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_吉檀迦利_赏析(1)

odern chinese86

XIANDAI YUWENodern chinese86

XIANDAI YUWEN

M

外国文学研究

泰戈尔《吉檀迦利》赏析

○熊彦平

摘要: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

烈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本文将从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象暗示、词汇搭配等多方面对其作品展开分析,来揭示其

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颂神诗无形无影歌唱理想象征主义形象暗示词汇搭配静物动写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亚洲第

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辛勤创作半个多世纪,用

丰富多彩的作品反应了印度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封

建主义压迫、要求民族独立和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他用色

彩斑斓的笔,描绘了印度半岛旖旎绮丽的自然风光,展示了

印度人民美好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人

道主义情怀。在泰戈尔的整个创作活动中,成就最高的是诗

歌,尤其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创作的哲理抒情诗,使他更

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除《新月集》、《园丁集》、《飞鸟

集》以外,最为突出的就是《吉檀迦利》了。

“吉檀迦利”是印度语“献诗”的意思。这部诗集把诗

人以颂诗为主的《奉献集》和以抒发失去妻子、女儿后内心

痛苦的《渡口集》两部孟加拉语诗集作为基础,又收入一九

○八年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小诗汇集而成。一九一二年出

版,并由泰戈尔亲自译成英语,一九一三年寄给当时已名声

显赫的现代派诗人庞德和叶芝,由他们在西方出版发行,立

即轰动西方文坛。当年,就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对真理的热切探求,思想的洞

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以及他在许多

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维持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

这些评语肯定了《吉檀迦利》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所表

现出的诗人的不懈探索的精神,以及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东

方式的表现手法。

《吉檀迦利》共有一百零三首,其中大部分是献给神灵

的,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就是一个无形无影、无所不在、无所

不包的精神本体,它既是一种主宰宇宙万物的超自然的力

量,一种冥冥之中的威严,又是变成无数“分身”,存在于

宇宙万物中的具体物象。所以泰戈尔笔下的神不是传统宗教

观念中的神,它带有更多的社会、人生的色彩。

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吉檀迦利》虽然是颂神诗,

但泰戈尔很少谈到“神”字,他用“你”“他”“我们的

主”“天

父”等称谓来代替神。

仔细品味这些

颂神诗,人们几乎感受不到那种阴森恐

怖、肃穆的庙堂气和远离尘世沉重、威严的宗教气,相反,

这些诗却给人一种近于田园诗般的清爽、和谐感觉,带有比

较明显的民主倾向。

如《吉檀迦利》第10首:

“这是你的脚登,你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

足。”

“我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

—那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着破敞的衣服,在那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

骄傲永远不能走近在这个地方。”

“你和那最贱最失所的人当中没有朋友的人作伴,我的

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四次反复强调他心目中的神是在“最

贱最失所的人群当中”,他不仅在那里“歇足”,还穿着

“破敞的衣服”和“那最贱最失所的人当中没有朋友的人作

伴”。这就很明白地点出了诗人心目中的“神”是在下层人

民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诗

人三次逐层递进的写了自己和神的距离。“不能达到你歇足

地方的深处”,“永远不能走近在这个地方”,甚至是“永

远找不到那个地方”。诗人反复咏叹自己和“神”之间的可

悲鸿沟,一方面含有对自己永远不能到“最贫最贱最失所的

人群中”这种状态的自责,更主要的表现了自己对能够在

“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的神的无限景仰,诗人的这种

情绪正是他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直接表现。

《吉檀迦利》中,有相当一部分诗写的是人的情绪,表

现的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而这种情绪和心理过程又是在特

定的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人们所特有的。泰戈尔描绘的是一个

殖民地附属国的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憧憬和渴望,以

及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和彷徨,从这个意义上说,《吉檀迦

利》是一代知识者的内心剖白。泰戈尔正面歌唱自己的理

想,表现了对事物不断发展,对未来前程的信心和希望。他

坚信“清晨一定会来,黑暗也要消隐,你的声音将划迫天

空,从金泉中下注”。(第19首)而那“划破天空”的未来

是什么呢?诗人在第三十五首中激情满怀地告诉我们: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昂;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园的墙隔成片断;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雪的荒漠之中;”

这里,诗人用高昂的气势、铿锵的节奏描绘出理想世界

的美妙图景。那是一个自由、统一、和谐、完美的未来,那

是一个充满知识和真理的国度,然而殖民统治的现

实让诗人

痛楚地感到:实现这一未来的前提是国家的觉醒和民族的独

立。诗人

最后的呼唤浸透了多少血和泪,包容了巨大的、无

法言表的激情。

在《吉檀迦利》中,诗人正面讴歌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决

心和行动。

诗人“要保持我的躯体永远纯洁”“要永远从我的思想

中摒除虚伪”“要从我的心中驱走一切丑恶”。为了达到自

己所憧憬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在所不

辞,这种追求理想的决心和毅力,令人感动。

其次,在艺术表现方面,《吉檀迦利》最大的特点是带

2007.07

MM

有比较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

诗人用象征形象或意境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记录下自

己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现象敏锐的印象或感受。诗人没有直

接描写现实生活,也没有直抒胸臆,他更多的是表现主观感

受以及内在情绪的波动,并且把这种独特的感情、印象,镶

嵌在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中。可以说,诗中的形象既是事物

本身,又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构成可《吉檀迦利》中形象内

涵的多义性。如,第八十八首中写到:

“破庙里的神啊,七弦琴的断弦不再弹唱赞美你的诗

歌。晚钟也不再宣告礼拜你的时间,你周围的空气是寂静

的。

“流荡的春风来到你荒凉的居所。它带来了香花的消息

——就是那素来供养你的香花,现在却无人来呈现了。

“对你来说,许多佳节都在静默中来到,破庙的神啊,

许多礼拜之夜,也在无火无灯中渡过了。

“精巧的艺术家,造了许多新的神象,当他们的未日来

到了,便被抛入遗望的圣河里。

“只有破庙里的神遗留在无人礼拜的,不死的冷淡之

中。”

这是象征主义色彩较强的一首。诗人表面写破庙里的

神,写破庙空气的寂静,写绝望的流浪者在破庙里休憩,通

过这些意象诗人渲染了一个孤寂、荒凉、破败、凄凉的意

境,表达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感受,即退隐乡间的孤寂

感,对未来感到遥远、渺茫的迷茫感。这才是诗人所要表达

的真实内容。泰戈尔把这种独特的感受镶嵌在具体可感的形

象中,诗中的神、破庙,既是神和破庙本身,又不是神和破

庙本身。它成为一种外物化的内在感受,成为一种形象化的

感情。

再次,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常常依靠艺术形象的

暗示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以及作品的情调。

他往往通过声、光、色等因素或比较模糊的形象,一点

一点把所要描绘的对象暗示出来。这种暗示性的象征手法,

把清醒的认识寄托在模糊、朦胧的意象中,增加了诗的韵

味。第六十一首中,诗人描绘的

是婴儿睡眠这一极普通的生

活细节,但他突破了常规的写实手法,用离奇得几乎不可思

外国文学研究

议的意象去

表现。他说婴儿睡眠“是住在林荫中,萤火朦胧

着的仙村里,那里挂者两个甜柔迷人的花蕊,它从那里来,

吻着婴儿的眼睛”,他说婴儿睡梦中的微笑是“一线新月的

微光,触到了消散的秋云的边缘,微笑就在被朝雾洗净的晨

梦中,第一次生出来了”,他说婴儿的生气在“当母亲还是

一个少女,它就在温柔、安静的爱的神秘中,充塞她的心里

了”。诗人在迷迷蒙蒙、神话一般的色调中,创造了一种异

乎寻常的艺术境界,使睡眠中的婴儿罩在一种安详、甜美、

迷人的气氛中,充满浓郁之情。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的迷茫、

朦胧、近于神秘的暗示,表现一种恬静、温柔、和谐、疏淡

的情调。

最后,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采用富有生命力的词

汇搭配、静物动写,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生命,构成的

画面活泼而有生气。

泰戈尔的这一手法,不同于传统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它

带有更大的夸张色彩,它冲破了意象上的不协调,达到了意

念上的更高的协调。表面上看,这些诗所描绘的画面似乎是

不统一的。泰戈尔运用这一手法,在不真实中创造了更高的

真实。第八十首中,诗人把自己比做“无主的在空中飘荡”

的“秋天的残云”,抒发了自己寻找不到通往理想境界道路

时那种无所依傍的苦痛、迷茫和空虚。诗人能把抽象的情

绪,赋以具体的颜色、形象,并且给它以千姿百态的动态表

现,诗人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生命化,初看上

去,不可思议,仔细玩味,我们就会感到,它比传统的手法

有更大的表现力。这种不协调的搭配,扩大了词汇自身的内

涵,引发读者更充分的联想,给诗歌增添了更深厚的韵味。

总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

是艺术表现方面,历来都是很多学者赏析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之一。

参考文献:

[1] 梁立基,陶德臻主编.亚非文学作品选读·亚非部分

[S].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2] 葛杏春,郭谦主编.世界文学名著赏析[S].

(熊彦平,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接第90页)

虚伪的世界,他的理想是纯洁的,仅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

者”——守望孩子。无论是在当时的日本还是五十年代的美

国,“他”和霍尔顿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们两个

人采取了相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反抗:“他”得不

到想要的爱情后,先是偷窥房东女儿洗澡,偷听野

外男女苟

合,再到稀里糊涂的在小旅馆宿娼..霍尔顿则是以张口

“他妈的”闭口“混账”,抽烟,酗酒..凡是社会上认为

是十六岁少年不该做的他全部照做,甚

至于叫妓女。郁达夫

笔下的“他”和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考尔菲德都采取了相

同的方式向社会发出他们的声音,虽然他们的这些行为是为

世俗所不容的。

事实上,他们相同的不满情绪和相似的反抗行为却蕴含

着不同的内容:“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的积贫积弱时期,

中国人被日本人称为是“支那人”,于是他主要不满于中国

的不强大,国家的软弱致使他自身羸弱敏感,他的种种看似

变态的反抗行为中有着一颗朴素的爱国心和一种浓烈的爱国

情怀,主人公“他”的个人忧郁更多的建立在民族忧郁之

上;而霍尔顿所处时代的美国,可谓“国力强盛”,生活在

这片国土上的人们是不会有被外邦人轻视的经历的,当时美

国的整个社会是一种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的氛围,在此氛围

之中像霍尔顿这类不想按照世俗要求继续自己人生路的孩子

的精神在社会中肯定会受到压抑,他的个体和社会是不和谐

的。霍尔顿经过一种孩子式的反抗后又回到了父母身边,仍

然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志去上学,他从自身出发的反抗最终

还是回到了原点。但是《沉沦》中“他”最后在喊着:“祖

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

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最后他跳海自杀。他是为祖

国而死,他的死是为了唤醒更多的中国青年,他通过海水来

把世人所认为的污秽荡涤干净——清清白白的来了无牵挂的

走,他通过自身的消失而达到了现世的解脱,他不需要沉

沦,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自己的理想;而霍尔顿在生病后达

到了与社会的妥协,他的理想是守望孩子,可是社会是不会

按照孩子的意愿行进的,霍尔顿想抓住靠近“悬崖边的孩

子”,但是在现实中他连自己都抓不住,他必须继续周旋于

社会,他必须一步步的把自己逼向悬崖边,他也最终“沉

沦”于社会。这就是两个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对一种相似情

怀的不同抉择。

参考文献:

[1]孙百刚.郁达夫外传[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郁达夫.沉沦[A].郁达夫小说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

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87

1983.

(范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7.07

odern chinese86

XIANDAI YUWENodern chinese86

XIANDAI YUWEN

M

外国文学研究

泰戈尔《吉檀迦利》赏析

○熊彦平

摘要: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

烈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本文将从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象暗示、词汇搭配等多方面对其作品展开分析,来揭示其

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颂神诗无形无影歌唱理想象征主义形象暗示词汇搭配静物动写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亚洲第

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辛勤创作半个多世纪,用

丰富多彩的作品反应了印度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封

建主义压迫、要求民族独立和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他用色

彩斑斓的笔,描绘了印度半岛旖旎绮丽的自然风光,展示了

印度人民美好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人

道主义情怀。在泰戈尔的整个创作活动中,成就最高的是诗

歌,尤其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创作的哲理抒情诗,使他更

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除《新月集》、《园丁集》、《飞鸟

集》以外,最为突出的就是《吉檀迦利》了。

“吉檀迦利”是印度语“献诗”的意思。这部诗集把诗

人以颂诗为主的《奉献集》和以抒发失去妻子、女儿后内心

痛苦的《渡口集》两部孟加拉语诗集作为基础,又收入一九

○八年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小诗汇集而成。一九一二年出

版,并由泰戈尔亲自译成英语,一九一三年寄给当时已名声

显赫的现代派诗人庞德和叶芝,由他们在西方出版发行,立

即轰动西方文坛。当年,就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对真理的热切探求,思想的洞

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以及他在许多

作品中运用这种手法维持和发展了生活的理想主义哲学。”

这些评语肯定了《吉檀迦利》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所表

现出的诗人的不懈探索的精神,以及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东

方式的表现手法。

《吉檀迦利》共有一百零三首,其中大部分是献给神灵

的,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就是一个无形无影、无所不在、无所

不包的精神本体,它既是一种主宰宇宙万物的超自然的力

量,一种冥冥之中的威严,又是变成无数“分身”,存在于

宇宙万物中的具体物象。所以泰戈尔笔下的神不是传统宗教

观念中的神,它带有更多的社会、人生的色彩。

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吉檀迦利》虽然是颂神诗,

但泰戈尔很少谈到“神”字,他用“你”“他”“我们的

主”“天

父”等称谓来代替神。

仔细品味这些

颂神诗,人们几乎感受不到那种阴森恐

怖、肃穆的庙堂气和远离尘世沉重、威严的宗教气,相反,

这些诗却给人一种近于田园诗般的清爽、和谐感觉,带有比

较明显的民主倾向。

如《吉檀迦利》第10首:

“这是你的脚登,你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

足。”

“我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

—那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着破敞的衣服,在那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

骄傲永远不能走近在这个地方。”

“你和那最贱最失所的人当中没有朋友的人作伴,我的

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四次反复强调他心目中的神是在“最

贱最失所的人群当中”,他不仅在那里“歇足”,还穿着

“破敞的衣服”和“那最贱最失所的人当中没有朋友的人作

伴”。这就很明白地点出了诗人心目中的“神”是在下层人

民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诗

人三次逐层递进的写了自己和神的距离。“不能达到你歇足

地方的深处”,“永远不能走近在这个地方”,甚至是“永

远找不到那个地方”。诗人反复咏叹自己和“神”之间的可

悲鸿沟,一方面含有对自己永远不能到“最贫最贱最失所的

人群中”这种状态的自责,更主要的表现了自己对能够在

“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的神的无限景仰,诗人的这种

情绪正是他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直接表现。

《吉檀迦利》中,有相当一部分诗写的是人的情绪,表

现的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而这种情绪和心理过程又是在特

定的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人们所特有的。泰戈尔描绘的是一个

殖民地附属国的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憧憬和渴望,以

及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和彷徨,从这个意义上说,《吉檀迦

利》是一代知识者的内心剖白。泰戈尔正面歌唱自己的理

想,表现了对事物不断发展,对未来前程的信心和希望。他

坚信“清晨一定会来,黑暗也要消隐,你的声音将划迫天

空,从金泉中下注”。(第19首)而那“划破天空”的未来

是什么呢?诗人在第三十五首中激情满怀地告诉我们: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昂;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园的墙隔成片断;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雪的荒漠之中;”

这里,诗人用高昂的气势、铿锵的节奏描绘出理想世界

的美妙图景。那是一个自由、统一、和谐、完美的未来,那

是一个充满知识和真理的国度,然而殖民统治的现

实让诗人

痛楚地感到:实现这一未来的前提是国家的觉醒和民族的独

立。诗人

最后的呼唤浸透了多少血和泪,包容了巨大的、无

法言表的激情。

在《吉檀迦利》中,诗人正面讴歌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决

心和行动。

诗人“要保持我的躯体永远纯洁”“要永远从我的思想

中摒除虚伪”“要从我的心中驱走一切丑恶”。为了达到自

己所憧憬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在所不

辞,这种追求理想的决心和毅力,令人感动。

其次,在艺术表现方面,《吉檀迦利》最大的特点是带

2007.07

MM

有比较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

诗人用象征形象或意境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记录下自

己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现象敏锐的印象或感受。诗人没有直

接描写现实生活,也没有直抒胸臆,他更多的是表现主观感

受以及内在情绪的波动,并且把这种独特的感情、印象,镶

嵌在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中。可以说,诗中的形象既是事物

本身,又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构成可《吉檀迦利》中形象内

涵的多义性。如,第八十八首中写到:

“破庙里的神啊,七弦琴的断弦不再弹唱赞美你的诗

歌。晚钟也不再宣告礼拜你的时间,你周围的空气是寂静

的。

“流荡的春风来到你荒凉的居所。它带来了香花的消息

——就是那素来供养你的香花,现在却无人来呈现了。

“对你来说,许多佳节都在静默中来到,破庙的神啊,

许多礼拜之夜,也在无火无灯中渡过了。

“精巧的艺术家,造了许多新的神象,当他们的未日来

到了,便被抛入遗望的圣河里。

“只有破庙里的神遗留在无人礼拜的,不死的冷淡之

中。”

这是象征主义色彩较强的一首。诗人表面写破庙里的

神,写破庙空气的寂静,写绝望的流浪者在破庙里休憩,通

过这些意象诗人渲染了一个孤寂、荒凉、破败、凄凉的意

境,表达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感受,即退隐乡间的孤寂

感,对未来感到遥远、渺茫的迷茫感。这才是诗人所要表达

的真实内容。泰戈尔把这种独特的感受镶嵌在具体可感的形

象中,诗中的神、破庙,既是神和破庙本身,又不是神和破

庙本身。它成为一种外物化的内在感受,成为一种形象化的

感情。

再次,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常常依靠艺术形象的

暗示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以及作品的情调。

他往往通过声、光、色等因素或比较模糊的形象,一点

一点把所要描绘的对象暗示出来。这种暗示性的象征手法,

把清醒的认识寄托在模糊、朦胧的意象中,增加了诗的韵

味。第六十一首中,诗人描绘的

是婴儿睡眠这一极普通的生

活细节,但他突破了常规的写实手法,用离奇得几乎不可思

外国文学研究

议的意象去

表现。他说婴儿睡眠“是住在林荫中,萤火朦胧

着的仙村里,那里挂者两个甜柔迷人的花蕊,它从那里来,

吻着婴儿的眼睛”,他说婴儿睡梦中的微笑是“一线新月的

微光,触到了消散的秋云的边缘,微笑就在被朝雾洗净的晨

梦中,第一次生出来了”,他说婴儿的生气在“当母亲还是

一个少女,它就在温柔、安静的爱的神秘中,充塞她的心里

了”。诗人在迷迷蒙蒙、神话一般的色调中,创造了一种异

乎寻常的艺术境界,使睡眠中的婴儿罩在一种安详、甜美、

迷人的气氛中,充满浓郁之情。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的迷茫、

朦胧、近于神秘的暗示,表现一种恬静、温柔、和谐、疏淡

的情调。

最后,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采用富有生命力的词

汇搭配、静物动写,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生命,构成的

画面活泼而有生气。

泰戈尔的这一手法,不同于传统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它

带有更大的夸张色彩,它冲破了意象上的不协调,达到了意

念上的更高的协调。表面上看,这些诗所描绘的画面似乎是

不统一的。泰戈尔运用这一手法,在不真实中创造了更高的

真实。第八十首中,诗人把自己比做“无主的在空中飘荡”

的“秋天的残云”,抒发了自己寻找不到通往理想境界道路

时那种无所依傍的苦痛、迷茫和空虚。诗人能把抽象的情

绪,赋以具体的颜色、形象,并且给它以千姿百态的动态表

现,诗人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生命化,初看上

去,不可思议,仔细玩味,我们就会感到,它比传统的手法

有更大的表现力。这种不协调的搭配,扩大了词汇自身的内

涵,引发读者更充分的联想,给诗歌增添了更深厚的韵味。

总之,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

是艺术表现方面,历来都是很多学者赏析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之一。

参考文献:

[1] 梁立基,陶德臻主编.亚非文学作品选读·亚非部分

[S].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2] 葛杏春,郭谦主编.世界文学名著赏析[S].

(熊彦平,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接第90页)

虚伪的世界,他的理想是纯洁的,仅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

者”——守望孩子。无论是在当时的日本还是五十年代的美

国,“他”和霍尔顿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们两个

人采取了相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反抗:“他”得不

到想要的爱情后,先是偷窥房东女儿洗澡,偷听野

外男女苟

合,再到稀里糊涂的在小旅馆宿娼..霍尔顿则是以张口

“他妈的”闭口“混账”,抽烟,酗酒..凡是社会上认为

是十六岁少年不该做的他全部照做,甚

至于叫妓女。郁达夫

笔下的“他”和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考尔菲德都采取了相

同的方式向社会发出他们的声音,虽然他们的这些行为是为

世俗所不容的。

事实上,他们相同的不满情绪和相似的反抗行为却蕴含

着不同的内容:“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的积贫积弱时期,

中国人被日本人称为是“支那人”,于是他主要不满于中国

的不强大,国家的软弱致使他自身羸弱敏感,他的种种看似

变态的反抗行为中有着一颗朴素的爱国心和一种浓烈的爱国

情怀,主人公“他”的个人忧郁更多的建立在民族忧郁之

上;而霍尔顿所处时代的美国,可谓“国力强盛”,生活在

这片国土上的人们是不会有被外邦人轻视的经历的,当时美

国的整个社会是一种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的氛围,在此氛围

之中像霍尔顿这类不想按照世俗要求继续自己人生路的孩子

的精神在社会中肯定会受到压抑,他的个体和社会是不和谐

的。霍尔顿经过一种孩子式的反抗后又回到了父母身边,仍

然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志去上学,他从自身出发的反抗最终

还是回到了原点。但是《沉沦》中“他”最后在喊着:“祖

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

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最后他跳海自杀。他是为祖

国而死,他的死是为了唤醒更多的中国青年,他通过海水来

把世人所认为的污秽荡涤干净——清清白白的来了无牵挂的

走,他通过自身的消失而达到了现世的解脱,他不需要沉

沦,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自己的理想;而霍尔顿在生病后达

到了与社会的妥协,他的理想是守望孩子,可是社会是不会

按照孩子的意愿行进的,霍尔顿想抓住靠近“悬崖边的孩

子”,但是在现实中他连自己都抓不住,他必须继续周旋于

社会,他必须一步步的把自己逼向悬崖边,他也最终“沉

沦”于社会。这就是两个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对一种相似情

怀的不同抉择。

参考文献:

[1]孙百刚.郁达夫外传[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郁达夫.沉沦[A].郁达夫小说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

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87

1983.

(范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7.07


    相关文章

    从文学文体学论角度对比和赏析[飞鸟集]不同译本

    摘 要:<飞鸟集>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影响深远,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是最早被译为中文版的泰戈尔作品之一,本文以郑振铎和徐翰林两个不同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分别就词汇.句法和修辞三方面进 ...

    泰戈尔[一无所求]简介及赏析

    我一无所求?? (1)??作者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各答尔市.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一位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泰戈尔是 ...

    泰戈尔诗歌赏析,三句

    50是谁丿在敷衍7级分类:小说图书被浏览132次2017.09.29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杯中的水是清澈的,海中的水却是黑色的. 小道理可以用文字来说清楚,大道理却只有沉 ...

    名家散文赏析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 ...

    繁星春水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繁星春水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颂赞 朦胧 憔悴 缥渺 嗔恨 慰乐 潺潺 料峭 堪怜 禁锢 缄默 萎谢 郁倦 黯谈 凄动 迷惘 寥廓 诓弄 壅塞 踽踽 怅惘 繁星春水片段赏析 青年人呵! 为着未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图画. [赏析] ...

    再别康桥要点讲解

    再别康桥 1.解决生字词,有感情朗读全诗 2.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原名章垿.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儿童诗人――泰戈尔

    [文学巨匠]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孟加拉省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开明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 ...

    [名品赏析]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十七)

    徐悲鸿绘画作品欣赏(十七) 弘一大师像  布面油画 孙慧君肖像  布面油画 孙佩苍夫人及女儿像  布面油彩  约1930年作 圣雄甘地  布面油画 1940年作 泰戈尔  油画布本 1939年作 晚 晴  布面油画 1940年作 徐悲鸿在欧 ...

    三年级上学期课外阅读(南师上附小)

    三年级上学期 阅读好书开眼界 [必读书目] 1.<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罗尔德•达尔 明天出版社 2.<亲爱的汉修先生> 3.<长袜子皮皮> 4.<中国成语故事> (电子书15则)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