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教程

名词解释

焦距——透镜中心到其焦点的距离。焦距的单位通常用mm(毫米)来表示,一个镜头的焦距一般都标在镜头的前面,如f=50mm(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镜头”),28-70mm(我们最常用的镜头)、70-210mm(长焦镜头)等。

光圈——用于控制镜头通光量大小的装置。

快门——用于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快门一般可分为帘幕式快门和镜间叶片式快门以及钢片快门三种。其中帘幕式快门又可分为纵走式帘幕快门、横走式帘幕快门。钢片快门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目前最高快门速度可达1/12000秒以上)。镜间叶片式快门的最高速度一般不超过1/500秒,但镜间叶片式快门的最大优点是拍摄时产生的噪音极低,极利于偷拍,并可以实现全速度范围内同步闪光。

快门速度——快门开启的时间。它是指光线扫过胶片的时间(曝光时间)。例如,“1/30”是指曝光时间为1/30秒,同样,“1/60”是指曝光时间为1/60秒,1/60秒的快门是1/30秒快门速度的两倍。其余以此类推。

说明:有些资料把快门速度称为快门时间,二者名称不同,但含义相同,均指快门打开的时间。

景深——影像相对清晰的范围。景深的长短取决于三个因素:镜头焦距、相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所用的光圈。景深与以上三者的关系是:⑴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光圈、距离的情况下,28mm的镜头的景深要远远大于70mm镜头的景深);⑵距离越近,景深越短,距离越远,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焦距、光圈的情况下,拍摄对象在10米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拍摄对象在1米时的景深);⑶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例:在相同的焦距、距离的情况下,光圈为F16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光圈为F4时的景深)。

感光度——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感光度的单位用“度”或“定”来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为100度/21定的胶卷。感光度越高,胶片越灵敏(就是在同样的拍摄环境下正常拍摄同一张照片所需要的光线越少,其表现为能用更高的快门或更小的光圈)。200度的胶卷感光的灵敏度是100度胶卷的2倍,400度的胶卷的灵敏度是200度胶卷的2倍,其余以此类推。

色温——各种不同的光所含的不同色素称为“色温”。色温的单位为“K”(开尔文)。我们通常所用的日光型彩色负片所能适应的色温为5400K-5600K;灯光型A型、B型所能适应的色温分别为3400K和3200K。所以,我们要根据拍摄对象、环境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胶卷,否则就会出现偏色现象(除非用滤色镜校正色温)。

附:色温的定义“假设有一种黑色金属,使之处于零下273度(绝对零度)的环境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该黑色金属就会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由该色光所对应金属的温度再加上273就是该种光的色温”。例如,将该金属加热至2500摄氏度,该金属就已发出红光,这种红光的色温就是“2500+273”K,也就是说这种红光的色温就是2773K。色温越低,长波长的光(红、橙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色温越高,短波长的光(蓝、紫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例如:中午的日光的色温大约是5500K;闪光灯的色温约为5600K;蔚蓝的天空的色温大约为20000K;100瓦普通灯泡的光的色温大约为2600K。

曝光——光到达胶片表面使胶片感光的过程。需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曝光是指胶片感光,这是我们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经过的一个过程。这和非专业人士所说的“曝光”大不相同,他们所说的“曝光”是指因相机漏光导致胶卷作废的意外事故。

相对孔径——镜头有效通光口径(光束直径)与焦距的比值。相对孔径越大,镜头就越“快”。如1:2.8、1:3.5-4.5等。在变焦镜头中,一般把相对孔径固定的镜头称为专业镜头,把相对孔径不

固定、但相对孔径在1:2.8-1:4之间的镜头称为准专业镜头,其余则称为普及型镜头。

曝光组合——是指在同一拍摄环境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比如,用测光表测得快门为1/30秒时,光圈应用5.6,这样,F5.6、1/30秒就是一个曝光组合。我们也可用F4和1/60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二者等效),也可用F2.8和1/125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也就是说,这几个组合是等效的。但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几个曝光组合是等效的,也就是说曝光是准确的,但不同组合所获得的景深是不同的。

快门速度和光圈最佳组合的准则 1、为了使相机的受震民政部减轻,一个通用的快门速度是1/125秒。而1/250秒这一较高的快门速度则可以用来拍摄相当清晰的照片。使用望远镜头,必须配以较高的快门速度,然而此时你又必须使光圈较正常的开大一些才能获得合适的曝光量。要记住,当按下快门钮时,即使是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也要尽可能地使你手中的相机保持平稳。

2、抓住动作。1/125秒的快门速度能抓住人的步行动作。当然,当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时,是有可能抓住如跑动着的人等稍快一些的动作的。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时,必须用较大的光圈,以保持获得相同的曝光量。例如某一胶卷在充足的阳光下使用时的指南是1/125秒、f/11,那么获得同样曝光量的快门速度和光圈的另外组合可以是1/250秒、f/8或者1/500秒、f/5.6。

3、景深的控制。在保持正确的曝光量的同时,通过使用或大或小的光圈配以适当的快门速度能增加或减少清晰程度或景深。

控制快门的判断法则:

1.环境抖动,例如在车子内拍照,最好用快速快门。通常必须1/500以上。

2.拍运动类照片,通常也必须用1/500以上。例如职篮、职棒、足球、排球。

3.想把被摄物固定也适用高速快门。

4.想拍有动感的影像,使用慢速快门。例如拍水流,瀑布,车灯移动轨迹。

5.拍静物,风景,希望有大景深时,使用慢快门,甚至B快门。B快门是随拍摄者的需要而开关,曝光长短由拍者随意调整,有些夜景,星光,曝光时间可长达数小时。

光圈与快门的关系

为了曝光准确,光圈与快门必须充分合作。在同一拍照环境下,光圈缩小则曝光时间增加;光圈放大则曝光时间缩短。其相对关系如下:

(光圈的数字越大,代表镜头叶片的洞孔越小,景深越大,能进入的光量越少。快门的数字越大,代表快门打开的时间越短,能进入的光量越少。 )

选择快门速度

选择光圈(f值)

晴天16法则。在晴朗的天气下,在拍正面光物体时,光圈选择在F16,快门是相机ISO的倒数(如ISO为200,那快门为1/200秒)。

ISO设置一般规则:

1. 在光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要频繁变动ISO感光度设置。这对于胶卷用户是一定的,一旦装入胶卷后一般就无法再更改,而数码用家我也推荐同样的拍摄习惯,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方面,ISO设定后就不要再去想它。

2. 我是一名对画质有一定要求的摄影者,所以我个人推荐ISO感光度的设置范围如下:如果你使用胶卷相机或者专业数码单反相机,ISO设置在100度到800度之间比较保险;如果你使用消费级别的数码单反或者小数码DC,我建议ISO设置在100度到400度之间。当然如果你想要特殊的效果时除外。

3. ISO确定原则:在晴天或者多云光线条件下的室外,使用100度或者200度的ISO感光度;在阴天或者下雨的室外,使用200度或者400度的ISO感光度;在自然光条件下的室内或者傍晚或者夜

晚的灯光下,使用400度或者800度的ISO感光度。

4. 在较暗的光线条件下,为了弥补光线的不足,把ISO设置成上面确定原则中的最大值,并且使用镜头的大光圈进行拍摄;如果曝光值中的快门读数已低于手持拍摄的最小值请务必使用三角架。

选择测光方式

尽管市场上数码相机有多种测光模式,但只要真正熟练地掌握1~2种测光模式,了解相机的测光原理,就能对付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拍摄题材的需要。下面我们就对数码相机之中常见的测光模式做一个详细的讲解。

常见的测光模式——平均测光

这是数码相机中最主要的测光模式,几乎所有的DC都内置有该模式。也有部分相机将平均测光称为“矩阵测光”,例如尼康数码相机将它最多分为256个区域,相机对取景框内的画面作全面分析后会自动得出一个平均比较科学的测光读数,以保证曝光准确。

偏重中央重点测光

这种模式比平均测光要更精准些。因为一般摄影者在拍摄时常常会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间,因此该模式针对此特点,从整个画面测量照度,但将测量重点放在位于取景器中央的一块区域,相当于传统单反相机裂像对焦圆大小,由于以中间为主,同时适当兼顾周围环境亮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点测光

点测光是一种更加精确的测光模式,它的测光大约只测画面中之2%~3%的面积,不考虑周边环境亮度,因此可确保摄影者完全按照自己选择的某个具代表性的“点”来测光曝光,所以能满足严格的曝光要求。

此外还有些比较特殊的测光模式,比如AF模式,它将对焦点作为测光点,摄影者在完成对焦的同时也完成了测光,这对抓拍动体时比较有利。不过这种功能在一般普及型数码相机上比较少见。不过,再先进的机器也是没有思维的工具,而且相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摄影者对某个对象的曝光意图。因此对摄影者而言,只有真正针对相机不同的测光特性来使用,才能确保捕捉到最佳曝光,获得高质量的数码照片。

平均测光模式适用条件

平均测光模式的特点是在拍摄时相机测光曝光系统根据具体情况作多点取样,然后测算出整个画面所需的最适合的平均曝光量,以确保最后获得准确曝光。从实际拍摄的角度分析,平均测光模式主要适合拍摄画面反差比较正常的内容,适合于被摄主体与背景没有强烈反差对比,亮度差异相对平和的对象。

一般来说,平均测光模式最适合的内容是顺光、侧光下的风景、人物特写、中景、团体照等,也适合拍摄一般人物室内或室外活动场景等,该模式在一般情况下都可正常发挥作用,尤其是拍摄顺光,前侧光以及阴天或大面积亮度比较均匀的场景时都非常有效。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的适用条件

相对于平均测光模式而言,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的测光范围更小,曝光效果也更加精确。但是许多摄影初学者也正是因为掌握不好测光位置,影响到拍摄效果。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测光方式,几乎在所有的拍摄题材中都适用。概括而言,拍摄那些既需表现主体,同时又需兼顾整体曝光量的内容,就需要选择偏重中央平均测光系统。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在实践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这是由于该模式在主要考虑中间部分曝光的同时也兼顾了背景,而在日常生活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广告摄影以及其他摄影实践中,主要表现对象大都往往在中间。所以在实践中,无论是拍摄背景与主体有一定反差的内容还是拍摄主体与背景亮度较一致的场景,采用此种测光模式来测光拍摄,基本上都可确保万无一失。 点测光模式适用条件

我们一般所说的“点测光”是一个适合要求较高的专业摄影人士需求而设计的模式,主要为了对付特殊拍摄条件下的测光需要。该模式在测光和拍摄时,测光系统只测量取景范围中3%的面积,完全不考虑周围其他背景的曝光需要,因此有经验的摄影者利用它能预测到最后照片的实际影调效果。要用好“点测光”模式,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摄影者得知道被摄对象中什么位置是适合选为“点”而且作为测光标准。

点测光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其窄角度测光范围,能确保测算画面中主要表现对象所需曝光量,能满足特定环境下的测光需要。比如说在主体与背景反差亮度特别大的对象,如舞台摄影中常常有追光灯打在演员身上,而背景几乎一片漆黑,如果不用点测光必定出现主体曝光过度。再如拍摄日出日落场景,也需要摄影者针对天空实际亮度选择某一个标准区域来还原自己希望的亮度,同样要依赖点测光才比较可靠。另外像逆光摄影、空中摄影、拍摄跳伞等场景,采用点测光模式也比较合适。

所有测光模式中,只有点测光才能真正解决体积较小的主体在极亮或极暗背景前的准确曝光问题。

12条基本的摄影法则 ⒈阳光16法则。这条基本法则适合于在白天拍摄明亮的、照明均匀的场景,即用光圈为f16,快门速度用感光度指数的倒数,例如光圈f16,感光度为ISO100,快门速度可以选择1/100秒。在此基础上,如果在海滩上拍摄可以将光圈缩小到f22,如果遇到多云天气可以将光圈放大到f11,以此类推。

⒉月亮11、8和5.6法则。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法则,它只有在拍摄月亮时才有效:满月时光圈为f11,快门速度高于感光度指数的倒数;月缺时快门速度不变,但光圈改为f8;如果只剩一弯新月,则在相同的快门速度下选择f5.6光圈。

⒊机震法则。手持相机拍摄最低的安全快门速度为所用镜头焦距倒数,低于这一快门速度,机震可能导致照片锐度下降。比如使用50mm镜头,快门速度应高于1/60秒,如果现场光照度不足,可以使用闪光灯、三脚架或让相机借助某些固定物体来加以解决。

⒋灰卡法则。在拍摄过程中,使用18%灰卡测光是获得一张曝光均匀、准确照片的最佳方法,即使你忘带灰卡也没关系,你可以伸出手来,让它面对光源,用测光表或机内测光计测光,以测光值为基础增加1级曝光量即可(不同的皮肤色调可能导致测光精度有一点偏差)。

⒌景深法则。对远处的被摄体聚焦时,通常景深区域在被摄体前方的长度是在被摄体后方长度的2倍。换言之,被摄体通常在景深的后三分之一处。这在所有光圈和焦距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光圈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你能够拍摄的清晰长度就越大。

⒍最大数码打印法则。为了计算你手头数码相机能够输出的照片的最大打印规格(是在人们能够接受的成像质量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可以将你相机的最大分辨率除以200,就能算出这台数码相机打印规格(有的摄影文章和摄影图书将其称为展览级照片质量),如果除以250就是该机的极限打印规格,所得结果的单位是英寸。

⒎曝光法则。最经典的阐释是:“按照高光部位曝光,然后按照暗部来冲印”,这对传统反转片和数码相机来说都是一样准确的,不过使用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最好还是曝光过度一档。

⒏快速闪光曝光法则。当使用没有自动降低闪光灯输出量、实现闪光补光的自动闪光灯时,可以将闪光灯上的感光度设置提高到你所用焦距感光度的2倍。

⒐闪光灯工作范围法则。要了解你的闪光灯最大的工作范围,就需要这条规则了。这条规则是:“距离加倍,感光度速度提高4倍”。举例而言,如果感光度为ISO1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是6米,那么更换ISO400胶卷或将数码相机感光度提高到ISO4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为12米。

⒑百万像素乘数法则。为了使数码相机分辨率提高一倍,你必须将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数乘以4才能做到这一点(不是2倍!),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要将分辨率提高一倍,必须让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增加1倍,因此影像传感器上像素数的数量自然就是2倍×2倍=4倍啦!

⒒动体凝固法则。为了记录下垂直于镜头光轴运动的物体,你需要在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2级;当物体以与镜头光轴呈45度夹角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为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1级。举例而言,如果一个人以中速面向你跑来,需要用1/125秒将运动固定下来,当他以同样速度从取景器中横向跑过时就需要1/500秒快门速度了,如果他是以斜向跑过时只需1/250秒快门速度即可。

⒓日落法则。为了在日落时分拍摄能够获得准确曝光,测光区域应位于太阳上方,但不能包括太阳本身,如果你希望整个场景看起来像是日落半小时后的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缩小1档光圈或减一级曝光量。

微距拍摄技巧和经验

拍微距需要理由吗?以前胶片相机拍摄微距,要么使用微距镜头,要么使用大长焦镜头,两者价格都不菲,而对数码相机来说,微距摄影是数码相机的特长之一,在拍摄一些细小的东西,如水滴、珠宝、花鸟、鱼虫、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即使是很多民用级的低端数码相机,都配置了微距、甚至超微距功能,虽然与专业的微距拍摄无法相比,但会让你一试微距世界的美丽。如果你还没尝试过拍微距,请跟我来。

微距世界很美丽,因为微距可以放大微观世界,获取的是我们日常视觉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更有视觉冲击力。微距题材很广泛,盆养的花、厨房菜板上被切开的菜、家中的小饰品、屋檐落下的水滴、楼下草地里的昆虫世界„„

所谓微距摄影,一般指拍摄比物体正常尺寸要大的图像,即图像大小与实物大小的比例超过1∶1。传统相机镜头的焦距较长,要较好地实现微距拍照,需要配备微距镜头(包括标准距离

50mm~60mm、中距约90mm~105mm与长距180mm~200mm)、三脚架等附件。而数码相机CCD感应器的面积较小,镜头焦距较短,有的甚至仅为几个mm,因此能有相当理想的微距功能,即便是入门级摄影爱好者,也容易成为一个微距摄影高手,拍摄出花间采蜜的蝴蝶,树上蠕动的爬虫,层次丰富、背景虚化的小花„„

虽然数码相机微距上手比较快,完全不需要传统相机要配备很好的微距镜头,并需要足够的经验才能实现精彩的“一拍”,但是,要想用数码相机拍到好片子,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行。

在实拍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灵活把握好光圈、焦点、景深及光线等影响片子效果的几个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微距模式

目前市面上的数码相机都具有微距拍摄功能,也比较容易上手。但使用微距模式时一定要注意,在相机和物体之间距离小于20cm时,最好使用LCD取景而不用光学取景器,因为光学取景器在拍摄远距离景物时它和镜头捕获的范围相差不大,但当使用微距模式时这个差距就大了。另外,微距摄影会使快门速度变得很慢,使用自动对焦功能比手动还要慢。为了生成效果完美的微距图像,部分数码相机带有自拍器,可有效防止相机的震动。

焦点的选择

不同的焦点选择,能营造出不同的图像效果。在移动拍摄焦点时,应使拍照对象处于画面中间,一般情况下应该选取画面上最吸引人的部分,也就是你最想表现的部分,并保持快门的半按状态,在焦点对准以后(要稍微等一下以便相机进行对焦)再从容地按动快门,避免拍摄出的照片发虚。

一般说来,在数码相机微距模式下,镜头距离物体越近,拍摄出来的物体越大,如果不注意画龙点睛,片子画面就会显得非常呆板。如对小昆虫一类的主体拍摄,焦点的选择应该落在昆虫的眼睛上。眼睛是生命的灵气的所在,拍得越清晰越好清楚。尤其是像蜜蜂、小青虫和蚂蚁昆虫这样微小的生物,更要重视对眼睛的表达。

聚焦与景深

景深在微距摄影中往往是成败的关键。由于微距拍摄时镜头距景物很近,所以景深一般都很浅,背景都几乎看不清楚。但有时为强调画面效果,需要适当加强景深,因此要特别注意聚焦与景深的调整。

景深一般取决于三个因素:

1. 光圈大小。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为了展示花鸟鱼虫细节方面的微距拍摄,纵向增加主体的清晰度,一般适宜用较大的光圈值以加深景深。

2. 镜头和景物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深,距离越近景深越浅。拍摄时最好把要拍摄的主题都能放到同一个与镜头轴向垂直的平面里,否则会有一部分主题可能不够锐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配置一枚广角镜头,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景深,而且可以让你更靠近景物。

3.焦距。焦距越大景深越浅,焦距越小景深越深。不同的光圈和焦距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景深。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地利用光圈和焦距的组合,既能虚化背景,又能保证主体清晰。如果用远端变焦进行微距拍摄,拍摄的照片就会不够理想

曝光和背景

微距摄影曝光程序比起普通拍摄有少许不同之处,因为微距拍摄的物品一般都是很小的,占很小部分篇幅,曝光程序很有可能被背景所愚弄,所以在拍摄时最好人为加上背景,这样更能让主题突出。

添加背景,一般可以选择中性灰色的纸作为背景,使用灰色一方面可以让曝光更准确,还有就是使用灰色让背景显得很淡,这种色彩和一般的色彩都可以搭配到一起。也可以使用白色或黑色的背景,不过这样曝光时就要特别注意,因为它们很容易导致曝光不准确,造成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这时就要用到曝光补偿进行调整,如果背景太暗,就增加曝光,如果太亮就减弱曝光。 光线的控制

微距摄影的光线控制本质上是调节自然光与人造光的比例,正确地运行光线,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与意境。但一般不要使用闪光灯。虽然,闪光灯能缩短拍摄曝光时间,获得的景深更深,减弱因曝光时的抖动或物体运动所带来的影响,但微距拍摄时闪光灯的使用要比普通模式下难,很容易造成曝光过度。所以,一般摄影爱好者在进行微距拍摄时,要注意观察光线的照射方向,尽量利用好自然光,确保光线平均地照射在被摄物体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侧面射入的光线能更好地突出物体的质感。如果自然光线的不足或光线照射位不当,可以用个手电筒或白色泡沫板(充当反光板)补光。

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如果是拍摄花草类的静物,那么可以很用心地考虑用光与造型。大光圈可以助你获得极好的浅景深,并且有大的透光度,片子不容易虚掉,同时可以获得艺术美感的效果。但因为是微观世界,相机镜头与被摄物间已经离得很近,极有可能遮住部分光线,所以辅助光是不可少的。如果在室内拍摄,请使用大功率家用台灯之类,至于是白炽灯还是荧光灯并不重要,因为DC都带有白平衡调节,大不了多试几次。另外,一张白板纸用来补光也是很好的建议。为了获得清晰的照片,辅助架稳相机的三脚架、独脚架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拍摄对象是怕惊扰且行动迅捷的小昆虫,高速快门是第一要素。获取高速快门有三种途径,一是使用大光圈,通光量足了,快门速度就可以相应提高。二是使用高ISO,但高ISO会造成画面较粗糙,颗粒感加强,因为表现微观世界一定要细腻一些好,所以除非在高阶ISO还能获得足够精细的画面(像Canon 300D在ISO800下还可以获得通透的片子来),否则不建议使用。三是使用闪光灯,例如为了拍一只纵深感清晰的蝗虫照片,只有通过小光圈才能获得,但是小光圈带来

的负面效果就是透光量的减少与快门速度的降低,而行动快捷的小动物不会给你机会打辅助长明灯光,闪光灯是唯一选择,而且行动要快。为了避免直射过曝,请在闪光灯上加柔光罩。 用得着的小技巧

1.遥控或快门线的使用有助于获得清晰的照片,或者使用相机的定时自拍功能。

2.测光与聚焦模式尽可能不用点测,因为在点测时反而测焦不准。一般的消费类DC手动聚焦功能较弱,而在被摄物较小不易准确聚焦时,可以在同距离处手持手表之类的大一点的物件来辅助对焦。

3.使用液晶屏取景,因为拍微距本身就要与被摄物离得很近,再使用取景器取景不仅姿势不雅,关键是不易端稳相机。而使用液晶屏取景,可以让拍摄者很从容地构图,并方便看到最终的浅景深效果。

4.注意背景。尽管微距一般都可以很好地虚化背景,但也要留意背景物体间的接缝处,有时一不小心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5.巧妙搭配不同摄影器材。同事中有人成功使用E20P配标头反接,这时反接的标头就成了一个放大镜,可以获得更好的微距效果,尽管成像中带有黑圈,使用大分辨率做裁剪就可以了。

6.适当尝试逆光效果。特别是边缘薄且透的植物花、叶之类,逆光下会表现出特别的美感。

7..旅游景点中,像风蚀的石刻、锈迹斑斑的门锁之类,在微距拍摄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质感。

微距拍摄的技巧和经验(续)

不知道大家对于我们周围事物的细节感不感兴趣,有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摄影里面微距拍摄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拍摄模式。它真正可以体现出相机的清晰度和被拍摄事物最真实的一面。往往利用微距,我们可以把一些看上去平平凡凡的花花草草,乃至于各种生灵都拍的生动起来。这次我们的数码摄影完全宝典就来好好谈谈用数码相机进行微距摄影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学会用眼睛当镜头

当我们那起相机准备摄影的时候,千万不要只是把取景器当作是观察事物的工具,要学会把自己的眼睛训练的有镜头的感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的把握住我们所要拍摄的东西。在进行微距拍摄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仔细、尽心的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不要急于按下快门。所谓的微距,说白了久是离得很近的去捕捉画面,显然,捕捉到的画面一定是某一种物体的某一个细节。那么,只要我们觉得有可以用近镜头表现的部分就不要放弃。其实寻找这样的事物并不难,只要它身上的某一个部分具备某一种特点就没有问题。这个特点可以是形状、颜色、神情、状态等等,所以说不仅花花草草可以用微距来表现,万物都可以。

器材要求

1、相机或者镜头有微距功能。一般来讲,数码相机的镜头是不可以更换的,只有少数比较专业的数码相机可以。那么,对于不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讲就要求机身里面具备微距拍摄功能,一般用英文字母micro和小花的图形表示。对于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讲,一般要求所

配的镜头本身具备微距拍摄的功能。

2、最好具备点侧光模式或者中央重点侧光。这是由于所要拍摄的对象的方位较小,需要准确的测光以便进行准确的曝光。

3、相机本身比较轻便或者配三脚架。由于在进行微距拍摄的时候最容易因为手动而使画面变虚,所以为了确保画面的清晰,最好选用轻便的数码相机或者稳当的三脚架。

4、焦距和放大倍率。焦距的选择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微距摄影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焦距的选择应该和放大倍率放在一起考虑:DSCN0087.JPG

花草、静物:50-100mm左右比较合适,放大倍率1/8到1/4就可以;

昆虫、小动物:100-200mm左右比较合适,放大倍率在1/4到1/2,1/1更好。

对于微距镜头来说,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距离的大小以及放大倍率。

5、光圈不一定要很大。不要认为光圈放大就会有很明显的景深。在微距拍摄中,本身就会产生很鲜明的景深效果,就不一定需要大光圈了。

拍摄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细节

1、将变焦推到广角端在进行拍摄。这是针对于不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说的。和传统相机必须用长焦端拍摄微距相反,数码相机拍摄微距需要将变焦调节到广角,然后选择微距的拍摄模式,靠近物体进行拍摄。只有这样才可以对较准确快捷。

2、注意拍摄时的光线。我们来主要说说光位的用法:

(1) 顺光。也叫做“正面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相同的光线。在这样的光线下,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饱和,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效果。但景物缺乏明暗反差,没有层次和立体感。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用这样的光线,照片好像平铺直叙,不生动。

(2) 逆光。也叫做背光,光线与拍摄方向相反,能勾勒出被摄物体的亮度轮廓,又称轮廓光。逆光下的景物层次分明,线条突出,画面生动,拍出的照片立体感和空间感强。因此,逆光最适合表现深色背景下的深色景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光线。 我们常常用它来捕捉剪影,效果不错。

(3) 侧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大于0度小于90度角的光线,侧光下的物体,明暗反差好,具有立体感,色彩还原好,影纹层次丰富,而其中又以45度的侧光为最佳,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是一种最常用的光位。

(4) 顶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上方。顶光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缺乏中间层次,拍景物、人物显得没有生气,是一种不够理想的光线。但对于老头儿、老农妇等特殊人物发黑的眼窝、突出的颧骨、刀刻的皱纹很有表现力。

(5) 低光。是指从地平面刚升起或将落下的太阳光线,主要来自早晨和黄昏。低光下拍出的景物十分生动,很有生气,而且这种光线色温低,呈暖红色调,具有特殊的色彩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光线。

(6) 散射光。也叫做假阴天光线,照度平均、光线柔和,光比小,色差小,在被摄体上没有明显的投影。这种光宜表现恬静美好的生活、纯情的少女和天真的儿童。

3、注意拍摄角度。首先,摄影方向是指照相机与被摄对象在照相机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前、后、左、右或者正面、背面、侧面。当我们要开始拍照的时候,总是首先选择摄影点,也就是选择摄影方向。确定了方向之后再确定摄影的角度。摄影方向发生了变化,画面的形象特点和意境也都会随之改变。

正面拍摄:

正前方拍摄有利于表现对象的正面特征,能把横向线条充分的展现在画面上。这种正面的拍摄容易显得庄严、静穆的气氛以及物体的对称结构。拍人像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亲切感。正面拍摄,由于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容易与取景框的水平边框平行,同时如果主体画面面积很大,则容易被主体横线封锁,使我们的视线没有办法纵深伸展。这样的构图会显得呆板、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

背面拍摄:

背面拍摄是相机在被摄体的正后方。这种方向拍摄常常用于主体人物的画面,可以将主体人物和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主体人物所关注的对象。背面拍摄不重视人物的表情,但是很注重人物的姿态来表现内心,主要是形象语言。

正侧面拍摄

这指的是正左方或者正右方。这种方向适用于表现人物或主体有独特地方的时候。一是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正侧面轮廓和线条。在拍摄主体人物之间感情交流的时候,可以将两个人的举动和神情生动的表现出来。

斜侧方向拍摄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左前方、右前方以及左后方、右后方。这种方向拍摄的特点在于使被摄体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变为斜线,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同时可以扩大画面的容量,使画面生动活泼。

其次我们来说说拍摄的角度问题。它是照相机与被摄对象在照相机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者说在摄影方向、距离固定的情况下,照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相对高度。由于相对高度的不同,便形成了平、仰、俯三种不同的拍摄角度。

平摄:

就是照相机和被摄体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拍摄。这个时候的被摄对象不容易变形,特别是平摄人物活动的场面,使人感到平等、亲切。拍摄自然景物的时候,地平线的处理很重要。我们为了强调上下对称,可以把地平线放在中间的位置。但是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地平线平均分割画面的情况,因为那样做的话,远景和近景将压缩在中间一条线上,画面平淡、呆板。

仰摄

这种情况时,照相机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有利于突出被摄体高大的气势,能够将树这样的向上生长的景物在画面上充分的展开。利用贴近地面的仰摄还能够用于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仰拍人物的时候要注意的就是,脸部比较胖的人尽量不要这样拍。

俯拍

就是照相机高于被摄体向下拍摄。这个角度就好像登高望远一样,眼下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由下至上能充分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面上的景物层次、数量、位置等等,能够给人一种辽阔、深远的感受。

4、刻注意LCD里面景深的变化。往往一个好的景深表现可以使得一张照片生动起来。而在我们按下快门之前的取景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LCD里面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的景深变化,具体的选择就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审美来确定了,无论不希望画面的哪一个模糊都要考虑到为拍摄主体服务就可以了。

5、尽可能的使用三脚架。

6、可以选取多种拍摄主题。我们经常看到的微距摄影一般是表现花草虫鱼的,其实我们不妨试试看拍摄人物,微距摄影是适合一些事物的。

7、很好的选取焦点。在进行微距拍摄的时候最不能忽略的就是焦点的选择,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最能够表现事物特征、最出彩的部分上。

调整色调(白平衡)

很多人对白平衡概念不是很清楚,更不知怎样正确设置调整,以至于许多初用数码相机的人对拍摄的照片色彩不满意。要想真正掌握了解白平衡,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个概念。

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调是不同的。不同光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它是这样定义的:在常温下把一块理想的纯黑色金属物质加热,随着温度不断上升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人们把呈现不同颜色下的温度叫色温,以此标准来定义可见光的色调。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6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700 K,碘钨灯的色温约为3200k,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6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 K。

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人们对白色物体的变化最为敏感: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这就需要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到正确的色彩平衡。白色物体因反射了全部的可见光谱,所以数码相机把它作为调定的标准,在进行手动白平衡调整时,白平衡机构会试图把一定范围内除了纯白色以外的其它色调调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数码相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因此称为白平衡调整。它分为自动和手动调整,手动更准确一些且调整范围更大。而传统相机则是靠使用不同的胶片(日光型、灯光型)或不同滤色片来实现正确的色彩平衡的。

要想得到色彩还原更加正确的PP,就要在拍摄现场光源下进行手动白平衡调整 ,具体操作:如果拍摄现场有纯白色物体(如纯白色墙体),那么用镜头对准它充满相机取景器,调整手动白平衡.在超出自动白平衡调节范围的光线条件下,需要使用手动白平衡调节方式。进行手动调节前需要找一个白色参照物,如纯白的白纸—类的东西,有些数码相机备有自定义白平衡功能,这样只要对着白纸就可以进行白平衡的调整了。操作过程大致如下:1.把数码相机变焦镜头调到最广角(短焦位置);2.将白纸放置好;3.白平衡调到手动位置;4.把镜头对准晴朗的天空,注意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拉近镜头直到整个屏幕变成白色;5.按一下白平衡调整按钮直到取景器中手动白平衡标志停止闪烁,这时白平衡手动调整完成。

虚化背景

要想虚化背景,有如下三种方法:

(1)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

(2)背景尽可能设置较远;

(3)加大镜头光圈。

如果同时使用这三个方法,能够得到更显著的背景虚化效果。

如果相机能够变焦,那么就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即是说以将图像扩大到的最大限度来拍摄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虚化背景。如果增大变焦倍率后,拍摄主体溢出了画面,那么请摄影者往后退,离拍摄主体再远一些。

变焦倍率越大,虚化效果也就越明显。有朋友问,我的相机开到了4倍变焦可是还是没达到虚化背景的效果,在这冷酷豪哥告诉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的光圈不是恒定光圈,使用大变焦的同时你的光圈也在缩小,所以虚化效果欠佳。

内置闪光灯使用技巧

一、合理设置并注意检查数码相机的闪光模式

各种类型的数码相机,一般都内置了闪光灯,而且不少机型还可以外接闪光灯,因此,数码相机上一定会有个闪光模式的设置,通常至少包括3种基本方式:“自动、强制闪光、无闪光”,且多数相机会另加1-2种特殊模式:“防红眼、慢速”之一或全部,在操作方式上一般是有一个按键就可以控制,少数机型要配合菜单选择某些模式,使用前要仔细查看一下。另外,数码相机都有休眠模式,当从休眠唤醒时或者关机后又开机时,闪光模式可能会改变,不同的机型有不同的缺省模式,不一定都能记忆上次调好的状态,部分机型甚至在切换“浏览/拍摄”状态之后也会发生闪光状态的改变,最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按下快门后忽然发现闪光方式不对只好重来,所以,拍摄前一定要留意检查一下。

二、需要考虑用闪光灯的场合

以下场合一般是要用闪光灯的,除非有后面“禁用”那条中所述的情景,否则不要犹豫。

1.没有灯光,或者灯光昏暗,拍摄对象亮度不足的时候,比如晚上拍夜景人物照。

2.逆光、侧逆光拍摄,拍摄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反差较大的时候。比如阳光从人的后面照过来的时候,不打闪光灯则人物会很黑。

3.画面中同时有发光物体和不发光物体的时候,比如电视机屏幕,如果不用闪光灯则只能看到屏幕画面而电视外壳却是漆黑的。

4.拍摄对象不同部位亮度严重不均匀的时候,使用闪光灯可以让物体亮度均匀。

三、不要用闪光灯的场合

以下场合一般应考虑关闭闪光灯。

1.超出闪光灯作用范围,且无法通过调整距离进入这个有效范围的场合。白天一般不超过2米,晚上不要超过3米,才有好的效果,否则用不用都一样不会有理想效果,某些相机闪光灯比较强的例外,参考其说明书吧。

2.在昏暗的场合,如果拍摄对象的背景是大面积发光的场合,比如大家去海底世界,穿过海底隧道拍水下世界的时候,又比如彩色的音乐喷泉,用了闪光灯反而漆黑一团,此时用通过曝光补偿来解决。

3.物体过近时,比如在15厘米以内近拍的时候一般不用闪光灯,否则物体表面亮度会不太均匀,某些部位可能曝光过度。

4.闪光灯与物体之间有障碍物的时候,比如近拍的时候,镜头可能会彻底阻挡闪光灯的光线,失去作用。

四、避免曝光不均匀或出现一个大亮点

当物体表面比较光亮的时候,闪光灯的强烈反光会在照片上留下一个大亮点,破坏了整体效果,比如拍摄玻璃橱窗里面的物体、包了一层塑料薄膜的物体、以及在拍电脑板卡等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反光点,有膜的最好去掉膜,易反光的可将相机尽量远离物体(通过变焦镜头调整画面大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适当变换相机的角度,侧着拍摄,就可以使亮点反射到画面之外了

五、用闪光灯做辅助光源

闪光灯并非只在晚上才用,在任何时候,只要被摄物体不同部位的明暗反差太大,就可以通过闪光灯来适当弥补.

六、有灯光背景的夜间人像:正确使用慢速同步闪光模式

使用闪光灯以后,快门速度会加快,但是如果背景是漂亮的彩灯,反而会因此显得曝光不足,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有慢速同步闪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快门的速度不因为闪光灯的开启而变快,闪光灯可能连续闪两次,期间保持快门开启,或者快门先开启一段时间再闪光,或者闪光后再保持一段时间,无论哪种处理方式,原理都是一样的,即主题和背景都得到了合适的曝光亮,要注意的是此时曝光时间延长,一定要拿稳相机,或配合三脚架,并提醒被摄者在闪光灯亮之前和亮完以后的几秒钟里保持姿势不要动,否则图象会因手的抖晃或物体的移动而有重影发虚。另外,当静止的灯光背景比较暗时,往往需要适当加大曝光补偿,而由于被摄者离得近,在闪光灯的作用下可能会过于明亮,此时建议适当减小闪光灯的光强,防止曝光过度,减小闪光强度的具体方法参看后面.

七、有荧光屏的物体

比如显示器、电视机等,其屏幕是发光体,而边框外壳是不发光的,所以需要用闪光灯才能拍得完整、明亮。但是由于屏幕玻璃的反光,最好侧着去拍(左右,上下角度均可),才能避免一个大亮点出现在中间。

另外,由于屏幕刷新速率的原因,与数码相机的扫描速率可能会有差拍,造成一条缓慢滚动的暗条,解决的办法是降低快门的速度(比如用慢速同步模式),有时要反复实验几次才有满意效果.

八、避免闪光灯可能造成的红眼

很简单,几乎所有的相机都有防红眼闪光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模式下快慢时间会延长,相机要拿稳,或者使用三脚架。

九、注意有效距离

一般的相机闪光灯功率都比较弱,因此距离范围有限。白天光线强的时候,逆光拍摄有效距离可能只有1-2米,夜间比较长,不过一般的数码相机闪光灯有效范围不超过3-5米。

十、在水下使用闪光灯

水对光线的吸收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水下摄影的光线很差,闪光灯的范围在水下只能达到其有效距离的一半,要注意避免曝光不足的问题。另外,如果是隔着玻璃去拍摄水里的物体,闪光灯应紧贴玻璃壁,否则光大多被反射掉了,但由于相机镜头往往比闪光灯的位置突出,因此在实

际操作中比较难以实现,此时恐怕只有外接闪光灯才能解决问题,或者干脆不用闪光灯而靠延长曝光时间来拍摄。

十一、怎样调整闪光灯的亮度

闪光灯的最大亮度一般由其自身特性决定,要增加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减小强度还是可以的,方法是用纱布或者透明纸遮挡,一般一层纱布可以减弱到50%,2层可减弱到1/4左右。在实战中,往往没有这样的条件找纱布,那么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手指直接挡住闪光灯!注意,不要挡在闪光灯的中央部位,而是要从其边缘开始向中央挡,手指要贴紧,这个方法很有效。

十二、注意镜头保持清洁

在夜间使用闪光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镜头是否清洁,这点相信是很多朋友想不到的。数码相机的镜头前一般有一片保护玻璃,其上如果有灰尘的话,白天用可能影响不大,但到了晚上使用闪光灯的时候,会造成明显的光斑。北京风沙大,笔者有一次在晚间拍摄中忽然发现画面有可疑的斑点。

名词解释

焦距——透镜中心到其焦点的距离。焦距的单位通常用mm(毫米)来表示,一个镜头的焦距一般都标在镜头的前面,如f=50mm(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镜头”),28-70mm(我们最常用的镜头)、70-210mm(长焦镜头)等。

光圈——用于控制镜头通光量大小的装置。

快门——用于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快门一般可分为帘幕式快门和镜间叶片式快门以及钢片快门三种。其中帘幕式快门又可分为纵走式帘幕快门、横走式帘幕快门。钢片快门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目前最高快门速度可达1/12000秒以上)。镜间叶片式快门的最高速度一般不超过1/500秒,但镜间叶片式快门的最大优点是拍摄时产生的噪音极低,极利于偷拍,并可以实现全速度范围内同步闪光。

快门速度——快门开启的时间。它是指光线扫过胶片的时间(曝光时间)。例如,“1/30”是指曝光时间为1/30秒,同样,“1/60”是指曝光时间为1/60秒,1/60秒的快门是1/30秒快门速度的两倍。其余以此类推。

说明:有些资料把快门速度称为快门时间,二者名称不同,但含义相同,均指快门打开的时间。

景深——影像相对清晰的范围。景深的长短取决于三个因素:镜头焦距、相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所用的光圈。景深与以上三者的关系是:⑴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光圈、距离的情况下,28mm的镜头的景深要远远大于70mm镜头的景深);⑵距离越近,景深越短,距离越远,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焦距、光圈的情况下,拍摄对象在10米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拍摄对象在1米时的景深);⑶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例:在相同的焦距、距离的情况下,光圈为F16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光圈为F4时的景深)。

感光度——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感光度的单位用“度”或“定”来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为100度/21定的胶卷。感光度越高,胶片越灵敏(就是在同样的拍摄环境下正常拍摄同一张照片所需要的光线越少,其表现为能用更高的快门或更小的光圈)。200度的胶卷感光的灵敏度是100度胶卷的2倍,400度的胶卷的灵敏度是200度胶卷的2倍,其余以此类推。

色温——各种不同的光所含的不同色素称为“色温”。色温的单位为“K”(开尔文)。我们通常所用的日光型彩色负片所能适应的色温为5400K-5600K;灯光型A型、B型所能适应的色温分别为3400K和3200K。所以,我们要根据拍摄对象、环境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胶卷,否则就会出现偏色现象(除非用滤色镜校正色温)。

附:色温的定义“假设有一种黑色金属,使之处于零下273度(绝对零度)的环境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该黑色金属就会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由该色光所对应金属的温度再加上273就是该种光的色温”。例如,将该金属加热至2500摄氏度,该金属就已发出红光,这种红光的色温就是“2500+273”K,也就是说这种红光的色温就是2773K。色温越低,长波长的光(红、橙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色温越高,短波长的光(蓝、紫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例如:中午的日光的色温大约是5500K;闪光灯的色温约为5600K;蔚蓝的天空的色温大约为20000K;100瓦普通灯泡的光的色温大约为2600K。

曝光——光到达胶片表面使胶片感光的过程。需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曝光是指胶片感光,这是我们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经过的一个过程。这和非专业人士所说的“曝光”大不相同,他们所说的“曝光”是指因相机漏光导致胶卷作废的意外事故。

相对孔径——镜头有效通光口径(光束直径)与焦距的比值。相对孔径越大,镜头就越“快”。如1:2.8、1:3.5-4.5等。在变焦镜头中,一般把相对孔径固定的镜头称为专业镜头,把相对孔径不

固定、但相对孔径在1:2.8-1:4之间的镜头称为准专业镜头,其余则称为普及型镜头。

曝光组合——是指在同一拍摄环境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比如,用测光表测得快门为1/30秒时,光圈应用5.6,这样,F5.6、1/30秒就是一个曝光组合。我们也可用F4和1/60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二者等效),也可用F2.8和1/125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也就是说,这几个组合是等效的。但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几个曝光组合是等效的,也就是说曝光是准确的,但不同组合所获得的景深是不同的。

快门速度和光圈最佳组合的准则 1、为了使相机的受震民政部减轻,一个通用的快门速度是1/125秒。而1/250秒这一较高的快门速度则可以用来拍摄相当清晰的照片。使用望远镜头,必须配以较高的快门速度,然而此时你又必须使光圈较正常的开大一些才能获得合适的曝光量。要记住,当按下快门钮时,即使是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也要尽可能地使你手中的相机保持平稳。

2、抓住动作。1/125秒的快门速度能抓住人的步行动作。当然,当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时,是有可能抓住如跑动着的人等稍快一些的动作的。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时,必须用较大的光圈,以保持获得相同的曝光量。例如某一胶卷在充足的阳光下使用时的指南是1/125秒、f/11,那么获得同样曝光量的快门速度和光圈的另外组合可以是1/250秒、f/8或者1/500秒、f/5.6。

3、景深的控制。在保持正确的曝光量的同时,通过使用或大或小的光圈配以适当的快门速度能增加或减少清晰程度或景深。

控制快门的判断法则:

1.环境抖动,例如在车子内拍照,最好用快速快门。通常必须1/500以上。

2.拍运动类照片,通常也必须用1/500以上。例如职篮、职棒、足球、排球。

3.想把被摄物固定也适用高速快门。

4.想拍有动感的影像,使用慢速快门。例如拍水流,瀑布,车灯移动轨迹。

5.拍静物,风景,希望有大景深时,使用慢快门,甚至B快门。B快门是随拍摄者的需要而开关,曝光长短由拍者随意调整,有些夜景,星光,曝光时间可长达数小时。

光圈与快门的关系

为了曝光准确,光圈与快门必须充分合作。在同一拍照环境下,光圈缩小则曝光时间增加;光圈放大则曝光时间缩短。其相对关系如下:

(光圈的数字越大,代表镜头叶片的洞孔越小,景深越大,能进入的光量越少。快门的数字越大,代表快门打开的时间越短,能进入的光量越少。 )

选择快门速度

选择光圈(f值)

晴天16法则。在晴朗的天气下,在拍正面光物体时,光圈选择在F16,快门是相机ISO的倒数(如ISO为200,那快门为1/200秒)。

ISO设置一般规则:

1. 在光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要频繁变动ISO感光度设置。这对于胶卷用户是一定的,一旦装入胶卷后一般就无法再更改,而数码用家我也推荐同样的拍摄习惯,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方面,ISO设定后就不要再去想它。

2. 我是一名对画质有一定要求的摄影者,所以我个人推荐ISO感光度的设置范围如下:如果你使用胶卷相机或者专业数码单反相机,ISO设置在100度到800度之间比较保险;如果你使用消费级别的数码单反或者小数码DC,我建议ISO设置在100度到400度之间。当然如果你想要特殊的效果时除外。

3. ISO确定原则:在晴天或者多云光线条件下的室外,使用100度或者200度的ISO感光度;在阴天或者下雨的室外,使用200度或者400度的ISO感光度;在自然光条件下的室内或者傍晚或者夜

晚的灯光下,使用400度或者800度的ISO感光度。

4. 在较暗的光线条件下,为了弥补光线的不足,把ISO设置成上面确定原则中的最大值,并且使用镜头的大光圈进行拍摄;如果曝光值中的快门读数已低于手持拍摄的最小值请务必使用三角架。

选择测光方式

尽管市场上数码相机有多种测光模式,但只要真正熟练地掌握1~2种测光模式,了解相机的测光原理,就能对付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拍摄题材的需要。下面我们就对数码相机之中常见的测光模式做一个详细的讲解。

常见的测光模式——平均测光

这是数码相机中最主要的测光模式,几乎所有的DC都内置有该模式。也有部分相机将平均测光称为“矩阵测光”,例如尼康数码相机将它最多分为256个区域,相机对取景框内的画面作全面分析后会自动得出一个平均比较科学的测光读数,以保证曝光准确。

偏重中央重点测光

这种模式比平均测光要更精准些。因为一般摄影者在拍摄时常常会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间,因此该模式针对此特点,从整个画面测量照度,但将测量重点放在位于取景器中央的一块区域,相当于传统单反相机裂像对焦圆大小,由于以中间为主,同时适当兼顾周围环境亮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点测光

点测光是一种更加精确的测光模式,它的测光大约只测画面中之2%~3%的面积,不考虑周边环境亮度,因此可确保摄影者完全按照自己选择的某个具代表性的“点”来测光曝光,所以能满足严格的曝光要求。

此外还有些比较特殊的测光模式,比如AF模式,它将对焦点作为测光点,摄影者在完成对焦的同时也完成了测光,这对抓拍动体时比较有利。不过这种功能在一般普及型数码相机上比较少见。不过,再先进的机器也是没有思维的工具,而且相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摄影者对某个对象的曝光意图。因此对摄影者而言,只有真正针对相机不同的测光特性来使用,才能确保捕捉到最佳曝光,获得高质量的数码照片。

平均测光模式适用条件

平均测光模式的特点是在拍摄时相机测光曝光系统根据具体情况作多点取样,然后测算出整个画面所需的最适合的平均曝光量,以确保最后获得准确曝光。从实际拍摄的角度分析,平均测光模式主要适合拍摄画面反差比较正常的内容,适合于被摄主体与背景没有强烈反差对比,亮度差异相对平和的对象。

一般来说,平均测光模式最适合的内容是顺光、侧光下的风景、人物特写、中景、团体照等,也适合拍摄一般人物室内或室外活动场景等,该模式在一般情况下都可正常发挥作用,尤其是拍摄顺光,前侧光以及阴天或大面积亮度比较均匀的场景时都非常有效。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的适用条件

相对于平均测光模式而言,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的测光范围更小,曝光效果也更加精确。但是许多摄影初学者也正是因为掌握不好测光位置,影响到拍摄效果。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测光方式,几乎在所有的拍摄题材中都适用。概括而言,拍摄那些既需表现主体,同时又需兼顾整体曝光量的内容,就需要选择偏重中央平均测光系统。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在实践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这是由于该模式在主要考虑中间部分曝光的同时也兼顾了背景,而在日常生活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广告摄影以及其他摄影实践中,主要表现对象大都往往在中间。所以在实践中,无论是拍摄背景与主体有一定反差的内容还是拍摄主体与背景亮度较一致的场景,采用此种测光模式来测光拍摄,基本上都可确保万无一失。 点测光模式适用条件

我们一般所说的“点测光”是一个适合要求较高的专业摄影人士需求而设计的模式,主要为了对付特殊拍摄条件下的测光需要。该模式在测光和拍摄时,测光系统只测量取景范围中3%的面积,完全不考虑周围其他背景的曝光需要,因此有经验的摄影者利用它能预测到最后照片的实际影调效果。要用好“点测光”模式,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摄影者得知道被摄对象中什么位置是适合选为“点”而且作为测光标准。

点测光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其窄角度测光范围,能确保测算画面中主要表现对象所需曝光量,能满足特定环境下的测光需要。比如说在主体与背景反差亮度特别大的对象,如舞台摄影中常常有追光灯打在演员身上,而背景几乎一片漆黑,如果不用点测光必定出现主体曝光过度。再如拍摄日出日落场景,也需要摄影者针对天空实际亮度选择某一个标准区域来还原自己希望的亮度,同样要依赖点测光才比较可靠。另外像逆光摄影、空中摄影、拍摄跳伞等场景,采用点测光模式也比较合适。

所有测光模式中,只有点测光才能真正解决体积较小的主体在极亮或极暗背景前的准确曝光问题。

12条基本的摄影法则 ⒈阳光16法则。这条基本法则适合于在白天拍摄明亮的、照明均匀的场景,即用光圈为f16,快门速度用感光度指数的倒数,例如光圈f16,感光度为ISO100,快门速度可以选择1/100秒。在此基础上,如果在海滩上拍摄可以将光圈缩小到f22,如果遇到多云天气可以将光圈放大到f11,以此类推。

⒉月亮11、8和5.6法则。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法则,它只有在拍摄月亮时才有效:满月时光圈为f11,快门速度高于感光度指数的倒数;月缺时快门速度不变,但光圈改为f8;如果只剩一弯新月,则在相同的快门速度下选择f5.6光圈。

⒊机震法则。手持相机拍摄最低的安全快门速度为所用镜头焦距倒数,低于这一快门速度,机震可能导致照片锐度下降。比如使用50mm镜头,快门速度应高于1/60秒,如果现场光照度不足,可以使用闪光灯、三脚架或让相机借助某些固定物体来加以解决。

⒋灰卡法则。在拍摄过程中,使用18%灰卡测光是获得一张曝光均匀、准确照片的最佳方法,即使你忘带灰卡也没关系,你可以伸出手来,让它面对光源,用测光表或机内测光计测光,以测光值为基础增加1级曝光量即可(不同的皮肤色调可能导致测光精度有一点偏差)。

⒌景深法则。对远处的被摄体聚焦时,通常景深区域在被摄体前方的长度是在被摄体后方长度的2倍。换言之,被摄体通常在景深的后三分之一处。这在所有光圈和焦距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光圈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你能够拍摄的清晰长度就越大。

⒍最大数码打印法则。为了计算你手头数码相机能够输出的照片的最大打印规格(是在人们能够接受的成像质量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可以将你相机的最大分辨率除以200,就能算出这台数码相机打印规格(有的摄影文章和摄影图书将其称为展览级照片质量),如果除以250就是该机的极限打印规格,所得结果的单位是英寸。

⒎曝光法则。最经典的阐释是:“按照高光部位曝光,然后按照暗部来冲印”,这对传统反转片和数码相机来说都是一样准确的,不过使用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最好还是曝光过度一档。

⒏快速闪光曝光法则。当使用没有自动降低闪光灯输出量、实现闪光补光的自动闪光灯时,可以将闪光灯上的感光度设置提高到你所用焦距感光度的2倍。

⒐闪光灯工作范围法则。要了解你的闪光灯最大的工作范围,就需要这条规则了。这条规则是:“距离加倍,感光度速度提高4倍”。举例而言,如果感光度为ISO1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是6米,那么更换ISO400胶卷或将数码相机感光度提高到ISO4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为12米。

⒑百万像素乘数法则。为了使数码相机分辨率提高一倍,你必须将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数乘以4才能做到这一点(不是2倍!),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要将分辨率提高一倍,必须让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增加1倍,因此影像传感器上像素数的数量自然就是2倍×2倍=4倍啦!

⒒动体凝固法则。为了记录下垂直于镜头光轴运动的物体,你需要在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2级;当物体以与镜头光轴呈45度夹角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为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1级。举例而言,如果一个人以中速面向你跑来,需要用1/125秒将运动固定下来,当他以同样速度从取景器中横向跑过时就需要1/500秒快门速度了,如果他是以斜向跑过时只需1/250秒快门速度即可。

⒓日落法则。为了在日落时分拍摄能够获得准确曝光,测光区域应位于太阳上方,但不能包括太阳本身,如果你希望整个场景看起来像是日落半小时后的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缩小1档光圈或减一级曝光量。

微距拍摄技巧和经验

拍微距需要理由吗?以前胶片相机拍摄微距,要么使用微距镜头,要么使用大长焦镜头,两者价格都不菲,而对数码相机来说,微距摄影是数码相机的特长之一,在拍摄一些细小的东西,如水滴、珠宝、花鸟、鱼虫、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即使是很多民用级的低端数码相机,都配置了微距、甚至超微距功能,虽然与专业的微距拍摄无法相比,但会让你一试微距世界的美丽。如果你还没尝试过拍微距,请跟我来。

微距世界很美丽,因为微距可以放大微观世界,获取的是我们日常视觉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更有视觉冲击力。微距题材很广泛,盆养的花、厨房菜板上被切开的菜、家中的小饰品、屋檐落下的水滴、楼下草地里的昆虫世界„„

所谓微距摄影,一般指拍摄比物体正常尺寸要大的图像,即图像大小与实物大小的比例超过1∶1。传统相机镜头的焦距较长,要较好地实现微距拍照,需要配备微距镜头(包括标准距离

50mm~60mm、中距约90mm~105mm与长距180mm~200mm)、三脚架等附件。而数码相机CCD感应器的面积较小,镜头焦距较短,有的甚至仅为几个mm,因此能有相当理想的微距功能,即便是入门级摄影爱好者,也容易成为一个微距摄影高手,拍摄出花间采蜜的蝴蝶,树上蠕动的爬虫,层次丰富、背景虚化的小花„„

虽然数码相机微距上手比较快,完全不需要传统相机要配备很好的微距镜头,并需要足够的经验才能实现精彩的“一拍”,但是,要想用数码相机拍到好片子,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行。

在实拍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灵活把握好光圈、焦点、景深及光线等影响片子效果的几个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微距模式

目前市面上的数码相机都具有微距拍摄功能,也比较容易上手。但使用微距模式时一定要注意,在相机和物体之间距离小于20cm时,最好使用LCD取景而不用光学取景器,因为光学取景器在拍摄远距离景物时它和镜头捕获的范围相差不大,但当使用微距模式时这个差距就大了。另外,微距摄影会使快门速度变得很慢,使用自动对焦功能比手动还要慢。为了生成效果完美的微距图像,部分数码相机带有自拍器,可有效防止相机的震动。

焦点的选择

不同的焦点选择,能营造出不同的图像效果。在移动拍摄焦点时,应使拍照对象处于画面中间,一般情况下应该选取画面上最吸引人的部分,也就是你最想表现的部分,并保持快门的半按状态,在焦点对准以后(要稍微等一下以便相机进行对焦)再从容地按动快门,避免拍摄出的照片发虚。

一般说来,在数码相机微距模式下,镜头距离物体越近,拍摄出来的物体越大,如果不注意画龙点睛,片子画面就会显得非常呆板。如对小昆虫一类的主体拍摄,焦点的选择应该落在昆虫的眼睛上。眼睛是生命的灵气的所在,拍得越清晰越好清楚。尤其是像蜜蜂、小青虫和蚂蚁昆虫这样微小的生物,更要重视对眼睛的表达。

聚焦与景深

景深在微距摄影中往往是成败的关键。由于微距拍摄时镜头距景物很近,所以景深一般都很浅,背景都几乎看不清楚。但有时为强调画面效果,需要适当加强景深,因此要特别注意聚焦与景深的调整。

景深一般取决于三个因素:

1. 光圈大小。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为了展示花鸟鱼虫细节方面的微距拍摄,纵向增加主体的清晰度,一般适宜用较大的光圈值以加深景深。

2. 镜头和景物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深,距离越近景深越浅。拍摄时最好把要拍摄的主题都能放到同一个与镜头轴向垂直的平面里,否则会有一部分主题可能不够锐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配置一枚广角镜头,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景深,而且可以让你更靠近景物。

3.焦距。焦距越大景深越浅,焦距越小景深越深。不同的光圈和焦距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景深。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地利用光圈和焦距的组合,既能虚化背景,又能保证主体清晰。如果用远端变焦进行微距拍摄,拍摄的照片就会不够理想

曝光和背景

微距摄影曝光程序比起普通拍摄有少许不同之处,因为微距拍摄的物品一般都是很小的,占很小部分篇幅,曝光程序很有可能被背景所愚弄,所以在拍摄时最好人为加上背景,这样更能让主题突出。

添加背景,一般可以选择中性灰色的纸作为背景,使用灰色一方面可以让曝光更准确,还有就是使用灰色让背景显得很淡,这种色彩和一般的色彩都可以搭配到一起。也可以使用白色或黑色的背景,不过这样曝光时就要特别注意,因为它们很容易导致曝光不准确,造成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这时就要用到曝光补偿进行调整,如果背景太暗,就增加曝光,如果太亮就减弱曝光。 光线的控制

微距摄影的光线控制本质上是调节自然光与人造光的比例,正确地运行光线,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与意境。但一般不要使用闪光灯。虽然,闪光灯能缩短拍摄曝光时间,获得的景深更深,减弱因曝光时的抖动或物体运动所带来的影响,但微距拍摄时闪光灯的使用要比普通模式下难,很容易造成曝光过度。所以,一般摄影爱好者在进行微距拍摄时,要注意观察光线的照射方向,尽量利用好自然光,确保光线平均地照射在被摄物体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侧面射入的光线能更好地突出物体的质感。如果自然光线的不足或光线照射位不当,可以用个手电筒或白色泡沫板(充当反光板)补光。

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如果是拍摄花草类的静物,那么可以很用心地考虑用光与造型。大光圈可以助你获得极好的浅景深,并且有大的透光度,片子不容易虚掉,同时可以获得艺术美感的效果。但因为是微观世界,相机镜头与被摄物间已经离得很近,极有可能遮住部分光线,所以辅助光是不可少的。如果在室内拍摄,请使用大功率家用台灯之类,至于是白炽灯还是荧光灯并不重要,因为DC都带有白平衡调节,大不了多试几次。另外,一张白板纸用来补光也是很好的建议。为了获得清晰的照片,辅助架稳相机的三脚架、独脚架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拍摄对象是怕惊扰且行动迅捷的小昆虫,高速快门是第一要素。获取高速快门有三种途径,一是使用大光圈,通光量足了,快门速度就可以相应提高。二是使用高ISO,但高ISO会造成画面较粗糙,颗粒感加强,因为表现微观世界一定要细腻一些好,所以除非在高阶ISO还能获得足够精细的画面(像Canon 300D在ISO800下还可以获得通透的片子来),否则不建议使用。三是使用闪光灯,例如为了拍一只纵深感清晰的蝗虫照片,只有通过小光圈才能获得,但是小光圈带来

的负面效果就是透光量的减少与快门速度的降低,而行动快捷的小动物不会给你机会打辅助长明灯光,闪光灯是唯一选择,而且行动要快。为了避免直射过曝,请在闪光灯上加柔光罩。 用得着的小技巧

1.遥控或快门线的使用有助于获得清晰的照片,或者使用相机的定时自拍功能。

2.测光与聚焦模式尽可能不用点测,因为在点测时反而测焦不准。一般的消费类DC手动聚焦功能较弱,而在被摄物较小不易准确聚焦时,可以在同距离处手持手表之类的大一点的物件来辅助对焦。

3.使用液晶屏取景,因为拍微距本身就要与被摄物离得很近,再使用取景器取景不仅姿势不雅,关键是不易端稳相机。而使用液晶屏取景,可以让拍摄者很从容地构图,并方便看到最终的浅景深效果。

4.注意背景。尽管微距一般都可以很好地虚化背景,但也要留意背景物体间的接缝处,有时一不小心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5.巧妙搭配不同摄影器材。同事中有人成功使用E20P配标头反接,这时反接的标头就成了一个放大镜,可以获得更好的微距效果,尽管成像中带有黑圈,使用大分辨率做裁剪就可以了。

6.适当尝试逆光效果。特别是边缘薄且透的植物花、叶之类,逆光下会表现出特别的美感。

7..旅游景点中,像风蚀的石刻、锈迹斑斑的门锁之类,在微距拍摄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质感。

微距拍摄的技巧和经验(续)

不知道大家对于我们周围事物的细节感不感兴趣,有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摄影里面微距拍摄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拍摄模式。它真正可以体现出相机的清晰度和被拍摄事物最真实的一面。往往利用微距,我们可以把一些看上去平平凡凡的花花草草,乃至于各种生灵都拍的生动起来。这次我们的数码摄影完全宝典就来好好谈谈用数码相机进行微距摄影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学会用眼睛当镜头

当我们那起相机准备摄影的时候,千万不要只是把取景器当作是观察事物的工具,要学会把自己的眼睛训练的有镜头的感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的把握住我们所要拍摄的东西。在进行微距拍摄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仔细、尽心的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不要急于按下快门。所谓的微距,说白了久是离得很近的去捕捉画面,显然,捕捉到的画面一定是某一种物体的某一个细节。那么,只要我们觉得有可以用近镜头表现的部分就不要放弃。其实寻找这样的事物并不难,只要它身上的某一个部分具备某一种特点就没有问题。这个特点可以是形状、颜色、神情、状态等等,所以说不仅花花草草可以用微距来表现,万物都可以。

器材要求

1、相机或者镜头有微距功能。一般来讲,数码相机的镜头是不可以更换的,只有少数比较专业的数码相机可以。那么,对于不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讲就要求机身里面具备微距拍摄功能,一般用英文字母micro和小花的图形表示。对于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讲,一般要求所

配的镜头本身具备微距拍摄的功能。

2、最好具备点侧光模式或者中央重点侧光。这是由于所要拍摄的对象的方位较小,需要准确的测光以便进行准确的曝光。

3、相机本身比较轻便或者配三脚架。由于在进行微距拍摄的时候最容易因为手动而使画面变虚,所以为了确保画面的清晰,最好选用轻便的数码相机或者稳当的三脚架。

4、焦距和放大倍率。焦距的选择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微距摄影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焦距的选择应该和放大倍率放在一起考虑:DSCN0087.JPG

花草、静物:50-100mm左右比较合适,放大倍率1/8到1/4就可以;

昆虫、小动物:100-200mm左右比较合适,放大倍率在1/4到1/2,1/1更好。

对于微距镜头来说,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距离的大小以及放大倍率。

5、光圈不一定要很大。不要认为光圈放大就会有很明显的景深。在微距拍摄中,本身就会产生很鲜明的景深效果,就不一定需要大光圈了。

拍摄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细节

1、将变焦推到广角端在进行拍摄。这是针对于不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说的。和传统相机必须用长焦端拍摄微距相反,数码相机拍摄微距需要将变焦调节到广角,然后选择微距的拍摄模式,靠近物体进行拍摄。只有这样才可以对较准确快捷。

2、注意拍摄时的光线。我们来主要说说光位的用法:

(1) 顺光。也叫做“正面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相同的光线。在这样的光线下,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饱和,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效果。但景物缺乏明暗反差,没有层次和立体感。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用这样的光线,照片好像平铺直叙,不生动。

(2) 逆光。也叫做背光,光线与拍摄方向相反,能勾勒出被摄物体的亮度轮廓,又称轮廓光。逆光下的景物层次分明,线条突出,画面生动,拍出的照片立体感和空间感强。因此,逆光最适合表现深色背景下的深色景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光线。 我们常常用它来捕捉剪影,效果不错。

(3) 侧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大于0度小于90度角的光线,侧光下的物体,明暗反差好,具有立体感,色彩还原好,影纹层次丰富,而其中又以45度的侧光为最佳,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是一种最常用的光位。

(4) 顶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上方。顶光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缺乏中间层次,拍景物、人物显得没有生气,是一种不够理想的光线。但对于老头儿、老农妇等特殊人物发黑的眼窝、突出的颧骨、刀刻的皱纹很有表现力。

(5) 低光。是指从地平面刚升起或将落下的太阳光线,主要来自早晨和黄昏。低光下拍出的景物十分生动,很有生气,而且这种光线色温低,呈暖红色调,具有特殊的色彩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光线。

(6) 散射光。也叫做假阴天光线,照度平均、光线柔和,光比小,色差小,在被摄体上没有明显的投影。这种光宜表现恬静美好的生活、纯情的少女和天真的儿童。

3、注意拍摄角度。首先,摄影方向是指照相机与被摄对象在照相机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前、后、左、右或者正面、背面、侧面。当我们要开始拍照的时候,总是首先选择摄影点,也就是选择摄影方向。确定了方向之后再确定摄影的角度。摄影方向发生了变化,画面的形象特点和意境也都会随之改变。

正面拍摄:

正前方拍摄有利于表现对象的正面特征,能把横向线条充分的展现在画面上。这种正面的拍摄容易显得庄严、静穆的气氛以及物体的对称结构。拍人像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亲切感。正面拍摄,由于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容易与取景框的水平边框平行,同时如果主体画面面积很大,则容易被主体横线封锁,使我们的视线没有办法纵深伸展。这样的构图会显得呆板、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

背面拍摄:

背面拍摄是相机在被摄体的正后方。这种方向拍摄常常用于主体人物的画面,可以将主体人物和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主体人物所关注的对象。背面拍摄不重视人物的表情,但是很注重人物的姿态来表现内心,主要是形象语言。

正侧面拍摄

这指的是正左方或者正右方。这种方向适用于表现人物或主体有独特地方的时候。一是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正侧面轮廓和线条。在拍摄主体人物之间感情交流的时候,可以将两个人的举动和神情生动的表现出来。

斜侧方向拍摄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左前方、右前方以及左后方、右后方。这种方向拍摄的特点在于使被摄体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变为斜线,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同时可以扩大画面的容量,使画面生动活泼。

其次我们来说说拍摄的角度问题。它是照相机与被摄对象在照相机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者说在摄影方向、距离固定的情况下,照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相对高度。由于相对高度的不同,便形成了平、仰、俯三种不同的拍摄角度。

平摄:

就是照相机和被摄体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拍摄。这个时候的被摄对象不容易变形,特别是平摄人物活动的场面,使人感到平等、亲切。拍摄自然景物的时候,地平线的处理很重要。我们为了强调上下对称,可以把地平线放在中间的位置。但是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免地平线平均分割画面的情况,因为那样做的话,远景和近景将压缩在中间一条线上,画面平淡、呆板。

仰摄

这种情况时,照相机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有利于突出被摄体高大的气势,能够将树这样的向上生长的景物在画面上充分的展开。利用贴近地面的仰摄还能够用于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仰拍人物的时候要注意的就是,脸部比较胖的人尽量不要这样拍。

俯拍

就是照相机高于被摄体向下拍摄。这个角度就好像登高望远一样,眼下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由下至上能充分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面上的景物层次、数量、位置等等,能够给人一种辽阔、深远的感受。

4、刻注意LCD里面景深的变化。往往一个好的景深表现可以使得一张照片生动起来。而在我们按下快门之前的取景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LCD里面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的景深变化,具体的选择就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审美来确定了,无论不希望画面的哪一个模糊都要考虑到为拍摄主体服务就可以了。

5、尽可能的使用三脚架。

6、可以选取多种拍摄主题。我们经常看到的微距摄影一般是表现花草虫鱼的,其实我们不妨试试看拍摄人物,微距摄影是适合一些事物的。

7、很好的选取焦点。在进行微距拍摄的时候最不能忽略的就是焦点的选择,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最能够表现事物特征、最出彩的部分上。

调整色调(白平衡)

很多人对白平衡概念不是很清楚,更不知怎样正确设置调整,以至于许多初用数码相机的人对拍摄的照片色彩不满意。要想真正掌握了解白平衡,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个概念。

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调是不同的。不同光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它是这样定义的:在常温下把一块理想的纯黑色金属物质加热,随着温度不断上升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人们把呈现不同颜色下的温度叫色温,以此标准来定义可见光的色调。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6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700 K,碘钨灯的色温约为3200k,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6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 K。

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人们对白色物体的变化最为敏感: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这就需要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到正确的色彩平衡。白色物体因反射了全部的可见光谱,所以数码相机把它作为调定的标准,在进行手动白平衡调整时,白平衡机构会试图把一定范围内除了纯白色以外的其它色调调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数码相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因此称为白平衡调整。它分为自动和手动调整,手动更准确一些且调整范围更大。而传统相机则是靠使用不同的胶片(日光型、灯光型)或不同滤色片来实现正确的色彩平衡的。

要想得到色彩还原更加正确的PP,就要在拍摄现场光源下进行手动白平衡调整 ,具体操作:如果拍摄现场有纯白色物体(如纯白色墙体),那么用镜头对准它充满相机取景器,调整手动白平衡.在超出自动白平衡调节范围的光线条件下,需要使用手动白平衡调节方式。进行手动调节前需要找一个白色参照物,如纯白的白纸—类的东西,有些数码相机备有自定义白平衡功能,这样只要对着白纸就可以进行白平衡的调整了。操作过程大致如下:1.把数码相机变焦镜头调到最广角(短焦位置);2.将白纸放置好;3.白平衡调到手动位置;4.把镜头对准晴朗的天空,注意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拉近镜头直到整个屏幕变成白色;5.按一下白平衡调整按钮直到取景器中手动白平衡标志停止闪烁,这时白平衡手动调整完成。

虚化背景

要想虚化背景,有如下三种方法:

(1)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

(2)背景尽可能设置较远;

(3)加大镜头光圈。

如果同时使用这三个方法,能够得到更显著的背景虚化效果。

如果相机能够变焦,那么就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即是说以将图像扩大到的最大限度来拍摄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虚化背景。如果增大变焦倍率后,拍摄主体溢出了画面,那么请摄影者往后退,离拍摄主体再远一些。

变焦倍率越大,虚化效果也就越明显。有朋友问,我的相机开到了4倍变焦可是还是没达到虚化背景的效果,在这冷酷豪哥告诉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的光圈不是恒定光圈,使用大变焦的同时你的光圈也在缩小,所以虚化效果欠佳。

内置闪光灯使用技巧

一、合理设置并注意检查数码相机的闪光模式

各种类型的数码相机,一般都内置了闪光灯,而且不少机型还可以外接闪光灯,因此,数码相机上一定会有个闪光模式的设置,通常至少包括3种基本方式:“自动、强制闪光、无闪光”,且多数相机会另加1-2种特殊模式:“防红眼、慢速”之一或全部,在操作方式上一般是有一个按键就可以控制,少数机型要配合菜单选择某些模式,使用前要仔细查看一下。另外,数码相机都有休眠模式,当从休眠唤醒时或者关机后又开机时,闪光模式可能会改变,不同的机型有不同的缺省模式,不一定都能记忆上次调好的状态,部分机型甚至在切换“浏览/拍摄”状态之后也会发生闪光状态的改变,最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按下快门后忽然发现闪光方式不对只好重来,所以,拍摄前一定要留意检查一下。

二、需要考虑用闪光灯的场合

以下场合一般是要用闪光灯的,除非有后面“禁用”那条中所述的情景,否则不要犹豫。

1.没有灯光,或者灯光昏暗,拍摄对象亮度不足的时候,比如晚上拍夜景人物照。

2.逆光、侧逆光拍摄,拍摄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反差较大的时候。比如阳光从人的后面照过来的时候,不打闪光灯则人物会很黑。

3.画面中同时有发光物体和不发光物体的时候,比如电视机屏幕,如果不用闪光灯则只能看到屏幕画面而电视外壳却是漆黑的。

4.拍摄对象不同部位亮度严重不均匀的时候,使用闪光灯可以让物体亮度均匀。

三、不要用闪光灯的场合

以下场合一般应考虑关闭闪光灯。

1.超出闪光灯作用范围,且无法通过调整距离进入这个有效范围的场合。白天一般不超过2米,晚上不要超过3米,才有好的效果,否则用不用都一样不会有理想效果,某些相机闪光灯比较强的例外,参考其说明书吧。

2.在昏暗的场合,如果拍摄对象的背景是大面积发光的场合,比如大家去海底世界,穿过海底隧道拍水下世界的时候,又比如彩色的音乐喷泉,用了闪光灯反而漆黑一团,此时用通过曝光补偿来解决。

3.物体过近时,比如在15厘米以内近拍的时候一般不用闪光灯,否则物体表面亮度会不太均匀,某些部位可能曝光过度。

4.闪光灯与物体之间有障碍物的时候,比如近拍的时候,镜头可能会彻底阻挡闪光灯的光线,失去作用。

四、避免曝光不均匀或出现一个大亮点

当物体表面比较光亮的时候,闪光灯的强烈反光会在照片上留下一个大亮点,破坏了整体效果,比如拍摄玻璃橱窗里面的物体、包了一层塑料薄膜的物体、以及在拍电脑板卡等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反光点,有膜的最好去掉膜,易反光的可将相机尽量远离物体(通过变焦镜头调整画面大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适当变换相机的角度,侧着拍摄,就可以使亮点反射到画面之外了

五、用闪光灯做辅助光源

闪光灯并非只在晚上才用,在任何时候,只要被摄物体不同部位的明暗反差太大,就可以通过闪光灯来适当弥补.

六、有灯光背景的夜间人像:正确使用慢速同步闪光模式

使用闪光灯以后,快门速度会加快,但是如果背景是漂亮的彩灯,反而会因此显得曝光不足,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有慢速同步闪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快门的速度不因为闪光灯的开启而变快,闪光灯可能连续闪两次,期间保持快门开启,或者快门先开启一段时间再闪光,或者闪光后再保持一段时间,无论哪种处理方式,原理都是一样的,即主题和背景都得到了合适的曝光亮,要注意的是此时曝光时间延长,一定要拿稳相机,或配合三脚架,并提醒被摄者在闪光灯亮之前和亮完以后的几秒钟里保持姿势不要动,否则图象会因手的抖晃或物体的移动而有重影发虚。另外,当静止的灯光背景比较暗时,往往需要适当加大曝光补偿,而由于被摄者离得近,在闪光灯的作用下可能会过于明亮,此时建议适当减小闪光灯的光强,防止曝光过度,减小闪光强度的具体方法参看后面.

七、有荧光屏的物体

比如显示器、电视机等,其屏幕是发光体,而边框外壳是不发光的,所以需要用闪光灯才能拍得完整、明亮。但是由于屏幕玻璃的反光,最好侧着去拍(左右,上下角度均可),才能避免一个大亮点出现在中间。

另外,由于屏幕刷新速率的原因,与数码相机的扫描速率可能会有差拍,造成一条缓慢滚动的暗条,解决的办法是降低快门的速度(比如用慢速同步模式),有时要反复实验几次才有满意效果.

八、避免闪光灯可能造成的红眼

很简单,几乎所有的相机都有防红眼闪光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模式下快慢时间会延长,相机要拿稳,或者使用三脚架。

九、注意有效距离

一般的相机闪光灯功率都比较弱,因此距离范围有限。白天光线强的时候,逆光拍摄有效距离可能只有1-2米,夜间比较长,不过一般的数码相机闪光灯有效范围不超过3-5米。

十、在水下使用闪光灯

水对光线的吸收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水下摄影的光线很差,闪光灯的范围在水下只能达到其有效距离的一半,要注意避免曝光不足的问题。另外,如果是隔着玻璃去拍摄水里的物体,闪光灯应紧贴玻璃壁,否则光大多被反射掉了,但由于相机镜头往往比闪光灯的位置突出,因此在实

际操作中比较难以实现,此时恐怕只有外接闪光灯才能解决问题,或者干脆不用闪光灯而靠延长曝光时间来拍摄。

十一、怎样调整闪光灯的亮度

闪光灯的最大亮度一般由其自身特性决定,要增加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减小强度还是可以的,方法是用纱布或者透明纸遮挡,一般一层纱布可以减弱到50%,2层可减弱到1/4左右。在实战中,往往没有这样的条件找纱布,那么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手指直接挡住闪光灯!注意,不要挡在闪光灯的中央部位,而是要从其边缘开始向中央挡,手指要贴紧,这个方法很有效。

十二、注意镜头保持清洁

在夜间使用闪光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镜头是否清洁,这点相信是很多朋友想不到的。数码相机的镜头前一般有一片保护玻璃,其上如果有灰尘的话,白天用可能影响不大,但到了晚上使用闪光灯的时候,会造成明显的光斑。北京风沙大,笔者有一次在晚间拍摄中忽然发现画面有可疑的斑点。


    相关文章

    二胡基础知识

    播单:二胡 1 03:47 二胡基础教程1(1)几点说明 8.7万次播放9次评论 2 06:59 二胡基础教程1(2)坐姿与持琴 3.8万次播放1次评论 3 07:55 二胡基础教程1(3)空弦练习 4.7万次播放2次评论 4 10:55 ...

    猫论收藏的武术文章1

    共有182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 103050 条 岳家拳 阅读 21 被转藏  1  评论  0公众公开  12-01-18 21:25 岳家拳岳家拳 0评价我来评价 给个评价吧? 想要纸本书?按需印刷服务 岳家拳.内容提要本书汇集了民族英 ...

    儿童摄影精品视频集大全,让宝宝成明星的摄影技术技巧!

    我要认真学习图书馆欢迎您!~@#@~ [1]摄影师眼中的宝宝 [2]摄影师眼中的宝宝 [3]摄影师眼中的宝宝 摄影教程-儿童摄影师拍摄工作花絮-01 摄影教程_儿童摄影师拍摄工作花絮-02 摄影教程_儿童摄影师拍摄工作花絮-03 摄影教程_ ...

    少儿日语教程2

    少儿日语教程 07 少儿日语教程 0750音儿歌[关闭]播放下一集 单击暂停,双击全屏播放. 阅69  转35  评0  公众公开  12-01-06 06:04 少儿日语教程 08 少儿日语教程 08日语礼貌用语歌[关闭]播放下一集 单击 ...

    电动机机轴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 设计任务书 指导老师: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目 录 1 设计题目及要求---------------------1 2 后钢板弹簧吊耳加工工艺规程设计„„„„„„„„„„„„„„„2 2.1 零件分析 „ „„ ...

    服装设计教程 服装设计图基本画法

    服装设计教程 服装设计图基本画法 服装行业蓬勃发展,服装设计师职业炙手可热.那么你掌握了服装设计图基本画法吗? 如果还没有的话,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服装设计教程来掌握服装设计图基本画法,知道服装设计怎么画衣服吗?那么接下来考无忧网校小编为你详细 ...

    2015年英语类3D电子书(题库)

    2015年英语类3D电子书(题库)共428种 英语类考试 大学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四级               1.[圣才视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解析班(网授)[免费下载] 8.[3D题库]2015年12月大 ...

    机械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任务书(附传动方案简图)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 一.机械设计的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知识,起到巩固.深化.融会贯通及扩展有关机 ...

    HTML基础教程(PPT与网页综合版)

    入门级HTML教程 Html至今仍是制作网页时必不可少的代码.如果能够熟悉掌握并应用这些代码,大到做网站,小到博客论坛等都会有莫大的好处.本教程从最基本的格式入手,让那些对Html代码一窍不通的同学从此看到它们不再如看天书. 注意:本教程需 ...

    网友原创教程:魔戒三部曲之VRay2.0材质详解

    网友原创教程:魔戒三部曲之VRay2.0材质详解 作者简介 姓名[良辰美景CG] 年龄22岁,南京在校学生. 特长是电脑制图技术. 曾参与过获奖动画<24节气>与<逃走的水>的制作. 参与制作江苏省教育厅春节节目&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