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教育                仲 稳 山           (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与友谊等情感有本质性的区别。本文通过对爱情的概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爱情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的观点,主张学校应引领大学生直面爱情心理畸变的消极因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预防爱情心理的偏离。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爱情心理 爱情观 畸变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爱情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90年代以前校园中羞羞答答的男女生交往在经过不到15年的进化历程后已经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但由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变革的滞后,部分大学生形成了畸形的爱情心理,导致校园内外过度性行为和性罪错的频繁发生,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因此,加强和改进性心理健康教育,将爱情心理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的全过程应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1. 正确理解爱情概念的复杂性,科学把握爱情的本质,是实施爱情心理教育的前提   既包括自然性因素如:性的吸引,相貌、体态、气质、性格的爱慕,又包括理想、志向、兴趣、爱好、习惯等社会因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宋专茂等人则认为,爱情这种现象有点神秘莫测,它的发生过程很难把握。   综合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阐述,可以看出各种爱情的四点共同本质:第一,爱情必须存在于男女两性之间,是一种异性恋,而非同性恋;第二,爱情是一种双向的而非单向的交互作用;第三,爱情是来自于内心的复杂的感情体验,而非简单的行为表现;第四,爱情是男女之间的相互喜爱与融洽,而非互相怨恨与排斥。   因此,大学生们在判断爱情与友谊时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区别:第一是内容不同,爱情是一种与性相关的、专一的、排他的强烈情感;第二是支柱不同,爱情的支柱是相互间的情感慰藉;第三是地位不同,爱情要求双方的关系达到一体化,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四是体系不同,爱情是一种相对隐秘的封闭体系;第五是基础不同,爱情的基础不仅是信赖,更多的是期待、幻想甚至于冲动;第六是心境不同,爱情让人有时感到充足和温暖,品尝到甜蜜和激情,有时又须忍受内心痛苦的煎熬;第七是强度变化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这种包含短暂激情的情绪强度会逐渐减弱。2. 从性心理发展的历程来确立爱情产生与发展的阶段, 是大学生爱情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性心理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异性疏远期,第二阶段是异性接近期也叫怀春期,只有到第三阶段即青春期的后期才是两性恋爱期,在此阶段有可能产生爱情,所以校园内发生的恋爱现象应是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交互发展的必然。  两性恋爱期可分为初、中、后三期。恋爱产生的初期,是一种单恋期,是基于男女性性的魅力。这种性的魅力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是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魅力存在着客观与主观、人为与非人为的双重性。通过提高修养、修饰打扮、锻炼身体等途径可以增加人为方面的魅力,弥补客观上的缺陷。个体一旦被某个有魅力的异性所吸引,就会想象该异性的一切,而且想象的内容也逐渐接近自己的理想形象,并千方百计地考虑接近该异性的方法和途径,但这种单相思阶段很易发生变化,只是由于其特有的隐秘性,即使改变相思对象,当事人也不会有什么罪恶感产生。  当双方经过表白和接受对方的爱慕后,便进入到恋爱的中期,爱情从此开始建立。爱情缔结的途径有六种,即旧情相爱型、共处相爱型、邂逅相爱型、媒介相爱型、信息相爱型和对立相爱型。进入爱情期的男女,一切事情都可能从对方出发来考虑,尽量把自己的处于婚恋中的男女一方,当潜意识中的异性倾向特征再次适合某一异性时,爱的激情又将被唤起,如果能得到对方的回报,便会爆发出新一轮的热恋,同时导致另一方的失恋。  对爱的绝望感和一时的孤独感、虚无感是失恋中常见的挫折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爱情挫折承受能力,维护其心理健康,是爱情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问题定向性应付法,即要求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用理智驾驭感情,摆脱或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思绪,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情绪定向性应付法,即运用合理化效应和情感升华等手段来调节和转移情绪,达到减轻痛苦的目的。4. 客观分析当代爱情心理畸变的原因和特征,引领大学生直面畸变的消极因素,是进行爱情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情心理是伦理与审美意识的内化,具有典型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其发达程度与人类科学、哲学及艺术的发展成正比。研究发现爱情心理的形成是与心理自我的形成具有同一轨迹,因此,心理自我的变异常常导致爱情心理的畸变。   在工业化初期,爱情心理显露出坦诚、内省、细腻、激越、梦幻等特征,而在其繁盛阶段,爱情心理则凸显执著、外倾、深沉、忘我或偏执、乖戾、张狂、实用等多向性特征,及至工业化后期,爱情心理就具备了孤独、抑郁、彷徨、浮躁、焦虑和游戏的特征。而今,处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人,其爱情心理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异,表现出随意性、间断性、非个体性、不确定性和无深度的泛感性。   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内容和形式的变异。第一,由于现代男女大学生交际面的拓展与延伸,个体很容易找到许多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相投合的异性,在对象与场合的境遇性变幻所造成的浪漫氛围与心境作用下,唤起激情,形成不受理智调控的男女互娱现象,导致爱情责任感的弱化;第二,由于道德与审美的去圣化,性的情绪体验与爱的情感知觉发生分离,部分大学生将肉体与灵魂剥离,一方面追求爱情的临幸,另一方面又放浪形骸,导致爱情心理的不连贯性,造成社会羞耻感的消失;第三,现代大学生受大众文化心理特别是大众情人现象的影响,其爱情心理趋向非个体性的、无情感深度的泛化状态;第四,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时空观的多维化,外在的客观的情爱价值已被主观的情感体验所替代,出现了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结局的爱情心理,部分大学生不再愿意爱情观,预防爱情心理的偏离,是大学生爱情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   爱情观具有阶级属性,是人们对待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产物。大学生的爱情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盛与衰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育:   ⑴.加强大学生对爱情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培养其爱情心理中的社会责任感,反对任何不负责任的性行为;   ⑵.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感情,反对将爱情等同于情欲。大学生应拒绝性解放和性自由,控制婚前性行为的发生;   ⑶.爱情是性爱和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的完美统一。大学生应理智评价社会上炒作的

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教育                仲 稳 山           (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与友谊等情感有本质性的区别。本文通过对爱情的概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爱情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的观点,主张学校应引领大学生直面爱情心理畸变的消极因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预防爱情心理的偏离。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爱情心理 爱情观 畸变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爱情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90年代以前校园中羞羞答答的男女生交往在经过不到15年的进化历程后已经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但由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变革的滞后,部分大学生形成了畸形的爱情心理,导致校园内外过度性行为和性罪错的频繁发生,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因此,加强和改进性心理健康教育,将爱情心理教育贯穿大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的全过程应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1. 正确理解爱情概念的复杂性,科学把握爱情的本质,是实施爱情心理教育的前提   既包括自然性因素如:性的吸引,相貌、体态、气质、性格的爱慕,又包括理想、志向、兴趣、爱好、习惯等社会因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宋专茂等人则认为,爱情这种现象有点神秘莫测,它的发生过程很难把握。   综合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阐述,可以看出各种爱情的四点共同本质:第一,爱情必须存在于男女两性之间,是一种异性恋,而非同性恋;第二,爱情是一种双向的而非单向的交互作用;第三,爱情是来自于内心的复杂的感情体验,而非简单的行为表现;第四,爱情是男女之间的相互喜爱与融洽,而非互相怨恨与排斥。   因此,大学生们在判断爱情与友谊时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区别:第一是内容不同,爱情是一种与性相关的、专一的、排他的强烈情感;第二是支柱不同,爱情的支柱是相互间的情感慰藉;第三是地位不同,爱情要求双方的关系达到一体化,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四是体系不同,爱情是一种相对隐秘的封闭体系;第五是基础不同,爱情的基础不仅是信赖,更多的是期待、幻想甚至于冲动;第六是心境不同,爱情让人有时感到充足和温暖,品尝到甜蜜和激情,有时又须忍受内心痛苦的煎熬;第七是强度变化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这种包含短暂激情的情绪强度会逐渐减弱。2. 从性心理发展的历程来确立爱情产生与发展的阶段, 是大学生爱情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性心理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异性疏远期,第二阶段是异性接近期也叫怀春期,只有到第三阶段即青春期的后期才是两性恋爱期,在此阶段有可能产生爱情,所以校园内发生的恋爱现象应是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交互发展的必然。  两性恋爱期可分为初、中、后三期。恋爱产生的初期,是一种单恋期,是基于男女性性的魅力。这种性的魅力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是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魅力存在着客观与主观、人为与非人为的双重性。通过提高修养、修饰打扮、锻炼身体等途径可以增加人为方面的魅力,弥补客观上的缺陷。个体一旦被某个有魅力的异性所吸引,就会想象该异性的一切,而且想象的内容也逐渐接近自己的理想形象,并千方百计地考虑接近该异性的方法和途径,但这种单相思阶段很易发生变化,只是由于其特有的隐秘性,即使改变相思对象,当事人也不会有什么罪恶感产生。  当双方经过表白和接受对方的爱慕后,便进入到恋爱的中期,爱情从此开始建立。爱情缔结的途径有六种,即旧情相爱型、共处相爱型、邂逅相爱型、媒介相爱型、信息相爱型和对立相爱型。进入爱情期的男女,一切事情都可能从对方出发来考虑,尽量把自己的处于婚恋中的男女一方,当潜意识中的异性倾向特征再次适合某一异性时,爱的激情又将被唤起,如果能得到对方的回报,便会爆发出新一轮的热恋,同时导致另一方的失恋。  对爱的绝望感和一时的孤独感、虚无感是失恋中常见的挫折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爱情挫折承受能力,维护其心理健康,是爱情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问题定向性应付法,即要求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用理智驾驭感情,摆脱或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思绪,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情绪定向性应付法,即运用合理化效应和情感升华等手段来调节和转移情绪,达到减轻痛苦的目的。4. 客观分析当代爱情心理畸变的原因和特征,引领大学生直面畸变的消极因素,是进行爱情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情心理是伦理与审美意识的内化,具有典型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其发达程度与人类科学、哲学及艺术的发展成正比。研究发现爱情心理的形成是与心理自我的形成具有同一轨迹,因此,心理自我的变异常常导致爱情心理的畸变。   在工业化初期,爱情心理显露出坦诚、内省、细腻、激越、梦幻等特征,而在其繁盛阶段,爱情心理则凸显执著、外倾、深沉、忘我或偏执、乖戾、张狂、实用等多向性特征,及至工业化后期,爱情心理就具备了孤独、抑郁、彷徨、浮躁、焦虑和游戏的特征。而今,处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人,其爱情心理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异,表现出随意性、间断性、非个体性、不确定性和无深度的泛感性。   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内容和形式的变异。第一,由于现代男女大学生交际面的拓展与延伸,个体很容易找到许多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相投合的异性,在对象与场合的境遇性变幻所造成的浪漫氛围与心境作用下,唤起激情,形成不受理智调控的男女互娱现象,导致爱情责任感的弱化;第二,由于道德与审美的去圣化,性的情绪体验与爱的情感知觉发生分离,部分大学生将肉体与灵魂剥离,一方面追求爱情的临幸,另一方面又放浪形骸,导致爱情心理的不连贯性,造成社会羞耻感的消失;第三,现代大学生受大众文化心理特别是大众情人现象的影响,其爱情心理趋向非个体性的、无情感深度的泛化状态;第四,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时空观的多维化,外在的客观的情爱价值已被主观的情感体验所替代,出现了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结局的爱情心理,部分大学生不再愿意爱情观,预防爱情心理的偏离,是大学生爱情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   爱情观具有阶级属性,是人们对待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产物。大学生的爱情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盛与衰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育:   ⑴.加强大学生对爱情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培养其爱情心理中的社会责任感,反对任何不负责任的性行为;   ⑵.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感情,反对将爱情等同于情欲。大学生应拒绝性解放和性自由,控制婚前性行为的发生;   ⑶.爱情是性爱和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的完美统一。大学生应理智评价社会上炒作的


    相关文章

    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社会学解析

    前沿 2006年第4期 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社会学解析 祁永梅 * (大连市社会科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1) [提 要]指出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提出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建 ...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摘 要]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为了挑到一个如意的伴侣,踏上了漫漫相亲之路.这只相亲队伍中不乏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社会发展的大境下,大学生的恋爱观.择偶观受到了影响,发生了变化.本文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与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摘要]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问卷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 ...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探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探析 倪 秀娟 ( 吉林 建筑大学思想政 治理论教研 部[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婚 恋观的基础上, 探讨加强大 学 生婚 恋教 育的对 策 , 有 助 于丰富 大学 生婚 恋教 育 的理论研 究, 有助 于 ...

    大学生恋爱3

    大学生恋爱观:当恋爱变为玩物-- 央视国际 (2003年02月12日 14:54) 人民网消息:曾经有人对在校大学生做过一项"大学生爱情观"网上调查,结果显示63.92%的男生和36.08%的女生表明,在校期间谈恋爱并非 ...

    略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的婚恋观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禁止大学生结婚的内容,结束了在校大学生不能结婚的历史,体现了部门规章与国家法律的统一性,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婚姻禁令的解除,也给大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

    大学生爱情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爱情观调查报告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走进爱情世界里的也大有人在。 笔者于xx年12月对jy大学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对jy大学各系、各年级学 ...

    当代中国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报告 班级:小组成员:宋文博([1**********]002) 陈奇(05120002) 目录 (3)一.问题背景与现状············································· ...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摘要: 恋爱,这是一个容易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字眼的词语.比如:幸福.甜蜜.快乐等.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恋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什么是恋爱?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也只能是两个人的事.因为这世界太小,容不下第三个人.什么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