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文化

课程:民俗学

年级:2012级

姓名:徐雯

石库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继承发展与保护

摘要:石库门房源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又因与西洋的牌楼相结合,适应了十九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安置了移民,瞄准了当年日益增长的小家庭结构的居住。百年石库门历史文化沉淀,在上海城市大变样后,上海人住进新楼宇,还念念不忘对石库门房情结“把根留住”,让石库门房文化“涛声依旧”。正是这样,上海人难以割舍的石库门房文化、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风情文化,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重新崛起,推陈出新,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注入时尚元素,变成新的城市符号。几多创意,几多经典,形成了一种以石库门情结为纽带的后石库门艺术文化,令人耳目一新,成了上海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老外喜欢上海的理由。

关键词:石库门;新天地;保护文化

一, 旧石库门:华洋杂居的开始 弄堂文化的起源

有人说,上世纪上海有四大象征:外滩万国建筑群、商店积聚的南京路、古色古香的豫园,还有就是曾经居住了60%上海人的石库门。石库门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是这座城市一个不老的话题。

上海开埠后,华洋是分居的。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起义军曾三次进军上海,导致居于江浙一带的老百姓涌入上海租界。为解决这些人的住房问题,地产商兴建了大量的住宅区,开创了石库门的早期雏形。

石库门的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一般分为上下两层,这与江南地面阴湿,小康家庭多择楼房而居。 此外鉴于租界地价昂贵民居向空间发展较为经济。住宅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的排联样式,与传统分散式、院落式住宅不同,给人一种紧凑新颖而不再是轩昂古旧之感 。而且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等需求,租界内的中外开发商在住房的“门”上大做文章,以乌漆大门、两个铜质大吊环显示不可侵犯之势,门框采用厚实花岗岩,既感坚固又显身份,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深得上海的青睐,称之为“石库门”。

与上海的时代特色相适应,石库门同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结合,成为上海近代史上一个独特时代的产物。上海人的海派文化中有个非常典型的词:“洋泾浜”,

意指“中西之间”,石库门的居民布局和建筑风格可说是真正的“洋泾浜”。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莫不是洋文化的延续,虽然,出于市场的考虑,保留了天井、客堂等中国传统的东西,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石库门曾经风光地显赫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居住者多为当年上海的中上层人士。从1911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期间一半以上的石库门分布在公共租界辖区(即英租界、新界、美租界)。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石库门中,华人商业经营类别及分布令人大开眼界。

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一步步推进,石库门已不再能满足人们居住功能的需求,开始逐渐退出了时代的舞台。九十年代,一座座高楼建立起来 ,一片片石库门倒下去。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正在一点一点地慢慢消失,消失的步伐和上海老城区改造的步伐是同步的。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一片片石库门倒下去,上海版图上的石库门建筑群一块块消逝了专门研究上海弄堂和致力于上海老建筑保护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副院长伍江博士说:“单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消失是正常的,而且石库门的结构也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但是,石库门作为近代文化的象征是永存的,它是上海人开拓一种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新生活的标志,是上海人趋向新文明的开始,因此,如果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重大损失,今天的上海人将为此有愧于后人。”

石库门是上海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个独特的标志。岁月留给了石库门深深的痕迹,石库门作为上海近代文化的标志是永存的。保留石库门建筑精华的呼声也愈加强烈。到底是把石库门建筑当作博物馆里的“文物”珍藏起来?还是通过适当改造,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延续新的生命?这已成为一个跨世纪的问题。

有一个香港人因为特殊的石库门情结,以10亿港币的巨资,在上海圆一个梦!在淮海中路、黄陂南路和马当路包围的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他将所有的石库门“整旧如旧”,建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餐饮、商业、娱乐、住宅和办公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区,称之为“新天地”。

二,“新天地”:让昨天、今天相会在明天。

整个新天地广场东至黄陂南路,西到淡水路,北至太仓路,南到兴业路,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总量达5.6万平方米,其中有2.5万平方米的保护性建筑需要修复、改造。保留并整修了老石库门的外墙,内部结构重新浇筑,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拆除了一部分破旧住宅,同时插入了一些新的玻璃和钢的建筑,新旧建筑在对比中交融。为了与保护区内的一大会址的建筑风格相统一,所有的建筑均不超过4层。目前正在改造开发的一期工程,总投资达11亿港元。 整个项目规划由SOM设计,建筑设计由日建设计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进行。 "新天地"采用的保留建筑的一层外皮,改变内部结构与使用功能的做法, 颇类似于巴黎等欧洲城市就建筑改造的方法, 在中国尚属首例. 改造方案原先准备顶起二层以上框架和屋面, 拆除内墙,在一层浇铸混凝土框架墙,再落上部结构,结果因为很多的间房屋已濒危,结构被顶起后就塌落,只得拆除部分房屋,将砖块用于外墙的修补和弄堂的铺地,再穿插进一些新的建筑元素,效果更

为理想. 改建重点突出一个“旧”字:保留原有的砖、原有的瓦作为建材,以体现石库门建筑特有的清水砖墙特色;从档案馆找出当年由法国建筑师签名的原有图纸进行整旧如旧改造;将防潮药水像打针似注射进墙壁的每块砖和砖缝里,屋顶在铺瓦前先放置两层防水隔热材料,再铺上注射了防潮药水的旧瓦。不惜代价的修复,力求使改造后的石库门不仅形似,更神似当年的石库门。

踏着青砖步行街走进石库门弄堂,眼前是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厚重的乌漆大门,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除了落地的玻璃墙,从外貌看石库门,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进得门来,迎面却是一片新天地:不再是见惯了的石库门里的昏暗、杂乱,整个结构已被彻底改造,三层变两层,精美的欧化造型楼梯,天井上空的大幅框架玻璃,现代化的厨卫设施,壁炉和红木老家具相邻而处,酒吧、咖啡室与茶座、中餐厅和谐搭配,墙上的现代油画与立式老唱机悄声倾诉着这里中西合璧的文化韵味。外面是本世纪初风情万种的石库门里弄,里面却已完全是现代生活的舒适和惬意。你选择一个靠窗的桌子坐着,啜着浓浓的咖啡,透过落地玻璃,看到的是半个世纪前的建筑,悠长的弄堂、斑驳的墙面、雕花的木窗,旧的、新的,就这样包围着你,让你恍然隔世。

与石库门的出现真是惊人的相似: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结合,商业与文化联姻,又一次发生在20世纪末的石库门。 改造后的“新天地”,将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小区,有聚会用的私人会所,有幽雅的酒吧街,有展现旧上海风情的博物馆、画廊、书店,也有石库门商场,还有弄堂步行街„„

"新天地"的可贵指出在于它保护与再生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形态,研究与探索开发当代都市的生活经验,强调的是生活形态本身.作为一项房地产开发,它关注的是再生上海里弄生活形态所带来的商业机会,这是真正高素质的商业头脑! 但是在新天地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 先“新天地”昂贵的工程造价让后来的跟随者望而生畏,不计代价的投资建设,我们很难奢望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新天地”的出现。如果再深层的想一想:投资者保证的资金回收绝对没有问题,那么高额的建设费显然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真正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新天地”只能是少数人的消费天堂,不再具有石库门的大众文化。其次,“新天地”大部分规划为商业、娱乐用房,只保留了一小部分的居住空间,以作为上海的里弄文化的保留。然而很难想象包围在一片商店、酒吧中的人们如何重拾往日弄堂的人情氛围,显然这样的石库门离人们的生活远了,或许往日里弄意义上的石库门真的要消失了。

但不管怎么说,“新天地”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踏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样的探索是永远不嫌多的。

三,“保护性破坏”阴影缠绕,历史建筑应该得到保护

“又有石库门被刷成大白面了。”喜欢用相机记录老城厢 生存状态的席先生说。而记者走访时也发现,一些紧靠路边的石库门建筑都被“粉刷一新”,变成清一色整洁的白色。但石库门建筑中老式的红色木窗和刺眼的白色外墙,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济南路、吉安路、顺昌路一带,多幢有近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从墙底至墙腰处被刷成白色,成了“阴阳脸”。 一位资深摄影师告诉记者,现在上海许多新人拍外景点名要有石库门。但除了新天地、田子坊、衡山路的一些石库门建筑可以选择外,其他地方拆的拆、刷

的刷,根本入不了镜。

如果说,有的石库门建筑粉刷,只是破坏了建筑原有外貌和环境的整体性,那么有些保护性施:[,则直接破坏了建筑的完整性。据了解,离老城隍庙几步之遥的王医马弄有一大片石库门,其中的一处门头颇有名气。因为门头上的两只石狮子做工精细,表情生动。但谁料,两只石狮子一夜间成了“白狮子”,原本稍有破碎的部位,被施工者自作聪明地补好了。

“这就是所谓的‘保护性’破坏,除了一味地刷成白色,一些美化工程中将石库门原有的镂空栏杆做成了石护板,把原先的踢脚线抹平等等。”阮仪三曾亲自去过一些修缮过的老子,看完后觉得很可惜、很痛心。“一些修复反而造成了结构的破坏。工人们把木门木窗拆掉,换成了铝合金门窗,把原先的马赛克地板掀开,换成大理石的地面。要修复老建筑的话,必须遵循‘三原’原则——原材料、原风貌、原工艺,不能随心所欲。”

阮仪三向记者介绍,最适合石库门建筑的修复,其实就是最最简单的“清水砖墙”。清水砖墙就是砖墙外墙面砌成后,只需要勾缝,: 需要对外墙面进行装饰。相对混水墙而言,这样的外观更符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石库门建筑的原貌。 建业里的改造,碰触了毁坏历史建筑的底线,使之广受诟病。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库门建筑改造中的一个困局——什么才是它最好的出路7 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25条的规定,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根据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最高要求是“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底线则是“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王伟强认为:“在石库17的改造过程中,保留其原有的居住功能,这样的思路在大 亨向上是正确的。建业里的尝试失败之处在于,将保护建筑拆除了。当初如果用一个品相中等的石库门进行尝试,而非优秀历史建筑,也许会更加妥当。就好像树每长一年就会多出一道年轮,城市应该成为历史的空间载体,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人是怎样生活的。”王伟强表示,应当保护的不仅仅是优秀历史建筑,普通的历史建筑也应该保护,当然在尺度上可以宽松一些。只有众多历史建筑的铺底,重点保护的石库门才会有意义。“

“关键在于促进一种民间的自下而上对石库门进行保护的积极性。”王伟强向记者表: 现在石库门保护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产权的统一。因为这种“七十二家房客”的现状,住着几户人家,不能成套,所以也无法上市交易。政府部门能够针对这样的现状,制订一个特殊的产权标准,只有在确权的基础上,石库门才能成套化、整修好、保护好。

阮仪三表示:“要保护好优秀历史建筑,政府应该出钱。其次,对于建业里的开发商,把历史建筑拆了,就应该进行强烈惩罚。第三,建业里已经造起来了,舆论应该对他们进行强烈谴责。”

参考文献:

[1]冯绍霆.《石库门·上海特色民居与弄堂风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杨济诗,孙霞琴,《石库门回忆收藏》,艺术,维普资讯网

[3]阮仪三,王伟强《上海石库门》,行业动态,法制网

[4]佚名,《保护建筑:上海石库门》,中国教育资源网

[5]《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25条

课程:民俗学

年级:2012级

姓名:徐雯

石库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继承发展与保护

摘要:石库门房源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又因与西洋的牌楼相结合,适应了十九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安置了移民,瞄准了当年日益增长的小家庭结构的居住。百年石库门历史文化沉淀,在上海城市大变样后,上海人住进新楼宇,还念念不忘对石库门房情结“把根留住”,让石库门房文化“涛声依旧”。正是这样,上海人难以割舍的石库门房文化、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风情文化,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重新崛起,推陈出新,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注入时尚元素,变成新的城市符号。几多创意,几多经典,形成了一种以石库门情结为纽带的后石库门艺术文化,令人耳目一新,成了上海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老外喜欢上海的理由。

关键词:石库门;新天地;保护文化

一, 旧石库门:华洋杂居的开始 弄堂文化的起源

有人说,上世纪上海有四大象征:外滩万国建筑群、商店积聚的南京路、古色古香的豫园,还有就是曾经居住了60%上海人的石库门。石库门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是这座城市一个不老的话题。

上海开埠后,华洋是分居的。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起义军曾三次进军上海,导致居于江浙一带的老百姓涌入上海租界。为解决这些人的住房问题,地产商兴建了大量的住宅区,开创了石库门的早期雏形。

石库门的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一般分为上下两层,这与江南地面阴湿,小康家庭多择楼房而居。 此外鉴于租界地价昂贵民居向空间发展较为经济。住宅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的排联样式,与传统分散式、院落式住宅不同,给人一种紧凑新颖而不再是轩昂古旧之感 。而且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等需求,租界内的中外开发商在住房的“门”上大做文章,以乌漆大门、两个铜质大吊环显示不可侵犯之势,门框采用厚实花岗岩,既感坚固又显身份,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深得上海的青睐,称之为“石库门”。

与上海的时代特色相适应,石库门同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结合,成为上海近代史上一个独特时代的产物。上海人的海派文化中有个非常典型的词:“洋泾浜”,

意指“中西之间”,石库门的居民布局和建筑风格可说是真正的“洋泾浜”。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莫不是洋文化的延续,虽然,出于市场的考虑,保留了天井、客堂等中国传统的东西,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石库门曾经风光地显赫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居住者多为当年上海的中上层人士。从1911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期间一半以上的石库门分布在公共租界辖区(即英租界、新界、美租界)。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石库门中,华人商业经营类别及分布令人大开眼界。

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一步步推进,石库门已不再能满足人们居住功能的需求,开始逐渐退出了时代的舞台。九十年代,一座座高楼建立起来 ,一片片石库门倒下去。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正在一点一点地慢慢消失,消失的步伐和上海老城区改造的步伐是同步的。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一片片石库门倒下去,上海版图上的石库门建筑群一块块消逝了专门研究上海弄堂和致力于上海老建筑保护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副院长伍江博士说:“单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消失是正常的,而且石库门的结构也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但是,石库门作为近代文化的象征是永存的,它是上海人开拓一种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新生活的标志,是上海人趋向新文明的开始,因此,如果石库门完全消失,将是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重大损失,今天的上海人将为此有愧于后人。”

石库门是上海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个独特的标志。岁月留给了石库门深深的痕迹,石库门作为上海近代文化的标志是永存的。保留石库门建筑精华的呼声也愈加强烈。到底是把石库门建筑当作博物馆里的“文物”珍藏起来?还是通过适当改造,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延续新的生命?这已成为一个跨世纪的问题。

有一个香港人因为特殊的石库门情结,以10亿港币的巨资,在上海圆一个梦!在淮海中路、黄陂南路和马当路包围的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他将所有的石库门“整旧如旧”,建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餐饮、商业、娱乐、住宅和办公为一体的多功能小区,称之为“新天地”。

二,“新天地”:让昨天、今天相会在明天。

整个新天地广场东至黄陂南路,西到淡水路,北至太仓路,南到兴业路,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总量达5.6万平方米,其中有2.5万平方米的保护性建筑需要修复、改造。保留并整修了老石库门的外墙,内部结构重新浇筑,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拆除了一部分破旧住宅,同时插入了一些新的玻璃和钢的建筑,新旧建筑在对比中交融。为了与保护区内的一大会址的建筑风格相统一,所有的建筑均不超过4层。目前正在改造开发的一期工程,总投资达11亿港元。 整个项目规划由SOM设计,建筑设计由日建设计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进行。 "新天地"采用的保留建筑的一层外皮,改变内部结构与使用功能的做法, 颇类似于巴黎等欧洲城市就建筑改造的方法, 在中国尚属首例. 改造方案原先准备顶起二层以上框架和屋面, 拆除内墙,在一层浇铸混凝土框架墙,再落上部结构,结果因为很多的间房屋已濒危,结构被顶起后就塌落,只得拆除部分房屋,将砖块用于外墙的修补和弄堂的铺地,再穿插进一些新的建筑元素,效果更

为理想. 改建重点突出一个“旧”字:保留原有的砖、原有的瓦作为建材,以体现石库门建筑特有的清水砖墙特色;从档案馆找出当年由法国建筑师签名的原有图纸进行整旧如旧改造;将防潮药水像打针似注射进墙壁的每块砖和砖缝里,屋顶在铺瓦前先放置两层防水隔热材料,再铺上注射了防潮药水的旧瓦。不惜代价的修复,力求使改造后的石库门不仅形似,更神似当年的石库门。

踏着青砖步行街走进石库门弄堂,眼前是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厚重的乌漆大门,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除了落地的玻璃墙,从外貌看石库门,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进得门来,迎面却是一片新天地:不再是见惯了的石库门里的昏暗、杂乱,整个结构已被彻底改造,三层变两层,精美的欧化造型楼梯,天井上空的大幅框架玻璃,现代化的厨卫设施,壁炉和红木老家具相邻而处,酒吧、咖啡室与茶座、中餐厅和谐搭配,墙上的现代油画与立式老唱机悄声倾诉着这里中西合璧的文化韵味。外面是本世纪初风情万种的石库门里弄,里面却已完全是现代生活的舒适和惬意。你选择一个靠窗的桌子坐着,啜着浓浓的咖啡,透过落地玻璃,看到的是半个世纪前的建筑,悠长的弄堂、斑驳的墙面、雕花的木窗,旧的、新的,就这样包围着你,让你恍然隔世。

与石库门的出现真是惊人的相似: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结合,商业与文化联姻,又一次发生在20世纪末的石库门。 改造后的“新天地”,将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小区,有聚会用的私人会所,有幽雅的酒吧街,有展现旧上海风情的博物馆、画廊、书店,也有石库门商场,还有弄堂步行街„„

"新天地"的可贵指出在于它保护与再生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形态,研究与探索开发当代都市的生活经验,强调的是生活形态本身.作为一项房地产开发,它关注的是再生上海里弄生活形态所带来的商业机会,这是真正高素质的商业头脑! 但是在新天地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 先“新天地”昂贵的工程造价让后来的跟随者望而生畏,不计代价的投资建设,我们很难奢望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新天地”的出现。如果再深层的想一想:投资者保证的资金回收绝对没有问题,那么高额的建设费显然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真正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新天地”只能是少数人的消费天堂,不再具有石库门的大众文化。其次,“新天地”大部分规划为商业、娱乐用房,只保留了一小部分的居住空间,以作为上海的里弄文化的保留。然而很难想象包围在一片商店、酒吧中的人们如何重拾往日弄堂的人情氛围,显然这样的石库门离人们的生活远了,或许往日里弄意义上的石库门真的要消失了。

但不管怎么说,“新天地”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踏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样的探索是永远不嫌多的。

三,“保护性破坏”阴影缠绕,历史建筑应该得到保护

“又有石库门被刷成大白面了。”喜欢用相机记录老城厢 生存状态的席先生说。而记者走访时也发现,一些紧靠路边的石库门建筑都被“粉刷一新”,变成清一色整洁的白色。但石库门建筑中老式的红色木窗和刺眼的白色外墙,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济南路、吉安路、顺昌路一带,多幢有近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从墙底至墙腰处被刷成白色,成了“阴阳脸”。 一位资深摄影师告诉记者,现在上海许多新人拍外景点名要有石库门。但除了新天地、田子坊、衡山路的一些石库门建筑可以选择外,其他地方拆的拆、刷

的刷,根本入不了镜。

如果说,有的石库门建筑粉刷,只是破坏了建筑原有外貌和环境的整体性,那么有些保护性施:[,则直接破坏了建筑的完整性。据了解,离老城隍庙几步之遥的王医马弄有一大片石库门,其中的一处门头颇有名气。因为门头上的两只石狮子做工精细,表情生动。但谁料,两只石狮子一夜间成了“白狮子”,原本稍有破碎的部位,被施工者自作聪明地补好了。

“这就是所谓的‘保护性’破坏,除了一味地刷成白色,一些美化工程中将石库门原有的镂空栏杆做成了石护板,把原先的踢脚线抹平等等。”阮仪三曾亲自去过一些修缮过的老子,看完后觉得很可惜、很痛心。“一些修复反而造成了结构的破坏。工人们把木门木窗拆掉,换成了铝合金门窗,把原先的马赛克地板掀开,换成大理石的地面。要修复老建筑的话,必须遵循‘三原’原则——原材料、原风貌、原工艺,不能随心所欲。”

阮仪三向记者介绍,最适合石库门建筑的修复,其实就是最最简单的“清水砖墙”。清水砖墙就是砖墙外墙面砌成后,只需要勾缝,: 需要对外墙面进行装饰。相对混水墙而言,这样的外观更符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石库门建筑的原貌。 建业里的改造,碰触了毁坏历史建筑的底线,使之广受诟病。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库门建筑改造中的一个困局——什么才是它最好的出路7 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25条的规定,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根据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最高要求是“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底线则是“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王伟强认为:“在石库17的改造过程中,保留其原有的居住功能,这样的思路在大 亨向上是正确的。建业里的尝试失败之处在于,将保护建筑拆除了。当初如果用一个品相中等的石库门进行尝试,而非优秀历史建筑,也许会更加妥当。就好像树每长一年就会多出一道年轮,城市应该成为历史的空间载体,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人是怎样生活的。”王伟强表示,应当保护的不仅仅是优秀历史建筑,普通的历史建筑也应该保护,当然在尺度上可以宽松一些。只有众多历史建筑的铺底,重点保护的石库门才会有意义。“

“关键在于促进一种民间的自下而上对石库门进行保护的积极性。”王伟强向记者表: 现在石库门保护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产权的统一。因为这种“七十二家房客”的现状,住着几户人家,不能成套,所以也无法上市交易。政府部门能够针对这样的现状,制订一个特殊的产权标准,只有在确权的基础上,石库门才能成套化、整修好、保护好。

阮仪三表示:“要保护好优秀历史建筑,政府应该出钱。其次,对于建业里的开发商,把历史建筑拆了,就应该进行强烈惩罚。第三,建业里已经造起来了,舆论应该对他们进行强烈谴责。”

参考文献:

[1]冯绍霆.《石库门·上海特色民居与弄堂风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杨济诗,孙霞琴,《石库门回忆收藏》,艺术,维普资讯网

[3]阮仪三,王伟强《上海石库门》,行业动态,法制网

[4]佚名,《保护建筑:上海石库门》,中国教育资源网

[5]《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25条


    相关文章

    上海石库门论文

    名字:徐奕湛 学号:1312440119 专业:光电 老师:薛小芬 上海石库门 主题摘要:上海的石库门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邻里亲和"的代表建筑之一.上海石库门不仅象征着申城特有的邻里关系,也代表了上海建立之初特有的文 ...

    十年新天地

    新天地因其历史文化的轮廓和内部空间的现代化,以及国际性的经营内容,使中老年人走进新天地感到它很怀旧,年轻人则觉得时尚,外国人走进新天地感到它很"中国",中国人则觉得很洋气,很快成为沪上休闲文化有品位的标杆性消费场所. 建 ...

    同福里 里弄三四点钟的太阳

    "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石库门里的日常生活曾是上海人最温暖的记忆.如今高楼林立,老石库门的里弄生活也渐行渐远,但记忆是无法抹去的,于是摄影师姜庆共和席子,专程探访上海的里弄,制作成"文化地图".本 ...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认识海派文化 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 ...

    新天地游记

    新天地 --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 青砖步行道,灰红相间的小楼,厚重的乌漆大门以及那雕着巴洛兊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十里洋场.异国情怀.纸醉金迷.繁华如梦,漫步上海新天地,仿佛置身于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古旧的石库门弄堂,浸透着岁月,愈加 ...

    暑期建筑实习报告

    南京——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南京具有许多重要的节点,并且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南京城今天的脉络和城市肌理。建立之初,南京城自然至上的规划思想的设立为今天南京山川形胜的特色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座老城,南京同样面临着城市扩张及 ...

    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大都缺乏创新精神

    2001年初,有着60多年酿造史的上海金枫酒业带着困惑找到我们.这家企业是上海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黄酒企业,产品口碑很好,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客户也比较稳定,但是其发展一直难有大的突破. 黄酒的消费群体主要在江浙和上海一带,当时 ...

    上海田子坊设计研究

    商业建筑案例研究 Case Study of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CCDI· 公建· 设计中心 田子坊 --创意的老上海里弄 01 02 03 04 05 项目背景 场地设计 建筑设计 总结 附图 Case Ba ...

    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知识大赛民俗篇

    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阅读大会 中华传统知识大赛"民俗篇" 1. 刺绣是指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 A.顾绣 B. 闽绣 D. 鲁绣 2. 南翔小笼馒头,传至今日已有100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