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路线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要本文指出思想路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实践与认识之间是什么关系?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什么作用?

  关键词民族复兴 实事求是 实践论 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96-01

  

  第一个问题:思想路线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两者之间关系实质上是认识与实践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实践在认识论中何以如此重要?其二,如何使实践与认识达成一致?对于前者,此处不赘。对于后者,关键在于做到使认识合规律性。要做到合规律性,就是要找到事物内在的规律、本质。这就是毛泽东说的“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样,认识与实践才能达成一致。到此,将有新的发现等待着我们:一方面强调认识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实践活动出发,另一方面强调要找到实践中的本质和规律性,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就这样取得了成为我党思想路线的合法性地位。

  有了上述理论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路线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了。现代化建设需要正确的思想路线作指导,这样的思想路线只能是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亦即国情这个根本“实践”出发,然后找出国情中所存在的“是”,亦即对社会性质、发展道路、动力、对象、任务、力量诸问题取得本质性的认识,也就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达成一致。惟有如此,才能拿了这样的认识去指导实践,从而取得实践成功。这就是毛泽东说的,“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那么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二个问题: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什么作用?

  从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过渡期、曲折期和新时期三个阶段。可以发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我们事业就成功。实行主观主义思想路线,我们事业就遭受挫折。历史再次证明了,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这个真理。

  过渡时期坚持实事求是表现为:从“实事”来看,(1)认为建国后头三年,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则其“是”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三大敌人及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矛盾。(2)1952年底至1956年底这四年的根本任务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其“是”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据这样的“实事”与“是”,党中央确立“―化三改造”路线,把对劳动者私有制的改造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相结合,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采取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方式,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生产力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连年增产。这的确是个伟大的胜利。

  1956-1976年的曲折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了极大破坏,原因在于错误地坚持了主观主义思想路线。在“实事”上判断失误: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是当前主要矛盾。在经济建设上,批判“反冒进”,认为“反冒进”就是“右”。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强调“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在上层建筑领域,为了给“左”的指导思想作论证,唯心主义观点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做得到”等口号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大批“条件论”,甚至提出“规律是可以消灭的”的错误观点。所有这些说明,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主义已泛滥成灾,我党千心万苦总结出来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的践踏。周恩来同志不无痛心地指出要“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新时期以来实事求是表现为:从“实事”看,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从这个国情出发,去求“是”,得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观点: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基本路线、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平外交、战略步骤、一国两制等,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通过上述论述,现在可以得到这么几个结论:

  第一,经过千辛万苦探索,我们终于寻找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总结正反成败教训,可以看出思想路线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切忌犯主观主义毛病。

  第二,实事求是,一贵从“实事”着手,二贵从实事中找到“是”,唯其如此,认识才能与实践达成一致,行动才能成功。

  第三,实事求是要创新,要发展。思想路线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有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丰富过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命线,是法宝,必须坚持、运用、创新,而绝不能丢!

  

  注释: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8.

  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0.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摘要本文指出思想路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实践与认识之间是什么关系?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什么作用?

  关键词民族复兴 实事求是 实践论 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96-01

  

  第一个问题:思想路线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两者之间关系实质上是认识与实践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实践在认识论中何以如此重要?其二,如何使实践与认识达成一致?对于前者,此处不赘。对于后者,关键在于做到使认识合规律性。要做到合规律性,就是要找到事物内在的规律、本质。这就是毛泽东说的“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样,认识与实践才能达成一致。到此,将有新的发现等待着我们:一方面强调认识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实践活动出发,另一方面强调要找到实践中的本质和规律性,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就这样取得了成为我党思想路线的合法性地位。

  有了上述理论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路线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了。现代化建设需要正确的思想路线作指导,这样的思想路线只能是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亦即国情这个根本“实践”出发,然后找出国情中所存在的“是”,亦即对社会性质、发展道路、动力、对象、任务、力量诸问题取得本质性的认识,也就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达成一致。惟有如此,才能拿了这样的认识去指导实践,从而取得实践成功。这就是毛泽东说的,“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那么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二个问题: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什么作用?

  从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过渡期、曲折期和新时期三个阶段。可以发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我们事业就成功。实行主观主义思想路线,我们事业就遭受挫折。历史再次证明了,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这个真理。

  过渡时期坚持实事求是表现为:从“实事”来看,(1)认为建国后头三年,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则其“是”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三大敌人及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矛盾。(2)1952年底至1956年底这四年的根本任务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其“是”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据这样的“实事”与“是”,党中央确立“―化三改造”路线,把对劳动者私有制的改造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相结合,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采取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方式,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生产力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连年增产。这的确是个伟大的胜利。

  1956-1976年的曲折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了极大破坏,原因在于错误地坚持了主观主义思想路线。在“实事”上判断失误: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是当前主要矛盾。在经济建设上,批判“反冒进”,认为“反冒进”就是“右”。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强调“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在上层建筑领域,为了给“左”的指导思想作论证,唯心主义观点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做得到”等口号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大批“条件论”,甚至提出“规律是可以消灭的”的错误观点。所有这些说明,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主义已泛滥成灾,我党千心万苦总结出来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的践踏。周恩来同志不无痛心地指出要“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新时期以来实事求是表现为:从“实事”看,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从这个国情出发,去求“是”,得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观点: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基本路线、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平外交、战略步骤、一国两制等,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通过上述论述,现在可以得到这么几个结论:

  第一,经过千辛万苦探索,我们终于寻找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总结正反成败教训,可以看出思想路线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切忌犯主观主义毛病。

  第二,实事求是,一贵从“实事”着手,二贵从实事中找到“是”,唯其如此,认识才能与实践达成一致,行动才能成功。

  第三,实事求是要创新,要发展。思想路线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有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丰富过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命线,是法宝,必须坚持、运用、创新,而绝不能丢!

  

  注释: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8.

  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0.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相关文章

    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述论

    作者:江燕 实事求是 2005年01期 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对自身生存.发展状况的主动思考.它既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血脉相因,又与世界政党发展的现代趋向声息互通.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思想的发展体现的是执政的中国共 ...

    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深刻揭示

    作者:庞仁芝 河北学刊 1997年05期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 ...

    毛概知识点归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 过程:李大钊最早提出--延安整风(全党性)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提出:原因: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毛泽东领导地 ...

    金钱与道德的基本概念

    追求: 追求,绝不是让你静静地等待.因为物质面貌.权势地位.或特长本质等等迷人的特质,深深吸引自己去梦寐以求地拥有,构成我们眼里独特的魅力,于是有一股来自内心的鼓动化做为行动力,去接近占有. 道德: (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9章之后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答: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巩固和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代意义

    作者:宋易风 理论导刊 1995年02期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不仅结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和两年徘徊前进的局面,而且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社会 ...

    毛概精品--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题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 1. 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目录 历史阐述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 ...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

    序号:27006 制定人:马照永 审核人:李磊 使用时间:12/03/01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梳理 第一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传统美德和优秀革命道德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