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2课[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2课《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泅、斫、闻所未闻、郑重其事、知足安命”等词语。

2.检索笛福生平资料,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其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点,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

2.借鉴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3.通过鲁滨孙以“借方”和“贷方”格式作的笔记鉴赏课文的理性美。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理智、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勤勉实干爱劳动的作风。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理清心态变化历程,体悟其中蕴含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学习的关键是理清人物的心态变化历程,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通过充分阅读、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深层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研讨法。引导学生探究疑难,如鲁滨孙落难荒岛上计算时间、记日记等行为的意义,激活思维,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 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鲁滨孙对生活感悟的哲理性语句,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研读探究身处绝境的鲁滨孙的心理及行为的意义,体悟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学生回答)这就是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鲁滨孙漂流记》。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28年孤独时光的传奇人物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笛福和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看着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介绍《鲁滨孙漂流记》中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导入学习。

鲁滨孙出生在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虽然他父亲希望他在家乡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挣得一份家业,一辈子过安分守己的日子。但从幼年起,鲁滨孙就立下了遨游四海的雄心。1651年,他悄悄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冒险生涯。

他从伦敦买了一些廉价的物品,然后由海路直抵非洲,和当地土人交换金沙、象牙等贵重物品,盈取暴利。他看到有利可图,便再度前往非洲,却不幸遇上了海盗。他成了强盗头子的奴隶。但他善于察言观色,很快便得到强盗的信任,放松了对他的看管。他乘机逃走,并带走了小黑奴佐立。在海上逃亡了10天左右,他被一艘开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后,他卖掉了小黑奴,买了一个小庄园,开始了庄园主的生活。但他不甘于平庸,又一次出海冒险,去非洲贩卖黑人。这一次运气又不好,船在南美洲附近触礁沉没,除他死里逃生爬上了一个荒岛外,其他人均葬身鱼腹。小岛上荒无人烟,也没有野兽。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孤独生活。鲁滨孙在孤岛上遇到哪些困难? 他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所涉及的内容。

(板书文题)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悟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2.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课文节选部分,并没有多少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而是主要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路历程。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思路,体悟荒岛创业所折射出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思考:

(1)找出表现初上荒岛的鲁滨孙的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等心情的词句。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对自己命运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如:“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这个孤零零的地方”“在这样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等。

(2)遭遇海难被陷荒岛之初的鲁滨孙,面对极端困难的生活环境,在悲观沮丧的同时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辩证的思维,成功调整了心态,在积极的精神状态之中鼓起勇气,孤身创业。文中写他的思考经历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三个阶段。

生存问题阶段,侧重写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去。物质问题阶段是叙述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如计算时间、打造木栅栏围墙等。精神问题阶段写鲁滨孙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安心于荒岛生活。这三个方面几乎可以看成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3)既可以用文中的原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的原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解读代表人类创造、进取典型的“鲁滨孙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文中鲁滨孙对生活感悟的哲理性语句。如:

(1)“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

(2)“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参考答案:

1.(1)B (2)A (3)B (4)C (5)B (6)A

2.(1)充足 (2)充沛 (3)充分

3.假定 如果 即使 因为 不但 甚至

4.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10~12语段,思考:

(1)“我”把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运用的手法是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其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集中表明“我”的心情由上岛后的绝望变为充满希望,具体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写出来给自己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

(2)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3)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而是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四人学习小组互查,教师个别抽查。

二、研读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过程。

合作探究:

(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 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3)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的思想行为中包含着哪些可贵的人类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1)鲁滨孙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是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2)鲁滨孙虽身陷绝境,但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3)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鲁滨孙打定主意在岛上苦度余生,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理智地做出的选择。正因为这样,鲁滨孙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他的思想行为中包含着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追求尊严、富有理性等人类精神。

2.学生自由阅读,就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大胆质疑,教师引导探究。

学生的疑问可能涉及:

(1)作者为什么用4、5两个语段的篇幅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2)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的行为?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4)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鲁滨孙既然决定在岛上苦度余生,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人之所以为人,不仅知道自己是活着的,而且知道是怎样活着的。而能清楚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正是人知道自己怎样活着的一种标志。来自文明社会的鲁滨孙,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他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生存的意义也应该打一问号了。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

(2)人们记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日记总是面对自己而非他人。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了这个前提,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3)鲁滨孙在那样的环境中,上天无路,人地无门,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不能把他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与阿Q 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4)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作者不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我”落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同时简直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生活的唯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为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三、体验与反思

教师导学: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28年的孤独时光,勇于冒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是他性格中的亮点。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 你将怎样做? 发挥想象,用情境说出你的生存理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l 、2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参考答案:

1.有。因为“我”被凶猛的风暴完全刮出了原定的航线,流落到荒岛上。

不是,是面对着这毫无前途的现实。

2.眼泪夺眶而出的原因是:“我”前途暗淡,要在孤零零的地方,在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余生。“热泪盈眶”。不可替代,热泪盈眶是因激动而流泪,而非失望。

3.不一样。第一个“他”指苍天,第二个“他”指的是自己。“生灵”是生命、百姓。 zu ò·jian (口中多读zu ó·jian )。可用“糟蹋”代替。

4.“不幸”指流落荒岛。“孤立无援”指岛上荒无人烟,无法生存。“沮丧无聊”指在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余生。

5.求生的、充满希望的、对生活热情的思想和理解。责备我的不知足,应为保全生命而满足。

五、课堂小结

阅读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鲁滨孙漂流记》,逼真自然的荒岛生活的描写,启示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逆境中锻打成熟的生命会更灿烂辉煌,对人生、对民族何尝不是如此。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去畅游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鲁滨孙的世界,去催发人生航帆直挂沧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

戈壁上的两粒种子。“天哪! ”一粒种子惊呼道,“大阳这么毒,天气这么热,没有一点水,我们可怎么活呀! ”它在唠唠叨叨的抱怨中死了。

另一粒种子默默地把根向地下扎去,用尽力气吸取着每一点水分,它自言自语:“我应该是一棵树,我的责任就是为大地添一分绿色。”它长成了一棵胡杨,身躯也越来越粗壮,越来越经得住风沙。

几百年后,这里出现了一片胡杨林。

其实,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要每个人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 这则材料中的胡杨和《荒岛余生》中鲁滨孙被弃荒岛的经历给你些什么启示? 请以你获得的启示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感受和看法,也可以写小说、童话和寓言等。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2课《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泅、斫、闻所未闻、郑重其事、知足安命”等词语。

2.检索笛福生平资料,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其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点,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

2.借鉴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3.通过鲁滨孙以“借方”和“贷方”格式作的笔记鉴赏课文的理性美。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理智、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勤勉实干爱劳动的作风。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理清心态变化历程,体悟其中蕴含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学习的关键是理清人物的心态变化历程,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通过充分阅读、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深层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研讨法。引导学生探究疑难,如鲁滨孙落难荒岛上计算时间、记日记等行为的意义,激活思维,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 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鲁滨孙对生活感悟的哲理性语句,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研读探究身处绝境的鲁滨孙的心理及行为的意义,体悟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学生回答)这就是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鲁滨孙漂流记》。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28年孤独时光的传奇人物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笛福和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看着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介绍《鲁滨孙漂流记》中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导入学习。

鲁滨孙出生在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虽然他父亲希望他在家乡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挣得一份家业,一辈子过安分守己的日子。但从幼年起,鲁滨孙就立下了遨游四海的雄心。1651年,他悄悄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冒险生涯。

他从伦敦买了一些廉价的物品,然后由海路直抵非洲,和当地土人交换金沙、象牙等贵重物品,盈取暴利。他看到有利可图,便再度前往非洲,却不幸遇上了海盗。他成了强盗头子的奴隶。但他善于察言观色,很快便得到强盗的信任,放松了对他的看管。他乘机逃走,并带走了小黑奴佐立。在海上逃亡了10天左右,他被一艘开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后,他卖掉了小黑奴,买了一个小庄园,开始了庄园主的生活。但他不甘于平庸,又一次出海冒险,去非洲贩卖黑人。这一次运气又不好,船在南美洲附近触礁沉没,除他死里逃生爬上了一个荒岛外,其他人均葬身鱼腹。小岛上荒无人烟,也没有野兽。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孤独生活。鲁滨孙在孤岛上遇到哪些困难? 他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所涉及的内容。

(板书文题)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悟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2.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课文节选部分,并没有多少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而是主要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路历程。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思路,体悟荒岛创业所折射出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思考:

(1)找出表现初上荒岛的鲁滨孙的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等心情的词句。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对自己命运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如:“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这个孤零零的地方”“在这样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等。

(2)遭遇海难被陷荒岛之初的鲁滨孙,面对极端困难的生活环境,在悲观沮丧的同时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辩证的思维,成功调整了心态,在积极的精神状态之中鼓起勇气,孤身创业。文中写他的思考经历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三个阶段。

生存问题阶段,侧重写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去。物质问题阶段是叙述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如计算时间、打造木栅栏围墙等。精神问题阶段写鲁滨孙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安心于荒岛生活。这三个方面几乎可以看成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3)既可以用文中的原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的原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解读代表人类创造、进取典型的“鲁滨孙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文中鲁滨孙对生活感悟的哲理性语句。如:

(1)“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

(2)“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参考答案:

1.(1)B (2)A (3)B (4)C (5)B (6)A

2.(1)充足 (2)充沛 (3)充分

3.假定 如果 即使 因为 不但 甚至

4.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10~12语段,思考:

(1)“我”把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运用的手法是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其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集中表明“我”的心情由上岛后的绝望变为充满希望,具体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写出来给自己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

(2)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3)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而是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四人学习小组互查,教师个别抽查。

二、研读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过程。

合作探究:

(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 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3)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的思想行为中包含着哪些可贵的人类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1)鲁滨孙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是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2)鲁滨孙虽身陷绝境,但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3)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鲁滨孙打定主意在岛上苦度余生,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理智地做出的选择。正因为这样,鲁滨孙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他的思想行为中包含着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追求尊严、富有理性等人类精神。

2.学生自由阅读,就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大胆质疑,教师引导探究。

学生的疑问可能涉及:

(1)作者为什么用4、5两个语段的篇幅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2)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的行为?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4)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鲁滨孙既然决定在岛上苦度余生,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人之所以为人,不仅知道自己是活着的,而且知道是怎样活着的。而能清楚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正是人知道自己怎样活着的一种标志。来自文明社会的鲁滨孙,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他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生存的意义也应该打一问号了。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

(2)人们记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日记总是面对自己而非他人。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了这个前提,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3)鲁滨孙在那样的环境中,上天无路,人地无门,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不能把他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与阿Q 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4)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作者不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我”落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同时简直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生活的唯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为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三、体验与反思

教师导学: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28年的孤独时光,勇于冒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是他性格中的亮点。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 你将怎样做? 发挥想象,用情境说出你的生存理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l 、2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参考答案:

1.有。因为“我”被凶猛的风暴完全刮出了原定的航线,流落到荒岛上。

不是,是面对着这毫无前途的现实。

2.眼泪夺眶而出的原因是:“我”前途暗淡,要在孤零零的地方,在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余生。“热泪盈眶”。不可替代,热泪盈眶是因激动而流泪,而非失望。

3.不一样。第一个“他”指苍天,第二个“他”指的是自己。“生灵”是生命、百姓。 zu ò·jian (口中多读zu ó·jian )。可用“糟蹋”代替。

4.“不幸”指流落荒岛。“孤立无援”指岛上荒无人烟,无法生存。“沮丧无聊”指在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余生。

5.求生的、充满希望的、对生活热情的思想和理解。责备我的不知足,应为保全生命而满足。

五、课堂小结

阅读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鲁滨孙漂流记》,逼真自然的荒岛生活的描写,启示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逆境中锻打成熟的生命会更灿烂辉煌,对人生、对民族何尝不是如此。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去畅游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鲁滨孙的世界,去催发人生航帆直挂沧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

戈壁上的两粒种子。“天哪! ”一粒种子惊呼道,“大阳这么毒,天气这么热,没有一点水,我们可怎么活呀! ”它在唠唠叨叨的抱怨中死了。

另一粒种子默默地把根向地下扎去,用尽力气吸取着每一点水分,它自言自语:“我应该是一棵树,我的责任就是为大地添一分绿色。”它长成了一棵胡杨,身躯也越来越粗壮,越来越经得住风沙。

几百年后,这里出现了一片胡杨林。

其实,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要每个人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 这则材料中的胡杨和《荒岛余生》中鲁滨孙被弃荒岛的经历给你些什么启示? 请以你获得的启示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感受和看法,也可以写小说、童话和寓言等。


    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内容复习题三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内容复习题三 1.用课文原句填空.(①-④任选2题,⑥-⑧任选1题,供3分)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②.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③.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 ...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下册 写在前面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 ...

    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情况分析 一.大纲对本年级的要求: 1.掌握七年级(下) 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 ...

    肯尼迪的"荒岛余生"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遭到暗杀,距今50周年.提起肯尼迪,世人多关注于他家族的呼风唤雨.私人的风流倜傥,又有谁知他曾是一名舰艇指挥官,带领溃散的士兵在海上经历过"鲁滨逊式"的荒岛余生?本期带您走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 ...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题21

    五.1.①诚信,勇于承认失败,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②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③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④无私的爱.举例略. 2.从课文最后两句话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因 ...

    初中语文说课稿:登上地球之巅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材分析 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g ...

    中学语文教材目录

    中学语文课文目录 说明: (一) 以下是安徽省多数中学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目录,供老师们.同学们参考. (二) 希望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在遵循大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考虑与中学课堂接轨,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从教意识与技能:在课程考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