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歌的柳意象(1)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题 目:

学 院:专 业: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2年 5 月 28 日

论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摘要

起源于《诗经》中的柳意象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它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且表现力极强的意象之物。柳在古代诗词中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情感与思想,形成了诸多的“柳”意象,比较常见的是以柳借指春天,以柳表示离愁别恨,以柳抒发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借代小人等。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深刻的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的作用,增加我们对于柳意象的认识。

关键词 柳,意象,古代诗词

ABSTRACT

The willow originated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a very important image in Chinese ancient poetry . It is an image that is very common and very expressive. Willow in ancient poems has been given too much emotion and thought and formed a lot of" willow" image. It can refer to spring or farewell; sometimes it is a symbol of beauty or it maybe a symbol of missing one ’s home and so on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an deeply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e of the willow.

KEYWORDS willow image Chinese classic poems.

目录

1.柳意象的研究现状 . ........................................................ 2

2. 关于柳的内涵的研究 . ....................................................... 2

2.1 杨柳吐青表春天 . ........................................................ 2

2.2灞桥折柳表离别 ......................................................... 3

2.3 故园之柳表思乡 . ........................................................ 4

2.4 以柳的枯荣感叹韶华易逝 . ................................................ 5

2.5 以柳的婀娜来表达女子的窈窕 . ............................................ 5 2.6 以柳来砭世寓志 ......................................................... 6

3. 柳意象的形成原因 . ......................................................... 8

3.1柳树的植物学特征 ....................................................... 8

3.2《诗经》的影响 . ......................................................... 8

3.3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 ............................................. 9

3.4谐音双关的影响 ......................................................... 9

3.5生命意识的体现 ........................................................ 10

3.6易于如诗 .............................................................. 10

谢 辞 . .................................................................. 12

参考文献 . .................................................................. 13

引言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和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而诗歌创作者们对“柳”却情有独钟。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出现,最早的应属《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量的运用柳意象,则是在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本文对常见的柳意象进行解读,以使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一重要意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1.柳意象的研究现状

纵观 20 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的研究概况, 我们可以发现, 柳意象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据不完全统计,这 20 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 36 篇。80 年代以王立为代表,他撰文《柳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物我关系一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1期)从整体上分析了柳意象在中国文学 、文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从而开了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柳意象研究的先河。90 年代以刘卫英(《柳意象的相思情爱内核及人格化历程》,《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6期)、吴学良(《相看指杨柳 别恨转依依——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惜别意识的审美透视》,《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1期),蔡少军(《生命之灵的滥觞──中国美感心态中的柳意象审美模式探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5期)等人为代表,他们分别从柳意象的情爱内核、惜别意识 、审美模式、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层透视,使这一专题研究进一步的深化。21 世纪,探讨柳意象的情感意蕴、文化内涵和它成为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这方面以杨艳梅(《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松辽学刊》,1999年6期)、石志鸟(《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等人为代表。同时,对个体诗人和不同时期诗词作品中的柳意象研究是进入新世纪柳意象研究的新趋向,相继出现了对柳如是、欧阳修、周邦彦、李商隐等人作品中的柳意象的探析。六朝、唐、宋等时期诗词中的柳意象亦是新的研究点,这方面以刘入云(《试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3期),刘勇刚(《试论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3 期)等人为代表。这些探讨使柳意象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与深化。

2. 关于柳的内涵的研究

2.1 杨柳吐青表春天

古代诗词常将柳与春天联系。杨柳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的向象征。很多诗人通过咏柳来表现客观自然,对客观事物描绘得形象逼真,十分传神。

以柳写春的诗词有很多,最典型的要数唐代贺知章的《咏柳》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描写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人

把富于青春活力的春柳写的神龙活现,充满诗情画意。全诗人从杨柳的概貌写道柳条柳枝,用玉树,美女,丝带来比喻,把春柳描绘的婀娜多姿,生机勃勃而又光彩照人。特别是说春风像一把剪刀,裁剪出无数细长的柳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有情,灵巧可爱。诗人对杨柳的喜爱跃然纸上。

除了《咏柳》外,最有意境的当然要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两句诗了。 雨,冠以杏花;风,冠以杨柳。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杨柳风,把风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重。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杨柳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日远足啊①!

柳树作为报春的使者,最早向人们传递春的信息,而古代诗人借助“柳”的意象,为中国古典诗词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和意趣。卢僎《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李延祜评论道:劲风渐弱,枯林返青,春天将临。弱风林青成了催春的使者。春风舞垂柳,风和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说弱风催促睡柳醒来,快抽丝吐绿,以期再次共舞的联想是自然的。绿树红花总是时时相伴,只有“林青”它似乎觉得孤单,所以等待花开来弥补缺憾。“催”和“待”表现了风林迎春的急切的心情,让读者似乎听到了春的脚步声。

2.2灞桥折柳表离别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两句诗透露了古代的一个风俗-----灞桥折柳。在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古人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赠柳、咏柳也就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②。

正如诗中所描述的“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暗合了亲人希望远在他乡的游子有着坚韧的生命力,能够随遇而安。因此,人们折柳送别不仅有留恋之意,还有祝福之意。异乡随处可见的杨柳的倩影,是亲友们送别之时折下的,游子们亲手插上的家乡柳,寄托了多少离愁和思念。李商隐《杨柳枝》“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归”。离①

②陈元龙,常新:《古代诗词名句赏析》,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曹瑞娟、商光锋: 《“折柳”与送别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4期。

别之时将柳条折为两截,一截赠送游人,表祝福,一截留下来,盼游人早归。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也就蕴含着“春意常在”的美好祝愿。折柳赠别与古人重视离别的心理有关,由于柳条细长柔软易绕,所以古人借它来表达柔情萦绕和感情绵长之意。临别以柳相赠,更是表达了无尽的怀念与相思。

2.3 故园之柳表思乡

古人喜欢种柳,故园家山都可以见到柳树。柳成了家乡的间接表象信息。流落他乡之人,每有乡愁,很自然的会“忽忆园间柳”(刘孝绰《答何记室诗》) ,“愿看杨柳树”(黄督《清商曲辞》),见到他乡之柳也会想到故乡,如梁元帝萧绎《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柳。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反映出杨柳能引起人的乡愁。思乡之情最容易在杨柳拂人的春季发生,树茂景荣的让人反思情感上的无可寄托,于是想起杨柳就醒悟到原本应该留在故土,谈到柳就如同精神上复归故土怀抱。

宋代张炎《朝中措》云:“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杨柳,古时清明节中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此诗中,作者在归去的途中,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作者不禁感叹折了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此时,以柳寄托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洛城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唤起了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诗人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这正是这首诗最令人感伤和感动的地方。 ③③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7页。

2.4 以柳的枯荣感叹韶华易逝

柳是春天之物,其枯荣很容易世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因而其成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意象。例如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所植,至穆宗长庆二年已在百年左右,此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岂能不怆然动怀呢!东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树又如何呢?在诗人眼中,物情本同人情。这株临风老柳也许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枝吧!诗的开始两句,将读者带入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幻境。树就是我,我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本身。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曾经是风流倜傥,为民代言的一代志士,转眼间“半朽临风,岁月不饶人啊。

李商隐是历代最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典型之作《柳》是一首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七绝。“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以春柳来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现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2.5 以柳的婀娜来表达女子的窈窕

从质地和形象来说,柳的婀娜生动,委曲柔弱,确实和女性的温柔体贴,女性的娇羞

含蓄,女性的妩媚优柔非常的契合。词中最早言柳的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就是写少女,中唐后柳的女性风味骤然增强,几乎与青年女子形影相随。宋人词笔下也有大量以柳为抒情媒介的歌咏女性的作品。“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张先《醉垂柳》)这里以柳喻女子腰身,写尽了此女的腰肢婀娜妩媚多姿。晚唐到北宋,柳月越发与青楼女子这种下层女子的居住相连:柳市花街,柳陌花衢,柳际花边„„形容女子美丽的词有柳腰莲脸,柳媚花娇,柳态花容„„

柳枝最重要的特征是质性柔弱。古人喜柔弱的审美心理很自然的就把具有阴柔之美的杨柳列入审美视域之内,使之成为美好的情感的对象化寄托。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柳叶瘦长微翘,与美女的眉毛特征非常的吻合,故把女子秀眉喻为“柳眉”。柳枝纤细苗条,与美女的身体特征相吻合,故用柳来喻美女的袅娜的腰肢。如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赞平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写与情人惜别是劝慰情人,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那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而在这令人痛苦的惜别前,有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纸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离别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惜”与“损”相互呼应,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把对女子的怜惜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商隐的另一首诗《赠柳》更细致的展示了女子的窈窕多姿,风流多情。“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这首诗首联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诗人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后四句接着写柳色绵延不断。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④。

2.6 以柳来砭世寓志 ④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许多现实主义的诗人,用犀利而又凝重的笔调触及民生疾苦,深刻揭露执政者的腐败无能。清代诗人金龙通过咏柳来抨击时政。其诗《柳》云:“销魂桥外绿葱葱,树亦销魂客送空。万缕千丝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那销魂桥外的柳条刚抽出绿枝就被人折去,客人一批批送走,柳条也被一根根折尽。如果在春风的吹拂下,明年能抽出曼长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新芽,那便是好事。但年年折柳送别,谁又能确定明年的剪刀不再殃及杨柳的万缕千丝呢?此时咏柳怜人,谴责那无情的剪刀,把万缕千丝的杨柳摧残的遍体鳞伤,满目疮痍,怜惜那些处于康乾盛世的人民惨遭宰割的命运。柳本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此诗之柳却成了被迫害被摧残事物的象征,是诗人对现实社会中类似灞桥(销魂桥)杨柳一样的弱者被剪刀般扼杀现象的深刻揭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柳条低垂,因风起舞,是很美。但是在一些诗人看来,它确是摇摆不定的。因此,也赋予它得势小人这一意象。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中将柳比喻为得意忘形的政治小丑,告诉人们,那些得志的小人以欺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会失势遭殃,受到惩罚。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这两句诗写暮春景象,柳絮指品德低下,见风使舵,投机取巧,阴谋弄权的小人。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寄托诗人愤世嫉俗之情,讽刺那些为窥探皇帝之意而为能邀功取媚之辈。那垂柳纠缠挑逗春风,象别有一番情意是的,在人世间有哪个敢跟她比一比身材苗条的呢?楚江边的垂柳本是楚灵王无心栽种的,可是那些妃嫔们为了使腰肢象垂柳般纤细,连饭也不吃。即使饿死,也难以像垂柳般的纤细轻盈。这种邀宠取媚的伎俩不也很像“饿损纤腰”的楚宫妃嫔吗?

诗人往往不是单纯的砭世,而是借砭世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诗人白居易在《永丰坊园中垂柳》一诗中,便借柳寓志。“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如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这首诗抒发诗人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深沉感慨。同时,诗人生活的时期,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的人受到排挤;诗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远离京城。诗中通过咏柳,表达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向。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柳枝展出新芽,望去一片嫩绿,细长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这柳树长在永丰西角荒园,有谁来光顾呢?前两句写柳树的动人的风姿,后两句写柳树的孤寂落寞,鲜明对比,表达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坚定的立场志向。

3. 柳意象的形成原因

古代诗词中柳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含义,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柳树的植物学特性

柳作为一种植物有其独特的植物学特征。首先,柳是一种春天的植物,它的吐青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柳树返青为春天增添生机,因而柳往往作为一种自然事物出现在诗中。其次,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柔美,因而柳条也往往成为窈窕淑女的代名词。再次,春天的柳枝柔美绵长,象征男女主任情意绵绵。最后,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同时,在某些诗人的诗中,纷舞不定的柳絮的又被赋予摇摆不定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小人得势的讽刺意味。

3.2《诗经》的影响

《诗经》中说道柳的四个共有四首,基本上处于借景含情的初级阶段。《小雅·小弁》“菀彼斯柳”, 写的是春天的景物-自然状态下的柳;《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小雅菀柳》“有菀柳者, 不尚息焉? ” 显示出柳与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诗经》中最典型写柳也为后来影响意义最为深远的是《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奠定了杨柳表示离别的含义。后来的诗歌也都沿用了这一含义。如“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等。古代诗人罕有不读《诗经》的,因此他们在吟读时,《诗经》中柳意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自然地发生作用⑤。

3.3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常常以柳来表示离愁相思。之所以出现这种含义,与古人灞桥折柳的习俗是密不可分的。灞桥位于长安城东12公里处的灞河上面。古代长安人向东送行,往往以灞河为界,送人出长安城到灞河后就要在灞桥上分别了。按照《西安府志》的记录,当年⑤刘凌:《诗词与柳》,《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2期。

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摩肩接踵,是长安十分壮观的景象。当时,在灞桥旁还设有灞亭,供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且柳是极易成活的植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从柳的名称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柳是一种极易成活的植物,“泽柳”、“河柳”、“山柳”都说明柳适应性很强,随处都可以生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如诗中所描述的“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灞桥折柳相赠暗合了亲人希望远在他乡的游子有着坚韧的生命力,能够随遇而安。因此,人们折柳送别不仅有留恋之意,还有祝福之意。

3.4谐音双关的影响

古人之所以对柳情有独钟,与柳自身的特点以及从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义密不可分。“多情自古伤别离”,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发掘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谐音,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六朝诗歌中大量存在。“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可以有通过谐音双关来解析柳的离别相思之意。

3.5生命意识的体现

柳树是春天的象征,它的枯荣很容易使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为此,柳不只表示离别相思,思乡,而且还具有某种时间的象征寓意,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其枯荣往往成为世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意象。春天的杨柳朝气蓬勃,活力无限,这极易与人的容颜易老,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显诗人痛苦无奈的心情。

《世说新语•言语》中写道:“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意思是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作者是在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这种自然规律让人觉得伤感,无奈。以至于使作者潸然泪下。

柳和人的生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规律,有盛衰生死。而这种人生感悟在六朝诗歌中的抒发的尤为明显。六朝由于社会动荡,个体生命往往朝不保夕,人们对个体生命及其情感

日益关注。常常发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叹。李泽厚曾说过:魏晋诗歌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喟叹,是人们觉醒的审美体现,是时代典型音调,其精神实质是对生命,人生,命运和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因此,在六朝诗歌中,负荷时间意识的柳意象总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梁建文帝萧纲《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诗》“冬深柳条落,雪后桂枝残”,庾信《上益州上桂国赵王诗》中“丹灶风烟歇,年龄蒲柳衰”等等都是诗人从柳的自然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进而对生命有所敬畏⑥。

3.6 易于入诗

柳是诗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之物,易于入诗。古人很早就喜欢种柳,先秦《石鼓诗》中有“何以橐之,惟杨及柳”,在这里,种柳就很带有一股文化味儿。种的柳多了,柳树也就随处可见。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柳树都是及其常见的。正是因为这样,很多诗词中都会出现柳这一事物。而且也正是为此,诗人在离开家乡之后,每逢想家的时候就必然会想到家乡随处可见的柳树,因此,柳成了家乡的间接表象信息。流落他乡之人,每有乡愁,很自然的会“忽忆园间柳”(刘孝绰《答何记室诗》) ,“愿看杨柳树”(黄督《清商曲辞》),见到他乡之柳也会想到故乡,如梁元帝萧绎《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柳。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反映出杨柳能引起人的乡愁。思乡之情最容易在杨柳拂人的春季发生,树茂景荣的景象让人反思情感上的无可寄托,于是想起杨柳就醒悟到原本应该留在故土,谈到柳就如同精神上复归故土怀抱。因此,诗人很愿意通过杨柳来表达思乡之情。

诗人之所以会产生思乡之情,关键在于他们背井离乡,他们或是因为兵役离家,或是因为国家灭亡而被迫离家。明清诗人钱谦益遭遇亡国之灾,身为明朝人,却不得已为清官,那种无奈的痛苦难以言表! 一首《河间城外柳》充满着心酸。“日炙尘霾辙迹深,马嘶羊触有谁禁?剧怜春雨江潭后,一曲清波半亩阴。”柳树的姿态虽然那么美妙可爱,可是那江南之柳才是诗人故乡的柳,象征着诗人安居故乡; 那城北河间的柳只是官柳,象征着诗人奔波在仕途中,诗人是多么希望看到故乡的柳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思乡与愁苦。

祝菊贤:《本真的意象与装饰性意象——魏晋南朝诗歌意象美学风貌之比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3期。

结语

柳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含义。一方面,它象征着美好,可以借指春天,借指美女的柔情蜜意,婀娜多姿。另一方面,它又带有一些伤感,象征着离别,思乡,更有对于韶华易逝的感叹。而且在一些诗人的眼里,柳又成为砭世寓志的寄托。总之,柳作为一种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拥有诸多的含义,也正是这种含义使柳的形象更加的饱满。

谢 辞

本论文是在翟景运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翟老师无论是从论文选题还是论文的写作上都给予中肯的建议和指导。他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仔细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翟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在一次次的回稿中,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批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学习中的榜样。在此,谨向翟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毛公, 郑玄, 孔颖达:《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3、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5、陈元龙,常新:《古代诗词名句赏析》 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7、若文:《“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辨析》,《中国文学研究》, 2004年1期。

8、刘凌:《诗词与柳》,《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2期。

9、陈晓龙:《送别缘何须折柳》,《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2年4期。

10、李继光, 黄安幸:《杨柳情思——记华宇实业董事长郇春柳女士》,《华人时刊》,

2000年16期。

11、曹瑞娟,商光锋:《“折柳”与送别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4期。

12、黄松毅:《论的“兴”与古典诗歌“情”“景”关系的演变》,《广西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4期。

13、张艳君:《意象:“另建一个宇宙”的基础——诗歌意象多样性功能散》,《山东教育学

院学报》,2004年2期。

14、祝菊贤:《本真的意象与装饰性意象——魏晋南朝诗歌意象美学风貌之比较》,《 西北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3期。

15、张天辉:《浅析宋代别离词中意象“柳”的运用》,《辽宁师专学报》,2003年4期。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题 目:

学 院:专 业: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2年 5 月 28 日

论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摘要

起源于《诗经》中的柳意象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它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且表现力极强的意象之物。柳在古代诗词中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情感与思想,形成了诸多的“柳”意象,比较常见的是以柳借指春天,以柳表示离愁别恨,以柳抒发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借代小人等。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深刻的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的作用,增加我们对于柳意象的认识。

关键词 柳,意象,古代诗词

ABSTRACT

The willow originated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a very important image in Chinese ancient poetry . It is an image that is very common and very expressive. Willow in ancient poems has been given too much emotion and thought and formed a lot of" willow" image. It can refer to spring or farewell; sometimes it is a symbol of beauty or it maybe a symbol of missing one ’s home and so on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an deeply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e of the willow.

KEYWORDS willow image Chinese classic poems.

目录

1.柳意象的研究现状 . ........................................................ 2

2. 关于柳的内涵的研究 . ....................................................... 2

2.1 杨柳吐青表春天 . ........................................................ 2

2.2灞桥折柳表离别 ......................................................... 3

2.3 故园之柳表思乡 . ........................................................ 4

2.4 以柳的枯荣感叹韶华易逝 . ................................................ 5

2.5 以柳的婀娜来表达女子的窈窕 . ............................................ 5 2.6 以柳来砭世寓志 ......................................................... 6

3. 柳意象的形成原因 . ......................................................... 8

3.1柳树的植物学特征 ....................................................... 8

3.2《诗经》的影响 . ......................................................... 8

3.3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 ............................................. 9

3.4谐音双关的影响 ......................................................... 9

3.5生命意识的体现 ........................................................ 10

3.6易于如诗 .............................................................. 10

谢 辞 . .................................................................. 12

参考文献 . .................................................................. 13

引言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和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而诗歌创作者们对“柳”却情有独钟。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出现,最早的应属《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量的运用柳意象,则是在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本文对常见的柳意象进行解读,以使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一重要意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1.柳意象的研究现状

纵观 20 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的研究概况, 我们可以发现, 柳意象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据不完全统计,这 20 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 36 篇。80 年代以王立为代表,他撰文《柳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物我关系一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1期)从整体上分析了柳意象在中国文学 、文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从而开了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柳意象研究的先河。90 年代以刘卫英(《柳意象的相思情爱内核及人格化历程》,《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6期)、吴学良(《相看指杨柳 别恨转依依——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惜别意识的审美透视》,《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1期),蔡少军(《生命之灵的滥觞──中国美感心态中的柳意象审美模式探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5期)等人为代表,他们分别从柳意象的情爱内核、惜别意识 、审美模式、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层透视,使这一专题研究进一步的深化。21 世纪,探讨柳意象的情感意蕴、文化内涵和它成为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这方面以杨艳梅(《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松辽学刊》,1999年6期)、石志鸟(《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等人为代表。同时,对个体诗人和不同时期诗词作品中的柳意象研究是进入新世纪柳意象研究的新趋向,相继出现了对柳如是、欧阳修、周邦彦、李商隐等人作品中的柳意象的探析。六朝、唐、宋等时期诗词中的柳意象亦是新的研究点,这方面以刘入云(《试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3期),刘勇刚(《试论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3 期)等人为代表。这些探讨使柳意象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与深化。

2. 关于柳的内涵的研究

2.1 杨柳吐青表春天

古代诗词常将柳与春天联系。杨柳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的向象征。很多诗人通过咏柳来表现客观自然,对客观事物描绘得形象逼真,十分传神。

以柳写春的诗词有很多,最典型的要数唐代贺知章的《咏柳》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描写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人

把富于青春活力的春柳写的神龙活现,充满诗情画意。全诗人从杨柳的概貌写道柳条柳枝,用玉树,美女,丝带来比喻,把春柳描绘的婀娜多姿,生机勃勃而又光彩照人。特别是说春风像一把剪刀,裁剪出无数细长的柳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有情,灵巧可爱。诗人对杨柳的喜爱跃然纸上。

除了《咏柳》外,最有意境的当然要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两句诗了。 雨,冠以杏花;风,冠以杨柳。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杨柳风,把风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重。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杨柳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日远足啊①!

柳树作为报春的使者,最早向人们传递春的信息,而古代诗人借助“柳”的意象,为中国古典诗词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和意趣。卢僎《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李延祜评论道:劲风渐弱,枯林返青,春天将临。弱风林青成了催春的使者。春风舞垂柳,风和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说弱风催促睡柳醒来,快抽丝吐绿,以期再次共舞的联想是自然的。绿树红花总是时时相伴,只有“林青”它似乎觉得孤单,所以等待花开来弥补缺憾。“催”和“待”表现了风林迎春的急切的心情,让读者似乎听到了春的脚步声。

2.2灞桥折柳表离别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两句诗透露了古代的一个风俗-----灞桥折柳。在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古人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赠柳、咏柳也就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②。

正如诗中所描述的“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暗合了亲人希望远在他乡的游子有着坚韧的生命力,能够随遇而安。因此,人们折柳送别不仅有留恋之意,还有祝福之意。异乡随处可见的杨柳的倩影,是亲友们送别之时折下的,游子们亲手插上的家乡柳,寄托了多少离愁和思念。李商隐《杨柳枝》“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归”。离①

②陈元龙,常新:《古代诗词名句赏析》,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曹瑞娟、商光锋: 《“折柳”与送别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4期。

别之时将柳条折为两截,一截赠送游人,表祝福,一截留下来,盼游人早归。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也就蕴含着“春意常在”的美好祝愿。折柳赠别与古人重视离别的心理有关,由于柳条细长柔软易绕,所以古人借它来表达柔情萦绕和感情绵长之意。临别以柳相赠,更是表达了无尽的怀念与相思。

2.3 故园之柳表思乡

古人喜欢种柳,故园家山都可以见到柳树。柳成了家乡的间接表象信息。流落他乡之人,每有乡愁,很自然的会“忽忆园间柳”(刘孝绰《答何记室诗》) ,“愿看杨柳树”(黄督《清商曲辞》),见到他乡之柳也会想到故乡,如梁元帝萧绎《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柳。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反映出杨柳能引起人的乡愁。思乡之情最容易在杨柳拂人的春季发生,树茂景荣的让人反思情感上的无可寄托,于是想起杨柳就醒悟到原本应该留在故土,谈到柳就如同精神上复归故土怀抱。

宋代张炎《朝中措》云:“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杨柳,古时清明节中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此诗中,作者在归去的途中,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作者不禁感叹折了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此时,以柳寄托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洛城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唤起了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诗人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这正是这首诗最令人感伤和感动的地方。 ③③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7页。

2.4 以柳的枯荣感叹韶华易逝

柳是春天之物,其枯荣很容易世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因而其成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意象。例如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所植,至穆宗长庆二年已在百年左右,此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岂能不怆然动怀呢!东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树又如何呢?在诗人眼中,物情本同人情。这株临风老柳也许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枝吧!诗的开始两句,将读者带入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幻境。树就是我,我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本身。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曾经是风流倜傥,为民代言的一代志士,转眼间“半朽临风,岁月不饶人啊。

李商隐是历代最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典型之作《柳》是一首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七绝。“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以春柳来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现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2.5 以柳的婀娜来表达女子的窈窕

从质地和形象来说,柳的婀娜生动,委曲柔弱,确实和女性的温柔体贴,女性的娇羞

含蓄,女性的妩媚优柔非常的契合。词中最早言柳的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就是写少女,中唐后柳的女性风味骤然增强,几乎与青年女子形影相随。宋人词笔下也有大量以柳为抒情媒介的歌咏女性的作品。“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张先《醉垂柳》)这里以柳喻女子腰身,写尽了此女的腰肢婀娜妩媚多姿。晚唐到北宋,柳月越发与青楼女子这种下层女子的居住相连:柳市花街,柳陌花衢,柳际花边„„形容女子美丽的词有柳腰莲脸,柳媚花娇,柳态花容„„

柳枝最重要的特征是质性柔弱。古人喜柔弱的审美心理很自然的就把具有阴柔之美的杨柳列入审美视域之内,使之成为美好的情感的对象化寄托。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柳叶瘦长微翘,与美女的眉毛特征非常的吻合,故把女子秀眉喻为“柳眉”。柳枝纤细苗条,与美女的身体特征相吻合,故用柳来喻美女的袅娜的腰肢。如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赞平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写与情人惜别是劝慰情人,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那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而在这令人痛苦的惜别前,有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纸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离别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惜”与“损”相互呼应,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把对女子的怜惜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商隐的另一首诗《赠柳》更细致的展示了女子的窈窕多姿,风流多情。“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这首诗首联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诗人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后四句接着写柳色绵延不断。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④。

2.6 以柳来砭世寓志 ④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许多现实主义的诗人,用犀利而又凝重的笔调触及民生疾苦,深刻揭露执政者的腐败无能。清代诗人金龙通过咏柳来抨击时政。其诗《柳》云:“销魂桥外绿葱葱,树亦销魂客送空。万缕千丝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那销魂桥外的柳条刚抽出绿枝就被人折去,客人一批批送走,柳条也被一根根折尽。如果在春风的吹拂下,明年能抽出曼长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新芽,那便是好事。但年年折柳送别,谁又能确定明年的剪刀不再殃及杨柳的万缕千丝呢?此时咏柳怜人,谴责那无情的剪刀,把万缕千丝的杨柳摧残的遍体鳞伤,满目疮痍,怜惜那些处于康乾盛世的人民惨遭宰割的命运。柳本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此诗之柳却成了被迫害被摧残事物的象征,是诗人对现实社会中类似灞桥(销魂桥)杨柳一样的弱者被剪刀般扼杀现象的深刻揭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柳条低垂,因风起舞,是很美。但是在一些诗人看来,它确是摇摆不定的。因此,也赋予它得势小人这一意象。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中将柳比喻为得意忘形的政治小丑,告诉人们,那些得志的小人以欺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会失势遭殃,受到惩罚。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这两句诗写暮春景象,柳絮指品德低下,见风使舵,投机取巧,阴谋弄权的小人。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寄托诗人愤世嫉俗之情,讽刺那些为窥探皇帝之意而为能邀功取媚之辈。那垂柳纠缠挑逗春风,象别有一番情意是的,在人世间有哪个敢跟她比一比身材苗条的呢?楚江边的垂柳本是楚灵王无心栽种的,可是那些妃嫔们为了使腰肢象垂柳般纤细,连饭也不吃。即使饿死,也难以像垂柳般的纤细轻盈。这种邀宠取媚的伎俩不也很像“饿损纤腰”的楚宫妃嫔吗?

诗人往往不是单纯的砭世,而是借砭世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诗人白居易在《永丰坊园中垂柳》一诗中,便借柳寓志。“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如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这首诗抒发诗人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深沉感慨。同时,诗人生活的时期,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的人受到排挤;诗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远离京城。诗中通过咏柳,表达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向。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柳枝展出新芽,望去一片嫩绿,细长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这柳树长在永丰西角荒园,有谁来光顾呢?前两句写柳树的动人的风姿,后两句写柳树的孤寂落寞,鲜明对比,表达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坚定的立场志向。

3. 柳意象的形成原因

古代诗词中柳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含义,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柳树的植物学特性

柳作为一种植物有其独特的植物学特征。首先,柳是一种春天的植物,它的吐青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柳树返青为春天增添生机,因而柳往往作为一种自然事物出现在诗中。其次,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柔美,因而柳条也往往成为窈窕淑女的代名词。再次,春天的柳枝柔美绵长,象征男女主任情意绵绵。最后,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同时,在某些诗人的诗中,纷舞不定的柳絮的又被赋予摇摆不定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小人得势的讽刺意味。

3.2《诗经》的影响

《诗经》中说道柳的四个共有四首,基本上处于借景含情的初级阶段。《小雅·小弁》“菀彼斯柳”, 写的是春天的景物-自然状态下的柳;《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小雅菀柳》“有菀柳者, 不尚息焉? ” 显示出柳与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诗经》中最典型写柳也为后来影响意义最为深远的是《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奠定了杨柳表示离别的含义。后来的诗歌也都沿用了这一含义。如“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等。古代诗人罕有不读《诗经》的,因此他们在吟读时,《诗经》中柳意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自然地发生作用⑤。

3.3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常常以柳来表示离愁相思。之所以出现这种含义,与古人灞桥折柳的习俗是密不可分的。灞桥位于长安城东12公里处的灞河上面。古代长安人向东送行,往往以灞河为界,送人出长安城到灞河后就要在灞桥上分别了。按照《西安府志》的记录,当年⑤刘凌:《诗词与柳》,《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2期。

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摩肩接踵,是长安十分壮观的景象。当时,在灞桥旁还设有灞亭,供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且柳是极易成活的植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从柳的名称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柳是一种极易成活的植物,“泽柳”、“河柳”、“山柳”都说明柳适应性很强,随处都可以生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如诗中所描述的“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灞桥折柳相赠暗合了亲人希望远在他乡的游子有着坚韧的生命力,能够随遇而安。因此,人们折柳送别不仅有留恋之意,还有祝福之意。

3.4谐音双关的影响

古人之所以对柳情有独钟,与柳自身的特点以及从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义密不可分。“多情自古伤别离”,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发掘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谐音,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六朝诗歌中大量存在。“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可以有通过谐音双关来解析柳的离别相思之意。

3.5生命意识的体现

柳树是春天的象征,它的枯荣很容易使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为此,柳不只表示离别相思,思乡,而且还具有某种时间的象征寓意,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其枯荣往往成为世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意象。春天的杨柳朝气蓬勃,活力无限,这极易与人的容颜易老,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显诗人痛苦无奈的心情。

《世说新语•言语》中写道:“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意思是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作者是在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这种自然规律让人觉得伤感,无奈。以至于使作者潸然泪下。

柳和人的生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规律,有盛衰生死。而这种人生感悟在六朝诗歌中的抒发的尤为明显。六朝由于社会动荡,个体生命往往朝不保夕,人们对个体生命及其情感

日益关注。常常发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叹。李泽厚曾说过:魏晋诗歌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喟叹,是人们觉醒的审美体现,是时代典型音调,其精神实质是对生命,人生,命运和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因此,在六朝诗歌中,负荷时间意识的柳意象总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梁建文帝萧纲《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诗》“冬深柳条落,雪后桂枝残”,庾信《上益州上桂国赵王诗》中“丹灶风烟歇,年龄蒲柳衰”等等都是诗人从柳的自然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进而对生命有所敬畏⑥。

3.6 易于入诗

柳是诗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之物,易于入诗。古人很早就喜欢种柳,先秦《石鼓诗》中有“何以橐之,惟杨及柳”,在这里,种柳就很带有一股文化味儿。种的柳多了,柳树也就随处可见。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柳树都是及其常见的。正是因为这样,很多诗词中都会出现柳这一事物。而且也正是为此,诗人在离开家乡之后,每逢想家的时候就必然会想到家乡随处可见的柳树,因此,柳成了家乡的间接表象信息。流落他乡之人,每有乡愁,很自然的会“忽忆园间柳”(刘孝绰《答何记室诗》) ,“愿看杨柳树”(黄督《清商曲辞》),见到他乡之柳也会想到故乡,如梁元帝萧绎《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柳。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反映出杨柳能引起人的乡愁。思乡之情最容易在杨柳拂人的春季发生,树茂景荣的景象让人反思情感上的无可寄托,于是想起杨柳就醒悟到原本应该留在故土,谈到柳就如同精神上复归故土怀抱。因此,诗人很愿意通过杨柳来表达思乡之情。

诗人之所以会产生思乡之情,关键在于他们背井离乡,他们或是因为兵役离家,或是因为国家灭亡而被迫离家。明清诗人钱谦益遭遇亡国之灾,身为明朝人,却不得已为清官,那种无奈的痛苦难以言表! 一首《河间城外柳》充满着心酸。“日炙尘霾辙迹深,马嘶羊触有谁禁?剧怜春雨江潭后,一曲清波半亩阴。”柳树的姿态虽然那么美妙可爱,可是那江南之柳才是诗人故乡的柳,象征着诗人安居故乡; 那城北河间的柳只是官柳,象征着诗人奔波在仕途中,诗人是多么希望看到故乡的柳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思乡与愁苦。

祝菊贤:《本真的意象与装饰性意象——魏晋南朝诗歌意象美学风貌之比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3期。

结语

柳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含义。一方面,它象征着美好,可以借指春天,借指美女的柔情蜜意,婀娜多姿。另一方面,它又带有一些伤感,象征着离别,思乡,更有对于韶华易逝的感叹。而且在一些诗人的眼里,柳又成为砭世寓志的寄托。总之,柳作为一种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拥有诸多的含义,也正是这种含义使柳的形象更加的饱满。

谢 辞

本论文是在翟景运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翟老师无论是从论文选题还是论文的写作上都给予中肯的建议和指导。他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仔细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翟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在一次次的回稿中,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批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学习中的榜样。在此,谨向翟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毛公, 郑玄, 孔颖达:《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3、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5、陈元龙,常新:《古代诗词名句赏析》 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7、若文:《“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辨析》,《中国文学研究》, 2004年1期。

8、刘凌:《诗词与柳》,《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2期。

9、陈晓龙:《送别缘何须折柳》,《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2年4期。

10、李继光, 黄安幸:《杨柳情思——记华宇实业董事长郇春柳女士》,《华人时刊》,

2000年16期。

11、曹瑞娟,商光锋:《“折柳”与送别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4期。

12、黄松毅:《论的“兴”与古典诗歌“情”“景”关系的演变》,《广西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4期。

13、张艳君:《意象:“另建一个宇宙”的基础——诗歌意象多样性功能散》,《山东教育学

院学报》,2004年2期。

14、祝菊贤:《本真的意象与装饰性意象——魏晋南朝诗歌意象美学风貌之比较》,《 西北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3期。

15、张天辉:《浅析宋代别离词中意象“柳”的运用》,《辽宁师专学报》,2003年4期。


    相关文章

    穿越时空的彩翼_从_我思想_看戴望舒的诗歌艺术

    第15卷第4期Vol.15No.4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08年12月December 2008 穿越时空的彩翼 ---从<我 ...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晦涩难懂为后人所铭记,多表现的是诗人的 心灵世界,正所谓言为心声.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 ...

    山海_意象和弦_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中原情结和海洋意识

    第23卷 第1期 Vol.23 No.1广东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dongEducationInstitute2003年2月 Feb.2003 "山海"意象和弦 ---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中原情结和海洋意识 ...

    汉语诗歌的继承和创新----关于意象和意境

    汉语诗歌的继承和创新(二) ----关于意象和意境 一.关于意象 如韦勒克在所著<文学心理>中说:"文学的意义与功能主要呈现在隐喻和神话中.人类头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和神话式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借助一般隐喻的手段,借 ...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 高二语文 雷明娇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 ...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1.田园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田园杂兴>) 常见风格:冲淡宁静.平实质朴 常用意象:田园.山水.林木.庄稼.家禽. 家畜 常见思想感情: A.表达对现实的 ...

    [中国诗学]读书笔记

    <中国诗学>读书笔记 20135000 徐雪婷 首先,与以往的诗学研究不同,叶维廉的<中国诗学>多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如何正确的研究中国诗歌.特别是受到西方文明冲击以来,对中国诗学乃至中国文学造成的莫大影响,对固 ...

    写景抒情诗歌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 (一)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 ...

    浅谈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研究

    浅谈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研究 摘要:诗言志,诗歌的核心灵魂就是他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主题的常见方法有:归类法(如:谈禅说理诗.游子诗.送别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法. 关键词:诗言志 思想情感 主题 方法 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