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选择题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

1.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

(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2.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中对解决王国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王位 C.藩王不能招结宾客,参与政事 B.非嫡长子分割王国的部分领地 D.列侯归郡统辖,听命于中央

3.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式基本上

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那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

4.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

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

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

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 古代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全体奴隶主

B、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7.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

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罗马法

A、肯定证据 C、纵容犯罪 B、主张重罪轻罚 D、维护贵族利益

8. 《十二铜表法》第9 表公法中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

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能够体现

①依法治国思想 ②自然法的基本原则

③保护平民的利益 ④城邦的民主化治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

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10.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国、美国的元首都是( )

A.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C.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D.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11. 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

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12.“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

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13. 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

以保京师至海通断绝之处。如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

响是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14.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

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

大”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15. 1936年9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

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邀请中共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B.日本发动全面战争,国共合作正式确立 C.希望联合国民党,共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蒋介石已经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

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7. 海外汉学界多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如当代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徐中约写道:“纵

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从中看出,

作者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 B.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介绍来华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18.《世载堂杂忆》载:“天王抵武昌,急欲渡江,直捣北京。东王主张先下南京,效朱明建

国故事,立定根基,再行北伐。时届秋冬,将士亦惮北方严寒,故决东下。”这说明太

平天国

A.逐渐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B.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

C.大多将士参加革命是迫于生计 D.在占领武昌之后产生战略分歧

19.中国史有记载的政治上的“六君子”事件,先后有六起,其中第五、第六两起,发生在

清末民初,即“戊戌六君子”和“筹安会六君子”。这两起事件中的“六君子”共同之处

不包括

A.都是袁世凯一手所造成的 B.都赞成君主立宪制度

C.都得到了举国一致的推崇 D.都主张改革政治体制

20.孙中山说:“同盟会之主张,创立民国后,则继之以平均地权,倘能达此目的,则社会16.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会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

问题已解决过半矣。平均地权者,即井田之遗意也。”这里的“井田之遗意”应指

A.实行土地私有 B.实行土地国有

C.实行集体耕作 D.实行个体耕作

21.以下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争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同工异曲、水乳相融

22.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

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

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

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

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2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根据

《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以下职权: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颁布法令,

并监督执行;任免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员;筹备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这说明中央人

民政府委员会相当于今天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24.以下两图是中国某一城市的街景。图7摄于1919年5月,图8摄于1976年4月。它们

分别反映的主题是 A.救亡图存和推进民主 B.打倒军阀和调整经济

C.学习俄国和解放思想 D.争取国权和结束内乱

25.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

利,才在人们之间成立政府……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

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这就是我们这些殖民地人民过去一向忍耐,而现在

却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政府体制的原因。”引文应该出自哪个国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26.“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曹润堂的

这首诗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什么战役?

A.黄海海战 B.平壤战役 C.辽东之战 D.威海卫战役

27. 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

处,豺鸣哭化暮鸦啼。”其原题的题目最可能是:

A.《甲午悲歌》 B.《珍珠港祭》 C.《台湾沦陷》 D.《日寇投降》

28.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

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其利,造船必求其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

片胡言”。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最早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9.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

堪称是历史发展的旅程碑,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

A.反映出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D.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30.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

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④①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③②①④

31。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

普通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百姓如不回避,斩首不留。这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的

领袖们

A.非常渴望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B.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

C.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窠臼 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32.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

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

非根本于原理。”上述材料表明

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

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

3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举

行示威游行。从6月初开始,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

工。许多城市的商人罢市。导致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 巴黎和会对中国人民的伤害

C.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收回国家主权

34.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大定,所

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对这个观点理

解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为民众普遍接受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理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 )

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35.“要走断头路,跟住蒋独夫。要走光明路,跟住毛泽东。”“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

变,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一百五十八万被消灭。”以上传单反映的信

息正确的是

A.中共军队经过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

B.国民党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共转入反攻,消灭国民党指日可待

D.跟着蒋介石没有出路,只有武装起义,活捉蒋介石才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36.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

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一届人大

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C.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37.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

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

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文中缺漏的两处和摧毁“树墩”的史实分别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38.“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

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39.抗日后期,革命圣地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

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地位日显重要

C.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D.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40.《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

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

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的积极作用 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41.《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

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

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

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42.2008年11月7日,在久加诺夫的率领下,近3000名俄共支持者走上莫斯科街头,在

庆祝“十月革命”纪念日。游行队伍中两块巨大的标语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分别写着

“土地给予农民”、“工厂给予工人”。回望历史,对标语的“给予”苏俄曾经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即通过《和平法令》

B.在攻占冬宫的炮声中通过《土地法令》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粮食税

D.新经济政策将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由工人经营

4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产生的最积极的作用是

A.调动了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性

B.使民主党派演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C.调动了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D.使中国演变成多党联合执政的国家

44.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对上述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③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

④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5.最近一知名律师出席某电视访谈节目,讲到他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接触的第一个案例是一名陕北的农村妇女将长期对其进行虐待的丈夫告上法庭,最后其夫被绳之以法。下列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

46.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7.对右图历史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②藏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

④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稳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8.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

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外交事务 ②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③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作出的努力有

①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③签署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④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0.“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行民族融合 D.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52.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A.各地方可以根据实行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B.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53.2009年2月胡锦涛主席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三国,此次非洲四国之行是胡锦涛主席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出访,可见对中非关系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中非邦交正常化

54.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A.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欲提出“双重代表权”

B.二战结束时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苏联与美国的外交策略斗争

55.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日关系正常化 56.《中美联合公报》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

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一规定主要针对

A.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D.日本不断崛起,走向政治大国

57.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情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B.日内瓦会议显示了中国在解决地区问题中的重要性

C.中国参加不结盟运动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

58.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

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彻底失败 B.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促使中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5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离不开正确的外交思想的指

导。下列外交活动与外交方针政策不成对应关系的是

A.中苏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一边倒”方针

B.万隆会议上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结盟”政策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政策

60.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

际社会的“震动”。以下对三幅图片的“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图1(20世纪50年代初) 图2(20世纪70年代初) 图3(21世纪初)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中国奉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③图2握手的主角是卡特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1.1980年,第41届广州春季交易会规定可同来自港澳地区和旅居海外的华商洽谈大陆与

台湾之间的贸易。其直接背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62.20世纪80年代我国领导人表示,“我们现在是一心一意搞四化(四个现代化)建设,

因此,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这表明:

A.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实行对外开放的依据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我们必须对外开放 C.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营造长期和平的外部环境

D.中美关系正常化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先决条件

63.2010年世界博览会即将在中国上海举办,上海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个城市

在本世纪曾经

①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②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厅

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A.①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64.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争取实现“欧洲人

的欧洲”的目标。二战后“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的具体表现有

①建立联合国 ②实施马歇尔计划 ③成立北约 ④成立欧盟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65.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①控制了世界经济 ②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6.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提出了在国际舞

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日本经济崛起后提出“日本要运用经济说话”,这些体现了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形成 B.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67.如图为2007年欧盟为庆祝生日设计的图标。下列关于欧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立目的: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B.发展进程:从1957年欧共体成立发展到1993年欧盟成立

C.发展趋势:成员国的数目不断增多,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

D.产生影响:动摇美国霸主地位,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68.2009年,美俄就伊朗问题和美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展开了新一轮较量,有人质疑

俄美是否会重演“古巴导弹危机”。对此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现在的紧张局势要比1962年低了许多„„”。你认为普京此话的理由有

①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主题

③战后多个力量中心崛起,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9.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

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7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

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摩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反映了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D.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历史必修一选择题

1.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

(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2.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中对解决王国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王位 C.藩王不能招结宾客,参与政事 B.非嫡长子分割王国的部分领地 D.列侯归郡统辖,听命于中央

3.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式基本上

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那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

4.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

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

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

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 古代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全体奴隶主

B、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7.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

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罗马法

A、肯定证据 C、纵容犯罪 B、主张重罪轻罚 D、维护贵族利益

8. 《十二铜表法》第9 表公法中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

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能够体现

①依法治国思想 ②自然法的基本原则

③保护平民的利益 ④城邦的民主化治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

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10.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宪法大都规定设立国家元首一职,近代英国、美国的元首都是( )

A.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世袭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C.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D.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11. 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

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12.“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

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13. 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

以保京师至海通断绝之处。如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

响是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14.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

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

大”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15. 1936年9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

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邀请中共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B.日本发动全面战争,国共合作正式确立 C.希望联合国民党,共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蒋介石已经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

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7. 海外汉学界多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如当代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徐中约写道:“纵

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从中看出,

作者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 B.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介绍来华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18.《世载堂杂忆》载:“天王抵武昌,急欲渡江,直捣北京。东王主张先下南京,效朱明建

国故事,立定根基,再行北伐。时届秋冬,将士亦惮北方严寒,故决东下。”这说明太

平天国

A.逐渐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B.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

C.大多将士参加革命是迫于生计 D.在占领武昌之后产生战略分歧

19.中国史有记载的政治上的“六君子”事件,先后有六起,其中第五、第六两起,发生在

清末民初,即“戊戌六君子”和“筹安会六君子”。这两起事件中的“六君子”共同之处

不包括

A.都是袁世凯一手所造成的 B.都赞成君主立宪制度

C.都得到了举国一致的推崇 D.都主张改革政治体制

20.孙中山说:“同盟会之主张,创立民国后,则继之以平均地权,倘能达此目的,则社会16.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会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

问题已解决过半矣。平均地权者,即井田之遗意也。”这里的“井田之遗意”应指

A.实行土地私有 B.实行土地国有

C.实行集体耕作 D.实行个体耕作

21.以下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争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同工异曲、水乳相融

22.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

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

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

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

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2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根据

《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以下职权: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颁布法令,

并监督执行;任免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员;筹备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这说明中央人

民政府委员会相当于今天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24.以下两图是中国某一城市的街景。图7摄于1919年5月,图8摄于1976年4月。它们

分别反映的主题是 A.救亡图存和推进民主 B.打倒军阀和调整经济

C.学习俄国和解放思想 D.争取国权和结束内乱

25.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

利,才在人们之间成立政府……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

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这就是我们这些殖民地人民过去一向忍耐,而现在

却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政府体制的原因。”引文应该出自哪个国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26.“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曹润堂的

这首诗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什么战役?

A.黄海海战 B.平壤战役 C.辽东之战 D.威海卫战役

27. 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

处,豺鸣哭化暮鸦啼。”其原题的题目最可能是:

A.《甲午悲歌》 B.《珍珠港祭》 C.《台湾沦陷》 D.《日寇投降》

28.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

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其利,造船必求其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

片胡言”。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最早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9.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

堪称是历史发展的旅程碑,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

A.反映出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D.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30.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

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④①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③②①④

31。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

普通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百姓如不回避,斩首不留。这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的

领袖们

A.非常渴望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B.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

C.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窠臼 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32.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

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

非根本于原理。”上述材料表明

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

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

3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举

行示威游行。从6月初开始,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

工。许多城市的商人罢市。导致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 巴黎和会对中国人民的伤害

C.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收回国家主权

34.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大定,所

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对这个观点理

解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为民众普遍接受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理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 )

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35.“要走断头路,跟住蒋独夫。要走光明路,跟住毛泽东。”“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

变,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一百五十八万被消灭。”以上传单反映的信

息正确的是

A.中共军队经过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

B.国民党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共转入反攻,消灭国民党指日可待

D.跟着蒋介石没有出路,只有武装起义,活捉蒋介石才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36.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

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一届人大

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C.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37.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

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

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文中缺漏的两处和摧毁“树墩”的史实分别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38.“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

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39.抗日后期,革命圣地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

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地位日显重要

C.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D.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40.《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

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

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的积极作用 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41.《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

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

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

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42.2008年11月7日,在久加诺夫的率领下,近3000名俄共支持者走上莫斯科街头,在

庆祝“十月革命”纪念日。游行队伍中两块巨大的标语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分别写着

“土地给予农民”、“工厂给予工人”。回望历史,对标语的“给予”苏俄曾经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即通过《和平法令》

B.在攻占冬宫的炮声中通过《土地法令》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粮食税

D.新经济政策将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由工人经营

4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产生的最积极的作用是

A.调动了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性

B.使民主党派演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C.调动了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D.使中国演变成多党联合执政的国家

44.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对上述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③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

④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5.最近一知名律师出席某电视访谈节目,讲到他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接触的第一个案例是一名陕北的农村妇女将长期对其进行虐待的丈夫告上法庭,最后其夫被绳之以法。下列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

46.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7.对右图历史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②藏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

④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稳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8.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

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外交事务 ②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③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作出的努力有

①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③签署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④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0.“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行民族融合 D.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52.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A.各地方可以根据实行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B.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53.2009年2月胡锦涛主席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三国,此次非洲四国之行是胡锦涛主席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出访,可见对中非关系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中非邦交正常化

54.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A.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欲提出“双重代表权”

B.二战结束时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苏联与美国的外交策略斗争

55.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日关系正常化 56.《中美联合公报》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

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一规定主要针对

A.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D.日本不断崛起,走向政治大国

57.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情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B.日内瓦会议显示了中国在解决地区问题中的重要性

C.中国参加不结盟运动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

58.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

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彻底失败 B.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促使中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5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离不开正确的外交思想的指

导。下列外交活动与外交方针政策不成对应关系的是

A.中苏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一边倒”方针

B.万隆会议上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结盟”政策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政策

60.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

际社会的“震动”。以下对三幅图片的“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图1(20世纪50年代初) 图2(20世纪70年代初) 图3(21世纪初)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中国奉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③图2握手的主角是卡特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1.1980年,第41届广州春季交易会规定可同来自港澳地区和旅居海外的华商洽谈大陆与

台湾之间的贸易。其直接背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62.20世纪80年代我国领导人表示,“我们现在是一心一意搞四化(四个现代化)建设,

因此,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这表明:

A.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实行对外开放的依据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我们必须对外开放 C.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营造长期和平的外部环境

D.中美关系正常化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先决条件

63.2010年世界博览会即将在中国上海举办,上海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个城市

在本世纪曾经

①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②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厅

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A.①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64.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争取实现“欧洲人

的欧洲”的目标。二战后“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的具体表现有

①建立联合国 ②实施马歇尔计划 ③成立北约 ④成立欧盟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65.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①控制了世界经济 ②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6.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提出了在国际舞

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日本经济崛起后提出“日本要运用经济说话”,这些体现了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形成 B.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67.如图为2007年欧盟为庆祝生日设计的图标。下列关于欧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立目的: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B.发展进程:从1957年欧共体成立发展到1993年欧盟成立

C.发展趋势:成员国的数目不断增多,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

D.产生影响:动摇美国霸主地位,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68.2009年,美俄就伊朗问题和美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展开了新一轮较量,有人质疑

俄美是否会重演“古巴导弹危机”。对此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现在的紧张局势要比1962年低了许多„„”。你认为普京此话的理由有

①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主题

③战后多个力量中心崛起,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9.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

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7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

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摩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反映了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D.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相关文章

    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实现自行命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变化在于绝大多数科目都设置了选考题.昨天,备受全省考生和家长关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对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 ...

    中高考政策

    二○一一年苏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方案 2010年我市中考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落实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 ...

    历史月考试卷分析3

    一.试卷特点: 1.命题范围: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必修2经济史.必修3思想文化史,侧重点是在考察必修1与必修2. 2.命题难度:试题或选自高考真题,或选自高考模拟题,与高考文综合历史试题的难度相适应,本次月考试题的特点是: 选择题注重历史 ...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2015.10.12) 高二历史组 樊金峰 本次注重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就考查内容与所占分值看,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三单元,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中国的科 ...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是由名师堂提供的2017年全国高考调研仿真试卷 (四),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和选修一.三.四.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届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6年广东高考将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卷分三类: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新课标Ⅱ卷.全国大纲卷.今年广东省使用全国Ⅰ卷.本文有三个内容:一.简要对比 ...

    高中各科目录

    高中各科目录 数学 必修1到必修5文理都学 选修1-1.1-2文科 选修2-1.2-2.2-3理科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

    让历史走进生活

    我校作为艺术类中专学校,由于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会参加对口高考,所以我们在文化课的选择上与普通高中选取同样的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明清中央集中权制度的强化练习1 北师大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明清中央集中权制度的强化练习1 北 师大版必修1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电视剧< ...

    历史必修2 综合测评3(人教版必修2)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历史必修2 综合测评3(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运用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 ④ B. 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