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工作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要求

青年工作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要求

摘要:青年历来是一支重要而又独特的社会力量,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正在发挥和即将要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关注与青年工作有关的一切问题,从而更为充分的激发他们进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焕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完成,对于社会和经济的稳定迅速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都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就此而言,科学地认识青年工作的发展历程,深刻地把握青年工作的时代要求,更好地促进青年的成长成才,便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关键字:青年工作;发展历程;基本走向

第一章 青年工作及其历史特点

青年工作是青年群体基于某种社会需要和切身的利益,为追求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并在其过程中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由青年参与的,具有一定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行动。从学理上分析,青年工作是个中性词,只是由于不同的时间、参与群体、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的国家、运动的不同影响等,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话语系统中,广义上的青年工作泛指古今中外所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年工作;狭义上的青年工作是指中国现代的青年工作,即从1900年至今一百多年里,中国社会巨大变迁中有专属价值属性的青年群体社会参与行动;而一般特指的青年工作是指中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群体运动。本文所谈是指最后一种,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始,在整个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中国青年工作的发展轨迹。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的重要形式,是以青年为活动主体的社会运动,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热烈最具有变革性和创造性的特殊形式, 就像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那样,而青年运动离不开青年工作的大力支持,青年工作无疑是近现代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任何社会运动如果不以青年为主要参与者,其力量和意义都将大打折扣。因此,青年工作是政党、政治团体、政治家以及社会活动家都十分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社会运动形式。在现代社会进步潮流中,青年工作也越来越以其强烈的革新和创造意识,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觉悟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除具有其他社会运动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发轫于20世纪初的中国青年工作同时代的西方青年工作相比,表现出鲜明而突出的历史特点:

(一)工作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

从 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的

“三· 一八”运动到1935年的“一二· 九”运动”和1947年的“五· 二0运动”,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一直承担了青年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参加者的重要角色,学生运动一直成为人民运动的主要先导,这一点与同时代的西方青年工作主要是以青年工人群众为主体,有很大的差异。

(二)青年工作主要把救亡图存作为政治价值取向

西方的青年工作基本上始终以维护自身权益如民主权利、经济权利和 劳动权利等为价值诉求,而在中国,青年则一直把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高举救亡图存、为民请命的旗帜。也正基于此,许多文献把1919年至1949年间的青年工作统称为“反帝反封建运动”。这就把青年工作纳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轨道,从而奠定了自身在中国革命以及世界青年工作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青年工作一般以文化运动为先导

文化运动能够唤醒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认清自己所肩负的,通过文化运动进而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从而坚定他们锐意进取的信念,文化运动为青年工作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舆论准备。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1915年秋,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大旗,破天荒地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大批判,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第二章 建党90年来中国青年工作的基本历程

20世纪初是近现代中国青年工作的发端,但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青年工作的发展仍一直处于一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但自那时起青年工作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就有着特殊的地位,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年工作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标志意义的思想特征和行动特征,可以说,这些特征就构成了青年工作特有的文化风格、生活方式。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青年工作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青年的教育,重视青年组织和青年的训练,并把青年和青年工作视作革命事业必不可少的有生力量。青年工作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特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纵观90多年党的发展史,我们把中国青年工作划分为三个30年进行梳理:

(一)第一个30年:青年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时期(1919-1949)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执政,中国青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近30年的民主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当作党的希望、党的未来,把青年和青年工作当成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支重要力量,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把青年人的整体利益和他们自身的特殊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工作主要表现为两种社会角色:

1、五四青年 :1919年“五四”运动到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前。这一阶段的中国青年工作,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和指导下开展起来的,20世纪初,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和逐步发展,中国青年运动方兴未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青年工作自发和盲目的状态,11月党内发出通告:为了培养党的后备力量和满足党的队伍建设需要,要求组织开展青年工作,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通告甚至提出,在建党一周年后,全国青年团员必须发展超过2000人,这是当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共产党,高瞻远瞩,重视和抓好青年工作的战略部署。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全国青年团员已达5000多人。 由于党的

重视,青年工作正蓬勃发展,在部分城市和农村的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党的主张,组织青年工人、青年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各项斗争,反对军阀和土豪劣绅,自1927年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后,部分革命青年也逐步转入军事斗争,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

2、抗日青年: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抗日救亡运动勃发,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斗争的旗帜,随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在“一·二九”青年运动的推动下,全国各阶层的青年踊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也由局部走向全国,无论是抗日根据地,还是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都有青年的抗日救亡组织和广大青年参加的武装斗争。中国青年和全中国人民一样,空前觉醒和奋起,这时的青年工作和人民运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展的,解放战争开始后,“一二·一”青年运动推动了全国青年,特别是国民党统治地区青年运动的发展,开辟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从而加速了民主革命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成为人民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二)第二个30年:青年参与社会主义探索运动时期 (1949-1979)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全面地纳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轨道,青年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年工作的任务由救亡图存、争取人民解放转变为团结教育青年一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发展。建国前夕,在党中央的亲自关怀和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相继召开,中共中央在给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贺电中明确指出:“全国爱国的青年除了必须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及中国反革命残余作坚决斗争外,必须把主要的努力放在学习和建设的任务方面,使军事上政治上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在经济上文化上也得到同样伟大的胜利。”这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青年和青年工作在革命时期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

面也为中国青年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探索与发展指明了道路。

和平时期来之不易,新生的人民政权还不稳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大批青年人怀着对共和国的满腔赤忱以及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挥洒热血和青春,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成为新中国建立之初青年生活和青年工作的两大主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工业化、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共青团的组织和带领下,青年扫盲队、青年科技攻关小组、青年生产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 成为当时青年中最普遍最活跃的群体社会活动形式。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广大青年的精神却百倍的饱满,保尔·柯察金成为青年们的精神偶像,时刻激励着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种激昂向上的精神感召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黄继光、罗盛教、雷锋 等青年英雄人物。

然而,正当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地进行时,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发展,党对和平建设时期青年工作的历史任务的转化缺乏清醒的把握,党的路线和青年工作方针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以至于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建设的热情转变为革命 的狂热,给国家、人民及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段时期是中国青年工作遭受巨大挫折的时期,之后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广大青年以对祖国对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向人们表明:在祖国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率先奋起的仍然是青年一代,“四五”运动反映了广大群众和青年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和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愿望,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吹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号角。

(三)第三个30 年:青年参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时期(1979-201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工作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策的实施以及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改革举措的贯彻、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全面而深刻地社会转型,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呈现出阶

段性的特点。我们权且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为分界点,这是因为92年邓小平同志“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著名论断,解除了人们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到底“姓资姓社” 的顾虑和担忧,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了快车道,而青年工作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青年工作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开始,青年工作从政治领域转向了经济领域、从农村到城市,我国正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化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转型的实质就是体制转轨、结构转型、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广大青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中,青年工作蓬勃开展。这一时期,共青团先后组织开展了“文明经营示范”活动等一系列青年活动,将青年工作在经济领域不断深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帷幕,重新点燃了一代青年的热血激情,青年中掀起了一场人生观的大讨论,崇尚自由、追求理想、有所作为成为 80年代青年的人生目标。这一时期,既有共青团组织的“学马列”、“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也有自发的的“读书热”“自学热”等现象,各种电大、夜校、补习班成为青年业余选择的活动方式,青年中勃发了空前的学习热潮。总体来看,从1979年到1992年的青年工作中,大型集中的活动在减少,形式上更加注重日常化、经常化、具体化,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多学知识、建功立业、立志成才是这个时期青年工作的主流。

从1992年起,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中国社会迎来了全方位展开的开放时代、变革时代、建设时代,从此中国社会加快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就一直盼望着的实现国富民强的步伐,由于青年自身的特性,是他们在整个中国社会迎来的史无前例的大好机会的时代背景下,有机会去扮演一钟特殊而重要的角色,青年工作的方向和性质也有了深刻的变化 青年工作彻底突破了

传统的以社会政治运动为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的模式,走向了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使青年及青年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全面实现。以往那种疾风骤雨式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转变成为扎扎实实、丰富多彩的多元表现形式。青年工作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明显淡化,主要围绕青年学习、就业、健康等青年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活动。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1、集中动员与选择参与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大规模、动员式的青年运动逐渐减少,但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举行重大社会活动时,党团组织都会对青年进行有力度的社会动员,这也是我党开展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组织方式。比如,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8年的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工作的非政治化倾向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参加机制化的青年组织,而是根据个人兴趣和利益,选择性地参与青年活动和社会活动,青年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方式更加自由化、非机制化,比如保护生态环境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多背一公斤”的驴友公益活动等。

2、经济参与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的“下海”经商潮、新世纪以来的进城务工潮都是围绕经济的青年活动;与此同时,共青团组织对于青年明确提出了服务的理念,确立了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基本导向,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为其中最具影响的青年工作形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青春的面孔、灿烂的笑容成为会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和青年志愿服务力量的壮大,也展现了新一代青年有责任、能担当的精神风貌。

3、民族主义色彩与个性化色彩并存

1992年以后,在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青年集体行动中,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表现得比较强烈。比如2005年4月涉日游行示威、2008年因奥运圣火传递和西藏问题而发生的抵制法国产品和家乐福的活动。这些自发的青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表达了青年

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随着超级女声和山寨文化的盛行,出现了娱乐化、个性化色彩比较强烈的青年文化活动,这种青年运动没有意识形态的支撑,不强调群体的文化观念,完全是个性的表达和彰显。这与他们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物质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有关。在快乐中体验人生,在审美中创造自我,在新潮中追求个性,在行动中领悟意义,成为新一代青年工作的主旋律。

4、网络联动与实体参与相结合

到20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网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不仅是人们了解世界和社会事件的便捷方式,而且也是人们进行娱乐消遣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它已然成为青年人参与社会的新方式 ,越来越多的青年活动都是通过互联网组织和发起的,其中由众多网友发起和参与的“宝贝回家”行动,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帮助很多家庭找回自己丢失的孩子,显示了网络和群众参与的力量,这也成为新时期青年工作与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式。

第三章 新型青年文化运动是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走向

青年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影响。新世纪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快速推进,综合国力快速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著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扩大,为广大青年成长和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青年的生活方式、职业理想、利益追求、价值观等方面都相应地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中国青年运动也从单一的政治模式向多元文化取向转型,以新型青年文化运动为主导,内容多样、个性突出、 自由度高、机制灵活、参与广泛、自主性强的多元社会活动形式并存的新格局,成为青年工作的新的时代走向。新型青年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其外部表现形式可能更趋向于国际化、开放性和整体性,其内在的理性内涵将更富于民族性和文化性。具体来说:

(一)在原则上

新型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一致,青年文化的方向和性质问题,是共青团作为青年工作的核心组织,在思想上、精神上高扬什么样的旗帜,引导新一代青年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一致,符合新时代青年特点,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青年新的内在的文化需求。

(二)在表现形式上

新型青年文化工作将是以倡导和追求现代科学文化为主导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各类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满足了青年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大提高了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青年向往新知识、热衷新技术、崇尚新观念、追求高学历的热情再次高涨,以信息革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网络应用和知识创新为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的新经济的兴起,以及现实生活中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高报酬,时刻刺激着青年人对知识的需求热情,并由此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知识价值观、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使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变成一种时尚,成为青年人生

活的常态,逐步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印证了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三)个性化是新型青年文化工作的显著特点

一方面,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 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加快捷;另一方面,新时代的青年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解放,个性突出,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有较开阔的视野,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国外先进的东西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地域和职业的流动性强,时尚热情和消费欲望、财富意识和创业精神、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等都有强烈的表现,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单纯幼稚的平面化的青年人,追求个性、展现自我、行为艺术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四)国际化是新型青年文化工作的未来走向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增加,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使新一代青年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共同面对的各种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保护、战争与贫困、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青年一代的关注,中国新型青年文化工作将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为全球人类的幸福生活做贡献。

(五)现代性是新型青年文化工作的典型特征

现代性的特征体现了新型青年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所谓现代性就在于人们从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寻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新型青年工作的现代性正是在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青年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寻求二者冲突矛盾和对抗的解决方式,促进青年与社会的互动,引导青年和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第四章 结论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青年一代新的历史使命,在青年工作的发展历程中要不忘历史,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新时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各项青年工作,要充分调动青年自我培养、提高个人素质的积极性,提高青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认同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引导青年工作者到基层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线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注重引导青年工作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引导广大青年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个人的成长与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历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在社会服务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在社会服务中锻炼成长,贡献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业绩,谱写出更加壮丽、更加辉煌的青春篇章!

参考文献:

[1]佘凌. 新型的共青团与青年社团关系之探索[J].青年探索, 2010(3)

[2]陈霞.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热情的保护与引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9(4)

[3]沈洁. 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青年发展——一项宏观视角的分析

[J].青年探索,2001(5)

[4]赵慧琳. 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J].甘肃科技纵横,2006(5)

[5]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38

[6]胡勤涌. 青年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0(2)

青年工作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要求

摘要:青年历来是一支重要而又独特的社会力量,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正在发挥和即将要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关注与青年工作有关的一切问题,从而更为充分的激发他们进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焕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完成,对于社会和经济的稳定迅速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都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就此而言,科学地认识青年工作的发展历程,深刻地把握青年工作的时代要求,更好地促进青年的成长成才,便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关键字:青年工作;发展历程;基本走向

第一章 青年工作及其历史特点

青年工作是青年群体基于某种社会需要和切身的利益,为追求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并在其过程中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由青年参与的,具有一定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行动。从学理上分析,青年工作是个中性词,只是由于不同的时间、参与群体、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的国家、运动的不同影响等,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话语系统中,广义上的青年工作泛指古今中外所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年工作;狭义上的青年工作是指中国现代的青年工作,即从1900年至今一百多年里,中国社会巨大变迁中有专属价值属性的青年群体社会参与行动;而一般特指的青年工作是指中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群体运动。本文所谈是指最后一种,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始,在整个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中国青年工作的发展轨迹。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的重要形式,是以青年为活动主体的社会运动,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热烈最具有变革性和创造性的特殊形式, 就像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那样,而青年运动离不开青年工作的大力支持,青年工作无疑是近现代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任何社会运动如果不以青年为主要参与者,其力量和意义都将大打折扣。因此,青年工作是政党、政治团体、政治家以及社会活动家都十分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社会运动形式。在现代社会进步潮流中,青年工作也越来越以其强烈的革新和创造意识,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觉悟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除具有其他社会运动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发轫于20世纪初的中国青年工作同时代的西方青年工作相比,表现出鲜明而突出的历史特点:

(一)工作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

从 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的

“三· 一八”运动到1935年的“一二· 九”运动”和1947年的“五· 二0运动”,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一直承担了青年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参加者的重要角色,学生运动一直成为人民运动的主要先导,这一点与同时代的西方青年工作主要是以青年工人群众为主体,有很大的差异。

(二)青年工作主要把救亡图存作为政治价值取向

西方的青年工作基本上始终以维护自身权益如民主权利、经济权利和 劳动权利等为价值诉求,而在中国,青年则一直把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高举救亡图存、为民请命的旗帜。也正基于此,许多文献把1919年至1949年间的青年工作统称为“反帝反封建运动”。这就把青年工作纳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轨道,从而奠定了自身在中国革命以及世界青年工作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青年工作一般以文化运动为先导

文化运动能够唤醒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认清自己所肩负的,通过文化运动进而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从而坚定他们锐意进取的信念,文化运动为青年工作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舆论准备。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1915年秋,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大旗,破天荒地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大批判,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第二章 建党90年来中国青年工作的基本历程

20世纪初是近现代中国青年工作的发端,但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青年工作的发展仍一直处于一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但自那时起青年工作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就有着特殊的地位,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年工作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标志意义的思想特征和行动特征,可以说,这些特征就构成了青年工作特有的文化风格、生活方式。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青年工作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青年的教育,重视青年组织和青年的训练,并把青年和青年工作视作革命事业必不可少的有生力量。青年工作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特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纵观90多年党的发展史,我们把中国青年工作划分为三个30年进行梳理:

(一)第一个30年:青年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时期(1919-1949)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执政,中国青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近30年的民主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当作党的希望、党的未来,把青年和青年工作当成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支重要力量,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把青年人的整体利益和他们自身的特殊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工作主要表现为两种社会角色:

1、五四青年 :1919年“五四”运动到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前。这一阶段的中国青年工作,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和指导下开展起来的,20世纪初,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和逐步发展,中国青年运动方兴未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青年工作自发和盲目的状态,11月党内发出通告:为了培养党的后备力量和满足党的队伍建设需要,要求组织开展青年工作,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通告甚至提出,在建党一周年后,全国青年团员必须发展超过2000人,这是当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共产党,高瞻远瞩,重视和抓好青年工作的战略部署。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全国青年团员已达5000多人。 由于党的

重视,青年工作正蓬勃发展,在部分城市和农村的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党的主张,组织青年工人、青年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各项斗争,反对军阀和土豪劣绅,自1927年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后,部分革命青年也逐步转入军事斗争,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

2、抗日青年: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抗日救亡运动勃发,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斗争的旗帜,随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在“一·二九”青年运动的推动下,全国各阶层的青年踊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也由局部走向全国,无论是抗日根据地,还是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都有青年的抗日救亡组织和广大青年参加的武装斗争。中国青年和全中国人民一样,空前觉醒和奋起,这时的青年工作和人民运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展的,解放战争开始后,“一二·一”青年运动推动了全国青年,特别是国民党统治地区青年运动的发展,开辟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从而加速了民主革命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成为人民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二)第二个30年:青年参与社会主义探索运动时期 (1949-1979)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全面地纳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轨道,青年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年工作的任务由救亡图存、争取人民解放转变为团结教育青年一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发展。建国前夕,在党中央的亲自关怀和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相继召开,中共中央在给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贺电中明确指出:“全国爱国的青年除了必须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及中国反革命残余作坚决斗争外,必须把主要的努力放在学习和建设的任务方面,使军事上政治上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在经济上文化上也得到同样伟大的胜利。”这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青年和青年工作在革命时期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

面也为中国青年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探索与发展指明了道路。

和平时期来之不易,新生的人民政权还不稳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大批青年人怀着对共和国的满腔赤忱以及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挥洒热血和青春,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成为新中国建立之初青年生活和青年工作的两大主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工业化、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共青团的组织和带领下,青年扫盲队、青年科技攻关小组、青年生产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 成为当时青年中最普遍最活跃的群体社会活动形式。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广大青年的精神却百倍的饱满,保尔·柯察金成为青年们的精神偶像,时刻激励着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种激昂向上的精神感召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黄继光、罗盛教、雷锋 等青年英雄人物。

然而,正当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地进行时,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发展,党对和平建设时期青年工作的历史任务的转化缺乏清醒的把握,党的路线和青年工作方针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以至于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建设的热情转变为革命 的狂热,给国家、人民及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段时期是中国青年工作遭受巨大挫折的时期,之后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广大青年以对祖国对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向人们表明:在祖国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率先奋起的仍然是青年一代,“四五”运动反映了广大群众和青年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和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愿望,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吹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号角。

(三)第三个30 年:青年参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时期(1979-201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工作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策的实施以及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改革举措的贯彻、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全面而深刻地社会转型,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呈现出阶

段性的特点。我们权且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为分界点,这是因为92年邓小平同志“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著名论断,解除了人们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到底“姓资姓社” 的顾虑和担忧,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了快车道,而青年工作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青年工作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开始,青年工作从政治领域转向了经济领域、从农村到城市,我国正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化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转型的实质就是体制转轨、结构转型、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广大青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中,青年工作蓬勃开展。这一时期,共青团先后组织开展了“文明经营示范”活动等一系列青年活动,将青年工作在经济领域不断深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帷幕,重新点燃了一代青年的热血激情,青年中掀起了一场人生观的大讨论,崇尚自由、追求理想、有所作为成为 80年代青年的人生目标。这一时期,既有共青团组织的“学马列”、“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也有自发的的“读书热”“自学热”等现象,各种电大、夜校、补习班成为青年业余选择的活动方式,青年中勃发了空前的学习热潮。总体来看,从1979年到1992年的青年工作中,大型集中的活动在减少,形式上更加注重日常化、经常化、具体化,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多学知识、建功立业、立志成才是这个时期青年工作的主流。

从1992年起,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中国社会迎来了全方位展开的开放时代、变革时代、建设时代,从此中国社会加快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就一直盼望着的实现国富民强的步伐,由于青年自身的特性,是他们在整个中国社会迎来的史无前例的大好机会的时代背景下,有机会去扮演一钟特殊而重要的角色,青年工作的方向和性质也有了深刻的变化 青年工作彻底突破了

传统的以社会政治运动为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的模式,走向了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使青年及青年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全面实现。以往那种疾风骤雨式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转变成为扎扎实实、丰富多彩的多元表现形式。青年工作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明显淡化,主要围绕青年学习、就业、健康等青年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活动。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1、集中动员与选择参与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大规模、动员式的青年运动逐渐减少,但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举行重大社会活动时,党团组织都会对青年进行有力度的社会动员,这也是我党开展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组织方式。比如,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8年的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工作的非政治化倾向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参加机制化的青年组织,而是根据个人兴趣和利益,选择性地参与青年活动和社会活动,青年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方式更加自由化、非机制化,比如保护生态环境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多背一公斤”的驴友公益活动等。

2、经济参与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的“下海”经商潮、新世纪以来的进城务工潮都是围绕经济的青年活动;与此同时,共青团组织对于青年明确提出了服务的理念,确立了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基本导向,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为其中最具影响的青年工作形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青春的面孔、灿烂的笑容成为会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和青年志愿服务力量的壮大,也展现了新一代青年有责任、能担当的精神风貌。

3、民族主义色彩与个性化色彩并存

1992年以后,在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青年集体行动中,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表现得比较强烈。比如2005年4月涉日游行示威、2008年因奥运圣火传递和西藏问题而发生的抵制法国产品和家乐福的活动。这些自发的青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表达了青年

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随着超级女声和山寨文化的盛行,出现了娱乐化、个性化色彩比较强烈的青年文化活动,这种青年运动没有意识形态的支撑,不强调群体的文化观念,完全是个性的表达和彰显。这与他们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物质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有关。在快乐中体验人生,在审美中创造自我,在新潮中追求个性,在行动中领悟意义,成为新一代青年工作的主旋律。

4、网络联动与实体参与相结合

到20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网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不仅是人们了解世界和社会事件的便捷方式,而且也是人们进行娱乐消遣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它已然成为青年人参与社会的新方式 ,越来越多的青年活动都是通过互联网组织和发起的,其中由众多网友发起和参与的“宝贝回家”行动,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帮助很多家庭找回自己丢失的孩子,显示了网络和群众参与的力量,这也成为新时期青年工作与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式。

第三章 新型青年文化运动是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走向

青年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影响。新世纪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快速推进,综合国力快速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著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扩大,为广大青年成长和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青年的生活方式、职业理想、利益追求、价值观等方面都相应地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中国青年运动也从单一的政治模式向多元文化取向转型,以新型青年文化运动为主导,内容多样、个性突出、 自由度高、机制灵活、参与广泛、自主性强的多元社会活动形式并存的新格局,成为青年工作的新的时代走向。新型青年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其外部表现形式可能更趋向于国际化、开放性和整体性,其内在的理性内涵将更富于民族性和文化性。具体来说:

(一)在原则上

新型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一致,青年文化的方向和性质问题,是共青团作为青年工作的核心组织,在思想上、精神上高扬什么样的旗帜,引导新一代青年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一致,符合新时代青年特点,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青年新的内在的文化需求。

(二)在表现形式上

新型青年文化工作将是以倡导和追求现代科学文化为主导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各类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满足了青年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大提高了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青年向往新知识、热衷新技术、崇尚新观念、追求高学历的热情再次高涨,以信息革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网络应用和知识创新为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的新经济的兴起,以及现实生活中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高报酬,时刻刺激着青年人对知识的需求热情,并由此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知识价值观、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使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变成一种时尚,成为青年人生

活的常态,逐步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印证了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三)个性化是新型青年文化工作的显著特点

一方面,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 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加快捷;另一方面,新时代的青年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解放,个性突出,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有较开阔的视野,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国外先进的东西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地域和职业的流动性强,时尚热情和消费欲望、财富意识和创业精神、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等都有强烈的表现,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单纯幼稚的平面化的青年人,追求个性、展现自我、行为艺术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四)国际化是新型青年文化工作的未来走向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增加,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使新一代青年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共同面对的各种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保护、战争与贫困、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青年一代的关注,中国新型青年文化工作将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为全球人类的幸福生活做贡献。

(五)现代性是新型青年文化工作的典型特征

现代性的特征体现了新型青年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所谓现代性就在于人们从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寻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新型青年工作的现代性正是在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青年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寻求二者冲突矛盾和对抗的解决方式,促进青年与社会的互动,引导青年和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第四章 结论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青年一代新的历史使命,在青年工作的发展历程中要不忘历史,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新时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各项青年工作,要充分调动青年自我培养、提高个人素质的积极性,提高青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认同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引导青年工作者到基层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线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注重引导青年工作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引导广大青年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个人的成长与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历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在社会服务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在社会服务中锻炼成长,贡献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业绩,谱写出更加壮丽、更加辉煌的青春篇章!

参考文献:

[1]佘凌. 新型的共青团与青年社团关系之探索[J].青年探索, 2010(3)

[2]陈霞.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热情的保护与引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9(4)

[3]沈洁. 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青年发展——一项宏观视角的分析

[J].青年探索,2001(5)

[4]赵慧琳. 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J].甘肃科技纵横,2006(5)

[5]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38

[6]胡勤涌. 青年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0(2)


    相关文章

    党章的历程观后感

    党章的历程观后感(一) 开天辟地 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是我党党建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文献.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今天的人们所能看到的却只是它的英文和俄文原稿.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围绕着它的产生都发生过哪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 引言:这次读书报告,我选择了著名的美学名著<美的历程>.在经过了十几天对本书孜孜不倦的阅读后,我无尽感慨,作者李泽厚在30年前写的这本书居然能如此唤起我的共鸣,现在我只希望用详细的报告向老师和同学们讲 ...

    党章的历程1

    <党章的历程>观后感 2010 年5 月20 日,人文党支部组织我们观看了<党章的历程>纪录片.<党章的历程> 共六集:开天辟地.胜利旗帜.执政初探.新的历程.世纪交响.发展之道.<党章的历程> ...

    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创立--春秋时期 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地位: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 ...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摘 要: 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还停留在辅助教学工具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课堂演示,将黑板电子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没有达到开展基于网 ...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历程

    研究近二十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对于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背景.课程目标.教材特点等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高中 ...

    高中历史课标

    必修三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 第1-2课 春秋战国的思想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细化] 春秋战国的思想:应掌握诸子百家(儒家.墨 ...

    学习十八大近十年发展成就的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大近十年发展成就的心得体会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大会. 点击进入文字介绍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 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 ...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标准

    Yunnan College of Foreign Affairs & Foreign Language <中国历史文化> 课 程 标 准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教务处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