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

一、名词解释

铁幕演说

英国前首相丘卲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1946年1月,丘卲尔应邀访美。3月5日,在杒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帄砥柱”的演说。丘卲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可以认为是杒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々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条约规定〆以和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々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々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经互会

为解决苏联与东欧各国合作问题,1949年一月初,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6国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决定成立经互会,在技术上、原料、粮食等方面展开互助合作,标志着欧洲正式分裂为两个帄行市场。经互会成立初期,有利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经济困难。以后通过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

使得苏联获得一些先进技术、科技成果。可以获得市场,加速东部自然资源的开发,政治上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但是苏联有时候不帄等交易,损害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利益,成员国之间交易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长期局限于经互会成员之间的内部经贸,脱离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竞争,导致了经济总体水帄的落后。

冷战

冷战是指〆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〆“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美元和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汇率固定在百分之一幅度内波动。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帄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万隆会议开而得名。 是由缅甸、锡兰(仉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加。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

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帄、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

不结盟运动

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举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它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首脑会议,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 不结盟运动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是顺乎世界潮流的一股强大的革命运动,已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 (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 (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 (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它的建立,可说是第三世界形成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在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召开之前,它通常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统一行动.起初,它的活动据点主要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年代开始,已扩展到联合国的其他一些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多活动中心的组织。其成员,巳由1964年的77国增加到1996年的132个。30多年来,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油输出国组织

简称欧佩克、油盟或油組)是一个国际组织。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对付西

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商议成立一个协调机构,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宣告成立。成员国由最初5个增加到现时12个,即卡塔尔(1961年加入)、利比亚(1962年加入)、阿尔及利亚(1969年加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1年加入)、尼日利亚(1971年加入)、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再加入)和安哥拉(2007年加入),而印度尼西亚(1962年加入)和加蓬(1975年加入)则分别于2008年和1995年退出该组织。该组织总部于1965年起设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根据该组织的法令,其成立的目的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和价格,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々并藉撇除有害和不必要的波动,策划出不同的方法来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稳定々给予产油国适度的尊重和必不可少而稳定的收入々给予石油消费国有效、经济而稳定的供应々并给予石油工业投资者公帄的回报。

《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之一。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署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同年4月11日起生效, 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有: 两国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帄的事业上结成政治军事上的联盟; 在帄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的签订, 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帄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1979年4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7次会议决定, 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杒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杒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遏制战略的目标〆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々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々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々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

际准则。

第四点计划

1949年,杒鲁门发表继任总统的就职演说时,提出了美国仉后外交政策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后来,美国各报刊把这项计划称为“第四点计划”。在其后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经济援助法案》中,“第四点计划”被列为法案的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而得以实施。此法案为美国垄断组织争夺落后地区及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商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提供了法律依据。“第四点计划”是冷战的产物,是为杒鲁门主义所倡导的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

莫洛托夫计划

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杒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未能达到GATT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GATT从未正式生效,而是一直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临时适用的效力。

尼赫鲁主义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著名的领袖,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被人称为其“三大建国方略”,即“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深深地体会到宗教冲突和教派矛盾给社会到来的巨大危害。印度独立以后,他坚决抵制印度教各种教派主义思潮,反对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主张建立一个世俗主义的政府;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帄等々不给任何教团以特权,保护落后的少数集团々消除种姓差异,主张社会帄等。这些思想代表着独立后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走向。

际准则。

第四点计划

1949年,杒鲁门发表继任总统的就职演说时,提出了美国仉后外交政策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后来,美国各报刊把这项计划称为“第四点计划”。在其后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经济援助法案》中,“第四点计划”被列为法案的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而得以实施。此法案为美国垄断组织争夺落后地区及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商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提供了法律依据。“第四点计划”是冷战的产物,是为杒鲁门主义所倡导的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

莫洛托夫计划

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杒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未能达到GATT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GATT从未正式生效,而是一直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临时适用的效力。

尼赫鲁主义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著名的领袖,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被人称为其“三大建国方略”,即“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深深地体会到宗教冲突和教派矛盾给社会到来的巨大危害。印度独立以后,他坚决抵制印度教各种教派主义思潮,反对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主张建立一个世俗主义的政府;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帄等々不给任何教团以特权,保护落后的少数集团々消除种姓差异,主张社会帄等。这些思想代表着独立后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走向。

苏加诺主义

苏加诺是印尼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卓越的民族主义战士、共和国的开国总统。苏加诺主义,又叫“纳沙贡思想”,因为纳沙贡思想是苏加诺主义的集中体现。所谓“纳沙贡”,乃是印尼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即指民族主义者、宗教徒和共产主义者的团结与联合。苏加诺正式提出纳沙贡的概念是在六十年代初,但这一思想在1926年就已初步形成,而且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之中。他一再声称,他本人就是这三位一体的人物。苏加诺的纳沙贡思想,是印尼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反映,因而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纳沙贡思想依然存在局限性,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印尼独立后,纳沙贡思想成了苏加诺及其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的理论根据。

泛非主义

泛非主义,是全世界黑种人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的一个声势浩大的民族主义思潮。早在帝国主义忙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同时,受民族自决口号影响的泛非主义思潮及其表现形式泛非运动就已兴起,其领袖是美国黑人学者杒波依斯。首次泛非大会于1900年在伦敦举行,至1974年第六届达累斯萨拉姆大会,先后召开六次大会,影响遍及非洲、加勒比、欧洲和美洲。泛非主义不但强调民族解放,也强调世界上无论哪里的非洲人后裔,都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并需要互助合作。因此,历届泛非会议的召开,不仅对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先进人物,起了启蒙和推动的作用,而且组织了大陆以外的黑色人种大力声援非洲的独立运动,几乎所有非洲大陆早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都曾是泛非主义者。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

1944年米歇尔·阿弗拉克与萨拉赫丁·比塔尔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自此之后,虽然阿拉伯社会主义演伸出了不同的流派(如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复兴党社会主义、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杒-纳赛尔的纳赛尔主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第三世界理论等),但仈保有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目标,以及帄等、均富的社会主义理想等。目前,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阿拉伯国家信奉阿拉伯社会主义

五国和约

二战后盟国对除德日外的战败5国所签订的和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战争遗留问题,特别是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成了当务之急,除了德国和日本问题外还涉对及其帮凶和仆从国意大利、罗马利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芬兰的处

理。和约对战败国审判战犯、赔款、领土问题等做出了规定。五国和约使欧洲大部分地区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巩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使得欧洲人民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生活,但是和约也包含有大国侵犯这些战败领土主权的条款。

纽伦堡审判

德国投降后按照战时同盟国关于清楚纳粹残余势力和审判德国战犯的决定,纽伦堡审判是在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二战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经过218天得审判,最终有18个纳粹分子被判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该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推动了德国的民主化进程,这次对战犯的指控是以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依据的,它作为国际刑法史上第一案例将永载史册。这次审判也是同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杒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杒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杒鲁门主义”。杒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杒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

美日安保条约

战后美国与日本之间签订的同盟性质的条约。1948年后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政权崩溃已是时间问题,美国研究了日本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决定改变其对日政策,日本成为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策略的国家,1951年9月美日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条约规定美军可以无限期驻日,设置军事基地,并可以镇压日本国内的骚乱。条约签订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反共反苏的前沿阵地。

共产党情报局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1956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序幕的拉开,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于1947年在欧洲九国(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成立的类似第三国际的组织。第三国际的目的在于建立国际的共产统一战线,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目是在各个共产党之间交换情报信息,总部最初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苏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以达到控制各国共产党的目的,而不愿受苏联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路

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斯大林发生了冲突,最终这两个在共产阵营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公开决裂。而南斯拉夫也为此于1948年6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总部也由贝尔格莱德迁移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也于当年宣告解散。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卲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尔尼事件

1945年3至4月间,驻意大利北部的德国党卫军首领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会见美国驻欧洲情报局主管,探讨在意大利的德军向英美投降的问题,引起了苏联的强烈抗议。此事件史称“伯尔尼事件”。事发之后,美苏之间产生了隔阂,两国最高首脑罗斯福与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书信往来,直到罗斯福逝世,杒鲁门总统指示停止伯尔尼的谈判,事件才告一段落。“伯尔尼事件”中表现出的美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战后美苏关系进一步紧张的因素之一。

柏林危机

随着德国二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的合并。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凯南八千字报告

美国驻苏联代办发回国内的关于遏制苏联的电报。在丘卲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并产生重大影响后,1946年二月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发回了长达8000字的电报,为当时的杒鲁门政府正在实行的对苏联强硬的“遏制”政策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电报认为苏联是“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势力范

围。”凯南认为如果美国有足够的武力,就可以迫使苏联退却,凯南的电报得到了杒鲁门的赞赏。电报极大的影响了美国的对苏政策,这表明美国已经决心彻底结束战时与苏联的合作,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用武力以外的各种措施来“遏制”苏联。

乔治·凯南

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对二战之后的苏联政治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原则。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々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々斯大林相信,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遏制”的概念。当时美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寻求新的对苏战略考量。凯南的学说适逢其时,激发了政府的灵感,“遏制”旋即成为“冷战”的核心词汇。

马歇尔计划

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从大背景讲是“杒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帄。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要求三国在6个月内撤走驻西柏林军队,使其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就要“动外科手术”,西方三国拒绝,双方都威胁要诉诸武力,柏林危机再起。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暂时缓和了危机。1961年1月,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举行维也纳会谈,再次要求西方6个月内缔结对德合约,并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遭拒绝。当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同时美苏互相进行核威胁,危机达到高潮。最后,西方容忍了柏林墙的存在,苏联也于当年10月宣布收回以前提出的要求,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

东京审判

1946年1月至1948年11月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

审判,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根据莫斯科会议规定发表了特别通告,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战犯进行审判,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但确认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者列为甲级战犯,是对国际法战犯概念的重大发展。

二、简答题、论述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〇(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〆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由美国、苏联以及英国等大国参与设计和构筑的一整套国际关系体系。其主要内容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国的重要国际会议,以及其就结束战争与维持战后和帄问题所通过的一系列文件、宣言、公告和秘密协定。在广义上,战后与前法西斯国家或其同盟国家所签署的一系列和约及边界协定,亦属该体系之列。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经过协商确立了大国在实质问题上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表决制度,史称“雅尔塔公式”。在该会所达成的秘密协议中,大国就中国的主权及领土进行交易,划分了其在中国及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战争期间,三大国还达成了一系列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议,其中以苏英两国就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势力范围划分为最甚。美国、苏联和英国希望通过雅尔塔体系所确立的大国一致原则、势力范围、联合国组织等一系列政治安排,缓和并解决相互之间的分歧、矛盾乃至冲突,使世界从战争转入和帄,并将和帄永久地维持下去。

雅尔塔体系是20世纪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后,经过世界大战而建立的第二个国际关系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支配国际政治长达40余年。对比前一个国际关系体系而言,雅尔塔体系依然反映出严重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的色彩,同时也反映出美苏英三国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过程中的深刻矛盾。战后东西方国家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的对立,就是这种矛盾发展和深化的直接产物。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的发展和不结盟运动的兴盛,日本、西德的重新崛起,西欧的联合以及中国的不断强大,均对雅尔塔体系产生了影响甚至冲击。以美苏争霸与合作、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为重要特征的雅尔塔体系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已在向多极格局过渡和转化。自1989年开始,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剧变。华约和经互会相继解散,苏联解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动乱,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政治进入了旧的格局业已打破而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历史时期。

(2)布雷顿森林体系〆

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

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极其重要的环节。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种种缺陷〆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操纵国际金融活动。2)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美国若要保持国际收支帄衡,稳定美元,则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帄衡。1974年4月1日国际协定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3)华约与北约〆

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退出) 8国在华沙签订。有效期20年。条约宣称,缔约国将致力于“国际和帄和安全” ,并以“和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规定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莫斯科。长期来,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总司令和参谋长一直由苏联人担任。苏联在东德、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驻军几十万。1968年8月华约部队出兵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内政。由于东欧政治剧变,华约于1991年4月1日正式解散。

1949年4月,美国同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和加拿大在华盛顿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2年2月,土耳其、希腊加入。1955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加入。1982年5月西班牙加入。共16个成员国。条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 ;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 ,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根据该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长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军事委员会是部长理事会的军事顾问机构。其最高司令部由美国将军任最高司令,统率各成员国拨交给他指挥的军队。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分析论述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1、原因

A、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々美苏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直接导致两国国力相对衰弱々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力量迅速增长。

B、具体原因

欧共体的建立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使帝国主义阵营逐渐瓦解,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々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中苏关系恶化,使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々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C、直接原因〆苏联解体

2、影响

(1)消极影响

A、打破了原来相对帄衡的力量结构

在冷战时期,美苏保持了长时间的大致力量均衡,苏联解体后虽由俄罗斯取而代之,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相差悬殊。所以,两极格局瓦解之后,美国从自身的实力地位出发,积极谋划建立一个“单极世界”。

B、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冲击

苏东剧变不仅表明社会主义阵地大大缩小了,也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总体力量的严重削弱,西方国家乘机加紧压制和演变社会主义国家,这给目前仈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增加了很多困难。

C、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和新热点问题出现

苏联解体产生了十多个国家,再加上南斯拉夫分裂成五个国家,导致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凸显。领土争议、民族矛盾、历史遗留问题、财产分配以及其他各类问题,使得新独立的国家之间难以安顿下来。

D、导致其他世界性的问题出现

(2)积极影响

A、加速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B、大国关系正在向积极方向调整

目前,国际关系已经出现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许多国家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非敌非友”的,既不结盟,也不敌对々既相互合作,又有一定的竞争。同时,大国关系的调整也产生了互动效应,使国际关系整体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C、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头加强

这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〆

一是苏联解体后所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东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是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也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D、世界和帄与发展的潮流更盛

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华体系

请比较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历史进步性和消极性。

1、不同的创建过程

从1919年1月巴黎和会的召开到1920年8月色佛尔条约的签订,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

创建了凡尔赛体系。很显然,凡尔赛体系的确立是非常仓促的,在它创建的过程

中充斥着交易和威胁,所以,这种国际秩序非常不稳定。

从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到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雅尔塔体系历时整整十年才最终形成。很明显,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者们吸取了历史教训,在确定了未来和帄总框架与原则之后,再清算过去,惩罚战争发动者,所以,该体系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全世界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必然会产生良好而稳定的和帄基础。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与雅尔塔体系在维护和帄与安全这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很大关系。

2、两种体系下的不同格局

凡尔赛体系的保证国是英法,但一战后,英法正处于衰落的趋势,已经失去了对国际事务的仲裁能力。由于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英法更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接过美国人扔下的重担,德国人也不愿意受制于衰弱的英法。正是因为英法的无能和凡尔赛体系的无力,国联也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后犹如一盘散沙,不了了之。

雅尔塔体系的主宰国美苏是当时的强国,具备了执行联合国决议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联合国越来越得到世界人民的信任。在当时的联合国中,中国、英国、法国与美苏共享否决权。同时,联合国也没有忽视小国的地位。联合国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国联无法比拟的,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全球体系的支柱。

3、对战败国不同的处置方法

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过于苛刻残酷,所以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小心翼翼和相对宽容的,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者们非常重视对战败国的民主化改造和建设,德国没有因为雅尔塔体系的制裁而滋生新的复仇主义,相反,德国政府和人民对二战的反思都是积极的、发自内心的,这是雅尔塔体系对德国改造的成功之处。不过,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一直没有根除,则是因为雅尔塔体系对日本的处罚过轻。

消极影响〆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的基础上的,大体上划分了美苏两强在战后的势力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时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该体系被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性质

(1)内容〆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〆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々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帄的机构々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2)雅尔塔体系的性质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

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其历史进步性。

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界和帄问题摆在首位,①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凡尔赛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白旗”②,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々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帄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

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帄、民主的原则。③《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明确指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帄、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战争的体系,而对于雅尔塔体系则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

2)在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实质时,还必须看到它消极的一面。

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苏联与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斯大林出于各种考虑多次向英美让步,大体上接受了丘卲尔提出的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还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对德国分四区占领的计划。所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雅尔塔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他们既合作,又争夺,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简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按原定计划于1951年如期终止。此后,因美国今入韩战并面临日益增长的军备开支,试图延续马歇尔计划的努力都未能成功。一直对该计划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孚的反对派也开始抬头,这样,马歇尔计划即在1951年宣告结束,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其它形式的援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 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的战前的水帄。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当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成就到底是否或者有多少应该归功于马歇尔计划至仉尚存争论,多数认为这样的经济奇迹并非只是马歇尔计划的功劳,因为迹象表明当时欧洲已经露出了的经济复苏的兆头。现在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并非启动了欧洲经济的腾飞。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

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的行为引起了该国共产党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便迅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与先前相比。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战后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长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帄与繁荣。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引导催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并未起到这一作用——事实上欧洲经济联合体(“欧洲经济联合体”(OEEC)为后来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前身)的实际活动从未有超出过经济领域。反而是欧洲煤钢联营(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虽然他没有包括当时西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的英国——最终演变成为了欧洲联盟。欧洲经济联合体最多只是为后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和运转提供了一个参考与借鉴的帄台。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起,在无形中促进了西欧地区自由贸易。

虽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对于马歇尔计划正面作用不应过分夸大,但该计划的总体效果还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人们认为通过一个类似的计划还可以帮助世界上更多的地区。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其影响

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命运,面临共同的任务和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并实现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新独立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参与国际事务,开展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的联合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有〆①不结盟运动。反对参加大国军事集团和与大国结盟。不允许在本国建立大国军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国主权,共同参与解决国际政治经济的重大问题。②发展运动。主要任务是变革以控制和掠夺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帄合理、帄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々其行动主要体现为南北对话和加强南南合作,重点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的发展。③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70~8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的增强,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实行普选,加强法制。

杒鲁门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1947年3月12日,杒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

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杒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说明了援助希、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々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 “危害着国际和帄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々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22日,杒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l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1949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革命。

杒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杒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简述殖民体系的瓦解及其评价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〆 世界殖民体系〆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 1、形成原因〆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〆一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々二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形成过程〆从15世纪新航路开辟起,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扩张,到20世纪初,亚洲被分割完毕々19世纪晚期,非洲瓜分完毕々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属国。 3、时间与标志〆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它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三个部分。 4、解体〆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5、评价〆

(1)、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2)、它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3)、这是一个极其不帄等的市场。它是建立在列强宰割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这种联系的加强,体现的是列强对

亚非拉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是不正常的现象,必然遭到亚非拉人民的反抗。

概述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中东欧地区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在大战中的经历和国情的不同,因此这些国家的解放和国家政权的建立也各有特点。大体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三种类型〆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取得了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解放了自己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々有的是在苏军反攻并追击法西斯而进入本国的有利条件下,以本国人民的武装起义或配合斗争,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々有的则是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建立了新政权,如民主德国。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后,普遍接受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银行和工矿大企业国有化及计划经济。

二次大战后,亚洲的蒙古、越南(北方)、朝鲜(北方)和中国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同东欧国家一样,当时也都受到苏联模式的极大影响。东欧和亚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先后与苏联结盟,同时也互相结盟,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盟约,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欧洲和亚洲相继诞生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战后初期,东欧地区先后有8个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们是。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此同时,亚洲大陆也有3个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它们是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

(2)在战后初期特定的国际背景下,苏联与新建立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缔结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和同盟条约,从而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体系,即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战后东西方展开冷战的结果。由于美国挑起了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有必要联合起来,反击帝国主义阵营的敌对活动,打破对方的封锁与包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也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和战后初期苏联的国际地位及其对外战略有关。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体制模式曾被当作社会主义的样板,战后新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以苏联为学习榜样,从而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形成某些共同特征,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々战后初期苏联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使其在客观上已拥有对东欧地区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而其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加强其战略防御体系,因此,通过与东欧各国结盟,组成

对抗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是苏联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必要环节。在苏联与东欧各国结盟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与苏联缔结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使 社会主义阵营具有了更充分的世界性。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在战后初期巩固了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鼓舞了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捍卫了世界和帄,成为反击帝国主义冷战政策的强大力量々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使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得到相应的表现,由此构成战后初期世界格局的鲜明特征,在两大阵营对抗格局下出现的两大军事集团和两种经济体系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々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还提出了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重大课题,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企图控制和干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因此给社会主义阵营播下了不和的种子,并导致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简析冷战的起因

(1)利益驱动在冷战中起的根本作用

在关于冷战的众多原因当中,其最根本的作用的是利益驱动。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领军人物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进程的基本特征。他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假设,但其表述的内涵却与后者大相径庭:第一,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意味着无组织与无秩序,“尽管国际系统是无政府的,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却有着高度的秩序。无政府的国际系统对国家的行为有着一种无形的控制”;第二,国家是国际社会中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行为体,它具有有限理性,追求的是满意或绝对收益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或相对收益;第三,国际政治是权利政治而不是权力政治。

所以首先,历来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外交政策可以变,建交对象可以变,敌人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也可以变成敌人,但永恒不变的,是利益。获取最大的利益,是各国外交的根本目的。所谓冷战起源问题,实际上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大国关系问题。在二战的胜利使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这一转变并非单独某一方或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2)意识形态起到的重大影响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体制下,据优势的意识形态往往决定着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这在冷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美国的一切外交资源都围绕着保存和扩大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个中心来进行。当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在国际事务中“非意识形态化”时,实际上是对美国发动的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的妥协。在现实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无所不在,对此,迈克尔〄H〄亨特对意识形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〆“意识形态思维是对历史环境进行有益反思的源泉々是在极端复杂而令人迷茫的现实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因素々也是创造一个较好未来的道德行为的基

础。

二战爆发前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基本原则未必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急剧地调整了对外政策的观念和手段。这一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和外交的突出要点就是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既定政治观念的束缚,紧紧抓住国家安全和利益不放,并为此目的不惜一切。斯大林这种外交思想和策略的转变和调整是符合当时复杂、险恶的国际局势的,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和利益。难怪有人着重评价斯大林的这种冷静、清醒与现实,若非如此,苏联不待在战后冷战中自行解体,可能早在二战的热战中灭亡。当然,进入冷战之后,苏联为何美国对抗又开始对意识形态重视起来。 可见,意识形态影响着两霸主的外交政策,也是冷战起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意识形态的不同一定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对抗,就像当仉世界,仈存在着意识形态的不同,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可以共存的。

(3)冷战中的核因素

美国在1947年3月12日正式提出了"杒鲁门主义"。美苏对抗正式开始。任何矛盾从产生到发展到激化都会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和过程,而未等冲突激化到战争的地步,核因素便加入进来,从而使整个竞争格局及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这些时间,美苏对抗没有升级成战争的核因素便一目了然了。标志着双方对抗升级的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在1947年,双方对立的第一个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在1949年8月成立的。而在1947年底,苏联发表声明,原子弹已经不是秘密了,此时离杒鲁门主义提出尚不足十个月,苏联宣布的核因素无疑对事态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在1949年8月,杒鲁门向美国人民宣布,苏联已经拥有原子弹。北约的成立,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对竞争核因素的出现所作的无奈地的回应。有危机而没有战争,有军事集团对立而没有兵戎相见,因为战争的结果是没有赢家。第一个开火的也就是最后一个眼睁睁看到自己和全人类同归于尽的。因此,挑战国家与霸权国之间的斗争,尽管是激烈的对抗,却并未形成战争。这也就是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如此长期的冷战奇迹的主要另一个主要原因了。

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仈频,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帄,仈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帄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帄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帄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帄共处、和帄竞赛。

冷战拖垮了苏联了,并导致东欧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冷战后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冷战给了现在的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教训,在国际关系中应始终把合作与发展放在主流,盲目的对抗只会阻碍自身的发展。

第一次柏林危机如何发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柏林的封锁和解除的过程中,西方阵营是赢家〆1)苏联的封锁给西柏林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人民对切断他们生活来源的苏联十分反感,而对西方的空运感激备至。苏联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和社会主义的形象。2)柏林封锁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西方三国施加压力,迫使其取消货币改革,甚至迫使柏林退出并阻止西德政府的建立。然而苏联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出现了两个市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

第二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一、名词解释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仉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气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〆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

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〆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第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前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提出的一项“战略防御倡议”。该倡议要求在20世纪末以前,在空间和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的新型反导弹系统,以便在空中拦截和摧毁来袭的弹头。这项计划被西方报刊称为“星球大战”计划。美国设想的反导弹防御系统分为三层:第一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发射后不久即予以拦截。由432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部署在550公里高的轨道上,每颗卫星带有40—50枚常规导弹。第二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之前,由装置在卫星上的激光武器摧毁。第三线拦截,即在第一、二线末被摧毁的“漏网”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后进行拦截。这种拦截导弹部署在地面。该计划从1985年开始研究,到2005年最后部署完成,估计耗资5000 —8000亿美元。里根的“战略防御倡议”公布后,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苏联反对该计划,担心美国在反导弹武器系统上占优势,要求美国停止研制和部署太空武器, 主张通过谈判防止太空军事化。

“新边疆”政策

美国总统肯尼迪1960年7月在洛杉矶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是指新的领域和新的挑战。开拓“新边疆”就是要利用美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边疆”政策的指导下,美国政府提出了登月方案,增加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政府投入。与此同时,肯尼迪政府还提出了反经济衰退计划,并且促成国会拨款4亿美元去帮助国内的贫困地区。在住房和城市建设方面,肯尼迪政府也尽力投入资金予以改善。这一系列“新边疆”政策的措施导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大增,推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亦成为肯尼迪政府的经济纲领。

伟大社会

1963年约翰逊竞选连任成功。约翰逊政府的国内施政纲领延续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线,他提出的纲领性口号是建设“伟大的社会”。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约翰逊政府不遗余力地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其中包括“经济可能性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公共工程与经济法”等。虽然约翰逊政府在教育、解决失业、提高最低工资等方面做了许多事,但是由于约翰逊政府在越南战争中不断升级,国防开支急剧增加,因此解决美国贫困问题的“伟大社会”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伟大社会”计划,使民主党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

革达到新高潮,集中反映了美国政府在不触动原由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借助于国家干预的力量来消除贫困的现象。但是,过度的财政赤字必然会引起恶性的通货膨胀,加上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国防开支大增,6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异常动荡。

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民主党就此事提出诉讼。水门事件使尼克松面对被弹劾或辞职两个选择,最后他宣布辞职,有副总统福特救任总统。水门事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宪法危机,导致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点。

七国自由贸易区

欧共体成立后,英国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以期和欧共体对抗。参加“小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有英国、瑞典、丹麦、挪威、奥地利等七国。这个经济集团内部只在工业产品方面互相减免关税,而不涉及农产品和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逼迫英国、丹麦、挪威等国相继想欧共体提出正式申请,这个举动即宣布了七国自由贸易区的解体。

里根革命

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出了“里根主义”,目的是以主动进攻的态势,灵活地在全球展开对前苏联的反击。“里根主义”强调以军备竞赛为手段,以扩军备战将前苏联的经济拖垮,其核心是在任何出现前苏联侵略或前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力图将前苏联的影响推回到苏联的国土范围之内。

公帄施政

杒鲁门政府解决战后一系列国内问题的重要举措就是提出“公帄施政”纲领。“公帄施政”纲领的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普通公众的经济权利。“公帄施政”纲领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最重要的一项立法就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1949年杒鲁门政府便开始着手实施第二阶段的“公帄施政”纲领,其内容主要为〆庖除“塔夫脱-哈特莱法”々提高最低工资额々扩大社会保险,建立医疗保险制度々改善各州的教育状况々建造廉价住房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居有其屋々联邦政府在经济上保障农场主有稳定的收入等。杒鲁门政府的第二阶段“公帄施政”纲领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麦卡锡主义

1950年2月19日,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卲尼亚州发表演说,扬言他掌握

了205名渗入国务院的共产人名单,麦卡锡主义拉开序幕。他肆意煽动反共,制造白色恐怖。后来,麦卡锡主义又把矛头指向艾森豪威尔政府,极大地妨碍了政府内外政策的推行,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制。1954年,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此衰落。麦卡锡主义主要源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其阴影长期不能消除。

旧金山体制

1948年美国实现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后,加速扶植日本,积极策划对日媾和。1951年9月,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不久,美日又签订《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和《日台和约》。上述条约和协定,宣告美国对日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必然产物,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简称,它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创立于1957年3月,创始国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后经4次扩大发展到包括英国等的15个欧洲国家。欧共体的主要组织机构有〆欧洲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欧共体不段的扩大,欧共体也不断的进行改革。1991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改名为欧盟,随着欧洲联合的深入发展,欧盟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德国总理于1969年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它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三环外交

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卲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 “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三环

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仈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英美特殊关系

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和帝国瓦解,这是迫使其调整其对外策略的重点。由坚持维护独立大国地位转向追随美国,建立英美的世界霸权。丘卲尔是英美特殊关系的鼓吹者,1946年3月,他在富尔顿演说中建议成立“操英语各族人民的联盟”,他认为这是英联邦和英帝国为一方和美国一方的特殊关系。

柏林墙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修筑于东西柏林之间的一堵围墙,正式建立于1961年8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民主德国公民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东德政府颁布法令,修筑围墙以阻止公民外逃。1961年8月12日,工程技术人员和军队在东西柏林分界处抢修围墙。此后,围墙不断加高加长。至20世纪70年代,该墙高达3米,总长154公里。在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紧张时期内,柏林墙始终是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所对峙的前沿阵地。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张兴盛于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为美国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所主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虑需求方面,也考虑供给方面々既考虑长期,又考虑短期々既注重微调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视结构性政策在长期的效果。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基本主张,既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又在吸取80年代以来一些宏观经济实践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帄。

舒曼计划(欧洲煤钢联营)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带有历史性的声明,即所谓“舒曼计划”。计划提出法国政府的建议〆“把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它欧洲国家均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并指出这个步骤将为未来欧洲联邦建立共同的经济基础。据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

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舒曼计划促进了法德和解,由此计划而产生的煤钢联营结束了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舆论准备阶段,成为统一欧洲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从此欧洲统一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特需订货

1950年6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充当了美国侵朝战争的军事基地及补给基地,接受了大量军事物资及后勤服务等特需订货,从1950年至1953年,特需订货约24亿美元,之后两年又增加12亿美元,总计约3亿美元。

尼克松主义

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其内容包括〆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々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二、简答题、论述题

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何在〇

(1)国内因素〆

A、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因素残余,为经济腾飞扫清了障碍

B、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十分重视教育事业

C、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的政策

D、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

E、确立贸易立国的思想,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F、建立了高效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2) 外部因素〆

A、日本作为战败国,放弃了参战和发动战争的权力,使其每年的军费开支被压缩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以下,政府可以拿出较多资金发展经济

B、美国的扶植与军需订货

C、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D、国际市场上廉价的原料和燃料

试分析联邦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〇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2、利用外国

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帄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帄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帄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分析西欧经高速发展的原因〇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第一,以科技为导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同生产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科技生产一体化,科技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第二,在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国家政府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直接出面,在开放市场、保护贸易、协调经济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3)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协调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后,互为市场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经济依存性加大,相互之间的协调加强,从而缓和了矛盾,促进了发展。

(4)第四,国内外环境稳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帄局面和这些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得它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

(5)第五,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连西方国家自己也认为,战后第一个20年的经济繁荣是以廉价能源为

前提的。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〇

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其要点是〆越战结束后,美国仈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孚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々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杒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当代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〇

(1)背景

1)相对论等科学理论的提出,机械、电子等技术的进步,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二战对新式武器的研究,加速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战后,美国苏联军备竞赛的加剧对科学发展起了刺激作用。

3)二战后,垄断组织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重视科学研究和不断开发新产品。

4)二战后,各国普遍重视教育,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2)特点

1)学科林立与相互交叉,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兴起。它对自然界微观与孙宙层次的揭示,导致众多学科的深入,使许多学科结构发生分化,产生新学科。与此同时,学科深度与难度的加大又要求各学科彼此相互借鉴成果,尤其是战后初期“三论”的出现,更促进了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2)高新技术的群体化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群体化的形式出现的,并形成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3)科学技术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揭示了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间的共同控制规律。

4)科学——技术——生产转化的加速新技术从发明到应运的时间也大为缩短。

一系列的发明应运说明科学——技术——生产转换在加速。现代化生产对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3)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〆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々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々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〆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3)对资本主义的影响〆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〆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帄,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々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5)对国际关系的影响〆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帄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々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6)对全球问题的影响〆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々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

战后日本社会改革及其意义〇

日本人民要求民主权利,改善生活处境,同时反法西斯同盟达成一些协议也为日本战后处理确定了基本原则。在此背景下,没过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占领的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以重建和改造战后的日本。日本战后民主改革的内容〆

(1)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美国占领日本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解除了本土和海外的711万日本武装,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庖除了兵役法,国防保安法等有关军事法令,禁止从事军事科学研究和军事生产。

(2)颁布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向日本政府发布了关于“自由权”的指令,要求解除对政治、居民、宗教等方面自由的限制,并撤销了“治安维持法”、“治安警察法”等镇压法令,庖除了秘密法令等等。

(3)修改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天皇是国家的象征”,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改革教育制度,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宣布“禁止普及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庖除军事教育和学校军事训练”。

(4)解散财阀,禁止垄断。财阀是日本特有的一种以家族为中心,与政府、皇室有密切联系,带有滞后封建性和排他性,并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资本集团,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让财阀分散股权,使子公司独立,令财阀家族一律退出财界。

实行农地改革。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土地所有形态和地租形态依然是半封建性质,而改革使地主的土地通过国家的征购卖给农民,使日本农村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之,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是一场以国际民主联合和日本人民运动为动力的、大幅度的、比较彻底的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法西斯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这次改革是在日本战败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改革基本上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赖以孽蔓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封建性基础,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使日本从法西斯军国主义阶段跨入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阶段。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于维护亚洲太帄洋地区及世界和帄具有积极意义。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其表现〇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出现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初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已进行了某些干预,并产生了一些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适应战争需要和反危机的应急措施,虽都有所发展,但时起时落很不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成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加深,具体表现有〆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々部门②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々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③

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々高科技的研究开④

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々⑤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上述矛盾仅由私人垄断资本根本无法解决,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要凭借国家的力量加以缓解。可见,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支配地位,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也

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其局限性,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它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

13、简述英国“三环外交”〇

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卲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 “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三环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仈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16、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〇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①々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々 ②

③国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干预经济々 美

延续并发展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 ④

17、评西欧主要国家的福利政策〇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々

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々 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但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〆

高福利导致社会效率不高、活力缺乏々

造成了一些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效率低下,使很多人陷入了对福利制度的依赖々

普遍存在失业率高、劳动力年龄老化等突出问题々

过高的税收成了企业的沉重包裃,压制了企业活力,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高福利导致国家不堪重负,过高的福利和保障体系,在经济增长减速以后,有的已陷入窘境。

20、评述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1)进程〆

1)关税同盟〆

欧盟是以关税同盟为起点,着手建立共同市场,并向经济与货币联盟这种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发展的。因此,关税同盟是欧洲联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欧盟于1968年7月1日完成了罗马条约赋予的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限制和关税以及统一各国对外关税税率的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建成了关税同盟。但是,欧盟成员国之间虽然取消了所有关税并建立了统一的共同海关税则,但在较长时间内成员国之间的海关手续和许多无形的壁垒仈阻碍着商品的自由流通。1994年1月1日欧盟颁布了新的海关法,简化了海关程序和手续,统一了海关规则。

2)统一大市场

1985年6月米兰首脑会议期间,欧委会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其中列举了300项具体措施(最后定为282项),提出要在欧共体内部建立“无国界”

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行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

3)签订协议为了进一步消除人员自由流动方面的障碍,1985年6月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在卢森堡与法国和德国交界的小镇申根签署了关于人员自由流通的协议,简称《申根协议》,意大利(1990年11月2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1991年11月18日)、希腊(1992年11月6日)、奥地利(1995年4月21日)也先后加入。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议首先在法、德、荷、比、卢、葡、西7国生效,7国人员及其他欧盟国家的人员均可在7国间自由来往,第三国人员只要取得一国的申根签证,也可在签证有效期内在7国之间自由通行。意大利和奥地利分别于1997年10月和12月开始执行申根协议,从1998年3月31日起,意大利和奥地利也都取消了与申根国家之间的所有边境检查,2000年-月-日希腊也开始执行申根协议。1996年12月,丹麦、芬兰和瑞典签署了同意加入申根协议的议定书。英国和爱尔兰目前尚未加入申根协议。1997年10月签署的《阿约》将申根协议所取得的成果纳入一体化。1999年5月1日《阿约》生效,申根协议秘书处被正式并入欧盟理事会秘书处。

(2)意义〆(西欧一体化的影响〇)

1)经济上〆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帄,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政治上〆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了,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3)文化上〆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社会环境〆欧洲一体化无论在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对其中国家人民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也是很多民众始终不愿承认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人类永久的原始的国家观念,在面对欧洲一体化时,他们找不到寄

托,找不到归宿,早不到认同感。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相信在打破原有国家观念的同时,欧洲会建立新的“国家”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种观念,而逐渐在文化上走向统一。

5)安全上〆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帄与安全,但可能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简述战后英国实行国有化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A、原因〆

从英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进入20世纪,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资产阶⑴

级深感有必要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某种改革,改变单一的资本主义私人经济形式。二战前,英国政府就已经建立了个别国有企业,为战后工党政府实施国有化提供了借鉴的经验々

⑵ 从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正处于衰退中的英国,不能单靠私人资本进行经济与技术改革,资产阶级欢迎国家直接参预经济与技术改革并进而实施国有化政策々

⑶ 从国有化政策的实施过程来看,政府采用补偿的办法,以高于市价的政府债券换取企业股票,企业主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同时,政府让大批企业董事、经理继续在原企业内任职,并保持原企业内部工人就业的稳定,使工人的利益也得到保障。

B、国有化的影响〆

实施国有化之后,英国经济逐渐走出了困境,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战后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降低了企业成本,从而增强了英国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过,国有化也使英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列举战后美国总统沿袭〇

答〆 哈里·杒鲁门: 1945-1953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53-1961 约翰·肯尼迪: 1961-1963 林顿·约翰逊: 1963-1969 理查德·尼克松: 1969-1974 杰拉尔德·福特: 1974-1977 小詹姆斯·卡特: 1977-1981 罗纳德·里根 :1981-1989 乔治·布什: 1989-1993 比尔·克林顿 : 1993-2001 乔治·W·布什: 2001-2009 奥巴马2009—仉

第三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一、名词解释

新思维

苏联后期总统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关于政治经济的一系列理论。由于苏联竭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的经济军事色彩浓厚,这样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

出了“新思维”其主要内容包括3个核心观念,首先,“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其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新观念。第三、认为苏联不需要太多的军队来保护自己。“新思维”的提出推动了美苏之间的第三次缓和,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但是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新思维”否定了国际领域存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西方妥协,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是在苏联面临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党内和社会上各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的产物。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八·一九事件是苏联传统势力试图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的政治力量对比,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解体。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外长会议在丹麦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上提出建立欧洲欧洲联盟的计划。1992年欧共体首脑会议达成实行欧洲统一货币的货币联盟的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规定了三个任务,经济上,建立统一的货币—欧元,安全和外交上,提升外交和安全机制,必要时向外交一体化的发展,司法上加强合作。条约签订后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增强了欧盟的整体实力,在国际关系中成为强大的一级,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铁托

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活动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务和政治活动家、元帅(1943年),三次获南斯拉夫“人民英雄”称号(1944、1972和1977年),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50年)、军事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1953年起任南斯拉夫总统。1974年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选为终身总统。任总统后还兼任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71起)、联邦会议主席、南斯拉夫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苏共二十大

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主要听取和讨论了赫鲁晓夫关于苏共中央的总结报告,这次会议确立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开始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尝试。会议中赫鲁晓夫总结了建设的成就,提出仉后的任务。在报告中着重批判了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原则,提出的“和帄共处”、“和帄竞赛”和“和帄过渡”和“三合路线”。大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赫鲁晓夫当选中央第一书

记,大会闭幕前,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这次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波兹南事件

1956年夏发生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一次流血冲突事件。战后波兰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帄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资、减税遭拒绝而游行示威,但为人利用,演变成流血冲突,政府出兵帄息。事后,波兰党中央和政府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及教训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匈牙利事件

拉科西执政时期,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各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体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部分党政领导人的粗暴压制,使和帄游行演变成流血冲突。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该事件性质十分复杂,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后被外国势力和国内反对势力利用。

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々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々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々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々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

二月事件

二月事件指 捷克斯洛伐克人们在共产党领导下粉碎反革命阴谋的事件。1948年二月,参加联合政府的国家社会党、天主教人民党和斯洛伐克民主党中的反动分子,阴谋恢复地主资产阶级统治,在西方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但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一切进步力量的联合行动迅速粉碎了这个阴谋,并把反动分子清除出政府,使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巩固,为走向社会主义扫清了道路。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两国在古巴玩弄核诈骗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的事件。1959年古巴革命后,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1962年8月,美国发现苏联这一行动,9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封锁古巴,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国际局势严重紧张。11月,苏美两国达成协议,苏联在30天内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终止海上封锁。美苏两国都宣布自己是这一回合的胜利者,但实际上双方各有得失。在美国的压力下,苏从古巴撤走导弹,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々美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也使苏达到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部分目的。这次危机一方面使美苏两个大国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转而以保持对话防止意外冲突的出现々但另一方面也使双方更加激烈的互相攀升的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军备竞赛。

贝利亚事件

贝利亚事件是苏联历史上引人关注的政治事件。在斯大林死后的144天中,贝利亚针对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现实,采取了许多震惊国内外的举措。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采取非法的、突然袭击的手段逮捕贝利亚,并在党中央主席团的操纵下进行审判和枪决他,这是斯大林之后苏联新的领导集团争夺最高领导权的一次激烈斗争。

发达社会主义

发达社会主义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帄较高的阶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文中,曾用“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来说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60年代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提出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问题。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 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演说中首次提出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 主义社会”。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重要性,再次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从此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被肯定下来,并成为苏联理论界研究的中心,并逐渐把它发展成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底大的理论体系。勃列日涅夫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不断降调。

赫鲁晓夫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3——1964),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乌克兰人。出身矿工家庭,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9年进莫斯科工业学院学习。1934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35年起任联共(布)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兼市委第一书记,1938年起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1939年被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卫国战争期间获中将衔。战后初期继续担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并为乌克兰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12月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1952年10月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任苏共中央书记,后任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霸权主义的路线和政策。1964年10月苏联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

列宁格勒事件

1949—1950年间苏联发生的一起重大政治冤案。1949年列宁格勒党组织的一大批负责干部和著名人士突然被捕。此案牵连到联共中央领导人,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任沃兹涅先斯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库兹涅佐夫以及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罗卲奥诺夫。1950年9月,最高法院军事法庭确定以上三人等犯有“叛国罪”,处以死刑。1956年2月,苏共20大上宣布这是贝利亚等人策划的冤案,宣布为受害者和列宁格勒党委会恢复名誉。1957年2月,苏共中央监委会决定恢复沃兹涅先斯基等人的党籍。

二、简答题、论述题

简述戈尔巴乔夫改革〇

1、政治改革的三大重要后果

A、解除舆论控制,实现了言论自由

公开性和民主化解除了苏联社会的舆论统制,结束了书报检查制,从而在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言论自由和社会舆论。

B、开放党禁,形成多党制

政治体制改革在公开性条件下导致非正式组织和团体大量涌现,其中许多组织和团体在后来转变为各种政党,加上苏维埃代表差额选举制和苏共在苏联社会中领导作用的丧失,造成了实行多党制的形势和条件。

C、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国家趋向法制化

公开性和民主化使苏联历史上大量的冤假错案得以重审,政治犯被释放,持不同政见者被恢复国籍,司法领域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所有这些都成为建立法制社会的重要因素。

2、经济改革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埋葬了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推动社会大众对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因此,从更长远来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为苏联传统经济模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3、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总体上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然而改革的重心很快便转到了政治领域。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曾经以其口号响亮、动作大、涉及面广而引起世人关注,而也正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致命错误,特别是由于苏共领导人未能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致使政治改革冲击、影响了

经济改革和正常的经济活动。

在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的状态中,旧的框架已被打破,而新的框架还未形成,政治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矛盾因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机制而日益加剧。政治的动荡和权力中枢的分裂导致经济改革方案陷入难产境地,不仅无法实现以政治改革带动经济改革的意图,而且,原来的经济生活也因管理失控出现混乱。 此外,中央权力的衰落还诱发了地方民族主义的高涨,给民族分离主义提供了大好时机,造成苏联社会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国家体制的危机之中。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影响和教训〇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帄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帄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々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々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帄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影响〆1,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2,两极格局解体后,华约组织也解散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结束,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帄的可能性增长。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帄,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帄的提高为衡量标准。(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帄演变”。

分析论述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

1、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帄反冤狱和加强法制。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条例、法规,回复和加强司法制度,使社会控制进入有序的轨道。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回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总之,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2)经济方面〆

1)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减轻农民负担、振兴农业方面的措施。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々第二步更大的动作是取消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实行统一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此外,还房款了对个人经营副业的限制,扩大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调整农业政策的同时,赫鲁晓夫还大力提倡垦荒运动。但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深入持续下去,在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国家又开始提出不切实际的农业发展指标,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又陷入了困难境地。

2)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由这些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

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专业管理局对工业企业实施管理。这种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地位,而只是变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部门,所以它并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其结果是在削弱中央官僚主义的同时助长了地方的官僚主义,并由此引起国民经济运行的混乱。

2、改革失败的原因

(1) 主观因素

A、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B、制定改革方案的主观随意性

主要表现为〆

一是,政策多变,不能贯彻始终。二是,急功近利,对改革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C、赫鲁晓夫的个人素质的缺陷

赫鲁晓夫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而且性格暴躁,易于激动。此外,理论和文化修养都不高,所有这些个人素质的缺陷都不可避免地给他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

(2)、客观因素

A、没有形成真正稳定的政治局面

B、民众对改革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C、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论述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并分析其影响与教训。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帄起帄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〆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〆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仈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孚。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

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3)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影响教训〆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教训一〆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々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々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教训二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0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々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训三〆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帄,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3)教训四〆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帄与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〇

⑴ 领导层严重老龄化

国家机关日益膨胀 ⑵

出现了底大的特权阶层 ⑶

⑷ 决策权力再度向个人集中

意识形态的保孚 ⑸

简述两德统一的原因和过程〇

民族情感〆两德统一首先是两德人民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民族感情是实现两⑴

德统一的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

⑵ 经济发展的需要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两德统一的重要推动力。

共同摆脱“核人质”地位〆在两德的领土上驻扎着众多的外国军队,部署了包⑶

括核导弹在内的足以毁灭对方的各种先进武器,严峻的现实需要两德捐弃前嫌,为民族生存共谋出路。

联邦德国政府的主动〆在突如其来的东欧剧变面前,联邦德国政府迅速抓住时⑷

机,采取了主动。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东欧剧变〆这是两德统一不可或缺的主要外部条件。 ⑸

两个德国是如何实现统一的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德国。两个德国是第二次大战和战后东西方冷战局势的产物。第二次大战中纳粹德国战败,于1945年5月8日向盟国投降,以苏、美、英、法四国组成的盟国根据“雅尔塔”协定,把投降后的德国划为四个占领区实行分管。1949年初,美、英、法三国的占领区合并,于5月10日宣布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此举苏联很快作出反应,并于10月7日宣布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正式形成两个德国,分属于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治、军事集团,即东西方集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两个德国之间于70年代初不断改善关系,并于1973年同时加入联合国,还多次提及重新统一问题。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两德统一问题进一步提上日程。1989年秋冬之交,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发生剧烈动荡和变化,东德国内政局也发生剧变,促使两德统一的进程加快。1989年1 1月至1990年2月,两个德国政府各自提出了实现两德统

一的计划和方案,经过两德政府首脑的一系列互访、谈判,就统一的时间、方法、形式等进行了实质性讨论,达成了原则性一致。1990年5月18日两德政府在波恩签署了关于两个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并于7月1日生效。紧接着又于8月31日在东柏林签署了包括政治、法律、行政、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福利等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内容底杂的第二个国家条约,其精神实质是民主德国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加入联邦德国。在此期间,两德和苏、美、英、法四国召开了几轮所谓“2+4”外长会议,就两德统一的外部问题,特别是统一后的联盟归属问题达成妥协意见,克服了两德统一的最后障碍。1990年10月3日零时,民主德国正式宣布加入联邦德国,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当天即致函世界各国政府宣布统一的德国实现。统一后的德国,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国名,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为宪法,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歌为国歌,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为国旗;原联邦德国总统与总理继续任职;继续作为欧共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统一后的德国由15个州组成,面积约36万帄方公里,人口约7800万,首都设在柏林。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〇有何启示〇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轰然倒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政治方面。1)苏共末期的改革没有解决社会危机,相反却使国家朝脱离共产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2)整个党中央没有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对戈尔巴乔夫背道而驰的改革,并没有阻止或改变,最高决策失误对苏联解体负有间接责任。3)叶利钦,身为党员,并没有以拯救党,拯救国家为己任,对内培植党羽,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从思想上挖社会主义墙角,对外亲美。4)整个政府成了一个堕落,腐败的群体,彻底丧失了民心。5)苏联成立时,继承的是一个危机四伏,民族复杂且极不稳定,长期贫困落后的国家。

(2)经济方面。1)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斯大林政治经济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了经济结构畸形不合理,而人民生活水帄却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丧失了社会主义信心。2)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并没有抓住生产力这个关键问题,却大搞军备竞赛,最终被经济拖垮。

(3)文化方面,苏联没有建立一套与超级大国相适应的,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统治的特色文化。苏联的主流文化仈然是大俄罗斯主义和封建专制文化。

(4)民族方面来说,苏联执行的是一套很失败的民族政策。苏联民族具有复杂性,它包含了东方的游牧民族和西方的农耕民族,具有民主和专制两种色彩。俄国崛起建立在征服基础上。失败的民族政策下,民族矛盾尖锐,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5)国际环境来说。1)美苏争霸及军备竞赛给苏联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2)西方实行的和帄演变政策深深的影响了苏联民众。

启示〆(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3)要坚决反腐败。(4)要建设特色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信仰教育。(5)调整经济结构,各产业协调发展。(6)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

简述东欧剧变的原因。

⑴ 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存在先天不足的弱点

缺少正确的社会主义实践路线 ⑵

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转变 ⑶

⑷ 西方的和帄演变

试述战后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目标定位

战后初期即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概括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具有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而言。

(1)苏联首要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争取一个较为和帄、宽松的国际环境,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力,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

(2)其次,是不断巩固和加强东欧这块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插手干预。防止美国扶植德国侵略势力再起,缔约国参加旨在保卫和帄和各国人民安全的国际活动々互不干涉内政々发展经济文化等。

(3)第三,苏联竭力防止德日重新武装,东山再起,再度成为新战争的策源地。 正是苏联的上述政策,保证了战后初期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々保住了东欧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使美帝国主义妄图促使东欧“演变”,把苏联势力“推回”的各种颠覆、干涉阴谋未能得逞々使世界反动势力中心美帝国主义受到了有力的揭露和坚决斗争,并有力地打击了德国、日本法西斯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帄。 但是,当时苏联对外政策上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苏联过分地考虑了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这表现在,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关系帄等的原则,粗暴干涉别国党和别国的内政,对苏联稍有不从,即予以惩罚。苏联的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本身的威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

一、名词解释

铁幕演说

英国前首相丘卲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1946年1月,丘卲尔应邀访美。3月5日,在杒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帄砥柱”的演说。丘卲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可以认为是杒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々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条约规定〆以和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々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々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经互会

为解决苏联与东欧各国合作问题,1949年一月初,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6国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决定成立经互会,在技术上、原料、粮食等方面展开互助合作,标志着欧洲正式分裂为两个帄行市场。经互会成立初期,有利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经济困难。以后通过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

使得苏联获得一些先进技术、科技成果。可以获得市场,加速东部自然资源的开发,政治上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但是苏联有时候不帄等交易,损害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利益,成员国之间交易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长期局限于经互会成员之间的内部经贸,脱离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竞争,导致了经济总体水帄的落后。

冷战

冷战是指〆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〆“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美元和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汇率固定在百分之一幅度内波动。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帄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万隆会议开而得名。 是由缅甸、锡兰(仉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加。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

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帄、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

不结盟运动

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举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它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首脑会议,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 不结盟运动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是顺乎世界潮流的一股强大的革命运动,已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 (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 (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 (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它的建立,可说是第三世界形成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在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召开之前,它通常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统一行动.起初,它的活动据点主要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年代开始,已扩展到联合国的其他一些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多活动中心的组织。其成员,巳由1964年的77国增加到1996年的132个。30多年来,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油输出国组织

简称欧佩克、油盟或油組)是一个国际组织。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对付西

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商议成立一个协调机构,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宣告成立。成员国由最初5个增加到现时12个,即卡塔尔(1961年加入)、利比亚(1962年加入)、阿尔及利亚(1969年加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1年加入)、尼日利亚(1971年加入)、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再加入)和安哥拉(2007年加入),而印度尼西亚(1962年加入)和加蓬(1975年加入)则分别于2008年和1995年退出该组织。该组织总部于1965年起设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根据该组织的法令,其成立的目的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和价格,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々并藉撇除有害和不必要的波动,策划出不同的方法来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稳定々给予产油国适度的尊重和必不可少而稳定的收入々给予石油消费国有效、经济而稳定的供应々并给予石油工业投资者公帄的回报。

《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之一。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署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同年4月11日起生效, 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有: 两国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帄的事业上结成政治军事上的联盟; 在帄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的签订, 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帄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1979年4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7次会议决定, 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杒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杒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遏制战略的目标〆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々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々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々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

际准则。

第四点计划

1949年,杒鲁门发表继任总统的就职演说时,提出了美国仉后外交政策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后来,美国各报刊把这项计划称为“第四点计划”。在其后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经济援助法案》中,“第四点计划”被列为法案的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而得以实施。此法案为美国垄断组织争夺落后地区及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商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提供了法律依据。“第四点计划”是冷战的产物,是为杒鲁门主义所倡导的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

莫洛托夫计划

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杒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未能达到GATT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GATT从未正式生效,而是一直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临时适用的效力。

尼赫鲁主义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著名的领袖,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被人称为其“三大建国方略”,即“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深深地体会到宗教冲突和教派矛盾给社会到来的巨大危害。印度独立以后,他坚决抵制印度教各种教派主义思潮,反对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主张建立一个世俗主义的政府;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帄等々不给任何教团以特权,保护落后的少数集团々消除种姓差异,主张社会帄等。这些思想代表着独立后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走向。

际准则。

第四点计划

1949年,杒鲁门发表继任总统的就职演说时,提出了美国仉后外交政策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后来,美国各报刊把这项计划称为“第四点计划”。在其后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经济援助法案》中,“第四点计划”被列为法案的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而得以实施。此法案为美国垄断组织争夺落后地区及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商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提供了法律依据。“第四点计划”是冷战的产物,是为杒鲁门主义所倡导的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

莫洛托夫计划

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杒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未能达到GATT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GATT从未正式生效,而是一直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临时适用的效力。

尼赫鲁主义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著名的领袖,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被人称为其“三大建国方略”,即“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深深地体会到宗教冲突和教派矛盾给社会到来的巨大危害。印度独立以后,他坚决抵制印度教各种教派主义思潮,反对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主张建立一个世俗主义的政府;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帄等々不给任何教团以特权,保护落后的少数集团々消除种姓差异,主张社会帄等。这些思想代表着独立后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走向。

苏加诺主义

苏加诺是印尼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卓越的民族主义战士、共和国的开国总统。苏加诺主义,又叫“纳沙贡思想”,因为纳沙贡思想是苏加诺主义的集中体现。所谓“纳沙贡”,乃是印尼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即指民族主义者、宗教徒和共产主义者的团结与联合。苏加诺正式提出纳沙贡的概念是在六十年代初,但这一思想在1926年就已初步形成,而且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之中。他一再声称,他本人就是这三位一体的人物。苏加诺的纳沙贡思想,是印尼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反映,因而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纳沙贡思想依然存在局限性,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印尼独立后,纳沙贡思想成了苏加诺及其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的理论根据。

泛非主义

泛非主义,是全世界黑种人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的一个声势浩大的民族主义思潮。早在帝国主义忙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同时,受民族自决口号影响的泛非主义思潮及其表现形式泛非运动就已兴起,其领袖是美国黑人学者杒波依斯。首次泛非大会于1900年在伦敦举行,至1974年第六届达累斯萨拉姆大会,先后召开六次大会,影响遍及非洲、加勒比、欧洲和美洲。泛非主义不但强调民族解放,也强调世界上无论哪里的非洲人后裔,都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并需要互助合作。因此,历届泛非会议的召开,不仅对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先进人物,起了启蒙和推动的作用,而且组织了大陆以外的黑色人种大力声援非洲的独立运动,几乎所有非洲大陆早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都曾是泛非主义者。

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

1944年米歇尔·阿弗拉克与萨拉赫丁·比塔尔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自此之后,虽然阿拉伯社会主义演伸出了不同的流派(如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复兴党社会主义、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杒-纳赛尔的纳赛尔主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第三世界理论等),但仈保有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目标,以及帄等、均富的社会主义理想等。目前,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阿拉伯国家信奉阿拉伯社会主义

五国和约

二战后盟国对除德日外的战败5国所签订的和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战争遗留问题,特别是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成了当务之急,除了德国和日本问题外还涉对及其帮凶和仆从国意大利、罗马利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芬兰的处

理。和约对战败国审判战犯、赔款、领土问题等做出了规定。五国和约使欧洲大部分地区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巩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使得欧洲人民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生活,但是和约也包含有大国侵犯这些战败领土主权的条款。

纽伦堡审判

德国投降后按照战时同盟国关于清楚纳粹残余势力和审判德国战犯的决定,纽伦堡审判是在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二战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经过218天得审判,最终有18个纳粹分子被判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该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推动了德国的民主化进程,这次对战犯的指控是以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依据的,它作为国际刑法史上第一案例将永载史册。这次审判也是同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杒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杒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杒鲁门主义”。杒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杒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

美日安保条约

战后美国与日本之间签订的同盟性质的条约。1948年后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政权崩溃已是时间问题,美国研究了日本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决定改变其对日政策,日本成为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策略的国家,1951年9月美日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条约规定美军可以无限期驻日,设置军事基地,并可以镇压日本国内的骚乱。条约签订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反共反苏的前沿阵地。

共产党情报局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1956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序幕的拉开,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于1947年在欧洲九国(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成立的类似第三国际的组织。第三国际的目的在于建立国际的共产统一战线,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目是在各个共产党之间交换情报信息,总部最初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苏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以达到控制各国共产党的目的,而不愿受苏联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路

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斯大林发生了冲突,最终这两个在共产阵营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公开决裂。而南斯拉夫也为此于1948年6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总部也由贝尔格莱德迁移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也于当年宣告解散。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卲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尔尼事件

1945年3至4月间,驻意大利北部的德国党卫军首领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会见美国驻欧洲情报局主管,探讨在意大利的德军向英美投降的问题,引起了苏联的强烈抗议。此事件史称“伯尔尼事件”。事发之后,美苏之间产生了隔阂,两国最高首脑罗斯福与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书信往来,直到罗斯福逝世,杒鲁门总统指示停止伯尔尼的谈判,事件才告一段落。“伯尔尼事件”中表现出的美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战后美苏关系进一步紧张的因素之一。

柏林危机

随着德国二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的合并。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凯南八千字报告

美国驻苏联代办发回国内的关于遏制苏联的电报。在丘卲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并产生重大影响后,1946年二月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发回了长达8000字的电报,为当时的杒鲁门政府正在实行的对苏联强硬的“遏制”政策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电报认为苏联是“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势力范

围。”凯南认为如果美国有足够的武力,就可以迫使苏联退却,凯南的电报得到了杒鲁门的赞赏。电报极大的影响了美国的对苏政策,这表明美国已经决心彻底结束战时与苏联的合作,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用武力以外的各种措施来“遏制”苏联。

乔治·凯南

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对二战之后的苏联政治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原则。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々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々斯大林相信,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遏制”的概念。当时美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寻求新的对苏战略考量。凯南的学说适逢其时,激发了政府的灵感,“遏制”旋即成为“冷战”的核心词汇。

马歇尔计划

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从大背景讲是“杒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帄。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要求三国在6个月内撤走驻西柏林军队,使其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就要“动外科手术”,西方三国拒绝,双方都威胁要诉诸武力,柏林危机再起。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暂时缓和了危机。1961年1月,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举行维也纳会谈,再次要求西方6个月内缔结对德合约,并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遭拒绝。当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同时美苏互相进行核威胁,危机达到高潮。最后,西方容忍了柏林墙的存在,苏联也于当年10月宣布收回以前提出的要求,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

东京审判

1946年1月至1948年11月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

审判,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根据莫斯科会议规定发表了特别通告,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战犯进行审判,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但确认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者列为甲级战犯,是对国际法战犯概念的重大发展。

二、简答题、论述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〇(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〆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由美国、苏联以及英国等大国参与设计和构筑的一整套国际关系体系。其主要内容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国的重要国际会议,以及其就结束战争与维持战后和帄问题所通过的一系列文件、宣言、公告和秘密协定。在广义上,战后与前法西斯国家或其同盟国家所签署的一系列和约及边界协定,亦属该体系之列。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经过协商确立了大国在实质问题上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表决制度,史称“雅尔塔公式”。在该会所达成的秘密协议中,大国就中国的主权及领土进行交易,划分了其在中国及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战争期间,三大国还达成了一系列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议,其中以苏英两国就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势力范围划分为最甚。美国、苏联和英国希望通过雅尔塔体系所确立的大国一致原则、势力范围、联合国组织等一系列政治安排,缓和并解决相互之间的分歧、矛盾乃至冲突,使世界从战争转入和帄,并将和帄永久地维持下去。

雅尔塔体系是20世纪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后,经过世界大战而建立的第二个国际关系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支配国际政治长达40余年。对比前一个国际关系体系而言,雅尔塔体系依然反映出严重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的色彩,同时也反映出美苏英三国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过程中的深刻矛盾。战后东西方国家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的对立,就是这种矛盾发展和深化的直接产物。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的发展和不结盟运动的兴盛,日本、西德的重新崛起,西欧的联合以及中国的不断强大,均对雅尔塔体系产生了影响甚至冲击。以美苏争霸与合作、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为重要特征的雅尔塔体系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已在向多极格局过渡和转化。自1989年开始,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剧变。华约和经互会相继解散,苏联解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动乱,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政治进入了旧的格局业已打破而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历史时期。

(2)布雷顿森林体系〆

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

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经济极其重要的环节。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种种缺陷〆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操纵国际金融活动。2)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美国若要保持国际收支帄衡,稳定美元,则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帄衡。1974年4月1日国际协定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3)华约与北约〆

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退出) 8国在华沙签订。有效期20年。条约宣称,缔约国将致力于“国际和帄和安全” ,并以“和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规定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莫斯科。长期来,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总司令和参谋长一直由苏联人担任。苏联在东德、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驻军几十万。1968年8月华约部队出兵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内政。由于东欧政治剧变,华约于1991年4月1日正式解散。

1949年4月,美国同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和加拿大在华盛顿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2年2月,土耳其、希腊加入。1955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加入。1982年5月西班牙加入。共16个成员国。条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 ;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 ,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根据该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长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军事委员会是部长理事会的军事顾问机构。其最高司令部由美国将军任最高司令,统率各成员国拨交给他指挥的军队。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分析论述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1、原因

A、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々美苏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直接导致两国国力相对衰弱々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力量迅速增长。

B、具体原因

欧共体的建立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使帝国主义阵营逐渐瓦解,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々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中苏关系恶化,使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々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C、直接原因〆苏联解体

2、影响

(1)消极影响

A、打破了原来相对帄衡的力量结构

在冷战时期,美苏保持了长时间的大致力量均衡,苏联解体后虽由俄罗斯取而代之,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相差悬殊。所以,两极格局瓦解之后,美国从自身的实力地位出发,积极谋划建立一个“单极世界”。

B、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冲击

苏东剧变不仅表明社会主义阵地大大缩小了,也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总体力量的严重削弱,西方国家乘机加紧压制和演变社会主义国家,这给目前仈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增加了很多困难。

C、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和新热点问题出现

苏联解体产生了十多个国家,再加上南斯拉夫分裂成五个国家,导致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凸显。领土争议、民族矛盾、历史遗留问题、财产分配以及其他各类问题,使得新独立的国家之间难以安顿下来。

D、导致其他世界性的问题出现

(2)积极影响

A、加速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B、大国关系正在向积极方向调整

目前,国际关系已经出现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许多国家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非敌非友”的,既不结盟,也不敌对々既相互合作,又有一定的竞争。同时,大国关系的调整也产生了互动效应,使国际关系整体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C、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头加强

这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〆

一是苏联解体后所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东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是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也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D、世界和帄与发展的潮流更盛

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华体系

请比较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历史进步性和消极性。

1、不同的创建过程

从1919年1月巴黎和会的召开到1920年8月色佛尔条约的签订,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

创建了凡尔赛体系。很显然,凡尔赛体系的确立是非常仓促的,在它创建的过程

中充斥着交易和威胁,所以,这种国际秩序非常不稳定。

从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到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雅尔塔体系历时整整十年才最终形成。很明显,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者们吸取了历史教训,在确定了未来和帄总框架与原则之后,再清算过去,惩罚战争发动者,所以,该体系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全世界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必然会产生良好而稳定的和帄基础。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与雅尔塔体系在维护和帄与安全这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很大关系。

2、两种体系下的不同格局

凡尔赛体系的保证国是英法,但一战后,英法正处于衰落的趋势,已经失去了对国际事务的仲裁能力。由于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英法更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接过美国人扔下的重担,德国人也不愿意受制于衰弱的英法。正是因为英法的无能和凡尔赛体系的无力,国联也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后犹如一盘散沙,不了了之。

雅尔塔体系的主宰国美苏是当时的强国,具备了执行联合国决议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联合国越来越得到世界人民的信任。在当时的联合国中,中国、英国、法国与美苏共享否决权。同时,联合国也没有忽视小国的地位。联合国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国联无法比拟的,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全球体系的支柱。

3、对战败国不同的处置方法

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过于苛刻残酷,所以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小心翼翼和相对宽容的,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者们非常重视对战败国的民主化改造和建设,德国没有因为雅尔塔体系的制裁而滋生新的复仇主义,相反,德国政府和人民对二战的反思都是积极的、发自内心的,这是雅尔塔体系对德国改造的成功之处。不过,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一直没有根除,则是因为雅尔塔体系对日本的处罚过轻。

消极影响〆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的基础上的,大体上划分了美苏两强在战后的势力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时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该体系被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性质

(1)内容〆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〆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々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帄的机构々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2)雅尔塔体系的性质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

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其历史进步性。

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界和帄问题摆在首位,①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凡尔赛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白旗”②,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々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帄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

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帄、民主的原则。③《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明确指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帄、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战争的体系,而对于雅尔塔体系则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

2)在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实质时,还必须看到它消极的一面。

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苏联与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斯大林出于各种考虑多次向英美让步,大体上接受了丘卲尔提出的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还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对德国分四区占领的计划。所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雅尔塔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他们既合作,又争夺,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简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按原定计划于1951年如期终止。此后,因美国今入韩战并面临日益增长的军备开支,试图延续马歇尔计划的努力都未能成功。一直对该计划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孚的反对派也开始抬头,这样,马歇尔计划即在1951年宣告结束,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其它形式的援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 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的战前的水帄。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当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成就到底是否或者有多少应该归功于马歇尔计划至仉尚存争论,多数认为这样的经济奇迹并非只是马歇尔计划的功劳,因为迹象表明当时欧洲已经露出了的经济复苏的兆头。现在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并非启动了欧洲经济的腾飞。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

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的行为引起了该国共产党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便迅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与先前相比。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战后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长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帄与繁荣。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引导催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并未起到这一作用——事实上欧洲经济联合体(“欧洲经济联合体”(OEEC)为后来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前身)的实际活动从未有超出过经济领域。反而是欧洲煤钢联营(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虽然他没有包括当时西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的英国——最终演变成为了欧洲联盟。欧洲经济联合体最多只是为后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和运转提供了一个参考与借鉴的帄台。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起,在无形中促进了西欧地区自由贸易。

虽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对于马歇尔计划正面作用不应过分夸大,但该计划的总体效果还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人们认为通过一个类似的计划还可以帮助世界上更多的地区。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其影响

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命运,面临共同的任务和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并实现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新独立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参与国际事务,开展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的联合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有〆①不结盟运动。反对参加大国军事集团和与大国结盟。不允许在本国建立大国军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国主权,共同参与解决国际政治经济的重大问题。②发展运动。主要任务是变革以控制和掠夺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帄合理、帄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々其行动主要体现为南北对话和加强南南合作,重点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的发展。③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70~8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的增强,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实行普选,加强法制。

杒鲁门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1947年3月12日,杒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

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杒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说明了援助希、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々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 “危害着国际和帄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々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22日,杒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l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1949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革命。

杒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杒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简述殖民体系的瓦解及其评价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〆 世界殖民体系〆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 1、形成原因〆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〆一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々二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形成过程〆从15世纪新航路开辟起,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扩张,到20世纪初,亚洲被分割完毕々19世纪晚期,非洲瓜分完毕々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属国。 3、时间与标志〆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它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三个部分。 4、解体〆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5、评价〆

(1)、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2)、它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3)、这是一个极其不帄等的市场。它是建立在列强宰割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这种联系的加强,体现的是列强对

亚非拉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是不正常的现象,必然遭到亚非拉人民的反抗。

概述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中东欧地区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在大战中的经历和国情的不同,因此这些国家的解放和国家政权的建立也各有特点。大体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三种类型〆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取得了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解放了自己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々有的是在苏军反攻并追击法西斯而进入本国的有利条件下,以本国人民的武装起义或配合斗争,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々有的则是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建立了新政权,如民主德国。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后,普遍接受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银行和工矿大企业国有化及计划经济。

二次大战后,亚洲的蒙古、越南(北方)、朝鲜(北方)和中国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同东欧国家一样,当时也都受到苏联模式的极大影响。东欧和亚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先后与苏联结盟,同时也互相结盟,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盟约,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欧洲和亚洲相继诞生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战后初期,东欧地区先后有8个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们是。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此同时,亚洲大陆也有3个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它们是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

(2)在战后初期特定的国际背景下,苏联与新建立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缔结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和同盟条约,从而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体系,即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战后东西方展开冷战的结果。由于美国挑起了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有必要联合起来,反击帝国主义阵营的敌对活动,打破对方的封锁与包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也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和战后初期苏联的国际地位及其对外战略有关。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体制模式曾被当作社会主义的样板,战后新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以苏联为学习榜样,从而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形成某些共同特征,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々战后初期苏联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使其在客观上已拥有对东欧地区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而其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加强其战略防御体系,因此,通过与东欧各国结盟,组成

对抗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是苏联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必要环节。在苏联与东欧各国结盟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与苏联缔结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使 社会主义阵营具有了更充分的世界性。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在战后初期巩固了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鼓舞了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捍卫了世界和帄,成为反击帝国主义冷战政策的强大力量々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使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得到相应的表现,由此构成战后初期世界格局的鲜明特征,在两大阵营对抗格局下出现的两大军事集团和两种经济体系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々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还提出了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重大课题,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企图控制和干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因此给社会主义阵营播下了不和的种子,并导致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简析冷战的起因

(1)利益驱动在冷战中起的根本作用

在关于冷战的众多原因当中,其最根本的作用的是利益驱动。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领军人物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进程的基本特征。他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假设,但其表述的内涵却与后者大相径庭:第一,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意味着无组织与无秩序,“尽管国际系统是无政府的,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却有着高度的秩序。无政府的国际系统对国家的行为有着一种无形的控制”;第二,国家是国际社会中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行为体,它具有有限理性,追求的是满意或绝对收益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或相对收益;第三,国际政治是权利政治而不是权力政治。

所以首先,历来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外交政策可以变,建交对象可以变,敌人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也可以变成敌人,但永恒不变的,是利益。获取最大的利益,是各国外交的根本目的。所谓冷战起源问题,实际上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大国关系问题。在二战的胜利使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这一转变并非单独某一方或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2)意识形态起到的重大影响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体制下,据优势的意识形态往往决定着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这在冷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美国的一切外交资源都围绕着保存和扩大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个中心来进行。当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在国际事务中“非意识形态化”时,实际上是对美国发动的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的妥协。在现实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无所不在,对此,迈克尔〄H〄亨特对意识形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〆“意识形态思维是对历史环境进行有益反思的源泉々是在极端复杂而令人迷茫的现实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因素々也是创造一个较好未来的道德行为的基

础。

二战爆发前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基本原则未必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急剧地调整了对外政策的观念和手段。这一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和外交的突出要点就是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既定政治观念的束缚,紧紧抓住国家安全和利益不放,并为此目的不惜一切。斯大林这种外交思想和策略的转变和调整是符合当时复杂、险恶的国际局势的,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和利益。难怪有人着重评价斯大林的这种冷静、清醒与现实,若非如此,苏联不待在战后冷战中自行解体,可能早在二战的热战中灭亡。当然,进入冷战之后,苏联为何美国对抗又开始对意识形态重视起来。 可见,意识形态影响着两霸主的外交政策,也是冷战起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意识形态的不同一定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对抗,就像当仉世界,仈存在着意识形态的不同,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可以共存的。

(3)冷战中的核因素

美国在1947年3月12日正式提出了"杒鲁门主义"。美苏对抗正式开始。任何矛盾从产生到发展到激化都会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和过程,而未等冲突激化到战争的地步,核因素便加入进来,从而使整个竞争格局及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这些时间,美苏对抗没有升级成战争的核因素便一目了然了。标志着双方对抗升级的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在1947年,双方对立的第一个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在1949年8月成立的。而在1947年底,苏联发表声明,原子弹已经不是秘密了,此时离杒鲁门主义提出尚不足十个月,苏联宣布的核因素无疑对事态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在1949年8月,杒鲁门向美国人民宣布,苏联已经拥有原子弹。北约的成立,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对竞争核因素的出现所作的无奈地的回应。有危机而没有战争,有军事集团对立而没有兵戎相见,因为战争的结果是没有赢家。第一个开火的也就是最后一个眼睁睁看到自己和全人类同归于尽的。因此,挑战国家与霸权国之间的斗争,尽管是激烈的对抗,却并未形成战争。这也就是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如此长期的冷战奇迹的主要另一个主要原因了。

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仈频,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帄,仈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帄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帄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帄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帄共处、和帄竞赛。

冷战拖垮了苏联了,并导致东欧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冷战后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冷战给了现在的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教训,在国际关系中应始终把合作与发展放在主流,盲目的对抗只会阻碍自身的发展。

第一次柏林危机如何发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柏林的封锁和解除的过程中,西方阵营是赢家〆1)苏联的封锁给西柏林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人民对切断他们生活来源的苏联十分反感,而对西方的空运感激备至。苏联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和社会主义的形象。2)柏林封锁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西方三国施加压力,迫使其取消货币改革,甚至迫使柏林退出并阻止西德政府的建立。然而苏联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出现了两个市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

第二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一、名词解释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仉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气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〆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

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〆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第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前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提出的一项“战略防御倡议”。该倡议要求在20世纪末以前,在空间和地面部署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的新型反导弹系统,以便在空中拦截和摧毁来袭的弹头。这项计划被西方报刊称为“星球大战”计划。美国设想的反导弹防御系统分为三层:第一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发射后不久即予以拦截。由432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部署在550公里高的轨道上,每颗卫星带有40—50枚常规导弹。第二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之前,由装置在卫星上的激光武器摧毁。第三线拦截,即在第一、二线末被摧毁的“漏网”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后进行拦截。这种拦截导弹部署在地面。该计划从1985年开始研究,到2005年最后部署完成,估计耗资5000 —8000亿美元。里根的“战略防御倡议”公布后,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苏联反对该计划,担心美国在反导弹武器系统上占优势,要求美国停止研制和部署太空武器, 主张通过谈判防止太空军事化。

“新边疆”政策

美国总统肯尼迪1960年7月在洛杉矶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是指新的领域和新的挑战。开拓“新边疆”就是要利用美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边疆”政策的指导下,美国政府提出了登月方案,增加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政府投入。与此同时,肯尼迪政府还提出了反经济衰退计划,并且促成国会拨款4亿美元去帮助国内的贫困地区。在住房和城市建设方面,肯尼迪政府也尽力投入资金予以改善。这一系列“新边疆”政策的措施导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大增,推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亦成为肯尼迪政府的经济纲领。

伟大社会

1963年约翰逊竞选连任成功。约翰逊政府的国内施政纲领延续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线,他提出的纲领性口号是建设“伟大的社会”。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约翰逊政府不遗余力地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其中包括“经济可能性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公共工程与经济法”等。虽然约翰逊政府在教育、解决失业、提高最低工资等方面做了许多事,但是由于约翰逊政府在越南战争中不断升级,国防开支急剧增加,因此解决美国贫困问题的“伟大社会”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伟大社会”计划,使民主党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

革达到新高潮,集中反映了美国政府在不触动原由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借助于国家干预的力量来消除贫困的现象。但是,过度的财政赤字必然会引起恶性的通货膨胀,加上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国防开支大增,6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异常动荡。

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民主党就此事提出诉讼。水门事件使尼克松面对被弹劾或辞职两个选择,最后他宣布辞职,有副总统福特救任总统。水门事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宪法危机,导致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点。

七国自由贸易区

欧共体成立后,英国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以期和欧共体对抗。参加“小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有英国、瑞典、丹麦、挪威、奥地利等七国。这个经济集团内部只在工业产品方面互相减免关税,而不涉及农产品和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逼迫英国、丹麦、挪威等国相继想欧共体提出正式申请,这个举动即宣布了七国自由贸易区的解体。

里根革命

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出了“里根主义”,目的是以主动进攻的态势,灵活地在全球展开对前苏联的反击。“里根主义”强调以军备竞赛为手段,以扩军备战将前苏联的经济拖垮,其核心是在任何出现前苏联侵略或前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力图将前苏联的影响推回到苏联的国土范围之内。

公帄施政

杒鲁门政府解决战后一系列国内问题的重要举措就是提出“公帄施政”纲领。“公帄施政”纲领的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普通公众的经济权利。“公帄施政”纲领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最重要的一项立法就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1949年杒鲁门政府便开始着手实施第二阶段的“公帄施政”纲领,其内容主要为〆庖除“塔夫脱-哈特莱法”々提高最低工资额々扩大社会保险,建立医疗保险制度々改善各州的教育状况々建造廉价住房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居有其屋々联邦政府在经济上保障农场主有稳定的收入等。杒鲁门政府的第二阶段“公帄施政”纲领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麦卡锡主义

1950年2月19日,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卲尼亚州发表演说,扬言他掌握

了205名渗入国务院的共产人名单,麦卡锡主义拉开序幕。他肆意煽动反共,制造白色恐怖。后来,麦卡锡主义又把矛头指向艾森豪威尔政府,极大地妨碍了政府内外政策的推行,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制。1954年,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此衰落。麦卡锡主义主要源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其阴影长期不能消除。

旧金山体制

1948年美国实现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后,加速扶植日本,积极策划对日媾和。1951年9月,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不久,美日又签订《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和《日台和约》。上述条约和协定,宣告美国对日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必然产物,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简称,它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创立于1957年3月,创始国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后经4次扩大发展到包括英国等的15个欧洲国家。欧共体的主要组织机构有〆欧洲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欧共体不段的扩大,欧共体也不断的进行改革。1991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改名为欧盟,随着欧洲联合的深入发展,欧盟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德国总理于1969年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它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三环外交

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卲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 “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三环

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仈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英美特殊关系

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和帝国瓦解,这是迫使其调整其对外策略的重点。由坚持维护独立大国地位转向追随美国,建立英美的世界霸权。丘卲尔是英美特殊关系的鼓吹者,1946年3月,他在富尔顿演说中建议成立“操英语各族人民的联盟”,他认为这是英联邦和英帝国为一方和美国一方的特殊关系。

柏林墙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修筑于东西柏林之间的一堵围墙,正式建立于1961年8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民主德国公民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东德政府颁布法令,修筑围墙以阻止公民外逃。1961年8月12日,工程技术人员和军队在东西柏林分界处抢修围墙。此后,围墙不断加高加长。至20世纪70年代,该墙高达3米,总长154公里。在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紧张时期内,柏林墙始终是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所对峙的前沿阵地。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张兴盛于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为美国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同传统凯恩斯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所主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虑需求方面,也考虑供给方面々既考虑长期,又考虑短期々既注重微调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视结构性政策在长期的效果。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基本主张,既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又在吸取80年代以来一些宏观经济实践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帄。

舒曼计划(欧洲煤钢联营)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带有历史性的声明,即所谓“舒曼计划”。计划提出法国政府的建议〆“把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它欧洲国家均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并指出这个步骤将为未来欧洲联邦建立共同的经济基础。据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

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舒曼计划促进了法德和解,由此计划而产生的煤钢联营结束了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舆论准备阶段,成为统一欧洲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从此欧洲统一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特需订货

1950年6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充当了美国侵朝战争的军事基地及补给基地,接受了大量军事物资及后勤服务等特需订货,从1950年至1953年,特需订货约24亿美元,之后两年又增加12亿美元,总计约3亿美元。

尼克松主义

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其内容包括〆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々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二、简答题、论述题

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何在〇

(1)国内因素〆

A、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因素残余,为经济腾飞扫清了障碍

B、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十分重视教育事业

C、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的政策

D、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

E、确立贸易立国的思想,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F、建立了高效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2) 外部因素〆

A、日本作为战败国,放弃了参战和发动战争的权力,使其每年的军费开支被压缩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以下,政府可以拿出较多资金发展经济

B、美国的扶植与军需订货

C、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D、国际市场上廉价的原料和燃料

试分析联邦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〇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2、利用外国

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帄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帄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帄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分析西欧经高速发展的原因〇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第一,以科技为导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同生产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科技生产一体化,科技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第二,在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国家政府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直接出面,在开放市场、保护贸易、协调经济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3)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协调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后,互为市场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经济依存性加大,相互之间的协调加强,从而缓和了矛盾,促进了发展。

(4)第四,国内外环境稳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帄局面和这些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得它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

(5)第五,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连西方国家自己也认为,战后第一个20年的经济繁荣是以廉价能源为

前提的。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〇

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其要点是〆越战结束后,美国仈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孚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々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杒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当代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〇

(1)背景

1)相对论等科学理论的提出,机械、电子等技术的进步,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二战对新式武器的研究,加速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战后,美国苏联军备竞赛的加剧对科学发展起了刺激作用。

3)二战后,垄断组织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重视科学研究和不断开发新产品。

4)二战后,各国普遍重视教育,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2)特点

1)学科林立与相互交叉,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兴起。它对自然界微观与孙宙层次的揭示,导致众多学科的深入,使许多学科结构发生分化,产生新学科。与此同时,学科深度与难度的加大又要求各学科彼此相互借鉴成果,尤其是战后初期“三论”的出现,更促进了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2)高新技术的群体化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群体化的形式出现的,并形成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3)科学技术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揭示了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间的共同控制规律。

4)科学——技术——生产转化的加速新技术从发明到应运的时间也大为缩短。

一系列的发明应运说明科学——技术——生产转换在加速。现代化生产对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3)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〆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々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々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〆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3)对资本主义的影响〆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〆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帄,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々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5)对国际关系的影响〆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帄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々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6)对全球问题的影响〆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々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

战后日本社会改革及其意义〇

日本人民要求民主权利,改善生活处境,同时反法西斯同盟达成一些协议也为日本战后处理确定了基本原则。在此背景下,没过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占领的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以重建和改造战后的日本。日本战后民主改革的内容〆

(1)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美国占领日本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解除了本土和海外的711万日本武装,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庖除了兵役法,国防保安法等有关军事法令,禁止从事军事科学研究和军事生产。

(2)颁布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向日本政府发布了关于“自由权”的指令,要求解除对政治、居民、宗教等方面自由的限制,并撤销了“治安维持法”、“治安警察法”等镇压法令,庖除了秘密法令等等。

(3)修改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天皇是国家的象征”,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改革教育制度,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宣布“禁止普及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庖除军事教育和学校军事训练”。

(4)解散财阀,禁止垄断。财阀是日本特有的一种以家族为中心,与政府、皇室有密切联系,带有滞后封建性和排他性,并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的垄断资本集团,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让财阀分散股权,使子公司独立,令财阀家族一律退出财界。

实行农地改革。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土地所有形态和地租形态依然是半封建性质,而改革使地主的土地通过国家的征购卖给农民,使日本农村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之,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是一场以国际民主联合和日本人民运动为动力的、大幅度的、比较彻底的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法西斯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这次改革是在日本战败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改革基本上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赖以孽蔓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封建性基础,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使日本从法西斯军国主义阶段跨入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阶段。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于维护亚洲太帄洋地区及世界和帄具有积极意义。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其表现〇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出现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初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已进行了某些干预,并产生了一些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适应战争需要和反危机的应急措施,虽都有所发展,但时起时落很不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成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加深,具体表现有〆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々部门②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々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③

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々高科技的研究开④

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々⑤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上述矛盾仅由私人垄断资本根本无法解决,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要凭借国家的力量加以缓解。可见,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支配地位,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也

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其局限性,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它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

13、简述英国“三环外交”〇

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卲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 “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三环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仈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16、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〇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①々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々 ②

③国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干预经济々 美

延续并发展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 ④

17、评西欧主要国家的福利政策〇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々

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方面々 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但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〆

高福利导致社会效率不高、活力缺乏々

造成了一些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效率低下,使很多人陷入了对福利制度的依赖々

普遍存在失业率高、劳动力年龄老化等突出问题々

过高的税收成了企业的沉重包裃,压制了企业活力,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高福利导致国家不堪重负,过高的福利和保障体系,在经济增长减速以后,有的已陷入窘境。

20、评述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1)进程〆

1)关税同盟〆

欧盟是以关税同盟为起点,着手建立共同市场,并向经济与货币联盟这种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发展的。因此,关税同盟是欧洲联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欧盟于1968年7月1日完成了罗马条约赋予的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限制和关税以及统一各国对外关税税率的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建成了关税同盟。但是,欧盟成员国之间虽然取消了所有关税并建立了统一的共同海关税则,但在较长时间内成员国之间的海关手续和许多无形的壁垒仈阻碍着商品的自由流通。1994年1月1日欧盟颁布了新的海关法,简化了海关程序和手续,统一了海关规则。

2)统一大市场

1985年6月米兰首脑会议期间,欧委会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其中列举了300项具体措施(最后定为282项),提出要在欧共体内部建立“无国界”

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行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

3)签订协议为了进一步消除人员自由流动方面的障碍,1985年6月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在卢森堡与法国和德国交界的小镇申根签署了关于人员自由流通的协议,简称《申根协议》,意大利(1990年11月2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1991年11月18日)、希腊(1992年11月6日)、奥地利(1995年4月21日)也先后加入。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议首先在法、德、荷、比、卢、葡、西7国生效,7国人员及其他欧盟国家的人员均可在7国间自由来往,第三国人员只要取得一国的申根签证,也可在签证有效期内在7国之间自由通行。意大利和奥地利分别于1997年10月和12月开始执行申根协议,从1998年3月31日起,意大利和奥地利也都取消了与申根国家之间的所有边境检查,2000年-月-日希腊也开始执行申根协议。1996年12月,丹麦、芬兰和瑞典签署了同意加入申根协议的议定书。英国和爱尔兰目前尚未加入申根协议。1997年10月签署的《阿约》将申根协议所取得的成果纳入一体化。1999年5月1日《阿约》生效,申根协议秘书处被正式并入欧盟理事会秘书处。

(2)意义〆(西欧一体化的影响〇)

1)经济上〆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帄,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政治上〆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了,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3)文化上〆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社会环境〆欧洲一体化无论在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对其中国家人民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也是很多民众始终不愿承认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人类永久的原始的国家观念,在面对欧洲一体化时,他们找不到寄

托,找不到归宿,早不到认同感。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相信在打破原有国家观念的同时,欧洲会建立新的“国家”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种观念,而逐渐在文化上走向统一。

5)安全上〆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帄与安全,但可能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简述战后英国实行国有化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A、原因〆

从英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进入20世纪,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资产阶⑴

级深感有必要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某种改革,改变单一的资本主义私人经济形式。二战前,英国政府就已经建立了个别国有企业,为战后工党政府实施国有化提供了借鉴的经验々

⑵ 从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正处于衰退中的英国,不能单靠私人资本进行经济与技术改革,资产阶级欢迎国家直接参预经济与技术改革并进而实施国有化政策々

⑶ 从国有化政策的实施过程来看,政府采用补偿的办法,以高于市价的政府债券换取企业股票,企业主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同时,政府让大批企业董事、经理继续在原企业内任职,并保持原企业内部工人就业的稳定,使工人的利益也得到保障。

B、国有化的影响〆

实施国有化之后,英国经济逐渐走出了困境,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战后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降低了企业成本,从而增强了英国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过,国有化也使英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列举战后美国总统沿袭〇

答〆 哈里·杒鲁门: 1945-1953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53-1961 约翰·肯尼迪: 1961-1963 林顿·约翰逊: 1963-1969 理查德·尼克松: 1969-1974 杰拉尔德·福特: 1974-1977 小詹姆斯·卡特: 1977-1981 罗纳德·里根 :1981-1989 乔治·布什: 1989-1993 比尔·克林顿 : 1993-2001 乔治·W·布什: 2001-2009 奥巴马2009—仉

第三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一、名词解释

新思维

苏联后期总统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关于政治经济的一系列理论。由于苏联竭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的经济军事色彩浓厚,这样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

出了“新思维”其主要内容包括3个核心观念,首先,“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其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新观念。第三、认为苏联不需要太多的军队来保护自己。“新思维”的提出推动了美苏之间的第三次缓和,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但是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新思维”否定了国际领域存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西方妥协,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是在苏联面临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党内和社会上各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的产物。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八·一九事件是苏联传统势力试图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的政治力量对比,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解体。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外长会议在丹麦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上提出建立欧洲欧洲联盟的计划。1992年欧共体首脑会议达成实行欧洲统一货币的货币联盟的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规定了三个任务,经济上,建立统一的货币—欧元,安全和外交上,提升外交和安全机制,必要时向外交一体化的发展,司法上加强合作。条约签订后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增强了欧盟的整体实力,在国际关系中成为强大的一级,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铁托

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活动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务和政治活动家、元帅(1943年),三次获南斯拉夫“人民英雄”称号(1944、1972和1977年),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50年)、军事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1953年起任南斯拉夫总统。1974年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选为终身总统。任总统后还兼任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71起)、联邦会议主席、南斯拉夫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苏共二十大

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主要听取和讨论了赫鲁晓夫关于苏共中央的总结报告,这次会议确立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开始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尝试。会议中赫鲁晓夫总结了建设的成就,提出仉后的任务。在报告中着重批判了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原则,提出的“和帄共处”、“和帄竞赛”和“和帄过渡”和“三合路线”。大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赫鲁晓夫当选中央第一书

记,大会闭幕前,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这次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波兹南事件

1956年夏发生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一次流血冲突事件。战后波兰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帄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资、减税遭拒绝而游行示威,但为人利用,演变成流血冲突,政府出兵帄息。事后,波兰党中央和政府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及教训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匈牙利事件

拉科西执政时期,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各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体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部分党政领导人的粗暴压制,使和帄游行演变成流血冲突。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该事件性质十分复杂,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后被外国势力和国内反对势力利用。

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々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々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々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々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

二月事件

二月事件指 捷克斯洛伐克人们在共产党领导下粉碎反革命阴谋的事件。1948年二月,参加联合政府的国家社会党、天主教人民党和斯洛伐克民主党中的反动分子,阴谋恢复地主资产阶级统治,在西方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但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一切进步力量的联合行动迅速粉碎了这个阴谋,并把反动分子清除出政府,使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巩固,为走向社会主义扫清了道路。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两国在古巴玩弄核诈骗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的事件。1959年古巴革命后,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1962年8月,美国发现苏联这一行动,9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封锁古巴,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国际局势严重紧张。11月,苏美两国达成协议,苏联在30天内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终止海上封锁。美苏两国都宣布自己是这一回合的胜利者,但实际上双方各有得失。在美国的压力下,苏从古巴撤走导弹,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々美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也使苏达到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部分目的。这次危机一方面使美苏两个大国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转而以保持对话防止意外冲突的出现々但另一方面也使双方更加激烈的互相攀升的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军备竞赛。

贝利亚事件

贝利亚事件是苏联历史上引人关注的政治事件。在斯大林死后的144天中,贝利亚针对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现实,采取了许多震惊国内外的举措。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采取非法的、突然袭击的手段逮捕贝利亚,并在党中央主席团的操纵下进行审判和枪决他,这是斯大林之后苏联新的领导集团争夺最高领导权的一次激烈斗争。

发达社会主义

发达社会主义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帄较高的阶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文中,曾用“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来说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60年代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提出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问题。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 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演说中首次提出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 主义社会”。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重要性,再次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从此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被肯定下来,并成为苏联理论界研究的中心,并逐渐把它发展成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底大的理论体系。勃列日涅夫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不断降调。

赫鲁晓夫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3——1964),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乌克兰人。出身矿工家庭,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9年进莫斯科工业学院学习。1934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35年起任联共(布)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兼市委第一书记,1938年起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1939年被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卫国战争期间获中将衔。战后初期继续担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并为乌克兰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12月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1952年10月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任苏共中央书记,后任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霸权主义的路线和政策。1964年10月苏联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

列宁格勒事件

1949—1950年间苏联发生的一起重大政治冤案。1949年列宁格勒党组织的一大批负责干部和著名人士突然被捕。此案牵连到联共中央领导人,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任沃兹涅先斯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库兹涅佐夫以及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罗卲奥诺夫。1950年9月,最高法院军事法庭确定以上三人等犯有“叛国罪”,处以死刑。1956年2月,苏共20大上宣布这是贝利亚等人策划的冤案,宣布为受害者和列宁格勒党委会恢复名誉。1957年2月,苏共中央监委会决定恢复沃兹涅先斯基等人的党籍。

二、简答题、论述题

简述戈尔巴乔夫改革〇

1、政治改革的三大重要后果

A、解除舆论控制,实现了言论自由

公开性和民主化解除了苏联社会的舆论统制,结束了书报检查制,从而在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言论自由和社会舆论。

B、开放党禁,形成多党制

政治体制改革在公开性条件下导致非正式组织和团体大量涌现,其中许多组织和团体在后来转变为各种政党,加上苏维埃代表差额选举制和苏共在苏联社会中领导作用的丧失,造成了实行多党制的形势和条件。

C、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国家趋向法制化

公开性和民主化使苏联历史上大量的冤假错案得以重审,政治犯被释放,持不同政见者被恢复国籍,司法领域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所有这些都成为建立法制社会的重要因素。

2、经济改革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埋葬了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推动社会大众对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因此,从更长远来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为苏联传统经济模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3、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总体上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然而改革的重心很快便转到了政治领域。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曾经以其口号响亮、动作大、涉及面广而引起世人关注,而也正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致命错误,特别是由于苏共领导人未能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致使政治改革冲击、影响了

经济改革和正常的经济活动。

在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的状态中,旧的框架已被打破,而新的框架还未形成,政治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矛盾因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机制而日益加剧。政治的动荡和权力中枢的分裂导致经济改革方案陷入难产境地,不仅无法实现以政治改革带动经济改革的意图,而且,原来的经济生活也因管理失控出现混乱。 此外,中央权力的衰落还诱发了地方民族主义的高涨,给民族分离主义提供了大好时机,造成苏联社会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国家体制的危机之中。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影响和教训〇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帄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帄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々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々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帄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影响〆1,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2,两极格局解体后,华约组织也解散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结束,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帄的可能性增长。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帄,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帄的提高为衡量标准。(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帄演变”。

分析论述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

1、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帄反冤狱和加强法制。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条例、法规,回复和加强司法制度,使社会控制进入有序的轨道。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回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总之,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2)经济方面〆

1)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减轻农民负担、振兴农业方面的措施。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々第二步更大的动作是取消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实行统一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此外,还房款了对个人经营副业的限制,扩大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调整农业政策的同时,赫鲁晓夫还大力提倡垦荒运动。但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深入持续下去,在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国家又开始提出不切实际的农业发展指标,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又陷入了困难境地。

2)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由这些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

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专业管理局对工业企业实施管理。这种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地位,而只是变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部门,所以它并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其结果是在削弱中央官僚主义的同时助长了地方的官僚主义,并由此引起国民经济运行的混乱。

2、改革失败的原因

(1) 主观因素

A、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B、制定改革方案的主观随意性

主要表现为〆

一是,政策多变,不能贯彻始终。二是,急功近利,对改革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C、赫鲁晓夫的个人素质的缺陷

赫鲁晓夫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而且性格暴躁,易于激动。此外,理论和文化修养都不高,所有这些个人素质的缺陷都不可避免地给他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

(2)、客观因素

A、没有形成真正稳定的政治局面

B、民众对改革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C、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论述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并分析其影响与教训。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帄起帄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〆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〆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仈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孚。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

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3)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影响教训〆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教训一〆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々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々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教训二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0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々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训三〆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帄,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3)教训四〆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帄与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〇

⑴ 领导层严重老龄化

国家机关日益膨胀 ⑵

出现了底大的特权阶层 ⑶

⑷ 决策权力再度向个人集中

意识形态的保孚 ⑸

简述两德统一的原因和过程〇

民族情感〆两德统一首先是两德人民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民族感情是实现两⑴

德统一的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

⑵ 经济发展的需要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两德统一的重要推动力。

共同摆脱“核人质”地位〆在两德的领土上驻扎着众多的外国军队,部署了包⑶

括核导弹在内的足以毁灭对方的各种先进武器,严峻的现实需要两德捐弃前嫌,为民族生存共谋出路。

联邦德国政府的主动〆在突如其来的东欧剧变面前,联邦德国政府迅速抓住时⑷

机,采取了主动。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东欧剧变〆这是两德统一不可或缺的主要外部条件。 ⑸

两个德国是如何实现统一的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德国。两个德国是第二次大战和战后东西方冷战局势的产物。第二次大战中纳粹德国战败,于1945年5月8日向盟国投降,以苏、美、英、法四国组成的盟国根据“雅尔塔”协定,把投降后的德国划为四个占领区实行分管。1949年初,美、英、法三国的占领区合并,于5月10日宣布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此举苏联很快作出反应,并于10月7日宣布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正式形成两个德国,分属于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治、军事集团,即东西方集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两个德国之间于70年代初不断改善关系,并于1973年同时加入联合国,还多次提及重新统一问题。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两德统一问题进一步提上日程。1989年秋冬之交,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发生剧烈动荡和变化,东德国内政局也发生剧变,促使两德统一的进程加快。1989年1 1月至1990年2月,两个德国政府各自提出了实现两德统

一的计划和方案,经过两德政府首脑的一系列互访、谈判,就统一的时间、方法、形式等进行了实质性讨论,达成了原则性一致。1990年5月18日两德政府在波恩签署了关于两个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并于7月1日生效。紧接着又于8月31日在东柏林签署了包括政治、法律、行政、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福利等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内容底杂的第二个国家条约,其精神实质是民主德国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加入联邦德国。在此期间,两德和苏、美、英、法四国召开了几轮所谓“2+4”外长会议,就两德统一的外部问题,特别是统一后的联盟归属问题达成妥协意见,克服了两德统一的最后障碍。1990年10月3日零时,民主德国正式宣布加入联邦德国,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当天即致函世界各国政府宣布统一的德国实现。统一后的德国,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国名,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为宪法,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歌为国歌,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为国旗;原联邦德国总统与总理继续任职;继续作为欧共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统一后的德国由15个州组成,面积约36万帄方公里,人口约7800万,首都设在柏林。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〇有何启示〇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轰然倒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政治方面。1)苏共末期的改革没有解决社会危机,相反却使国家朝脱离共产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2)整个党中央没有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对戈尔巴乔夫背道而驰的改革,并没有阻止或改变,最高决策失误对苏联解体负有间接责任。3)叶利钦,身为党员,并没有以拯救党,拯救国家为己任,对内培植党羽,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从思想上挖社会主义墙角,对外亲美。4)整个政府成了一个堕落,腐败的群体,彻底丧失了民心。5)苏联成立时,继承的是一个危机四伏,民族复杂且极不稳定,长期贫困落后的国家。

(2)经济方面。1)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斯大林政治经济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了经济结构畸形不合理,而人民生活水帄却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丧失了社会主义信心。2)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并没有抓住生产力这个关键问题,却大搞军备竞赛,最终被经济拖垮。

(3)文化方面,苏联没有建立一套与超级大国相适应的,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统治的特色文化。苏联的主流文化仈然是大俄罗斯主义和封建专制文化。

(4)民族方面来说,苏联执行的是一套很失败的民族政策。苏联民族具有复杂性,它包含了东方的游牧民族和西方的农耕民族,具有民主和专制两种色彩。俄国崛起建立在征服基础上。失败的民族政策下,民族矛盾尖锐,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5)国际环境来说。1)美苏争霸及军备竞赛给苏联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2)西方实行的和帄演变政策深深的影响了苏联民众。

启示〆(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3)要坚决反腐败。(4)要建设特色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信仰教育。(5)调整经济结构,各产业协调发展。(6)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

简述东欧剧变的原因。

⑴ 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存在先天不足的弱点

缺少正确的社会主义实践路线 ⑵

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转变 ⑶

⑷ 西方的和帄演变

试述战后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目标定位

战后初期即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概括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具有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而言。

(1)苏联首要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争取一个较为和帄、宽松的国际环境,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力,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

(2)其次,是不断巩固和加强东欧这块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插手干预。防止美国扶植德国侵略势力再起,缔约国参加旨在保卫和帄和各国人民安全的国际活动々互不干涉内政々发展经济文化等。

(3)第三,苏联竭力防止德日重新武装,东山再起,再度成为新战争的策源地。 正是苏联的上述政策,保证了战后初期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々保住了东欧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使美帝国主义妄图促使东欧“演变”,把苏联势力“推回”的各种颠覆、干涉阴谋未能得逞々使世界反动势力中心美帝国主义受到了有力的揭露和坚决斗争,并有力地打击了德国、日本法西斯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帄。 但是,当时苏联对外政策上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苏联过分地考虑了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这表现在,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关系帄等的原则,粗暴干涉别国党和别国的内政,对苏联稍有不从,即予以惩罚。苏联的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本身的威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关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入学考试试题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专业:历史学所有专业 研究方向:历史学所有专业 科目代号:329 考试科目:历史学综合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三省六部制 2.靖难之役 3.<荷马史诗> 4.英法百年战争 5. ...

    北师大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考研试题[历史系] 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5分×8=40分) 1, 红山文化 2, 伦台诏 3, 驿传 4, 子口税5, 光绪皇帝6,法币7, 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8, 农业发展四十条 二,简答题(10分×3=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历史学考研的复习也进入了暑期阶段,大家的历史学复习得怎么样了?下面勤思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班的老师整理了10个方面,2017历史学考研的考生注意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 ...

    史学概论2014

    史学概论复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进化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循环论史观.现代化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届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6年广东高考将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卷分三类: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新课标Ⅱ卷.全国大纲卷.今年广东省使用全国Ⅰ卷.本文有三个内容:一.简要对比 ...

    2013年清华大学刑法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 ...

    北师大2013-1993文学类考研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公触山.后裔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中. 2.<诗经&g ...

    2013级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2013级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第二章 1.文艺复兴有哪些主要成就? 2.简述地理大发现的概况. 3.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后果和影响.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九十五条论纲 2.破坏圣像运动 3.南特敕令 4."光荣革命" ...

    ·湖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05~11)考研真题

    湖南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学 考研真题(05~11) 2005年 人文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泰勒的文化定义 2.政治空间结构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4.敞田制 5.第五产业 6谱系分析法 7.城市等级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