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及答案

收养石头 李木生 (1)想不到家里会收养起一块石头来。

(2)它本来是趴在一个朋友的菜园矮墙上的,木木拙拙,泥头败脑。今年盛夏的一天,去看朋友,正下着雨。也巧,走到它的身旁,雨水正好淋出它的斑斑纹路,竟是一身树的纹理。一头贴墙,千层饼似的灰黑的纹理挤戗着;一头翘峨,剖露着触目的年轮。这样一团的残树朽干,经历雨水会腐烂生蘑的吧?我无意间抬手戳了戳它像是腐朽的纹理,居然钢锉般涩硬。索性掀掀它,更叫我一惊:没掀动。这个木头木脑的家伙,一下惹起我的兴趣,细细打量打量,搓搓手,双手搬它,竟铁一般沉!再看它,翘峨的年轮仿佛是一圈圈的笑。我明白了,这是一块树化石。

(3)我本来是个闲情逸趣不多的人,不喜养花,不热养鸟,也没有收藏的爱好。但是这次却破了例,将这块树化石抱回了家。说真的,对它,我莫名其妙地生出了点喜欢。

(4)等我将它往门厅里一放,就先没了底气:新崭崭的厅里放上土头土脑的它,真是不伦不类、格格不入呢,妻子容忍的笑里分明在说:“扔了吧。”我不敢看妻子的笑,只自言自语着:“先放放吧。”

(5)放是放了,位置却变了又变,先是从冲门处移到了厅旮旯,随后又从厅旮旯挪到晾台上。那天下了班,已是傍晚,夕辉虚弱得无力撑起暮霭的丝幕。我见它在晾台上,正翘峨着头凝望着太阳陨落的地方。它灰黑的纹理也已和暮霭化为一体,只有年轮如眼,审视着朦胧的天地。木石心肠,沉表如坟,真是憨愚到极致了,任何具体的“轰轰烈烈”、大喜大悲似乎都已无法将它惊动。我屏息瞅它,猜想,莫非那数不清的岁月正在它的眉间放映?

(6)躁动的生命,不觉间澄明恬静起来。

(7)有岁月的胸际如云翻飞。我学它举首审视着苍茫的天地,脚下就是永恒之台。

(8)于是,我双手捧着,将它请进耳鬓厮磨的书房。

(9)在这精神的家园里,我好像也成为一棵树,与它一起拥有悲欢的人间和阴晴的宇宙。我们默默地相对着,时间就定格在这种默然里,只有生命灵动异常,羽化为轻盈的万物。常常是不经意间,我们会有絮絮的对话,如风中的杨叶——

(10)“人是高级动物吗?高级在哪里?我是看着人类从无到有的,你们远没有超越从兽性到人性这道鸿沟,如果将人类的心灵一下子撕开在光天化日之下,其丑陋与残忍的情景,将是最可怖的。但是,我又真真地对你们充满着爱与期待。你们的智慧与善良,虽然还嫌稚嫩,毕竟是那样美丽又那样生机盎然。我会耐心地等待,你们不在意有一个旁观者吧?”

(11)“你的根呢枝呢叶呢?它们是在一次天塌地陷的灾难中失去的吧?在这天塌地陷之前,一定是骤雨削去了你的冠、狂风折断了你的干,你不为青枝绿叶生命的永远失去而悲伤吗?这样看来,宇宙不也是残酷的吗

(12)“是的,我曾深深地悲伤过,也极度地绝望过。可是,浩淼的宇宙是不会注意到一棵小树的悲伤与绝望的。只是在我跨过悲伤、咬碎绝望,在漫漫黑暗的熬煎中涅槃重生的时候,生机才再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不仅完成了从残缺到完美的创造,更以我不屈的生命,再一次证明了宇宙所赋予的万物生存的权力!爱,也要从自己开始,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力与尊严。”

(13)“坚守着树的纹理,你却不腐;有着铁的坚硬,你又不锈——看来,弱小与强大是此消彼长的,有时弱小倒喻示着发展,强大正隐藏着衰落。”

(14)“你不用特别看重我,你们人类也有生命大大长于自己年轮的——当然大多是在弱小者中——诗人食指(郭路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吧。也许再过10万年,我还会记住他的诗句„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15)“······”

(16)有星星零星地出现在天幕。

(17)兆亿颗星球划出的轨道,该是宇宙的年轮了。石与我,当是宇宙的一个细胞,也有着宇宙的风采了

(18)我们相视而笑。

1、①作者是怎样发现这块“石头”的?试概叙之。 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按要求分析句子。

①“只有年轮如眼,审视着朦胧的天地。”——简析这句话的表达特点及其效果。

②“躁动的生命,不觉间澄明恬静起来。”——“躁动”与“恬静”是否矛盾,为什么?

3、概括第(10)—(12)段“石与我”的对话所揭示的两条深刻道理。

4、请联系你在现实生活中所了解的人或事,谈谈你对“生命大大长于自己年轮”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

1、①初看以为是残树朽干,后来才明白是一块树化石。

②突出这块石头外形的奇异,为下文写石头与我“默默地相对”、石头与我对话做铺垫。

2、①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仿佛树化石也具有人的特征,能够观察与思索。

②不矛盾。这句话表现内心的觉悟,心情(生命)也由“躁动”变为“恬静”了。

3、①人类还存在着丑陋的一面,但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是那样美丽,使人类生机盎然。

②生命的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每个个体都要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力与尊严。

4、“理解”:人生所做的贡献,其意义远远超过其生命的年限。联系人或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必须与“生命大大长于自己年轮”这句话的含义相一致。

梯子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 “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样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二…三!”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着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儿子要爬上梯子去取风筝,爸爸为什么“想了又想”呢?

2、爸爸给儿子讲完故事,为什么“停了一停”,再提出让儿子也和他效仿那对父子做法的建议呢?

3、第七自然段,“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这句话删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4、倒数第五自然段,爸爸把跳下来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把其中的“牢牢固固、结结实实” 换成“牢固、结实”,或去掉其中一个可以吗?为什么?

5、爸爸设计这样一个“局”,是想告诉儿子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你赞同文中爸爸的做法吗?为什么?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

《梯子》答案:

1、爸爸想到这是教育儿子的一个好机会,他想该采用什么方式,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

2、他在观察儿子的反应,也给儿子思考回味的时间。

3、不可以。写儿子笑是为了渲染场面的欢快,表明孩子纯真无忧无虑,与下文紧张严肃的场景形成反差和对比,行文富于变化。

4、不可以,这些词语表明爸爸稳妥、谨慎地接儿子的情状,揭示爸爸对儿子的浓浓爱意,与儿子想象和期待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反差,效果更强烈。

5、不能轻信任何人,但不能太过,别人的话也是可以信任的。

6、赞同 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

开花的课桌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本文是以__________为主结合描写和抒情的散文。地点是地处_________的小学校。主要人物是学生群像。

2、选出文章开头对描写初春景象的语句,选择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渲染气氛 B、定下感情基调

C、反衬教室里的一丝春意 D、交代背景

3、选出依次填入第③小节括号内词语的序号( )( )

A、萌动 B、涌动 C、蔓延 D、洋溢

4、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

第②小节:_________________第③小节:_________________第④小节: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选出对男孩的笑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

B、为自己像女孩似的采摘草芽而羞涩的笑

C、为老师不批评自己而感激的笑

D、为自己第一个采摘草芽而骄傲的笑

6、对两处划线部分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春天的进程

B、春天与孩子们已融为一体,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C、孩子们在春光的沐浴下健康活泼地成长。

D、爱大自然,爱美,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一种崇高的情操。

7、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________(八个字以内) ,赞颂了师生之间_______ (八个字以内),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8、选出正确评述本文写作特点的三项( )

A、描写层次感强,细腻传神 B、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感情真挚委婉,耐人寻味

D、巧设悬念,首尾照应 E、以小见大,意境深远 F、以小见大,意境深远

《开花的课桌》答案:

1、叙述 大山里 2、C 3、A C

4、②草芽针一样细……嫩白 ③花朵那么小……碎屑 ④打碗花……绚丽多姿

5、A 6、B 7、对春天的热爱;心灵上的沟通 8、A C F

唱歌

音乐课上。

戴眼镜的女老师,边弹着风琴,边教大家唱歌。

女老师的模样很好看,声音也很好听。她一遍遍地教大家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女老师唱得很动情,也很投入。

女老师忽然发现下面跟唱的声音走了调小,中间杂着哧哧的笑声,她不由得从曲谱上抬起眼睛。 这时,女老师盯住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正把自己的手伸向前面一位女同学的后背。

哧哧的笑声正是从那个男孩子的周围发出的。

看到女老师投射过来的目光,那男孩子像是被火烫了一下,迅速把手缩了回去。

女老师生气了。她停止弹琴,站起来。她大声叫了那个男孩子的名字。

那个男孩子俯忙站起来。女老师问他,你在干什么?

男孩子说:我没干什么。女老师满脸狐疑地走过来。女老师看清了,那位女同学的后背上,贴着一个“小乌龟”。

女老师的脸煞地白了,脸变得非常难看。男孩子辩白说:这不是我贴的。

女老师说:不要为自己辩护。这不是你贴的是谁贴的?

男孩子说:反正不是我贴的。

女老师说:好了,咱们先不说这个。你先把我刚才教的歌唱一遍。

男孩子犹豫着。

女老师说:你唱呀!

男孩子开始唱。男孩子的嗓门并不坏,男孩子平常唱歌的声音也很好听,可今天,男孩子唱出的歌却难听极了。

女老师吼起来:停下!我是教你这样唱的吗?这是一首多么优美的歌呀!

女老师用手使劲拍了拍桌子,说:你给我重唱!

男孩子又从头开始唱。这次,他唱出的声音更难听,甚至带着一种哭腔。

刚唱了两句,男孩子便再也唱不下去了。他喉咙哽咽,眼眶里噙着泪水。

女老师愣住了。这时,和男孩子同桌的一个女孩子举手站起来。她告诉女老师,前面那位女同学背上的“小乌龟”确实不是男孩子贴的,男孩子是想帮那位女同学把“小乌龟”揭下来。

女老师改换了表情。女老师又变得漂亮、温柔、亲切起来。

女老师揭下了那只“小乌龟”。女老师诚恳地向那位男孩子道歉。

男孩子轻轻拭去了眼角的泪。

女老师重新回到讲台上。她一边弹琴,一边让大家一起唱。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歌声很抒情,很悦耳。在众多的声音中,女老师辩出了那个男孩子的声音,那声音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优美、动听。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满脸狐疑__________ 辩白__________ 诚恳__________

2、写出近义词: 慌忙——( ) 哽咽——( )

3、本文采用第______人称的写法,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跟唱的声音走了调小,中间杂着哧哧的笑声,”的原因是( )

A、女老师唱歌走了调

B、男孩子唱歌走了调

C、男孩子正把自己的手伸向前面一位女同学的后背

D、同学们发现了男孩子前面的一位女同学的后背上贴着“小乌龟”

5、“今天男孩子唱出的歌却难听极了”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文中的女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她抱怎样的态度?

7、文末再次出现“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作用是什么?

《唱歌》答案:

3、三 女教师 4、D 5、因为男孩子满腹委屈,喉咙哽咽

6、女教师性格直率,处理问题有点简单,但知错能改。作者对她持肯定态度,尽管她有缺点,但仍不失为一名认真负责,有错必纠的好老师。

7、照应开头,再次点题,深化中心

愚人节的路

愚人节的晚上下着小雨,笛儿倚在这,看着蒙蒙的夜幕,想着白天写的那封“情书”,一抹顽皮的笑意浮上嘴角。

她看了看表,九点四十分:“他已经等四十分钟了……,转眼,她看见男孩由远而近地来了,她赶紧闪到门后。男孩走进门廊,在门口的水泥阶沿上蹭了蹭鞋底的泥巴,又跺了跺脚,叹了口气。。

笛儿透过缝隙,打量这个近在咫尺的男孩,只能看见湿透的白夹克衫贴在一副宽宽的肩膀上。

“啊嚏!”男孩一个响亮的喷嚏,笛儿捂住嘴压制住一波波上涌的笑意。突然,一只灰色的大老鼠朝她跑来,笛儿“呀”地大叫一声跳起老高,头重重在撞在门板上.也忘记了她本应记住的事。

等到她从恐怖中解脱出来时,大老鼠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她却看见了一双愤怒的眼睛……

以后的几天,笛儿总是精神恍惚,闷闷不乐的,那天以后男孩一直没来上学,听说是病了,也有人说是因为失恋。笛儿表面漠不关心的样子,心里却很在意地打听关于他的情况,知道得越多,心里越不是滋味。她盼他早些好起来,又怕他来上学时她的那份尴尬。

但该发生的总是会发生的。

笛儿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每次路过操场东边的小路,都会不自觉向小路尽头的那棵柳树望去,那是

愚人节夜晚陪伴傻男孩四十多分钟的树。

可这次笛儿恐怕不那么容易从那棵树旁走过了,因为树下站着男孩。笛儿怔怔地站了两三分钟,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扑通扑通一直跳到嗓子眼。她深吸了口气,想硬着头皮走过去,可不知怎么了,步子却越来越小,越来越慢,到了近前,本来昂着的头已经垂得像那棵垂柳般了。笛儿感到两道尖锐的目光刺得她发疼,但她终于鼓足了勇气说:“对不起!”两个人雕像般地伫立在那里,笛儿怎么也提不起勇气打破僵局了,不断地绞着自己的手指。

“你又在和你那双写出谎言的手商量什么?”

男孩突然冒出的这样一句话把笛儿吓了一跳,她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委屈,不知是哪来的勇气,笛儿哽咽着,喊道:“人家都说了对不起了嘛!你还要怎么!……”眼泪一下子就滚落了下来。男孩看见笛儿的眼泪便惊惶了起来,不知如何是好了,连忙安慰女孩:“喂!别哭!别哭了,好吗?我又没说你什么,别哭了,我没说怪你呀!求求你别哭了,好不好……"笛儿止住了泪水,可她仍然抽咽着:“你说的,不会怪我,不许反悔!‟‟男孩看着脸上还挂着泪珠的笛儿,无奈地叹了口气,递上了一方手帕。

1、认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意思。

2、概括文章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笛儿: 男孩:

3、试说说文章的主题。

4、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愚人节的路》:

2、笛儿:顽皮、善良、单纯。 男孩:豁达、真诚。

4、情节生动曲折,充满时代气息,构思精巧。

咬过的汉堡包

一个雨天的早晨,我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后顺便去了一家快餐店,点了早餐。几张桌子上都是没有收拾的狼藉纸杯,盒子和法式炸土豆条。

一位年轻的妇妇与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走进来,他们从下点菜时又进来一个人,背微驼,穿着一件破烂的上衣。他缓慢地走向一张狼籍的桌子,慢慢地检查每个盒子,寻找残羹剩饭。当他拿起一块法式炸土豆条放到嘴边时,男子对母亲窃窃私语道:“妈,那人吃别人的东西!”

“他饿了,又没有钱。”母亲低声回答。

“我们能给他买一只汉堡包吗?”

“我想他只吃别人不要的东西。”

当女服务员递给母子俩两袋外卖食品时,男孩突然从他的袋里拿出一只汉堡包,咬了一小口,然后跑到那个人坐的地方,把它放在他面前的桌上。

这个乞丐很惊讶,感激地看着男孩转身、消失。

当我离开饭店时,我看见蓝蓝的天空正从铅灰色的去朵下面露出来。

1、给带点的字注音。狼藉( ) 残羹剩饭( )

2、解释词语:窃窃私语——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5)心理描写

4、为什么那个男孩“突然从他的衣袋里拿出一个汉堡包,咬了一小口”,才把它给了那个乞丐?

5、文章的主人公是________。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的人。

6、男孩把汉堡包放在乞丐的桌上后,母子俩走出了快餐店,这时,母子俩会说些什么?展开合理想象,把当时的情景描写下来,要有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的描写。

《咬过的汉堡包》答案:

1、jí gēng 2、相互低声说话。 3、(1)(2)(3)(4)

4、因为男孩的妈妈说乞丐只吃别人不要的东西,男孩想把汉堡包给乞丐,所以先咬了一小口。

5、男孩 善良(或富有同情心)、聪明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

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不应为 ——“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

3、 选(甲),赏析: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选(乙)句,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4、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5、西藏的山岑寂、肃穆,阳刚而雄奇;西藏的水端庄、圣洁,凛然不可侵犯。山水相融,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大画面,显得一种和谐崇高的神奇之美。

我的同桌

①我的同桌叫王涛。一提到他,可谓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②他是我班的“错别字大王”,三岁小孩都会写的字,他却不会写,可能有点夸张,不过也差不多了。一次班长抽人默词语,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好抽到了他,他磨磨蹭蹭地走过去,拿起粉笔等待“横祸降临。”“颠倒------”班长刚念完,只听见“刷刷”几笔他就写起来了。头把字挡住了,我原以为他写对了,刚要说:“真为你捏了一把汗。”可看清楚时令我目瞪口呆,他竟然把“颠倒”写成了“颠到”,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③我呢?好像上辈子欠他似的,倒了大霉,尤其是作文课。一次作文课,我正在绞尽脑汁地想作文材料,王涛用笔敲我的手臂,把我想的内容岔掉了,我咬牙切齿地说:“干什么呀?见了鬼的话别来找我,去找法师。”“„活字典‟你别发怒,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请问那个„教授‟的„授‟怎么么写呀?”我漫不经心地说:“„感受‟的„受‟加个„扌‟旁。”“哦,谢谢”我没好气地说:“要谢谢我的话,就别来打扰我了。”我想:我把他轰走了,耳根可以清静了。可谁知好景不长,他又来了,说:“请问„感受‟怎么写呀?”“你……”我无可奈何,只好写给他看。他却高兴得手舞足蹈。

④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没有一丝优点的。王涛他也有优点,就是爱收看新闻联播。每当谈论国家大事,我们这些家伙都不战而退,而他却滔滔不绝,我们洗耳恭听。“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了成功,中央领导在世纪坛与群众一起庆祝;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参加了日韩世界杯大赛;美国发生了9---11XX事件……”反正八辈子也说不完。

⑤唉!你说我这个同桌怎么样?我想我要向他学习,多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同时也希望他碰到不会写的字多查字典,那样会记得清楚些。

1、填空

(1)王涛的特点有: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

(2)“横祸降临”在文中指______,“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原因是_______

(3)文中提到几件新闻,请你用8个字的短语概括如下: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

请你再写两条世界新闻。

①________ ②_______

2、用“__”画出文中的一处过渡句。

3、词语积累和运用。

(1)文中运用了很多成语,请你写下来。

(2)再试用刚刚读懂的一个成语造句。

(3)北京申奥成功了,中央领导在世纪坛与群众一起庆祝的场面肯定很热烈。请你任意用两至三个成语写两句话反映这场面。

《我的同桌》答案:

1、(1)①经常写错别字 ②不懂就问 ③爱收看新闻联播

(2)将要写错别字他学会了写“授”字

(3)①北京申奥成功 ②中国足球队出线 ③美国发生恐怖事件

2、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没有一丝优点的。

3、(1)如雷贯耳 无巧不成书 目瞪口呆 哄堂大笑 绞尽脑汁 漫不经心等

(2)造句只要内容符合事实,语句通顺,不是病句就行。

(3)叙述清楚,成语运用准确。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允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2.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文未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4.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剥豆》答案

1、①怜爱孩子,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②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2、(勇于)竞争,(做事)认真。意思相近即可给分,但答“自信”不给分。

3、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事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4、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或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或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从小得经受锻炼/或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或生活是真实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次

马路旁的行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噱喷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喷了喷嘴说①d"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孩子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说②__

"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来源于)

小脚又一次地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着③___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老爷爷幽默地说,他摸摸孩子的头,"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永远向新的高度进军!"

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1、在文中的方格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①____②___③____

2、对小男孩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行为,共写了多少人的做法?请分别加以概述。

3、从人们对小男孩登人行道的不同做法中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

4、“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中的“这”指代什么?

5、画线句与下文哪一句照应?共同表达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6、结尾一句能连接在上一段末吗?为什么?

7、文章写小男孩主要用了_______描写手法,写人们对他的不同做法主要用了_________描写手法。

《第一次》答案:

1、①,②;③。

2、共写了四个人的做法。 ①老奶奶认为小孩还小,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②妈妈没伸手去帮,只是微笑着鼓励孩子自己上。③小姑娘喊加油鼓励。④老爷爷赞扬孩子登上了人行道的勇敢行为,并鼓励他永远向新的高度进军。

3、在培养小孩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过于关心,处处相帮,唯恐小孩承受不了,使之养成依赖性,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另一种则时时注意鼓励孩子去独立面对困难,勇敢与之斗争,从中培养孩子的毅力和意志。

4、指代上文"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的举动。

5、与"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疗照应。表明了培养孩子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因为人生会有很多个第一次,凡第一次都需要勇气去面对,尽力闯过去。

6、不能。因上一段是写老爷爷对小男孩的赞扬鼓励,结尾句是表明作者态度的,在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所以必须独立成段。

7、行动语言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huān洗)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阴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它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勤学院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都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

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1、文中写“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这“好些人”具体指( )

A、村里村外的人 B、看热闹的人

C、关心丑石命运的人 D、对天文学有研究的人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丑石“无用”的语句。

3、能准确理解文中语句:“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具体含义的是( )

A、表明要再仔细、专心地看一看这块石头

B、表明发现这块石头时的惊喜与对它的高度重视

C、表明发现这块石头后感到莫名其妙

D、表明对这块石头的颜色、姿态感到奇怪

4、对文中红色字“屈”做出准确解释的是:( )

A、理亏 B、弯曲 C、屈服 D、委屈

5、作者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是:( )

A、它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 B、它感到自己的无知。

C、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 D、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

6、文中红色词语“小心翼翼”修饰“运”,用得好,为什么?

《丑石》答案:

1、D

2、“它不像……捶布”

3、B

4、D

5、A

6、形容那“好些人”动作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突出对丑石的珍视及丑石的重要价值。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的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象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就蹿得老高,真有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的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 ,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填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的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的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_______是个_______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www.qinxueyuan.com勤学院)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的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填空: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______,具体地点是:_________

2、依次加到文中“ ”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做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6、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1)教学特点:_____________ (2)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

7、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掌声》答案:

1、上第三节课时,教室里

2、D

3、B

4、B

5、C

6、教学水平高,方法灵活

真诚 机智

7、表现高老师机智灵活的教学艺术、赞颂真诚品质表达师生间互相理解以诚相待的愿望。

另一扇窗子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什么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男孩子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但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

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在教师里,小男孩在不同的窗子边看到怎样不同的景象?他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你又怎样理解小男孩生活中那两扇窗子的含义。

2、“孩子,你开错窗户了,”联系上下问。理解玛利亚老师的这句话。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4、生活中你有因为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而愁闷苦恼的时候么?谈一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读完这篇

答案:

1、不同景象:从第一扇窗小孩看到的是小狗死后被埋葬的悲伤景象,从第二扇窗小孩看到的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灿烂的欢快明媚的景象。 心情变化: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窗子的含义:“窗子”喻看待事物的角度及心态。“第一扇窗”喻消极悲观的心态,“第二扇窗”喻积极乐观的心态。

2、“开错窗户”是指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错了。不应该只看到自己自认为不如人的一面,而要认为让自己自卑的的一面也许正是自己的最大优点。

3、受到的启发:不要妄自菲薄,随便看清自己,要这样认为,我自认为不如人的地方,也许正视自己的闪光点,要对自己充满自信,放下思想包袱,乐观的对待人生。

4、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当遇到不顺心之事的时候,开始确实有些气馁、灰心,甚至自卑,想自己真的没有用,什么事都办不好,什么都不顺。但我又一想,也许是老天有意让我今后成就大事,所以现在有意考验我,磨练我一下,其实它知道我能成功的。于是有恢复了信心,把事情做好了。 遇到挫折,不要气馁,不要放弃,不要认为技不如人,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这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征服

三年前一个有红嘴鸥的季节,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边一间不起眼的茶室里,听“酒友”大张——一位业余登山爱好者,讲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静,只有我们两个人,灯光凝固成昏黄状态,冬雨被凄厉的夜风驱赶着一阵阵扑向木格窗子,发出“刷刷”的响声……

大张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着说:“到了5100米的时候,只剩下队长、向导和我三个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气候恶劣,都已撤回4800米的大本营。向导是当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劝我们全体撤回,说这种天气根本不能登顶,但队长不愿放弃,他为这次登山已精心准备了半年。我也想试试,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导在前,队长居中,我在最后,相距5-10米的距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一个岔口处。这时细雨已经变成了风雪,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我们蜷缩在一道雪坡下面,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我头痛欲裂,胸腔里仿佛塞了一团棉花,呼吸极其困难。我看了表是上午11时,四周却是一片迷蒙,能见度不足10米,耳边只有风声在呜呜地吼叫,像是在倾诉着什么,又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我知道5396米的峰项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风雪的背后,云层下面,但它肯定看得见我们……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队长,风雪帽和墨镜遮住了他的脸颊,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视远方,显得很镇静,也很坚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声问他,„怎么办?‟他仿佛没听见,依然直视着那个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说:„撤吧。‟他说:„等等吧,也许还有希望。再说现在怎么撤?‟

“这话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撤退的可能,我们只能在这里固守。但我们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盼望着天气能够好转。雪山上的气候就是这样,就像这场风雪会突然降临,阳光自然也会突然间就照耀大地。

“但直到下午2时,风雪仍没有停止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没有登顶的希望了,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必须选择撤退,这还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无法过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队长的情绪也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着峰顶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导在整理装备,我明白他是在为下山做准备,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大本营。

“风雪渐渐小了下来,我和向导开始撤退,但队长却坐在那里不动。我喊:„走吧,时间来不及了。‟但他宛若没有听见,没有理我。我几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不要命了?‟他也激动起来,一把将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哑着嗓子说:„我不走,我必须上去。‟他指着云层里的峰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征服。而它也已经跟我玩了一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话我呢,我不能就这么输给它。‟„你这是在玩命。‟我喘着粗气说。他却说:„不,这是较量。我要跟它比比,谁是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征服它。‟

“这时,一直看着我们争吵的向导突然说话了,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庄重,他问:„征服?征服哈巴雪山吗?它是我们心中的神山,你要征服它,是不是也想征服我们这些世世代代崇拜它的人?别说你现在还没有登上去,就是你此刻真的站在峰顶,就征服它了吗?相反,你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他多少年前就在这里,默默地孕育了这片土地,而你却居然要跟它争谁是这里的主人?‟

“我和队长一下子惊呆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朴实而木讷的小伙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向导这时幽幽地说道:„朋友,跪下吧,乞求它的宽恕,祈求它保佑我们平安下山。‟说罢,双膝跪倒,朝着

“这时,奇迹出现了。峰顶顿时风起云涌,一缕阳光从乌云间剑一般的刺了下来,紧紧地钉住我们。不一会儿,云层散去,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峰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纯洁、孤傲、挺拔……像一位宽容的母亲,慈祥地看着我们。

“当然,这也许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是这时,我分明看见,向导早已泣不成声,只是仍然虔诚地不断磕头;队长的脸庞被风雪帽子遮住了,但墨镜下滚出两行热泪……”

故事讲到这里,大张喉头一阵哽咽,紧紧地闭上眼睛。(来源于)半晌,他才又喝了那冰冷的啤酒,说:“回到昆明以后,我暗自发誓,以后登山,决不再登雪山。对于哈巴雪山,我更将毕生地敬重它,因为它教给我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也许我还会去,但不是登山,而是朝拜。”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2、队长不愿意放弃攀顶的理由是什么?

3、向导的这番话表达了他对雪山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4、本文有一处云开日出的描写,请找出来,并作一下赏析。

5、有人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有人说“到了山顶,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你登上山顶的感觉又如何呢?

6、如果需要给本文换一个题目的话,换成什么好呢?为什么?

7、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你认为他们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征服》答案:

1、我与队长带着征服的愿望攀登哈巴雪山,受到恶劣的天气的困阻,最终在向导的教育下明白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而不是征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2、为这次登山准备了很长时间,攀登的目的就是为了征服,为了争做这里的主人。

3、敬畏之情。“黝黑的脸上布满庄重”、“心中的神山”、“世世代代崇拜”、站在峰顶“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

4、“峰顶顿时……慈祥地看着我们。”写出了云破日出的峰顶奇观。作者用“刺”、“钉”两个动词写出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山峰的力量,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雪峰比作一个宽容而又慈祥的母亲,她饶恕了我们的狂妄自大,给人强烈的震撼力。

5、此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登上山顶时,感到眼界极为开阔,心胸顿时变得豪迈起来。

6、朝拜。因为本文主要想表达的主题就是人应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

7、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互相依赖,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关系。如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都是因为我们过度放牧、滥伐森林造成的。但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三北地区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植树种草等工作,使得气候恶化有所改善。

摆渡老人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

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3、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摆渡老人》答案:

1、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2、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3、愧疚 感激

4、可笑 可敬

5、举例 (1)父母把儿子摆渡到成人世界。(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汤姆的午餐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从大学毕业的露茜主动请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校长问她:“你知道你正在要求的是什么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管得住这个班的学生呢!”露茜注视着校长,坚定地说:“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第二天早上,露茜就站在了这个班的学生面前。她说:“淘气包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了。我知道,想让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我必须依靠你们的帮助!”

坐在最后一排的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孩,同学们都叫他“大个子汤姆”。他听露茜老师说到这里,就低声对他的同桌说:“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

露茜老师笑了笑,说:“不过,我将允许你们自己制定班规,并将你们的创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在黑板上列出了10条班规。然后,露茜老师就“若违反这些班规该如何处治”向学生们征询意见。汤姆站起来说:“如果谁违反了班规,他就应该脱掉衣服,让您在他的后背上打10木板!”早已习惯了恶作剧的学生们自然是一呼百应。

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一切都很平静。但是到了第四天中午,汤姆却在教室里暴怒了,原因是他的午餐竟然被人偷吃了!此事涉嫌“偷窃”,露茜老师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事情很快便水落石出:是小个子汤米偷吃了。汤米也承认确实是他拿走了汤姆的午餐。于是,露茜老师就问他:“你知道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吗?”汤米眼含泪花,点了点头。

汤米这几天穿的是一件厚厚的外衣,他向露茜老师乞求说:“我有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是,请不要让我脱掉外套。”还没等露茜老师开口,汤姆就气势汹汹地命令道:“你必须脱掉你的外套!”没办法,小家伙开始动手解他身上穿的那件旧外套的扣子。当他脱下外套的时候,露茜老师看见他没有穿衬衫。更糟糕的是,她看见

露茜老师问汤米为什么不穿件衬衫。小个子汤米回答:“我爸爸死了,我们家非常穷。我只有一件衬衫,可妈妈今天把它洗了。”

露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脊骨和肋骨都从皮肤底下凸出来的后背,她实在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这样一个后背上。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执行对他的惩罚,否则,孩子们今后将不会再去遵守那些班规。因此,她狠了狠心,扬起了手中的木板。

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问老师:“班规里有没有说别人不能替犯错者挨打?”露茜老师想了一想,说:“没有。”

汤姆说:“那好,我愿意替汤米接受惩罚。”说着,他脱掉了外衣,冲老师弯下腰来。

“你有没有搞错?他吃了你的午餐啊!”

“嗯,我知道,可他实在太弱小了……”大个子汤姆轻声说。

露茜老师心里百味杂陈,但她还是打在了那个结实的后背上。一下,二下……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尽管露茜老师竭力控制着自己打下去的力气,但打到第五下的时候,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

露茜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把脸埋进她的手掌心里哭了。哭着哭着,她听到教室里一阵骚乱,抬起头,她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用手抹眼泪,而且她的面前竟然多了几个脱掉了上衣的后背!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作者:李荷卿,有删改)

24.请你用一句话概述小说的高潮部分。

25.读划线句子“露茜老师心里百味杂陈”,结合上下文,揣摩露西老师此刻心里想到了什么?

26.读划线句子“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说说这是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27.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简述其性格特征。

28.露西老师说“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她的自信来自哪里?

答案:

24.汤姆代汤米受罚。

25.汤姆的挺身而出让她感动;惩罚汤姆这样有担当的孩子让她于心不忍;制定的班规不可轻易改变让她犹豫不决。(意思相近,言及两点即可)

26.环境描写;起烘托作用,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氛围、感动的内心(答出“以声衬静”也可)。

27.小说的主人公是汤姆。汤姆是一个顽劣而不失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担当的孩子。

28.露西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孩子们善良的本性,她的自信来自于这一群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孩子。(或答:她的自信来自于这个有爱心的、团结的班集体。)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寻找幸运花瓣儿

那天,你猛然间问我:丁香有几个花瓣儿?

我怔在那儿,一时竟回答不上来。

放学后,我绕道去街心花园,从丁香树旁走过,只匆匆看了两眼,噢,原来是四个花瓣哪!

可是,又一天,你忽然又告诉我: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儿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

于是,那天放学以后,我兴致勃勃地又去了街心花园。我希望能找到一朵五瓣儿的丁香。

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着。最后,暮色吞没了那些娇小的花朵。我最终没能找到。

第二天,我起得比平日早,又来到那一排丁香树下。趁着晨光,我又在寻找幸运花瓣儿了。我找了很久,眼看上课时间就要到了,我还是没有找到,只好悻悻然离去。

在跑向学校的路上,我忽然意识到:你该不是恶作剧,故意诳我吧?说不定在这个世界上,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五瓣丁香。

谁知,我刚迈进教室,就看见同学们正围在你身边,你手中举着一朵小小的丁香花。

我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兴奋不已。真的,五瓣儿丁香!

那天放学比较早,我径直奔向我小时侯常去游玩的那片园林。那里分布着樱花区、竹林区、梅林区,还有丁香区。

我走进丁香林,那里早已有不少赏花的人。我不是赏花,我是在找花。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许多人见我这赏花的姿势,都很诧异。有个少年一直悄悄地尾随着我,他想看个究竟。

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着。

一片盛开的紫丁香,在我眼前一朵一朵地划过:

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

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个瓣儿丁香。

我几乎已认定自己是一个找不到幸运的人了。

忽然,我发现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不是呈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我回味着这几天为找到一朵五瓣儿丁香而乐此不疲的心情,我又回味着由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的惊喜,这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快乐。

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

幸运也许只是一种心灵感受?

当你心中萌发了一个希望的时候,与此同时,你又有了一种实现这一希望的力量;继而你终于把希望变成了现实,这时候,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1、给加点字注音

余晖( )花瓣( ) 着实( )茫然( )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

兴致勃勃

悻悻然

3、先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仔细( ) 希望( )

4、“许多人见我赏花的姿势,都很诧异”一句中,“这赏花的姿势”是什么?

5、“我径直奔向我小时候常去游玩的那片园林”这句话中“径直”是什么意思?如果把“奔向”改为“走向”可不可以?为什么?

6、“我”未能找到五瓣丁香,可谓“贪黑起早”,你能在文中找出体会这个词的两句话嘛?

7、题目叫”寻找幸运花瓣儿的理由是( )

A、因为能找到五瓣丁香就得到了幸运。

B、因为寻找五瓣丁香的过程,使“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使“我”有了一种实现希望的力量,所以说“我”找到了幸运

C、因为五瓣丁香是幸运的象征。

D、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8、结尾为什么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寻找幸运花瓣儿》答案:

1、huī bàn zhuó máng

2、兴趣很浓,非常高兴 怨恨、恼怒的样子。

3、马虎 失望

4、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5、直接 不可以,“奔向”可以写出当时“我”要寻找五瓣丁香的急切心情。

6、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着。最后,暮色吞没了那些娇小的花朵 趁着晨光,我又在寻找幸

7、B

8、因为“我”心中曾萌发了寻找五瓣丁香的希望,与此同时,又有了一种实现这一希望的力量,继而又终于把希望变成了现实,“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苦熬了。

摸书 冯骥才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

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做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说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了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智慧的文字,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有了生命,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它的一切,都与今天相去甚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的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摸书的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情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选自《读者》)

思绪沉淀

一本好书捧着,一包好吃的嚼着,一杯清茶泡着,一个舒适的姿势躺着,如果可以的话,还要有一支好曲听着。是啊,这也是我心中的幸福!当你百无聊赖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翻翻;当你寂寞难耐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看看;当你空虚缥缈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摸摸;当你郁闷痛苦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想想……难怪,爱书的人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是啊,双手抚摸着厚实的纸张的感觉,淡淡的油墨香味传递给我们的是时光般暧昧而安逸的舒适。即使是旧书,也别有一番滋味。虽然现在学习的方式多了,但书籍那独特的韵味却无以伦比。在书的海洋里衣食起居,在文化的氛围里相濡以沫,似乎不能简单地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解释了。

1、为什么说“摸书是一个美妙的习惯”?

2、文章末段“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一句中的“境界”该是怎样的?

3、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畅谈了对读书的理解,你认为与本文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4、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答案:

1、通过翻翻、看看、摸摸,书本带给自己的是回味,是重温,是再体验书中内容的过程,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是美妙的。

2、对于没有读的书来说,人与书的境界是趣味与智慧的吸引;已读过的书,在读书人的眼中就有了生命,他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熟悉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它们就像是朋友,而不是“读”与“被读”的关系。

3、提示:可从读书对人的思想、精神、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谈。

4、示例: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书,有的书我百读不厌,有的书虽然不是很喜欢看,但还是舍不得扔掉,放在那里看看、摸摸,感觉心里也很踏实,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读书”的另一种境界。

⑪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G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城的。 ⑫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

⑬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___________(A.黑烟 B.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

⑭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

⑮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民不泯,坚强高贵。 ⑯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__________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

⑰整整900天,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躇,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使冻僵在路边。

⑱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

⑲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⑳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____A____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⑴丹娘"萨雄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____B____

⑵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____C____

1.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l)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___________(A.黑烟 B.硝烟)

(2)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__________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中去,应放在A、B、C三处中的________处。 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

3.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900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900天的表述形式。

900天——

4.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典型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题为“人的光芒”,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

6.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20——30个字写出来。

《人的光芒》答案

1、①B;②A。

2、C。

3、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表明了时间上的基本一致即可。(例如:①整整两年半的时间。②三个轮回的冬季。)

4、事例一:一个年轻女子拖着病死的孩子的棺材,冻僵在路边。事例二:列宁格勒人张贴在墙上的换取口粮和棉毯的启事。事例三:战争中,剧院天天开演,学校准时开学。事例四:小女孩丹娘用日记记录亲人相继死去的事实,直到丹娘死去的那一天。

5、人的光芒就是指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6、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所提三点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胡萝卜的诱惑

①据说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的时候,鞭子是派不上用场的,他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的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吃到这串胡萝卜,那得看驴夫的心情。为此,驴子便有了“笨驴”这个绰号。 ②驴夫的聪明自不用说,而驴子负重赶路,饥肠辘辘,对挂在眼前、唇边的胡萝卜,哪有不垂涎欲滴之理呢?说句公道话,驴子的欲望不算贪婪,仅仅是一串胡萝卜而已。尽管它急于想吃到那串胡萝卜却欲速不达,但无论如何,等到完成驴夫的任务之后,它的欲望是可以得到满足的。鉴于此,驴子即使是笨也笨得心安理得。 ③人类在讥笑驴子笨的同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比驴子聪明多少呢?

④茫茫人海,人海茫茫,各种各样的人其实也都在追逐着各自的“胡萝卜”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可谓五光十色、光怪陆离。他们肩负着那不知底细的使命,满怀念头,一生为了那串“胡萝卜”颠沛在世间沉浮无常的宠辱之中。于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有人为吃到了那串“胡萝卜”而欢呼狂喜;有人为那串尚未到嘴的“胡萝卜”而凄凄迷迷、费力伤神。有人走运了,有人倒霉了;有人在创造历史,同时历史也在成全或抛弃人。这边万里晴空,阳光灿烂;那边却可能风云骤起,地陷天崩。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人们围绕着一串串“胡萝卜''旋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胡萝卜'‟成了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奋争不懈的目标,似乎再没有比这更为本质和重要的了。

⑤不过,却有另一部分人,在他们的眼睛之前、唇吻之上,从来还未出现过“胡萝卜”,因而,他们的生活似乎是平静的,变化也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好像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你吃不到“胡萝卜‟‟,但要活下去,就得为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拼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他们的世界里,也没有一个是平静的。现实中的人都不会像那绝圣弃智、混沌无知、物我齐一的老庄那样,时常把自己看做是一粒尘埃。

⑥是的,人与驴,各有各的精明和蠢笨。但是,二者都很真实。费尔巴哈之所以为马克思所赞美,也许因为他把人及人的真实、人的存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吧!

⑦为了解脱人类因种种欲望而产生的困扰和苦恼,佛道两家都不遗余力地讲“无为”。佛家强调色空本无。这与道家的“无”中生“有”、讲“无为而无不为”是相通的,即一切顺其自然之性,听其自然。到后来,禅宗有偈说:“荣枯过处皆成梦,忧喜两忘便是禅。”

⑧尽管佛道者讲得唇干舌焦,然而,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并不因此而变得无欲无求,“胡萝卜''的诱惑依然无处不在。佛家要功德圆满以成正果;道家要得道成仙长命百岁。其实这本来就是一种欲望,更何况离不开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呢?

⑨有欲有求,本无可厚非,每个人在经历奋斗之后总会有属于自己生命的最高点。但必须明白,每个人都注定要从这一点降落。盛衰转换本是自然的更替。

⑩绚烂是我,平淡也是我。(勤学院)绚烂与平淡都是外界的一种评判,而做人的意义与乐趣并不会因外界的评判而变质的。人若能更多地想一想,一切浓艳都会腐朽,一切鼎盛都会衰残,那么就少了许多烦恼添了几许泰然。倘若能这样,至于是否吃到了那串“胡萝卜”也就不甚要紧了。

1、解释词语。 贪婪_____ 颠沛_____

2、第②段中“驴子即使是笨也笨得心安理得”中“心安理得”具体是指________

3、精神的“胡萝卜”是指_______ 物质的“胡萝卜”是指________

4、面对“胡萝卜”的诱惑,人类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态度:_________ 第二种态度:__________ 第三种态度:__________

5、本文第③段在结构上起______作用,第④⑤段之间是______关系。

《胡萝卜的诱惑》答案:

1、贪得无厌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2、驴子通过自身劳动而吃到胡萝卜是理所当然应得的报酬。

3、思想意识上的欲望、要求对具体的生活资料的欲望、需求。

4、执著追求各种欲望的 淡泊各种欲望的 追求解脱各种欲望的

5、过渡 并列

6、做人的意义与乐趣并不因外界的评判而变质。

心里的天鹅 林清玄

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味。

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自由的飞翔吗?

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的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自由的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远方飞来(有鸿鸽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1、“事实的真相”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中说,看到天鹅向游人乞食,“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试分析一下作者“感慨”的内容是什么。

3、“燕雀安知鸿鸽之志?”这是哪本书里谁在什么情形下所说的话?表现了说话者的什么思想?

4、谈谈你对人心里的“天鹅”的理解。

5、文中写到了道元禅师的诗,请说说引用这首诗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现在天鹅不会飞的原因:人们有意缩短了水面的起跑距离,使天鹅无法起飞,久而久之,丧失了起飞能力。

2、天鹅曾经自由飞翔于天空,但现在却沦落到乞食的地步,可怜可叹。

3、这句话见于《史记·陈涉世家》,是陈涉在与人佣耕时说的,表现陈涉早就有着不同一般人的远大志向。

4、人内心本有着自由的思想和无穷的创造力,就像天鹅本有着自由飞翔的能力一样,但都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从而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和飞翔的能力。

5、引用道元禅师的诗,进一步说明鸟飞翔于天空,鱼游于水,人自由的思想,这才是文明世界的基本格局,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

天窗 江南月

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远天之上,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子也赶热闹似的映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幼年幻想的心域。

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了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的,仿佛倏的一下钻进心里蔓延开来。雨点一滴一滴到天明,当晨光从天窗里泄漏时,新的一天又开启了。

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手,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2、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5、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

答案:

1、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2、(1)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

(2)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3、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意对即可)

4、D

5、示例一:《童年》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外祖母给予他无私的爱,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示例二:《名人传》贝多芬面对耳聋的痛苦不幸,用创作音乐来为自己打开心灵之窗,最终成为不朽的音乐大师。

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双目失明,他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克服重重困准,以顽强的毅力写作。(意对即可)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尽管不能以影像的形式流传,却足以在人们心间永久驻留。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1、文章标题“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重含义?

2、揣摩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2)第6段中“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这句话中词语“不得不含泪”体现了救援人员怎样的心情?

3、请你说对第10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

4、读完全文,给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句颁奖词。(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60字)

答案:

1、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2、(1)可见老师们当时是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们的学生,突出了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2)体现了救援人员极度无奈和无比悲痛的心情。

3、示例:在灾难来临的那一时刻,老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护学生的壮举感天动地。这种无私的爱,让强大的自然力显得微乎其微。

4、示例:她的生命永远凝固在花一样的年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信怀里的孩子可以装点更灿烂的春天。

渔夫的太阳

还要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一个去海岛度假的富翁劝诫一位同在海边晒大阳的渔夫去多打些鱼,这样能慢慢地买一条大船,再努力攒上一大笔钱,然后就可以在海边悠闲地晒大阳了。可渔夫却反问富翁:我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有一段时间,我身心俱疲,无力调适心中的挫败感。我不断给自己加压,希望生活能过得好一点,可总是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以致一时之间心情很糟糕。这时,我从朋友那里听来了这个故事,当时我也觉得很有些意思,想想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个快乐的渔夫的,但很快又发现似乎有些不大甘心,可又拿不出更好的理由驳倒它。 终于可以放松一些了,我居然怀念起玩儿命工作、熬夜学习的日子来了,虽然辛苦,可它是发光的,像是在燃烧自己一样,是耐人寻味的。可平淡的日子呢,很快就失去新鲜感,日复一日,虽然很悠闲,但留不下任何亮点和痕迹,就像我从来没有过这一天,而它就悄无声息地流去了。

当清闲得能感觉到分分秒秒从指间流过时,我害怕起来:这样下去,我的明天在哪里呢?

渔夫的话又在耳边了,他真的是在无忧无虑地晒太阳吗?今天他不用担心饿肚子,可下一顿的口粮呢?也许明天海上就是惊涛骇浪,一个浪头也许就能把他的小船打翻,令他葬身海底,再也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了。这样想来,顿时觉得渔夫并不幸福,因为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富翁自然惬意得多,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晒不晒太阳。

细细想来,既然渔夫的思想能为那么多人所接受,也自有他的道理,我认为究其根本,可能还是大多数人的内心会有想松懈下来的意识,渔夫的话正好是一个很堂皇的理由,使我们就此停止抑或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甘愿庸碌平凡地消磨一生。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景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冀已成了今日的唏嘘。因了这些论调而从此湮没在俗世红尘里,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是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理想的人,缺少的只是能将理想实现的人。在我们拥有黄金岁月时,一定不要因难就易,随意放纵自己,一旦松懈,随波逐流,命运就不知在何方了。

多一点危机感,生活就会多一份从容,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晒太阳,相比于渔夫,这更是一种大幸福、大快意了。

1、开篇“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有什么作用?

2、请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反映“我”对“渔夫的思想”的看法变化的词语。

( ) ( )

赞同——> ——>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景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冀已成了今日的唏嘘。

4、在文末画线句子中,作者用“更”字有什么含义?

5、渔夫的故事的确曾让身心俱疲的作者得到了放松和调整,你怎么看待这个事实呢?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渔夫的太阳》答案:

1、引出下文,激发阅读兴趣,明确讨论话题。

2、动摇(犹豫) 否定(反对)

3、很多人年轻时有着远大理想,但随着岁月流逝,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庸庸碌碌,最终一事无成,徒留感伤慨叹。

4、因为在作者看来,渔夫的幸福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消极的生活态度,只有在经历了艰苦奋斗后获得的充实与从容才是真正的幸福、最大的快慰。用“更”突出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5、示例: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悲伤失望时不妨用“渔夫的思想”自我安慰,调整身心。但暂时的放松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奋进,决不能贪图安逸止步不前。

卖花婆婆

雨不紧不慢不大不小地下着,这是江南特有的黄梅天,把整个洪城下成了一个水世界。

正是清晨上班时分,车水马龙。人行道上游走着红伞绿伞花伞,远远望去,如飘着一朵朵水汪汪的红蘑菇绿蘑菇花蘑菇。

我眯起眼迎着风卷起的水雾匆匆步行赶往单位,走到华鑫大酒店门前时,一声苍凉的呢喃从对面传来,抬眼望去,前方拐弯处闪出一位老年女丐,瘦小的身子披了一件补丁摞补丁的雨衣,花白的乱发从雨帽中披散开,一张核桃般风干的脸,左手端着个盘子,右手拄着根拐杖在风雨中蹒跚。

我心里好一阵怜惜,这位老妪怕有七十多岁了吧?她的儿孙呢?她的家呢?遭遇了什么厄运令她在这老迈之年孤苦伶仃沿街乞讨?我并不富有,但我总是无法从可怜的残障人和老丐眼巴巴的目光下漠然走开。我赶紧打开坤包,摸出一张五元的票子捏在手中,我希望这点钱能给老妪带来一餐饱饭一丝温暖。

老妪颤颤巍巍走近了,混浊的老眼企盼着我,将盘子托起。

“妹子,要白兰花啵?”

一股浓郁的花香袭来,掀开湿湿的白纱布,盘子里整整齐齐码了一堆洁白的白兰花,用细铁丝挽了个扣一头插一朵。长长的花瓣伸展着,闪着冰肌玉肤之光泽,像极了少女翘起的“兰花指”。

原来是位卖花婆婆,我暗笑自己什么眼神。

“妹子,戴一朵白兰花吧,香一日哩。”老婆婆将拐杖扔下,拿起一对白兰花举到我眼前,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是意味深长的笑。

枯藤般黑瘦的手,举着一对水灵灵的“兰花指”,在雨雾的氤氲中影影绰绰,这巨大的反差闪电般爆裂出一种蕴含禅意的美,诉说着衰败与新生、一瞬与永恒的千古命题。

有俊男靓女从我们身边擦过,他们心事重重步履匆匆,没有人肯拿出一分钟来解读这幅经典画面。我顿生唏嘘之感:昔日那些轻盈的卖花姑娘呢?那一串串风铃般脆生生的叫卖声呢?莫非文明发展到今天,人非要到老得不成样子了,才分外珍惜大自然天成的美丽与芬芳,用苍凉的呢喃劝世人与之共享么?

“戴一朵吧,妹子,不贵哩,三角钱。”老婆婆很想做成一笔生意。

“卖一对花您老人家赚多少?”我接过白兰花挂在胸襟衣扣上。

“五分钱。”

五分钱!现在一个角币掉在地上人都懒得弯腰捡。我看着这位衣着寒酸的老人,将五元钱塞到她手里说:“婆婆拿好,不用找了。” 老婆婆幽幽看了我一眼,笑得更欢了。

“难得妹子惜老怜贫,我是在卖花,不是乞讨,怎好不找钱呢?”她说着从衣襟里窸窸窣窣地掏出一个旧布包,一五一十找了一把零票子放到我手上,笑眯眯地说:“意外之财得不得,挣来的饭吃得心安。”

老婆婆拾起拐杖,一步一点朝前走去,车轮轰鸣中又响起了苍凉的叫卖声:白兰花……

回望老人佝偻的背影,羞愧加感动潮水般漫过我的身心,当一些鲜廉寡耻者在灯红酒绿中追名逐利之际,这位贫寒的卖花婆婆却用她的辛劳诠释了什么叫尊严。

1.第三段写人物外貌,抓住__________方面来写,突出了人物___________的特征。

2.画出与第三段加线的句子相照应的话。

3.文中为什么把白兰花写得那么细致?___________其中“湿湿、整整齐齐挽了个扣,伸展着”突出了人物

____________。

4.“脸上每一道皱纹里都是意味深长的笑”,老太婆“深长”的“意味”是什么?

5.“没有人肯拿出一分钟来解读这幅经典的画面。”句中“经典”是指_________。

6.文中两次写到老婆婆的“笑”,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7.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卖花婆婆》答案:

1.声音、身形、雨衣、白发、脸年老力衰、生活无着

2.一股浓郁的花香袭来……“兰花指”

3.用兰花来烘托老婆婆的美好形象

4.珍惜大自然天成的美丽与芬芳。

5.蕴含禅意的美:衰败与新生、一瞬与永恒的千古命题

6.珍重人格尊严,热爱人生。

7.通过写我在雨中买老婆婆的兰花,讴歌了美好的生命,赞美了老婆婆坚守人格和生命的尊严,同时委婉地对现实中寡耻鲜廉者追名逐利的行为提出批评。

身后的眼睛

那是一头野猪。

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孩子和野猪的对峙?而野猪逃跑了,孩子却瘫在地上嚎啕大哭,怪父母没有帮他。这样是否矛盾?

3.文章为何要以“身后的眼睛”为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父母该如何培养教育孩子?

⑪美国调查: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小孩,会有两成放弃工作,多数一事无成;他们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甚至失去奋斗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

⑫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岁开始详细地记下自己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他也让孩子们学记账,不管买铅笔、玩具都一一记录,都要有合理的解释。此外他拒绝儿女们进入自己的公司,他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必须靠自己的奋斗。

⑬据了解,我市某校某生在看到家里的存折后对老师说:“我每天用50元,一直可以到死。”言下之意不想读书。而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

《身后的眼睛》答案:

1.我七岁那年,父母在背后用眼睛帮助我打败了饥饿的野猪。

2.为了体现孩子的勇敢和顽强。不矛盾,孩子毕竟只有7岁,并且是向父亲保证过的,才激发出一时的勇力,所以后怕很正常,这样也体现故事的真实性。

3.“身后的眼睛”这个标题形象含蓄,它代表一种健康合理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

4.没有标准答案。参考要点:父母长辈要相信孩子,为孩子留下单独面对困难、自主发挥潜能的空间,不要在物质上过分满足孩子更不能越俎代庖。

向生命鞠躬 张强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

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11)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12)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13)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

4、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勤学院请你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答:→难以想象→→→鞠躬

5、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6、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答案:

1、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2、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

3、倔强。被重新用草秆穿透身体的蚂蚱,死死抱住另一草茎,使草秆渐成弓形,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草秆缩短,身体退出。

4、惊讶、震撼、震惊。

5、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

6、不赞同。因为蚂蚱也有生命,"我"的行为太残忍。或:赞同。因为蚂蚱是专吃庄稼的害虫,害虫就应该消灭。

爱的盛宴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学生放寒假后到学校来看我。我问他:“回到家感觉好不好?”他说:“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吃饭不用刷卡!”我哑然失笑。他却认真地说:“真的,老师,说起来有点俗,可我感觉最深的确实是这一点。您知道吗,我毕业后打算到欧洲去读研,到那时,想吃妈妈做的饭可就难了。不是跟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管够,还唯恐你吃不好!我妈劝起饭来没完没了,弄得我的减肥计划彻底泡汤,可我这心里头啊,却乐着呢!老师,我总记得您讲过的那个吃饺子的故事,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妈妈做的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

我心头一热,说:“难得你还记得它。”

我的确曾给这一届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朋友在外地工作,长年不回,母亲盼啊盼,终于得到了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到故里的喜讯。那天在爆竹声中,母亲包好了三鲜馅儿饺子,等着儿子回来后下锅。馅儿是精心调制的,应该正对独生子的胃口。但是,母亲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她想预先知道这饺子的咸淡,便先煮了两个来品尝。一尝之下,母亲大惊失色,饺子馅儿里竟然忘了放盐!看着两屉已包好的饺子,母亲绝望至极。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家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怎么办?这个聪明的母亲,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个注射针管,调好盐水,开始逐个给饺子“打针”。儿子回到家时,饺子也注射完毕,母亲煮好了饺子,让儿子尝尝饺子的味道如何。儿子尝了连说“好吃”。这时候,母亲得意地举起那个针管给儿子看,向儿子夸耀说她可以将一个缺陷修复得让他察觉不出来。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在想,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曾吃过很多饺子,那些饺子,咸的咸,淡的淡,他都咽下去了,有谁能像母亲这样在意他的口味?为了让儿子吃到咸淡适宜的饺子,母亲竟想出了这样高妙的法子。吃着交织着母爱与智慧的饺子,哪个孩子能不动容?

我多么欣慰,几年前,我将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我本不指望收获什么,甚至以为那些听故事的人很快就会将它淡忘。但是,这个同学居然能把这则故事铭记这么久!我相信,铭记着这则故事的人

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餐饭,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母亲摆出一场爱的盛宴,只等着她心爱的小鸟来啄。幸福的小鸟啊,你无须刷卡,只管用欢畅的啄食来尽情享用这人间的珍馐吧。(选自《读者》2005年第24期)

1、文章叙述的人和事包含着一个“感动链”,请在下列感动链中填入相应的人或事。

____________ →感动了__________ , __________→感动了___________

2、本文叙述了一位母亲为远归的儿子包饺子的故事,被《读者》2005年第24期定为重点推荐文章,这与文章标题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标题。

3、命题老师认为文章第三段中间有一词用得不妥:“母亲绝望至极”中“绝望至极”下得太重,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如果同意请加以修改,如果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联想和感触,请分别简要地列举出来。

答案:

1、母亲给儿子包饺子的故事(感动了)我,我讲述这个故事(感动了)我的学生。

2、文章的标题是文眼,是点晴之笔,盛赞这位母亲为让儿子吃到合口的饺子所付出的巨大的母爱,是任何丰盛的宴席也不能比拟的。

3、同意与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均可,①同意,可改为“不知所措”,“不相信自己竟会这样糊涂”等。②不同意,理由可以有:“绝望至极”极言母亲中出错后的失望心情,可以表现母亲爱子心切,极其看重自己为儿子所做的一切。

4、①联想:可以联想到自己得到母爱的相关经历。②感触: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理解母爱。另一方面是回报母爱。

阳光的接力

山的深处有一片林子,林子的深处有几间简陋的小屋。旁边一间小屋的深处,有忧郁的她。

这几间小屋是这个贫困山村惟一的学校,她是这个学校惟一的老师,刚人城里来不久。她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没有人愿意到这个鬼地方来,而她来了,而且是主动要求来的。在师范读书的时候,这曾是她的梦想。 然而此刻,她却躺在这间有些阴暗、潮湿的小屋的角落,一张简陋的木板床上。两天了,不上课,也不吃喝。秀丽的脸庞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一双秀丽的大眼睛也变得黯淡无神。

心事,像山一样压着她。

她感到了现实和梦想的距离的遥远。离开繁华的城市和美丽的校园,她觉得十分孤独、失落。而这并不是造成她躺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她手中的那封信。信笺上有斑斑泪痕。的确,那封信她不知看了多少遍,看一遍,她就流一回泪。信是他写的,他说,他非常爱她,希望她能马上回到他的身边,否则……他的口气很坚决,带有点“最后通牒”的味道。

而她,也是深受着他的。也实在想不出,失去了他,自己还有什么。然而,她也渐渐发现,自己已离不开那些野花般的小脸、那一双双无邪的充满渴望。她知道,他们真的需要她。

她觉得,从未有过任何选择像这般残酷,令她痛苦、不安,久久难以决断。她知道,此刻,林子外阳光明媚。只要走出那片林子,就能进入阳光里,然而她又觉得那条小路是那么的漫长,那阳光是那么的遥远。但那阳光又是那么的充满诱惑。她自己也承认,有她几次,她都动了心。

她真的有点动心了……

忽然,一片阳光从窗外飞了进来,划过她的眼睛,轻轻地落在她的胸前,莹莹地晃动,像一朵风中盛开的雪莲花。一股暧流通遍她的全身,心也仿佛被照得异常的明亮。

她惊讶地朝外窗外望去。窗口,那个叫娟的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儿,她的学生、班长,手里拿着一面小镜子,阳光正从镜子里源源不断地走身她。娟红着脸说:“老师,我检疫给您送阳光来了。”

她顿时明白了什么。阳光要到达这间小屋,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走下床来,打开了门。

她看见,门外的那条林间小路上,每隔几步便站着她的一个学生,他们手里都拿着一面镜子,圆的、方的或破的、形状各异,正进行着一场阳光的接力。阳光在镜子与镜子间传递,最后来到她的面前。

她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感动,如初恋一般。她隐隐、约约觉得,那阳光已进入她的血液、她的全身乃至她的灵魂,并将改变她的一生。

她凝望着孩子们。孩子们也凝望着她。他们发现,教师美丽的大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蓦地,她笑了,比阳光还明亮,还灿烂。孩子们也笑了,欢呼声在林子的上空回荡。

“同学们,上课啦!”

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主人公是

2、“两天了,不上课,也不吃喝。”是什么原因使她如此忧郁?

3、“她觉得,从未有过任何选择像现在这般残酷”,请问她面临着怎样“残酷”的选择?

4、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阳光的接力”是怎么一回事。

5、她最后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她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阳光的接力》答案:

1、一位“刚才城里来的”的山村女教师

2、她忧郁的原因一是因为她感到现实和梦想的距离遥远,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情侣的“最后通牒”

3、不想失去爱情,又离不开山村的那些孩子们,她面临着爱情与事业的“残酷”选择。

4、“阳光的接力”指的是孩子们用一面面小镜子将远处林外的阳光送到她的小屋里。

5、她最后决定放弃爱情,留在小山村里,因为这里有深爱着她的孩子们,而孩子们通过“接力”送来的“阳光”,也让她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人生的价值。

不应该那么写

凡是有志于创作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大概总是“应该怎样写?”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的腰包的。然而,好像没有效,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有些青年是设法去问已经出名的作者,那些答案,还很少见有什么发表,但结果是不难推想而知的:不得要领。这也难怪,因为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的学校了。以中国之大,或者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

在不难推想而知的种种答案中,大概总该有一个是“多看大作家的作品”.这恐怕也很不能满文学青年的意,因为太宽泛,茫无边际——然而倒是切实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这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近几年来,石印的手稿是有一些了,但大抵是学者的著述或日记。也许是因为向来崇尚“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缘故罢,又大抵是全本干干净净,看不出苦心删改的痕迹来。取材于外国呢,则即使精通文字,也无法搜罗名作的初版以及改定版的各种本子的。 读书人家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文学青年先天的不幸。

在没奈何中,(本文出自:)想了一个补救法: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事件,是也有可以写成一部文艺作品的,不过那记事,那小说,却并非文艺——这就是“不应该这样写”的标本。只是和“应该那样写”,却无从比较了。

1、文章第2段第1句话中“大概”和“总该”是否矛盾,为什么?

2、作者认为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究竟能否指导创作青年的写作呢?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3、统观全文,下列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就能从中学会创作。

B、多向已出名的作者请教,就能从中寻到写作的秘诀。

C、“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D、“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中去领会;“不应该那么写”最好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中去学习。

4、第3段开头一句话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为什么作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6、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不应该那么写》答案:

1、不矛盾。“大概”表示是作者的一种推测,因为不可能本本去调查。“总该”则表示肯定,因为这是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

2、不能真正指导创作青年的写作。从这些语句可看出:“就是专掏这类青年的腰包的”,“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

3、D

4、承上启下

5、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作品本身即是范文,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但他们的作品常常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反而无迹可寻,自是“不容易看出”了。

6、作者认为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些事件如果写成一部文艺作品,它能让读者知道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而那些“应该那样写”的作品则对读者几乎没有益处。所以说二者是无从比较了。

沉重的漂流 彭瑞高(上海作家)

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河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乐意;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昂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绝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之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得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然而,要论诗,只在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是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虎跳峡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丝帛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大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

1、“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这里两个“屏着气”有何不同?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中的“抚摩”和“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中的“洒”都用得很精彩,请结合上下文进行简要赏析。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

(2)从第②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中第④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的看法。请你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两个事例谈一谈“冒险精神”的价值。

答案:

1、(1)第一个“屏着气”是表示作者心怀崇敬的心情;

第二个“屏着气”表示作者不仅心怀崇敬,而且表明作者被深深感动,并作了深入思考。

(2)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2、“抚摩”这个词,表明作者对这些漂流者的照片看了又看,表现了作者对漂流者无限崇敬的心情。

“洒”这个词写出了“清波荡舟”的男女,轻松欢快的心境,反衬长江漂流者征服自然的雄心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

3、(1) 长江漂流因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显得沉重;长江漂流所引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计论 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长江漂流的壮举因后继无人而显沉重。

(2)落差巨大;水流浪急;雾气重。

4、示例:“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与“冒险”有关,没有第一只微生物的“冒险”来到陆地上,生命就可能只会生活在海洋之中,没有一只古猿大胆“冒险”,直立行走,人类就有可能至今只能四肢爬行;由于张骞的“冒险”,才打通了文明古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由于哥伦布的“冒险”,才有了新大陆的发现,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没有登山家的冒险,人类永远不能征服珠穆朗玛,没有科学家的“冒险”,很多科学之谜将永远不会揭开。

反之,倘若不同意冒险精神,言之成理亦可。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 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⑴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⑵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1)

(2)

母亲捞起螃蟹

(3)

2、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4、阅读第⑨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 2)“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5、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答案:

1、(1)母亲翻找螃蟹 (2)母亲发现螃蟹 (3)母亲放下螃蟹

2、久病初愈的“ 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 亲爱子心切。

3、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4、(1)“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2)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5、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肖复兴

①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②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个州的路线图。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③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④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我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就了他。

⑤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⑥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⑦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⑧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文章写了三个“年轻时去远方”的故事片段,请分别概括:

2、第⑤段中带点的“这一切”指代:

3、对“漂泊”一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水流飘荡停泊 B、到远方去闯荡

C、为生活所迫到处奔走 D、流落异国他乡,风餐露宿

4、纵观全文,作者的观点是: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答案:

1、①儿子利用寒假,在美国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游历。

②一个天津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为了学习,怀揣着10美元,独自闯荡柏林。

③ “我”在比儿子现在还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吃了不少的苦。

2、指“我”见识到的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以及“我”触摸到的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

3、B

4、理由 ①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②漂泊能成就一个人。 ③漂泊的经历能谱就人青春的曲线,也能成为一个人老年时难忘的回忆。 我非画家 冯骥才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文学的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文学给予我画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联想,还有文学的本质要求:不重复。

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

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的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灵性的生命,活脱脱呈现出来。 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而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

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无从帮助。(有删改)

1、第一段的“先前那样随心所欲”具体指什么?第三段“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中的“画眼”指的又是什么?

2、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对文学创作与绘画的不同进行了比较辨析?

3、“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但“我笑而不答”,你怎样理解这一笔描写的含意?

答案:

1、(1)像步入文坛前的15年那样自如地作画。(2)敏锐地捕捉大千世界中各种形象的美感的能力。

2、①容量不同: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②凝聚的境界不同:文学创作比绘画要深一层。③联想的自由度不同:文学创作的联想比绘画的联想更为自由。④本质要求不同: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⑤对于社会和人生所起作用不完全相同:文学创作注重的是把表现社会人生作为一种责任方式,绘画注重的是把表现自身作为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答出四点即可。)

3、作者愿意既为文又作画,而不在乎画家、作家的头衔。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9.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⑪ 议种瘪种 ⑫ 给儿新生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⑪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⑫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11.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12.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

13.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9.⑪挑种种地 ⑫种下瘪种

10.⑪冷落(“漠视”或“抛弃”)。⑫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11.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12.示例一:我觉得是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示例二: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13.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最好的圣诞礼物 庞启帆

(1)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2)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瞪得大大的。

(3)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4)他正在招手,然后又拍起了巴掌:“嘿,过来,宝贝,到这边来。我看到你了,伙计。”老人对埃里克喊道。

(5)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个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正在骚扰我们可爱的儿子。

(6)我们点的东西端上来了,那个老人又在对面开始大喊:“你会玩躲躲猫吗?哈,瞧,这小家伙会玩躲躲猫了。”

(7)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略笑着跑出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8)我们用完了餐,支夫去停车场取车,我与埃里克留下来结账。结完帐往外走时,我发现那个老人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餐厅门口旁边。

(9)“上帝,在他对埃里克说话之前,让我们离开这里吧。”当我们走近那个老人时,我背过脸,因为我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此时,我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10)可是,埃里克挣脱了我的手,向那老人的怀里投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一个浑身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升华,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

(11)埃里克温顺地靠在老人那着破烂的衣服的肩膀上,他把他对人的完全信任以及他的爱付诸了行动。老人闭起了眼睛,泪水沾满了他的睫毛,然后滑下脸颊。他那苍老的手布满了污垢、伤痕以及老茧,他轻轻地抱着孩子,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12)没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样深厚的感情。我站在那里,呆住了。

(13)老人怜爱地看着怀里的埃里克。我知道,埃里克离开他的怀抱,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埃里克最终还是回到了我的身边。老人激动地说:“上帝保佑你,夫人,你给了我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

(14)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句真诚的感谢。

(15)我抱起埃里克,向我们的汽车跑去。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埃里克,终于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上帝,请宽恕我吧!”

(16)我明白了:那一刻,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而母亲看到的却只是一件衣服。

(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5期有删改)

7.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第(3)段中对老人进行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9.联系上下文,理解第㈦段中划线甸的含义。

10.请结合文章情节或人物,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7.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是讨仄,继而是躲避,接着是被感动,由此义产生了愧疚、自责之情。

8. 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老人的贫困、落魄之状,反衬老人内心的善良、慈爱,同时为下文“我”对老人产生讨厌之情以及“我”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老人做铺垫。

9. 答题要点:①“一份圣诞礼物”是指夫人给了老人亲近孩子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了埃里克给他的爱与信任;③“最好”是指埃里克和夫人表现出的爱与信任,给落魄、贫困的老人以精神的抚慰,这是极其宝贵的。③全句表达了老人对夫人的感激之情。

10. 示例1:文中的埃里克与老人一起游戏、相互拥抱,对老人表现出爱与信任.从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我感悟到我们应拥有一颗孩子般纯洁的心灵,博爱、无私,不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人。

示例2:文中的老人虽然贫困、落魄,但他能主动亲近埃里克,与埃里克一起游戏、相互拥抱,我感受到了老人的善良与慈爱。从老人对“我”的感激中,我又感悟到了困境中的心灵是很脆弱的,更需要人们的关爰与尊重。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⑤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⑥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⑦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⑧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⑨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⑩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⑴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⑵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1、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多次用“不知所措”的作用是什么?

3、第⑥段中画线短语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4、第⑦段对“我”步态的描述富于变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

5、第⑩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

6、下列对标题“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你”指的是不期而遇的那位和文中的“我”。

B、用第二人称“你”增加了与读者沟通交流的亲切感。

C、大雾是一种消除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阻隔的象征。

D、“得意忘形”表明“你”已处在自我陶醉的境界中。

E、标题陈述的事实意味深长,激发了读者遐想与思考。

7、结合作者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对朱自清的意义。

答案:

1、突出了大雾使枯草呈现出霜花簇拥的美丽,并有一种音韵美。

2、第一个“不知所措”总起下面路灯、车辆和人的“不知所措”,强调大雾使城市失去了往常的秩序与规则,为下文“我”的得意忘形铺垫。

3、三个短语的顺序与③到⑤的内容照应;语意逐步推进,作者先写大雾使周遭与自己阻隔起来,再写因“阻隔”而产生“驾驭”的感受,最后与黑夜的阻隔比较,突出只有大雾才能使自己清晰地注视自己。

4、先用比较舒缓的语言节奏细描四种步态,再用短句组成排比概述其他步态,节奏越来越快,最后用不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已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巧妙地传递出情绪的变化。

5、大雾中的你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常态的你我,是本真的,这种难得的状态使我更加珍惜。

6、A C

7、朱自清独处在月夜下的荷塘边,获得了心灵上片刻的自由与宁静。这与大雾使作者获得心灵的自由类似。

收养石头 李木生 (1)想不到家里会收养起一块石头来。

(2)它本来是趴在一个朋友的菜园矮墙上的,木木拙拙,泥头败脑。今年盛夏的一天,去看朋友,正下着雨。也巧,走到它的身旁,雨水正好淋出它的斑斑纹路,竟是一身树的纹理。一头贴墙,千层饼似的灰黑的纹理挤戗着;一头翘峨,剖露着触目的年轮。这样一团的残树朽干,经历雨水会腐烂生蘑的吧?我无意间抬手戳了戳它像是腐朽的纹理,居然钢锉般涩硬。索性掀掀它,更叫我一惊:没掀动。这个木头木脑的家伙,一下惹起我的兴趣,细细打量打量,搓搓手,双手搬它,竟铁一般沉!再看它,翘峨的年轮仿佛是一圈圈的笑。我明白了,这是一块树化石。

(3)我本来是个闲情逸趣不多的人,不喜养花,不热养鸟,也没有收藏的爱好。但是这次却破了例,将这块树化石抱回了家。说真的,对它,我莫名其妙地生出了点喜欢。

(4)等我将它往门厅里一放,就先没了底气:新崭崭的厅里放上土头土脑的它,真是不伦不类、格格不入呢,妻子容忍的笑里分明在说:“扔了吧。”我不敢看妻子的笑,只自言自语着:“先放放吧。”

(5)放是放了,位置却变了又变,先是从冲门处移到了厅旮旯,随后又从厅旮旯挪到晾台上。那天下了班,已是傍晚,夕辉虚弱得无力撑起暮霭的丝幕。我见它在晾台上,正翘峨着头凝望着太阳陨落的地方。它灰黑的纹理也已和暮霭化为一体,只有年轮如眼,审视着朦胧的天地。木石心肠,沉表如坟,真是憨愚到极致了,任何具体的“轰轰烈烈”、大喜大悲似乎都已无法将它惊动。我屏息瞅它,猜想,莫非那数不清的岁月正在它的眉间放映?

(6)躁动的生命,不觉间澄明恬静起来。

(7)有岁月的胸际如云翻飞。我学它举首审视着苍茫的天地,脚下就是永恒之台。

(8)于是,我双手捧着,将它请进耳鬓厮磨的书房。

(9)在这精神的家园里,我好像也成为一棵树,与它一起拥有悲欢的人间和阴晴的宇宙。我们默默地相对着,时间就定格在这种默然里,只有生命灵动异常,羽化为轻盈的万物。常常是不经意间,我们会有絮絮的对话,如风中的杨叶——

(10)“人是高级动物吗?高级在哪里?我是看着人类从无到有的,你们远没有超越从兽性到人性这道鸿沟,如果将人类的心灵一下子撕开在光天化日之下,其丑陋与残忍的情景,将是最可怖的。但是,我又真真地对你们充满着爱与期待。你们的智慧与善良,虽然还嫌稚嫩,毕竟是那样美丽又那样生机盎然。我会耐心地等待,你们不在意有一个旁观者吧?”

(11)“你的根呢枝呢叶呢?它们是在一次天塌地陷的灾难中失去的吧?在这天塌地陷之前,一定是骤雨削去了你的冠、狂风折断了你的干,你不为青枝绿叶生命的永远失去而悲伤吗?这样看来,宇宙不也是残酷的吗

(12)“是的,我曾深深地悲伤过,也极度地绝望过。可是,浩淼的宇宙是不会注意到一棵小树的悲伤与绝望的。只是在我跨过悲伤、咬碎绝望,在漫漫黑暗的熬煎中涅槃重生的时候,生机才再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不仅完成了从残缺到完美的创造,更以我不屈的生命,再一次证明了宇宙所赋予的万物生存的权力!爱,也要从自己开始,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力与尊严。”

(13)“坚守着树的纹理,你却不腐;有着铁的坚硬,你又不锈——看来,弱小与强大是此消彼长的,有时弱小倒喻示着发展,强大正隐藏着衰落。”

(14)“你不用特别看重我,你们人类也有生命大大长于自己年轮的——当然大多是在弱小者中——诗人食指(郭路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吧。也许再过10万年,我还会记住他的诗句„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15)“······”

(16)有星星零星地出现在天幕。

(17)兆亿颗星球划出的轨道,该是宇宙的年轮了。石与我,当是宇宙的一个细胞,也有着宇宙的风采了

(18)我们相视而笑。

1、①作者是怎样发现这块“石头”的?试概叙之。 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按要求分析句子。

①“只有年轮如眼,审视着朦胧的天地。”——简析这句话的表达特点及其效果。

②“躁动的生命,不觉间澄明恬静起来。”——“躁动”与“恬静”是否矛盾,为什么?

3、概括第(10)—(12)段“石与我”的对话所揭示的两条深刻道理。

4、请联系你在现实生活中所了解的人或事,谈谈你对“生命大大长于自己年轮”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

1、①初看以为是残树朽干,后来才明白是一块树化石。

②突出这块石头外形的奇异,为下文写石头与我“默默地相对”、石头与我对话做铺垫。

2、①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仿佛树化石也具有人的特征,能够观察与思索。

②不矛盾。这句话表现内心的觉悟,心情(生命)也由“躁动”变为“恬静”了。

3、①人类还存在着丑陋的一面,但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是那样美丽,使人类生机盎然。

②生命的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每个个体都要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力与尊严。

4、“理解”:人生所做的贡献,其意义远远超过其生命的年限。联系人或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必须与“生命大大长于自己年轮”这句话的含义相一致。

梯子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 “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样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二…三!”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着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儿子要爬上梯子去取风筝,爸爸为什么“想了又想”呢?

2、爸爸给儿子讲完故事,为什么“停了一停”,再提出让儿子也和他效仿那对父子做法的建议呢?

3、第七自然段,“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这句话删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4、倒数第五自然段,爸爸把跳下来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把其中的“牢牢固固、结结实实” 换成“牢固、结实”,或去掉其中一个可以吗?为什么?

5、爸爸设计这样一个“局”,是想告诉儿子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你赞同文中爸爸的做法吗?为什么?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

《梯子》答案:

1、爸爸想到这是教育儿子的一个好机会,他想该采用什么方式,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

2、他在观察儿子的反应,也给儿子思考回味的时间。

3、不可以。写儿子笑是为了渲染场面的欢快,表明孩子纯真无忧无虑,与下文紧张严肃的场景形成反差和对比,行文富于变化。

4、不可以,这些词语表明爸爸稳妥、谨慎地接儿子的情状,揭示爸爸对儿子的浓浓爱意,与儿子想象和期待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反差,效果更强烈。

5、不能轻信任何人,但不能太过,别人的话也是可以信任的。

6、赞同 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

开花的课桌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本文是以__________为主结合描写和抒情的散文。地点是地处_________的小学校。主要人物是学生群像。

2、选出文章开头对描写初春景象的语句,选择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渲染气氛 B、定下感情基调

C、反衬教室里的一丝春意 D、交代背景

3、选出依次填入第③小节括号内词语的序号( )( )

A、萌动 B、涌动 C、蔓延 D、洋溢

4、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

第②小节:_________________第③小节:_________________第④小节: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选出对男孩的笑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

B、为自己像女孩似的采摘草芽而羞涩的笑

C、为老师不批评自己而感激的笑

D、为自己第一个采摘草芽而骄傲的笑

6、对两处划线部分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春天的进程

B、春天与孩子们已融为一体,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C、孩子们在春光的沐浴下健康活泼地成长。

D、爱大自然,爱美,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一种崇高的情操。

7、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________(八个字以内) ,赞颂了师生之间_______ (八个字以内),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8、选出正确评述本文写作特点的三项( )

A、描写层次感强,细腻传神 B、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感情真挚委婉,耐人寻味

D、巧设悬念,首尾照应 E、以小见大,意境深远 F、以小见大,意境深远

《开花的课桌》答案:

1、叙述 大山里 2、C 3、A C

4、②草芽针一样细……嫩白 ③花朵那么小……碎屑 ④打碗花……绚丽多姿

5、A 6、B 7、对春天的热爱;心灵上的沟通 8、A C F

唱歌

音乐课上。

戴眼镜的女老师,边弹着风琴,边教大家唱歌。

女老师的模样很好看,声音也很好听。她一遍遍地教大家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女老师唱得很动情,也很投入。

女老师忽然发现下面跟唱的声音走了调小,中间杂着哧哧的笑声,她不由得从曲谱上抬起眼睛。 这时,女老师盯住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正把自己的手伸向前面一位女同学的后背。

哧哧的笑声正是从那个男孩子的周围发出的。

看到女老师投射过来的目光,那男孩子像是被火烫了一下,迅速把手缩了回去。

女老师生气了。她停止弹琴,站起来。她大声叫了那个男孩子的名字。

那个男孩子俯忙站起来。女老师问他,你在干什么?

男孩子说:我没干什么。女老师满脸狐疑地走过来。女老师看清了,那位女同学的后背上,贴着一个“小乌龟”。

女老师的脸煞地白了,脸变得非常难看。男孩子辩白说:这不是我贴的。

女老师说:不要为自己辩护。这不是你贴的是谁贴的?

男孩子说:反正不是我贴的。

女老师说:好了,咱们先不说这个。你先把我刚才教的歌唱一遍。

男孩子犹豫着。

女老师说:你唱呀!

男孩子开始唱。男孩子的嗓门并不坏,男孩子平常唱歌的声音也很好听,可今天,男孩子唱出的歌却难听极了。

女老师吼起来:停下!我是教你这样唱的吗?这是一首多么优美的歌呀!

女老师用手使劲拍了拍桌子,说:你给我重唱!

男孩子又从头开始唱。这次,他唱出的声音更难听,甚至带着一种哭腔。

刚唱了两句,男孩子便再也唱不下去了。他喉咙哽咽,眼眶里噙着泪水。

女老师愣住了。这时,和男孩子同桌的一个女孩子举手站起来。她告诉女老师,前面那位女同学背上的“小乌龟”确实不是男孩子贴的,男孩子是想帮那位女同学把“小乌龟”揭下来。

女老师改换了表情。女老师又变得漂亮、温柔、亲切起来。

女老师揭下了那只“小乌龟”。女老师诚恳地向那位男孩子道歉。

男孩子轻轻拭去了眼角的泪。

女老师重新回到讲台上。她一边弹琴,一边让大家一起唱。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歌声很抒情,很悦耳。在众多的声音中,女老师辩出了那个男孩子的声音,那声音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优美、动听。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满脸狐疑__________ 辩白__________ 诚恳__________

2、写出近义词: 慌忙——( ) 哽咽——( )

3、本文采用第______人称的写法,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跟唱的声音走了调小,中间杂着哧哧的笑声,”的原因是( )

A、女老师唱歌走了调

B、男孩子唱歌走了调

C、男孩子正把自己的手伸向前面一位女同学的后背

D、同学们发现了男孩子前面的一位女同学的后背上贴着“小乌龟”

5、“今天男孩子唱出的歌却难听极了”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文中的女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她抱怎样的态度?

7、文末再次出现“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作用是什么?

《唱歌》答案:

3、三 女教师 4、D 5、因为男孩子满腹委屈,喉咙哽咽

6、女教师性格直率,处理问题有点简单,但知错能改。作者对她持肯定态度,尽管她有缺点,但仍不失为一名认真负责,有错必纠的好老师。

7、照应开头,再次点题,深化中心

愚人节的路

愚人节的晚上下着小雨,笛儿倚在这,看着蒙蒙的夜幕,想着白天写的那封“情书”,一抹顽皮的笑意浮上嘴角。

她看了看表,九点四十分:“他已经等四十分钟了……,转眼,她看见男孩由远而近地来了,她赶紧闪到门后。男孩走进门廊,在门口的水泥阶沿上蹭了蹭鞋底的泥巴,又跺了跺脚,叹了口气。。

笛儿透过缝隙,打量这个近在咫尺的男孩,只能看见湿透的白夹克衫贴在一副宽宽的肩膀上。

“啊嚏!”男孩一个响亮的喷嚏,笛儿捂住嘴压制住一波波上涌的笑意。突然,一只灰色的大老鼠朝她跑来,笛儿“呀”地大叫一声跳起老高,头重重在撞在门板上.也忘记了她本应记住的事。

等到她从恐怖中解脱出来时,大老鼠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她却看见了一双愤怒的眼睛……

以后的几天,笛儿总是精神恍惚,闷闷不乐的,那天以后男孩一直没来上学,听说是病了,也有人说是因为失恋。笛儿表面漠不关心的样子,心里却很在意地打听关于他的情况,知道得越多,心里越不是滋味。她盼他早些好起来,又怕他来上学时她的那份尴尬。

但该发生的总是会发生的。

笛儿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每次路过操场东边的小路,都会不自觉向小路尽头的那棵柳树望去,那是

愚人节夜晚陪伴傻男孩四十多分钟的树。

可这次笛儿恐怕不那么容易从那棵树旁走过了,因为树下站着男孩。笛儿怔怔地站了两三分钟,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扑通扑通一直跳到嗓子眼。她深吸了口气,想硬着头皮走过去,可不知怎么了,步子却越来越小,越来越慢,到了近前,本来昂着的头已经垂得像那棵垂柳般了。笛儿感到两道尖锐的目光刺得她发疼,但她终于鼓足了勇气说:“对不起!”两个人雕像般地伫立在那里,笛儿怎么也提不起勇气打破僵局了,不断地绞着自己的手指。

“你又在和你那双写出谎言的手商量什么?”

男孩突然冒出的这样一句话把笛儿吓了一跳,她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委屈,不知是哪来的勇气,笛儿哽咽着,喊道:“人家都说了对不起了嘛!你还要怎么!……”眼泪一下子就滚落了下来。男孩看见笛儿的眼泪便惊惶了起来,不知如何是好了,连忙安慰女孩:“喂!别哭!别哭了,好吗?我又没说你什么,别哭了,我没说怪你呀!求求你别哭了,好不好……"笛儿止住了泪水,可她仍然抽咽着:“你说的,不会怪我,不许反悔!‟‟男孩看着脸上还挂着泪珠的笛儿,无奈地叹了口气,递上了一方手帕。

1、认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意思。

2、概括文章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笛儿: 男孩:

3、试说说文章的主题。

4、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愚人节的路》:

2、笛儿:顽皮、善良、单纯。 男孩:豁达、真诚。

4、情节生动曲折,充满时代气息,构思精巧。

咬过的汉堡包

一个雨天的早晨,我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后顺便去了一家快餐店,点了早餐。几张桌子上都是没有收拾的狼藉纸杯,盒子和法式炸土豆条。

一位年轻的妇妇与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走进来,他们从下点菜时又进来一个人,背微驼,穿着一件破烂的上衣。他缓慢地走向一张狼籍的桌子,慢慢地检查每个盒子,寻找残羹剩饭。当他拿起一块法式炸土豆条放到嘴边时,男子对母亲窃窃私语道:“妈,那人吃别人的东西!”

“他饿了,又没有钱。”母亲低声回答。

“我们能给他买一只汉堡包吗?”

“我想他只吃别人不要的东西。”

当女服务员递给母子俩两袋外卖食品时,男孩突然从他的袋里拿出一只汉堡包,咬了一小口,然后跑到那个人坐的地方,把它放在他面前的桌上。

这个乞丐很惊讶,感激地看着男孩转身、消失。

当我离开饭店时,我看见蓝蓝的天空正从铅灰色的去朵下面露出来。

1、给带点的字注音。狼藉( ) 残羹剩饭( )

2、解释词语:窃窃私语——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5)心理描写

4、为什么那个男孩“突然从他的衣袋里拿出一个汉堡包,咬了一小口”,才把它给了那个乞丐?

5、文章的主人公是________。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的人。

6、男孩把汉堡包放在乞丐的桌上后,母子俩走出了快餐店,这时,母子俩会说些什么?展开合理想象,把当时的情景描写下来,要有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的描写。

《咬过的汉堡包》答案:

1、jí gēng 2、相互低声说话。 3、(1)(2)(3)(4)

4、因为男孩的妈妈说乞丐只吃别人不要的东西,男孩想把汉堡包给乞丐,所以先咬了一小口。

5、男孩 善良(或富有同情心)、聪明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

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不应为 ——“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

3、 选(甲),赏析: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选(乙)句,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4、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5、西藏的山岑寂、肃穆,阳刚而雄奇;西藏的水端庄、圣洁,凛然不可侵犯。山水相融,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大画面,显得一种和谐崇高的神奇之美。

我的同桌

①我的同桌叫王涛。一提到他,可谓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②他是我班的“错别字大王”,三岁小孩都会写的字,他却不会写,可能有点夸张,不过也差不多了。一次班长抽人默词语,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好抽到了他,他磨磨蹭蹭地走过去,拿起粉笔等待“横祸降临。”“颠倒------”班长刚念完,只听见“刷刷”几笔他就写起来了。头把字挡住了,我原以为他写对了,刚要说:“真为你捏了一把汗。”可看清楚时令我目瞪口呆,他竟然把“颠倒”写成了“颠到”,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③我呢?好像上辈子欠他似的,倒了大霉,尤其是作文课。一次作文课,我正在绞尽脑汁地想作文材料,王涛用笔敲我的手臂,把我想的内容岔掉了,我咬牙切齿地说:“干什么呀?见了鬼的话别来找我,去找法师。”“„活字典‟你别发怒,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请问那个„教授‟的„授‟怎么么写呀?”我漫不经心地说:“„感受‟的„受‟加个„扌‟旁。”“哦,谢谢”我没好气地说:“要谢谢我的话,就别来打扰我了。”我想:我把他轰走了,耳根可以清静了。可谁知好景不长,他又来了,说:“请问„感受‟怎么写呀?”“你……”我无可奈何,只好写给他看。他却高兴得手舞足蹈。

④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没有一丝优点的。王涛他也有优点,就是爱收看新闻联播。每当谈论国家大事,我们这些家伙都不战而退,而他却滔滔不绝,我们洗耳恭听。“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了成功,中央领导在世纪坛与群众一起庆祝;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参加了日韩世界杯大赛;美国发生了9---11XX事件……”反正八辈子也说不完。

⑤唉!你说我这个同桌怎么样?我想我要向他学习,多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同时也希望他碰到不会写的字多查字典,那样会记得清楚些。

1、填空

(1)王涛的特点有: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

(2)“横祸降临”在文中指______,“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原因是_______

(3)文中提到几件新闻,请你用8个字的短语概括如下: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

请你再写两条世界新闻。

①________ ②_______

2、用“__”画出文中的一处过渡句。

3、词语积累和运用。

(1)文中运用了很多成语,请你写下来。

(2)再试用刚刚读懂的一个成语造句。

(3)北京申奥成功了,中央领导在世纪坛与群众一起庆祝的场面肯定很热烈。请你任意用两至三个成语写两句话反映这场面。

《我的同桌》答案:

1、(1)①经常写错别字 ②不懂就问 ③爱收看新闻联播

(2)将要写错别字他学会了写“授”字

(3)①北京申奥成功 ②中国足球队出线 ③美国发生恐怖事件

2、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是没有一丝优点的。

3、(1)如雷贯耳 无巧不成书 目瞪口呆 哄堂大笑 绞尽脑汁 漫不经心等

(2)造句只要内容符合事实,语句通顺,不是病句就行。

(3)叙述清楚,成语运用准确。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允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2.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文未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4.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剥豆》答案

1、①怜爱孩子,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②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2、(勇于)竞争,(做事)认真。意思相近即可给分,但答“自信”不给分。

3、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事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4、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或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或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从小得经受锻炼/或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或生活是真实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次

马路旁的行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噱喷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喷了喷嘴说①d"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孩子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说②__

"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来源于)

小脚又一次地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着③___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老爷爷幽默地说,他摸摸孩子的头,"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永远向新的高度进军!"

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1、在文中的方格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①____②___③____

2、对小男孩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行为,共写了多少人的做法?请分别加以概述。

3、从人们对小男孩登人行道的不同做法中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

4、“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中的“这”指代什么?

5、画线句与下文哪一句照应?共同表达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6、结尾一句能连接在上一段末吗?为什么?

7、文章写小男孩主要用了_______描写手法,写人们对他的不同做法主要用了_________描写手法。

《第一次》答案:

1、①,②;③。

2、共写了四个人的做法。 ①老奶奶认为小孩还小,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②妈妈没伸手去帮,只是微笑着鼓励孩子自己上。③小姑娘喊加油鼓励。④老爷爷赞扬孩子登上了人行道的勇敢行为,并鼓励他永远向新的高度进军。

3、在培养小孩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过于关心,处处相帮,唯恐小孩承受不了,使之养成依赖性,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另一种则时时注意鼓励孩子去独立面对困难,勇敢与之斗争,从中培养孩子的毅力和意志。

4、指代上文"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的举动。

5、与"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疗照应。表明了培养孩子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因为人生会有很多个第一次,凡第一次都需要勇气去面对,尽力闯过去。

6、不能。因上一段是写老爷爷对小男孩的赞扬鼓励,结尾句是表明作者态度的,在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所以必须独立成段。

7、行动语言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huān洗)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阴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它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勤学院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都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

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1、文中写“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这“好些人”具体指( )

A、村里村外的人 B、看热闹的人

C、关心丑石命运的人 D、对天文学有研究的人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丑石“无用”的语句。

3、能准确理解文中语句:“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具体含义的是( )

A、表明要再仔细、专心地看一看这块石头

B、表明发现这块石头时的惊喜与对它的高度重视

C、表明发现这块石头后感到莫名其妙

D、表明对这块石头的颜色、姿态感到奇怪

4、对文中红色字“屈”做出准确解释的是:( )

A、理亏 B、弯曲 C、屈服 D、委屈

5、作者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是:( )

A、它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 B、它感到自己的无知。

C、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 D、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

6、文中红色词语“小心翼翼”修饰“运”,用得好,为什么?

《丑石》答案:

1、D

2、“它不像……捶布”

3、B

4、D

5、A

6、形容那“好些人”动作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突出对丑石的珍视及丑石的重要价值。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的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象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就蹿得老高,真有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的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 ,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填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的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的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_______是个_______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www.qinxueyuan.com勤学院)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的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填空: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______,具体地点是:_________

2、依次加到文中“ ”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做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6、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

(1)教学特点:_____________ (2)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

7、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掌声》答案:

1、上第三节课时,教室里

2、D

3、B

4、B

5、C

6、教学水平高,方法灵活

真诚 机智

7、表现高老师机智灵活的教学艺术、赞颂真诚品质表达师生间互相理解以诚相待的愿望。

另一扇窗子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什么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男孩子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但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

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在教师里,小男孩在不同的窗子边看到怎样不同的景象?他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你又怎样理解小男孩生活中那两扇窗子的含义。

2、“孩子,你开错窗户了,”联系上下问。理解玛利亚老师的这句话。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4、生活中你有因为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而愁闷苦恼的时候么?谈一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读完这篇

答案:

1、不同景象:从第一扇窗小孩看到的是小狗死后被埋葬的悲伤景象,从第二扇窗小孩看到的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灿烂的欢快明媚的景象。 心情变化: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窗子的含义:“窗子”喻看待事物的角度及心态。“第一扇窗”喻消极悲观的心态,“第二扇窗”喻积极乐观的心态。

2、“开错窗户”是指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错了。不应该只看到自己自认为不如人的一面,而要认为让自己自卑的的一面也许正是自己的最大优点。

3、受到的启发:不要妄自菲薄,随便看清自己,要这样认为,我自认为不如人的地方,也许正视自己的闪光点,要对自己充满自信,放下思想包袱,乐观的对待人生。

4、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当遇到不顺心之事的时候,开始确实有些气馁、灰心,甚至自卑,想自己真的没有用,什么事都办不好,什么都不顺。但我又一想,也许是老天有意让我今后成就大事,所以现在有意考验我,磨练我一下,其实它知道我能成功的。于是有恢复了信心,把事情做好了。 遇到挫折,不要气馁,不要放弃,不要认为技不如人,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这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征服

三年前一个有红嘴鸥的季节,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边一间不起眼的茶室里,听“酒友”大张——一位业余登山爱好者,讲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静,只有我们两个人,灯光凝固成昏黄状态,冬雨被凄厉的夜风驱赶着一阵阵扑向木格窗子,发出“刷刷”的响声……

大张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着说:“到了5100米的时候,只剩下队长、向导和我三个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气候恶劣,都已撤回4800米的大本营。向导是当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劝我们全体撤回,说这种天气根本不能登顶,但队长不愿放弃,他为这次登山已精心准备了半年。我也想试试,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导在前,队长居中,我在最后,相距5-10米的距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一个岔口处。这时细雨已经变成了风雪,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我们蜷缩在一道雪坡下面,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我头痛欲裂,胸腔里仿佛塞了一团棉花,呼吸极其困难。我看了表是上午11时,四周却是一片迷蒙,能见度不足10米,耳边只有风声在呜呜地吼叫,像是在倾诉着什么,又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我知道5396米的峰项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风雪的背后,云层下面,但它肯定看得见我们……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队长,风雪帽和墨镜遮住了他的脸颊,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视远方,显得很镇静,也很坚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声问他,„怎么办?‟他仿佛没听见,依然直视着那个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说:„撤吧。‟他说:„等等吧,也许还有希望。再说现在怎么撤?‟

“这话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撤退的可能,我们只能在这里固守。但我们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盼望着天气能够好转。雪山上的气候就是这样,就像这场风雪会突然降临,阳光自然也会突然间就照耀大地。

“但直到下午2时,风雪仍没有停止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没有登顶的希望了,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必须选择撤退,这还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无法过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队长的情绪也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着峰顶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导在整理装备,我明白他是在为下山做准备,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大本营。

“风雪渐渐小了下来,我和向导开始撤退,但队长却坐在那里不动。我喊:„走吧,时间来不及了。‟但他宛若没有听见,没有理我。我几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不要命了?‟他也激动起来,一把将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哑着嗓子说:„我不走,我必须上去。‟他指着云层里的峰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征服。而它也已经跟我玩了一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话我呢,我不能就这么输给它。‟„你这是在玩命。‟我喘着粗气说。他却说:„不,这是较量。我要跟它比比,谁是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征服它。‟

“这时,一直看着我们争吵的向导突然说话了,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庄重,他问:„征服?征服哈巴雪山吗?它是我们心中的神山,你要征服它,是不是也想征服我们这些世世代代崇拜它的人?别说你现在还没有登上去,就是你此刻真的站在峰顶,就征服它了吗?相反,你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他多少年前就在这里,默默地孕育了这片土地,而你却居然要跟它争谁是这里的主人?‟

“我和队长一下子惊呆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朴实而木讷的小伙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向导这时幽幽地说道:„朋友,跪下吧,乞求它的宽恕,祈求它保佑我们平安下山。‟说罢,双膝跪倒,朝着

“这时,奇迹出现了。峰顶顿时风起云涌,一缕阳光从乌云间剑一般的刺了下来,紧紧地钉住我们。不一会儿,云层散去,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峰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纯洁、孤傲、挺拔……像一位宽容的母亲,慈祥地看着我们。

“当然,这也许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是这时,我分明看见,向导早已泣不成声,只是仍然虔诚地不断磕头;队长的脸庞被风雪帽子遮住了,但墨镜下滚出两行热泪……”

故事讲到这里,大张喉头一阵哽咽,紧紧地闭上眼睛。(来源于)半晌,他才又喝了那冰冷的啤酒,说:“回到昆明以后,我暗自发誓,以后登山,决不再登雪山。对于哈巴雪山,我更将毕生地敬重它,因为它教给我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也许我还会去,但不是登山,而是朝拜。”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2、队长不愿意放弃攀顶的理由是什么?

3、向导的这番话表达了他对雪山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4、本文有一处云开日出的描写,请找出来,并作一下赏析。

5、有人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有人说“到了山顶,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你登上山顶的感觉又如何呢?

6、如果需要给本文换一个题目的话,换成什么好呢?为什么?

7、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你认为他们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征服》答案:

1、我与队长带着征服的愿望攀登哈巴雪山,受到恶劣的天气的困阻,最终在向导的教育下明白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而不是征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2、为这次登山准备了很长时间,攀登的目的就是为了征服,为了争做这里的主人。

3、敬畏之情。“黝黑的脸上布满庄重”、“心中的神山”、“世世代代崇拜”、站在峰顶“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

4、“峰顶顿时……慈祥地看着我们。”写出了云破日出的峰顶奇观。作者用“刺”、“钉”两个动词写出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山峰的力量,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雪峰比作一个宽容而又慈祥的母亲,她饶恕了我们的狂妄自大,给人强烈的震撼力。

5、此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登上山顶时,感到眼界极为开阔,心胸顿时变得豪迈起来。

6、朝拜。因为本文主要想表达的主题就是人应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

7、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互相依赖,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关系。如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都是因为我们过度放牧、滥伐森林造成的。但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三北地区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植树种草等工作,使得气候恶化有所改善。

摆渡老人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

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3、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摆渡老人》答案:

1、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2、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3、愧疚 感激

4、可笑 可敬

5、举例 (1)父母把儿子摆渡到成人世界。(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汤姆的午餐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从大学毕业的露茜主动请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校长问她:“你知道你正在要求的是什么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管得住这个班的学生呢!”露茜注视着校长,坚定地说:“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第二天早上,露茜就站在了这个班的学生面前。她说:“淘气包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了。我知道,想让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我必须依靠你们的帮助!”

坐在最后一排的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孩,同学们都叫他“大个子汤姆”。他听露茜老师说到这里,就低声对他的同桌说:“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

露茜老师笑了笑,说:“不过,我将允许你们自己制定班规,并将你们的创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在黑板上列出了10条班规。然后,露茜老师就“若违反这些班规该如何处治”向学生们征询意见。汤姆站起来说:“如果谁违反了班规,他就应该脱掉衣服,让您在他的后背上打10木板!”早已习惯了恶作剧的学生们自然是一呼百应。

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一切都很平静。但是到了第四天中午,汤姆却在教室里暴怒了,原因是他的午餐竟然被人偷吃了!此事涉嫌“偷窃”,露茜老师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事情很快便水落石出:是小个子汤米偷吃了。汤米也承认确实是他拿走了汤姆的午餐。于是,露茜老师就问他:“你知道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吗?”汤米眼含泪花,点了点头。

汤米这几天穿的是一件厚厚的外衣,他向露茜老师乞求说:“我有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是,请不要让我脱掉外套。”还没等露茜老师开口,汤姆就气势汹汹地命令道:“你必须脱掉你的外套!”没办法,小家伙开始动手解他身上穿的那件旧外套的扣子。当他脱下外套的时候,露茜老师看见他没有穿衬衫。更糟糕的是,她看见

露茜老师问汤米为什么不穿件衬衫。小个子汤米回答:“我爸爸死了,我们家非常穷。我只有一件衬衫,可妈妈今天把它洗了。”

露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脊骨和肋骨都从皮肤底下凸出来的后背,她实在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这样一个后背上。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执行对他的惩罚,否则,孩子们今后将不会再去遵守那些班规。因此,她狠了狠心,扬起了手中的木板。

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问老师:“班规里有没有说别人不能替犯错者挨打?”露茜老师想了一想,说:“没有。”

汤姆说:“那好,我愿意替汤米接受惩罚。”说着,他脱掉了外衣,冲老师弯下腰来。

“你有没有搞错?他吃了你的午餐啊!”

“嗯,我知道,可他实在太弱小了……”大个子汤姆轻声说。

露茜老师心里百味杂陈,但她还是打在了那个结实的后背上。一下,二下……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尽管露茜老师竭力控制着自己打下去的力气,但打到第五下的时候,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

露茜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把脸埋进她的手掌心里哭了。哭着哭着,她听到教室里一阵骚乱,抬起头,她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用手抹眼泪,而且她的面前竟然多了几个脱掉了上衣的后背!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作者:李荷卿,有删改)

24.请你用一句话概述小说的高潮部分。

25.读划线句子“露茜老师心里百味杂陈”,结合上下文,揣摩露西老师此刻心里想到了什么?

26.读划线句子“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说说这是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27.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简述其性格特征。

28.露西老师说“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她的自信来自哪里?

答案:

24.汤姆代汤米受罚。

25.汤姆的挺身而出让她感动;惩罚汤姆这样有担当的孩子让她于心不忍;制定的班规不可轻易改变让她犹豫不决。(意思相近,言及两点即可)

26.环境描写;起烘托作用,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氛围、感动的内心(答出“以声衬静”也可)。

27.小说的主人公是汤姆。汤姆是一个顽劣而不失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担当的孩子。

28.露西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孩子们善良的本性,她的自信来自于这一群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孩子。(或答:她的自信来自于这个有爱心的、团结的班集体。)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寻找幸运花瓣儿

那天,你猛然间问我:丁香有几个花瓣儿?

我怔在那儿,一时竟回答不上来。

放学后,我绕道去街心花园,从丁香树旁走过,只匆匆看了两眼,噢,原来是四个花瓣哪!

可是,又一天,你忽然又告诉我: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儿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

于是,那天放学以后,我兴致勃勃地又去了街心花园。我希望能找到一朵五瓣儿的丁香。

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着。最后,暮色吞没了那些娇小的花朵。我最终没能找到。

第二天,我起得比平日早,又来到那一排丁香树下。趁着晨光,我又在寻找幸运花瓣儿了。我找了很久,眼看上课时间就要到了,我还是没有找到,只好悻悻然离去。

在跑向学校的路上,我忽然意识到:你该不是恶作剧,故意诳我吧?说不定在这个世界上,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五瓣丁香。

谁知,我刚迈进教室,就看见同学们正围在你身边,你手中举着一朵小小的丁香花。

我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兴奋不已。真的,五瓣儿丁香!

那天放学比较早,我径直奔向我小时侯常去游玩的那片园林。那里分布着樱花区、竹林区、梅林区,还有丁香区。

我走进丁香林,那里早已有不少赏花的人。我不是赏花,我是在找花。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许多人见我这赏花的姿势,都很诧异。有个少年一直悄悄地尾随着我,他想看个究竟。

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着。

一片盛开的紫丁香,在我眼前一朵一朵地划过:

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

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个瓣儿丁香。

我几乎已认定自己是一个找不到幸运的人了。

忽然,我发现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不是呈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我回味着这几天为找到一朵五瓣儿丁香而乐此不疲的心情,我又回味着由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的惊喜,这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快乐。

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

幸运也许只是一种心灵感受?

当你心中萌发了一个希望的时候,与此同时,你又有了一种实现这一希望的力量;继而你终于把希望变成了现实,这时候,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1、给加点字注音

余晖( )花瓣( ) 着实( )茫然( )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

兴致勃勃

悻悻然

3、先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仔细( ) 希望( )

4、“许多人见我赏花的姿势,都很诧异”一句中,“这赏花的姿势”是什么?

5、“我径直奔向我小时候常去游玩的那片园林”这句话中“径直”是什么意思?如果把“奔向”改为“走向”可不可以?为什么?

6、“我”未能找到五瓣丁香,可谓“贪黑起早”,你能在文中找出体会这个词的两句话嘛?

7、题目叫”寻找幸运花瓣儿的理由是( )

A、因为能找到五瓣丁香就得到了幸运。

B、因为寻找五瓣丁香的过程,使“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使“我”有了一种实现希望的力量,所以说“我”找到了幸运

C、因为五瓣丁香是幸运的象征。

D、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8、结尾为什么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寻找幸运花瓣儿》答案:

1、huī bàn zhuó máng

2、兴趣很浓,非常高兴 怨恨、恼怒的样子。

3、马虎 失望

4、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5、直接 不可以,“奔向”可以写出当时“我”要寻找五瓣丁香的急切心情。

6、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着。最后,暮色吞没了那些娇小的花朵 趁着晨光,我又在寻找幸

7、B

8、因为“我”心中曾萌发了寻找五瓣丁香的希望,与此同时,又有了一种实现这一希望的力量,继而又终于把希望变成了现实,“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苦熬了。

摸书 冯骥才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

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做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说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了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智慧的文字,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有了生命,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它的一切,都与今天相去甚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的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摸书的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情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选自《读者》)

思绪沉淀

一本好书捧着,一包好吃的嚼着,一杯清茶泡着,一个舒适的姿势躺着,如果可以的话,还要有一支好曲听着。是啊,这也是我心中的幸福!当你百无聊赖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翻翻;当你寂寞难耐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看看;当你空虚缥缈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摸摸;当你郁闷痛苦的时候,拿起手中的它,想想……难怪,爱书的人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是啊,双手抚摸着厚实的纸张的感觉,淡淡的油墨香味传递给我们的是时光般暧昧而安逸的舒适。即使是旧书,也别有一番滋味。虽然现在学习的方式多了,但书籍那独特的韵味却无以伦比。在书的海洋里衣食起居,在文化的氛围里相濡以沫,似乎不能简单地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解释了。

1、为什么说“摸书是一个美妙的习惯”?

2、文章末段“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一句中的“境界”该是怎样的?

3、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畅谈了对读书的理解,你认为与本文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4、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答案:

1、通过翻翻、看看、摸摸,书本带给自己的是回味,是重温,是再体验书中内容的过程,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是美妙的。

2、对于没有读的书来说,人与书的境界是趣味与智慧的吸引;已读过的书,在读书人的眼中就有了生命,他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熟悉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它们就像是朋友,而不是“读”与“被读”的关系。

3、提示:可从读书对人的思想、精神、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谈。

4、示例: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书,有的书我百读不厌,有的书虽然不是很喜欢看,但还是舍不得扔掉,放在那里看看、摸摸,感觉心里也很踏实,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读书”的另一种境界。

⑪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G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城的。 ⑫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

⑬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___________(A.黑烟 B.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

⑭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

⑮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民不泯,坚强高贵。 ⑯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__________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

⑰整整900天,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躇,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使冻僵在路边。

⑱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

⑲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⑳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____A____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⑴丹娘"萨雄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____B____

⑵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____C____

1.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l)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___________(A.黑烟 B.硝烟)

(2)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__________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中去,应放在A、B、C三处中的________处。 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

3.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900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900天的表述形式。

900天——

4.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典型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题为“人的光芒”,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

6.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20——30个字写出来。

《人的光芒》答案

1、①B;②A。

2、C。

3、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表明了时间上的基本一致即可。(例如:①整整两年半的时间。②三个轮回的冬季。)

4、事例一:一个年轻女子拖着病死的孩子的棺材,冻僵在路边。事例二:列宁格勒人张贴在墙上的换取口粮和棉毯的启事。事例三:战争中,剧院天天开演,学校准时开学。事例四:小女孩丹娘用日记记录亲人相继死去的事实,直到丹娘死去的那一天。

5、人的光芒就是指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6、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所提三点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胡萝卜的诱惑

①据说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的时候,鞭子是派不上用场的,他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的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吃到这串胡萝卜,那得看驴夫的心情。为此,驴子便有了“笨驴”这个绰号。 ②驴夫的聪明自不用说,而驴子负重赶路,饥肠辘辘,对挂在眼前、唇边的胡萝卜,哪有不垂涎欲滴之理呢?说句公道话,驴子的欲望不算贪婪,仅仅是一串胡萝卜而已。尽管它急于想吃到那串胡萝卜却欲速不达,但无论如何,等到完成驴夫的任务之后,它的欲望是可以得到满足的。鉴于此,驴子即使是笨也笨得心安理得。 ③人类在讥笑驴子笨的同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比驴子聪明多少呢?

④茫茫人海,人海茫茫,各种各样的人其实也都在追逐着各自的“胡萝卜”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可谓五光十色、光怪陆离。他们肩负着那不知底细的使命,满怀念头,一生为了那串“胡萝卜”颠沛在世间沉浮无常的宠辱之中。于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有人为吃到了那串“胡萝卜”而欢呼狂喜;有人为那串尚未到嘴的“胡萝卜”而凄凄迷迷、费力伤神。有人走运了,有人倒霉了;有人在创造历史,同时历史也在成全或抛弃人。这边万里晴空,阳光灿烂;那边却可能风云骤起,地陷天崩。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人们围绕着一串串“胡萝卜''旋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胡萝卜'‟成了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奋争不懈的目标,似乎再没有比这更为本质和重要的了。

⑤不过,却有另一部分人,在他们的眼睛之前、唇吻之上,从来还未出现过“胡萝卜”,因而,他们的生活似乎是平静的,变化也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好像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你吃不到“胡萝卜‟‟,但要活下去,就得为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拼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他们的世界里,也没有一个是平静的。现实中的人都不会像那绝圣弃智、混沌无知、物我齐一的老庄那样,时常把自己看做是一粒尘埃。

⑥是的,人与驴,各有各的精明和蠢笨。但是,二者都很真实。费尔巴哈之所以为马克思所赞美,也许因为他把人及人的真实、人的存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吧!

⑦为了解脱人类因种种欲望而产生的困扰和苦恼,佛道两家都不遗余力地讲“无为”。佛家强调色空本无。这与道家的“无”中生“有”、讲“无为而无不为”是相通的,即一切顺其自然之性,听其自然。到后来,禅宗有偈说:“荣枯过处皆成梦,忧喜两忘便是禅。”

⑧尽管佛道者讲得唇干舌焦,然而,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并不因此而变得无欲无求,“胡萝卜''的诱惑依然无处不在。佛家要功德圆满以成正果;道家要得道成仙长命百岁。其实这本来就是一种欲望,更何况离不开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呢?

⑨有欲有求,本无可厚非,每个人在经历奋斗之后总会有属于自己生命的最高点。但必须明白,每个人都注定要从这一点降落。盛衰转换本是自然的更替。

⑩绚烂是我,平淡也是我。(勤学院)绚烂与平淡都是外界的一种评判,而做人的意义与乐趣并不会因外界的评判而变质的。人若能更多地想一想,一切浓艳都会腐朽,一切鼎盛都会衰残,那么就少了许多烦恼添了几许泰然。倘若能这样,至于是否吃到了那串“胡萝卜”也就不甚要紧了。

1、解释词语。 贪婪_____ 颠沛_____

2、第②段中“驴子即使是笨也笨得心安理得”中“心安理得”具体是指________

3、精神的“胡萝卜”是指_______ 物质的“胡萝卜”是指________

4、面对“胡萝卜”的诱惑,人类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态度:_________ 第二种态度:__________ 第三种态度:__________

5、本文第③段在结构上起______作用,第④⑤段之间是______关系。

《胡萝卜的诱惑》答案:

1、贪得无厌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2、驴子通过自身劳动而吃到胡萝卜是理所当然应得的报酬。

3、思想意识上的欲望、要求对具体的生活资料的欲望、需求。

4、执著追求各种欲望的 淡泊各种欲望的 追求解脱各种欲望的

5、过渡 并列

6、做人的意义与乐趣并不因外界的评判而变质。

心里的天鹅 林清玄

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味。

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自由的飞翔吗?

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的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自由的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远方飞来(有鸿鸽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1、“事实的真相”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中说,看到天鹅向游人乞食,“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试分析一下作者“感慨”的内容是什么。

3、“燕雀安知鸿鸽之志?”这是哪本书里谁在什么情形下所说的话?表现了说话者的什么思想?

4、谈谈你对人心里的“天鹅”的理解。

5、文中写到了道元禅师的诗,请说说引用这首诗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现在天鹅不会飞的原因:人们有意缩短了水面的起跑距离,使天鹅无法起飞,久而久之,丧失了起飞能力。

2、天鹅曾经自由飞翔于天空,但现在却沦落到乞食的地步,可怜可叹。

3、这句话见于《史记·陈涉世家》,是陈涉在与人佣耕时说的,表现陈涉早就有着不同一般人的远大志向。

4、人内心本有着自由的思想和无穷的创造力,就像天鹅本有着自由飞翔的能力一样,但都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从而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和飞翔的能力。

5、引用道元禅师的诗,进一步说明鸟飞翔于天空,鱼游于水,人自由的思想,这才是文明世界的基本格局,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

天窗 江南月

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远天之上,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子也赶热闹似的映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幼年幻想的心域。

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了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的,仿佛倏的一下钻进心里蔓延开来。雨点一滴一滴到天明,当晨光从天窗里泄漏时,新的一天又开启了。

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手,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2、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5、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

答案:

1、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2、(1)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

(2)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3、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意对即可)

4、D

5、示例一:《童年》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外祖母给予他无私的爱,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示例二:《名人传》贝多芬面对耳聋的痛苦不幸,用创作音乐来为自己打开心灵之窗,最终成为不朽的音乐大师。

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双目失明,他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克服重重困准,以顽强的毅力写作。(意对即可)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尽管不能以影像的形式流传,却足以在人们心间永久驻留。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1、文章标题“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重含义?

2、揣摩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2)第6段中“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这句话中词语“不得不含泪”体现了救援人员怎样的心情?

3、请你说对第10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

4、读完全文,给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句颁奖词。(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60字)

答案:

1、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2、(1)可见老师们当时是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们的学生,突出了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2)体现了救援人员极度无奈和无比悲痛的心情。

3、示例:在灾难来临的那一时刻,老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护学生的壮举感天动地。这种无私的爱,让强大的自然力显得微乎其微。

4、示例:她的生命永远凝固在花一样的年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信怀里的孩子可以装点更灿烂的春天。

渔夫的太阳

还要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一个去海岛度假的富翁劝诫一位同在海边晒大阳的渔夫去多打些鱼,这样能慢慢地买一条大船,再努力攒上一大笔钱,然后就可以在海边悠闲地晒大阳了。可渔夫却反问富翁:我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有一段时间,我身心俱疲,无力调适心中的挫败感。我不断给自己加压,希望生活能过得好一点,可总是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以致一时之间心情很糟糕。这时,我从朋友那里听来了这个故事,当时我也觉得很有些意思,想想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个快乐的渔夫的,但很快又发现似乎有些不大甘心,可又拿不出更好的理由驳倒它。 终于可以放松一些了,我居然怀念起玩儿命工作、熬夜学习的日子来了,虽然辛苦,可它是发光的,像是在燃烧自己一样,是耐人寻味的。可平淡的日子呢,很快就失去新鲜感,日复一日,虽然很悠闲,但留不下任何亮点和痕迹,就像我从来没有过这一天,而它就悄无声息地流去了。

当清闲得能感觉到分分秒秒从指间流过时,我害怕起来:这样下去,我的明天在哪里呢?

渔夫的话又在耳边了,他真的是在无忧无虑地晒太阳吗?今天他不用担心饿肚子,可下一顿的口粮呢?也许明天海上就是惊涛骇浪,一个浪头也许就能把他的小船打翻,令他葬身海底,再也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了。这样想来,顿时觉得渔夫并不幸福,因为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富翁自然惬意得多,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晒不晒太阳。

细细想来,既然渔夫的思想能为那么多人所接受,也自有他的道理,我认为究其根本,可能还是大多数人的内心会有想松懈下来的意识,渔夫的话正好是一个很堂皇的理由,使我们就此停止抑或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甘愿庸碌平凡地消磨一生。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景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冀已成了今日的唏嘘。因了这些论调而从此湮没在俗世红尘里,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是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理想的人,缺少的只是能将理想实现的人。在我们拥有黄金岁月时,一定不要因难就易,随意放纵自己,一旦松懈,随波逐流,命运就不知在何方了。

多一点危机感,生活就会多一份从容,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晒太阳,相比于渔夫,这更是一种大幸福、大快意了。

1、开篇“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有什么作用?

2、请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反映“我”对“渔夫的思想”的看法变化的词语。

( ) ( )

赞同——> ——>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景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冀已成了今日的唏嘘。

4、在文末画线句子中,作者用“更”字有什么含义?

5、渔夫的故事的确曾让身心俱疲的作者得到了放松和调整,你怎么看待这个事实呢?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渔夫的太阳》答案:

1、引出下文,激发阅读兴趣,明确讨论话题。

2、动摇(犹豫) 否定(反对)

3、很多人年轻时有着远大理想,但随着岁月流逝,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庸庸碌碌,最终一事无成,徒留感伤慨叹。

4、因为在作者看来,渔夫的幸福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消极的生活态度,只有在经历了艰苦奋斗后获得的充实与从容才是真正的幸福、最大的快慰。用“更”突出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5、示例: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悲伤失望时不妨用“渔夫的思想”自我安慰,调整身心。但暂时的放松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奋进,决不能贪图安逸止步不前。

卖花婆婆

雨不紧不慢不大不小地下着,这是江南特有的黄梅天,把整个洪城下成了一个水世界。

正是清晨上班时分,车水马龙。人行道上游走着红伞绿伞花伞,远远望去,如飘着一朵朵水汪汪的红蘑菇绿蘑菇花蘑菇。

我眯起眼迎着风卷起的水雾匆匆步行赶往单位,走到华鑫大酒店门前时,一声苍凉的呢喃从对面传来,抬眼望去,前方拐弯处闪出一位老年女丐,瘦小的身子披了一件补丁摞补丁的雨衣,花白的乱发从雨帽中披散开,一张核桃般风干的脸,左手端着个盘子,右手拄着根拐杖在风雨中蹒跚。

我心里好一阵怜惜,这位老妪怕有七十多岁了吧?她的儿孙呢?她的家呢?遭遇了什么厄运令她在这老迈之年孤苦伶仃沿街乞讨?我并不富有,但我总是无法从可怜的残障人和老丐眼巴巴的目光下漠然走开。我赶紧打开坤包,摸出一张五元的票子捏在手中,我希望这点钱能给老妪带来一餐饱饭一丝温暖。

老妪颤颤巍巍走近了,混浊的老眼企盼着我,将盘子托起。

“妹子,要白兰花啵?”

一股浓郁的花香袭来,掀开湿湿的白纱布,盘子里整整齐齐码了一堆洁白的白兰花,用细铁丝挽了个扣一头插一朵。长长的花瓣伸展着,闪着冰肌玉肤之光泽,像极了少女翘起的“兰花指”。

原来是位卖花婆婆,我暗笑自己什么眼神。

“妹子,戴一朵白兰花吧,香一日哩。”老婆婆将拐杖扔下,拿起一对白兰花举到我眼前,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是意味深长的笑。

枯藤般黑瘦的手,举着一对水灵灵的“兰花指”,在雨雾的氤氲中影影绰绰,这巨大的反差闪电般爆裂出一种蕴含禅意的美,诉说着衰败与新生、一瞬与永恒的千古命题。

有俊男靓女从我们身边擦过,他们心事重重步履匆匆,没有人肯拿出一分钟来解读这幅经典画面。我顿生唏嘘之感:昔日那些轻盈的卖花姑娘呢?那一串串风铃般脆生生的叫卖声呢?莫非文明发展到今天,人非要到老得不成样子了,才分外珍惜大自然天成的美丽与芬芳,用苍凉的呢喃劝世人与之共享么?

“戴一朵吧,妹子,不贵哩,三角钱。”老婆婆很想做成一笔生意。

“卖一对花您老人家赚多少?”我接过白兰花挂在胸襟衣扣上。

“五分钱。”

五分钱!现在一个角币掉在地上人都懒得弯腰捡。我看着这位衣着寒酸的老人,将五元钱塞到她手里说:“婆婆拿好,不用找了。” 老婆婆幽幽看了我一眼,笑得更欢了。

“难得妹子惜老怜贫,我是在卖花,不是乞讨,怎好不找钱呢?”她说着从衣襟里窸窸窣窣地掏出一个旧布包,一五一十找了一把零票子放到我手上,笑眯眯地说:“意外之财得不得,挣来的饭吃得心安。”

老婆婆拾起拐杖,一步一点朝前走去,车轮轰鸣中又响起了苍凉的叫卖声:白兰花……

回望老人佝偻的背影,羞愧加感动潮水般漫过我的身心,当一些鲜廉寡耻者在灯红酒绿中追名逐利之际,这位贫寒的卖花婆婆却用她的辛劳诠释了什么叫尊严。

1.第三段写人物外貌,抓住__________方面来写,突出了人物___________的特征。

2.画出与第三段加线的句子相照应的话。

3.文中为什么把白兰花写得那么细致?___________其中“湿湿、整整齐齐挽了个扣,伸展着”突出了人物

____________。

4.“脸上每一道皱纹里都是意味深长的笑”,老太婆“深长”的“意味”是什么?

5.“没有人肯拿出一分钟来解读这幅经典的画面。”句中“经典”是指_________。

6.文中两次写到老婆婆的“笑”,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7.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卖花婆婆》答案:

1.声音、身形、雨衣、白发、脸年老力衰、生活无着

2.一股浓郁的花香袭来……“兰花指”

3.用兰花来烘托老婆婆的美好形象

4.珍惜大自然天成的美丽与芬芳。

5.蕴含禅意的美:衰败与新生、一瞬与永恒的千古命题

6.珍重人格尊严,热爱人生。

7.通过写我在雨中买老婆婆的兰花,讴歌了美好的生命,赞美了老婆婆坚守人格和生命的尊严,同时委婉地对现实中寡耻鲜廉者追名逐利的行为提出批评。

身后的眼睛

那是一头野猪。

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孩子和野猪的对峙?而野猪逃跑了,孩子却瘫在地上嚎啕大哭,怪父母没有帮他。这样是否矛盾?

3.文章为何要以“身后的眼睛”为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父母该如何培养教育孩子?

⑪美国调查: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小孩,会有两成放弃工作,多数一事无成;他们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甚至失去奋斗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

⑫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岁开始详细地记下自己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他也让孩子们学记账,不管买铅笔、玩具都一一记录,都要有合理的解释。此外他拒绝儿女们进入自己的公司,他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必须靠自己的奋斗。

⑬据了解,我市某校某生在看到家里的存折后对老师说:“我每天用50元,一直可以到死。”言下之意不想读书。而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

《身后的眼睛》答案:

1.我七岁那年,父母在背后用眼睛帮助我打败了饥饿的野猪。

2.为了体现孩子的勇敢和顽强。不矛盾,孩子毕竟只有7岁,并且是向父亲保证过的,才激发出一时的勇力,所以后怕很正常,这样也体现故事的真实性。

3.“身后的眼睛”这个标题形象含蓄,它代表一种健康合理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

4.没有标准答案。参考要点:父母长辈要相信孩子,为孩子留下单独面对困难、自主发挥潜能的空间,不要在物质上过分满足孩子更不能越俎代庖。

向生命鞠躬 张强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

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11)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12)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13)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

4、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勤学院请你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答:→难以想象→→→鞠躬

5、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6、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答案:

1、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2、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

3、倔强。被重新用草秆穿透身体的蚂蚱,死死抱住另一草茎,使草秆渐成弓形,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草秆缩短,身体退出。

4、惊讶、震撼、震惊。

5、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

6、不赞同。因为蚂蚱也有生命,"我"的行为太残忍。或:赞同。因为蚂蚱是专吃庄稼的害虫,害虫就应该消灭。

爱的盛宴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学生放寒假后到学校来看我。我问他:“回到家感觉好不好?”他说:“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吃饭不用刷卡!”我哑然失笑。他却认真地说:“真的,老师,说起来有点俗,可我感觉最深的确实是这一点。您知道吗,我毕业后打算到欧洲去读研,到那时,想吃妈妈做的饭可就难了。不是跟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管够,还唯恐你吃不好!我妈劝起饭来没完没了,弄得我的减肥计划彻底泡汤,可我这心里头啊,却乐着呢!老师,我总记得您讲过的那个吃饺子的故事,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妈妈做的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

我心头一热,说:“难得你还记得它。”

我的确曾给这一届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朋友在外地工作,长年不回,母亲盼啊盼,终于得到了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到故里的喜讯。那天在爆竹声中,母亲包好了三鲜馅儿饺子,等着儿子回来后下锅。馅儿是精心调制的,应该正对独生子的胃口。但是,母亲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她想预先知道这饺子的咸淡,便先煮了两个来品尝。一尝之下,母亲大惊失色,饺子馅儿里竟然忘了放盐!看着两屉已包好的饺子,母亲绝望至极。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家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怎么办?这个聪明的母亲,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个注射针管,调好盐水,开始逐个给饺子“打针”。儿子回到家时,饺子也注射完毕,母亲煮好了饺子,让儿子尝尝饺子的味道如何。儿子尝了连说“好吃”。这时候,母亲得意地举起那个针管给儿子看,向儿子夸耀说她可以将一个缺陷修复得让他察觉不出来。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在想,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曾吃过很多饺子,那些饺子,咸的咸,淡的淡,他都咽下去了,有谁能像母亲这样在意他的口味?为了让儿子吃到咸淡适宜的饺子,母亲竟想出了这样高妙的法子。吃着交织着母爱与智慧的饺子,哪个孩子能不动容?

我多么欣慰,几年前,我将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我本不指望收获什么,甚至以为那些听故事的人很快就会将它淡忘。但是,这个同学居然能把这则故事铭记这么久!我相信,铭记着这则故事的人

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餐饭,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母亲摆出一场爱的盛宴,只等着她心爱的小鸟来啄。幸福的小鸟啊,你无须刷卡,只管用欢畅的啄食来尽情享用这人间的珍馐吧。(选自《读者》2005年第24期)

1、文章叙述的人和事包含着一个“感动链”,请在下列感动链中填入相应的人或事。

____________ →感动了__________ , __________→感动了___________

2、本文叙述了一位母亲为远归的儿子包饺子的故事,被《读者》2005年第24期定为重点推荐文章,这与文章标题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标题。

3、命题老师认为文章第三段中间有一词用得不妥:“母亲绝望至极”中“绝望至极”下得太重,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如果同意请加以修改,如果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联想和感触,请分别简要地列举出来。

答案:

1、母亲给儿子包饺子的故事(感动了)我,我讲述这个故事(感动了)我的学生。

2、文章的标题是文眼,是点晴之笔,盛赞这位母亲为让儿子吃到合口的饺子所付出的巨大的母爱,是任何丰盛的宴席也不能比拟的。

3、同意与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均可,①同意,可改为“不知所措”,“不相信自己竟会这样糊涂”等。②不同意,理由可以有:“绝望至极”极言母亲中出错后的失望心情,可以表现母亲爱子心切,极其看重自己为儿子所做的一切。

4、①联想:可以联想到自己得到母爱的相关经历。②感触: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理解母爱。另一方面是回报母爱。

阳光的接力

山的深处有一片林子,林子的深处有几间简陋的小屋。旁边一间小屋的深处,有忧郁的她。

这几间小屋是这个贫困山村惟一的学校,她是这个学校惟一的老师,刚人城里来不久。她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没有人愿意到这个鬼地方来,而她来了,而且是主动要求来的。在师范读书的时候,这曾是她的梦想。 然而此刻,她却躺在这间有些阴暗、潮湿的小屋的角落,一张简陋的木板床上。两天了,不上课,也不吃喝。秀丽的脸庞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一双秀丽的大眼睛也变得黯淡无神。

心事,像山一样压着她。

她感到了现实和梦想的距离的遥远。离开繁华的城市和美丽的校园,她觉得十分孤独、失落。而这并不是造成她躺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她手中的那封信。信笺上有斑斑泪痕。的确,那封信她不知看了多少遍,看一遍,她就流一回泪。信是他写的,他说,他非常爱她,希望她能马上回到他的身边,否则……他的口气很坚决,带有点“最后通牒”的味道。

而她,也是深受着他的。也实在想不出,失去了他,自己还有什么。然而,她也渐渐发现,自己已离不开那些野花般的小脸、那一双双无邪的充满渴望。她知道,他们真的需要她。

她觉得,从未有过任何选择像这般残酷,令她痛苦、不安,久久难以决断。她知道,此刻,林子外阳光明媚。只要走出那片林子,就能进入阳光里,然而她又觉得那条小路是那么的漫长,那阳光是那么的遥远。但那阳光又是那么的充满诱惑。她自己也承认,有她几次,她都动了心。

她真的有点动心了……

忽然,一片阳光从窗外飞了进来,划过她的眼睛,轻轻地落在她的胸前,莹莹地晃动,像一朵风中盛开的雪莲花。一股暧流通遍她的全身,心也仿佛被照得异常的明亮。

她惊讶地朝外窗外望去。窗口,那个叫娟的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儿,她的学生、班长,手里拿着一面小镜子,阳光正从镜子里源源不断地走身她。娟红着脸说:“老师,我检疫给您送阳光来了。”

她顿时明白了什么。阳光要到达这间小屋,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走下床来,打开了门。

她看见,门外的那条林间小路上,每隔几步便站着她的一个学生,他们手里都拿着一面镜子,圆的、方的或破的、形状各异,正进行着一场阳光的接力。阳光在镜子与镜子间传递,最后来到她的面前。

她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感动,如初恋一般。她隐隐、约约觉得,那阳光已进入她的血液、她的全身乃至她的灵魂,并将改变她的一生。

她凝望着孩子们。孩子们也凝望着她。他们发现,教师美丽的大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蓦地,她笑了,比阳光还明亮,还灿烂。孩子们也笑了,欢呼声在林子的上空回荡。

“同学们,上课啦!”

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主人公是

2、“两天了,不上课,也不吃喝。”是什么原因使她如此忧郁?

3、“她觉得,从未有过任何选择像现在这般残酷”,请问她面临着怎样“残酷”的选择?

4、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阳光的接力”是怎么一回事。

5、她最后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她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阳光的接力》答案:

1、一位“刚才城里来的”的山村女教师

2、她忧郁的原因一是因为她感到现实和梦想的距离遥远,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情侣的“最后通牒”

3、不想失去爱情,又离不开山村的那些孩子们,她面临着爱情与事业的“残酷”选择。

4、“阳光的接力”指的是孩子们用一面面小镜子将远处林外的阳光送到她的小屋里。

5、她最后决定放弃爱情,留在小山村里,因为这里有深爱着她的孩子们,而孩子们通过“接力”送来的“阳光”,也让她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人生的价值。

不应该那么写

凡是有志于创作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大概总是“应该怎样写?”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的腰包的。然而,好像没有效,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有些青年是设法去问已经出名的作者,那些答案,还很少见有什么发表,但结果是不难推想而知的:不得要领。这也难怪,因为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的学校了。以中国之大,或者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

在不难推想而知的种种答案中,大概总该有一个是“多看大作家的作品”.这恐怕也很不能满文学青年的意,因为太宽泛,茫无边际——然而倒是切实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这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近几年来,石印的手稿是有一些了,但大抵是学者的著述或日记。也许是因为向来崇尚“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缘故罢,又大抵是全本干干净净,看不出苦心删改的痕迹来。取材于外国呢,则即使精通文字,也无法搜罗名作的初版以及改定版的各种本子的。 读书人家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文学青年先天的不幸。

在没奈何中,(本文出自:)想了一个补救法: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事件,是也有可以写成一部文艺作品的,不过那记事,那小说,却并非文艺——这就是“不应该这样写”的标本。只是和“应该那样写”,却无从比较了。

1、文章第2段第1句话中“大概”和“总该”是否矛盾,为什么?

2、作者认为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究竟能否指导创作青年的写作呢?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3、统观全文,下列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就能从中学会创作。

B、多向已出名的作者请教,就能从中寻到写作的秘诀。

C、“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D、“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中去领会;“不应该那么写”最好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中去学习。

4、第3段开头一句话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为什么作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6、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不应该那么写》答案:

1、不矛盾。“大概”表示是作者的一种推测,因为不可能本本去调查。“总该”则表示肯定,因为这是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

2、不能真正指导创作青年的写作。从这些语句可看出:“就是专掏这类青年的腰包的”,“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

3、D

4、承上启下

5、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作品本身即是范文,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但他们的作品常常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反而无迹可寻,自是“不容易看出”了。

6、作者认为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些事件如果写成一部文艺作品,它能让读者知道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而那些“应该那样写”的作品则对读者几乎没有益处。所以说二者是无从比较了。

沉重的漂流 彭瑞高(上海作家)

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河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乐意;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昂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绝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之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得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然而,要论诗,只在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是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虎跳峡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丝帛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大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

1、“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这里两个“屏着气”有何不同?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中的“抚摩”和“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中的“洒”都用得很精彩,请结合上下文进行简要赏析。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

(2)从第②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中第④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的看法。请你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两个事例谈一谈“冒险精神”的价值。

答案:

1、(1)第一个“屏着气”是表示作者心怀崇敬的心情;

第二个“屏着气”表示作者不仅心怀崇敬,而且表明作者被深深感动,并作了深入思考。

(2)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2、“抚摩”这个词,表明作者对这些漂流者的照片看了又看,表现了作者对漂流者无限崇敬的心情。

“洒”这个词写出了“清波荡舟”的男女,轻松欢快的心境,反衬长江漂流者征服自然的雄心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

3、(1) 长江漂流因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显得沉重;长江漂流所引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计论 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长江漂流的壮举因后继无人而显沉重。

(2)落差巨大;水流浪急;雾气重。

4、示例:“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与“冒险”有关,没有第一只微生物的“冒险”来到陆地上,生命就可能只会生活在海洋之中,没有一只古猿大胆“冒险”,直立行走,人类就有可能至今只能四肢爬行;由于张骞的“冒险”,才打通了文明古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由于哥伦布的“冒险”,才有了新大陆的发现,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没有登山家的冒险,人类永远不能征服珠穆朗玛,没有科学家的“冒险”,很多科学之谜将永远不会揭开。

反之,倘若不同意冒险精神,言之成理亦可。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 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⑴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⑵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1)

(2)

母亲捞起螃蟹

(3)

2、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4、阅读第⑨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 2)“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5、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答案:

1、(1)母亲翻找螃蟹 (2)母亲发现螃蟹 (3)母亲放下螃蟹

2、久病初愈的“ 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 亲爱子心切。

3、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4、(1)“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2)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5、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肖复兴

①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②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个州的路线图。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③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④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我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就了他。

⑤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⑥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⑦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⑧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文章写了三个“年轻时去远方”的故事片段,请分别概括:

2、第⑤段中带点的“这一切”指代:

3、对“漂泊”一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水流飘荡停泊 B、到远方去闯荡

C、为生活所迫到处奔走 D、流落异国他乡,风餐露宿

4、纵观全文,作者的观点是: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答案:

1、①儿子利用寒假,在美国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游历。

②一个天津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为了学习,怀揣着10美元,独自闯荡柏林。

③ “我”在比儿子现在还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吃了不少的苦。

2、指“我”见识到的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以及“我”触摸到的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

3、B

4、理由 ①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②漂泊能成就一个人。 ③漂泊的经历能谱就人青春的曲线,也能成为一个人老年时难忘的回忆。 我非画家 冯骥才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文学的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文学给予我画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联想,还有文学的本质要求:不重复。

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

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的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灵性的生命,活脱脱呈现出来。 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而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

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无从帮助。(有删改)

1、第一段的“先前那样随心所欲”具体指什么?第三段“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中的“画眼”指的又是什么?

2、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对文学创作与绘画的不同进行了比较辨析?

3、“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但“我笑而不答”,你怎样理解这一笔描写的含意?

答案:

1、(1)像步入文坛前的15年那样自如地作画。(2)敏锐地捕捉大千世界中各种形象的美感的能力。

2、①容量不同: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②凝聚的境界不同:文学创作比绘画要深一层。③联想的自由度不同:文学创作的联想比绘画的联想更为自由。④本质要求不同: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⑤对于社会和人生所起作用不完全相同:文学创作注重的是把表现社会人生作为一种责任方式,绘画注重的是把表现自身作为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答出四点即可。)

3、作者愿意既为文又作画,而不在乎画家、作家的头衔。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9.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⑪ 议种瘪种 ⑫ 给儿新生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⑪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⑫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11.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12.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

13.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9.⑪挑种种地 ⑫种下瘪种

10.⑪冷落(“漠视”或“抛弃”)。⑫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11.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12.示例一:我觉得是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示例二: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13.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最好的圣诞礼物 庞启帆

(1)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2)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瞪得大大的。

(3)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4)他正在招手,然后又拍起了巴掌:“嘿,过来,宝贝,到这边来。我看到你了,伙计。”老人对埃里克喊道。

(5)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个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正在骚扰我们可爱的儿子。

(6)我们点的东西端上来了,那个老人又在对面开始大喊:“你会玩躲躲猫吗?哈,瞧,这小家伙会玩躲躲猫了。”

(7)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略笑着跑出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8)我们用完了餐,支夫去停车场取车,我与埃里克留下来结账。结完帐往外走时,我发现那个老人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餐厅门口旁边。

(9)“上帝,在他对埃里克说话之前,让我们离开这里吧。”当我们走近那个老人时,我背过脸,因为我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此时,我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10)可是,埃里克挣脱了我的手,向那老人的怀里投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一个浑身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升华,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

(11)埃里克温顺地靠在老人那着破烂的衣服的肩膀上,他把他对人的完全信任以及他的爱付诸了行动。老人闭起了眼睛,泪水沾满了他的睫毛,然后滑下脸颊。他那苍老的手布满了污垢、伤痕以及老茧,他轻轻地抱着孩子,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12)没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样深厚的感情。我站在那里,呆住了。

(13)老人怜爱地看着怀里的埃里克。我知道,埃里克离开他的怀抱,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埃里克最终还是回到了我的身边。老人激动地说:“上帝保佑你,夫人,你给了我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

(14)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句真诚的感谢。

(15)我抱起埃里克,向我们的汽车跑去。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埃里克,终于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上帝,请宽恕我吧!”

(16)我明白了:那一刻,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而母亲看到的却只是一件衣服。

(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5期有删改)

7.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第(3)段中对老人进行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9.联系上下文,理解第㈦段中划线甸的含义。

10.请结合文章情节或人物,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7.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是讨仄,继而是躲避,接着是被感动,由此义产生了愧疚、自责之情。

8. 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老人的贫困、落魄之状,反衬老人内心的善良、慈爱,同时为下文“我”对老人产生讨厌之情以及“我”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老人做铺垫。

9. 答题要点:①“一份圣诞礼物”是指夫人给了老人亲近孩子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了埃里克给他的爱与信任;③“最好”是指埃里克和夫人表现出的爱与信任,给落魄、贫困的老人以精神的抚慰,这是极其宝贵的。③全句表达了老人对夫人的感激之情。

10. 示例1:文中的埃里克与老人一起游戏、相互拥抱,对老人表现出爱与信任.从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我感悟到我们应拥有一颗孩子般纯洁的心灵,博爱、无私,不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人。

示例2:文中的老人虽然贫困、落魄,但他能主动亲近埃里克,与埃里克一起游戏、相互拥抱,我感受到了老人的善良与慈爱。从老人对“我”的感激中,我又感悟到了困境中的心灵是很脆弱的,更需要人们的关爰与尊重。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⑤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⑥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⑦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⑧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⑨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⑩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⑴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⑵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1、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多次用“不知所措”的作用是什么?

3、第⑥段中画线短语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4、第⑦段对“我”步态的描述富于变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

5、第⑩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

6、下列对标题“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你”指的是不期而遇的那位和文中的“我”。

B、用第二人称“你”增加了与读者沟通交流的亲切感。

C、大雾是一种消除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阻隔的象征。

D、“得意忘形”表明“你”已处在自我陶醉的境界中。

E、标题陈述的事实意味深长,激发了读者遐想与思考。

7、结合作者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对朱自清的意义。

答案:

1、突出了大雾使枯草呈现出霜花簇拥的美丽,并有一种音韵美。

2、第一个“不知所措”总起下面路灯、车辆和人的“不知所措”,强调大雾使城市失去了往常的秩序与规则,为下文“我”的得意忘形铺垫。

3、三个短语的顺序与③到⑤的内容照应;语意逐步推进,作者先写大雾使周遭与自己阻隔起来,再写因“阻隔”而产生“驾驭”的感受,最后与黑夜的阻隔比较,突出只有大雾才能使自己清晰地注视自己。

4、先用比较舒缓的语言节奏细描四种步态,再用短句组成排比概述其他步态,节奏越来越快,最后用不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已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巧妙地传递出情绪的变化。

5、大雾中的你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常态的你我,是本真的,这种难得的状态使我更加珍惜。

6、A C

7、朱自清独处在月夜下的荷塘边,获得了心灵上片刻的自由与宁静。这与大雾使作者获得心灵的自由类似。


    相关文章

    课外阅读100题

    完整资料来自: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含答案<母爱是一根穿针线>[001] New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含答案<巡道工的故事>[002] New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含答案<钱被刮跑以后>[003] New 小学语 ...

    初中语文国培计划模块二测试题答案

    初中语文国培计划模块二测试题答案 1.(单选题)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选择一个答案 a. 工具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b. [正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c. 工具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d. 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2.(多选题) <义务教育语 ...

    隔窗相望阅读短文答案

    篇一:隔窗相望阅读短文答案 篇二:隔窗相望阅读短文答案 现代文阅读(15分)隔窗相望贺点松一棵梧桐树的阴影下,蹲着一个黑瘦的中年汉子.他上穿一件皱巴巴的衬衫,下穿一件脏兮兮的黑裤子,脚上一双"踢死牛"布鞋,没穿袜子.他不 ...

    [转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200篇)

    2013-10-15 06:53:24|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本文转载自幽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200篇)>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 ...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 ...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

    摘 要: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学生的.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素材和解题经验,现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关键词:新课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技巧

    龙凤私塾: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 ...

    2011年全国自考小学语文教学论模拟试卷

    2011年全国自考小学语文教学论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对小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是( ...

    2013春四川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及答案1·

    试卷编号:7009 座位号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试题 2013年 1 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语文课程的三纬度目标指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 ...

    2013中考语文阅读答案:[鹦鹉鱼的睡衣]阅读答案

    <鹦鹉鱼的睡衣>阅读答案小编整理了关于<鹦鹉鱼的睡衣>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于大家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练习有所帮助和裨益,关于<鹦鹉鱼的睡衣>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分享吧,祝大家学习进步! 欧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