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线线角_线面角(1)

高三数学(线线角、线面角)复习讲义

【知识点归纳】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范围:θ∈(0,

π

2

];(2)求法:计算异面直线

所成角的关键是平移(中点平移,顶点平移以及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以便易于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转化为相交两直线的夹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范围:[0 ,90 ];(3)求法:作出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4)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特征:斜线与平面中所有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 (1)正四棱锥P-ABCD的所有棱长相等,E是PC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BE与PA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等于__ __;

(2)在正方体AC1中,M是侧棱DD1的中点,O是底面ABCD的中心,P是棱A1B1上的一点,则OP与AM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 __;

(3)已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50°,P为空间一点,则过P且与a、b所成的角都是30°的直线有且仅有_条;

(4)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

π3

,且直线c⊥a,则异面直线b,c所成

角的范围是__ __;

(5)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AB=1,D在棱BB1上,BD=1,则AD与平面AA1C1C所成的角为__;

(6)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B、C1D1的中点,则棱 A1B1

与截面A1ECF所成的角的余弦值是___;

(7)PA,PB,PC是从点P引出的三条射线,每两条的夹角都是60︒,则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 ___;

(8)若一平面与正方体的十二条棱所在直线都成相等的角θ,则sinθ的值为___ ___。 0

例1.空间四边形ABCD中,AB=CD,AB与CD所成的角为60的角,E、F分别 为AD、BC的中点,求EF与AB所成的角 E

D

F

C

例2.已知∠ACB=900,且在平面α内,PC与CA、CB所成角∠PCA=∠PCB=600,求PC与平面α所成角。

例3.已知等腰∆ABC中,AC = BC = 2,∠ACB = 120︒,∆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P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都等于4,求直线PC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例4. 如图: △ABC的∠ABC= 90︒, V是平面ABC外的一点, VA = VB = VC = AC, 求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A

例5.设△ABC内接于⊙O,其中AB为⊙O的直径,PA⊥平面ABC。 如图cos∠ABC=

1正四面体S—ABC中,D为SC的中点,则BD与SA所成角的余

5

,PA:PB=4:3,求直线PB和平面PAC所成角的大小. 6

( ) 2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底面ABCD的中心,E、F分别是CC1、AD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OE和FD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等于( )

弦值是

3ABCD中,E、F分别是AC、BD的中点,若CD=2AB=2,EF⊥AB,则EF与CD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___4P—ABCD中,若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60°,则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角的大小等于_______(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5A—BCD中,AD=BC=2a,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a,

求AD与BC所成的角

6ABCD的对角线AC=10,BD=6,M、N分别是AB、CD的中点,MN=7,求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

7.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E、F、M、N分别是A1B1、BC、C1D1、B1C1的中点.

(I)求直线EF与MN的夹角;

(II)求直线MF与平面ENF所成角的余弦值;

(答:

ππ16

)(答:90°)(答:2)(答:[,])(答:arcsin)(答:)

62334

3

)(答:) 33

(答:

解:取BD的中点M,连ME、MF,∵E、F分别为AD、BC的中点, E D

1∥ 1AB,MF ∥ ∴ME CD,ME 与 MF所成的角为AB与CD所成的角= 2= 2

∴∠EMF=60或120,∵AB=CD,∴ME = MF

,EF与EM所成的角为60或

00

EF与AB所成的角也为60或30 .

F 解析:解:设点P在底面上的射影为O,连OB、OC,

则OC是PC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PCO是PC与面ABC所成的角。 ∵ PA = PB = PC,

∴点P在底面的射影是∆ABC的外心, 注意到∆ABC为钝角三角形, ∴点O在∆ABC的外部, ∵AC = BC,O是∆ABC的外心, ∴OC⊥AB

C

在∆OBC中,OC = OB, ∠OCB = 60︒, ∴∆OBC为等边三角形,∴OC = 2

在Rt∆POC中,cos∠PCO=

OC1

= PC2

∴∠PCO = 60︒ 。 解:如图过点P作PH⊥平面ABC于H,

过点H作HD⊥AC于D,作HE⊥BC于E,连PD、PE,∴PD⊥AC,PE⊥BC, ∵∠PCA=∠PCB=600,∴ΔPCD≌ΔPCE,∴CD=CE,∴ΔHCD≌ΔHCE, ∴HD=HE,∴CH平分∠ACB,设PC=a∴CE=

12a,CH=a, 22

∴∠PCH=450,即PC与平面α所成角为450。 解析:解:设点P在底面上的射影为O,连OB、OC,

则OC是PC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PCO是PC与面ABC所成的角。 ∵ PA = PB = PC,

∴点P在底面的射影是∆ABC的外心, 注意到∆ABC为钝角三角形, ∴点O在∆ABC的外部, ∵AC = BC,O是∆ABC的外心, ∴OC⊥AB

H E

B

在∆OBC中,OC = OB, ∠OCB = 60︒, ∴∆OBC为等边三角形,∴OC = 2 在Rt∆POC中,cos∠PCO=∴∠PCO = 60︒ 。

OC1

= PC2

解析:1、要求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应作出它们所成的角。

2、要作出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只要找出VB在平 面ABC内的射影就可以了。

3、作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 只要在斜线上找一点作直线 垂直于平面, 即找此点在平面内的射影, 显然找V点, V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何处?由条件可知, 射影为△ABC的外心。

解: 作VO⊥平面ABC于O, 则OB为VB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VBO为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连OA、OB、OC, 则OA、OB、OC分别为斜线段VA、VB、VC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VA = VB = VC ∴OA = OB = OC ∴O为△ABC为外心

∵△ABC为直角三角形, 且AC为斜边 ∴O为AC的中点

3a 2

设VA = a, 则VA = VC = AC = a, VO=

3a

VO3在Rt△VOB中, sin∠VBO= ==VBa2

∴∠VBO = 60︒

∴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60︒。

.解:

设PA=4x,AB=3x,则PB=5x,BC=3xcos∠ABC= AB是ΘO的直径∴∠ACB=90 ,即BC⊥AC又 PA⊥面ABC,∴PA⊥BC∴BC⊥面PAC

∴∠BPC是PB和面PAC所成的角

5x

1

在Rt∆BPC中,sin∠BPC==,∴∠BPC=30

5x2

即直线PB和平面PAC所成的角为30

5

x2

解析:取AC的中点E,连结DE、BE,则DE∥SA, ∴∠BDE就是BD与SA所成的角SA=a,

31 a,DE= a, 22

22BD+DE-BE2cos∠BDE==

2BD⋅DE答案:C

解法一:取面CC1D1D的中心为H,连结FH、D1H在△FHD1中,

则BD=BE=

FD1=

3,FH=,D1H

22解法二:取BC的中点GGC1∥FD1,再取GC的中点H,连结HE、OH,则∠OEH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由余弦定理,得∠D1FH

5,HE=,OH

24由余弦定理,可得cos∠OEH

答案:B

在△OEH中,OE=

解析:取AD的中点G,连结EG、FG,易知EG=1,FG由EF⊥AB及GF∥AB知EF⊥FG在Rt△EFG中,求得∠GEF=30°,即为EF与CD答案:30° 答案:arctan2

解:取AC的中点M,连结ME、MF,则ME∥BC,MF∥AD,所以∠EMF(或其

补角)是直线AD与BC所成的角EMF中,ME=

11BC=a,MF=AD=a,EF=a,

22

a2+a2-3a21

cos∠EMF==-,∠EMF=120°,因此异面直线AD与BC所成的

22a2

角为60BC的中点E,连结EN、EM,

∴∠MEN是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或其补角D

在△EMN中,EN=cos∠MEN=-

BDAC

=3,EM==5,MN=7,22

1

,∴∠MEN=120°2

∴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是6022.

(满分14分)

解:设AB=i,AD=j,AA1=k,以i,j,k为坐标向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11,1,1),N(1,22

111

(1)∵EF=(,,-1),MN=(,-,0),

2222111111

∴EF·MN=(,,-1)·(,-,0)=-+0=0.

222244

则有E(

,0,1,),F(1,

,0),M(

∴EF⊥MN,即直线EF与MN的夹角为90°.(6分) (2)由于FN=(0,0,1),MN=(∴FN·MN=0,∴FN⊥MN. ∵EF∩FN=F,∴MN⊥平面ENF.

又MN⊂平面MNF,∴平面MNF⊥平面ENF.(8分)

1212

,1).(2分)

2

,-

12

,0),

(3)在平面NEF中,过点N作NG⊥EF于点G,连结MG,由三垂线定理,得MG⊥EF. ∴∠MGN为二面角N—EF—M的平面角.(12分)

在Rt△NEF中,NG=

EN⋅NFEN⋅NF22==⋅=EFMF236

MN236

=⋅=NG226

2

.(14分)

.

.

∴在Rt△MNG中,tan∠MGN=

∴二面角M—EF—N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

高三数学(线线角、线面角)复习讲义

【知识点归纳】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范围:θ∈(0,

π

2

];(2)求法:计算异面直线

所成角的关键是平移(中点平移,顶点平移以及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以便易于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转化为相交两直线的夹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范围:[0 ,90 ];(3)求法:作出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4)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特征:斜线与平面中所有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 (1)正四棱锥P-ABCD的所有棱长相等,E是PC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BE与PA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等于__ __;

(2)在正方体AC1中,M是侧棱DD1的中点,O是底面ABCD的中心,P是棱A1B1上的一点,则OP与AM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 __;

(3)已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50°,P为空间一点,则过P且与a、b所成的角都是30°的直线有且仅有_条;

(4)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

π3

,且直线c⊥a,则异面直线b,c所成

角的范围是__ __;

(5)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AB=1,D在棱BB1上,BD=1,则AD与平面AA1C1C所成的角为__;

(6)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B、C1D1的中点,则棱 A1B1

与截面A1ECF所成的角的余弦值是___;

(7)PA,PB,PC是从点P引出的三条射线,每两条的夹角都是60︒,则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 ___;

(8)若一平面与正方体的十二条棱所在直线都成相等的角θ,则sinθ的值为___ ___。 0

例1.空间四边形ABCD中,AB=CD,AB与CD所成的角为60的角,E、F分别 为AD、BC的中点,求EF与AB所成的角 E

D

F

C

例2.已知∠ACB=900,且在平面α内,PC与CA、CB所成角∠PCA=∠PCB=600,求PC与平面α所成角。

例3.已知等腰∆ABC中,AC = BC = 2,∠ACB = 120︒,∆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P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都等于4,求直线PC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例4. 如图: △ABC的∠ABC= 90︒, V是平面ABC外的一点, VA = VB = VC = AC, 求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A

例5.设△ABC内接于⊙O,其中AB为⊙O的直径,PA⊥平面ABC。 如图cos∠ABC=

1正四面体S—ABC中,D为SC的中点,则BD与SA所成角的余

5

,PA:PB=4:3,求直线PB和平面PAC所成角的大小. 6

( ) 2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底面ABCD的中心,E、F分别是CC1、AD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OE和FD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等于( )

弦值是

3ABCD中,E、F分别是AC、BD的中点,若CD=2AB=2,EF⊥AB,则EF与CD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___4P—ABCD中,若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60°,则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角的大小等于_______(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5A—BCD中,AD=BC=2a,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a,

求AD与BC所成的角

6ABCD的对角线AC=10,BD=6,M、N分别是AB、CD的中点,MN=7,求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

7.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E、F、M、N分别是A1B1、BC、C1D1、B1C1的中点.

(I)求直线EF与MN的夹角;

(II)求直线MF与平面ENF所成角的余弦值;

(答:

ππ16

)(答:90°)(答:2)(答:[,])(答:arcsin)(答:)

62334

3

)(答:) 33

(答:

解:取BD的中点M,连ME、MF,∵E、F分别为AD、BC的中点, E D

1∥ 1AB,MF ∥ ∴ME CD,ME 与 MF所成的角为AB与CD所成的角= 2= 2

∴∠EMF=60或120,∵AB=CD,∴ME = MF

,EF与EM所成的角为60或

00

EF与AB所成的角也为60或30 .

F 解析:解:设点P在底面上的射影为O,连OB、OC,

则OC是PC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PCO是PC与面ABC所成的角。 ∵ PA = PB = PC,

∴点P在底面的射影是∆ABC的外心, 注意到∆ABC为钝角三角形, ∴点O在∆ABC的外部, ∵AC = BC,O是∆ABC的外心, ∴OC⊥AB

C

在∆OBC中,OC = OB, ∠OCB = 60︒, ∴∆OBC为等边三角形,∴OC = 2

在Rt∆POC中,cos∠PCO=

OC1

= PC2

∴∠PCO = 60︒ 。 解:如图过点P作PH⊥平面ABC于H,

过点H作HD⊥AC于D,作HE⊥BC于E,连PD、PE,∴PD⊥AC,PE⊥BC, ∵∠PCA=∠PCB=600,∴ΔPCD≌ΔPCE,∴CD=CE,∴ΔHCD≌ΔHCE, ∴HD=HE,∴CH平分∠ACB,设PC=a∴CE=

12a,CH=a, 22

∴∠PCH=450,即PC与平面α所成角为450。 解析:解:设点P在底面上的射影为O,连OB、OC,

则OC是PC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PCO是PC与面ABC所成的角。 ∵ PA = PB = PC,

∴点P在底面的射影是∆ABC的外心, 注意到∆ABC为钝角三角形, ∴点O在∆ABC的外部, ∵AC = BC,O是∆ABC的外心, ∴OC⊥AB

H E

B

在∆OBC中,OC = OB, ∠OCB = 60︒, ∴∆OBC为等边三角形,∴OC = 2 在Rt∆POC中,cos∠PCO=∴∠PCO = 60︒ 。

OC1

= PC2

解析:1、要求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应作出它们所成的角。

2、要作出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只要找出VB在平 面ABC内的射影就可以了。

3、作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 只要在斜线上找一点作直线 垂直于平面, 即找此点在平面内的射影, 显然找V点, V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何处?由条件可知, 射影为△ABC的外心。

解: 作VO⊥平面ABC于O, 则OB为VB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VBO为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连OA、OB、OC, 则OA、OB、OC分别为斜线段VA、VB、VC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VA = VB = VC ∴OA = OB = OC ∴O为△ABC为外心

∵△ABC为直角三角形, 且AC为斜边 ∴O为AC的中点

3a 2

设VA = a, 则VA = VC = AC = a, VO=

3a

VO3在Rt△VOB中, sin∠VBO= ==VBa2

∴∠VBO = 60︒

∴V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60︒。

.解:

设PA=4x,AB=3x,则PB=5x,BC=3xcos∠ABC= AB是ΘO的直径∴∠ACB=90 ,即BC⊥AC又 PA⊥面ABC,∴PA⊥BC∴BC⊥面PAC

∴∠BPC是PB和面PAC所成的角

5x

1

在Rt∆BPC中,sin∠BPC==,∴∠BPC=30

5x2

即直线PB和平面PAC所成的角为30

5

x2

解析:取AC的中点E,连结DE、BE,则DE∥SA, ∴∠BDE就是BD与SA所成的角SA=a,

31 a,DE= a, 22

22BD+DE-BE2cos∠BDE==

2BD⋅DE答案:C

解法一:取面CC1D1D的中心为H,连结FH、D1H在△FHD1中,

则BD=BE=

FD1=

3,FH=,D1H

22解法二:取BC的中点GGC1∥FD1,再取GC的中点H,连结HE、OH,则∠OEH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由余弦定理,得∠D1FH

5,HE=,OH

24由余弦定理,可得cos∠OEH

答案:B

在△OEH中,OE=

解析:取AD的中点G,连结EG、FG,易知EG=1,FG由EF⊥AB及GF∥AB知EF⊥FG在Rt△EFG中,求得∠GEF=30°,即为EF与CD答案:30° 答案:arctan2

解:取AC的中点M,连结ME、MF,则ME∥BC,MF∥AD,所以∠EMF(或其

补角)是直线AD与BC所成的角EMF中,ME=

11BC=a,MF=AD=a,EF=a,

22

a2+a2-3a21

cos∠EMF==-,∠EMF=120°,因此异面直线AD与BC所成的

22a2

角为60BC的中点E,连结EN、EM,

∴∠MEN是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或其补角D

在△EMN中,EN=cos∠MEN=-

BDAC

=3,EM==5,MN=7,22

1

,∴∠MEN=120°2

∴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是6022.

(满分14分)

解:设AB=i,AD=j,AA1=k,以i,j,k为坐标向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11,1,1),N(1,22

111

(1)∵EF=(,,-1),MN=(,-,0),

2222111111

∴EF·MN=(,,-1)·(,-,0)=-+0=0.

222244

则有E(

,0,1,),F(1,

,0),M(

∴EF⊥MN,即直线EF与MN的夹角为90°.(6分) (2)由于FN=(0,0,1),MN=(∴FN·MN=0,∴FN⊥MN. ∵EF∩FN=F,∴MN⊥平面ENF.

又MN⊂平面MNF,∴平面MNF⊥平面ENF.(8分)

1212

,1).(2分)

2

,-

12

,0),

(3)在平面NEF中,过点N作NG⊥EF于点G,连结MG,由三垂线定理,得MG⊥EF. ∴∠MGN为二面角N—EF—M的平面角.(12分)

在Rt△NEF中,NG=

EN⋅NFEN⋅NF22==⋅=EFMF236

MN236

=⋅=NG226

2

.(14分)

.

.

∴在Rt△MNG中,tan∠MGN=

∴二面角M—EF—N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


    相关文章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课题: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轮复习) --动态问题中再探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的确立 内容:本节高三复习课,安排在一轮系统复习完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之后,是由静态环境到动态变化环境下对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个再 ...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作者:熊丹 中小学数学:中学版 2008年09期 [教学设计] 立体几何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变化较大的章节之一.高中课标强调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也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的. 本 ...

    优秀教案17-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数学必修2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定理后进行的,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延续与深入,也是空间中 ...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2.3.1节.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本节课中的线面 ...

    高二数学-96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高二数学-96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txt*一篇一篇的翻着以前的的签名,那时候的签名有多幼稚就有多么的幼稚.你连让我报复的资格都没有-〞好想某天来电显示是你的号码.好想某天你的状态是为我而写. 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 ...

    高中数学必修2

    一.教学目标 ? 1. 借助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 2.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 ...

    高考数学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常用公式 理科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知识点一:利用向量求空间角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已知a ,b 为两异面直线,A ,C 与B ,D 分别是a ,b 上的任意两点,a ,b 所成的角为,则. 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0,9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定理总结

    平行判定总结 一.线线平行的判定 1.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 ⎫⎪ b ⊂α⎬⇒a //b a b =Φ⎪⎭a ⊂α 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 //b ⎫ b //c ⎬⇒a //c ⎭ 3.如果 ...

    近三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数学试卷(文科)分析 高3年级数学组 一.2013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全国卷是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 试卷的结构保持了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的一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