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对策研究_陈鹏

| 16 城市更新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se Strategies for the Industry Heritages in Shanghai

陈 鹏 胡莉莉 文章编号1673-8985(2013)01-0016-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以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背景和空间布局梳理为基础,通过梳理工业遗产在上海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机制中的角色变化和保护利用

方式的演进,重点分析了现状保护利用中保护对象内涵、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工业遗产利用的功能类型和保护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Abstract The thesis regard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the space scattering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s in Shanghai as

the base of the research, along carding the role industrial heritages played in the whole heritage conservation system with the reused patterns. It emphasizes on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content, conservation and reuse pattern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while providing with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关 键 词工业遗产 | 保护机制 | 利用方式

Key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 Conservation strategy | Reuse pattern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首次提出“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的概念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多样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日常性建筑、纪念性建筑、艺术特征突出的产业建筑、市政建筑和20世纪的建筑物均成为了保护对象的范畴。工业遗产作为一个地区或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最重要的基地和20世纪30年代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

作者简介

陈 鹏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硕士胡莉莉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硕士

上海从1992年起就依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向,逐步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重点对内环线的中央和市属企业的工业用地进行置换,用于发展金融、贸易、住宅等功能。对土地资源极其珍贵的中心城区,这些工业用地的合理利用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十一五”期间,上海通过聚焦国家战略、提升工业发展能级,注重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二、三产业融合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结合工业的转型发展,以研究设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愈加重要的核心推动作用,其中以工业相关设计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增加值从“十五”期末的549亿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1 3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提高到了8%,累计认定建设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80个。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工业遗产改造而成的,因此为不同特征的工业

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类型。这些工业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工业科技和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变迁的历程,成为了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上海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1年度科研项目:上海工业遗产保护研究(2011K018—0306—G )。

17 | 城市更新

遗产作为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为其量身定制使用功能也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上海中心城范围内的工业遗产,2003年,在俄罗斯召开的国际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上通过的《莫斯科宪章》(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对产业遗产的定义为“产业遗产包括所有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以及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与器械、作坊、磨房与厂房,采煤与炼焦的矿井与场地,仓储与库房,能源发动、传输与使用的场所,运输及其所有相关设施,与工业相关的居住、宗教以及教育等社会活动场所。”产业遗产包括了工业建筑、仓储建筑、交通运输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

研究以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体制和使用方式两个方面的现状梳理为基础,重点研究工业遗产和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间的关系和改造使用的历程;分析上海工业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中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未来保护利用中的对策。

图1

由于上海工业在空间布局上受到以上要素的影响,因此现状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了沿黄浦江、苏州河等滨水空间集中分布;沿中山路环线成片分布;部分工厂和居住参杂布局的基本特征。这些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对上海滨水地区的活力重塑、丰富城市公共活动的多样性、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场所空间资源(图1)。

1.3 上海工业遗产的布局特征

上海工业遗产的布局和城市工业发展的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早期近代工业发展的萌芽阶段,工业的布局主要依托交通区位条件和资源获取的便利性。作为当时的主要产业部类,船舶维修制造、机械装备等产业对水资源有着很强的依赖,因此早期的工业企业主要沿苏州河和黄浦江带状分布。同时铁路也是该时期的重要运输方式,现在的中山环路过去曾是重要的铁路,其沿线也布置有众多工业企业。

战争也是对工业布局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黄金时期,一方面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的工业企业进一步聚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中小型规模的民族企业选择在租界边界和河道两侧布局。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侵略的影响,“ 八一三”事变后,大量工厂迁入租界。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上海许多小型的工业和居民住宅区混杂布局。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工厂10 079家分布非工业区的工厂7 816家,占77.5%,其中5 886家工厂与居民住宅交错布置。

在工业用地不断自发扩张和生长的基础上,上海也曾试图通过规划引导建设多片工业集中区。在1934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工厂设厂地址暂行通则》,规定吴淞、闸北、南市、浦东等地段为“设厂区域”。1957年上海市委提出了“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规模”,建设了以承载新建、扩建工业建设项目为主的闵行、吴泾等5个卫星城和吴淞、桃浦等工业新区。从1986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被国务院批准后,上海开始依据方案对城市整体的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鼓励中心城范围内工业企业向卫星城迁建,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2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下的工业遗产定位演化

在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历史文化保护始于1956、1957年的第一次全国普查并在1959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共62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从最早分为甲级、乙级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到现在的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历史保护对象的内涵也从最初的革命遗址与历史文物逐步拓展,其中工业遗产在上海保护体制中的角色也愈发重要。

2.1 以文物保护单位形式保护工业遗产

1988年11月10日,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按照此通知精神,在市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的主持下,展开了近代建筑调查和推荐工作。1989年8月30日,推荐59处优秀近代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其中包括了上海邮政大楼和杨树浦水厂两处产业遗产建筑。在这个时期,工业遗产保护尚未成为保护工作的重点,被列入名单的两处建筑均为建筑特征和风貌特色非常突出的工业遗产。同时文物保护单位的功能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两处单位使用中都是在保持原功能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部分博览功能,符合对文物保护的具体要求。但是大部分的工业建筑其本体建筑特色无法达到文物单位的标准(图2)。

2.2 优秀历史建筑制度下工业遗产的保护

1991年12月颁布并从199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

图1 黄浦江沿线工业遗产改造

| 18 城市更新

令,也是上海第一个涉及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法规。“优秀近代建筑”的概念为“本市范围内自1840年至1949年期间建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下列建筑(包括建筑群,下同)(1)在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史:或者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具有建筑史料价值的建筑物和中国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2)在建筑类型、空间、形式上有特色,或者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3)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上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4)反映上海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和街区。”优秀近代建筑可以分为以下3个保护级别:(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

在优秀近代建筑的基础上,上海人大常委会在2002年审议并通过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用“优秀历史建筑”取代了“优秀近代建筑”《保护条例》。第九条明文规定:“建成三十年以上,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必须列入优秀历史建筑,并实施有效保护。” 是国内首次在法律层面上明确提出对工业建筑的保护。2004年9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凡1949年以前建造的,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商铺、仓库、作坊和桥梁等建筑、构筑物,以及建成30年以上,符合《保护条例》规定的优秀建筑,都必须妥善保护”。至此,工业遗产已经作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40余处作为城市遗产的一个特殊类型的工业遗产被列入了上海市分四批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其中包括江南制造局、外滩信号台、外白渡桥和工部局宰牲场等。同时,市政府还把沿苏州河从乌镇路至浙江中路一段约1公里的路段列入工业建筑群体的保护对象(图3)。

业遗产引入合理的功能成为了保护中的核心问题。由于大部分工业遗产在建筑风格特色、内部空间都和其他历史建筑相比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功能的合理利用对建筑的保护有着较大的影响。

3.1 博物馆冻结式的保护与“自救利用”阶段

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59处优秀近代建筑中的工业遗产为上海邮政总局和杨树浦水厂,在国家《文物法》“不改变用途”的要求下,这两处工业遗产和其他文物单位一样都采用了博物馆的冻结式保护措施。

在这个时期,上海城市的产业转型已经逐步开展,许多厂房已经开始空置。为了实现“经济自救”,企业开始以发展“三产”为名,自发对闲置的厂房进行了开发和转租,主要改造为对内部空间要求较大的家具城、建材市场或是对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割后出租为餐饮娱乐场所。由于当时对工业建筑的保护尚未得到重视,这些相对简单的商业利用模式缺乏有效的引导,往往对工业建筑的风貌和结构特征造成了破坏。还有部分弄堂工厂在闲置后,被置换改造为菜市场等社区服务设施,虽然这些措施对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对建筑中许多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细部还是造成了破坏(图4)。

3.2 艺术家为主导的工业建筑单体保护实践

1991年颁布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是上海第一个涉及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法规。1993年,第二批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中有7处工业遗产上榜。1999年,公布的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中工业遗产达到13处。在“自上而下”通过划定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具有突出的价值的工业遗产的同时,上海在一些艺术家的推动下也开始通过建立艺术家工作室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对中心城闲置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利用。

工业建筑体量较大、层高高、跨度大、内部空间易于划分,这些都符合艺术家对创作和展示空间的要求,通过灵活的裁减,

艺术家在创作时

3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的演进

随着工业遗产在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中角色不断明确,为工

图2图3

图2 上海邮政总局

图3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19 | 城市更新

能更好地感知展厅展览的效果。钢筋水泥的建筑、保存完好的通风设备、排水管道和各种生产设施,厂区内这些充满现代主义特色和怀旧情感的要素往往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同时厂房相对低廉的租金也成为吸引艺术家的重要原因。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在上海中心城内,艺术家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工作室并逐步聚集为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了最早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1998年台湾设计师登琨艳最先寻找并进驻上海苏州河边的仓库,成功地重新诠释工业旧仓库。此后一批艺术家在西苏州河路1131号、1133号仓库等地相继开辟自己的工作室。由于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规范,这些对工业建筑单体的再利用仅局限于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对内部空间进行简单的改造。这些实践也成为了之后大量工业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的雏形,在保护工业建筑的同时也形成了之后上海市政府对工业遗产利用政策调整的基础。

3.4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的日趋多样化

作为国内率先着手对工业遗产进行调查和保护的城市,上海的工业遗产保护现在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积极参与的局面,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也不仅局限于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而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近年来随着投资主体多样、需求多元和政策调整,工业遗产被改造为社区服务设施、商业、文化休闲、旅馆居住、展示博览和城市开放空间节点等功能,许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商业或文化公共活动中心。利用厂房和仓储建筑内部空间较大、易于分割和可利用性强的特点,许多经济型快捷酒店和国际青年旅社都选择利用工业遗产进行改造。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拥有很多见证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工业企业,例如在“三普”中新发现的曾诞生中国第一台水管式锅炉的上海四方锅炉厂,福新第三面粉厂,上海丰田纺织厂铁工部旧址等。保留这些工业建筑的特色工艺、生产功能或是改造为展示各种门类工业技术的博物馆、企业专题纪念馆是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工业遗产和城市公共绿地结合也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在徐家汇公共绿地建设中,原大中华橡胶厂内的部分建构筑物被保留下来,成为城市绿地景观的一部分。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不仅创造了城市的公共活动节点,也推动了上海城市旅游的发展。早在2004年,为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支持“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对苏州河沿岸进行考察,在2005年策划了全国第一个工业旅游的专项规划《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规划(2006—2010)》并在2006年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工业旅游地方标准《上海工业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要求》。在2006年以工业历史•科技•未来与工业旅游为主题的首届“国际(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论坛中,上海市委市府已经提出城市要增强国际竞争力,落实经济增长方式由生产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有力地推进了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进程(图5,图6)

3.3 创意产业园区形式的迅速发展

在艺术家实践的基础上,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在2002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其中第一次把工业建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在2004年公布的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有8处工业遗产。同时,将工业遗产整体改造利用为创意园区的模式也开始兴起。2005年4月起,上海市分4批共公布了77处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共有57处为工业建筑遗产改建而成,占园区总数的74%。

在2008年由市经委专门颁布了《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虽然工业遗产整体改造为创意园区的模式对整体性保护、园区活力的复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着众多园区产业功能的雷同,在改造中缺乏有效引导造成对工业遗产建筑风貌特征的破坏等问题。例如被列入创意产业集聚区名单的德邻公寓就要求主动从名单中撤牌,将再利用的功能调整为商业休闲综合体。

图4图5

图4 早期自发改造利用为菜场和旅馆的工业遗产图5 徐汇滨江绿地中工业遗产作为重要设计要素

| 20 城市更新

图6图7

4 现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应结合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完善, 进一步拓展工业遗产的保护对象

上海现在已经形成了由“文物、优秀历史建筑—风貌保护道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共同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

作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工业遗产大都是以建筑单体的形式列入保护名单,包括杨树浦水厂在内少数是以厂区为范围整体列入名单。和其他历史建筑一样,周边环境、厂区整体格局等要素对工业遗产的价值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增加对有突出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单体周边环境和厂区格局的保护。

在已经划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多以居住和公共类地块为主,但是对杨树浦路沿线、复兴岛地区和苏州河沿线等工业遗产集中的地区,可以参照风貌区的形式通过划定工业遗产集中地段的形式采用“成片划区、整体保护”的模式,这样既能承载地区集体记忆和产业发展特色,也能加强上海保护体系中“面”的类型特征和覆盖面。

在保护厂房等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工业技术、生产方式、工艺流程等要素的保护,既能完善工业遗产的保护要素也能增加活动的多样性和体验性(图7)。

理出250多处工业遗产,对此进行了登记、造册。虽然这些举措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尚未列入上海市的优秀历史建筑名单,这些建筑无法通过相应的规章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依旧是采用文物的保护要求,要求建筑的使用功能不能发生变化,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4.3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功能类型亟待丰富

尽管现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已经日趋多样化,但是依然存在着创意产业园区主导功能雷同,缺乏特色吸引点;园区整体定位“绅士化”;缺乏和周边社区功能的衔接等问题。

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导致许多创意产业园区在空间上也呈现出了集中布局的特点。这些创意园区具有定位服务人群的重叠、功能和产业上雷同等现象,相互之间无法形成统筹协调的发展平台。

其次许多创意产业园区都采取了相对“绅士化”的定位,多以现代艺术、画廊、音乐制作、酒吧等功能为园区重要卖点和吸引点,这些活动会吸引很多人参与,但是也造成了创意园区“人气十足、买气缺乏”的经营困境。在创意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园区公共活力的营造,通过发展特色化、多样性、体验型的活动,增加地区的商业活动,打造可以自给自足发展的园区。

尽管现在一些工业遗产已经改造为社区公共活动设施,但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对提升周边地区整体活力和空间品质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周边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相结合,将保护利用和社区复兴相结合,提升地区整体的活力和空间品质(图8,图9)。

4.2 列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工业遗产保护有待加强

2009年,文化部颁布施行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首次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老字号、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特殊类型文物纳入文物保护范畴。同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文化部也首次把工业遗产作为一个专类进行调查,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共发掘和整

图6 改造为时尚商业中心的国棉十七厂

图7 杨浦滨江现存的大片集中的工业遗产

21 | 城市更新

4.4 需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多方利益的统筹权衡

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上海开始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的运作机制,实现了“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市民参与”的良性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不变”原则:即房屋产权不变、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为运作的主体打开了通道。

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涉及了区县各级政府、厂方、承租者等多方利益,他们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对利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各级政府的关注点为工业用地出让所带来的土地收益,厂方和承租者在租金问题上的博弈更是工业遗产保护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例如在M50,最早丁乙、周铁海、薛松这批艺术家进驻时租金仅为每平方米6—7角/d,随着创意园区的不断发展成熟,租金也日益水涨船高,现在每平方米的租金基本达到了2—3元/d,底层区位条件较好的铺位租金要达到5—6元/d。很多艺术家由于无法承受租金的上涨纷纷选择离开最初创业的园区,这也造成了现在工业遗产改造“工人走了,艺术家来了;艺术家走了,商人来了”的局面,过多的商业侵入也是工业遗产利用“绅士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上海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管理主要由市经信委负责,因此改造的功能还是以创意产业、商务办公、商业文化等公共功能为主,对改造为住宅等功能的实践则需要进一步探索。在未来工业遗产的利用中应加强对多利益方的统筹协调,推动工业遗产利用形式的多样化。

历程的地区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充分利用工业遗产所蕴含的工艺流程、生产方式等非物质要素,将这些要素和园区的功能设置和具体设计相融合,增加园区的空间特色并提供具有丰富多样的体验型公共活动。对无法在原址保护的非物质工业遗产要素,可以结合地区或是特色产业部类博物馆的形式综合统一设置,在实现保护的同时强调要素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5.2 强调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作用, 形成合理完善的保护机制和 功能引导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中应强调规划在地区的整体保护、建设活动的控制和功能引导等方面的优势,将保护利用和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

首先以三普和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中已有的工业遗产资料为重要基础,结合现在正逐步完善的大机平台,将保护建筑的范围、本体和具体要求进行录入。在以后的城市建设,尤其是项目开展伊始就可以帮助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和开发商等迅速掌握基地范围内的工业遗产的信息和要求,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在编制涉及工业遗产规划的过程中,应强调对其单体和周边环境的控制引导,可以采用划定重点地段,依据城市设计方案编制附加图则的方式,对空间环境要素进行设计引导,提升工业遗产及其周边的整体空间环境品质。

由于工业遗产外部风貌特征和内部空间的特殊性,许多工业遗产需要一定的改造后才能再利用,因此对建筑价值特别突出或是有特色工艺细部且尚未列入优秀历史建筑不受保护图则约束的工业遗产建筑,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建筑特色的保护,明确需要重点保护的特色部位、制定保护措施,对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工程进行引导,减少对工业建筑风貌和特色的影响。

最后应将工业遗产的未来利用的功能定位通过土地功能使用等形式进行引导,充分发挥规划的优势,结合周边功能为工业遗产制定合理

5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对策

5.1 拓展工业遗产保护对象内容, 在保护利用中突出工业遗产的特色

对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在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体系中的定位进行梳理,重点对现状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和三普文物登录点的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并对保护措施进行探讨,价值较好的工业遗产可以通过列入优秀历史建筑等方式对现状工业遗产保护对象的内涵进行拓展,在保护建筑单体和物质空间的基础上,保护周边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厂区环境或格局等要素,

并通过划定工业遗产集中地段的方式对承载上海工业发展

图8图9

图8 人气日渐萧条的创意园区

图9 在改造中缺乏对工业遗产建筑特征的维护

| 22 城市更新

的再利用功能引导。这样既能解决相邻工业遗产利用方式可能的雷同,也能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作为社区公共活力复兴的抓手和完善地区服务设施配套的契机。

[6]奚文沁,周俭. 强化特色,提升品质,促进保护与更新的协调发展——以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06(4):44-48.

XI Wenqin,ZHOU Jian. Strengthening Characteristics,Promoting Quality and Harmonized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On Protection Plan of Hengshan Road-Fuxing Roa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in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6(4):44-48.

5.3 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相关政策, 形成保障机制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另一个亟需加强的方面是相关配套政策的构建和完善。在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为工业用地土地性质的合理转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是相关部门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和其他产权相对复杂的历史建筑不同,工业用地的产权相对单一,因此合理的土地改性政策对推进上海中心城产业的转型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为解决多方工业遗产再利用管理的相关政策也需要加强。现在许多工业遗产的使用中都存在多方利益的博弈,通过政策的引导会有效减少现在工业遗产在“后创意园区”时代逐步转化为一个个高档人气商业或餐饮场所的局面。

最后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对工业遗产利用中的生态技术和材料运用进行引导和鼓励。工业建筑往往具有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同时外立面的保温性能也较差,在改造利用中需要进行内部空间分隔和外立面的处理。生态技术和材料运用对节约投资和能耗,实践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

[9][8][7]

黄琪. 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J]. 上海城市规划,2007(5):44-48. HUANG Qi.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in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7(5):44-48.

郭红霞. 城市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思考[J]. 上海城市规划,2008(2):43-47.

GUO Hongxia. Relevant Thinking on Urban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8(2):43-47. 阮仪三,陈飞. 上海新一轮旧城更新中风貌特色传承的规划方法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08(6):51-55.

RUAN Yisan,CHEN Fei. The Study on the Urban Planning Way of Keeping the Traditional Cityscape in the New Course of the Old City Renovation of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8(6):51-55.

[10]戴明. 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管理实践和探索[J]. 上海城市规划,2010

(5):52-56.

DAI Ming. Research on Heritage Conservative Administration in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0(5):52-56.

:[11]张松. 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形象塑造[J]. 上海城市规划,2011(4)

44-52.

ZHANG Song.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Feature and Creation of City Image in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1(4):44-5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上海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16-20. [1]张松.

ZHANG Song.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Reuse of Shanghai Industrial Heritage[J].Architectural Journal,2006(8):16-20.

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伍江.

W U J i a n g. A H i s t o r y o f S h a n g h a i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1840—1949[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08.

章明.上海近代建筑史稿[M].上海:三联书店,2002. [3]陈从周,

CHEN Congzhou ,ZHANG Ming. Shanghai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M].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2002.

上海工业遗产新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4]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社,2009.

Shanghai Heritage Management Committee. The New Exploration of Shanghai Industrial Heritage[M].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5]张鹏. 场景骤变中的建筑遗产——2010 上海世博会浦西工业建筑的保护与

再生[J]. 时代建筑,2009(4):66-69.

ZHANG Peng.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Changing Scenes Con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of Industrial Relics on Puxi Area of the Site of Expo 2010 Shanghai[J]. Time Architecture,2009(4):66-69.

| 16 城市更新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se Strategies for the Industry Heritages in Shanghai

陈 鹏 胡莉莉 文章编号1673-8985(2013)01-0016-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以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背景和空间布局梳理为基础,通过梳理工业遗产在上海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机制中的角色变化和保护利用

方式的演进,重点分析了现状保护利用中保护对象内涵、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工业遗产利用的功能类型和保护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Abstract The thesis regard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the space scattering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s in Shanghai as

the base of the research, along carding the role industrial heritages played in the whole heritage conservation system with the reused patterns. It emphasizes on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content, conservation and reuse pattern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while providing with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关 键 词工业遗产 | 保护机制 | 利用方式

Key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 Conservation strategy | Reuse pattern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首次提出“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的概念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多样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日常性建筑、纪念性建筑、艺术特征突出的产业建筑、市政建筑和20世纪的建筑物均成为了保护对象的范畴。工业遗产作为一个地区或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最重要的基地和20世纪30年代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

作者简介

陈 鹏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硕士胡莉莉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硕士

上海从1992年起就依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向,逐步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重点对内环线的中央和市属企业的工业用地进行置换,用于发展金融、贸易、住宅等功能。对土地资源极其珍贵的中心城区,这些工业用地的合理利用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十一五”期间,上海通过聚焦国家战略、提升工业发展能级,注重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二、三产业融合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结合工业的转型发展,以研究设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愈加重要的核心推动作用,其中以工业相关设计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增加值从“十五”期末的549亿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1 3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提高到了8%,累计认定建设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80个。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工业遗产改造而成的,因此为不同特征的工业

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类型。这些工业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工业科技和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变迁的历程,成为了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上海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1年度科研项目:上海工业遗产保护研究(2011K018—0306—G )。

17 | 城市更新

遗产作为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为其量身定制使用功能也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上海中心城范围内的工业遗产,2003年,在俄罗斯召开的国际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上通过的《莫斯科宪章》(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对产业遗产的定义为“产业遗产包括所有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以及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与器械、作坊、磨房与厂房,采煤与炼焦的矿井与场地,仓储与库房,能源发动、传输与使用的场所,运输及其所有相关设施,与工业相关的居住、宗教以及教育等社会活动场所。”产业遗产包括了工业建筑、仓储建筑、交通运输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

研究以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体制和使用方式两个方面的现状梳理为基础,重点研究工业遗产和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间的关系和改造使用的历程;分析上海工业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中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未来保护利用中的对策。

图1

由于上海工业在空间布局上受到以上要素的影响,因此现状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了沿黄浦江、苏州河等滨水空间集中分布;沿中山路环线成片分布;部分工厂和居住参杂布局的基本特征。这些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对上海滨水地区的活力重塑、丰富城市公共活动的多样性、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场所空间资源(图1)。

1.3 上海工业遗产的布局特征

上海工业遗产的布局和城市工业发展的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早期近代工业发展的萌芽阶段,工业的布局主要依托交通区位条件和资源获取的便利性。作为当时的主要产业部类,船舶维修制造、机械装备等产业对水资源有着很强的依赖,因此早期的工业企业主要沿苏州河和黄浦江带状分布。同时铁路也是该时期的重要运输方式,现在的中山环路过去曾是重要的铁路,其沿线也布置有众多工业企业。

战争也是对工业布局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黄金时期,一方面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的工业企业进一步聚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中小型规模的民族企业选择在租界边界和河道两侧布局。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侵略的影响,“ 八一三”事变后,大量工厂迁入租界。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上海许多小型的工业和居民住宅区混杂布局。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工厂10 079家分布非工业区的工厂7 816家,占77.5%,其中5 886家工厂与居民住宅交错布置。

在工业用地不断自发扩张和生长的基础上,上海也曾试图通过规划引导建设多片工业集中区。在1934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工厂设厂地址暂行通则》,规定吴淞、闸北、南市、浦东等地段为“设厂区域”。1957年上海市委提出了“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规模”,建设了以承载新建、扩建工业建设项目为主的闵行、吴泾等5个卫星城和吴淞、桃浦等工业新区。从1986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被国务院批准后,上海开始依据方案对城市整体的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鼓励中心城范围内工业企业向卫星城迁建,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2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下的工业遗产定位演化

在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历史文化保护始于1956、1957年的第一次全国普查并在1959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共62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从最早分为甲级、乙级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到现在的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历史保护对象的内涵也从最初的革命遗址与历史文物逐步拓展,其中工业遗产在上海保护体制中的角色也愈发重要。

2.1 以文物保护单位形式保护工业遗产

1988年11月10日,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按照此通知精神,在市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的主持下,展开了近代建筑调查和推荐工作。1989年8月30日,推荐59处优秀近代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其中包括了上海邮政大楼和杨树浦水厂两处产业遗产建筑。在这个时期,工业遗产保护尚未成为保护工作的重点,被列入名单的两处建筑均为建筑特征和风貌特色非常突出的工业遗产。同时文物保护单位的功能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两处单位使用中都是在保持原功能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部分博览功能,符合对文物保护的具体要求。但是大部分的工业建筑其本体建筑特色无法达到文物单位的标准(图2)。

2.2 优秀历史建筑制度下工业遗产的保护

1991年12月颁布并从199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

图1 黄浦江沿线工业遗产改造

| 18 城市更新

令,也是上海第一个涉及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法规。“优秀近代建筑”的概念为“本市范围内自1840年至1949年期间建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下列建筑(包括建筑群,下同)(1)在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史:或者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具有建筑史料价值的建筑物和中国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2)在建筑类型、空间、形式上有特色,或者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3)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上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4)反映上海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和街区。”优秀近代建筑可以分为以下3个保护级别:(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

在优秀近代建筑的基础上,上海人大常委会在2002年审议并通过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用“优秀历史建筑”取代了“优秀近代建筑”《保护条例》。第九条明文规定:“建成三十年以上,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必须列入优秀历史建筑,并实施有效保护。” 是国内首次在法律层面上明确提出对工业建筑的保护。2004年9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凡1949年以前建造的,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商铺、仓库、作坊和桥梁等建筑、构筑物,以及建成30年以上,符合《保护条例》规定的优秀建筑,都必须妥善保护”。至此,工业遗产已经作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40余处作为城市遗产的一个特殊类型的工业遗产被列入了上海市分四批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其中包括江南制造局、外滩信号台、外白渡桥和工部局宰牲场等。同时,市政府还把沿苏州河从乌镇路至浙江中路一段约1公里的路段列入工业建筑群体的保护对象(图3)。

业遗产引入合理的功能成为了保护中的核心问题。由于大部分工业遗产在建筑风格特色、内部空间都和其他历史建筑相比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功能的合理利用对建筑的保护有着较大的影响。

3.1 博物馆冻结式的保护与“自救利用”阶段

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59处优秀近代建筑中的工业遗产为上海邮政总局和杨树浦水厂,在国家《文物法》“不改变用途”的要求下,这两处工业遗产和其他文物单位一样都采用了博物馆的冻结式保护措施。

在这个时期,上海城市的产业转型已经逐步开展,许多厂房已经开始空置。为了实现“经济自救”,企业开始以发展“三产”为名,自发对闲置的厂房进行了开发和转租,主要改造为对内部空间要求较大的家具城、建材市场或是对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割后出租为餐饮娱乐场所。由于当时对工业建筑的保护尚未得到重视,这些相对简单的商业利用模式缺乏有效的引导,往往对工业建筑的风貌和结构特征造成了破坏。还有部分弄堂工厂在闲置后,被置换改造为菜市场等社区服务设施,虽然这些措施对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对建筑中许多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细部还是造成了破坏(图4)。

3.2 艺术家为主导的工业建筑单体保护实践

1991年颁布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是上海第一个涉及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法规。1993年,第二批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中有7处工业遗产上榜。1999年,公布的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中工业遗产达到13处。在“自上而下”通过划定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具有突出的价值的工业遗产的同时,上海在一些艺术家的推动下也开始通过建立艺术家工作室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对中心城闲置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利用。

工业建筑体量较大、层高高、跨度大、内部空间易于划分,这些都符合艺术家对创作和展示空间的要求,通过灵活的裁减,

艺术家在创作时

3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的演进

随着工业遗产在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中角色不断明确,为工

图2图3

图2 上海邮政总局

图3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19 | 城市更新

能更好地感知展厅展览的效果。钢筋水泥的建筑、保存完好的通风设备、排水管道和各种生产设施,厂区内这些充满现代主义特色和怀旧情感的要素往往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同时厂房相对低廉的租金也成为吸引艺术家的重要原因。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在上海中心城内,艺术家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工作室并逐步聚集为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了最早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1998年台湾设计师登琨艳最先寻找并进驻上海苏州河边的仓库,成功地重新诠释工业旧仓库。此后一批艺术家在西苏州河路1131号、1133号仓库等地相继开辟自己的工作室。由于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规范,这些对工业建筑单体的再利用仅局限于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对内部空间进行简单的改造。这些实践也成为了之后大量工业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的雏形,在保护工业建筑的同时也形成了之后上海市政府对工业遗产利用政策调整的基础。

3.4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的日趋多样化

作为国内率先着手对工业遗产进行调查和保护的城市,上海的工业遗产保护现在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积极参与的局面,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也不仅局限于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而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近年来随着投资主体多样、需求多元和政策调整,工业遗产被改造为社区服务设施、商业、文化休闲、旅馆居住、展示博览和城市开放空间节点等功能,许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商业或文化公共活动中心。利用厂房和仓储建筑内部空间较大、易于分割和可利用性强的特点,许多经济型快捷酒店和国际青年旅社都选择利用工业遗产进行改造。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拥有很多见证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工业企业,例如在“三普”中新发现的曾诞生中国第一台水管式锅炉的上海四方锅炉厂,福新第三面粉厂,上海丰田纺织厂铁工部旧址等。保留这些工业建筑的特色工艺、生产功能或是改造为展示各种门类工业技术的博物馆、企业专题纪念馆是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工业遗产和城市公共绿地结合也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在徐家汇公共绿地建设中,原大中华橡胶厂内的部分建构筑物被保留下来,成为城市绿地景观的一部分。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不仅创造了城市的公共活动节点,也推动了上海城市旅游的发展。早在2004年,为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支持“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对苏州河沿岸进行考察,在2005年策划了全国第一个工业旅游的专项规划《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规划(2006—2010)》并在2006年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工业旅游地方标准《上海工业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要求》。在2006年以工业历史•科技•未来与工业旅游为主题的首届“国际(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论坛中,上海市委市府已经提出城市要增强国际竞争力,落实经济增长方式由生产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有力地推进了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进程(图5,图6)

3.3 创意产业园区形式的迅速发展

在艺术家实践的基础上,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在2002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其中第一次把工业建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在2004年公布的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有8处工业遗产。同时,将工业遗产整体改造利用为创意园区的模式也开始兴起。2005年4月起,上海市分4批共公布了77处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共有57处为工业建筑遗产改建而成,占园区总数的74%。

在2008年由市经委专门颁布了《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虽然工业遗产整体改造为创意园区的模式对整体性保护、园区活力的复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着众多园区产业功能的雷同,在改造中缺乏有效引导造成对工业遗产建筑风貌特征的破坏等问题。例如被列入创意产业集聚区名单的德邻公寓就要求主动从名单中撤牌,将再利用的功能调整为商业休闲综合体。

图4图5

图4 早期自发改造利用为菜场和旅馆的工业遗产图5 徐汇滨江绿地中工业遗产作为重要设计要素

| 20 城市更新

图6图7

4 现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应结合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完善, 进一步拓展工业遗产的保护对象

上海现在已经形成了由“文物、优秀历史建筑—风貌保护道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共同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

作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工业遗产大都是以建筑单体的形式列入保护名单,包括杨树浦水厂在内少数是以厂区为范围整体列入名单。和其他历史建筑一样,周边环境、厂区整体格局等要素对工业遗产的价值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增加对有突出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单体周边环境和厂区格局的保护。

在已经划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多以居住和公共类地块为主,但是对杨树浦路沿线、复兴岛地区和苏州河沿线等工业遗产集中的地区,可以参照风貌区的形式通过划定工业遗产集中地段的形式采用“成片划区、整体保护”的模式,这样既能承载地区集体记忆和产业发展特色,也能加强上海保护体系中“面”的类型特征和覆盖面。

在保护厂房等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工业技术、生产方式、工艺流程等要素的保护,既能完善工业遗产的保护要素也能增加活动的多样性和体验性(图7)。

理出250多处工业遗产,对此进行了登记、造册。虽然这些举措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尚未列入上海市的优秀历史建筑名单,这些建筑无法通过相应的规章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依旧是采用文物的保护要求,要求建筑的使用功能不能发生变化,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4.3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功能类型亟待丰富

尽管现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已经日趋多样化,但是依然存在着创意产业园区主导功能雷同,缺乏特色吸引点;园区整体定位“绅士化”;缺乏和周边社区功能的衔接等问题。

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导致许多创意产业园区在空间上也呈现出了集中布局的特点。这些创意园区具有定位服务人群的重叠、功能和产业上雷同等现象,相互之间无法形成统筹协调的发展平台。

其次许多创意产业园区都采取了相对“绅士化”的定位,多以现代艺术、画廊、音乐制作、酒吧等功能为园区重要卖点和吸引点,这些活动会吸引很多人参与,但是也造成了创意园区“人气十足、买气缺乏”的经营困境。在创意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园区公共活力的营造,通过发展特色化、多样性、体验型的活动,增加地区的商业活动,打造可以自给自足发展的园区。

尽管现在一些工业遗产已经改造为社区公共活动设施,但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对提升周边地区整体活力和空间品质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周边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相结合,将保护利用和社区复兴相结合,提升地区整体的活力和空间品质(图8,图9)。

4.2 列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工业遗产保护有待加强

2009年,文化部颁布施行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首次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老字号、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特殊类型文物纳入文物保护范畴。同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文化部也首次把工业遗产作为一个专类进行调查,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共发掘和整

图6 改造为时尚商业中心的国棉十七厂

图7 杨浦滨江现存的大片集中的工业遗产

21 | 城市更新

4.4 需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多方利益的统筹权衡

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上海开始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的运作机制,实现了“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市民参与”的良性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不变”原则:即房屋产权不变、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为运作的主体打开了通道。

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涉及了区县各级政府、厂方、承租者等多方利益,他们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对利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各级政府的关注点为工业用地出让所带来的土地收益,厂方和承租者在租金问题上的博弈更是工业遗产保护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例如在M50,最早丁乙、周铁海、薛松这批艺术家进驻时租金仅为每平方米6—7角/d,随着创意园区的不断发展成熟,租金也日益水涨船高,现在每平方米的租金基本达到了2—3元/d,底层区位条件较好的铺位租金要达到5—6元/d。很多艺术家由于无法承受租金的上涨纷纷选择离开最初创业的园区,这也造成了现在工业遗产改造“工人走了,艺术家来了;艺术家走了,商人来了”的局面,过多的商业侵入也是工业遗产利用“绅士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上海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管理主要由市经信委负责,因此改造的功能还是以创意产业、商务办公、商业文化等公共功能为主,对改造为住宅等功能的实践则需要进一步探索。在未来工业遗产的利用中应加强对多利益方的统筹协调,推动工业遗产利用形式的多样化。

历程的地区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充分利用工业遗产所蕴含的工艺流程、生产方式等非物质要素,将这些要素和园区的功能设置和具体设计相融合,增加园区的空间特色并提供具有丰富多样的体验型公共活动。对无法在原址保护的非物质工业遗产要素,可以结合地区或是特色产业部类博物馆的形式综合统一设置,在实现保护的同时强调要素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5.2 强调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作用, 形成合理完善的保护机制和 功能引导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中应强调规划在地区的整体保护、建设活动的控制和功能引导等方面的优势,将保护利用和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

首先以三普和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中已有的工业遗产资料为重要基础,结合现在正逐步完善的大机平台,将保护建筑的范围、本体和具体要求进行录入。在以后的城市建设,尤其是项目开展伊始就可以帮助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和开发商等迅速掌握基地范围内的工业遗产的信息和要求,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在编制涉及工业遗产规划的过程中,应强调对其单体和周边环境的控制引导,可以采用划定重点地段,依据城市设计方案编制附加图则的方式,对空间环境要素进行设计引导,提升工业遗产及其周边的整体空间环境品质。

由于工业遗产外部风貌特征和内部空间的特殊性,许多工业遗产需要一定的改造后才能再利用,因此对建筑价值特别突出或是有特色工艺细部且尚未列入优秀历史建筑不受保护图则约束的工业遗产建筑,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建筑特色的保护,明确需要重点保护的特色部位、制定保护措施,对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工程进行引导,减少对工业建筑风貌和特色的影响。

最后应将工业遗产的未来利用的功能定位通过土地功能使用等形式进行引导,充分发挥规划的优势,结合周边功能为工业遗产制定合理

5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对策

5.1 拓展工业遗产保护对象内容, 在保护利用中突出工业遗产的特色

对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在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体系中的定位进行梳理,重点对现状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和三普文物登录点的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并对保护措施进行探讨,价值较好的工业遗产可以通过列入优秀历史建筑等方式对现状工业遗产保护对象的内涵进行拓展,在保护建筑单体和物质空间的基础上,保护周边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厂区环境或格局等要素,

并通过划定工业遗产集中地段的方式对承载上海工业发展

图8图9

图8 人气日渐萧条的创意园区

图9 在改造中缺乏对工业遗产建筑特征的维护

| 22 城市更新

的再利用功能引导。这样既能解决相邻工业遗产利用方式可能的雷同,也能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作为社区公共活力复兴的抓手和完善地区服务设施配套的契机。

[6]奚文沁,周俭. 强化特色,提升品质,促进保护与更新的协调发展——以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06(4):44-48.

XI Wenqin,ZHOU Jian. Strengthening Characteristics,Promoting Quality and Harmonized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On Protection Plan of Hengshan Road-Fuxing Roa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in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6(4):44-48.

5.3 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相关政策, 形成保障机制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另一个亟需加强的方面是相关配套政策的构建和完善。在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为工业用地土地性质的合理转化制定相应的政策,是相关部门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和其他产权相对复杂的历史建筑不同,工业用地的产权相对单一,因此合理的土地改性政策对推进上海中心城产业的转型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为解决多方工业遗产再利用管理的相关政策也需要加强。现在许多工业遗产的使用中都存在多方利益的博弈,通过政策的引导会有效减少现在工业遗产在“后创意园区”时代逐步转化为一个个高档人气商业或餐饮场所的局面。

最后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对工业遗产利用中的生态技术和材料运用进行引导和鼓励。工业建筑往往具有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同时外立面的保温性能也较差,在改造利用中需要进行内部空间分隔和外立面的处理。生态技术和材料运用对节约投资和能耗,实践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

[9][8][7]

黄琪. 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J]. 上海城市规划,2007(5):44-48. HUANG Qi.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in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7(5):44-48.

郭红霞. 城市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思考[J]. 上海城市规划,2008(2):43-47.

GUO Hongxia. Relevant Thinking on Urban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8(2):43-47. 阮仪三,陈飞. 上海新一轮旧城更新中风貌特色传承的规划方法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08(6):51-55.

RUAN Yisan,CHEN Fei. The Study on the Urban Planning Way of Keeping the Traditional Cityscape in the New Course of the Old City Renovation of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8(6):51-55.

[10]戴明. 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管理实践和探索[J]. 上海城市规划,2010

(5):52-56.

DAI Ming. Research on Heritage Conservative Administration in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0(5):52-56.

:[11]张松. 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形象塑造[J]. 上海城市规划,2011(4)

44-52.

ZHANG Song.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Feature and Creation of City Image in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1(4):44-5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上海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16-20. [1]张松.

ZHANG Song.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Reuse of Shanghai Industrial Heritage[J].Architectural Journal,2006(8):16-20.

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伍江.

W U J i a n g. A H i s t o r y o f S h a n g h a i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1840—1949[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08.

章明.上海近代建筑史稿[M].上海:三联书店,2002. [3]陈从周,

CHEN Congzhou ,ZHANG Ming. Shanghai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M].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2002.

上海工业遗产新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4]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社,2009.

Shanghai Heritage Management Committee. The New Exploration of Shanghai Industrial Heritage[M].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5]张鹏. 场景骤变中的建筑遗产——2010 上海世博会浦西工业建筑的保护与

再生[J]. 时代建筑,2009(4):66-69.

ZHANG Peng.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Changing Scenes Con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of Industrial Relics on Puxi Area of the Site of Expo 2010 Shanghai[J]. Time Architecture,2009(4):66-69.


    相关文章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

    第10卷第6期 2008年11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10No. 6Nov.,2008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近代建筑遗产保护 张复合 (清华大学建 ...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_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_崔卫华

    遗产保护理论<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17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崔卫华1 贾婉文2 辽宁大连 116025) 2.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1.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 ...

    申论优秀文章

    2011年申论范文点评之名人故里之争 以正确的政绩观看待名人故里之争 近年来,各地的历史名人故里之争,公众早已司空见惯,我们不难看出事件背后的利益驱动因素,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涌现出众多名人,但近年来,各地仍不时发生名人归属权之争.从炎帝 ...

    博物馆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学 专目院业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选题(116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 ...

    旧工厂改造1

    一.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城市记忆与复兴 在城市中心城区一片近乎被人们遗忘的土地上,在一处曾经承载着钢铁强国梦想的废弃多年的旧厂房里,有一段几乎必然因房地产开发而彻底消失的城市记忆,因为一种新功能的注入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城市的历史. ...

    毕业论文设计书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书 论文名称:工业污染区与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群落结 构特征的比较 指导教师:姜玉霞 学生姓名:黎燕萍 年级: 07生本(2)班 专业: 生物科学 联系电话:[1**********](学生) [1***** ...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2008Vol.29,No.1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经济学研究 文化 ...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对策考察研究 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 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 ...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论文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论文 摘 要:使用文物建筑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遗址博物馆,担负着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双重任务,他们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管理者.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承的重要机构,他们是非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