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悲剧比较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悲剧艺术一直以其独有魅力屹立于文化之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结构设计、悲剧思想和美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意在体会比较研究的方法要旨。

关键词:悲剧人物;悲剧精神;命运观;美学

一、悲剧人物的不同――从性别、地位、性格角度分析

西方多“俄狄浦斯王”此类有力量、有地位的社会上层男性为主;中国古代悲剧中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多为“窦娥”这样的具有美好德行的弱势女性。就性格而言,西方悲剧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具有很多珍贵的人格特质;中国往往把悲剧人物打造成封建社会德行完美的女性,性格方面多是内倾。在这样的设定下,西方悲剧人物面对逆境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抗争,是“进攻式”的,拿俄狄浦斯来说,他虽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毫不犹豫地逆天而行,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而中国古代悲剧中的女性常以忍让为生,任命运摆布,是“退守式”的。窦娥从沦为童养媳,到守寡,到蒙冤被杀,一直在忍受,在顺从,而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深切控诉。中国古代悲剧的平民化比较明显,多表现社会性悲剧,与创作者的创作环境也有关联,这也与西方悲剧人物的“上等”形成鲜明对比。

二、悲剧结局和结构设计的不同

中西方悲剧在结局和结构设计方面有很大不同,《窦娥冤》以其父为其沉冤昭雪作为结局,而《俄狄浦斯王》以冲突的高潮,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的悲惨事实告终。纵观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悲剧多以团圆式结局为主,喜欢在最后给给读者制造一些甜头,给予大家一些心灵慰藉,既是矛盾冲突的缓解,也是伦理道德理念儒道思想的映照。反观西方,他们往往在最后促成悲剧的高潮,以血淋淋及矛盾及其尖锐的冲突留下令人震撼难忘的悲剧结尾,如哈姆雷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结局,无谓牺牲,从而提高了斗争的价值性。他们通过这种现实般的刺痛感加深悲剧的震撼效果,引起大众的思考,反映哲学本体之思,追求真理并且个体意识强烈。

结构设计方面,西方多把结局作为最后的高潮,而中国悲剧的高潮常在中期,这就直接影响表达效果的不同,一个中期高潮,后半期缓解,直至最后团圆时结局将之前的审美感受或思想触动完全消解;而另一方则是将高潮和震撼留至最后,给读者深深痛感和审美体验,直至剧情结束还不能迅速脱解,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如果一个是同情心的暂时性,那么另一个则是同理心的深入和持久性,二者带给人的审美体验和哲学思考是完全不同的。

三、悲剧思想上,从中西方命运观的差异看两部悲剧表达效果的不同

中国人的命运观可归于惩恶扬善的伦理范畴,重因果报应,重天人合一;而西方是虔诚追问命运为何物,并且善于把对命运的认识同自身的认识结合。在表达效果上,正是因为这样的命运观,让两主人公在命运开头和结局都注有悲剧色彩的前提下,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另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俄狄浦斯在命运的不可逆转下,以崇高的目的与其抗争到底,永不屈服,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向命运发起挑战,他虽失败,但这失败却更突出了人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精神,并且显示了人类的价值尊严,用强烈的矛盾冲突加强了悲剧的表达效果,使悲剧色彩得到充分释放。而中国命运观下的窦娥,完全没有去争取和反抗的自由意志,在不可逾越的代表了善良正义和力量的“天命”下,只能隐忍俯首听命,作为人的尊严人格早就被扼杀殆尽,也使得悲剧冲突不明显,也无形中弱化了这样的悲剧效果。

四、从悲剧精神和美学视角观照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悲剧精神的不同。西方悲剧激烈的冲突和向死而生的英雄精神,是其“竞争”意识的体现,正是对理性的推崇,对真

理的追求,才形成了这种强烈的独立自由的个体意识,而这与其临海而居的地理位置以及利益鲜明商业文明的熏陶有着必然联系;而中国传统中不强调甚至鄙弃竞争,自古以来传统思想中儒家强调“仁”,强调和谐统一的“和合”思想;道家讲“出世”,“水利万物而不争”,蕴含避世的消极隐忍态度。在这样传统思想和封建教条的限制下,谁让一碗水起了波澜,谁就是罪魁,就是破坏大同社会的众矢之的,因而形成了悲剧精神中的内倾色彩,被动性强,也是中国的农耕文明无形中带来的影响。

在悲剧的美学体验上,笔者认为中国是优美,而西方是壮美。中国是统于伦理道德,充满中庸和谐的阴柔之美;而西方归结于崇高的精神品质,在无畏斗争的过程中显示出一种炽热的阳刚之美。王国维先生曾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中国古代悲剧正像无我之境,故优美;西方悲剧就如有我之境,故宏壮。

五、小结

本文结合两部作品,从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结局和结构设计、悲剧精神、悲剧思想的命运观及美学层面几个角度对中西方悲剧进行简单比较,发现众多差异的的形成与中西方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生产方式、文明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中西方悲剧比较的背后,渗透的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悲剧艺术一直以其独有魅力屹立于文化之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结构设计、悲剧思想和美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意在体会比较研究的方法要旨。

关键词:悲剧人物;悲剧精神;命运观;美学

一、悲剧人物的不同――从性别、地位、性格角度分析

西方多“俄狄浦斯王”此类有力量、有地位的社会上层男性为主;中国古代悲剧中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多为“窦娥”这样的具有美好德行的弱势女性。就性格而言,西方悲剧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具有很多珍贵的人格特质;中国往往把悲剧人物打造成封建社会德行完美的女性,性格方面多是内倾。在这样的设定下,西方悲剧人物面对逆境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抗争,是“进攻式”的,拿俄狄浦斯来说,他虽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毫不犹豫地逆天而行,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而中国古代悲剧中的女性常以忍让为生,任命运摆布,是“退守式”的。窦娥从沦为童养媳,到守寡,到蒙冤被杀,一直在忍受,在顺从,而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深切控诉。中国古代悲剧的平民化比较明显,多表现社会性悲剧,与创作者的创作环境也有关联,这也与西方悲剧人物的“上等”形成鲜明对比。

二、悲剧结局和结构设计的不同

中西方悲剧在结局和结构设计方面有很大不同,《窦娥冤》以其父为其沉冤昭雪作为结局,而《俄狄浦斯王》以冲突的高潮,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的悲惨事实告终。纵观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悲剧多以团圆式结局为主,喜欢在最后给给读者制造一些甜头,给予大家一些心灵慰藉,既是矛盾冲突的缓解,也是伦理道德理念儒道思想的映照。反观西方,他们往往在最后促成悲剧的高潮,以血淋淋及矛盾及其尖锐的冲突留下令人震撼难忘的悲剧结尾,如哈姆雷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结局,无谓牺牲,从而提高了斗争的价值性。他们通过这种现实般的刺痛感加深悲剧的震撼效果,引起大众的思考,反映哲学本体之思,追求真理并且个体意识强烈。

结构设计方面,西方多把结局作为最后的高潮,而中国悲剧的高潮常在中期,这就直接影响表达效果的不同,一个中期高潮,后半期缓解,直至最后团圆时结局将之前的审美感受或思想触动完全消解;而另一方则是将高潮和震撼留至最后,给读者深深痛感和审美体验,直至剧情结束还不能迅速脱解,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如果一个是同情心的暂时性,那么另一个则是同理心的深入和持久性,二者带给人的审美体验和哲学思考是完全不同的。

三、悲剧思想上,从中西方命运观的差异看两部悲剧表达效果的不同

中国人的命运观可归于惩恶扬善的伦理范畴,重因果报应,重天人合一;而西方是虔诚追问命运为何物,并且善于把对命运的认识同自身的认识结合。在表达效果上,正是因为这样的命运观,让两主人公在命运开头和结局都注有悲剧色彩的前提下,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另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俄狄浦斯在命运的不可逆转下,以崇高的目的与其抗争到底,永不屈服,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向命运发起挑战,他虽失败,但这失败却更突出了人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精神,并且显示了人类的价值尊严,用强烈的矛盾冲突加强了悲剧的表达效果,使悲剧色彩得到充分释放。而中国命运观下的窦娥,完全没有去争取和反抗的自由意志,在不可逾越的代表了善良正义和力量的“天命”下,只能隐忍俯首听命,作为人的尊严人格早就被扼杀殆尽,也使得悲剧冲突不明显,也无形中弱化了这样的悲剧效果。

四、从悲剧精神和美学视角观照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悲剧精神的不同。西方悲剧激烈的冲突和向死而生的英雄精神,是其“竞争”意识的体现,正是对理性的推崇,对真

理的追求,才形成了这种强烈的独立自由的个体意识,而这与其临海而居的地理位置以及利益鲜明商业文明的熏陶有着必然联系;而中国传统中不强调甚至鄙弃竞争,自古以来传统思想中儒家强调“仁”,强调和谐统一的“和合”思想;道家讲“出世”,“水利万物而不争”,蕴含避世的消极隐忍态度。在这样传统思想和封建教条的限制下,谁让一碗水起了波澜,谁就是罪魁,就是破坏大同社会的众矢之的,因而形成了悲剧精神中的内倾色彩,被动性强,也是中国的农耕文明无形中带来的影响。

在悲剧的美学体验上,笔者认为中国是优美,而西方是壮美。中国是统于伦理道德,充满中庸和谐的阴柔之美;而西方归结于崇高的精神品质,在无畏斗争的过程中显示出一种炽热的阳刚之美。王国维先生曾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中国古代悲剧正像无我之境,故优美;西方悲剧就如有我之境,故宏壮。

五、小结

本文结合两部作品,从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结局和结构设计、悲剧精神、悲剧思想的命运观及美学层面几个角度对中西方悲剧进行简单比较,发现众多差异的的形成与中西方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生产方式、文明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中西方悲剧比较的背后,渗透的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


    相关文章

    文类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文类学 文类学(英文genology,法文genologie)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比较文学未涉足文类这一领域之前,文类研究主要限于一国文学范围内.通常的做法是按一定的标准对本国文学加以分类,或从历史的角 ...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悲剧成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2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 3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4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5 英 ...

    爱情本无异,土壤在作怪

    摘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外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体裁.出自不同作家之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扬了男女主人公为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精神. ...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 来源之比较 刘萍 内容提要 黑格尔和叔本华是西方悲剧范畴的重要阐释者,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二者悲剧理论的差异和对峙,以至在认识上造成一定的偏颇.本文则主要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对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观展开比较研究,在考察 ...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2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3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 ...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比较美狄亚与繁漪形象

    单位代码: 分类号: I2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系别专业: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毕业时间: 比较美狄亚与繁漪形象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吴楠 0801014131 李娟 二〇一二年六月 2012年 ...

    苏轼英文简介诗词翻译

    中国诗人苏轼 Su Shi 相关搜索: 苏轼, 中国, Shi, 诗人 The Chinese literator and poet Su Shi lived from AD 1037 to 1101. During his life,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