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浅谈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何山川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将“预习”编进课文,使“预习”成为阅读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预习内容富于启发性,它以引导学习为线索,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并且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前预习”;其次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的、有思想价值的、能引起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还要制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相应的检查、落实这些思考预习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真正把教学内容学懂、学活。

【关键词】课前预习 教师指导 形成习惯

【正文】小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要靠学生自己预习,不经过老师的指导,大多数学生是完不成的。因此,我认为小学生的预习能力必须在科学的、足够量的预习活动中,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完成的。

一、交给预习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预习时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可要求学生掌握三个内容:读通课文、了解大意、提出问题。

读通课文,就是要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增强语感,留心生字新词,读句要流利,反复朗读,提高阅读速度。

了解大意,就是在熟读的过程中大体领会课文意思。中高年级段学生要借助工具书,释词,析句,勾画出复杂的、有深刻含义的或有特殊色彩的句子,品味文中精要的语言等。

提出问题,就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试着求解。例如发现自己不懂的句子或对文章内容有疑问的地方,试着解答书后的练习等。自己无法解答时,作为问题提出,留待请教同学或听老师讲解。

二、突出预习重点,帮助学生感知规律

中年级学生训练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要有重点进行指导,使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已形成能力。以六年级上学期为例,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重点是:在理解词句时“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敲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理解表达上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在预习中要以“读懂句子意思”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为主体性训练,让学生在多次预习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表达的思想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用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反复训练学生读懂每句话的基本功。

三、指导预习过程,让学生学会预习

(一) 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勾画的好习惯。

开始预习,要教给学生用符号将生字、词和重点语句等勾画出来。学生标符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以促进理解。所以要严格要求,落到实处。

(二) 精心设计预习指导,让学生通过一次预习,经历一次训练过程。

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指导读懂课文中“预习”部分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学习线索,以帮助线索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这样指导,学生能准确地找到该课的预习要求。

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析要求。如“预习”中明确要求理解某些句子,就要让学生读课文,勾画出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再抓住这些句子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实际和旧知的方法来理解。经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句子怎样入手就清楚了。有些课文预习中提出让学生想想的要求,如六年级上册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预习中说:“想一想,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对这类“想想”的要求一定要落实,教师可以设计勾画(画出父母的评价及我 的不同感受的句子;画出我后来的成长与父母有联系的句子读一读),或设计填空(我七岁时写了第一首小诗,母亲说——我的感受是——,父亲说——,我的感受是——,几年后我的认识是—— 成年后我才真正知道母亲的评价是——的爱,这种爱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的爱,这种爱提醒我——,正因为有了这两种不同的爱,才让我——成长)或读书后我找出要点在小组上说说,把“想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操作程序。

学生预习后,教师要检查,该理解的是否理解了,学生可能不理解的是否明白,安排好汇报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理解的过程。

(三) 重视预习中出现的个体差异。

预习中学生常有“不理解”的地方,而这些“不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不理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当学生会质疑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质疑有多有少,解疑有快有慢,这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认为要让学生从最不理解的内容入手,依次解决,或者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让解疑速度快的学生多解几个,速度慢的少解一点。不论多少,每节课上的预习都要保证全体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一两个问题。这样长期积累下来,收益是不浅的。这种方法既充分尊重学生这个“主体”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个体预习能力的形成。

(四) 培养习惯,形成技能

学生的预习,不可能都在课堂上来完成,应逐步放在课外进行,而要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如果学生不会预习,将其放在课外进行是无用的,不会预习就谈不上会预习习惯的养成。

【结论】所以说,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前预习”;其次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的、有思想价值的、能引起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还要制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相应的检查、落实这些思考预习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

解,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真正把教学内容学懂、学活。同时教师要先在课堂上加强预习指导,使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课内训练后,学会预习方法后,再从课内向课外迁移、延伸。为此,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落实要求,认真检查校正预习中出现的错误,以提高预习水平,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只有养成习惯,才能保证“预习”真正成为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刚. 《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 《山西教育学院报》 2001(03)

[2] 徐天骅.

[3] 刘鲁燕.

[4] 周杰.

[5] 马兴.

[6] 胡玲.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预习》. . 《 才智》2008(23) 《 现代教育科学.》 2010(02)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文学教育(下)》.2010(03) 《 成功教育 》.2009(10) 《有效预习———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 《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预习》 《浅谈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浅谈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何山川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将“预习”编进课文,使“预习”成为阅读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预习内容富于启发性,它以引导学习为线索,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并且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前预习”;其次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的、有思想价值的、能引起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还要制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相应的检查、落实这些思考预习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真正把教学内容学懂、学活。

【关键词】课前预习 教师指导 形成习惯

【正文】小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要靠学生自己预习,不经过老师的指导,大多数学生是完不成的。因此,我认为小学生的预习能力必须在科学的、足够量的预习活动中,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完成的。

一、交给预习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预习时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可要求学生掌握三个内容:读通课文、了解大意、提出问题。

读通课文,就是要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增强语感,留心生字新词,读句要流利,反复朗读,提高阅读速度。

了解大意,就是在熟读的过程中大体领会课文意思。中高年级段学生要借助工具书,释词,析句,勾画出复杂的、有深刻含义的或有特殊色彩的句子,品味文中精要的语言等。

提出问题,就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试着求解。例如发现自己不懂的句子或对文章内容有疑问的地方,试着解答书后的练习等。自己无法解答时,作为问题提出,留待请教同学或听老师讲解。

二、突出预习重点,帮助学生感知规律

中年级学生训练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要有重点进行指导,使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已形成能力。以六年级上学期为例,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重点是:在理解词句时“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敲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理解表达上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在预习中要以“读懂句子意思”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为主体性训练,让学生在多次预习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表达的思想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用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反复训练学生读懂每句话的基本功。

三、指导预习过程,让学生学会预习

(一) 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勾画的好习惯。

开始预习,要教给学生用符号将生字、词和重点语句等勾画出来。学生标符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以促进理解。所以要严格要求,落到实处。

(二) 精心设计预习指导,让学生通过一次预习,经历一次训练过程。

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指导读懂课文中“预习”部分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学习线索,以帮助线索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这样指导,学生能准确地找到该课的预习要求。

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析要求。如“预习”中明确要求理解某些句子,就要让学生读课文,勾画出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再抓住这些句子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实际和旧知的方法来理解。经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句子怎样入手就清楚了。有些课文预习中提出让学生想想的要求,如六年级上册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预习中说:“想一想,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对这类“想想”的要求一定要落实,教师可以设计勾画(画出父母的评价及我 的不同感受的句子;画出我后来的成长与父母有联系的句子读一读),或设计填空(我七岁时写了第一首小诗,母亲说——我的感受是——,父亲说——,我的感受是——,几年后我的认识是—— 成年后我才真正知道母亲的评价是——的爱,这种爱鼓励我——;父亲的评价是——的爱,这种爱提醒我——,正因为有了这两种不同的爱,才让我——成长)或读书后我找出要点在小组上说说,把“想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操作程序。

学生预习后,教师要检查,该理解的是否理解了,学生可能不理解的是否明白,安排好汇报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理解的过程。

(三) 重视预习中出现的个体差异。

预习中学生常有“不理解”的地方,而这些“不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不理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当学生会质疑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质疑有多有少,解疑有快有慢,这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认为要让学生从最不理解的内容入手,依次解决,或者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让解疑速度快的学生多解几个,速度慢的少解一点。不论多少,每节课上的预习都要保证全体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一两个问题。这样长期积累下来,收益是不浅的。这种方法既充分尊重学生这个“主体”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个体预习能力的形成。

(四) 培养习惯,形成技能

学生的预习,不可能都在课堂上来完成,应逐步放在课外进行,而要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如果学生不会预习,将其放在课外进行是无用的,不会预习就谈不上会预习习惯的养成。

【结论】所以说,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前预习”;其次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的、有思想价值的、能引起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还要制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相应的检查、落实这些思考预习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

解,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真正把教学内容学懂、学活。同时教师要先在课堂上加强预习指导,使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课内训练后,学会预习方法后,再从课内向课外迁移、延伸。为此,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落实要求,认真检查校正预习中出现的错误,以提高预习水平,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只有养成习惯,才能保证“预习”真正成为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刚. 《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 《山西教育学院报》 2001(03)

[2] 徐天骅.

[3] 刘鲁燕.

[4] 周杰.

[5] 马兴.

[6] 胡玲.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预习》. . 《 才智》2008(23) 《 现代教育科学.》 2010(02)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文学教育(下)》.2010(03) 《 成功教育 》.2009(10) 《有效预习———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 《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预习》 《浅谈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相关文章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

    摘 要:指导学生预习,要使学生学会分层读书,分步训练,掌握预习要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长期训练以培养出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感知 循序渐进 灵活 自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新课程 ...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孩子学会求知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孩子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教育孩子学会求知,就家庭教育而言,就是家长不仅要教育.引导.鼓励孩子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还要十分注意引导孩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养 ...

    数学教学发言稿2篇

    送走了喜悦的xx,我们又迎来了奋进的xx,在这里我们将走完中年级的最后一学期,小学的六年级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一二年级 侧重于数学习惯的养成,三四年级侧重于习惯的强化和方法的指导,到了五六年级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对于四年级 ...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 冯小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陈旧周期在迅速缩短,终身学习的能力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为了适应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必要把教法改革的研究与 ...

    中学养成教育方案及实施目标

    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目标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 录 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1 2.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目标----------6 3.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规范----------10 4.七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目标--------14 ...

    家校互动论文

    家校互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摘要]不同的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校教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主阵地.然而,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的特殊影响,缺乏家庭教育 ...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结构化预习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结构化预习 焦麦香 麟游县镇头中学陕西宝鸡721500 [摘要]本文论述了结构化预习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落实"以问题为主线.学 ...

    三年级家校共育指南

    三年级家校共育指南 一.关于社会公德 学生要做到: 1. 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先下后上,排队等候.不破坏公共设施,文明使用公共设施. 2. 行为文明,礼貌待人.公共场合举止文明,不吵闹,不追跑,不 ...

    初一学生如何搞好预习

    初一学生如何搞好数学预习 初一学生刚刚脱离了儿童时期的学习方法,面对难度大.逻辑性强的新数学课程,如果不学会预习就很容易出现听不懂.跟不上.学习成绩差的问题.很多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学习成绩确不理想,就是因为不会预习,也就是说自学能力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