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探究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学习与探究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课题组的课题: 秦朝统一的因素

一、秦统一六国

1、过程:

①先灭弱韩:前230年 ②离间灭赵:前228年 ③水灌灭魏:前225年 ④王翦灭楚:前223年 ⑤北灭燕国:前222年 ⑥完胜灭齐:前221年 (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

秦始皇

(公元前259~前210年)姓嬴,名政,汉族,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 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礼待人才

魏国人尉缭向秦王提出离间诸侯的建议被采纳,但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不高,称嬴政是 “ 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 “ 少恩而虎狼心。”打算不辞而别,嬴政却再三挽留,委以重任。

嬴政读到韩非著作时非常赞叹,进攻韩国后,在听信谗言迫使韩非自杀后追悔不已,坚持把韩非的法家思想奉为治理秦国的指导思想。

修建郑国渠

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

——知错就改

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1.政治方面

(1)制定二十级爵 ,奖励军功

(2)实行县制 废除分封制

(3)实行什伍制度

2.经济方面

(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政策 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 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打好了基础。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晚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秦统一六国原因

A、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基础: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B、主观条件:

①根本原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第二课题组的课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

专制主义: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 对服从中央。

皇帝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记载。 说明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内容.

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题组的课题: 统一度量衡和统一文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序中有一段描写

战国时期形制杂乱情况的话: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

文字异形。”

一、统一货币

1、货币的统一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

2、其制钱的制式,奠定了各朝铜钱基本制式,开创了中国货币史新纪元。

二、统一文字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统一文字的影响:小篆的创制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大大促进了秦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文化典籍的传承。

秦统一文字结束了我国自战国以来文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有利于各地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统一 。

三、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混乱的格局大为改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四课题组的课题: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的事件

焚书坑

作者: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史记.儒林传》有:“及之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六国年表序》还说:“秦既得意,烧天下书,诸侯史记甚尤,为其所剌讥也。” 班固在《汉书.异姓诸候王表序》中说:“秦既称帝,堕城、销刃、钳语、烧书。” 《旧唐书.经籍志》也云:“三代之书,经秦燔炀殆尽。”

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闲班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医书、农书,也收录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重视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评价:

一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非一人的好恶为之,也并非在一时期突然出现,在此之

前,有着晚周诸子关于思想文化统一的倾向及秦自孝公起一直流行的政治文化,这两者都影响着秦始皇对于如何统治国家的思考。可以说,焚书坑儒为“时代的”而非“个人 的”行为。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二是焚书坑儒开创了摧残文化和知识分子,钳制思想的先例,秦国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焚书坑儒,结果却成为秦朝的一项暴政措施,成为秦迅速而亡的重要原因. 它对后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它的思想专制“精神”为历朝统治者所沿袭。典型的如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八股取士等。

第五课题组的课题: 秦长城的修筑

一、孟姜女哭长城

神话传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范杞梁)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历史上果真有这回事吗?

一、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研究

这个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 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齐庄公班师回国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经战死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吊唁,齐庄公便到杞梁家设祭吊唁 战国时期,《檀弓》“其妻迎灵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

《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结论:

历史上孟姜女哭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山东的齐长城

二、秦始皇修长城

1、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

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往来如风。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转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如果秦军仓促出击,匈奴骑兵会避开锋芒,绕到别处大肆抢掠,甚至凶猛攻击秦军的后方。秦军劳师远征,寻求决战而不得,旷日持久,将无法忍受。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选择了长城战略。秦军修建的长城,并不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

构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战略体系

2、如何看待秦修长城

材料一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注释:举:生育。 餔:糊状食物)

——《太平御览》

材料二 司马迁还用贾谊的话评价评论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史记》

(1)、对抵御打退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起了一定作用,保障了中原地区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2)、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

三、今天长城的价值

A.长城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

B.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C.长城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D.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评委总结: 秦朝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积极:

1、秦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3、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5、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消极:

1、秦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秦朝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朝虽短短十几载而亡,但影响了我国数千年,历史地位当然高之又高。

宣布汇报比赛结果:

学习与探究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课题组的课题: 秦朝统一的因素

一、秦统一六国

1、过程:

①先灭弱韩:前230年 ②离间灭赵:前228年 ③水灌灭魏:前225年 ④王翦灭楚:前223年 ⑤北灭燕国:前222年 ⑥完胜灭齐:前221年 (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

秦始皇

(公元前259~前210年)姓嬴,名政,汉族,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 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礼待人才

魏国人尉缭向秦王提出离间诸侯的建议被采纳,但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不高,称嬴政是 “ 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 “ 少恩而虎狼心。”打算不辞而别,嬴政却再三挽留,委以重任。

嬴政读到韩非著作时非常赞叹,进攻韩国后,在听信谗言迫使韩非自杀后追悔不已,坚持把韩非的法家思想奉为治理秦国的指导思想。

修建郑国渠

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

——知错就改

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1.政治方面

(1)制定二十级爵 ,奖励军功

(2)实行县制 废除分封制

(3)实行什伍制度

2.经济方面

(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政策 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 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打好了基础。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晚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一、秦统一六国原因

A、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基础: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B、主观条件:

①根本原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第二课题组的课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

专制主义: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 对服从中央。

皇帝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记载。 说明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内容.

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题组的课题: 统一度量衡和统一文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序中有一段描写

战国时期形制杂乱情况的话: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

文字异形。”

一、统一货币

1、货币的统一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

2、其制钱的制式,奠定了各朝铜钱基本制式,开创了中国货币史新纪元。

二、统一文字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统一文字的影响:小篆的创制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大大促进了秦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文化典籍的传承。

秦统一文字结束了我国自战国以来文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有利于各地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统一 。

三、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混乱的格局大为改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四课题组的课题: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的事件

焚书坑

作者: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史记.儒林传》有:“及之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六国年表序》还说:“秦既得意,烧天下书,诸侯史记甚尤,为其所剌讥也。” 班固在《汉书.异姓诸候王表序》中说:“秦既称帝,堕城、销刃、钳语、烧书。” 《旧唐书.经籍志》也云:“三代之书,经秦燔炀殆尽。”

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闲班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医书、农书,也收录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重视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评价:

一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非一人的好恶为之,也并非在一时期突然出现,在此之

前,有着晚周诸子关于思想文化统一的倾向及秦自孝公起一直流行的政治文化,这两者都影响着秦始皇对于如何统治国家的思考。可以说,焚书坑儒为“时代的”而非“个人 的”行为。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二是焚书坑儒开创了摧残文化和知识分子,钳制思想的先例,秦国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焚书坑儒,结果却成为秦朝的一项暴政措施,成为秦迅速而亡的重要原因. 它对后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它的思想专制“精神”为历朝统治者所沿袭。典型的如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八股取士等。

第五课题组的课题: 秦长城的修筑

一、孟姜女哭长城

神话传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范杞梁)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历史上果真有这回事吗?

一、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研究

这个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 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齐庄公班师回国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经战死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吊唁,齐庄公便到杞梁家设祭吊唁 战国时期,《檀弓》“其妻迎灵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

《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结论:

历史上孟姜女哭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山东的齐长城

二、秦始皇修长城

1、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

匈奴是游牧部落,他们居无定所,往来如风。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军队,转瞬间,又变成散落天边的牧民。匈奴人是游击战的高手,如果秦军仓促出击,匈奴骑兵会避开锋芒,绕到别处大肆抢掠,甚至凶猛攻击秦军的后方。秦军劳师远征,寻求决战而不得,旷日持久,将无法忍受。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选择了长城战略。秦军修建的长城,并不只是一堵墙而已,长城不仅用于防御,蒙恬改造过的长城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

构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战略体系

2、如何看待秦修长城

材料一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注释:举:生育。 餔:糊状食物)

——《太平御览》

材料二 司马迁还用贾谊的话评价评论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史记》

(1)、对抵御打退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起了一定作用,保障了中原地区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2)、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

三、今天长城的价值

A.长城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

B.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C.长城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D.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评委总结: 秦朝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积极:

1、秦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3、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5、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消极:

1、秦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秦朝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朝虽短短十几载而亡,但影响了我国数千年,历史地位当然高之又高。

宣布汇报比赛结果:


    相关文章

    秦朝中央集权制

    2008级历史二班 学号:0803142 姓名:万敏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第一册)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学习目标: 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元谋 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用的工具(石器)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 ...

    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da

    知识与能力训练·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知识要点 一百七十万 云南 工具 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周口店龙骨山 七十万 二十万 猿类 天然 群居 三万 打制 人工 血缘 氏族 基 ...

    高一历史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走进多彩课堂]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 ...

    3.13.3六王毕四海一教案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六王毕 四海一>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朝疆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 ...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历史知识索引 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 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 --两汉(西汉.新.东汉)--三 ...

    (初一历史)实验班提优训练答案

    <实验班提优训练·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人教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A [提示] 这里要抓住有效信息"最早"两字,根据课本知识就可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单 元 计 划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