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中的三个对比等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至今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仅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调控经济的政策措施,更是史无前例地团结一致,加强了对抗危机的国际合作。这些努力如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时不时会传来一些坏消息,打破人们的信心,使得对于经济前景的判断,看似有些复杂和混沌。总之,前景光明,风险犹存。短期经济复苏势头强劲,但全球经济可能将长期保持中低速增长   近期全球经济出现颇多亮点,股票市场复苏,需求开始恢复,工业生产增长等方面出现了稳定迹象,经济指标显示经济恶化的步伐在放慢。经济企稳回升的苗头已经在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出现。因此,从短期来看,引发经济下滑的各种负面因素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逐渐转向,经济下滑态势趋缓。但另一方面,不良资产的清理还未结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仍然一蹶不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处于低水平。这些都意味着经济回升的基础较为薄弱,金融危机将继续拖累经济。   国际组织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通常看似较为谨慎,因其预测更多侧重于中长期的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22日的预测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将收缩1.3%,2010年将逐渐恢复,预计增长1.9%。2011年后将走出危机,以略高于4%的幅度增长,但仍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5.1%。由于各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正在逐步发生作用,IMF在6月份将对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2.4%。6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5%,5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升至9.5%,为1999年5月以来最高,欧盟失业率也高达8.9%。美联储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10%的高位。失业率一向被认为是滞后指标,但失业率的增加势必会抑制消费,并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失业率的影响,7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64.6,为3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由此可见,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不足。综合来看,由于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很容易被反转,经济复苏的前景将十分漫长,全球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   由于目前世界经济的这种复杂形势,各界对是否要退出目前的经济刺激政策,是否需要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存在争议。当前对美国经济争论最多的当属是否继续推行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美国财长盖特纳和美联储均认为经济即将走出衰退,没有必要采取第二轮财政刺激政策,但经济仍相当疲弱,因此仍继续保持超低利率政策。的确,宏观调控的时机十分重要,当推的时候未推,当退的时候未退,都将引发严重后果。前者可能延误时机,引发经济滑坡;后者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当前各国经济恢复情况不尽   相同,各国可以综合评估国内发展情况进行调控,既要继续促进经济复苏,又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通货膨胀的预期和通货紧缩的担忧同时存在,显示经济前景的复杂性   随着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已经走出最困难的时刻,近期通货膨胀预期有所抬头,一旦价格真的开始上涨。宏观调控的空间将大大缩减,应警惕通胀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胀预期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尚未全面回稳之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不可能提前退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将维持较长时间。不少国家都在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非常规手段扩大货币供应量,而在这种环境下,通胀预期难免出现。如何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保持物价水平的低速上涨,是各国实行调控政策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二是美元指数下跌。鉴于经济复苏的预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开始上升,对美元的避险需求下降。4月下旬以来,美元指数基本步入下跌通道,最高跌幅达10%以上。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走出了一轮从谷底快速回升的行情,与去年12月相比,国际油价已经上涨快了一倍以上,国际金价一度站上1000美元/盎司的关口;铜、铝等金属和农产品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此轮价格的上涨,有经济复苏的原因,但也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结果,更多可以看作是一次技术性的超跌反弹。   不过,在全球经济依然疲弱的前提下,总需求仍然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通货膨胀预期不可能―直持续下去。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2009年上半年,美国的通胀水平一直较为稳定,但6月份美国的CPI涨幅提高,环比增长0.7%,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能源价格环比增长7.4%,交通价格随之增长4.2%除能源和食品以外的核心CPI环比增长0.2%。由此可见,美国CPI的短期升高主要是由石油价格的回升引起的,除能源以外,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无明显起伏。第二季度年通胀率为3.3%基本符合3%的参考标准。而在欧盟,人们所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更多的是通货紧缩。2009年6月,欧盟年通胀率为0.6%,欧元区年通胀率仅为-0.1%。为欧元创立以来首次出现负值。同样的情形出现在日本,5月年通胀率为-1.1%,月率为-0.2%。IMF在7月8日的最新预测中指出,目前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轻。尽管商品价格回升带来上行压力,但鉴于存在大量过剩产能,预计全球通货膨胀在2010年之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近期需求和商品价格的回升,与4月份的预测相比,IMF将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上调了约0.5个百分点。IMF认为,欧元区面临“较低程度的持续性通货紧缩风险”,而日本的通货紧缩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1年前后。   中国被国际社会寄予重望,可能成为最早走出危机的国家,但目前明显处于外冷内热,内部热度不均的状态。中国股票市场上升。汽车销售红火,房市快速上涨。但当前全球诸多经济刺激政策中多是针对内需,对于刺激外部市场作用不大,因此中国贸易受益不多。上半年,中国在十分艰难的国际背景下,仍取得了GDP7.1%的增长,随着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的日益宽松,全年保八有望。其中,第二季度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拉动明显,显示中国四万亿的刺激方案快速发生作用,但消费增长不尽如人意,外贸出口则为负增长。下半年我国经济在保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调结构;要在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性的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严防资产再次出现泡沫,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内需,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短期内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仍具较大优势。长远看需大力提升贸易品的产业链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负债消费导致进口增加,带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东亚地区通过出口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通过金融市场回流到

美国,从而支撑美国的借债消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迅速增长。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做出改变。   消费是美国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但美国人已经开始缩减消费开支,扩大储蓄。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个人储蓄规模达6202亿美元,为1959年1月份有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个人储蓄率为5.7%是1995年2月份(5.9%)以来的最高水平。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难以在短期内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美国因此可能会采取增加出口战略,减少贸易逆差,以保持经济增长。2009年前5个月,美国货物贸易赤字仅为1767.9亿美元,同比下降46.9%。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降1.0%,降幅小于预期,其中净出口对经济做出了正向贡献,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美国的这种需求的滑坡需要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需求的增加来弥补,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国家的内需仍然不够旺盛。从这一角度看,全球经济的平衡被打破,出口带动型国家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外部需求的减弱意味着我们不能继续以前的老路,仅仅依靠数量取胜的外贸发展战略已经不符合现实要求。但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总体降幅21.8%的水平。其中,服装出口下降8.1%鞋类出口下降2.2%,家具出口下降7.8%,箱包下降4.0%。同时,中国产品在许多国家进口中的份额都有提升。这一方面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传统消费品存在着刚性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上的竞争优势较强。从短期来看,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改变。   然而,我国外贸发展所受约束越来越大,遭遇的贸易摩擦增多,发展空间将被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挤占,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外部需求的疲软使我国整体外贸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促进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在继续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从长远看,调整和升级外贸结构是一个长期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培育新的对外贸易增长产业,抓住市场和技术制高点,提升产业链水平,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倾向于扶植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为外贸发展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论经济危机下汽车类出口的反倾销挑战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对自己本国的产业保护主义抬头,出台了不少针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贸易保护措施。比如欧盟针对中国紧固件的反倾销调查,美国针对中国轮胎的特保案,以及目前欧盟对中国铝合金轮毂进行的反倾销调查等。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外汽车市场的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比单一鼓励举措更应值得重视的问题。      汽车类出口面临严重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世界性的汽车滑坡背景下,国外明与暗的汽车保护接踵而来。其中,美国参议院正在审议的“专卖美国车”法案,似乎已经构成了很大的贸易壁垒模式。尽管这项法案被通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由此而引发的贸易壁垒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应对危机的凸显性现象。   2008年10月,欧盟对中国出口汽车紧固件实施反倾销诉讼,征收85%惩罚性关税,中国有96家汽车紧固件生产企业受到牵连。国内主要汽车紧固件加工基地宁波市镇海区大片工厂停工,工人下岗返乡。据了解,目前国内紧固件生产和贸易企业近万家,从业人员约250万。2008年各类紧固件企业营业总收入约为450亿元,其中出口金额约为33亿美元,对欧盟出口约占四分之~。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零部件协会紧固件专业协会估计,这次欧盟反倾销导致中国上下游产业的失业人数超过50万。   世贸组织在报告中预计,今年发达国家的出口可能下滑14%,特别是那些主要出口汽车和机械类产品的国家,比如德国预计出口下降近25%。“汽车产品在大多数国家的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产业链较长,对宏观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等影响较大。再者由于这些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高,因此进口国对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进口比较谨慎。”业内人士称。   相比汽车零部件产业,整车出口壁垒更高。进口国往往通过安全性能、技术参数、环保标准等方式设置贸易壁垒,甚至一些国家对本土汽车和进口汽车执行差异很大的双重标准。   有些国家“必要”时还直接通过关税调整,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009年1月12日,旨在提高汽车进口关税的俄罗斯943号政府令生效,规定进口汽车要缴纳新的、更高的关税。华晨、比亚迪、长城、一汽等中国品牌汽车被迫大幅调高售价,涨价幅度均在15%-20%,价格优势被挤压。2009年6月18日,美国又做出中国轮胎损害美国轮胎行业的裁决,使中国轮胎出口美国遭到重大挫折。      反倾销的内外因分析   在今天,面对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对华反倾销浪潮,已经很难用“贸易保护主义”、“社会制度的偏见”等政治上的原因来解释这种现象了。不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么复杂,都值得我们开始从外界和自身两个角度去深入分析和思考。   ――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保护的抬头与金融危机对各国本土经济的冲击存在直接关系。2009年7月1日世贸组织发出了全球贸易大幅下降的警告。该组织称,预计2009年全球贸易总额萎缩10%,比今年3月做出的“下滑9%”的预测提高一个百分点。世界各大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对2009年全球贸易的预测均为负增长。   我国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在2009年6月在一份报告中称,危机面前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其中不乏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自2008年u月以来,G20成员中有17个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自4月2日G20伦敦峰会以来,美国等9个国家已采取或正在考虑实施23项贸易限制措施,违反了他们在G20峰会上做出的承诺。   世贸组织指出,过去3个月贸易限制和扭曲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中受保护最重的产品包括奶制品、铁矿石、钢铁、汽车、化工产品、塑料和纺织品。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一位专家表示,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必然服务于这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这些政策不仅体现在关税、配额等具体贸易手段,还体现在这个国家在整个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角色和姿态上。   一一中国企业的低价格竞争观念。已成为反倾销案的温床。受传统观念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许多企业对竞争的理解,大都停留在传统的低价格竞争上,而对产品的功能、质量、服务上的竞争则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当多的企业产品出口,主

要不是基于企业效益考虑,而是为了完成国家的创汇要求和取得相应的政策优惠。这种以低价格为核心的竞争观念,不仅表现在对外贸易的出口上,而且也是国内市场上不正当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内市场上所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倾销行为,目前不仅没有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司法制裁,而且还被视为有效的营销手段。在此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出口商品价格不仅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且还自我竞争,互相压价。   实际上,中国的许多商品并不具有价格上的优势。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80%的商品种类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但其出口价格却多为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有些商品低价出售却无人间津,相反可由外商或港商以高出原价数倍的价格售出。可见中国商品的质量不是绝对没有国际竞争力。但中国企业在这种经营治理观念指导下的商品价格定位,低价竟销,恰是引发各国反倾销调查的直接诱因。   ――中国企业普遍缺少依法经营的法律意识,是其屡遭反倾销调查的根本原因。中国许多企业不重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当然地表现在国际竞争上。相当多的反倾销调查,本可通过价格承担予以中止或终止,但中国企业却极少采用;中国出口商品一旦进入他国市场,便蜂拥而至,对国际反倾销法中关于出口商品的增长速度与绝对数量增加是倾销损害的认定标准之一的规定却熟视无睹;更有甚者,一旦被控受到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大多持“恶人先告状”之心理而不积极应诉。   在现代社会,提起诉讼是法律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无可非议;而积极抗辩则不仅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公平与否,由司法裁判最后解决已成为现代社会公认的法律准则。拒绝应诉,无疑等于默认构成倾销,从而使自己丧失最后公平解决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屡遭反倾销恰是中国企业自己酿造的一杯苦酒。由此导致的高比例倾销成立之裁定,不能不说是直接诱发一系列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因素。国外反倾销诉讼的应对方略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鼓励企业积极应诉,对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的企业给予严厉制裁,将反倾销应诉与出口管理结合起来,制定真正体现“谁应诉谁收益”的具体措施。加强企业自律,倡导公平竞争,处罚低价出口。对于不积极应诉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出口经营权,力求把反倾销诱因降至最低程度。其次需要国家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如规定出口定价,禁止低价出口,惩罚低价竞销者。还可以采取增加配额等优惠措施来鼓励优质产品的出口。尽快建立出口风险基金或反倾销应诉基金,有组织地开展反倾销应诉,终止国外的反倾销诉讼。   同时,政府增加行业投入。拉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措施,四万亿的投入,会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会带来钢铁、基建、机械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弥补了出口份额下降。在四万亿的投入中,紧固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紧固件行业应加快整合,提高企业综合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在拉动内需时,提供优质产品,弥补或挽回欧盟反倾销带来的产品滞销的部分损失。   ――充分发挥商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中国外贸商会建设远远滞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本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统筹管理的工作无法落实,造成了不良后果。中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商会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工作,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信息,建立和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能够迅速传递信息的桥梁。   ――企业要加强应对能力。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改变产品形象。中国企业应考虑抓住机会,结合企业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后期服务,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这样既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而改变原有的产品形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出口产品在生产时,应使用国际质量标准,而不是国内质量标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可以通过成本的提高来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还可以通过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言,中国企业应努力走出低质低价,通过压低价格增强竞争力的低谷。企业还应自觉抵制低价出口行为,减少国外反倾销的诱因,防止授人以柄。   其次,企业要对反倾销案件高度重视,积极应诉。据统计,全球反倾销案的成立率大约是53%。在美国,一般只有27%的反倾销案被裁定倾销成立,35%的案件被裁定倾销不成立,其余38%的案件由控告方中途放弃。这表明,反倾销问题可以通过进口国法律得到公平或适当解决。当反倾销调查开始时,中国出口企业应对调查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采用降低价格保持在当地市场的份额,或改变其产品的某些配件的来源来改变原产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反倾销案件发生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反倾销及其后果,积极应诉,尽量避免国外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反倾销立案以后,有关的中国企业要积极配合反倾销调查,争取最大限度的抗辩机会。   第三,企业要加强WTO规则的学习。由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是成员国之间反倾销起诉的主要依据,因此企业必须尽快了解世贸组织的反倾销机制。根据欧盟反倾销有关法规规定,自开始反倾销调查的通知发布之日15天内,应诉方必须向欧盟委员会报名并提交相关材料;美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并且正式起诉后21天左右就要召开第一次听证会,应诉方必须提前报名。中国企业应积极应诉,否则在中方缺席的情况下,依据原告之词给予裁决,难以想象中方会胜诉。      以对外开放为强大动力推动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最重要牵动力之一。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陕西省而言,以更大的决心和气魄加快推进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开发,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规中矩――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客观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生产总值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整体形势纵向看发展势头良好,但横向比较后可以发现:陕西省不仅未能取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西部十二省区市(以下简称西部地区)中也未能展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前有强手、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稍有倦怠,即被赶超。   从1978到2007年,陕西省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22%微落到2.18%,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第19位后退到第20位;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由77.01%微落到76.76%。2007年,陕西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均列西部地区第4位,生

产总值仅相当于位居西部地区第一的四川省的51.11%,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位居西部地区第一的内蒙古的58.3%。   2007年5月,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把陕西建设成“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包括经济强、科教强和文化强。笔者认为,当且仅当陕西省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稳定跨入西部地区“前三强”且与另外“两强”的差距不大时,才能称得上“西部强省”。从当前的形势看,陕西省实现“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仍任重而道远,而又好又快的跨越式科学发展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对外开放不足――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软肋”和“短腿”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外向型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开始拥有对外贸易自营进出口权的1980年到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2007年,陕西省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466,38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310.02亿美元;年度外贸进出口额由973万美元增长到68.88亿美元,增长706.9倍;年度进出口额由973万美元增长到46.72亿美元,增长479.1倍。从第一个外商投资项目设立的1983年到2007年,陕西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806家,合同外资额149.1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75.3亿美元;年度外商实际投资额由1800万美元增长到11.95亿美元,增长65.4倍。但是,经过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可以用“外贸弱、外资少、对外开放度低”来概括陕西省的对外开放现状。具体表现为:   1,开放型经济规模小   2007年,陕西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总量的0.32%,占西部地区总量的8.76%,列全国第26位、西部地区第7位,且资源性、低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大,本地产品比重偏低;人均外贸出口额124.65万美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52%,列全国第21位、西部地区第4位。2007年陕西省外商实际投资额占全国总量的1.6%,占西部地区总量的14.24%,列全国第20位、西部地区第3位;人均外商实际投资额31.88万美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3%,列全国第22位、西部地区第4位。   2,对外开放依存度低   2007年,陕西省外贸依存度(外贸进出口额*汇率/生产总值)为9.6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56%,列全国倒数第6位,西部地区倒数第4位,仅高于西藏(8.64%)、贵州(6.31%)和青海(6.05%);外资依存度(外商实际投资额*汇率/生产总值)为1.67%,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2%,列全国第20位、西部地区第4位;对外开放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为11.32%,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5%,低于西部地区13.71%的平均水平,列全国倒数第6位,西部地区倒数第4位,仅高于西藏(9.17%)、青海(9.11%)和贵州(6.66%)。   3,区域开放水平极不平衡   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基本聚集于关中地区尤其是西安,而陕北、陕南外向型经济极不发达。2007年,关中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98.7%,其中西安占77.8%,陕北仅占0.7%,陕南仅占0.6%;外商实际投资的99%集中在关中地区,其中西安市占93.4%,陕南陕北仅占1%左右。全省107个区县中尚有超过半数仍未实现外贸出口或利用外资“零”的突破,这些区县全部集中在陕南、陕北。   4,国际知名企业投资少   截至2007年底,在陕直接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90家,其中开展直接投资的企业44家,且所投项目中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拉动效应的长产业链项目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已有135家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在江苏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过300家。      对外开放――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对外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1,从广义热力学理论的角度分析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孤立系统的任何自发过程,一定伴随着系统的熵增加,即总是朝着均匀、简单和消除差别的方向发展,从有序到无序和混乱,最后达到“死寂”――系统处处无差别,熵值最大。   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的耗最后达到散结构理论表明: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可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它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系统本身的熵减少。   根据上述理论,一个经济系统,如果它是封闭的,则其必定会走向无序和混乱。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唯一的办法是打破封闭,实行开放,保持本系统与外部的信息、技术、资金交流。   2,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对外贸易作用的分析   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贸易不仅能带来短期的静态利益,而且具有长期的动态利益,因而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约翰-穆勒认为,对外贸易不仅直接促进世界生产力得到更有效地利用,还间接地通过市场扩张促进分工发展和技术进步,从而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而且,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新观念、新事物往往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并唤起企业家精神,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3,发展经济学关于对外开放作用的论述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需求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常常面临着与投资机会相伴随的国内储蓄短缺,即储蓄缺口,同时又面对进口资本品与中间产品所必需的外汇短缺问题,即外汇缺口。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增长,因此往往造成投资大于国内储蓄的缺口和进口大于出口的缺口。正是由于这两大缺口的存在和不平衡,就迫切需要引进外资。   罗卜特逊一纳克斯的贸易“引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不仅与其自身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还取决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两者从长期来看存在着一定的稳定关系。贸易起着一种把发达国家的增长动力传送给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4,国内外的实证研究结论和实践验证   近几十年来,伯仁斯坦(E.Boronsztein)、格力格瑞诺(J.Gregorio)、沈坤荣、赵晋平等国内外诸多学者均用严谨的数学模型雄辩地证明,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让的重要渠道,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   西方发达国家、日本、“亚洲四小龙”、“亚洲五小虎”的经济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了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开放可以促进革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特别

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开放逼改革、促发展――陕西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发展、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更是陕西省建设“西部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开放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陕西省应始终不渝地强力推进“开放带动战略”,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倒逼改革,以大开放促进思想解放,以大开放促进跨越式发展,以大开放促进“西部强省”建设。外商投资是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的,扩大外商投资有利于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技术进步。因此,应最大限度地放开对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为外商投资大开绿灯。当前最紧迫的是创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软环境,加快改善投资硬环境。   第二。坚定不移地改善投资环境。切实增强对外开放竞争力。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打造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政策创新上来。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关键之举,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强化协调、监督和综合整治。要把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的实绩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使各级党委和政府均有一种对外开放的外在压力,迫使其变压力为对外开放的动力。积极帮助符合比较优势的项目招商引资,做好“后招商”工作,协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土地指标、优惠政策等问题。   第三。按照国际惯例完善贸易投资促进机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根据商协会15是投资贸易促进主力军的国际惯例,陕西省要在发挥好政府部门在贸易投资促进中协调和指导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好商协会特别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商协会(如贸促会、工商联等)的作用。有效建立起以各市区县为中心、以开发区为重点、以商协会为骨干,省有关部门、各市招商机构和开发区、商协会等方面组成的新型贸易投资促进服务机制,提高贸易投资促进的实效。重点发展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用足用活西安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支持政策,利用西安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推动科技兴贸、品牌强贸,重点发展“名、特、优、高、新”产品出口,创造条件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壮大陕西省开放型经济的实力。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至今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仅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调控经济的政策措施,更是史无前例地团结一致,加强了对抗危机的国际合作。这些努力如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时不时会传来一些坏消息,打破人们的信心,使得对于经济前景的判断,看似有些复杂和混沌。总之,前景光明,风险犹存。短期经济复苏势头强劲,但全球经济可能将长期保持中低速增长   近期全球经济出现颇多亮点,股票市场复苏,需求开始恢复,工业生产增长等方面出现了稳定迹象,经济指标显示经济恶化的步伐在放慢。经济企稳回升的苗头已经在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出现。因此,从短期来看,引发经济下滑的各种负面因素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逐渐转向,经济下滑态势趋缓。但另一方面,不良资产的清理还未结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仍然一蹶不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处于低水平。这些都意味着经济回升的基础较为薄弱,金融危机将继续拖累经济。   国际组织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通常看似较为谨慎,因其预测更多侧重于中长期的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22日的预测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将收缩1.3%,2010年将逐渐恢复,预计增长1.9%。2011年后将走出危机,以略高于4%的幅度增长,但仍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5.1%。由于各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正在逐步发生作用,IMF在6月份将对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2.4%。6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5%,5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升至9.5%,为1999年5月以来最高,欧盟失业率也高达8.9%。美联储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10%的高位。失业率一向被认为是滞后指标,但失业率的增加势必会抑制消费,并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失业率的影响,7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64.6,为3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由此可见,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不足。综合来看,由于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很容易被反转,经济复苏的前景将十分漫长,全球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   由于目前世界经济的这种复杂形势,各界对是否要退出目前的经济刺激政策,是否需要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存在争议。当前对美国经济争论最多的当属是否继续推行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美国财长盖特纳和美联储均认为经济即将走出衰退,没有必要采取第二轮财政刺激政策,但经济仍相当疲弱,因此仍继续保持超低利率政策。的确,宏观调控的时机十分重要,当推的时候未推,当退的时候未退,都将引发严重后果。前者可能延误时机,引发经济滑坡;后者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当前各国经济恢复情况不尽   相同,各国可以综合评估国内发展情况进行调控,既要继续促进经济复苏,又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通货膨胀的预期和通货紧缩的担忧同时存在,显示经济前景的复杂性   随着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已经走出最困难的时刻,近期通货膨胀预期有所抬头,一旦价格真的开始上涨。宏观调控的空间将大大缩减,应警惕通胀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胀预期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尚未全面回稳之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不可能提前退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将维持较长时间。不少国家都在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非常规手段扩大货币供应量,而在这种环境下,通胀预期难免出现。如何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保持物价水平的低速上涨,是各国实行调控政策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二是美元指数下跌。鉴于经济复苏的预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开始上升,对美元的避险需求下降。4月下旬以来,美元指数基本步入下跌通道,最高跌幅达10%以上。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走出了一轮从谷底快速回升的行情,与去年12月相比,国际油价已经上涨快了一倍以上,国际金价一度站上1000美元/盎司的关口;铜、铝等金属和农产品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此轮价格的上涨,有经济复苏的原因,但也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结果,更多可以看作是一次技术性的超跌反弹。   不过,在全球经济依然疲弱的前提下,总需求仍然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通货膨胀预期不可能―直持续下去。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2009年上半年,美国的通胀水平一直较为稳定,但6月份美国的CPI涨幅提高,环比增长0.7%,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能源价格环比增长7.4%,交通价格随之增长4.2%除能源和食品以外的核心CPI环比增长0.2%。由此可见,美国CPI的短期升高主要是由石油价格的回升引起的,除能源以外,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无明显起伏。第二季度年通胀率为3.3%基本符合3%的参考标准。而在欧盟,人们所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更多的是通货紧缩。2009年6月,欧盟年通胀率为0.6%,欧元区年通胀率仅为-0.1%。为欧元创立以来首次出现负值。同样的情形出现在日本,5月年通胀率为-1.1%,月率为-0.2%。IMF在7月8日的最新预测中指出,目前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轻。尽管商品价格回升带来上行压力,但鉴于存在大量过剩产能,预计全球通货膨胀在2010年之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近期需求和商品价格的回升,与4月份的预测相比,IMF将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上调了约0.5个百分点。IMF认为,欧元区面临“较低程度的持续性通货紧缩风险”,而日本的通货紧缩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1年前后。   中国被国际社会寄予重望,可能成为最早走出危机的国家,但目前明显处于外冷内热,内部热度不均的状态。中国股票市场上升。汽车销售红火,房市快速上涨。但当前全球诸多经济刺激政策中多是针对内需,对于刺激外部市场作用不大,因此中国贸易受益不多。上半年,中国在十分艰难的国际背景下,仍取得了GDP7.1%的增长,随着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的日益宽松,全年保八有望。其中,第二季度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拉动明显,显示中国四万亿的刺激方案快速发生作用,但消费增长不尽如人意,外贸出口则为负增长。下半年我国经济在保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调结构;要在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性的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严防资产再次出现泡沫,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内需,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短期内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仍具较大优势。长远看需大力提升贸易品的产业链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负债消费导致进口增加,带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东亚地区通过出口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通过金融市场回流到

美国,从而支撑美国的借债消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迅速增长。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做出改变。   消费是美国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但美国人已经开始缩减消费开支,扩大储蓄。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个人储蓄规模达6202亿美元,为1959年1月份有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个人储蓄率为5.7%是1995年2月份(5.9%)以来的最高水平。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难以在短期内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美国因此可能会采取增加出口战略,减少贸易逆差,以保持经济增长。2009年前5个月,美国货物贸易赤字仅为1767.9亿美元,同比下降46.9%。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降1.0%,降幅小于预期,其中净出口对经济做出了正向贡献,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美国的这种需求的滑坡需要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需求的增加来弥补,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国家的内需仍然不够旺盛。从这一角度看,全球经济的平衡被打破,出口带动型国家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外部需求的减弱意味着我们不能继续以前的老路,仅仅依靠数量取胜的外贸发展战略已经不符合现实要求。但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总体降幅21.8%的水平。其中,服装出口下降8.1%鞋类出口下降2.2%,家具出口下降7.8%,箱包下降4.0%。同时,中国产品在许多国家进口中的份额都有提升。这一方面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传统消费品存在着刚性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上的竞争优势较强。从短期来看,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改变。   然而,我国外贸发展所受约束越来越大,遭遇的贸易摩擦增多,发展空间将被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挤占,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外部需求的疲软使我国整体外贸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促进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在继续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从长远看,调整和升级外贸结构是一个长期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培育新的对外贸易增长产业,抓住市场和技术制高点,提升产业链水平,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倾向于扶植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为外贸发展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论经济危机下汽车类出口的反倾销挑战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对自己本国的产业保护主义抬头,出台了不少针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贸易保护措施。比如欧盟针对中国紧固件的反倾销调查,美国针对中国轮胎的特保案,以及目前欧盟对中国铝合金轮毂进行的反倾销调查等。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外汽车市场的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比单一鼓励举措更应值得重视的问题。      汽车类出口面临严重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世界性的汽车滑坡背景下,国外明与暗的汽车保护接踵而来。其中,美国参议院正在审议的“专卖美国车”法案,似乎已经构成了很大的贸易壁垒模式。尽管这项法案被通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由此而引发的贸易壁垒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应对危机的凸显性现象。   2008年10月,欧盟对中国出口汽车紧固件实施反倾销诉讼,征收85%惩罚性关税,中国有96家汽车紧固件生产企业受到牵连。国内主要汽车紧固件加工基地宁波市镇海区大片工厂停工,工人下岗返乡。据了解,目前国内紧固件生产和贸易企业近万家,从业人员约250万。2008年各类紧固件企业营业总收入约为450亿元,其中出口金额约为33亿美元,对欧盟出口约占四分之~。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零部件协会紧固件专业协会估计,这次欧盟反倾销导致中国上下游产业的失业人数超过50万。   世贸组织在报告中预计,今年发达国家的出口可能下滑14%,特别是那些主要出口汽车和机械类产品的国家,比如德国预计出口下降近25%。“汽车产品在大多数国家的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产业链较长,对宏观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等影响较大。再者由于这些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高,因此进口国对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进口比较谨慎。”业内人士称。   相比汽车零部件产业,整车出口壁垒更高。进口国往往通过安全性能、技术参数、环保标准等方式设置贸易壁垒,甚至一些国家对本土汽车和进口汽车执行差异很大的双重标准。   有些国家“必要”时还直接通过关税调整,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009年1月12日,旨在提高汽车进口关税的俄罗斯943号政府令生效,规定进口汽车要缴纳新的、更高的关税。华晨、比亚迪、长城、一汽等中国品牌汽车被迫大幅调高售价,涨价幅度均在15%-20%,价格优势被挤压。2009年6月18日,美国又做出中国轮胎损害美国轮胎行业的裁决,使中国轮胎出口美国遭到重大挫折。      反倾销的内外因分析   在今天,面对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对华反倾销浪潮,已经很难用“贸易保护主义”、“社会制度的偏见”等政治上的原因来解释这种现象了。不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么复杂,都值得我们开始从外界和自身两个角度去深入分析和思考。   ――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保护的抬头与金融危机对各国本土经济的冲击存在直接关系。2009年7月1日世贸组织发出了全球贸易大幅下降的警告。该组织称,预计2009年全球贸易总额萎缩10%,比今年3月做出的“下滑9%”的预测提高一个百分点。世界各大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对2009年全球贸易的预测均为负增长。   我国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在2009年6月在一份报告中称,危机面前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其中不乏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自2008年u月以来,G20成员中有17个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自4月2日G20伦敦峰会以来,美国等9个国家已采取或正在考虑实施23项贸易限制措施,违反了他们在G20峰会上做出的承诺。   世贸组织指出,过去3个月贸易限制和扭曲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中受保护最重的产品包括奶制品、铁矿石、钢铁、汽车、化工产品、塑料和纺织品。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一位专家表示,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必然服务于这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这些政策不仅体现在关税、配额等具体贸易手段,还体现在这个国家在整个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角色和姿态上。   一一中国企业的低价格竞争观念。已成为反倾销案的温床。受传统观念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许多企业对竞争的理解,大都停留在传统的低价格竞争上,而对产品的功能、质量、服务上的竞争则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当多的企业产品出口,主

要不是基于企业效益考虑,而是为了完成国家的创汇要求和取得相应的政策优惠。这种以低价格为核心的竞争观念,不仅表现在对外贸易的出口上,而且也是国内市场上不正当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内市场上所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倾销行为,目前不仅没有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司法制裁,而且还被视为有效的营销手段。在此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出口商品价格不仅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且还自我竞争,互相压价。   实际上,中国的许多商品并不具有价格上的优势。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80%的商品种类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但其出口价格却多为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有些商品低价出售却无人间津,相反可由外商或港商以高出原价数倍的价格售出。可见中国商品的质量不是绝对没有国际竞争力。但中国企业在这种经营治理观念指导下的商品价格定位,低价竟销,恰是引发各国反倾销调查的直接诱因。   ――中国企业普遍缺少依法经营的法律意识,是其屡遭反倾销调查的根本原因。中国许多企业不重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当然地表现在国际竞争上。相当多的反倾销调查,本可通过价格承担予以中止或终止,但中国企业却极少采用;中国出口商品一旦进入他国市场,便蜂拥而至,对国际反倾销法中关于出口商品的增长速度与绝对数量增加是倾销损害的认定标准之一的规定却熟视无睹;更有甚者,一旦被控受到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大多持“恶人先告状”之心理而不积极应诉。   在现代社会,提起诉讼是法律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无可非议;而积极抗辩则不仅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公平与否,由司法裁判最后解决已成为现代社会公认的法律准则。拒绝应诉,无疑等于默认构成倾销,从而使自己丧失最后公平解决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屡遭反倾销恰是中国企业自己酿造的一杯苦酒。由此导致的高比例倾销成立之裁定,不能不说是直接诱发一系列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因素。国外反倾销诉讼的应对方略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鼓励企业积极应诉,对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的企业给予严厉制裁,将反倾销应诉与出口管理结合起来,制定真正体现“谁应诉谁收益”的具体措施。加强企业自律,倡导公平竞争,处罚低价出口。对于不积极应诉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出口经营权,力求把反倾销诱因降至最低程度。其次需要国家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如规定出口定价,禁止低价出口,惩罚低价竞销者。还可以采取增加配额等优惠措施来鼓励优质产品的出口。尽快建立出口风险基金或反倾销应诉基金,有组织地开展反倾销应诉,终止国外的反倾销诉讼。   同时,政府增加行业投入。拉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措施,四万亿的投入,会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会带来钢铁、基建、机械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弥补了出口份额下降。在四万亿的投入中,紧固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紧固件行业应加快整合,提高企业综合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在拉动内需时,提供优质产品,弥补或挽回欧盟反倾销带来的产品滞销的部分损失。   ――充分发挥商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中国外贸商会建设远远滞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本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统筹管理的工作无法落实,造成了不良后果。中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商会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工作,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信息,建立和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能够迅速传递信息的桥梁。   ――企业要加强应对能力。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改变产品形象。中国企业应考虑抓住机会,结合企业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后期服务,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这样既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而改变原有的产品形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出口产品在生产时,应使用国际质量标准,而不是国内质量标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可以通过成本的提高来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还可以通过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言,中国企业应努力走出低质低价,通过压低价格增强竞争力的低谷。企业还应自觉抵制低价出口行为,减少国外反倾销的诱因,防止授人以柄。   其次,企业要对反倾销案件高度重视,积极应诉。据统计,全球反倾销案的成立率大约是53%。在美国,一般只有27%的反倾销案被裁定倾销成立,35%的案件被裁定倾销不成立,其余38%的案件由控告方中途放弃。这表明,反倾销问题可以通过进口国法律得到公平或适当解决。当反倾销调查开始时,中国出口企业应对调查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采用降低价格保持在当地市场的份额,或改变其产品的某些配件的来源来改变原产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反倾销案件发生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反倾销及其后果,积极应诉,尽量避免国外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反倾销立案以后,有关的中国企业要积极配合反倾销调查,争取最大限度的抗辩机会。   第三,企业要加强WTO规则的学习。由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是成员国之间反倾销起诉的主要依据,因此企业必须尽快了解世贸组织的反倾销机制。根据欧盟反倾销有关法规规定,自开始反倾销调查的通知发布之日15天内,应诉方必须向欧盟委员会报名并提交相关材料;美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并且正式起诉后21天左右就要召开第一次听证会,应诉方必须提前报名。中国企业应积极应诉,否则在中方缺席的情况下,依据原告之词给予裁决,难以想象中方会胜诉。      以对外开放为强大动力推动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最重要牵动力之一。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陕西省而言,以更大的决心和气魄加快推进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开发,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规中矩――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客观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生产总值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整体形势纵向看发展势头良好,但横向比较后可以发现:陕西省不仅未能取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西部十二省区市(以下简称西部地区)中也未能展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前有强手、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稍有倦怠,即被赶超。   从1978到2007年,陕西省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22%微落到2.18%,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第19位后退到第20位;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由77.01%微落到76.76%。2007年,陕西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均列西部地区第4位,生

产总值仅相当于位居西部地区第一的四川省的51.11%,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位居西部地区第一的内蒙古的58.3%。   2007年5月,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把陕西建设成“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包括经济强、科教强和文化强。笔者认为,当且仅当陕西省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稳定跨入西部地区“前三强”且与另外“两强”的差距不大时,才能称得上“西部强省”。从当前的形势看,陕西省实现“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仍任重而道远,而又好又快的跨越式科学发展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对外开放不足――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软肋”和“短腿”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外向型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开始拥有对外贸易自营进出口权的1980年到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2007年,陕西省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466,38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310.02亿美元;年度外贸进出口额由973万美元增长到68.88亿美元,增长706.9倍;年度进出口额由973万美元增长到46.72亿美元,增长479.1倍。从第一个外商投资项目设立的1983年到2007年,陕西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806家,合同外资额149.1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75.3亿美元;年度外商实际投资额由1800万美元增长到11.95亿美元,增长65.4倍。但是,经过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可以用“外贸弱、外资少、对外开放度低”来概括陕西省的对外开放现状。具体表现为:   1,开放型经济规模小   2007年,陕西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总量的0.32%,占西部地区总量的8.76%,列全国第26位、西部地区第7位,且资源性、低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大,本地产品比重偏低;人均外贸出口额124.65万美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52%,列全国第21位、西部地区第4位。2007年陕西省外商实际投资额占全国总量的1.6%,占西部地区总量的14.24%,列全国第20位、西部地区第3位;人均外商实际投资额31.88万美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3%,列全国第22位、西部地区第4位。   2,对外开放依存度低   2007年,陕西省外贸依存度(外贸进出口额*汇率/生产总值)为9.6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56%,列全国倒数第6位,西部地区倒数第4位,仅高于西藏(8.64%)、贵州(6.31%)和青海(6.05%);外资依存度(外商实际投资额*汇率/生产总值)为1.67%,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2%,列全国第20位、西部地区第4位;对外开放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为11.32%,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5%,低于西部地区13.71%的平均水平,列全国倒数第6位,西部地区倒数第4位,仅高于西藏(9.17%)、青海(9.11%)和贵州(6.66%)。   3,区域开放水平极不平衡   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基本聚集于关中地区尤其是西安,而陕北、陕南外向型经济极不发达。2007年,关中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98.7%,其中西安占77.8%,陕北仅占0.7%,陕南仅占0.6%;外商实际投资的99%集中在关中地区,其中西安市占93.4%,陕南陕北仅占1%左右。全省107个区县中尚有超过半数仍未实现外贸出口或利用外资“零”的突破,这些区县全部集中在陕南、陕北。   4,国际知名企业投资少   截至2007年底,在陕直接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90家,其中开展直接投资的企业44家,且所投项目中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拉动效应的长产业链项目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已有135家世界500强企业直接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在江苏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过300家。      对外开放――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对外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1,从广义热力学理论的角度分析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孤立系统的任何自发过程,一定伴随着系统的熵增加,即总是朝着均匀、简单和消除差别的方向发展,从有序到无序和混乱,最后达到“死寂”――系统处处无差别,熵值最大。   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的耗最后达到散结构理论表明: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可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它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系统本身的熵减少。   根据上述理论,一个经济系统,如果它是封闭的,则其必定会走向无序和混乱。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唯一的办法是打破封闭,实行开放,保持本系统与外部的信息、技术、资金交流。   2,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对外贸易作用的分析   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贸易不仅能带来短期的静态利益,而且具有长期的动态利益,因而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量。约翰-穆勒认为,对外贸易不仅直接促进世界生产力得到更有效地利用,还间接地通过市场扩张促进分工发展和技术进步,从而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而且,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新观念、新事物往往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并唤起企业家精神,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3,发展经济学关于对外开放作用的论述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需求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常常面临着与投资机会相伴随的国内储蓄短缺,即储蓄缺口,同时又面对进口资本品与中间产品所必需的外汇短缺问题,即外汇缺口。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增长,因此往往造成投资大于国内储蓄的缺口和进口大于出口的缺口。正是由于这两大缺口的存在和不平衡,就迫切需要引进外资。   罗卜特逊一纳克斯的贸易“引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不仅与其自身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还取决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两者从长期来看存在着一定的稳定关系。贸易起着一种把发达国家的增长动力传送给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4,国内外的实证研究结论和实践验证   近几十年来,伯仁斯坦(E.Boronsztein)、格力格瑞诺(J.Gregorio)、沈坤荣、赵晋平等国内外诸多学者均用严谨的数学模型雄辩地证明,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让的重要渠道,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   西方发达国家、日本、“亚洲四小龙”、“亚洲五小虎”的经济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了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开放可以促进革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特别

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开放逼改革、促发展――陕西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发展、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更是陕西省建设“西部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开放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陕西省应始终不渝地强力推进“开放带动战略”,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倒逼改革,以大开放促进思想解放,以大开放促进跨越式发展,以大开放促进“西部强省”建设。外商投资是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的,扩大外商投资有利于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技术进步。因此,应最大限度地放开对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为外商投资大开绿灯。当前最紧迫的是创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软环境,加快改善投资硬环境。   第二。坚定不移地改善投资环境。切实增强对外开放竞争力。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打造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政策创新上来。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关键之举,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强化协调、监督和综合整治。要把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的实绩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使各级党委和政府均有一种对外开放的外在压力,迫使其变压力为对外开放的动力。积极帮助符合比较优势的项目招商引资,做好“后招商”工作,协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土地指标、优惠政策等问题。   第三。按照国际惯例完善贸易投资促进机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根据商协会15是投资贸易促进主力军的国际惯例,陕西省要在发挥好政府部门在贸易投资促进中协调和指导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好商协会特别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商协会(如贸促会、工商联等)的作用。有效建立起以各市区县为中心、以开发区为重点、以商协会为骨干,省有关部门、各市招商机构和开发区、商协会等方面组成的新型贸易投资促进服务机制,提高贸易投资促进的实效。重点发展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用足用活西安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支持政策,利用西安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推动科技兴贸、品牌强贸,重点发展“名、特、优、高、新”产品出口,创造条件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壮大陕西省开放型经济的实力。


    相关文章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及中国应对策略分析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及中国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当前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威胁各国安全的因素.本文主要从国际形势的特点.主要国家的安全政策以及我国的应对政策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安全形势.和平与发展.机遇 ...

    劳动力素质与中国竞争优势转型调查报告

    劳动力素质与中国竞争优势转型调查报告 李钢1 廖建辉2 梁泳梅1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86: 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连续三次对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对中国劳动力素质 ...

    浅谈我国国际战略演进的轨迹与当前中国的国际角色

    浅谈我国国际战略演进的轨迹与当前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 [摘要]当代中国外交从青涩初萌到游刃有余相对成熟的风雨兼程经历了六十余载.中国特色国际战略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一边倒",争取中间地带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一 ...

    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建设

    2002年3月 第16卷第1期总47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JournalofBeijingUnionUniversityMar.2002 Vol.16No.1SumNo.47 #迈向现代化的古都北京#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

    当前中国周边国际形势探讨

    当前中国周边国际形势探讨 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归根到底是两股力量相互角力所造成的后果--一方是中国在各个地区.各个层面上的竞争对手们或单独或联合地对我国进行的包围,而与之对应的另一方则是中国为突破包围所做的努力. 目前,这两股力量的相 ...

    深刻认识我国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2015-12-20 10:46 来源:求是 2015-12-20 10:46:20来源:求是作者:责任编辑:陈城 作者:张蕴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g ...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浅谈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73-01 摘要: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形式与政策:教学浅谈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是民办高 ...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选择

    [摘要]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为"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是其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战略格局,党中央于十六大作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判断,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和平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为了紧紧抓住这一重 ...

    现阶段我国金融业模式的选择

    [摘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加入协议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由于跨国金融公司大举进军我国金融市场,加上国际金融实行混业经营的趋势,我国政府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扩大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实行混业经营模式,还是依照现行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