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经济效果与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特点

一、经济效果概述

经济效果是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包括三方面内容:(1)经济效果是从经济的角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2)经济效果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也存在于社会再生产领域;(3)经济效果是从数量的角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进行评价。因此,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讲求经济效果,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具体表现,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1. 讲求经济效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2. 讲求经济效果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经济效果的类型

1.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果的计算公式:

经济效果=劳动成果(产出或所得)/劳动消耗(投入或所费)。

经济效果的临界值为1。

经济效益是指盈利或利益,表示产值、成本、利润和税收等因素之间的消长关系,是人们综合经济活动结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盈利性和满足需要相结合的效果。因此,经济效益从实质上讲,是指经济效果的社会有效性的价值体现。

经济效益计算公式 :

经济效益=劳动成果-劳动消耗=产出-投入=所得-所费

经济效益的临界值为0。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区分:(1)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涵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张。(2)使用经济效益重点在于满足需要这一前提下的盈利性,使用经济效果重点在于考察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比重。(3)经济效果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是一个相对值;经济效益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差,是一个绝对值。(4)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反映所得与所费的关系。但是,经济效果的实质是经济效率,它可以反映单项投入的效果,如土地生产率;也可以反映投入的综合效果,如资金生产率等。经济效益的实质是盈利,它反映产值、成本、利润、税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

2.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

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的区分:(1)社会经济效果指的是国家的经济效果,指国家整体和长远的经济效果;企业经济效果是指某个具体企业或部门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果。(2)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济效果好,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企业经济效果好并不等于社会经济效果好,企业经济效果要服从于社会经济效果,企业或部门必须在保证宏观经济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果。

3.单项经济效果与综合经济效果

单项经济效果与综合经济效果的区分:(1)单项经济效果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措施或生产某种产品所取得的经济效果。综合经济效果不是各项单项经济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单项经济效果的有机综合。(2)综合经济效果是各项有关技术因素对投入和产出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综合经济效果的目的在于从评价中寻找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的综合技术方案。综合经济效果是建立在单项技术经济效果基础上的。(3)一般提高单项技术经济效果是同提高综合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一项单项技术取代另一项单项技术,在导致某项单项技术经济效果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综合技术经济效果的下降。这时,单项经济效果应服从综合经济效果。

4.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1)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是技术用于物质生产所能达到的技术要求的程度。但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这一技术措施,不是取决于它的技术效果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经济效果的大小。(2)一般来说,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技术效果好,经济效果亦好,如改进耕作制度,选用优良品种等。(3)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有的地方采用先进的大型机械,功效高,技术效果好、但投资大,如果节约的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其经济效果并不好。追求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这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

5.农业技术效果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

农业技术效果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1)农业技术效果是指农业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的性能,技术满足特定目标的程度和最终产品的数量。因此,农业技术效果可以表述为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物质成果或达到人们预期目标的程度。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属于社会经济范畴。(3)由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考察的内容和判别标准不同,技术经济效果可以区分为绝对技术经济效果和相对技术经济效果。绝对技术经济效果是指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物质成果和劳动消耗的比较,它是通过经济临界值的分析来确定农业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大小。相对技术经济效果是指两种技术方案之间的经济效果比较,或新方案与原方案经济效果之间的比较,它主要用于方案的选优。其中,绝对技术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消耗≥1;相对技术经济效果=新方案的经济效果/原方案的经济效果≥1。

三、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具有如下特点:(1)综合性。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大小受动植物生产发展规律和自然条件(如土壤肥力)的影响,经济效果必须尊重其生长发育客观规律。(2)后效性(持续性)。某些农业技术措施,其效果不仅表现在当时,往往有技术后效。在考察经济效果时,要注意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的结合。(3)多样性。在进行经济效果评价时,要全面具体分析各种效果,体现出其多样性。(4)波动性。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受大自然的影响。(5)地域性: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受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大。同一生产技术在不同地区采用,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经济效果。(6)递减性,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连续增加单项资源的投入,其经济效果逐步降低。 影响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基本因素:(1)生产条件。(2)生产经营方针。(3)经营管理水平。(4)社会条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企业财务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障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益越有保证。但如果流动比率太高,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资金过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企业获利能力。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2时比较适宜。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所谓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时被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其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与股东提供的资金的相对关系,表明企业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其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产权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3)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它用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

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通常用“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来近似计算。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从长期来看,企业若想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率越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

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资产管理效率是指企业管理和运用企业资产的效率。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1)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越短,说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越高。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资金占用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一般来讲。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其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资金占用水平越低。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对比分析方法,是指将调查和实验所收集到的各项农业经济效果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分组,根据可比性原则将性质相同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区别经济效果的大小,从而选择最优农业方案的一种方法。

比较分析法类型可细分为平行比较法、分组比较法和动态比较法三种。比较方法:(1)平行比较法是对不同方案,通过采用多个指标,列成平行表进行综合比较,评定其经济效果的优劣。采用平行比较法的步骤是:确定评价对象;选择评价指标;收集整理资料;列出平行比较表;综合比较分析并选出最优方案。(2)分组比较法是按一定的标志进行分组,按每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优方案。(3)动态比较法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料,采用动态数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经济现象中的依存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

比较分析法内容:

(1)规模比较。一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自然条件要求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规模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劳动力,土地面积,产量、产值、资金占用等,而这些规模指标适用于不同经营条件,而我国当前主要选用土地面积作为种植业生产规模大小的衡量指标。

(2)水平比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入水平,二是产出水平,具体表现为总量水平和平均水平。总量水平如总产量、总产值,具体可以分为时点水平和时期水平。平均水平如亩产量、亩成本,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典型水平和集中趋势,在获得平均水平指标时,应注意资料的代表性和个体差异性。

(3)速度比较,指某一社会经济现象在两个不同时间发展水平的比较,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相对程度。

(4)结构比较。农业生产结构有三个层次: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即农村内部的一、二、三产业;二是农业内部结构即农、林、牧、副、渔结构以及种植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构;三是农业各部门内部的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

(5)效益比较主要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生产方案的实施要实现三个效益总体最大化。当三者矛盾时,一般要求在保证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基础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试算分析法

试算分析法又称预算分析法,是指在生产方案实施前,根据各种定额、技术参数或历史资料,对新方案的预期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然后同标准方案进行比较,以评价新方案是否可行的分析方法。由于试算分析法是同标准方案比较,因此又称为标准比较法。

试算分析法主要应用领域为:(1)新旧技术或方案之间的试算和比较。(2)各项新技术或方案之间的试算和比较;(3)各类投资方案的试算;(4)各种生产结构调整方案的试算等。

试算分析法的特点:(1)一般用于新方案经济效益的事前预测性分析和评价,通过估算和愤怒系使新技术和新方案的实施具有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2)试算分析法是根据有关的技术参数、试验数据、历史资料对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试算分析。(3)是通过新方案与标准方案的比较,来分析新方案的可行性。

试算分析法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试算项目的正确选定;(2)生产因素的正确选择和分析;(3)技术参数、试验参数、历史数据的审定和正确应用;(4)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5)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正确分析。

试算分析法的步骤:(1)确定试算分析的目的、目标和范围。(2)确定标准方案或基础方案作为对比的基础。(3)收集、整理、审核、加工试算所需的数据资料。(4)对试算对象进行定性分析,确定能反映试算方案本质特征的经济效果指标。(5)确立计算指标的方法和公式,计算出反映经济效果的指标。(6)将试算结果和标准方案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和结论。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多个因素逐一分解,分别计算每个因素对评价对象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其在分析每一因素对经济效果的作用时,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其主要方法有连环替代法和指数加权法。

连环替代法是在多因素分析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而逐个分析其中一个因素变动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的计量方法。指数加权法是利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指数变动关系,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计量分析方法。

以连环替代法而言,因素分析法的分析步骤是:以原方案作为分析比较的基础,将新方案中的每一个指标,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基础上,逐次代替原方案中的同一指标,直到代替完最后一个因素为止,这样就可以计算出每个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程度。

应用因素分析法的注意事项:(1)因素分析法只能用于分析和评价与对象直接相关的各个因素,如果因素与评价对象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则不能采用这种方法。(2)因素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3)应合理确定因素的代替顺序。(4)因素分析法应和其他分析法结合使用。

四、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对不同农业技术方案或措施,采用多个指标通过

“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和选优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是用一个具体的数量分值对农业技术方案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再进行综合评价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法的特点在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综合评价法的步骤:(1)选定评价指标。(2)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评分等级一般采用五级评分,最好为5分,最差为1分。(3)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权重一般采用百分数来表示,各指标的权重和为1。(4)编制综合评分表,累加各方案总分,进行比较和选优,作出评价结论。

综合评价法的优点:(1)综合性强。综合评价法将多个指标通过抽象的评分法,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2)优越性多。由于它对各个技术方案提出经济效果优劣的综合标准,因此选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优的,但肯定是优越性较多的。这种方法在方案选优中应用较为普遍、广泛。(3)更加科学。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在一起,使评选各种方案的依据更加充分。(4)比较充分。在综合评分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各指标得分的高低,体现各指标的优劣。而且可以通过最后积分的高低,判断方案的优劣。(5)实用性强。通过权重的确定,把生产经营的目标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选择的方案更具有实用性。

应用注意事项:(1)慎重选择参加评分的指标。(2)慎重确定指标的权重。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一、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作用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有助于衡量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大小,有助于对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做出系统全面的评价,有助于比较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经济效果,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选择和应用指标。

二、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设置的原则

设置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的原则:(1)要反映农业生产中各种生产资源和劳动成果之间的客观经济关系。(2)要能全面地反映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3)要反映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要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目标。(5)应保证整个体系中各个指标含义明确,计算简便。

三、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的构成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评价包括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农业投入可以归结为土地、劳动和资金三种资源;农业产出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全部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从价值形态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全部产品或产值;二是净产品或净产值;三是剩余产品或利润。

按照不同的投入和产出,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三类。土地生产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效果指标。

①土地生产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取得的产品量或价值量。计算公式:

土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土地面积

常用的土地生产率指标: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农作物产量或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或产值=总产量或总产值/农耕地面积

单位农用地面积产值=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农用土地面积

②土地净产值率指标,排除了转入产品中生产资料价值的影响,它能确切地说明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水平。计算公式:

土地净产率=(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③土地盈利率反映了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消除了物化劳动和必要劳动消耗之后的影响,它表明了单位土地面积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能够综合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最终成果。

土地盈利率=(农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农用土地进行经济评价,还不能用凝结在土地上的劳动量与所取得的产量和产值表示,所以对土地投入只能采用占用土地面积而不能用价值量来表示,这是土地生产率指标的局限性。

(2)劳动生产率指标组

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用劳动占用或消耗与生产成果的比值来表示。但是,由于目前物化劳动很难还原为劳动时间,物化劳动消耗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计算,目前常用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只反映单位活劳动所创造的农产品量或产值。

① 劳动生产率指标。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或产值/活劳动消费量

由于物化劳动还不能准确地还原为劳动时间,一般只采用单位活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个夸大了的指标。

② 劳动净产值率指标,计算公式:

劳动净产值率=(产品产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活劳动消耗量

这一指标是指单位活劳动所生产的净产品数量,排除了物化劳动转移过来的价值的影响,能够确切地反映活劳动为社会所创造的新价值。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企业利润分配

农业企业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内容

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利润分配的项目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盈余公积金分为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第二,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公司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要在提取公积金之后。利润或股利的分配应以各投资者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额为依据,每一投资者或股东分得的利润或股利与其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份数成正比。

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利润分配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第一,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第二,计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公积金按照净利润扣除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公司用法定公积金转增资本时,转增后法定公积金的余额不得低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

第三,计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公积金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提取和使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水平以及调整各年利润分配的波动,通过这种方法对投资者分利加以限制和调节。

第四,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净利润扣除上述项目后,再加上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即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公司应以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上述利润分配顺序,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

二、利润分配政策的评价与选择

公司制企业经常采用的分配政策主要有:

(1)剩余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金结构(最佳资金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金,先从净利润当中留用,后再将剩余的利润用于向投资者分配。应遵循四个步骤:①设定目标资金结构,即确定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的比率。在此资金结构下,综合资金成本将达到最低水平。②确定目标资金结构下投资所需的权益资金数额。③最大限度地使用净利润来满足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金数额。④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金已经满足后若有剩余,再将其分配给投资者。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奉行剩余股利政策,意味着公司只将剩余的净利润用于发放股利.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为了保持理想的资金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2)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这一股利政策是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固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收益将会显著地、不可逆转地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采用这种政策的,大多数属于收益比较稳定或正处于成长期、信誉一般的公司。

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经营不善而就减少股利的情况。采用本政策的理由:避免出现由于经营不善而削减股利的情况。①稳定的股利向市场传递着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有利于稳定股票的价格。②稳定的股利额有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③稳定的股利政策考虑到股票市场会受到股东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为了使股利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即使推迟某些投资方案或者暂时偏离目标资金结构,也可能要比降低股利或降低股利增长率更为有利。

这种股利政策的缺点在于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能力相脱节。当盈利较低时仍要支付固定的股利,容易引起公司资金短缺,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同时不能像剩余股利政策那样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公司确定一个股利占净利润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在这一股利政策下,各年股利额随公司经营的好坏而上下波动,获得较多盈利的年份股利额高,获得盈利少的年份股利额低。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能够使股利与公司的盈利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股东。

但是,在这种政策下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不利于公司股票价格的稳定与上涨。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利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年份,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但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规定的股利支付率。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①这种股利政策使公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②这种股利政策可使那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可以得到虽然较低,但比较稳定的股利收入,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企业资金投放

农业企业资金投放

一、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所谓现金流量是指一个项目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这里的“现金”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而且还包括项目需要投入企业拥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或重置成本)。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现金净流量三个具体概念。

现金流出量是投资项目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的增加额。它包括:建设投资、流动资金投资、经营成本、各项税款、其他现金流出。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合称为项目的原始总投资。经营成本是生产经营阶段上最主要的现金流出量项目。

现金流入量是指投资项目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它包括:营业收入、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其他现金流入量。其中,回收流动资金和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统称为回收额。 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这里所说的“一定期间”,有时是指一年内,有时是指投资项目持续的整个年限内。

二、投资决策的一般方法

投资方案评价时选用的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贴现指标,即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涵报酬率等;另一类是非贴现指标,即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根据评价指标的分类,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也被分为贴现的方法和非贴现方法。

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包括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涵报酬率法。

净现值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按照这种方法,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都要按预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差额。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表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如果净现值为零,表明该项目的报酬率等于预定的贴现率;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表明该项目的报酬率小于预定的贴现率。

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现值指数大于1,说明项目的现金流入现值大于现金流出现值,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内含报酬率的计算通常采用逐步测试法,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直到找出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即为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和现值指数法都是根据相对比率来评价投资方案,在计算内含报酬率时不必事先选择贴现率,但现值指数法需要一个合适的贴现率。净现值法使用绝对数评价方案。

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

投资回收期是指项目回收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时所需要的时间。投资回收期越短、则方案越有利。

会计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是指投资项目的年平均净收益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会计收益率越高,则方案越有利。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基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筹资活动。任何企业都可以从两方面筹资并形成两种性质的资金来源:一是权益资金,是企业通过向投资者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等方式取得;二是债务资金,是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应付款项等方式取得。所谓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的比例关系。企业权益资金不需要归还,筹资风险较小,但其期望的报酬率较高;企业债务资金要按期归还,有一定风险,但其要求的报酬率相对较低。

投资活动。所谓投资,是指企业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使用的过程,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如购置设备、兴建工厂等。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把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的投资,如购买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等。

分配活动。企业通过投资取得收入后,首先要用来弥补生产经营耗费,缴纳流转税,其余部分作为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企业的利润总额。利润总额首先要按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净利润还要提取公积金,其余部分作为投资者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或作为企业的留存收益。

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2)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3)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4)企业与被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5)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6)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7)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因素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从量的规定性来看,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货币时间价值是评判投资方案的基本标准。

终值又称将来值,是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俗称本例和。现值又称本金,是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资金折合到现在的价值。终值和现值的计算,涉及到利息计算方式的选择。目前有两种利息计算方式,即单利和复利。

在单利计算利息的方式下,每期都按初始本金计算利息,不管时间多长,所生利息均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

在利息计算中,经常使用以下符号:

I--利息; P--现值; F--终值; i--利率; t--时间

(1)单利利息的计算公式为:I=P·i·t

(2)单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F=P+P·i·t=P·(1+i·t)

(3)单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F/(1+ i·t)

在复利计算利息的方式下,每经过一个计息期,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

(1)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 F=P·(1+i)n

该公式中,(1+i)n被称为复利终值系数或1元的复利终值。

(2)复利现值是指未来一定时间的特定资金按复利计算的现在价值,或者说是为取得将来一定本利和现在所需要的资金。其计算公式为:F=P·(1+i)-n

(3)复利息的计算。本金P的n期复利息等于:I=F-P

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按形成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外部环境变化等其他方面。财务风险又称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息税前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差额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引起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的高低变化,这种风险即为财务风险。

风险报酬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报酬。通常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风险报酬有两种表示方法:风险报酬额和风险报酬率。所谓风险报酬额,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报酬;所谓风险报酬率,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率的额外报酬率,即风险报酬额与原投资额的比率。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所要求的或所期望的投资报酬率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无风险报酬率)与风险报酬率之和。

即:期望投资报酬率=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报酬率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

一、会计报表的定义及种类

会计报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情况的书面报告。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编制以下会计报表:(1)月份报表或季度报表:包括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2)年度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及收益分配表。

二、资产负债表及其编制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表是以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基础,采用账户式结构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反映的是资产各项目,右边反映的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

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分类一般都是按流动性划分的。资产按流动性的大小依次排列为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农业资产(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长期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负债依流动性大小排列为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

已经发生损失但尚未批准核销的各项资产,应在资产负债表补充资料中予以批露。这些资产包括:

(1)无法收回、尚未批准核销的短期投资;(2)确实无法收回、尚未批准核销的应收款项; (3)盘亏、毁损和报废、尚未批准核销的存货;(4)死亡毁损、尚未批准核销的农业资产;(5)无法收回、尚未批准核销的长期投资;(6)盘亏和毁损、尚未批准核销的固定资产;(7)毁损和报废、尚未批准核销的在建工程。

三、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及其编制

收益分配表的格式见教材252页。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及收益分配表由本年收益和收益分配两大部分组成。本年收益部分包括经营收入、经营收益和本年收益三个大的项目,收益分配部分包括本年收益、可分配收益、年末未分配收益三个大的项目,它们之间存在以下滚动性计算关系: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一经营支出一管理费用

本年收益=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一其他支出

年末未分配收益=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其他转入一各项分配

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核算

收入、成本、费用和收益的核算

一、收入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以及行使管理、服务职能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二是农户及所属单位和企业上交的承包金及利润;三是国家农业税收方面的返还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财政等有关部门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五个部分。 确认原则

(1)村集体经济组织一般于产品物资已经发出,劳务已经提供,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经营收入的实现。

(2)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已收讫农户、承包单位上交的承包金及村办企业上交的利润款项或取得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发包及上交收入的实现。年终,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应收未收款项的实现。

(3)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实际收到农税收征部门返还的农业税附加或取得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的实现。

(4)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实际收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款或取得有关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补助收入的实现。

(5)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生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盘盈、实际收讫利息、罚款等款项时,确认“其他收入”的实现。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经营收入”账户,发生经营收入时,贷记“经营收入”账户;年终结转时,借记“经营收入”,贷记“本年收益”账户。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发包及上交收入是指农户和其他单位承包集体耕地、林地、果园、鱼塘等上交的承包金及村(组)办企业上交的利润。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发包及上交收入”账户进行核算。收到上交的承包金或利润时,贷记“发包及上交收入”账户。年终结算本年应收未收的承包金和利润时,借记“内部往来”账户,贷记“发包及上交收入”账户。年终结转收益时。借记“发包及上交收入”账户,贷记“本年收益”账户,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承包金”、“企业上交利润”两个二级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政府有关部门的补助收入,设置“补助收入”账户进行核算。

其他收入如罚款收入、存款利息收入、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的盘盈收入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其他收入”账户进行核算。发生其他收入时,贷记“其他收入”账户。年终结转时,借记“其他收入”账户,贷记“本年收益”账户。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村经济统计

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

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是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中的基础。它是通过对农村基层组织及生产要素的统计,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和基本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构成。农村基本情况统计一般采取全面调查的统计方法,以村为起报单位。

指标解释:

1.基层组织情况统计指标解释

(1)汇总乡镇级单位数,是指在全部乡镇级单位中,其农村经济情况汇入到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中的乡镇个数。对于在大中城市的以农业为主的郊区,按建制也统计在内。

(2)汇总农户数:农户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常住户。汇总农户数是指参加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具有明确权利、义务的家庭户数。不包括在乡村地区内的国家所有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户。

(3)汇总人口数。指户口在农村,并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所属关系的常住人口。即汇总农户中的农村人口。

2.农村集体农用地情况统计指标解释

(1)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面积,即农林牧渔用地面积。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水面(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

(2)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田地。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3)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覆盖率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种植或改良的草地面积。

3.农村劳动力情况统计指标解释

(1)汇总劳动力数:指汇总人口中在劳动年龄内(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总数。在劳动年龄以外,能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并能顶劳动力使用的成员,也应统计在内;在劳动年龄之内,不能经常参加劳动的,则不应统计在内。

(2)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指年内6个月以上的时间在本乡镇内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包括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

(3)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年度内离开本乡镇到外地从业全年累计达3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4)有组织输出劳动力。指通过政府或其他部门(含各级劳务输出机构)的组织介绍而输出的劳动力数量。不含能人带动、自发流动的外出劳动力。

(5)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在外出劳动力中,全年累计在外劳动时间超过6个月的劳动力数量。

4.村组集体所有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村组集体所有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年度结束时仍存在的直接用于生产经营或生产服务的各种固定资产的原值。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生产经营用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列为生产性固定资产。某些主要生产工具和设备,单位价值虽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也在一年以上的也可列为生产性固定资产。

利用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并结合其他报表中的有关指标,可做一系列分析。

每个劳动力平均负荷人口=汇总人口数÷汇总劳动力数

(上式中“汇总劳动力数”包括外出劳动力)

每个劳动力创造的总(净收入)=总(净)收入÷汇总劳动力数

外出务工农民所占比重=外出务工劳动力数÷汇总劳动力总数

某类型农用地比重=该类型农用地面积÷农用地总面积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情况统计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是全面统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或所辖)经营单位全年从事各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总收益,以及总收益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以及有关单位之间的分配情况。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的统计范围,按经营层次分为乡镇级集体企业、村组集体经营、农民家庭经营和其他经营形式。按行业划分包含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服务业及其他行业。

(1)乡镇级集体企业也称“乡(镇)办企业”,指乡镇一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企业。乡与乡、与村联营,乡与国有、与城镇集体企业联营,乡与港澳台同胞、与华侨、与外商联营的企业中,乡镇集体具有控股地位的企业也包括在内。由于乡镇集体企业引入承包经营机制,故以合伙或个人名义承包的乡镇集体企业也包括在本层次中。

(2)村组集体经营。包括村组集体统一经营和村、组集体兴办的企业。以合伙或个人名义承包的村组集体办企业也应统计在该项中。村组办企业是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举办的集体企业,包括村组与村的联营,以村为主与乡的联营,村组与国有、与城镇集体企业的联营,村组与外商、港澳台商的联营企业。但所有联营企业中,村组集体须占有控股和支配的地位。

(3)农民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自己的劳动,凭借自有或与他人合有以及承包集体的生产资料,直接组织生产和经营。包括农户自营、承包经营和个体工商户,暂时还包括与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有所属关系的农村私营企业。以农户或个人名义承包的集体企业不统计在家庭经营中,应统计为集体企业。

(4)其他经营是指除以上三种经营形式外的经营形式,如农民合伙经营、农民联合经营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质的经营方式从事的经营。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指标体系。(1)收入,包括总收入、农村集体经济各经营层次收入、各产业收入、出售产品收入等。(2)支出,包括总费用、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3)分配包括分配的来源和去向。反映分配来源的指标包括净收入(总收入-总费用)、投资收益、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三者之和构成可分配净收入;反映分配去向的指标按照国家、国家有关部门、外部单位和个人、集体企业、集体组织、农民个人的顺序排列。(4)附报指标。

主要指标解释:

(1)总收入:指统计范围内的各生产经营单位当年的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项经营收入和利息、租金等非生产性收入。不包括用来分配、属于借贷性质或暂收性质的收入,如贷款收入、预购定金、国家投资、农民投资、救灾救济等。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的总收入指标,分别按经营层次和行业分组进行统计,各经营层次收入之和与各行业收入之和相等,构成总收入。用公式表示,总收入=各经营层次收入之和=各行业收入之和。其中,乡镇集体企业收入按各行业的全部收入计算,包括经营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家庭经营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按当年收获到手的主副产品计算收入,包括已出售、自食自用和储存的主副产品在内。农民外出打工所获得劳务收入不计入家庭经营收入中,而是作为净要素收入单独统计并计入可分配净收入中。

收入的价格应按当年价格核算,也就是按当年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现行价格进行核算。具体核算方法是:各种主产品、副产品出售部分按实际出售价格计算;自食自用和储存的农副产品,按出售全部该产品(包括出售给国家和在市场上出售的)综合平均价格计算。

(2)总费用:包括生产费、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三项。但不包括乡、村两级企业中农村务工人员的工资,只包括非农村人员的工资。外来农民工的工资计入“外来人员带走劳务收入”指标中,本地农民工工资加到“农民经营所得”中。

(3)生产费用。是指为实现当年生产经营收入应由当年负担的生产费用。凡利用不计收入的自产产品(原料)进行再生产时,不应作为生产费用支出。如自积自用畜禽厩肥和其他土杂肥、绿肥、青饲料,以及自采野生手工业原料等因不计算生产收入,故也不计入生产费用支出。生产费用必须同生产收入一致,即获得了当年某项收入而支出的费用,才能计算为当年该项收入的生产费用,包括上年预付结转应由本年负担的费用。不包括本年预付下年度的各项费用支出。

(4)净收入:指从总收入中扣除当年经营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后的余额,也就是当年的生产经营收益。净收入=总收入-总费用

(5)投资收益,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所属经营单位(不含农户)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等向本统计单位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投资,当年获得的能进行分配的利润、股息等收益。具体包括投资分得的利润、债权投资的利息收入、认购股票应得的股利等。

(6)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指本村人员受雇于本村和本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卖劳动而得到的报酬收入。即收入总额扣除相对应的非生活消费方面支出后的余额。这里主要指外出打工人员(含异地承包人)所得报酬收入。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的范围:包括按村或村民小组设置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村(组)办企业的利润及其分配情况不在统计范围(统一经营的除外)。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表的指标解释

(1)经营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各项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2)发包及上交收入: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农户和其他单位上交的承包金及村(组)办企业上交的利润等。

(3)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以及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款项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4)经营支出: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从事各项经营活动所耗费的各项支出。包括生产资料费以及折旧费、运输费、修理费和保险费。

(5)管理费用。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干部报酬、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等。

(6)干部报酬,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内用于本村组管理干部的补助款。

(7)经营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本年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收益。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8)本年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本年实现的收益总额。

本年收益=经营收益+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9)年初未分配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上年度未分配的收益。本指标应根据上年度收益及收益分配表中的“年末未分配收益”数额填列。如为未弥补的亏损,本项目数字以“—”号填列。

(10)可分配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可分配的收益总额。

可分配收益=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其他转入

(11)各项分配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的各项收益分配,包括下列几项:①提取公积公益金,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从收益和其他来源提取的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承担经营风险和集体公益设施建设的专用基金。②提取应付福利费,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提取的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福利费,包括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

抚恤金等,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支出。③外来投资分利,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外来投资者的分利。④农户分配,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向所属成员分配的款项。⑤其他。

(12)年末未分配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未分配的收益。

年末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农户分配-其他

(13)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集体经营收益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及投资收益之和,减去经营支出和管理费用后的差额。其计算结果大于零的村,统计为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 集体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利能力主要通过计算资产和支出收益率来进行。

资产收益率=(本年收益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收益率越高,表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盈利能力越弱。

支出收益率=(本年收益总额/总支出)×100%,支出收益率越高,表明盈利能力较强,反之盈利能力较弱。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民负担情况统计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的范围,主要是非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负担情况,既包括一般农户,也包括农村的个体工商户。农民负担的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负担,包括上交集体各种款项、一事一议筹资、一事一议筹劳;二是农民承担的社会负担,包括农业生产性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罚款、集资摊派等;三是农民享受的政府补贴补偿,包括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计划生育补贴、贫困学生补贴、征用耕地补偿费等。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资料的搜集,需要根据统计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是全面调查。上交集体各种款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集资摊派资料,一般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或会计账目取得数据,有的要采取逐个登记、全面统计,如罚款数据。

二是访问调查,如政府补贴补偿、种粮直接补贴面积、农业生产性收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农村合作医疗收费等内容。

三是抽样调查。指选择一定数量的农户进行记账,根据记账户的资料推算本村农户的总体数据。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上交集体各种款项,是指农户年内上交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部款项。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统计在内,但不包括一事一议筹资、集资摊派和向有关部门或单位交纳的款项。 上交集体各种款项=土地承包金+共同生产费+建房收费+(上交集体)其他款项

其中,土地承包金:指农户以承包金名义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各种款项。包括专业或招标承包果园、鱼塘、机动地、“四荒”,按合同规定上交的承包金。

共同生产费用:指农户以“村级共同生产费用”名义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各种款项。如:水利设施维修费、灌溉和排涝费、集体林木管护费等。

建房收费: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户收取的有关农民建房方面的款项。

其他款项:指农户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上述项目以外的款项,其中包括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

(2)一事一议筹资:当年向农民收取的用于村内修建村内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和其他一事一议筹资(如农业综合开发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额)。

一事一议筹资=道路筹资+水利筹资+植树造林筹资+其他筹资

(3)一事一议筹劳:当年组织农民出工进行村范围内的修建村内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和其他筹劳的用工数,以工日计算。

一事一议筹劳=道路筹劳+水利筹劳+植树造林筹劳+其他筹劳

(4)农业生产性收费

农业生产性收费=农业灌溉水费+农业灌溉电费+其他(生产性收费)

(5)行政事业性收费:指企业主管部门和政府委托的其他机构在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以及为特定群体提供特殊管理服务,按照非盈利原则收取的费用。

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民建房收费+外出务工经商收费+农机摩托车三轮车和低速载货汽车收费+计划生育收费+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

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有关证照(身份证、结婚证等)工本费、殡葬收费、生猪屠宰收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6)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指政府举办的农村小学、初中向学生收取的教育费用,不包括各种教育集资和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私立学校及高等教育学校等收取的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收费+代办费+(农村义务教育)其他收费

(7)罚款。包括正规的以“罚款”名义(治安罚款)、以罚款代替收费(没有正规的罚单或收据)变相收取的款项。如以罚款代替收费收取的超占土地面积、楼层加层的罚款等。不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

(8)集资摊派:指地方政府、各部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兴办某项事业和某项建设向农户筹集、摊收的款项。如乡村道路集资摊派、水利集资摊派、办电集资摊派、报刊摊派、保险摊派、电影摊派等款项。不包括一事一议筹资。

(9)政府补贴补偿。是指国家对农民的补贴、补偿款。包括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和征用耕地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等。政府补贴补偿的其他补贴,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计划生育补贴、贫困学生补贴等。

农民负担总量和农民人均负担水平的指标运用和分析:

某地区农民承担负担总额=A+B+C+D+E+F+G+H

某地区农民人均负担=(A+H+C+D+E+F+G+H)/N

上述两式中,A:上交集体各种款项,B:一事一议筹资,C:一事一议筹劳折款,D:农业生产性收费,E:行政事业性收费,F:农村义务教育收费,G:罚款,H:集资摊派,N:本地区农业人口(一般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中的汇总人口数)。

农民负担构成分析

通过各项负担占农民负担总额的比重和各项负担增减情况的分析,可以分析农民负担增减的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

农民负担占收入的比例分析

利用农民人均负担、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可计算农民人均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析农民负担的实际状况和承受能力。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经济效果与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特点

一、经济效果概述

经济效果是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包括三方面内容:(1)经济效果是从经济的角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2)经济效果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也存在于社会再生产领域;(3)经济效果是从数量的角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进行评价。因此,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讲求经济效果,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具体表现,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1. 讲求经济效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2. 讲求经济效果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经济效果的类型

1.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果的计算公式:

经济效果=劳动成果(产出或所得)/劳动消耗(投入或所费)。

经济效果的临界值为1。

经济效益是指盈利或利益,表示产值、成本、利润和税收等因素之间的消长关系,是人们综合经济活动结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盈利性和满足需要相结合的效果。因此,经济效益从实质上讲,是指经济效果的社会有效性的价值体现。

经济效益计算公式 :

经济效益=劳动成果-劳动消耗=产出-投入=所得-所费

经济效益的临界值为0。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区分:(1)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涵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张。(2)使用经济效益重点在于满足需要这一前提下的盈利性,使用经济效果重点在于考察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比重。(3)经济效果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是一个相对值;经济效益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差,是一个绝对值。(4)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反映所得与所费的关系。但是,经济效果的实质是经济效率,它可以反映单项投入的效果,如土地生产率;也可以反映投入的综合效果,如资金生产率等。经济效益的实质是盈利,它反映产值、成本、利润、税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

2.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

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的区分:(1)社会经济效果指的是国家的经济效果,指国家整体和长远的经济效果;企业经济效果是指某个具体企业或部门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果。(2)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济效果好,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企业经济效果好并不等于社会经济效果好,企业经济效果要服从于社会经济效果,企业或部门必须在保证宏观经济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果。

3.单项经济效果与综合经济效果

单项经济效果与综合经济效果的区分:(1)单项经济效果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措施或生产某种产品所取得的经济效果。综合经济效果不是各项单项经济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单项经济效果的有机综合。(2)综合经济效果是各项有关技术因素对投入和产出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综合经济效果的目的在于从评价中寻找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的综合技术方案。综合经济效果是建立在单项技术经济效果基础上的。(3)一般提高单项技术经济效果是同提高综合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一项单项技术取代另一项单项技术,在导致某项单项技术经济效果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综合技术经济效果的下降。这时,单项经济效果应服从综合经济效果。

4.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1)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是技术用于物质生产所能达到的技术要求的程度。但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这一技术措施,不是取决于它的技术效果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经济效果的大小。(2)一般来说,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技术效果好,经济效果亦好,如改进耕作制度,选用优良品种等。(3)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有的地方采用先进的大型机械,功效高,技术效果好、但投资大,如果节约的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其经济效果并不好。追求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这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

5.农业技术效果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

农业技术效果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1)农业技术效果是指农业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的性能,技术满足特定目标的程度和最终产品的数量。因此,农业技术效果可以表述为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物质成果或达到人们预期目标的程度。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属于社会经济范畴。(3)由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考察的内容和判别标准不同,技术经济效果可以区分为绝对技术经济效果和相对技术经济效果。绝对技术经济效果是指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物质成果和劳动消耗的比较,它是通过经济临界值的分析来确定农业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大小。相对技术经济效果是指两种技术方案之间的经济效果比较,或新方案与原方案经济效果之间的比较,它主要用于方案的选优。其中,绝对技术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消耗≥1;相对技术经济效果=新方案的经济效果/原方案的经济效果≥1。

三、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具有如下特点:(1)综合性。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大小受动植物生产发展规律和自然条件(如土壤肥力)的影响,经济效果必须尊重其生长发育客观规律。(2)后效性(持续性)。某些农业技术措施,其效果不仅表现在当时,往往有技术后效。在考察经济效果时,要注意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的结合。(3)多样性。在进行经济效果评价时,要全面具体分析各种效果,体现出其多样性。(4)波动性。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受大自然的影响。(5)地域性: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受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大。同一生产技术在不同地区采用,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经济效果。(6)递减性,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连续增加单项资源的投入,其经济效果逐步降低。 影响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基本因素:(1)生产条件。(2)生产经营方针。(3)经营管理水平。(4)社会条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企业财务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障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益越有保证。但如果流动比率太高,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资金过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企业获利能力。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2时比较适宜。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所谓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时被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其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与股东提供的资金的相对关系,表明企业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其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产权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3)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它用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

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通常用“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来近似计算。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从长期来看,企业若想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率越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

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资产管理效率是指企业管理和运用企业资产的效率。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1)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越短,说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越高。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资金占用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一般来讲。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其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资金占用水平越低。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对比分析方法,是指将调查和实验所收集到的各项农业经济效果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分组,根据可比性原则将性质相同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区别经济效果的大小,从而选择最优农业方案的一种方法。

比较分析法类型可细分为平行比较法、分组比较法和动态比较法三种。比较方法:(1)平行比较法是对不同方案,通过采用多个指标,列成平行表进行综合比较,评定其经济效果的优劣。采用平行比较法的步骤是:确定评价对象;选择评价指标;收集整理资料;列出平行比较表;综合比较分析并选出最优方案。(2)分组比较法是按一定的标志进行分组,按每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优方案。(3)动态比较法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料,采用动态数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经济现象中的依存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

比较分析法内容:

(1)规模比较。一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自然条件要求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规模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劳动力,土地面积,产量、产值、资金占用等,而这些规模指标适用于不同经营条件,而我国当前主要选用土地面积作为种植业生产规模大小的衡量指标。

(2)水平比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入水平,二是产出水平,具体表现为总量水平和平均水平。总量水平如总产量、总产值,具体可以分为时点水平和时期水平。平均水平如亩产量、亩成本,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典型水平和集中趋势,在获得平均水平指标时,应注意资料的代表性和个体差异性。

(3)速度比较,指某一社会经济现象在两个不同时间发展水平的比较,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相对程度。

(4)结构比较。农业生产结构有三个层次: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即农村内部的一、二、三产业;二是农业内部结构即农、林、牧、副、渔结构以及种植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构;三是农业各部门内部的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

(5)效益比较主要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生产方案的实施要实现三个效益总体最大化。当三者矛盾时,一般要求在保证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基础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试算分析法

试算分析法又称预算分析法,是指在生产方案实施前,根据各种定额、技术参数或历史资料,对新方案的预期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然后同标准方案进行比较,以评价新方案是否可行的分析方法。由于试算分析法是同标准方案比较,因此又称为标准比较法。

试算分析法主要应用领域为:(1)新旧技术或方案之间的试算和比较。(2)各项新技术或方案之间的试算和比较;(3)各类投资方案的试算;(4)各种生产结构调整方案的试算等。

试算分析法的特点:(1)一般用于新方案经济效益的事前预测性分析和评价,通过估算和愤怒系使新技术和新方案的实施具有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2)试算分析法是根据有关的技术参数、试验数据、历史资料对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试算分析。(3)是通过新方案与标准方案的比较,来分析新方案的可行性。

试算分析法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试算项目的正确选定;(2)生产因素的正确选择和分析;(3)技术参数、试验参数、历史数据的审定和正确应用;(4)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5)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正确分析。

试算分析法的步骤:(1)确定试算分析的目的、目标和范围。(2)确定标准方案或基础方案作为对比的基础。(3)收集、整理、审核、加工试算所需的数据资料。(4)对试算对象进行定性分析,确定能反映试算方案本质特征的经济效果指标。(5)确立计算指标的方法和公式,计算出反映经济效果的指标。(6)将试算结果和标准方案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和结论。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多个因素逐一分解,分别计算每个因素对评价对象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其在分析每一因素对经济效果的作用时,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其主要方法有连环替代法和指数加权法。

连环替代法是在多因素分析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而逐个分析其中一个因素变动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的计量方法。指数加权法是利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指数变动关系,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计量分析方法。

以连环替代法而言,因素分析法的分析步骤是:以原方案作为分析比较的基础,将新方案中的每一个指标,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基础上,逐次代替原方案中的同一指标,直到代替完最后一个因素为止,这样就可以计算出每个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程度。

应用因素分析法的注意事项:(1)因素分析法只能用于分析和评价与对象直接相关的各个因素,如果因素与评价对象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则不能采用这种方法。(2)因素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3)应合理确定因素的代替顺序。(4)因素分析法应和其他分析法结合使用。

四、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对不同农业技术方案或措施,采用多个指标通过

“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和选优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是用一个具体的数量分值对农业技术方案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再进行综合评价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法的特点在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综合评价法的步骤:(1)选定评价指标。(2)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评分等级一般采用五级评分,最好为5分,最差为1分。(3)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权重一般采用百分数来表示,各指标的权重和为1。(4)编制综合评分表,累加各方案总分,进行比较和选优,作出评价结论。

综合评价法的优点:(1)综合性强。综合评价法将多个指标通过抽象的评分法,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2)优越性多。由于它对各个技术方案提出经济效果优劣的综合标准,因此选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优的,但肯定是优越性较多的。这种方法在方案选优中应用较为普遍、广泛。(3)更加科学。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在一起,使评选各种方案的依据更加充分。(4)比较充分。在综合评分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各指标得分的高低,体现各指标的优劣。而且可以通过最后积分的高低,判断方案的优劣。(5)实用性强。通过权重的确定,把生产经营的目标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选择的方案更具有实用性。

应用注意事项:(1)慎重选择参加评分的指标。(2)慎重确定指标的权重。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一、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作用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有助于衡量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大小,有助于对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做出系统全面的评价,有助于比较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经济效果,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选择和应用指标。

二、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设置的原则

设置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的原则:(1)要反映农业生产中各种生产资源和劳动成果之间的客观经济关系。(2)要能全面地反映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3)要反映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4)要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目标。(5)应保证整个体系中各个指标含义明确,计算简便。

三、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的构成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评价包括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农业投入可以归结为土地、劳动和资金三种资源;农业产出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全部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从价值形态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全部产品或产值;二是净产品或净产值;三是剩余产品或利润。

按照不同的投入和产出,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三类。土地生产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效果指标。

①土地生产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取得的产品量或价值量。计算公式:

土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土地面积

常用的土地生产率指标: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农作物产量或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或产值=总产量或总产值/农耕地面积

单位农用地面积产值=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农用土地面积

②土地净产值率指标,排除了转入产品中生产资料价值的影响,它能确切地说明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水平。计算公式:

土地净产率=(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③土地盈利率反映了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消除了物化劳动和必要劳动消耗之后的影响,它表明了单位土地面积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能够综合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最终成果。

土地盈利率=(农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农用土地进行经济评价,还不能用凝结在土地上的劳动量与所取得的产量和产值表示,所以对土地投入只能采用占用土地面积而不能用价值量来表示,这是土地生产率指标的局限性。

(2)劳动生产率指标组

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用劳动占用或消耗与生产成果的比值来表示。但是,由于目前物化劳动很难还原为劳动时间,物化劳动消耗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计算,目前常用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只反映单位活劳动所创造的农产品量或产值。

① 劳动生产率指标。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或产值/活劳动消费量

由于物化劳动还不能准确地还原为劳动时间,一般只采用单位活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个夸大了的指标。

② 劳动净产值率指标,计算公式:

劳动净产值率=(产品产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活劳动消耗量

这一指标是指单位活劳动所生产的净产品数量,排除了物化劳动转移过来的价值的影响,能够确切地反映活劳动为社会所创造的新价值。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企业利润分配

农业企业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内容

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利润分配的项目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盈余公积金分为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第二,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公司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要在提取公积金之后。利润或股利的分配应以各投资者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额为依据,每一投资者或股东分得的利润或股利与其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份数成正比。

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利润分配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第一,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第二,计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公积金按照净利润扣除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公司用法定公积金转增资本时,转增后法定公积金的余额不得低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

第三,计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公积金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提取和使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水平以及调整各年利润分配的波动,通过这种方法对投资者分利加以限制和调节。

第四,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净利润扣除上述项目后,再加上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即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公司应以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上述利润分配顺序,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

二、利润分配政策的评价与选择

公司制企业经常采用的分配政策主要有:

(1)剩余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金结构(最佳资金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金,先从净利润当中留用,后再将剩余的利润用于向投资者分配。应遵循四个步骤:①设定目标资金结构,即确定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的比率。在此资金结构下,综合资金成本将达到最低水平。②确定目标资金结构下投资所需的权益资金数额。③最大限度地使用净利润来满足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金数额。④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金已经满足后若有剩余,再将其分配给投资者。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奉行剩余股利政策,意味着公司只将剩余的净利润用于发放股利.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为了保持理想的资金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2)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这一股利政策是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固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收益将会显著地、不可逆转地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采用这种政策的,大多数属于收益比较稳定或正处于成长期、信誉一般的公司。

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经营不善而就减少股利的情况。采用本政策的理由:避免出现由于经营不善而削减股利的情况。①稳定的股利向市场传递着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有利于稳定股票的价格。②稳定的股利额有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③稳定的股利政策考虑到股票市场会受到股东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为了使股利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即使推迟某些投资方案或者暂时偏离目标资金结构,也可能要比降低股利或降低股利增长率更为有利。

这种股利政策的缺点在于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能力相脱节。当盈利较低时仍要支付固定的股利,容易引起公司资金短缺,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同时不能像剩余股利政策那样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公司确定一个股利占净利润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在这一股利政策下,各年股利额随公司经营的好坏而上下波动,获得较多盈利的年份股利额高,获得盈利少的年份股利额低。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能够使股利与公司的盈利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股东。

但是,在这种政策下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不利于公司股票价格的稳定与上涨。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利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年份,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但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规定的股利支付率。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①这种股利政策使公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②这种股利政策可使那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可以得到虽然较低,但比较稳定的股利收入,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企业资金投放

农业企业资金投放

一、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所谓现金流量是指一个项目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这里的“现金”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而且还包括项目需要投入企业拥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或重置成本)。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现金净流量三个具体概念。

现金流出量是投资项目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的增加额。它包括:建设投资、流动资金投资、经营成本、各项税款、其他现金流出。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合称为项目的原始总投资。经营成本是生产经营阶段上最主要的现金流出量项目。

现金流入量是指投资项目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它包括:营业收入、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其他现金流入量。其中,回收流动资金和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统称为回收额。 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这里所说的“一定期间”,有时是指一年内,有时是指投资项目持续的整个年限内。

二、投资决策的一般方法

投资方案评价时选用的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贴现指标,即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涵报酬率等;另一类是非贴现指标,即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根据评价指标的分类,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也被分为贴现的方法和非贴现方法。

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包括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涵报酬率法。

净现值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按照这种方法,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都要按预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差额。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表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如果净现值为零,表明该项目的报酬率等于预定的贴现率;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表明该项目的报酬率小于预定的贴现率。

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现值指数大于1,说明项目的现金流入现值大于现金流出现值,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内含报酬率的计算通常采用逐步测试法,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直到找出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即为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和现值指数法都是根据相对比率来评价投资方案,在计算内含报酬率时不必事先选择贴现率,但现值指数法需要一个合适的贴现率。净现值法使用绝对数评价方案。

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

投资回收期是指项目回收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时所需要的时间。投资回收期越短、则方案越有利。

会计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是指投资项目的年平均净收益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会计收益率越高,则方案越有利。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基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筹资活动。任何企业都可以从两方面筹资并形成两种性质的资金来源:一是权益资金,是企业通过向投资者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等方式取得;二是债务资金,是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应付款项等方式取得。所谓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的比例关系。企业权益资金不需要归还,筹资风险较小,但其期望的报酬率较高;企业债务资金要按期归还,有一定风险,但其要求的报酬率相对较低。

投资活动。所谓投资,是指企业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使用的过程,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如购置设备、兴建工厂等。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把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的投资,如购买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等。

分配活动。企业通过投资取得收入后,首先要用来弥补生产经营耗费,缴纳流转税,其余部分作为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企业的利润总额。利润总额首先要按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净利润还要提取公积金,其余部分作为投资者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或作为企业的留存收益。

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2)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3)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4)企业与被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5)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6)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7)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因素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从量的规定性来看,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货币时间价值是评判投资方案的基本标准。

终值又称将来值,是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俗称本例和。现值又称本金,是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资金折合到现在的价值。终值和现值的计算,涉及到利息计算方式的选择。目前有两种利息计算方式,即单利和复利。

在单利计算利息的方式下,每期都按初始本金计算利息,不管时间多长,所生利息均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

在利息计算中,经常使用以下符号:

I--利息; P--现值; F--终值; i--利率; t--时间

(1)单利利息的计算公式为:I=P·i·t

(2)单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F=P+P·i·t=P·(1+i·t)

(3)单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F/(1+ i·t)

在复利计算利息的方式下,每经过一个计息期,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

(1)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 F=P·(1+i)n

该公式中,(1+i)n被称为复利终值系数或1元的复利终值。

(2)复利现值是指未来一定时间的特定资金按复利计算的现在价值,或者说是为取得将来一定本利和现在所需要的资金。其计算公式为:F=P·(1+i)-n

(3)复利息的计算。本金P的n期复利息等于:I=F-P

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按形成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外部环境变化等其他方面。财务风险又称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息税前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差额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引起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的高低变化,这种风险即为财务风险。

风险报酬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报酬。通常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风险报酬有两种表示方法:风险报酬额和风险报酬率。所谓风险报酬额,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报酬;所谓风险报酬率,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率的额外报酬率,即风险报酬额与原投资额的比率。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所要求的或所期望的投资报酬率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无风险报酬率)与风险报酬率之和。

即:期望投资报酬率=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报酬率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

一、会计报表的定义及种类

会计报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情况的书面报告。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编制以下会计报表:(1)月份报表或季度报表:包括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2)年度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及收益分配表。

二、资产负债表及其编制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表是以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基础,采用账户式结构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反映的是资产各项目,右边反映的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

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分类一般都是按流动性划分的。资产按流动性的大小依次排列为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农业资产(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长期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负债依流动性大小排列为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

已经发生损失但尚未批准核销的各项资产,应在资产负债表补充资料中予以批露。这些资产包括:

(1)无法收回、尚未批准核销的短期投资;(2)确实无法收回、尚未批准核销的应收款项; (3)盘亏、毁损和报废、尚未批准核销的存货;(4)死亡毁损、尚未批准核销的农业资产;(5)无法收回、尚未批准核销的长期投资;(6)盘亏和毁损、尚未批准核销的固定资产;(7)毁损和报废、尚未批准核销的在建工程。

三、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及其编制

收益分配表的格式见教材252页。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及收益分配表由本年收益和收益分配两大部分组成。本年收益部分包括经营收入、经营收益和本年收益三个大的项目,收益分配部分包括本年收益、可分配收益、年末未分配收益三个大的项目,它们之间存在以下滚动性计算关系: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一经营支出一管理费用

本年收益=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一其他支出

年末未分配收益=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其他转入一各项分配

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核算

收入、成本、费用和收益的核算

一、收入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以及行使管理、服务职能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二是农户及所属单位和企业上交的承包金及利润;三是国家农业税收方面的返还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财政等有关部门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五个部分。 确认原则

(1)村集体经济组织一般于产品物资已经发出,劳务已经提供,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经营收入的实现。

(2)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已收讫农户、承包单位上交的承包金及村办企业上交的利润款项或取得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发包及上交收入的实现。年终,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应收未收款项的实现。

(3)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实际收到农税收征部门返还的农业税附加或取得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的实现。

(4)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实际收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款或取得有关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补助收入的实现。

(5)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生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盘盈、实际收讫利息、罚款等款项时,确认“其他收入”的实现。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经营收入”账户,发生经营收入时,贷记“经营收入”账户;年终结转时,借记“经营收入”,贷记“本年收益”账户。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

发包及上交收入是指农户和其他单位承包集体耕地、林地、果园、鱼塘等上交的承包金及村(组)办企业上交的利润。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发包及上交收入”账户进行核算。收到上交的承包金或利润时,贷记“发包及上交收入”账户。年终结算本年应收未收的承包金和利润时,借记“内部往来”账户,贷记“发包及上交收入”账户。年终结转收益时。借记“发包及上交收入”账户,贷记“本年收益”账户,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承包金”、“企业上交利润”两个二级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政府有关部门的补助收入,设置“补助收入”账户进行核算。

其他收入如罚款收入、存款利息收入、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的盘盈收入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其他收入”账户进行核算。发生其他收入时,贷记“其他收入”账户。年终结转时,借记“其他收入”账户,贷记“本年收益”账户。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村经济统计

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

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是农经统计报表体系中的基础。它是通过对农村基层组织及生产要素的统计,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和基本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构成。农村基本情况统计一般采取全面调查的统计方法,以村为起报单位。

指标解释:

1.基层组织情况统计指标解释

(1)汇总乡镇级单位数,是指在全部乡镇级单位中,其农村经济情况汇入到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中的乡镇个数。对于在大中城市的以农业为主的郊区,按建制也统计在内。

(2)汇总农户数:农户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常住户。汇总农户数是指参加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具有明确权利、义务的家庭户数。不包括在乡村地区内的国家所有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户。

(3)汇总人口数。指户口在农村,并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所属关系的常住人口。即汇总农户中的农村人口。

2.农村集体农用地情况统计指标解释

(1)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面积,即农林牧渔用地面积。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水面(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

(2)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田地。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3)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覆盖率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种植或改良的草地面积。

3.农村劳动力情况统计指标解释

(1)汇总劳动力数:指汇总人口中在劳动年龄内(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总数。在劳动年龄以外,能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并能顶劳动力使用的成员,也应统计在内;在劳动年龄之内,不能经常参加劳动的,则不应统计在内。

(2)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指年内6个月以上的时间在本乡镇内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包括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

(3)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年度内离开本乡镇到外地从业全年累计达3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4)有组织输出劳动力。指通过政府或其他部门(含各级劳务输出机构)的组织介绍而输出的劳动力数量。不含能人带动、自发流动的外出劳动力。

(5)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在外出劳动力中,全年累计在外劳动时间超过6个月的劳动力数量。

4.村组集体所有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村组集体所有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年度结束时仍存在的直接用于生产经营或生产服务的各种固定资产的原值。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生产经营用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列为生产性固定资产。某些主要生产工具和设备,单位价值虽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也在一年以上的也可列为生产性固定资产。

利用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并结合其他报表中的有关指标,可做一系列分析。

每个劳动力平均负荷人口=汇总人口数÷汇总劳动力数

(上式中“汇总劳动力数”包括外出劳动力)

每个劳动力创造的总(净收入)=总(净)收入÷汇总劳动力数

外出务工农民所占比重=外出务工劳动力数÷汇总劳动力总数

某类型农用地比重=该类型农用地面积÷农用地总面积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情况统计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是全面统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或所辖)经营单位全年从事各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总收益,以及总收益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以及有关单位之间的分配情况。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的统计范围,按经营层次分为乡镇级集体企业、村组集体经营、农民家庭经营和其他经营形式。按行业划分包含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服务业及其他行业。

(1)乡镇级集体企业也称“乡(镇)办企业”,指乡镇一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企业。乡与乡、与村联营,乡与国有、与城镇集体企业联营,乡与港澳台同胞、与华侨、与外商联营的企业中,乡镇集体具有控股地位的企业也包括在内。由于乡镇集体企业引入承包经营机制,故以合伙或个人名义承包的乡镇集体企业也包括在本层次中。

(2)村组集体经营。包括村组集体统一经营和村、组集体兴办的企业。以合伙或个人名义承包的村组集体办企业也应统计在该项中。村组办企业是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举办的集体企业,包括村组与村的联营,以村为主与乡的联营,村组与国有、与城镇集体企业的联营,村组与外商、港澳台商的联营企业。但所有联营企业中,村组集体须占有控股和支配的地位。

(3)农民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自己的劳动,凭借自有或与他人合有以及承包集体的生产资料,直接组织生产和经营。包括农户自营、承包经营和个体工商户,暂时还包括与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有所属关系的农村私营企业。以农户或个人名义承包的集体企业不统计在家庭经营中,应统计为集体企业。

(4)其他经营是指除以上三种经营形式外的经营形式,如农民合伙经营、农民联合经营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质的经营方式从事的经营。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指标体系。(1)收入,包括总收入、农村集体经济各经营层次收入、各产业收入、出售产品收入等。(2)支出,包括总费用、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3)分配包括分配的来源和去向。反映分配来源的指标包括净收入(总收入-总费用)、投资收益、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三者之和构成可分配净收入;反映分配去向的指标按照国家、国家有关部门、外部单位和个人、集体企业、集体组织、农民个人的顺序排列。(4)附报指标。

主要指标解释:

(1)总收入:指统计范围内的各生产经营单位当年的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项经营收入和利息、租金等非生产性收入。不包括用来分配、属于借贷性质或暂收性质的收入,如贷款收入、预购定金、国家投资、农民投资、救灾救济等。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的总收入指标,分别按经营层次和行业分组进行统计,各经营层次收入之和与各行业收入之和相等,构成总收入。用公式表示,总收入=各经营层次收入之和=各行业收入之和。其中,乡镇集体企业收入按各行业的全部收入计算,包括经营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家庭经营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按当年收获到手的主副产品计算收入,包括已出售、自食自用和储存的主副产品在内。农民外出打工所获得劳务收入不计入家庭经营收入中,而是作为净要素收入单独统计并计入可分配净收入中。

收入的价格应按当年价格核算,也就是按当年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现行价格进行核算。具体核算方法是:各种主产品、副产品出售部分按实际出售价格计算;自食自用和储存的农副产品,按出售全部该产品(包括出售给国家和在市场上出售的)综合平均价格计算。

(2)总费用:包括生产费、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三项。但不包括乡、村两级企业中农村务工人员的工资,只包括非农村人员的工资。外来农民工的工资计入“外来人员带走劳务收入”指标中,本地农民工工资加到“农民经营所得”中。

(3)生产费用。是指为实现当年生产经营收入应由当年负担的生产费用。凡利用不计收入的自产产品(原料)进行再生产时,不应作为生产费用支出。如自积自用畜禽厩肥和其他土杂肥、绿肥、青饲料,以及自采野生手工业原料等因不计算生产收入,故也不计入生产费用支出。生产费用必须同生产收入一致,即获得了当年某项收入而支出的费用,才能计算为当年该项收入的生产费用,包括上年预付结转应由本年负担的费用。不包括本年预付下年度的各项费用支出。

(4)净收入:指从总收入中扣除当年经营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后的余额,也就是当年的生产经营收益。净收入=总收入-总费用

(5)投资收益,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所属经营单位(不含农户)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等向本统计单位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投资,当年获得的能进行分配的利润、股息等收益。具体包括投资分得的利润、债权投资的利息收入、认购股票应得的股利等。

(6)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指本村人员受雇于本村和本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卖劳动而得到的报酬收入。即收入总额扣除相对应的非生活消费方面支出后的余额。这里主要指外出打工人员(含异地承包人)所得报酬收入。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的范围:包括按村或村民小组设置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村(组)办企业的利润及其分配情况不在统计范围(统一经营的除外)。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表的指标解释

(1)经营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各项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2)发包及上交收入: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农户和其他单位上交的承包金及村(组)办企业上交的利润等。

(3)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以及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款项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4)经营支出: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从事各项经营活动所耗费的各项支出。包括生产资料费以及折旧费、运输费、修理费和保险费。

(5)管理费用。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干部报酬、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等。

(6)干部报酬,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内用于本村组管理干部的补助款。

(7)经营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本年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收益。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8)本年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本年实现的收益总额。

本年收益=经营收益+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9)年初未分配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上年度未分配的收益。本指标应根据上年度收益及收益分配表中的“年末未分配收益”数额填列。如为未弥补的亏损,本项目数字以“—”号填列。

(10)可分配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可分配的收益总额。

可分配收益=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其他转入

(11)各项分配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的各项收益分配,包括下列几项:①提取公积公益金,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从收益和其他来源提取的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承担经营风险和集体公益设施建设的专用基金。②提取应付福利费,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年提取的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福利费,包括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

抚恤金等,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支出。③外来投资分利,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外来投资者的分利。④农户分配,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向所属成员分配的款项。⑤其他。

(12)年末未分配收益: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未分配的收益。

年末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农户分配-其他

(13)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集体经营收益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及投资收益之和,减去经营支出和管理费用后的差额。其计算结果大于零的村,统计为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 集体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利能力主要通过计算资产和支出收益率来进行。

资产收益率=(本年收益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收益率越高,表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盈利能力越弱。

支出收益率=(本年收益总额/总支出)×100%,支出收益率越高,表明盈利能力较强,反之盈利能力较弱。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农民负担情况统计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的范围,主要是非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负担情况,既包括一般农户,也包括农村的个体工商户。农民负担的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负担,包括上交集体各种款项、一事一议筹资、一事一议筹劳;二是农民承担的社会负担,包括农业生产性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罚款、集资摊派等;三是农民享受的政府补贴补偿,包括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计划生育补贴、贫困学生补贴、征用耕地补偿费等。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资料的搜集,需要根据统计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是全面调查。上交集体各种款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集资摊派资料,一般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或会计账目取得数据,有的要采取逐个登记、全面统计,如罚款数据。

二是访问调查,如政府补贴补偿、种粮直接补贴面积、农业生产性收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农村合作医疗收费等内容。

三是抽样调查。指选择一定数量的农户进行记账,根据记账户的资料推算本村农户的总体数据。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上交集体各种款项,是指农户年内上交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部款项。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统计在内,但不包括一事一议筹资、集资摊派和向有关部门或单位交纳的款项。 上交集体各种款项=土地承包金+共同生产费+建房收费+(上交集体)其他款项

其中,土地承包金:指农户以承包金名义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各种款项。包括专业或招标承包果园、鱼塘、机动地、“四荒”,按合同规定上交的承包金。

共同生产费用:指农户以“村级共同生产费用”名义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各种款项。如:水利设施维修费、灌溉和排涝费、集体林木管护费等。

建房收费: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户收取的有关农民建房方面的款项。

其他款项:指农户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上述项目以外的款项,其中包括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

(2)一事一议筹资:当年向农民收取的用于村内修建村内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和其他一事一议筹资(如农业综合开发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额)。

一事一议筹资=道路筹资+水利筹资+植树造林筹资+其他筹资

(3)一事一议筹劳:当年组织农民出工进行村范围内的修建村内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和其他筹劳的用工数,以工日计算。

一事一议筹劳=道路筹劳+水利筹劳+植树造林筹劳+其他筹劳

(4)农业生产性收费

农业生产性收费=农业灌溉水费+农业灌溉电费+其他(生产性收费)

(5)行政事业性收费:指企业主管部门和政府委托的其他机构在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以及为特定群体提供特殊管理服务,按照非盈利原则收取的费用。

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民建房收费+外出务工经商收费+农机摩托车三轮车和低速载货汽车收费+计划生育收费+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

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有关证照(身份证、结婚证等)工本费、殡葬收费、生猪屠宰收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6)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指政府举办的农村小学、初中向学生收取的教育费用,不包括各种教育集资和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私立学校及高等教育学校等收取的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收费+代办费+(农村义务教育)其他收费

(7)罚款。包括正规的以“罚款”名义(治安罚款)、以罚款代替收费(没有正规的罚单或收据)变相收取的款项。如以罚款代替收费收取的超占土地面积、楼层加层的罚款等。不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

(8)集资摊派:指地方政府、各部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兴办某项事业和某项建设向农户筹集、摊收的款项。如乡村道路集资摊派、水利集资摊派、办电集资摊派、报刊摊派、保险摊派、电影摊派等款项。不包括一事一议筹资。

(9)政府补贴补偿。是指国家对农民的补贴、补偿款。包括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和征用耕地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等。政府补贴补偿的其他补贴,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计划生育补贴、贫困学生补贴等。

农民负担总量和农民人均负担水平的指标运用和分析:

某地区农民承担负担总额=A+B+C+D+E+F+G+H

某地区农民人均负担=(A+H+C+D+E+F+G+H)/N

上述两式中,A:上交集体各种款项,B:一事一议筹资,C:一事一议筹劳折款,D:农业生产性收费,E:行政事业性收费,F:农村义务教育收费,G:罚款,H:集资摊派,N:本地区农业人口(一般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中的汇总人口数)。

农民负担构成分析

通过各项负担占农民负担总额的比重和各项负担增减情况的分析,可以分析农民负担增减的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

农民负担占收入的比例分析

利用农民人均负担、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可计算农民人均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析农民负担的实际状况和承受能力。


    相关文章

    2014年中级统计师考试历年真题实务(含答案)

    二○一四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 统计工作实务试卷 1.在你拿到试卷的同时将得到一份专用答题卡,所有试题均须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不得分. 2.答题时请认真阅读试题,对准题号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 ...

    2016司法考试行政法核心考点汇总

    2016-06-21 新华考资 行政法被称为司法考试中最难的科目.很多考生花大量的时间来复习最后来时一知半解.并且历年的考察越来越细节化,一句话行政法是"细节决定成败,陷阱无处不在. 对于行政法不必过度关注,但必须准确熟练掌握好我 ...

    2016年广东公务员时政热点:延迟退休年龄规定最新消息

    最全汇总>>>广东公务员历年真题 2016年广东公务员时政热点:延迟退休年龄规 定最新消息 通过最新广东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测 ...

    河南2017年二级建造师考务通知报名简章

    历年真题解析免费获取尽在:http://www.educity.cn/jianzaoshi1/ 河南2017年二级建造师考务通知|报名简章 本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河南2017年二级建造师考务通知|报名简章",更多二级建 ...

    造价工程师报考条件丨报名时间丨通过率丨合格标准丨教材

    造价工程师报考条件丨报名时间丨通过率丨合格标准丨教材 造价工程师报考条件 1.工程造价专业大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五年(截止 2015 年 12 月 31 日,下同):工程或工程经济类大专毕业,从事工程造价业务工作满六年. 2.工程 ...

    2016年下半年贵州中级经济师商业专业汇总考试题

    2016年下半年贵州中级经济师商业专业汇总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纳税人销售旧货一律按__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A.2% B.3% C.4% D.5% 2.定购周期是指__. A.从确定对某种商品有需求到需求被满足 ...

    2018年CPA考试各科难度如何?怎样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1.从通过率的角度判断各科目难易 通过率是一个很好反应考试难度的因素.2016年注会考试六科通过率具体如下: 会计:12.31%:审计:13.47%:税法:18.13%:经济法:16.15%:财务成本管理:15.03%: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

    2016深圳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总结

    www.sixuejia.com | 让孩子德智行千里 2016深圳中考语文考点.知识点总结 一.中考语文考试能力要求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招 ...

    [2016中考学生收藏]初中语文(1-6册)古诗词[全部汇总]"重点考点标注"

    [2016中考学生收藏]初中语文(1-6册)古诗词[全部汇总]"重点考点标注" 汇总标注:陈一源 老师 [总目录] (七上) 课内古诗词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