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目标

新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语文答案一: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答案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民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6)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答案三: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以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围绕这一核心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到底“新”在哪里,“改”了什么呢?下面就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谈一些粗鄙的意见,以供商榷。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课程设置出“新” ——高中语文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由“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其内容又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选修课程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文学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包括若干选修模块。“选修IA”是全省指定的统一选修模块;“选修IB”是全省指定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模块,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修习;“选修IC”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供学生自主修习的模块。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体现了课程管理的分权,又体现了课程的丰富多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自主选择,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安排革“新”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设置,教学进度安排也作了相应调整。每学期分两个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在学段组织教学。高一至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按模块顺序开设,完成必修课程的教学,之后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且每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完成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任务后,全力复习备战高考。

(三)学分管理创“新” ——学生完成了一个模块修习,并符合相关学时认定要求即可获得2学分,高中生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个学分便可视为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学生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再修习“选修IA”的两个模块和“选修IB”的一个模块,再获6个学分,达到16学分的第二层次水平;学生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再选修“选修IC”的若干模块,获得2学分或2学分以上,加上第一、第二层次的学分,共获得16学分以上,达到第三层次水平。

这样的学分管理,可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各得其所,从而体现因材施教。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改”了什么 (一)课程目标“改”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任务,以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为前提,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了 ——高中新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改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且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教师的教学观“改”了—— 新课程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是运用教材恰到好处地教给学生学法技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也发生根本转变,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从而提高课堂实施水平,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模式。

地理 一、对于地理课程标准应本着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

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英语: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明确英语课改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理解英语课改理念,改变的教学方法——以往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主学习很少,因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促进英语课改呢?

2.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上英语课不读、不说、不问,主要是他们存在心理上的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流畅,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首先从记住他们的名字开始,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关注他们;然后频频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尤其是对后进生,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适当降低他们发言的难度,并在回答时多给他们暗示引导,及时肯定他们在发言中的点滴优点,如:你的发音很准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等,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我也有能力,也能学好,我并不比别人差”,让他们逐渐地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2.2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老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不要局限教材内容的编排,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英语课本里有好些对话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把这些对话设计成真实的情境,(比如把对话中的人名换成同学们自己的名字,把地名换成大家所熟悉的地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适时、恰当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语文答案一: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答案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民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6)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答案三: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以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围绕这一核心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到底“新”在哪里,“改”了什么呢?下面就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谈一些粗鄙的意见,以供商榷。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课程设置出“新” ——高中语文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由“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其内容又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选修课程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文学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包括若干选修模块。“选修IA”是全省指定的统一选修模块;“选修IB”是全省指定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模块,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修习;“选修IC”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供学生自主修习的模块。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体现了课程管理的分权,又体现了课程的丰富多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自主选择,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安排革“新”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设置,教学进度安排也作了相应调整。每学期分两个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在学段组织教学。高一至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按模块顺序开设,完成必修课程的教学,之后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且每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完成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任务后,全力复习备战高考。

(三)学分管理创“新” ——学生完成了一个模块修习,并符合相关学时认定要求即可获得2学分,高中生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个学分便可视为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学生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再修习“选修IA”的两个模块和“选修IB”的一个模块,再获6个学分,达到16学分的第二层次水平;学生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再选修“选修IC”的若干模块,获得2学分或2学分以上,加上第一、第二层次的学分,共获得16学分以上,达到第三层次水平。

这样的学分管理,可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各得其所,从而体现因材施教。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改”了什么 (一)课程目标“改”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任务,以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为前提,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了 ——高中新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改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且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教师的教学观“改”了—— 新课程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是运用教材恰到好处地教给学生学法技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也发生根本转变,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从而提高课堂实施水平,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模式。

地理 一、对于地理课程标准应本着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

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英语: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明确英语课改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理解英语课改理念,改变的教学方法——以往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主学习很少,因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促进英语课改呢?

2.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上英语课不读、不说、不问,主要是他们存在心理上的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流畅,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首先从记住他们的名字开始,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关注他们;然后频频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尤其是对后进生,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适当降低他们发言的难度,并在回答时多给他们暗示引导,及时肯定他们在发言中的点滴优点,如:你的发音很准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等,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我也有能力,也能学好,我并不比别人差”,让他们逐渐地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2.2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老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不要局限教材内容的编排,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英语课本里有好些对话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把这些对话设计成真实的情境,(比如把对话中的人名换成同学们自己的名字,把地名换成大家所熟悉的地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适时、恰当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相关文章

    我国课程目标研究的新进展_肖艳飞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2.01.092 我国课程目标研究的新进展 肖艳飞 西藏大学师范学院,拉萨 850000 认为"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 [2] ...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 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 ...

    课堂目标与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课堂教学目标比课程目标更具体,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在某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 ...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标准解读 摘要:课程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化学课程目标制定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呈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初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全方位理解目 ...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1924年,博比特出版<怎样编制课程>,将课程开发理论 ...

    课程目标:概念.功能及其分类研究.pdf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Yangtze NormalUniversity 第 28卷 Vo1.28 第 6期 No.6 2012年 6月 June 2012 课程目标:概念 .功能及其分类研究 孙泽文 ,左 菊 (1.荆楚理工学 ...

    课程与教学论 老师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任务:揭示规律 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提 ...

    我为新课程目标提建议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制度化的具体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其中新课标的制定,立于国际视野,彰显中国特色,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继承中又有创新,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因而被 ...

    怎样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

    题目三:怎样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 [要 点]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课程目 标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出了方向性,并且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制定. [资源链接]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 ...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学校体育学周登嵩版重点总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2 ...