心理或学习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长期落后;(二)是思想品行困难学生,即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品德低下,在行为上经常出现违纪、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三)是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双差的困难学生,此类困难学生对学习满不在乎,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二、困难学生的心理因素

1. 是非观念模糊

是非观念是指一个人对已对人的行为应该分清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并认识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困难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无知、是非不分。如有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情况说成是“告密”,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作“讲义气”,把破坏纪律当作“英雄行为”等等。正因为困难学生在头脑里是非颠倒,糊涂观念占上风,辨别能力差,所以往往凭个人欲望和兴趣,有意无意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个别困难学生接受了社会上错误的道德观,以至干出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的事来。

2. 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较低

困难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学习还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家长、应付老师而学习,对自己没有什么大的要求。由于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与同年龄儿童相比,他们的智力发展较慢,学习能力较低。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懒于观察和质疑,习惯于死记硬背,特别是思维能力发展缓慢,因此学习成绩较差。

3. 既自尊自傲又自卑自弃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困难学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受到的指责多于赞扬,不是批评、训斥和同学的讽刺、挖苦、嘲笑,就是家长的责备、打骂。因此,他们往往的较严重的自卑感,觉得比别人差一等,低一头,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甘居下游,

个别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与老师、集体对立,采取粗暴无礼的反抗态度,一摸就跳、一触即闹。另一方面,他们又很要面子,害怕和反对教师在大庭广众中的批评,特别对教师“翻旧帐”、“揭老底”的做法十分反感。因为困难学生并不满意自己所处的后进地位,内心深处还会时常迸发出要求进步的火花。当他们因稍有进步而受到肯定和表扬时,就会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但当他们受到外因引诱重犯错误时,又会感到积重难返,难以自拔,出于出现自卑情绪。这种自尊自傲和自卑自弃心理在困难学生身上就这样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处于矛盾斗争之中。

4. 意志力薄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困难学生意志力薄弱具体地表现在正确性的道德观念未能战胜个人不正当的欲望和要求上。困难学生虽然有时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但当个人不正当的欲望和要求与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由于恶习较深时常表现出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意志薄弱的困难学生往往能说不能做,要做不能坚持,没有恒心,缺乏毅力。这是导致他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的原因之一。

困难学生一般都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一种不良的行为,开始可能出于偶然,但经过多次反复,这种不良行为同个人的某种需要、某种满足发生了联系,就形成了坏习惯。一些学生屡犯错误就是由于被不良习惯所支配而产生的。例如有的困难学生养成了偷窃的习惯,就会“熬不住”把手伸到人家的口袋里。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复杂多变,其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但困难学生的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

三、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

困难学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

(一)自身的原因

孩子由于体力的增长和精力的增长,他们的活动量在不断增大,具体表现为爱跑、爱跳、爱玩、爱闹,爱搞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尤其是困难学生,这些特点更为明显。但是,这些孩子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意义、性质和后果却缺乏深刻的认识,有时甚至由错误的认识支配了行动。他们做容易受暗示,受鼓动,由于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单凭兴趣和好奇去行事,因此,容易做出一些越轨的错事来。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人际交往纷繁复杂。学生直接或间接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因体力、智力、外貌以及某些缺陷带来的限制,长期压抑,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感和一定的心理障碍,如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性格的偏执等,从而感到自卑,难以融入群体,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久而久

之,就形成了后进的状况。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1、 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2、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3、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困难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困难学生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困难学生的出现和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密切相关。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困难学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困难学生也不例外。但如果班主任因他是困难学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

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困难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困难学生的自尊。

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对困难学生另眼相待,要不劝其不要参加考试,要不就分个重点班,这对在差班的同学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使得这些困难学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

不少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社会中恋爱、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婚外性行为日益增多,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现象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另外,贪污腐败现象也使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滋长了好逸恶劳的思想。

2、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

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在乡村并不少见。这样造成青少年无心学习,甚至也觉得本来就应如此。

3、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

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在长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认为社会方面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利影响的主要方面有:(1)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限制未成年人消费问题;(2)媒体宣传上不适当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影响问题;(3)未成年人走上不良道路后社会该施以怎样教育;(4)未成年人遭受暴力侵害的法律支持及社会支持。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教育转化困难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困

难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处理好工作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经济要发展,子女教育也不能丢。作为家长不能丢下孩子去赚钱,那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宠爱孙子孙女的老人不能照管好这种年龄段自控力差也不成熟的孩子。

形成一种高度重视,平时光是问一问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情况,有时要参与孩子的学习。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2、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因此,家长对子女教育不要成人化,要因材施教,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3、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

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困难学生,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调查表明,家庭教育的承袭性很强,如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不但在科学上功勋着著,而且她的教子经验也令世人甚为佩服,她自己是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金奖,同时她的女儿也成为了蜚声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这与居里夫人的良好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有前学者认为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需三代人的文化积淀,可见家教的承袭性是多么的强大。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倾注无私的爱心,感化困难学生

爱,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望。相信这些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是可以转变好的。毫无疑问,这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点,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是不会奏效的。教师要从关爱入手,以自己亲切、和善的师者风范感染激励学生,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对待困难学生更要加大投入情感的浓度,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关爱、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困难学生感受到温暖。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不能只提问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更要激励困难学生踊跃发言,使他们集中到教师的教学中;在班级活动中,教师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

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

2、用赏识手段,激励困难学生

教师如果只是指责困难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甚至认为困难学生一无是处,那么,无论你怎样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真诚的表扬和鼓励,能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受到尊重和爱抚、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教师在运用赏识手段转化困难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用积极爱护的心态对待他们,用赞赏的眼光去认识他们,才能发现和挖掘到学生身上大大小小值得赏识的“闪光点”。无论事情大小,如一次作业得到表扬,改正一次小错受到鼓励,一次劳动被夸奖,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受到称赞等,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烙印,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正确认识自己在班集体中存在的价值,增强达到成就的意识需要。尤其是一些困难学生,更值得随时留心他们的长处,一旦发现他们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就借机用“升温”的办法造势,大加表扬,使其他困难学生也产生自己该学习好的趋从心理,这是转化困难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本着对困难学生前途负责的态度,防止他们只重视老师肯定的方面,而忽视自己的缺点和危害,产生错误再现,老师在表扬后,对其不足方面用“假如×××同学,能在×××方面努力,就会成为更了不起的同学”之类的话去提醒他们,要求其扬长避短,乘势而上,会使他们乐意接受老师指出的不足而加倍努力改正,不断进步。

3、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困难学生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兴趣引路”。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设计适宜的课堂练习,使困难学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此外还要经常与困难学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一旦困难学生把精力用到学习上,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激发,求知欲望也会得到增强,这必然有利于他们的进步。

4、“反复抓,抓反复”,耐心期待他们转化

困难学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因为困难学生的思想转变,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 而就”、“一劳永逸”的。要正确对待困难学生转变过程的反复。要深入调查了解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的工作。对反复的困难学生,仍然要尊重、信赖,要坚定信心,对他们在转变过程中重犯了错误不急躁,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不要在转变过程中出现反复时,就认为困难学生是稀泥巴糊不上墙,失去耐心,大为恼火,甚至新

帐老帐一起算,将学生已有的进步、做过的好事全盘否定。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师生感情重新对立,前功尽弃。当然,我们不能等待学生出了反复再抓,要估计到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燃”。

(三)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转化困难学生,班主任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联系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面结合,面授、函授相结合的家教模式,要求每位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的家教知识,只要有家长来校就应不失时机的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另外要定期开展了家教知识讲座,让家长在讲座中学到了科学的育子经验,其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家长发放有关家庭教育知识的信件,如《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须知》等,这样点面结合,使科学教育思想广为传播。总而言之,困难学生不是不可转化的,只要他们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只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富有耐心,倾注全部的爱心并施以适当的教育方法,困难学生就会转化为好学生的。

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 界上著名的人物。让我们摒弃对困难学生的偏见,多给困难学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 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困难学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困难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10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2。

[2]邓智海.素质教育在西方.[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7。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5]钱在森.学生困难的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6]关信文.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年。

[7]高万年.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R] 教育部基础教育编, 2001年。

[8]张佳玲.教育心理学.[M]中国教育出版社, 1998年。

[9]李洪元.陆士杰.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 科学出版社, 1989年。

[10]杨廷英.浅谈班主任对困难学生的转化.[M]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9年第四期。

[11] 美 奥舒伯儿.余墨译.教育心理学---认识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1。

[12]卢梭《爱弥儿》 彭正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


    相关文章

    后进生转化教育要求

    后进生转化教育要求 横山镇第二初级中学 后进生在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个班级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对这部分学生,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班级和教师都认为是一种负担,在思想上厌弃他们,在行动上不关心他们,甚至鄙弃他们,把他们推出学校,推向家庭,推向社会. ...

    浅谈如何转化差生

    浅谈如何转化差生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天职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转化差生历来是教育工作中的"老大难",许多人对此是望洋兴叹,谈"差"色变.在转化差生方面究竟有没有切实可行的路呢 ...

    设身处地,情理动人

    摘要:无论在什么时代,学生都有优劣之分.对于品德.成绩各个方面都表现不佳的后进生,总是令教师头疼.本文针对后进生的教育问题,建议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适当采用"教师代演学生法",强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同时, ...

    小学生个别教育工作之浅见

    小学生个别教育工作之浅见 何静 [摘 要]有效的教育,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和熏陶.个别教育,是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针对班级学生个体所进行的学习或思想行为乃至个性心理的辅导行为.在班级的教育中,个别教 ...

    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后进生心理健康"及转化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实依据 我们学校也有部分后进学生,所谓"后进生"就是指那些思想行为不够优秀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者缺点比较多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在发展上总的来说 ...

    后进生论文

    我为社会的稳定添一块砝码 --浅谈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 安宁市宝兴学校 李之琴 摘要: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各种减负措施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 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村学校的初中后进生日益增多, ...

    七种潜能学生类型分析

    七种潜能生:类型特点+教育策略分析 第一种:品优.学优.智劣型差生 特点及教育策略: 这类后进生的主要特点是:思想进步,学习踏实,认真,自尊心强.但是,他们往往认识问题呆板,不够灵活,缺乏"才气". 他们优秀的学习成绩, ...

    后进生转化工作计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根据学校工作安排,为做好我班的后进生转化工作,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一个优生同 ...

    小学后进生转化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后进生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中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常常困扰着很多教师,甚至让一些教师感到束手无策.造成他们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差,遗忘性差,记忆力差,家长不够重视其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足龄的比较多等等综合因 ...

    "后进生"心理问题转化教育课题实施计划

    为了使“一个孩子也不掉队”提高素质教育,为了使后进生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里逐步健康,成绩得到提高,特制定《“后进生”心理问题转化教育》课题实施计划。 一、 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随着社会变革,新的教育观念的出现,教育工作者们都在寻求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