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家庭养老_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

■社会学

“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

3

□戚晓明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内容、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此通过重新陈述“家庭养老”这一概念来分析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概念定位

Abstract: Householdprovidingfortheagedasatraditionalhasaofchangesinitscon2notation,content,goalandpattern,withthedevelopingofForthispurpose,throughthereiterationoftheconceptof“householdprovidingfor,inmodernsociety,andexploredprob2lemofruralprovidingfortheageditbetweensocietyprovidingfortheaged.Keywords: householdfortheaged,conceptionpositioning

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100921289(2005)0622

  在人口老龄化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养老问题的两大基本模式。其中,家庭养老在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绵延千载,是众多亚洲国家一直推行至今的一种主要养老模式,因而,家庭养老模式被称为“亚洲方式”;[1](p4)而社会养老模式则为生产力发展较快、工业化进程迅速的西方国家实施,是指那些国家的政府干预并提供养老支持,在此我们可称之为“西方方式”。非常有趣的是,目前西方国家因为不堪忍受庞大的养老金的支付重担,企图通过家庭养老走出社会养老的困境;而东方国家则相反,由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家庭规模、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加之老龄化发展迅速,单纯依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很难维持现状,因而也要依赖社会养老发挥积极的作用。

纵观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养老问题的研究,似乎对社会养老这一新型现代化的养老方式兴趣更浓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将会继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就更为突出。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家庭养老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相伴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概念的重新定位以及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态、以君主专制和家族制度为政治特质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对生产和生活起着稳固的制约作用。小农经济奠定了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家庭养

[2](p112)

老也为小农经济提供了必需的劳动者。此外,君主专

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二○○年第六期               

制制度中的君与臣和家族制度中的父与子的关系非常相似。君提拔臣,臣为君所用,忠于君。而父与子也是如此,只不过表现出的是一种养育报答关系。前种制度不断强化后一种制度,家庭养老也由此得以稳固。尽管社会制度不断演变,经济关系不断调整,生产力不断发展,但是,传统家庭养老的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传统家庭养老是血亲价值和儒家文化的体现。从生物关系上讲,联系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纽带是血亲关系,也可以叫做“血缘关系”。因为有了这种关系,人们便成为一个紧密的甚至相依为命的小团体,家庭的养老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家庭中父母养育子女,待子女长大后又反过来赡养父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儒家文化中所积极提倡的“孝”字就是养老的最好体现。“父母在,不远游”就形象地刻画了儿女赡养老人、孝顺老人的家庭责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家庭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具有中国儒家文化烙印的模式。养老作为一种天命使然或者说是一种内化了的道德标准为人们所认可、尊从。

传统家庭养老表现为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交换。所谓代际交换简言之就是代与代之间的交换关系;具体而

  一、传统家庭养老

传统家庭养老孕育于传统的中国社会,有其形成的一定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

3

收稿日期:2005204204

作者简介:戚晓明(19812),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学研究

・920・

言,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的繁衍而发生在未成年人、成年人积极养老,主动关注与自身养老有关的各项服务,不再完和老年人之间交换产品和劳务的供养与被供养关系。在全依赖于子女。

农业社会中,家庭主要依靠土地来生存,而维持劳动力的总之,观念的转变使家庭养老的内容、方式、途径、目供给就成为代际活动一直持续下去的因素;因而“养儿防标等都发生了转变。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归根到底是顺应老”的观念根生蒂固,几千年来传承不变。可以毫不掩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的说,它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地位

  二、现代家庭养老概念的重新定位

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养老是在农业社会中、在小农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大力发展,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变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如今随着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这里化,传统家庭养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总的来说,家庭养我们暂且先用转移之说)、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庭经济老的形式更为灵活,内容更为丰富,人们对其产生的价值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等等,家庭养老最适应的农村环境已经认同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特别需要人们对现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切都导致了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代家庭养老概念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原本唯一的地位发生动摇。近几十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发首先,现代家庭养老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居住形式的改展、变。传统家庭养老是一个家族的人世代共同居住在一个,他们特别试图地方,靠家庭成员的劳动所得来积累财富,长此世代相传。。在社会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交流空间的拓展,就业方式的流,家庭养老究竟在动性增大,生育观念的改变等等,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在农村养了,老年人独居的也多起来了。?

老就不存在了,者家庭照料什么的。。(一)从家庭养老自身来透析

“一家两户”家庭养老主要包括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同住一所院子,,,个方面。从经济支持来讲,尽管农村社会经济自建国以来却分灶吃饭,,。这种模式的基本框架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在逐年提高,但是“老是,生活自理、生产互助、经济补给、精神互慰、重病医护、年人的自我经济养老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

逝后送终。

[2](p151

可见,居住形式的变化或者家庭规模的缩

出现根本的变化。”[3](p51)在1999年北京市老年人基本需

小并不会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求问题调查中,64.3%的农村老年人认为,子女提供是第其次,家庭成员构成的变化。由于从上世纪80年代一来源。而且,73.4%的农村老年人从来没有在经济上资

初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助过子女,完全是子女单方面的赡养。[4]家庭仍是老人生

子。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进入结婚生育高峰“,四二一”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从日常照料来讲,家庭也仍是主要承家庭格局开始大量出现。四个老人由两个独生子女负担,担者。目前,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还是与子女住在一起。或者八个老人由两个独生子女负担养老都有可能出现,家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庭养老负担沉重。中国妇联去年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已有

中二代以上户家庭的比例高于城市。以男性为例,市、镇、3.74亿个家庭,每个家庭不足4口人,也证明了“四二一”

县老年人生活在二代以上户家庭的比例分别为72.4%、

家庭新格局正在形成。这不得不让人们思考现代家庭养71.5%和74.5%。而一对夫妇户比例农村又低于城市,

老概念如何顺势而变,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市、镇、县分别为27.4%、28.4%和25.5%。[5](p171)从精神

第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慰藉上讲,目前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还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一般而言,家庭养老包括经济支持、(这里并不排除一些家庭的子女外出打工,虽然回家后还

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而现在,老年人对家庭的住在一起),因而获得的也是亲情上的交流与天伦之乐。其他需求也出现了。如情感需求、照料需求等。虽然这些老人们对于自身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就基本没什么需求或需求在传统家庭养老中也体现得很好。但在现代社会,它需求很少。

们却被赋予了时代特色和新的科学内容,例如生病护理、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的家庭养老产生保健等对子女的要求有所提高等。

了一些负面影响。农村家庭的子女对老人提供的经济支第四,观念的转变也是现代家庭养老的一大特征。在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都很不足,甚至于有些农村年轻传统社会,养老、尊老被奉为个人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人因为一心谋求自己事业发展或常年在外打工与父母分行为准则。“以老为尊”的社会观念营造了中国家庭养老居两地,造成赡养脱位。这些都与经济发展对传统代际关所需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的思想基础。“尊老爱老”作系和思想观念、道德责任感的冲击有一定关系。

为文化传统,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在(二)从农村社会养老的大力推行来透析

现代社会,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多元化,人们不再以养老作正当西方人对我们传统的家庭养老倾注很大关注,希为其生命的主旨。自由、平等的思想冲击着传统的养老观望家庭养老会解决他们社会养老带来的困境的同时,我国念。老人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平等地享有人类的物质文却对社会养老抱有很大的期待。在城市养老保险制度改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老年人由过去被动消极养老到主动

革积极推行的同时,我国也开始在农村地区开展养老保险

・9

21・

社会学

二○○年第六期               

庆邮电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

■社会学

制度改革,希望以此来解决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所不能克服的种种问题。

那么农村社会养老到底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其一,通过制度化的形式规范了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经济支持。如果说原先的家庭养老中老年人从其子女那里获得的经济支持并不充足甚至很没有保障、缺乏外力的有效约束的话,那么农村社会养老或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则使得老年人养老金的数额和时限都明确地规范下来。其二,农村人对土地的依赖和“养儿防老”的观念会因此得到淡化。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使农民必须在更关心、更精心地进行农业生产,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使养老无后顾之忧。另外,由于国家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使传统的农民“养儿防老”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即使生育女儿或无子女也不会影响年老后的养老问题。这也有利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其三,农村社会养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平等地享受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帮助。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的细化,不仅城镇居民,就连农村群众的职业也具有多样性。农民不再是传统的单一职业角色老也正适应了这部分人的要求,,,,,累时间成正比,短期积累几乎毫无意义。如果一次性交保费100元,对于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保险金时,每月将能拿到104元;对于现在是40岁的人来说,每月将只能拿到11元;对于59岁的人来说,到60岁时每月拿不到1元钱。这充分说明,建立这种筹资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所能解决的最多是现在20—40岁人的养老,而对于40岁及以上的农民,他们的养老则始终是个悬而

[6](p175)

未决的问题。因而家庭养老的模式难以避免。

再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行如上所述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养老保障,那么对于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些依然要依靠家庭成员来提供。虽说社会养老也意味着有社区养老或敬老院、老年服务中心等提供的社会化帮助的养老,这些养老也能提供给老人一些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条件,。

传统的家庭养老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家庭土地保障和代际交换的特点。而现代“家庭养老”这一概念,从其内涵、内容到目标、方式都有一系列的变化。家庭养老更强调了其家庭成员在养老这件事情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并不介意家庭的构成方式、居住方式或是还享受到了什么其他外界的帮助等等。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尽管在农村地区也掀起了社会养老的风潮,但家庭养老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一面,并且在社会养老的各项措施推行的过程中也无不渗透了现代家庭养老的影子。在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农村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家庭养老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而社会养老则可作为其有力的配合机制发挥重要的辅助和保障功能。

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二○○年第六期               

,享受不到同等待遇。因此,利,缩小城乡差距。

反观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体现了一种家庭养老模式,并且是以经济支持为主要内容。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主要围绕养老金的给付问题的。在筹资方式上实行的基本原则是:自我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自我保障是指农民自己缴纳大部分养老金;集体保障是指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比例灵活自定;国家予以政策扶持是指国家在对城镇企业给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集体补助,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予以税前列支,保险基金运营工作中免征增值税。

[6](p172)

参考文献:

[1] 张文范.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

然而,在实施的过

社,1998.

[2] 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

程中,后两点,也是能体现社会养老的两点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原本就薄弱再加上政策也未对补助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因而很多地区在集体补助这块很少甚至为零。所以单从经济支持上讲,农民养老还是主要依靠其自身和子女,来源还是家庭。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其次,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所无法涵盖

),还得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到的人群(我们称为“真空人群”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金的筹集是“个人完全积累制”。完全积累制筹资模式的运行原理,是受益程度与积

社,2001.

[3] 杜鹏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A].中国

的养老之路[C].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4] 北京市老年人基本需求问题研究报告[R].(1999).

[5] 查瑞传等.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9

22・

■社会学

“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

3

□戚晓明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内容、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此通过重新陈述“家庭养老”这一概念来分析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概念定位

Abstract: Householdprovidingfortheagedasatraditionalhasaofchangesinitscon2notation,content,goalandpattern,withthedevelopingofForthispurpose,throughthereiterationoftheconceptof“householdprovidingfor,inmodernsociety,andexploredprob2lemofruralprovidingfortheageditbetweensocietyprovidingfortheaged.Keywords: householdfortheaged,conceptionpositioning

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100921289(2005)0622

  在人口老龄化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养老问题的两大基本模式。其中,家庭养老在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绵延千载,是众多亚洲国家一直推行至今的一种主要养老模式,因而,家庭养老模式被称为“亚洲方式”;[1](p4)而社会养老模式则为生产力发展较快、工业化进程迅速的西方国家实施,是指那些国家的政府干预并提供养老支持,在此我们可称之为“西方方式”。非常有趣的是,目前西方国家因为不堪忍受庞大的养老金的支付重担,企图通过家庭养老走出社会养老的困境;而东方国家则相反,由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家庭规模、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加之老龄化发展迅速,单纯依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很难维持现状,因而也要依赖社会养老发挥积极的作用。

纵观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养老问题的研究,似乎对社会养老这一新型现代化的养老方式兴趣更浓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将会继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就更为突出。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家庭养老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相伴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概念的重新定位以及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态、以君主专制和家族制度为政治特质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对生产和生活起着稳固的制约作用。小农经济奠定了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家庭养

[2](p112)

老也为小农经济提供了必需的劳动者。此外,君主专

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二○○年第六期               

制制度中的君与臣和家族制度中的父与子的关系非常相似。君提拔臣,臣为君所用,忠于君。而父与子也是如此,只不过表现出的是一种养育报答关系。前种制度不断强化后一种制度,家庭养老也由此得以稳固。尽管社会制度不断演变,经济关系不断调整,生产力不断发展,但是,传统家庭养老的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传统家庭养老是血亲价值和儒家文化的体现。从生物关系上讲,联系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纽带是血亲关系,也可以叫做“血缘关系”。因为有了这种关系,人们便成为一个紧密的甚至相依为命的小团体,家庭的养老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家庭中父母养育子女,待子女长大后又反过来赡养父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儒家文化中所积极提倡的“孝”字就是养老的最好体现。“父母在,不远游”就形象地刻画了儿女赡养老人、孝顺老人的家庭责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家庭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具有中国儒家文化烙印的模式。养老作为一种天命使然或者说是一种内化了的道德标准为人们所认可、尊从。

传统家庭养老表现为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交换。所谓代际交换简言之就是代与代之间的交换关系;具体而

  一、传统家庭养老

传统家庭养老孕育于传统的中国社会,有其形成的一定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

3

收稿日期:2005204204

作者简介:戚晓明(19812),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学研究

・920・

言,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的繁衍而发生在未成年人、成年人积极养老,主动关注与自身养老有关的各项服务,不再完和老年人之间交换产品和劳务的供养与被供养关系。在全依赖于子女。

农业社会中,家庭主要依靠土地来生存,而维持劳动力的总之,观念的转变使家庭养老的内容、方式、途径、目供给就成为代际活动一直持续下去的因素;因而“养儿防标等都发生了转变。而这些特点的出现归根到底是顺应老”的观念根生蒂固,几千年来传承不变。可以毫不掩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的说,它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地位

  二、现代家庭养老概念的重新定位

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养老是在农业社会中、在小农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大力发展,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变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如今随着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这里化,传统家庭养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总的来说,家庭养我们暂且先用转移之说)、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庭经济老的形式更为灵活,内容更为丰富,人们对其产生的价值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等等,家庭养老最适应的农村环境已经认同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特别需要人们对现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切都导致了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代家庭养老概念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原本唯一的地位发生动摇。近几十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发首先,现代家庭养老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居住形式的改展、变。传统家庭养老是一个家族的人世代共同居住在一个,他们特别试图地方,靠家庭成员的劳动所得来积累财富,长此世代相传。。在社会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交流空间的拓展,就业方式的流,家庭养老究竟在动性增大,生育观念的改变等等,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在农村养了,老年人独居的也多起来了。?

老就不存在了,者家庭照料什么的。。(一)从家庭养老自身来透析

“一家两户”家庭养老主要包括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同住一所院子,,,个方面。从经济支持来讲,尽管农村社会经济自建国以来却分灶吃饭,,。这种模式的基本框架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在逐年提高,但是“老是,生活自理、生产互助、经济补给、精神互慰、重病医护、年人的自我经济养老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

逝后送终。

[2](p151

可见,居住形式的变化或者家庭规模的缩

出现根本的变化。”[3](p51)在1999年北京市老年人基本需

小并不会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求问题调查中,64.3%的农村老年人认为,子女提供是第其次,家庭成员构成的变化。由于从上世纪80年代一来源。而且,73.4%的农村老年人从来没有在经济上资

初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助过子女,完全是子女单方面的赡养。[4]家庭仍是老人生

子。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进入结婚生育高峰“,四二一”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从日常照料来讲,家庭也仍是主要承家庭格局开始大量出现。四个老人由两个独生子女负担,担者。目前,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还是与子女住在一起。或者八个老人由两个独生子女负担养老都有可能出现,家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庭养老负担沉重。中国妇联去年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已有

中二代以上户家庭的比例高于城市。以男性为例,市、镇、3.74亿个家庭,每个家庭不足4口人,也证明了“四二一”

县老年人生活在二代以上户家庭的比例分别为72.4%、

家庭新格局正在形成。这不得不让人们思考现代家庭养71.5%和74.5%。而一对夫妇户比例农村又低于城市,

老概念如何顺势而变,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市、镇、县分别为27.4%、28.4%和25.5%。[5](p171)从精神

第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慰藉上讲,目前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还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一般而言,家庭养老包括经济支持、(这里并不排除一些家庭的子女外出打工,虽然回家后还

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而现在,老年人对家庭的住在一起),因而获得的也是亲情上的交流与天伦之乐。其他需求也出现了。如情感需求、照料需求等。虽然这些老人们对于自身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就基本没什么需求或需求在传统家庭养老中也体现得很好。但在现代社会,它需求很少。

们却被赋予了时代特色和新的科学内容,例如生病护理、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的家庭养老产生保健等对子女的要求有所提高等。

了一些负面影响。农村家庭的子女对老人提供的经济支第四,观念的转变也是现代家庭养老的一大特征。在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都很不足,甚至于有些农村年轻传统社会,养老、尊老被奉为个人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人因为一心谋求自己事业发展或常年在外打工与父母分行为准则。“以老为尊”的社会观念营造了中国家庭养老居两地,造成赡养脱位。这些都与经济发展对传统代际关所需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环境的思想基础。“尊老爱老”作系和思想观念、道德责任感的冲击有一定关系。

为文化传统,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在(二)从农村社会养老的大力推行来透析

现代社会,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多元化,人们不再以养老作正当西方人对我们传统的家庭养老倾注很大关注,希为其生命的主旨。自由、平等的思想冲击着传统的养老观望家庭养老会解决他们社会养老带来的困境的同时,我国念。老人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平等地享有人类的物质文却对社会养老抱有很大的期待。在城市养老保险制度改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老年人由过去被动消极养老到主动

革积极推行的同时,我国也开始在农村地区开展养老保险

・9

21・

社会学

二○○年第六期               

庆邮电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

■社会学

制度改革,希望以此来解决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所不能克服的种种问题。

那么农村社会养老到底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其一,通过制度化的形式规范了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经济支持。如果说原先的家庭养老中老年人从其子女那里获得的经济支持并不充足甚至很没有保障、缺乏外力的有效约束的话,那么农村社会养老或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则使得老年人养老金的数额和时限都明确地规范下来。其二,农村人对土地的依赖和“养儿防老”的观念会因此得到淡化。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使农民必须在更关心、更精心地进行农业生产,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使养老无后顾之忧。另外,由于国家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使传统的农民“养儿防老”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即使生育女儿或无子女也不会影响年老后的养老问题。这也有利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其三,农村社会养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平等地享受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帮助。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的细化,不仅城镇居民,就连农村群众的职业也具有多样性。农民不再是传统的单一职业角色老也正适应了这部分人的要求,,,,,累时间成正比,短期积累几乎毫无意义。如果一次性交保费100元,对于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保险金时,每月将能拿到104元;对于现在是40岁的人来说,每月将只能拿到11元;对于59岁的人来说,到60岁时每月拿不到1元钱。这充分说明,建立这种筹资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所能解决的最多是现在20—40岁人的养老,而对于40岁及以上的农民,他们的养老则始终是个悬而

[6](p175)

未决的问题。因而家庭养老的模式难以避免。

再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行如上所述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养老保障,那么对于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些依然要依靠家庭成员来提供。虽说社会养老也意味着有社区养老或敬老院、老年服务中心等提供的社会化帮助的养老,这些养老也能提供给老人一些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条件,。

传统的家庭养老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家庭土地保障和代际交换的特点。而现代“家庭养老”这一概念,从其内涵、内容到目标、方式都有一系列的变化。家庭养老更强调了其家庭成员在养老这件事情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并不介意家庭的构成方式、居住方式或是还享受到了什么其他外界的帮助等等。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尽管在农村地区也掀起了社会养老的风潮,但家庭养老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一面,并且在社会养老的各项措施推行的过程中也无不渗透了现代家庭养老的影子。在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农村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家庭养老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而社会养老则可作为其有力的配合机制发挥重要的辅助和保障功能。

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二○○年第六期               

,享受不到同等待遇。因此,利,缩小城乡差距。

反观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体现了一种家庭养老模式,并且是以经济支持为主要内容。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主要围绕养老金的给付问题的。在筹资方式上实行的基本原则是:自我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自我保障是指农民自己缴纳大部分养老金;集体保障是指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比例灵活自定;国家予以政策扶持是指国家在对城镇企业给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集体补助,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予以税前列支,保险基金运营工作中免征增值税。

[6](p172)

参考文献:

[1] 张文范.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

然而,在实施的过

社,1998.

[2] 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

程中,后两点,也是能体现社会养老的两点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原本就薄弱再加上政策也未对补助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因而很多地区在集体补助这块很少甚至为零。所以单从经济支持上讲,农民养老还是主要依靠其自身和子女,来源还是家庭。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其次,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所无法涵盖

),还得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到的人群(我们称为“真空人群”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金的筹集是“个人完全积累制”。完全积累制筹资模式的运行原理,是受益程度与积

社,2001.

[3] 杜鹏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A].中国

的养老之路[C].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4] 北京市老年人基本需求问题研究报告[R].(1999).

[5] 查瑞传等.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9

22・


    相关文章

    黄奇帆重申户改必须遵循"五个禁止"

    昨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黄奇帆详解重庆户改,不许下达指标搞考核,不许强迫转户.退地. 据重庆日报消息 我市开展的城乡统筹户籍制度改革,以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吸引了全国的关注.昨天,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长黄奇帆就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有 ...

    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2000年第3期(总第121期) 人口学刊 PO PUL A T ION J OU RN A L N o . 3, 2000 (T ot . N o . 121) 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陈赛权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 ...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与此同时,大量的劳动力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向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流动.然而,由于我国长久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 ...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综述_聂志平

    第11卷第4期2012年12月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 Vol.11,No.4Dec.,2012 文章编号:1671-6523(2012)04-0117-0 ...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选题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选题 选题题目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例 一. 选题意义 (一)现实(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状况逐步显现,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养老问题已是关系社会经济可持续 ...

    河北省城乡养老保障模式构想

    作者:课题组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1年03期 按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北省,早在1997年即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通过养老保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适合国情省情.功能完备的 ...

    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按照国际划分标准,我省已于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08年末,全省老龄人口已达729.38万人,占人口总量的15.56%,今后一个时期还将以每年4%以上的速度增长.为此,应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 ...

    传统孝道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分析

    农耕文化 甘肃农业2009年第08期(总277期) 传统孝道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分析 丁艳平 (襄樊学院,湖北襄樊441000) 摘要:养老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现实要求 ...

    论农村养老服务的多元化

    论农村养老服务的多元化 [摘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如何解决老年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大局.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